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历届党代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

历届党代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



第一篇:历届党代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

历届党代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

纵观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

六届三中全会:结束立三路线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于1930年9月24日-28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瞿秋白主持。全会批评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停止了组织全国总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富险计划,基本上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全党的统治。

七届三中全会:建政一年总结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于1950年6月6日-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年多的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的一次最重要会议,会议提出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对开展各项民主改革,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十三届三中全会:治理整顿 深化改革

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于1988年9月26日-3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向这次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政策和措施;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椐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全会还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于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第二篇:历届党代会

一、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1960年3月6日~7日)

这次大会是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后(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西安部分独立建校,此前交通大学曾于1955、1956、1958年召开过3次党员代表大会)的首次中共党员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总结过去两年来的工作,制定今后任务,选举新的常委会。党委书记谢邦治作了开幕词和大会总结,党委副书记邓旭初作了工作报告,16位代表发言介绍工作经验。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今后的基本任务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为工农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迅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国家多快好省地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干部作出最大贡献。

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40人,列席代表48人。会议选举产生新的党委会委员28人,党委常委7人;选举谢邦治担任党委书记,余仁、张华、邓旭初任副书记。

二、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

(1962年12月28日~30日)

中共上海交大在徐汇校区体育馆二楼召开第二次党代会。这次大会是学校转为国防工业院校近两年后(1961年2月划归国防科委)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深,检查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近三年的工作,总结经验,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选举新的党委会和出席上海市第三届党代会的代表。党委副书记余仁代表党委作了工作报告,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全校的主要任务是加速培养政治质量好、技术专业好、身体健康的高质量的国防工程技术干部。

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287人,列席代表50人;选举产生了党委委员20人,党委常委7人,余仁、张华、邓旭初、苏宁等4人担任副书记(1962年4月谢邦治调离交大,书记暂缺)。

三、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1964年4月24日~29日)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在总结检查“五反”运动的基础上,讨论和确定学校进一步革命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华、邓旭初分别作了工作报告,余仁作了大会总结。大会通过决议,宣布学校“五反”运动结束,今后学校中心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认真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为社会主义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干部。

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99人,列席代表49人,会议选举了新的党委会21人,常委委员9人,余仁任代理书记,张华、邓旭初、苏宁任副书记。

四、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1973年7月12日~14日)

这是文革当中为恢复建立党委而召开一次党代会。1972年11月,上海市委批准成立交大党的核心小组,在党委成立前行使党委权力。为正式恢复党委,学校召开党代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杨恺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14个单位交流了经验,22人在会上作了发言。

共有764名正式党员参加此次大会,大会还邀请了224名群众代表列席大会;大会选举了第四届党委委员22人,由杨恺任党委书记,工宣队团长陈杏全、工宣队政委李文波任党委副书记。明确党委负责全校工作和党务工作;校革委会行使行政权力;工宣队在党委领导下发挥政治作用,以保证党的一元化领导。

五、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五次代表大会(1981年2月26日~28日)

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呼唤科教春天到来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会议。市委书记夏征农、副市长兼教卫办主任杨恺到会讲话。党委书记邓旭初代表上届党委作工作报告,副书记夏平代表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了关于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报告。大会认真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委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取得的可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学校今后的任务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认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尽快提高教学、学术、管理水平,使交大向理工管方向发展,把交大建成成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第一流大学。

共有正式代表387人出席会议,大会差额选举产生了新的党委委员23人,纪委委员15人。新一届党委和纪委分别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常委9人,邓旭初任党委书记,刘克、陆中庸任党委副书记;选举陆中庸兼任纪委书记。

六、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1992年5月29-30日)

这次会议是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精神和浦东开发的激励下召开的一次深入解放思想、继续前进的大会。党委书记何友声代表第五届党委作《团结鼓劲,深化改革,为把上海交大办成社会主义第一流大学而奋斗》的工作报告,纪委书记杜年玲作《发挥纪检职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把我校办成社会主义第一流大学保驾护航》的工作报告。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世谦和市教卫党委书记刘克到会讲话。会议通过决议,要求新一届党委和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落实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同心同德,振奋精神,艰苦奋斗,深化改革,为把交大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第一流大学而奋斗。

参会的有正式代表266位,列席代表46位。会议选出23人为党委委员,11人为纪委委员。新一届党委和纪委分别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常委7人,王宗光为党委书记,徐凤云、蒋秀明为副书记;纪委选举徐凤云为纪委书记。

七、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1998年1月18日-22日)

这次大会是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召开的,是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党委书记王宗光书记向大会作了《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确定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跨世纪奋斗目标,提出了从“九五”到“十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作出了“三年有标志,五年大变样,十年创一流”的战略部署。会议提出要实现一流目标必须采取“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

参会的有正式代表275位,列席代表90位。23人当选党委委员,11人当选纪委委员。新一届党委和纪委分别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常委9人,王宗光继续担任党委书记,陶爱珠、潘永华、陈龙三人任副书记;纪委选举王永华为纪委书记。

八、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2004年12月28日-29日)

这是一次在我国跨入新世纪新阶段,学校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大会。上海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出席大会开幕式。党委书记马德秀代表第七届委员会作题为《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而努力奋斗》的报告。王永华代表纪委作题为《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政治保证》的报告。会议代表通过分组讨论,审议并通过关于党委、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国际化战略、交叉集成战略、服务社会战略、加快闵行校区战略,力争到2010年若干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

共有294名代表出席大会,会议选举党委委员27人,纪委委员11人。新一届党委和纪委分别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常委13人,马德秀为党委书记,苏明、潘敏、郑成良为党委副书记;纪委选举潘国礼为纪委书记。

第三篇:历届党代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随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我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此为起点,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

党的十七大对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为主题。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第四篇: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2013年11月14日07:20法制日报 微博 我有话说

三中全会主要作用

一般每届一中全会产生党内的领导,二中全会推选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的建议名单,三中全会研究经济改革,四中全会聚焦党建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12月18日-22日

政策: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内容: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

第十二届三中全会

时间:1984年10月20日

政策: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内容: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十三届三中全会

时间:1988年9月26日-30日

政策: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

内容:适逢新旧两种体制转换,因此治理和整顿了经济秩序

第十四届三中全会

时间:1993年11月11日-14日

政策: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内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五届三中全会

时间:1998年10月12日-14日

政策: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十六届三中全会

时间:2003年10月11日-14日

政策: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内容: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新思路和举措

第十七届三中全会

时间:2008年10月9日-12日

政策: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内容:完善土地流转,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第五篇:历届中国共产党党代会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历届中国共产党党代会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1大——17大)

党的一大: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党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