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进汽车安全技术
先进汽车安全技术
xxx(学校,地址)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汽车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上升趋势,企业、学校、研究机构都加大了对汽车安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加快了安全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产品化进程。进一步开展对行人保护、后排乘员保护、防后碰鞭打保护以及骑自行车人保护等被动安全研究的同时,主动安全系统,更高层次的乘员、车和环境等相关主被动安全技术的统合协调,将推动零碰撞零伤亡汽车安全理念的实现[1]。从汽车安全新技术方面分析和阐述了开发具先进安全汽车对车辆及行人在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汽车安全;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先进安全汽车 1引言
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安全、环保和节能世界各国都在围绕这三个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开发工作。其中对人类生命财产有直接关系的是汽车安全。汽车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大类。主动安全性是指避免交通事故发生之前的主动安全技术包括制动、转向、悬架、车距雷达报警系统,即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等。被动系统是指避免交通事故发生时和发生后对乘客的二次伤害包括安全车声、安全带、安全气囊。以及最新研发的ASV-是一种21世纪开发使用的高度智能化汽车。
2、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主动安全技术,又称预防安全技术,是指在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员避免事故。[1]
2.1、典型主动安全技术[2]
(1)ABS。当车辆制动时,它能使车轮保持转动而不抱死,从而帮助驾驶员控制车辆 并安全停车。在制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控制方向稳定性,还可以减小制动距离,目前已成为 绝大多数车辆的标准配置。(2)ASR。它是在AB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系统。ABS 在汽车制动时控制4个车轮,而ASR只控制驱动轮,当汽车加速时,将滑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防止驱动轮快速滑动。其功能在于避免驱动轮滑转,提高牵引力和保持车辆行驶稳定性。
(3)ESP,它是博世公司的专利产品,综合了ABS 及ASR 的功能。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不同传感器实时监控驾驶者转弯方向、车速、节气门开度、制动力及车身倾斜度和侧倾速度,以此判断汽车正常安全行驶和驾驶者操纵汽车意图的差距,然后通过调整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和车轮上的制动力分配,修正过度转向或转向不足。ESP 可防止车辆侧滑和侧翻,在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方面效果显著,逐渐在发达国家成为车辆标准配置。ESP的应用使事故降低16%。
2.2、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对车辆动态控制认识的深化,主动安全技术的范畴已在ABS和ESP的基础上拓展出更多的功能,朝着预防纵向碰撞、纵向临近车辆监控、横向稳定及车况实时监控等方面延伸,以满足在各种行驶状态和路面条件下,既保证安全又提高行驶效率的目的,而多系统控制的集成和协调问题也成为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
3、汽车被动安全技术[3]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是指当交通事故本可避免地要发生时,汽车本身保护乘客和行人,减轻人员伤害和货物损失的能力。
3.1、典型被动安全技术
(1)安全车身。其主要功能是当碰撞发生时能够通过车身前后部的变形有效保护车内 乘员。提高车身碰撞安全性的措施主要集中于汽车车身结构的缓冲与吸能,以在碰撞时能 够有效吸收大部分的冲击能量。
(2)安全带。其主要功能是当事故发生时,限制乘员身体的前移,避免发生乘员与车 体相应部位的碰撞伤害。安全带的使用可以有效约束乘员身体前移而大大降低乘员受重伤 或死亡的概率。
(3)安全气囊。通常作为安全带的辅助安全装置和安全带一同使用。据统计,配备安 全气囊的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可使乘客受伤程度减轻64 %,即使未系上安全带,防撞安 全气囊仍可减轻伤害 3.2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水平越高,其安全性也越高。随着人们对车辆安全的 日益重视,被动安全技术也获得快速发展,如安全车身、安全座椅、行人保护气囊、碰 撞传感器等。汽车安全车身旨在通过车身前后部的合适变形,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车内乘 员。汽车安全座椅的功能越来越多,座椅头颈部保护、腰部支撑、加热功能、按摩功 能、通风功能及座椅记忆功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使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大提高行人保护气囊可以在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保护行人安全。行人保护气囊安装在发动机罩上,位于前风窗玻璃下部,碰撞发生时气囊打开可减轻行人头部与前风窗玻璃的撞击程度;同时,发动机罩后边缘在爆燃装置的作用下向上抬起,使发动机罩与发动机舱之间形成一定的变形空间,当行人头部与发动机罩撞击时,减轻行人头部伤害。这些被动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减轻对乘员及行人的伤害程度。[4]
4、ASV简介
ASV是为21世纪开发使用的高度智能化的安全车,其主要是利用电子技术进一 比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ASV所指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或机构,而是一整套汽车安全平台。涵盖了众多的汽车安全装全平台装备。研究ASV 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轻交通伤害程度。通过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术等使车辆实现高度智能化,极大地改车辆的安全性。[5]
4.1、ASV 的组成及主要结构与功能[6](1)摄像机和雷达。装置授像机的目的是为驾驶员行车过程中扫除育区,通过车内的显示屏显示出驾驶员看不到的死角和盲区,防止由于视线不佳造成的错误判断。汽车的前端装有雷达。雷达的功能是精确测量距离和速度,以使车辆能自动判断与前方车辆的车距,以及相对前方车辆的行驶速度。
(2)ECU。其可根据车辆的速度计算出安全距离,然后通过节气阀控制器使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大于安全距离,让驾驶员能更安全、高速的行驶。ECU 还能通过两车的相对速度和距离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与前车追尾的可能。一旦发现存在与前车追尾的可能,立即报警,警示驾驶员减速直至自动控制制动系统对车辆采取紧急制动。
(3)各种传感器。其包括轮速传感器、轮胎气压传感器、转向角度传感器等一些传统的主动安全装备。有了轮速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再配合制动控制系统和节气阀控制系统,就能实现在高速转弯和湿滑路面驾驶时对车辆速度的动态控制,也就是ABS、ASR.EBD、ESP 等电子系统的控制功能。
(4)心率传感器。通过检测驾驶员的心率判断驾驶者的驾车状态,是否存在打瞌睡的倾向,一旦心率达到临界值,ECU 会自动控制制动系统对车辆制动,并且发出声音和指示灯警报,以提醒驾驶者。
结束语
如今,汽车技术获得飞速提升的同时,汽车安全技术也逐渐涉及到汽车的各个方面,中国汽车安全的发展方向必将走向全面、综合和创新。只有汽车安全相关学科和技术得到完善,才能有效促进汽车安全技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宁军。质变中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J].世界汽车,2000(5):1-3.[2] 成洁,崔同杰.汽车主动安全控制新技术[J].汽车应用,2005 [3]郑安文.汽车安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赵高晖,朱文宁,何稚桦.汽车安全性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5]姚明.浅谈未来汽车安全性能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J].论述,2011.[6]祝珂.汽车安全性研究与分析[J].论述,2011.
第二篇: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班级:车辆工程095 姓名:闫爽 学号:091201130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闫爽
(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辽宁,121001)摘要:汽车给人类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与美国相当,但汽车的保有量仅是美国的1/27,可见我国汽车的行车安全性与西方国家水平相差甚远。汽车安全性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文简述我国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被动安全标准。着重介绍了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组成、原理。现代汽车车速愈来愈高,汽车行驶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道路条件的改善,汽车的行驶速度的提高,强制推行汽车座椅安全带,推广安全气囊,改进汽车车身结构和转向盘和转向柱、汽车座椅系统等举措对减少事故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论述,对国内汽车安全性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汽车被动安全,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转向盘和转向柱,汽车座椅系统,安全车身结构。
Automobile Active Safety Technology
Yan Shuang(College of Automobil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aoning,121001)
Abstract:Creating effective vehicle for humanity but also catastrophic losses, the number of traffic accidents in China die each year with the U.S.equivalent, but car owner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only 1 / 27, shows that our safe driving and the Western far from the national level.Auto safety involves a wide range, This paper describes our automotive passive safety technology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assive safety standards.Focuses on the automotive passive safety system components, principle.Hyundai Motor speed higher and higher, increasing the safety car driving by people's attention, as China's road conditions 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of vehicle speed, seat belts mandatory vehicle to promote the safety air bags,improve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steering wheel and steering column automobile saddle systemand other measures to reduce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after the accid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paper reviewed research in the automotive safety technology status, security, technology trends;brief passive safety standards at home and abroad;automotive passive safety measures, focusing on the automotive passive safety system components, principle.Hope that through discussion, on the domestic auto safety to help play a role.Key words:Automotive passive safety,Seat belts and airbags,Steering wheel and steering column,Automobile saddle system,Safety body structure
中国的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经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一汽、二汽、天津、交通部试验场和清华大学都建立了汽车碰撞试验设施,具备了执行中国汽车碰撞法规的能力,中国汽车被动安全试验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和
发展。2001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主席带团来华参观后,对中国在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方面有如此快的发展感到十分惊奇,并对有关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汽车安全带
1.1 回顾安全带的发展
1955年,福特公司首先把二点式座椅安全带作为选装件安装在轿车上。到1959年,由瑞典沃尔沃公司开发了三点式座椅安全带,相继为各国汽车制造企业所采用。1962年日本TAKATA株式会社首先在汽车上安装安全带,并在相关机构配合下进行了实车的碰撞试验,验证了安全带的保护效果,后来就逐渐扩大了安全带的适用范围,装配的安全带形式也从二点式发展到三点式。以后,又经过多次改进,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形式。统计数据表明,佩戴安全带使碰撞造成的乘员
【1】 伤亡率减少了15%~30%。1.2 汽车安全带的组成、原理
研究表明,汽车事故中人体内伤和脑损伤与减速度直接有关,骨折与作用力有关,组织损伤与剪切应力有关。所以,提高汽车内部安全性就是要降低人体的减速度。
如果汽车和乘员以等速Vo作直线运动,在时间 to时发生前部撞车,驾驶室按直线减速到零,如果乘员没有安全限位装置,则乘员将以Vo继续运动,到t 时撞到车内坚硬障碍物(如仪表板)上,而后减速,由于变形行程很小,因此产生很大的减速度,乘员将承受可能致命的载荷。在设置了限位装置后,乘员在t 之前以Vo在车内运动,在t1时,限位装置生效,乘员减速。滞后时间T越长,则乘员减速度延续时间越长。所以要求撞车后,限位装置迅速生效。降低事故中人体的减速度的有效措施是限制乘员的位移。最简单有效的是座椅安全带。
安全带的基本机构均有织带、卷收器、带扣和长度调整机构组成。为了进一步降低碰撞时乘员“潜水”造成腹部伤害,提高安全带保护效果,还采用了预紧器和锁紧装置等。(1)织带
为了在汽车发生碰撞时限制乘员的移动量,要求安全带在规定伸长率以内有效地束缚住乘员,并尽量减轻乘员所受的冲击力,以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为此,要求安全带有高的强度,一定的延伸量,良好的能量吸收性。另外,为提高织物的耐久性,带织物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气候性。(2)卷收器
卷收器用于收卷、储存部分或全部织带,并在增加某些机构后起到指定作用的装置。卷收器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在正常情况下,将织带放长或收短,以适应使用者身材的大小肥瘦,一旦使用者将安全带扣好后,卷收器可以将过长的织
带收回,让织带以适应的卷收力将使用者拉住;其二是当汽车发生事故时,卷收器可以在瞬间将织带锁起来而不让它伸展,从而可以有效约束乘员。此外,在使用时还具有调整织带长度的功能。
紧急锁止式卷收器是一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卷收器。在汽车正常行驶时允许织带自由伸缩,但当汽车速度紧急变化时,其锁止机构并保持安全带束紧力约束乘员。这种卷收器中装有惯性敏感元件和棘轮棘爪机构或中心锁止机构,织带缠绕在卷轴上。当汽车正常行驶时,卷收器借助卷簧的作用既能使织带随使用者的身体的移动而自由伸缩,又不会使织带松弛。但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卷收器内的敏感元件将驱动锁止机构锁止卷轴,使织带固定在某一位置上,并承受使用者身体加给织带的载荷。尽管卷收器的锁止机构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工作原理相同。(3)带扣
无论带扣或安全带其他的塑料件,均应采用变形小、耐磨性能高、强度高、性能稳定的材料。在设计带扣按钮时,应考虑到避免乘员肘部误碰撞而使带扣开启,因为在碰撞发生时,乘员肘部很可能产生接触到带扣的动作。(4)长度调整装置【2】 1.3 简述安全带的发展趋势
汽车座椅安全带的发展方向是:更好的初始约束特性;更好的吸能特性;舒适性和方便性。
目前涉及汽车座椅安全带的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预拉紧器
安全带的预拉紧器在低强度碰撞时而安全气囊未打开的情况下,保护乘员头部;同时由于它能很好地消除在碰撞开始时织带与乘员之间的松弛量,故能使乘员与车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减少,从而对乘员的胸腹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2)限荷器
限荷器可以改善安全带的能量吸收特性,对乘员施加比较均匀的约束力,从而降低使用安全带的不适感。
一种不需乘员动作,完全自动佩带在乘员身体上的被动安全带也已装车使用,但尚未普及。对安全带的改进,一个是解决织带对人体的伤害问题,有的在胸部的织带上装一个小气囊,有的在设法提高织带吸能性。汽车安全气囊
2.1 汽车安全气囊的历史发展
使用安全气囊来保护汽车乘员的想法最先产生于美国。1952年美国汽车生产者联合会在理论中阐述了这样一种汽车安全系统的必要性。几乎同时,这种系统的原理图也绘制了出来。1953年,第一个气囊的专利就诞生了。但是,由于当时
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能把这种想法或专利付诸实践。到了1980年,德国默谢台斯公司开始实现这种设想,它在自己生产的部分汽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而从1985年起,在全部供应美国市场的汽车上都有安装了这种安全系统。随后,又出现了第一个保护驾驶员旁前排座乘员头部的气囊。2.2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组成、原理
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碰撞传感器、安全气囊电脑、SRS指示灯和气囊组件四部分组成。其中气囊组件由充气元件和气囊组成,均安装在方向盘内或工具箱上端,不可分解。充气元件由电爆管、点火药粉及气体发生剂组成。充气元件的功用是给气囊充气。气囊由尼龙布制成,材料厚度为0.45mm,为了保证气囊的气密性,在其内表面涂复薄薄一层介成橡胶或硅橡胶。在气囊的内表面固定有专门的带子,这些带子在气囊充气时能使其保持一定形状。气囊侧面设有许多孔,这些孔用来快速从气囊中排出气体。这点十分重要。否则,人就会被气囊推向后面或被一个气囊或几个气囊挤住而受伤。
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冲击力使碰撞传感器和触发传感器接通,将信号输送到中央电子控制器(ECU),ECU检测到冲击力(减速度)超过设定值,经判断后确认是严重碰撞,SRS电脑接通引爆电路,使电流流过电爆管,使其发热将电爆管内的点火介质引燃,火焰随即扩散到点火药粉和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气体经滤网冷却后进入气囊内,气囊急剧膨胀,冲破方向盘,在0.03秒钟的时间内即将气囊充气。气体的阻力作用吸收了碰撞的能量,缓解了气囊对乘员头部和脸部的压力。乘员陷入较柔软的气囊中,使得乘员得到保护,6100ms后气袋排气孔打开,气囊泄气并收缩。充气元件与气囊安装在方向盘上,与方向盘一起转动,电爆管与SRS电脑之间的导线联接是靠螺旋导线(游丝)来联接的。
安全气囊根据安装的位置及保护对象不同,主要分为:对驾驶员进行保护的气囊,装备方向盘内,防止驾驶员与转向盘、仪表板及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对前排乘员进行保护的气囊,装在仪表板内,防止乘员与仪表板、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对后排乘员进行保护的气囊,一般安装在前排座椅的靠背上后部或头枕内部,防止乘员与前排座椅发生碰撞。由于后排乘员受到的伤害程度较轻,后座椅
【6】 安全气囊一般只在高级轿车上使用。2.3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趋势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气袋已在轿车上普及使用,但在我国尚是发展中阶段。我国的微型轿车,如果不安装安全气袋是很难达到法规的要求。所以安全气袋在国产轿车的达标上是一条重要措施,而且根据发展趋势,也必然使用安全气袋。
气囊的改进主要是开发新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更合理的点火不点火判别算法。目前在气体发生装置内的气体发生剂多为固态叠氮化钠,其引爆后产生的气体必须经过滤才能充入气袋,而且其残留物还需处理。代替的方法之一是用增大式充
气装置,即用少量固体燃料加热储存的气体;方法之二是采用有机气体发生剂;方法之三是用可燃气体混合剂。侧面碰撞保护气囊系统已在开发,有的已装车,它要解决在更短时间(约为正碰撞气囊时间的1/3)内传感引爆和充气问题,以及安装、展开空间小,气袋近距离快速膨胀可能伤及乘员问题。要实现对乘员的最佳保护,必须了解人体结构和伤害机理,它需要汽车行业和医学界、保险业的合作,尽可能多地收集关于乘员体型、尺寸、碰撞伤害程度的数据,结合人体生物
【3】 力学,制定科学的伤害评定标准,研制出更好的乘员保护装置。3 汽车安全转向盘和转向柱
防止或减少碰撞能量对驾驶员造成伤害的转向柱,叫做能量吸收式转向柱。在汽车发生正碰时,碰撞能量使汽车前部发生塑性变形。布置在汽车前部的转向柱及转向盘在碰撞力的作用下要向后,即驾驶员胸部方向运动。这种运动的能量应该通过转向柱以机械方式予以吸收,防止或减少其直接作用于驾驶员身上而造成人身伤害。另一方面,在汽车发生正碰时,驾驶员受惯性的影响有冲向转向盘的运动。驾驶员本身的运动能量一部分由约束装置加以吸收另一部分传给转向盘和转向柱系统。这部分能量要通过转向盘和转向柱予以吸收,以防止超出人体承受能力的碰撞力伤害驾驶员。
吸能式转向盘,在撞车时,转向盘骨架发生变形,以吸收能量,减轻对驾驶【4】 员的伤害。吸能式转向柱和转向轴,大体上可分为二类:
(1)可分离式安全转向操纵机构 该机构的转向轴分为上下两段,当汽车发生撞车时,上下两段互相分离或互相移动,从而避免在第一次冲击时转向盘随车身后移对驾驶员造成伤害。
(2)缓冲吸能式转向操纵机构 这种操纵机构从结构上能使转向轴和转向柱在受到冲击后,轴向收缩并吸收冲击能量,从而有效缓和转向盘对驾驶员的冲击。其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①网格状转向管柱:转向管柱的部分管壁制成网格状,当撞车时而受到压缩时很容易受到轴向变形,吸收能量。
②波纹管变形吸能装置:其转向管柱和转向轴也都能分上、下两段,在转向轴上套有波纹管。当发生撞车时,上下转向轴和转向柱错开缩短,压缩波纹管吸收冲击能量。
③钢球滚压变形吸能装置:其转向轴和转向柱也都能分上下两段。上、下两段转向轴用安全销相联。上下转向管柱中间压入带有塑料隔套的钢球。当发生撞车时,安全销被破坏,上下转向轴轴向收缩,上下转向管柱也开始轴向收缩,其内的钢球边转动边在上下转向管柱的壁上挤压出沟槽,使之变形并消耗冲击能量。汽车座椅系统安全性
汽车座椅安全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往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尾部碰撞的乘员保护以及头枕和座椅靠背后部的冲击能量吸收等方面8并逐渐形成了两种主流设计概念——柔性设计及刚性设计。按照上述方法设计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座椅在安全性试验中虽然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由于碰撞模型试验的条件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某些条件如乘员坐姿、加速度作用方向、约束系统的配带及使用状态、各种约束系统的相互影响等,在实发事故中千变万化,是实验室中不可能全面模拟的。
近年来我国在轿车被动安全性的法规、试验和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对于轿车,客车的乘员更多,因此人们对客车乘员的保护和碰撞安全性的研究更为集中。我国在2000年正式实施了《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这不仅对汽车正面碰撞控制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还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微型客车的安全性设计研究与发展。国内几家大型的微型客车厂纷纷着手对现有车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以适应法规的要求。汽车后部碰撞安全性法规也有望在2003年问世,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汽车安全性尤其是座椅系统安全性研【5】 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结
论
基于上述论证,我们可以知道,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安全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关于防止二次碰撞的乘员保护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具体到安全措施各个环节,包括汽车安全带、汽车安全气囊、汽车安全车身结构等方面都是在吸收和缓冲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减少乘员向前移动的位移,因而减少对乘员伤害。汽车被动安全发展趋势是要基于现代计算机和传感技术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将精确的数据运算运用到汽车安全机构中去。另外,我国的汽车安全法规及标准已发展到较完善的地步,但与国外的标准法规相比还欠缺很多。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倾斜措施,鼓励汽车行业进行汽车安全保护装置的开发和研制。汽车行业中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骨干企业应该从中国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组织起来,集中资金和人力,推动开发研制工作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钟志华,张维刚等主编.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
[2]钟志华,杨济匡.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及其应用.中国机械工程,2000
[3]Grime,G.Handbook of Road Saftey Research[M].London:Butterworth &Coltd,1987 [4]I.Straub Electronische Steuerung Von Bremsanlagen Gesetzgebung(ECE R13).XI International Heavy Vehide Conference Budapest,1994
[5]Richard Allsop.Urban Saftey Management[R].The Institution of Highways and Transportation,1990.[6]谷正气.汽车车身现代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
第三篇:汽车司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汽车司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基本规定
(1)汽车驾驶员必须遵守国家颁发的有关文件规定和技术要求,持有驾驶证、行车证,及养路票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准任意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
(2)驾驶新型车辆,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并能熟悉车辆部件德结构和型能、用途,做到会驾驶、会保养、会排除简单故障,对技术难度较大的车辆,应在考试合格后,方可单独驾驶。
(3)学员必须取得交通部门的学习证后,方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在指定的路线上学习驾驶。
(4)驾驶人员必须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听从交通民警及管理人员的指挥、检查,积极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5)车辆不准超载运行,不准带病工作。发动机未熄火前,不得加添燃油。
(6)油料着火时,不得浇水,应用灭火机、砂土、湿麻袋等物扑救。电线着火时,应立即关闭电门,拆除一根蓄电池电线以切断电源。
(7)使用含有死乙铅的汽油时,不得用嘴直接去吸或吹通油管及汽化器的各量孔,附件,以防中毒或损伤皮肤。
(8)车辆的零部件、附属装置,随机完整齐全,技术状况必须良好,性能必须达到规定要求,切实贯彻执行清洁、润滑、调整、紧固、防腐作业,以保证车辆安全运行。
(9)发动机起动前,应按照例行保养的规定项目,作好各项检视工作。
(10)起动时要拉紧手制动器,变速杆应放在空档位置,有动力输出装置的车辆应将取力器操作杆或操作开关置于空档或脱离位置,自卸汽车的车箱举升开关应处于停止位置。
(11)带有液压助力转向装置的汽车,在液压油泵缺油的情况下,严禁起动发动机。
(12)冬季气温低严禁用火焰烘烤燃油、管道及油箱,汽油发动机应用热水,蒸汽预热,然后用手摇柄摇转发动机20转以上,感到轻松,无卡滞现象时为止。作业完毕及时排除储气筒油水,以免发生事故。柴油机除采用上述方法外,还可烘烤机油盘,然后起动。
(13)有预热装置的汽车,在起动时应充分利用预热塞。电源接通时间为0.5~2min,当预热指示器呈现桃红色时即停止。如温度较低,可连续预热2~3次,然后接通起动
(14)每次起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los。一次不成,再次起动时,间隔时间不得小于20s,连续三次不能起动时,应查明原因,待故障排除后,方可再行起动。
(15)在低温冷车起动或蓄电池电力不足时,应用手摇柄起动,而不可勉强使用起动机。使用手摇柄应将点火时间稍微推迟,摇车人两腿要叉开,站稳,身体略向左。握持摇柄五指应在同一面,用力由下向上快提,当感到压力增大时,则应迅速摇过上止点,不可由上往下压或两手抱持摇柄摇车,以免发动机发生反转而被击伤。
(16)起动后应保持怠速运转3—5min,然后将转速提高到1000一1500r/min,使水温反机油温度逐渐上升到50~60℃,发动机温度未上升前不准进入高速运转;也不可在低温时进行长时间的怠速运转。
(17)发动机起动后,按例行保养规定进行起动后的检视工作。待温度上升后,经低、中、高速运转,检查发动机有无异响,各仪表、警告信号或峰鸣器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有无漏油,漏水、漏气、漏电及焦臭气味。保修后第一次起动发动机,还应检查液力转向助力器的油位。
(18)在陡坡、冰雪,泥泞德滑道,交通情况复杂复杂的路段,没有可靠的制动条件的情况下,禁止采用拖、推,溜坡及倒车等方法起动发电机。
(19)起步前各部位必须合格,温度,气压表读数符合规定,全部警告信号解除。
(20)检查车旁及车下有无人、畜、及障碍物等并关好车门,鸣喇叭后才能起步。
(21)起步时应先挂挡,后松手制动器,并通过后视镜察看后方有无来车,再缓松离合器踏板,适当加油门,徐徐起步。
(22)上坡起步时一手紧握制动杆并调节轻重,一手把牢方向盘,对正方向,一脚踩踏加速踏板,—脚适当缓松离合器踏板,待离合器大部分接合,汽车开始前进时,进一步放松手制动器,并完全松开离台器踏板,适度踏下加速踏板,使汽车稳步前进。上坡起步时必须
使用手制动器。
(23)下坡起步时,挂上变速档位后,应缓松离合器踏板,稍踩加速踏板,同时放松手制动器。
(24)在冰雪或泥泞道上起步时,如驱动轮打滑空转,应采取铺设砂石或清除轮下冰雪、泥浆等物的方法,使车辆平稳起步。有差速锁止装置的车辆可采用锁止器,不准猛踩加速踏板和猛抬离合器踏板,使车辆遭受来回冲击方法末实现起步。
(25)起步时应根据地形和负载情况选择合适的档位。严稳起步。
(26)汽车起步后,应调节百叶窗或散热帘布的开度。使发动迅速升温,并保持水温能够稳定在80~90°C的范围内。
2行驶
(1)应根据车型,拖载、道路、气候、视线和当时的交通情况,在交通规则规定的范围内,确定适宜的行驶速度。在良好的平路上,应使用经济车速,严禁超速行驶。起步后温度未升到70C时,不准挂入高速档。
(2)后车与前车应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在公路上行驶时,应不小于30m遇气候不良或道路不明时,还应适当延长。
(3)行驶中不得将脚踩在离合器踩板上,并尽量使用紧急制动。行驶中应注意避让尖石、铁钉、菱角物、拱坑、碎玻璃等物并及时剔除嵌入轮胎间的石块。
(4)行驶时应注意引擎底部是否有杂声,电气部分是否有其它臭味气体。
(5)同类车辆相遇时,转弯车让直线车先行,支线车让干线车先行,总之按新交通规则执行之。
(6)在工地运输石碴及混凝土等所有车辆驾驶室内严禁带小孩。车辆在山区或陡坡路段严禁熄火滑行。
(7)过桥时应减低速度,避免在桥上变速、刹车、或停车,对洪水后或不熟悉的桥梁应事先下车观察清楚,对载重车辆更应注意,方可通过。
(8)涉水前应观察水深和流速,将电路电线妥为防水,拆去风扇皮带以免带水,通过应采用低档徐徐通过,不能在中途停留或变速,涉水后应缓行一段路程,并时踏刹车,使刹车来令水份蒸发。
(9)重车下坡时,尽量少用制动,应选择合适的档位,辅以间歇制动,以控制车速。不可紧急制动或中途换档。
(10)道路泥泞、积雪、结冰、陡坡、狭路、急弯阴暗、风雪、雨雾、黄昏、黑夜、视线不清;车辆危险品货物超高、超宽、超长等等情况下严禁滑行。
(11)禁止客货混装,货车载人栏板高度不得低于lm,并应备有蓬杆蓬布,禁止在上坡道向下倒车或调头,防止翻车。
(12)雾天行驶应开启小光灯和防雾灯,按能见度掌握车速,能见度在30m内,则时逮不应超过15km并多鸣短号,严禁超车;能见度在5m以内时,应停止行驶。
(13)在冰雪路段行车,必须安装防滑链条减速行驶。
(14)通过无信号灯,无民警指挥及视线不清的交叉路口或转弯时,时速不得超过30km。
(15)拖带故障车时被拖带车的方向、制动必须有效,否则不准拖带。
(16)装载危险物品时,除押运人员外不准搭乘其他人员,严格按指定路线和时间行驶,车上应挂有红黄旗标志。行驶中避免紧急制动滑行,中途停车应选择远择车辆及其它容易引燃、引爆等安全地带,司机和押运人员不得远离,危险品末卸完前司机不能离开车辆,防止发生事故。
(17)以挖掘机装料时,汽车在就位后要停稳刹住,驾驶室内应无搭乘人员停留,必要时司机也应离开,防止挖斗越过驾驶室顶时发生意外。在向坑洼地区卸料时,汽车后轮与坑边要注意保持适当安全距离,防止坍塌和翻车。
(18)驾驶的油罐汽乍应有明显的防火标志,专门的灭火器材和接地金属链条,防止静电起火;油罐中途停车要远离火源,严禁雷闹天停车于大树和高大建筑物下。
(19)自卸汽车卸料时应注意上方空间有无架空线,卸料后车厢应及时复位并用锁定装置锁定,后挡板在卸料完毕后应即栓牢,防止行车时震颊脱落产生事故,在有横问坡度的路面上卸料,要防止车厢举升后重心偏移而翻车。
(20)检查、保养、修理自卸车倾卸装置或向油缸加油时,在车厢举升后必须用安全撑
竿将车厢顶稳,防止倾卸油缸突然失效,车厢骤然降落而发生事故。
(21)轮胎温度、气压上升时,应在避阴处停车适当休息,不准以放气降压和情水浇泼方法降温。发动机冷却水沸腾或缺水时,不准在高温情况下补充,应在怠速并温度下降后以细流缓慢注入,开启散热铝盖时应以手套裹手并将脸部避开加水口上方,防止水气冲出发生烫伤事故。
(22)使用酒精、防冻液严禁有渗漏现象,沸腾时不准打开散热器盖;不准使发动机熄火,而应怠速运转,防止水套内防冻液急剧升温形成汽化,喷溅而发生失火和烫伤。
(23)发生交通事故必须立即停车保护现场,若为了急救受伤者而必须移动现场时,则匝设置标记,立即报告当地公安、公路交通管理机关听候处理,严禁伪造事故现场和潜逃。3 倒车与调头
(1)倒车应观察四周地形及道路,显视倒车信号,注意车辆转向,防止碰撞,时速不得超过5km/h,缓行倒退,要有专人指挥。
(2)车辆静止时,严禁强力扭转方向盘,载客车辆禁止在上坡道上向下倒车或调头。
(3)尽量避免在坡道狭窄,交通繁忙处倒车或调头,禁止在桥梁、隧洞或公路与铁路交叉处,路口上进行谓车。其它
(1)倾卸汽车的驾驶,特殊路段的驾驶,以及特殊条件下的驾驶等均应遵守《施工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
(2)日常保养,交班规则,各类型号汽车润滑周期等均按上述规定执行。
第四篇:汽车司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汽车司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驾驶员驾驶车辆,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驾驶操作规程,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严格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
2.出车前,必须检查油水、轮胎气压是否足够,刹车、转向、传动和其他主要部件、螺丝是否完好,喇叭照明、信号灯等主要装置是否完好,严禁带病出车。
3.驾驶车辆时间,要精神集中,谨慎驾驶,要中速行驶,驾驶车辆时严禁吸烟,吃东西或与他人闲谈。
4.不要让不懂车辆性能的人随便动用车辆,更不能交给非本型号车辆驾驶人员操作。
5.车辆在通过交叉路口时注意来往车辆,要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有信号的岔路口,要看清信号,无信号的岔路口,要按交通规则规定缓慢通过。
6.车辆行驶时,驾驶员要随时注意环境变化,在出现特殊情况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确保安全。
7.倒车时,确认车后没有危险源,方可倒车。进入台阶检修大车或在电铲旋转半径时或边坡等不安全环境时要合理安排停车位置,确保安全。
8.大雾和大雨、大雪天行车时,视线不清,要开启雾灯。鸣笛缓行,严禁超车,夜间会车,要互闭大灯,减速慢行,以免发生事故。
9.车辆通过冰雪路面时要低速缓行,转弯时,要增大转向半径,以防横滑。
10.车辆在转弯时要做到减速鸣笛,靠右行,在拐弯时车速不准超过15-20Km/h,要避免紧急刹车。
11.冬季用火烤车时,必须有人看管,不准用明火烤车,并要做好防火准备工作。
12.洗车时,要先看好周围是否安全,不要使水柱打上高压线,以防触电伤人。
13.司机未经领导批准,严禁载人,如私自载人,司机要负一切责任。驾驶室内不得超载乘人。
14.进入易燃易爆场所作业的车辆必须具有防爆风险控制措施。运送易燃、易爆物品时,必须备用消防器材和相应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排气管应安装在车前,尾部应安装接地链。
15.车辆进入易燃、易爆物资场所、仓库时,必须自觉遵守防火制度,交出火种。
16.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避炮时间,听从堵炮人员指挥,做好人员及车辆的避炮工作。
17.在油库中加油时,必须将发动机熄火,切断电源,以防火灾。
18.汽车不准进入接好线的爆区,没有接线的爆区,汽车进入必须有专人指挥,不准压未加防护的电缆线。
19.车辆车容整洁、车身周正。车辆的装备、安全防护装置及附件应齐全有效。
20.全车各部位在发动机运转及停车时应无漏油、漏水、漏电、漏气现象。
21.车辆发动机应安装牢固可靠,动力性好,运转平衡,无异响,启动和停机性能良好。
22.车辆方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从中间位置向左右各不得大于30度。车辆转向应轻便灵活,行驶中不得轻飘、微震、抖动、阻滞及跑偏现象。在平直道路上能保持车辆直线行驶,转向后能自动回正。
23.车辆及挂车必须设置此独立的行车和驻车制动装置,制动装置的各零部件应完好有效。
24.气压制动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及规定,必须装有放水装置和限压装置。机械式制动器、拉杆拉线等机件应完好无损。
25.车辆照明及指挥灯具应安装牢固、齐全有效。不得因车辆震动而松动、损坏、失效或改变光照方向。
26.车辆均应设置喇叭,其性能应可靠,喇叭的音量应符合噪声标准的有关规定。车辆的各种仪表应齐全且灵敏有效。
27.车辆轮胎的充气压力应符合其技术性能要求。轮胎胎面的局部磨损不得暴露出轮胎帘布层。
28.车辆同一轴上的轮胎应为相同的型号和花纹。车辆转向轮不得装用翻新的轮胎。
29.车辆驾驶室必须视线良好,风挡玻璃不得使用有机玻璃及普通玻璃。必须装设后视镜、刮水器。
30.燃油箱及燃油管路应坚固并有防护装置,防止由于震动、冲击而发生损坏及漏油现象。燃油箱与排气管得位置应相距300mm以上或设置有效隔热装置。燃油箱应距裸露电线接头及电气开关200mm以上。
31.车辆试车时,要事先对试车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确认,按规定试车路线行驶,测试车辆转向、制动等性能时,要选择平坦开阔无车的路段。
第五篇: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作者: 刘兴帅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众所周知,安全性能是汽车技术永远的焦点.从安全带到ABS、EBD,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其实我们所接触到的还都是些初级技术,国际先进的安全性配置已经发展到非常智能的阶段,许多原来需要人操作的工作,现在电脑都能完成。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传统的汽车安全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安全理念很被动比如安全带、安全气囊、保险杠等多是些被动的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交通事故的发生,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的安全被细化,目前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两种概念。
【关键词】汽车安全 交通安全 安全带 安全气囊 主动安全 被动安全
【引言】汽车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汽车在给人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车辆事故和因车祸伤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日益增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汽车安全装置上。
【正文】
一、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过程
1、汽车安全技术的概述:
汽车发展的历史就是汽车安全性能不断提高的历史,而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过程也是汽车安全性技术法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交通事故的定义:
我国定义道路交通事故为:“凡车辆、人员在特定道路通行过程中,由于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或依法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而造成人、畜伤亡和车辆损失的交通事件。”有车辆参与是定义交通事故的前提条件,确保汽车安全是减少事故的主要环节。
3、汽车安全的概述:
汽车安全是伴随着汽车的发明而出现的,是汽车发明的必然产物。1769年世界上第一起汽车安全事故发生。1858年英国开始实施世界上最早的道路交通法。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估计超过50万人,伤1000万人以上!
汽车安全主要取决于车、人和交通环境三大要素。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输咨询委员会ATAC的各分委会制订了澳大利亚设计法规ADR。加拿大汽车安全标准CMVSS基本上与韩国FMVSS相同是关于车辆及车辆零件安全的法令。我国继1989年制定的GB/T11551-89“汽车乘员碰撞保护”、GB/11557-89“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11553-89“汽车正面碰撞时对燃油泄漏的规定”。这些标准基本上与美国法规相近,要求的标准也一样。预计在几年后,在不断开展汽车碰撞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亦将形成自己的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系统,那时我国汽车碰撞安全性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7、汽车安全技术的分类及涉及的领域:
汽车安全技术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技术(active salty technology)和被动安全技术(Passive safety features)。7.1、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根据“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的概念,所谓主动安全技术就是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时,对汽车的内、外部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主动预防、避免或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以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俗话说的防患于未然。7.2、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是指在车辆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后,通过车内的保护系统来有效地保护驾乘人员尽量减少损伤的程度,包括对车上员和乘车下行人的保护。7.3、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领域:
主动安全中的事故安全技术{事故前}的车距自动报警、电控悬袈、防抱死制动系统、驱动防滑系统、巡航控制系统、车辆操作稳定系统、自动变速器、车胎气压报警系统;预防安全技术{正常行驶时}中的车况、路况监测、改善驾驶视野、提高车辆被认视性、灯照防眩晕、驾驶员注意力监测、自动导航等。被动安全技术中碰撞安全技术{事故当时}安全气囊、安全带、行人保护、吸能车体;抑制安全技术{事故后}减轻二次伤害、阻燃构件、自动报警、安全门锁、汽车“黑匣子”等。
二、汽车上常用的安全技术
1、主动安全技术
1.1、距离警示系统
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当距离警示系统启动后,驾驶员可以 预先设定本车与前车的时间间隔。汽车行驶时,系统探
测到本车与前面的汽车时间间隔低于本车的设定值时,会在前挡风玻璃发出警示,同时发出警示声。如果驾驶员还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这个系统将会自动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力传动等控制系统进行电子化连接。控制器通过微电脑的控制运算,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协调,以获得车辆整体性能和稳定性控制达到最佳,保持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的平稳性和快速转弯时的可控性,减少颠簸和转向时离心力造成的冲撞。
1.7、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英文全称是Electr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缩写为EBD)。为了防止汽车制动时后轮先制动的情况发生,EBD系统可依据车辆的重量和路面条件来控制制动过程,制动以前轮为基准要比较后轮轮胎的滑动率,如发觉前后车轮有差异,而且差异程度较大必须被调整时,它就会调整汽车制动液压系统,使前、后轮的液压接近理想化制动力的分布。因此,重踩制动在ABS动作启动之前,EBD已经平衡了每一个轮的有效地面抓地力,防止出现后轮先抱死的情况,改善制动力的平衡并缩短汽车制动距离。
1.8、电子制动辅助系统
电子制动辅助系统(英文全称是Electronic Brake Assist,缩写为EBA)。在一些非常紧急的情况下,驾驶员往往缺乏果断,不能迅速踩下制动踏板。EBA就是为此设计的,它的功能与ABS相似。该系统利用传感器感知驾驶员对制动踏板踩踏的速度和力度大小,以此判断驾驶员此次制动的意图。如果属于非常紧急的制动,EBA就会指示制动系统产生更强的制动力,使ABS发挥作用,从而使制动力快速产生,减小制动距离;而对于正常情况的制动,EBA则会通过判断不予启动ABS。通常情况下,EBA的响应速度都会远远快于驾驶员。这对缩短制动距离增加行车安全性非常有利,因此,对于脚力较差的女性及高龄驾驶员避让紧急危险的制动是非常有帮助的。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是当今汽车安全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和主要发展方向。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很多,如远红外线夜视系统轮胎防爆安全气阀、防爆(扎)轮胎、高位制动灯、防滑差速锁、超声波清洗雨滴后视镜、驾驶员酒精浓度检测仪,等等。
2、被动安全技术
2.1、事故自动呼救系统
自动呼救系统是一项较新的被动安全技术,它是基于安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车辆。当车辆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后,它会立即自动向救援中心呼叫,报告事故车辆所在的准确位置,车辆事故的状态,并能向救援人员赶赴现场的途中转发伤员身体方面的重要信息,可以测出车内微小的振动和微量的二氧化碳,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不久将推出的以及未来将要推出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集成于一体,协同发挥作用,达到更好地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操纵方面的不足,等到相关技术如智能汽车操纵性能设计和人机工程设计等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就可进一步推动汽车安全智能化。有人预测,未来的汽车会成为各种尖端电子技术的载体,或者说21 世纪的汽车是移动的电脑平台,智能制动、智能减速和智能转向将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基本特点。
(2)智能化
随着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安全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智能避撞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智能轮胎、智能悬架、智能安全气囊..将在汽车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加快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智能化安全技术装置将出现在现代车辆上这些智能装置将具有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自动协助或自行控制。
(3)系统化
将汽车、道路、人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研究,让三者相互协调,达到各自性能的最佳匹配,才能实现驾驶员行为特征、车辆机械特性及道路设施和交通法规之间的最优协调,才能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向着微处理机、软件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集成化技术、车载网络系统、光导纤维传导技术、声纳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等更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不仅能将过去在军事及航天领域的雷达、声纳(超声波)、远红外线、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于汽车,而且能将声学、光学、电磁学、光电感应、指纹识别等领域的新技术运用到汽车上更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结论】汽车安全性已经不仅是个技术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因其定位于防患于未然,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汽车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重视。应用电子技术使车辆实现的高度智能化是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能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质的跃变的主要因素。美国70年代提出的试验安全车ESV(Experiment Safety Vehicle)、日本90年代提出的高级安全车ASV(Advanced Safety Vehicle)虽然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提高汽车安全性的代表作,但它们都是未来的安全汽车的雏形。
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对于包括汽车安全技术在内的汽车工业重大课题都是在高度计划和有序的状态下展开的,并且制定了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在国家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投入相当的力量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