第一篇:细菌结构与抗生素的抑制关系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细菌的形态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与核质体▪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支原体特征
支原体无细胞壁,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妨碍DNA回旋酶,进一步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达到抗菌效果。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恩诺沙星(安欣)等。氨基糖苷类
虽然大多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为抑菌药,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却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代表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四环素类
本品作用机制在于药物能特异性抑制肽链的增长和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及半合成衍生物甲烯土霉素、强力霉素、二甲胺基四环素等。头孢菌素类
作用机理同青霉素,也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成而达到杀菌的目的。主要药物有头孢噻呋、头孢他啶、头孢氨噻肟、头孢匹罗和头孢吡肟等。林可霉素类
包括林可霉素(洁霉素)和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林可霉素(洁霉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及某些厌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有效。
第二篇:抗生素:超级细菌的推进剂
抗生素:超级细菌的推进剂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如果某种生物有一个金刚不坏之身,岂不是更令人发指。不是危言耸听,就有这么一个恐怖分子令人类束手无措,因为它不仅能引起多种疾病,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无法把它消灭,它就是“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MRSA来人间
青霉素的发现和提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有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已挽救了无数生命,时至今日抗生素仍然是医生治疗感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然而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它的对手产生了耐药性。如果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此类强致病细菌最为可怕,被称为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就是超级细菌中最为著名的恐怖分子。
1961年,杰文斯在英国首次发现了MRSA。20世纪60年代中期,MRSA相继在加拿大和欧洲等许多国家出现,70年代末期急剧增加并遍及全球,80年代后期成为全球性病源微生物,位居医院感染病源菌之首。MRSA不但对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而且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并可对氨基糖酐类、氯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等常用抗生素产生多重耐药性。
虽然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对其有效,并一度成为治疗MRSA的首选药物,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相继出现了耐万古霉素MRSA。2002年,美国密西根州及宾夕法尼亚州先后报道了完全耐万古霉素的MRSA(VRSA)。200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确证了第三株耐万古霉素MRSA。随着临床中可选的抗MRSA感染药物越来越少,MRSA感染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MRSA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超级细菌,人们开始谈“菌”色变。
超级细菌肆虐之谜
早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不久,人们便发现葡萄球菌接触了青霉素后会很快发生变异。葡萄球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耐药性最强的病源细菌之一,主要致病菌之一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非常常见,据调查,25%~30%的人体鼻腔中都生长着这种病菌,在健康人的皮肤上也经常发现。有时候它会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这种感染轻微的会在皮肤上长疮和丘疹,严重的则可引起肺炎或血液感染。而具有多重耐药性的MRSA更是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据报道,英国每年有1 600多人死于MRSA。
为什么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呢?研究人员发现,此恐怖分子可以产生一类威力巨大的酚可溶性蛋白。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并且将其应用于人体。数分钟后,抵御葡萄球菌的第一道防线——嗜中性粒细胞——开始变平,一个小时后,许多免疫细胞都遭到破坏。另外,葡萄球菌的染色体和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均有编码细菌毒力和对抗生素耐药的基因,这些基因可通过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在葡萄球菌不同菌株间传播,甚至可以向其他致病菌传播。
自从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20世纪60年代以前,青霉素一直是治疗葡萄球菌最有效的抗生素,可是没过多久,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便出现了能够产生分解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即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目前,北京、上海地区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中约90%是由于产生了β-内酰胺酶而对青霉素耐药,因而人们又研究出一种新的能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即甲氧西林。此类青霉素于1959年应用于临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然而两年后在英国发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产生耐药性。20世纪80年代庆大霉素还是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可是目前MRSA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已超过50%。80年代末,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敏感,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曾作为治疗MRSA感染的保留用药。但现在80%以上的MRSA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由此可见,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毫无疑问地促进了超级细菌的出现。
拿什么对付你 超级细菌
抗生素的研发是为了治疗细菌感染,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却成为促进超级细菌产生的推进剂。抗生素在超级细菌出现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究竟是抗生素筛选了抗药性细菌,还是促进了细菌的基因突变呢?1943年,原来当医生的里亚和由物理学转向噬菌体遗传学研究的遗传学家德尔布吕克证明了抗药性的出现可以在细菌接触药物以前发生,表明抗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过,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在起到治疗感染的同时,也间接地筛选了耐药性的细菌株。
MRSA除了具有强致病性和广泛的耐药性外,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医院内传播。冰球运动员詹姆士·沃拉克特19岁时膝韧带损伤,于是在伦敦圣玛丽医院接受手术,他本以为从此就会好起来。但是,MRSA导致伤口感染,他还差点丢掉自己的性命。5年经历7次手术,沃拉克特再也不能走路了,还经常感到疼痛难忍。沃拉克特至今仍为获得医院赔偿而奋战。
毋庸置疑,抗生素使用较为集中的医院是培养超级细菌MRSA的温床。细菌无声地在患者、医护人员、患者间播散,并可存在于人体达数月之久。美国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报道,1975年182所医院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总数的2.4%,1991年上升至24.8%,其中尤以500张床以上的教学医院和中心医院为多,因为这些医院里MRSA感染的机会较多,耐药菌株既可由感染病人带入医院,也可因滥用抗生素在医院内产生。
触目惊心的抗生素滥用
医学界流传着一句话:“美国枪枝容易买得到,抗生素很难买得到,而中国恰好相反。”用这句话来形容抗生素的重要性再恰当不过了。一位感冒患者进门直接要求医生为他打点滴,并对为他开出的中药十分诧异:“我输液一周都没好,你这药能管用?给我开头孢吧!”感冒患者来“点药”,指点医生,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药物和细菌之间永远是一个矛盾体,药物作为外来的异物进入细菌细胞后,当细菌某些生命活动受到干扰时,细胞必然会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抵抗,以减少药物对自身的妨碍,基因突变和外输系统引起的抗药性正说明了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抗药性是细菌的天性,只要有药物的存在,就会有抗药性的产生。抗菌药的滥用加速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目前,抗菌药的滥用情况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不能完全对症下药和用法用量不当。以美国为例,医生每年开出的抗生素处方达1.6亿张,病人每年要吃掉1.1万吨抗生素,而医学专家认为一半以上的药物都没必要服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低剂量大疗程也比较普遍。这些做法都促使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很多患者本来从没用过某药,也会对这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这是因为我们的饮食中也出现了很多抗生素。”有关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如今抗生素在养殖业中广泛应用,比如牛、鸡的饲养,用抗菌素是为了防止其生病,例如传统的大多数抗生素类和大多数喹喏酮类药物。这样做的后果是,农场周围的空气、土壤、地下水以及家畜家禽肉类,都充斥着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体内蓄积,把细菌培养成“超级细菌”。
人与动物在临床使用同类抗菌药的现象在我国比较普遍,我国的兽药研制水平决定了绝大部分药物以仿制和制剂生产为主,过去往往是新的化学实体药物一经进入市场,兽药行业便迅速跟进。这种做法多数对公共卫生和健康是不利的,尤其是抗药性的产生和通过畜禽产品或环境进行传播对人类疾病的预防产生了不利影响。抗生素被滥用导致的危害已经有目共睹。除了要珍惜抗生素资源合理使用抗生素外,面对离我们越来越近的超级细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代人身体抵抗力低,超级细菌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其实环境状况、生活节奏、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影响了人们的免疫力。因此,改善人居环境,调整生活节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才能够摆脱对抗生素的依赖,才能健康享受生活。
第三篇:如何抑制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
如何抑制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
食物中细菌和病毒滋生的原因
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们每个人都要依赖食物生存,它是我们人类的每日必需物质。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食物同时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滋生场所。病原微生物,即指会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众所周知,食物长时间放置后就会腐败变质。食物变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食物中微生物繁殖引起的变质;②食物接触空气产生氧化作用引起的变质;③食物内部酶类物质促进食物代谢引起的变质;④昆虫侵蚀和有害物质污染引起的变质。其中,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正是病原微生物。
细菌和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细菌和病毒滋生在食物中,并迅速繁殖到达致病数量。有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气候及营养条件下,一个细菌经6小时可繁殖成26万个!病原菌不仅导致食物变质,分解其有效营养成分。而且,当人们使用了这些变质食物后,滋生在食物中的病原菌就进入人体,产生致病物质,引发各类感染性疾病。具体表现是于2至48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伴有发烧,从轻度不适到慢性疾病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细菌和病毒的种类
食物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很多种。一般来说,鱼、肉、果蔬类食物,以细菌作用最为明显,常发现的病原菌有肉毒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近期还发现,一种称为弯曲杆菌引起的胃病也是源于肉类以及未消毒的奶类。粮食、面制品类食物则以霉菌作用最为显著,常发现的病原菌有青霉菌、黄曲霉、椰毒假单胞菌等。其中,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一类致癌物,对人类肝脏组织有破坏性的作用,严重时会引起器官癌变,甚至导致死亡,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
如何抑制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
若想要成功地抑制食物中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减少食物中细菌和病毒的数量,从源头控制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挑选一款具有抗菌抑菌功能的食物保鲜容器来做到这一点。随着科学的进步,新型抗菌材料已经成功问世,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难度,真正将抗菌材料做到产业化的企业少之又少。
浙江华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裘先生携研发团队,从2006年开始,历经多次挫折,甚至毁灭性的失败,终于在2011年,成功地研发出填补国际科技空白的马氏体高碳抗菌不锈钢、奥氏体抗菌不锈钢、复合抗菌陶瓷等新型抗菌材料。在为市场提供新型抗菌材料的同时,秉着让老百姓都能够分享到现代科技铸就的健康成果的宗旨,将抗菌技术应用在了最日常的厨房用具领域中,生产出了具有很好抗菌效果的抗菌陶瓷保鲜碗、抗菌不锈钢保鲜饭盒、抗菌不锈钢保温杯、抗菌不锈钢水果刀等一系列抗菌餐具。
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浙江华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抗菌陶瓷保鲜碗、抗菌不锈钢保鲜饭盒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率达99%以上,能够有效延长食物的保鲜时间。同时,抗菌保鲜碗和保鲜饭盒在金属成分、食品接触、人体安全等方面也完全符合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为每一个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第四篇: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测试题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答案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3.兽医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动物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动物的致病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4.菌苔:多个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融合在一起。
5.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8.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10.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13.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14.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 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6.水活度:基质蒸气压与纯水蒸气压之比。
17.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18.纯培养:对单纯的一种细菌进行的培养,多由平板上单个菌落分离出来。
19.生长曲线:在培养基中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增长对数为纵坐标得出的曲线。20.培养基:人工配臵的适合细菌生长的营养基质。
21.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二、填空题:
1.微生物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三大部分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3.病毒必须在 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为 非细胞型微生物。
4.正常菌群对动物具有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和抗衰老作用。.5.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微米/μm。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和。7.细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 和 两种,其中 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8.细菌的菌毛有 和 两种,前者与 有关,后者具有 作用。9.经革兰染液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 菌,被染成红色的是 菌。10.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和。
1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包括、和 3种成分。1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构成。
1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肽聚糖,是由、和 构成。14.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加热溶化经冷却凝固后即成;当加入 时,即成半固体培养基。
1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绝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而结核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
16.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
17.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光滑型菌落、和。
18.SS琼脂培养基含有胆盐、枸橼酸、煌绿,可抑制革兰阳性菌和 的生长,常用于 的分离和培养。
19.细菌色素分为 和 两种。
20.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
体成分及获得能量的细菌称为。
2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适宜的、合适的酸 碱度和必需的气体环境。
22.大多数致病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最适温度为,而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值 为,霍乱弧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
23.细菌群体生长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和 四个时期,细菌的形态、染色、生理等性状均较典型的是 期。
24.培养基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三.单项型选择题 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个体微小;B.分布广泛;C.种类繁多;D.可无致病性;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2.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D.细菌;E.立克次体 3.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A.螺旋体 B.放线菌;C.酵母;D.细菌;E.立克次体 4.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形小于1mm的生物;B.单细胞的小生物; C.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D.体形小于1μm的生物; E.以上均是错误的
5.与动物细胞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A.核蛋白体;B.线粒体;C.高尔基体;D细胞膜;E细胞壁 6.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A.鞭毛;B.菌毛;C.纤毛;D荚膜;E轴丝 7.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A.外膜;B.核膜;C.线粒体膜;D.荚膜;E.细胞膜 8.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粘附于感染部位;E.侵袭力 9.细菌的“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E.性菌毛 10.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结构是()A.菌毛;B.荚膜;C.中介体;D.胞浆膜;E.鞭毛 11.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A.革兰氏阴性菌;B.真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螺旋体 12.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核质 E.细胞壁 13.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A.肽聚糖; B.蛋白质; C.鞭毛; D.核酸; E.脂多糖 14.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A.高尔基体; B.内质网; C.中介体; D.线粒体; E.核蛋白体 15.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结构是()A.中介体; B.细胞膜; C.异染颗粒; D.芽胞; E.荚膜
+-16.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A.聚糖骨架; B.四肽侧链; C.五肽交联桥; D.β-1,4糖苷键 E.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的排列顺序 17.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B.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C.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D.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E.破坏细胞膜 18.有关G+菌细胞壁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主要成分是粘肽;B.含有磷壁酸;C.对青霉素敏感;D.含有大量脂多糖;E.易被溶菌酶裂解
19.溶菌酶杀灭细菌的作用机理是()A.裂解肽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 B.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
C.与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 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20.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A.细胞壁 B.芽胞 C.细胞膜 D.细胞质 E.核质-21.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A.粘肽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E.外膜
+2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A.粘肽 B.脂蛋白 C.外膜 D.脂多糖 E.以上均不是 23.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结构是()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胞 E.细胞质
+24.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A.破坏磷壁酸; 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E.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 2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 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内;E.可自行丢失
26.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A.具有完整的核结构;B.为双股DNA.;C.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D.无核膜;E.无核仁
27.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核质 E.细胞膜 28.关于细胞壁的功能不应包括()
A.维持细菌固有形态; 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具有免疫原性; E.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29.细菌缺乏下列哪种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以上均可 30.有关荚膜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 B.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 ;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一般在机体内形成; E.化学成分可是多糖,也可是多肽等 31.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一种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 32.大肠菌素是属于
A.色素 B.抗生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细菌素 33.去除热原质最好的方法是
A.蒸馏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滤过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34.下列哪一项不是抗生素范畴
A.可由真菌产生 B.可由放线菌产生 C.可由细菌产生
D.只对产生菌有近缘关系菌有杀伤作用 E.对微生物有 抑制作用 35.菌落是指
A.不同种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细菌在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一个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D.一个细菌细胞
E.从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
36.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分为S、R和M型菌落; B.肉眼可见; C.由一个细菌形成; D.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 E.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 37.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以上均可 38.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结核杆菌 D.大肠杆菌 E.伤寒杆菌 39.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大肠杆菌 C.痢疾杆菌 D.炭疽杆菌 E.脑膜炎球菌 40.细菌在下列哪个生长期中最易出现变异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41.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42.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不应包括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以上均不是 43.大肠杆菌的靛基质试验为阳性,是因为大肠杆菌能分解 A.含硫氨基酸 B.葡萄糖 C.乳糖 D.色氨酸 E.枸橼酸盐 44.有关热原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B.可被高压蒸气灭菌所破坏 C.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过滤等方法除去
—+ D.是许多G菌、少数G菌的一种合成性代谢产物 E.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
45.属于细菌分解性代谢产物的是
A.热原质 B.硫化氢 C.外毒素 D.维生素 E.抗生素 46.细菌素的特点正确的是
A.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蛋白质; B.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C.可用于细菌分型; D.与抗生素不同,抗菌谱窄,仅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抑制作用; E.以上均是
47.对动物致病的细菌大多是
A.专性厌氧菌 B.专性需氧菌 C.微需氧菌 D.兼性厌氧菌 E.以上均不对 48.下列哪项试验不是细菌的生化反应
A.靛基质试验 B.动力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糖发酵试验 E.硫化氢试验 49.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靛基质 B.色素 C.H2S D.酸和气体 E.以上均是 50.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不包括
A.热原质 B.细菌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侵袭性酶 四.问答题
+-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细胞壁结构 肽聚糖组成 肽聚糖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 外膜
革兰阳性菌
由聚糖、侧链、交联桥 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20~80nm 可达50层
占胞壁干重50~80%
有 无
革兰阴性菌
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二 维平面网络结构 10~15nm 仅1~2层
仅占胞壁干重5~20%
无 有
2.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
+-(1)(1)与染色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厚,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2)(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4)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3.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1)
荚膜:是细菌的毒力因素,对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时对溶菌酶、补体等杀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
(1)(2)
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运动,具有抗原性,可依此2点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臵和动力)。
(2)(3)
菌毛: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3)(4)
芽胞:使细菌具有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抵抗力;临床上依芽胞的有无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根据芽胞大小、位臵和数目鉴别细菌。
4.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1)形态鉴定:球形菌、杆菌和螺形菌。(2)结构鉴定:细胞壁,如用革兰氏染色法。
(3)特殊结构鉴定:荚膜、芽胞、鞭毛和菌毛 5.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期?简述各期特点.分4个时期:
(1)(1)迟缓期:细菌被接种于培养基后,对新的环境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因细菌繁殖极少,故生长曲线平缓稳定,一般为1~4小时。此期细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进一步分裂增殖而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2)(2)对数期(指数期):此期细菌大量繁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此期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以此期细菌为最好。
(3)(3)稳定期:该期细菌总数处于稳定状态,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死亡数与增殖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很多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等。细菌芽孢一般在该期形成。
(4)(4)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缓慢,死亡细菌数明显增多,与培养时间成正比。此期细菌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细菌形态呈现肿胀或畸形衰亡,甚至自溶。
6.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水、碳源、氮缘、无机盐和生长因子。(1)(1)适宜的酸碱度。
(2)合适的温度--37℃(4)必要的气体环境—氧气(依据是否需要氧)7.简述厌氧菌厌氧原理
(1)(1)缺乏Eh高的呼吸酶系统。
(2)厌氧菌缺乏解毒用的超氧歧化酶、触酶和过氧化物酶,因超氧、过氧化氢酶有杀菌用。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测试题
一.一.名词解释
1.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2.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又称T株支原体,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通常寄居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3.冷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出现一种冷凝集素,能与人O型红细胞在0~4℃条件下发生凝集,臵37℃凝集消失,以此可作疾病的辅助诊断。
4.4.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虱、蚤、蜱、螨)等关系密切,在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5.5.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是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检查抗体水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的试验。6.原体(elementary body):在衣原体繁殖过程中所见较小的、具有感染性的颗粒为原体。7.性病淋巴肉瘤肿(LGV):为沙眼衣原体的一个生物学变种,即性病淋巴肉瘤肿变种。二.填空
1.支原体缺乏 结构,故在形态上呈。
2.支原体的细胞膜由 层结构组成,中层为 成分。3.支原体在含有 的培养基上可形成 菌落。
4.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 传播,引起 疾病。5.解脲脲原体主要可引起 疾病,还可通过 感染胎儿。
6.菌落呈荷包蛋状的微生物有、。7.普氏立克次体以 为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
8.莫氏立克次体的天然储存宿主是 ,以 为媒介传染给人 ,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
9.斑疹伤寒根据病原、传播媒介及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 和。
10.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 株发生凝集反应。11.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 和。
12.培养立克次体的方法有、和动物接种。
13.外斐反应是以 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用以辅助诊断 病。
14.立克次体多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与 关系密切。以 为寄生或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15.立克次体主要侵犯全身的,主要病变是、、和血管炎。
16.衣原体是一类专性 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 细胞型微生物。17.衣原体属分为、和 三个种。18.衣原体的繁殖方式是,其增殖型颗粒是。19.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有、。
20.衣原体的发育周期有、两个阶段。其中 有传染性。三.A型选择题
1.1.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 A.细菌 B.衣原体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病毒 2.2.关于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下述错误的是
A.无细胞壁 B.能通过滤菌器 C.呈多形性 D.有独特生活周期 E.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高
3.3.支原体与细菌的不同点是
A.无细胞壁 B.含有两种核酸 C.含有核糖体 D.细胞核无核膜及核仁,仅有核质 E.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4.4.支原体与病毒的相同点是
A.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B.个体微小,能通过滤菌器 C.胞膜中含大量胆固醇 D.对抗生素敏感 E.有两种核酸 5.5.关于肺炎支原体,下述错误的是
A.是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 B.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C.侵入人体后靠顶端结构吸附于细胞表面 D.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 E.首选青霉素治疗 6.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A.A.有细胞壁和核糖体; 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D.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E.对抗生素敏感;
7.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A.蜱; B.蚊; C.鼠蚤; D.恙螨; E.鼠虱; 8.普氏立克次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A.呼吸道; B.消化道; C.虱叮咬后入血; D.蚤叮咬后入血; E.性接触; 9.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是
A.A.梅毒; B.沙眼; C.莱姆病;D.性病淋巴肉芽肿;E.恙虫病;10.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的细菌是
A.A.痢疾志贺菌;B.大肠埃希菌;C.绿脓杆菌;D.变形杆菌;E.产气杆菌;11.有关衣原体发育周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原体具有感染性; B.始体在发育周期中无感染性;C.始体较原体大,有致密的核质;D.始体在空泡内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形成子代原体;E.衣原体每个发育周期需要20~40小时;12.有关衣原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沙眼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自然宿主是人和小鼠;B.沙眼衣原体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C.沙眼衣原体包涵体中无糖原存在,而肺炎衣原体包涵体有糖原存在;D.沙眼衣原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不敏感;E.沙眼衣原体主要引起眼结膜炎与泌尿生殖道炎症;13.有关沙眼衣原体致病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沙眼生物变种的14个血清型均可引起沙眼;B.沙眼生物变种A.B.Ba.C四个血清型可引起包涵体结膜炎;C.沙眼生物变种A.B.Ba.C四个血清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D.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LGV)可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肿;E.沙眼生物变种D-K血清型可引起沙眼;四.问答题
1.1.比较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
支原体
自然界广泛存在
生长时需要胆固醇(除无胆甾醇原体外)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形成细胞壁
细菌L型
多在诱导因素下形成 生长时不需要胆固醇
除去诱因,可恢复原来的细胞壁
2.2.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各能引起何种疾病?
肺炎支原体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能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的致病作用是通过其特殊的顶端结构吸附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并有微管插入细胞内,进而释放核酸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导致红细胞溶解、上皮细胞肿胀与坏死。
解脲脲原体常寄生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出现早产或死胎。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感染,可出现呼吸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3.3.简述引起我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中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是:
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人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致疾病是流行性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鼠蚤,传给人,所致疾病是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恙螨,感染人类引起恙虫病。
4.4.简述外斐反应的原理及意义。
此项试验是一项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因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OX菌株有共同抗原成分,故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立克次体抗体的水平和变化。如抗体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为阳性反应。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患者可出现阳性反应。由于该试验为非特异性,故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才能作出确诊。
5.5.立克次体有哪些重要特点?(1)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如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立克次体均以鼠为重要的储存宿主。
(2)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以其为储存宿主、寄生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3)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形态多为球杆状。在感染细胞内可单个或聚集成致密的团块状,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分布位臵不同。如普氏立克次体可散在于细胞浆中;恙虫立克次体靠近核旁成堆排列。
(4)专性细胞内寄生,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
(5)有些类似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故内毒素是立克次体的致病因素之一。
(6)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有共同抗原成分,可用外斐反应对斑疹伤寒进行诊断。
6.6.试比较原体与始体生物学性状。
性 状 大小(φ,μm)细胞壁
细胞外稳定性 感染性 繁殖能力 毒性 代谢活性
原 体 0.2~0.4
+ + +
始 体 0.5+-+
第五篇: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以结构为主的科学,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其功能的变化会影响其结构的改变,而结构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其功能
脊柱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脊柱的结构
脊柱位于背部中央,是人体的中轴,由椎骨、骶骨和尾骨及其间的连接共同构成。成人锥柱一般由24块椎骨、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组成。
椎骨的一般形态:每块椎骨都包括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椎体和椎弓共同围城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连续而成椎管。
椎体和椎弓相连的狭窄部分称椎弓根。椎弓根的上下各有一切迹,上方的称椎上切迹,较浅;下方的称椎下切迹,较深。两个相邻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脊神经和血管由此通过。椎弓上有7个突起,后方有一个棘突;两侧各有一个横突;上下各有一对上、下关节突。脊柱上端承托脑颅,胸段借肋与胸骨连接构成胸廓,骶、尾段与髋骨共同围成骨盆。从上而下椎体逐渐加大,但从骶骨耳状面以下,椎体又迅速缩小,直至尾骨尖。从后面观察脊柱,可见棘突于脊柱全长形成纵嵴,颈部及腰部棘突之间均有间隙(腰部做穿刺手术得以实现)。从侧面观察脊柱,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这样加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
椎体和椎弓共同围城椎孔,椎孔的功能是容纳脊髓,保护脊髓和神经根使大脑传送信息,接受信息,并使神经系统得以保护。椎间孔是脊神经从脊髓发出后通往外界的管道口,且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细小的血管。骶、尾段与髋骨共同围成骨盆,骨盆腔使内藏得以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