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酒文化》课程论文-格式

《酒文化》课程论文-格式



第一篇:《酒文化》课程论文-格式

《酒文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课程名称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学号 联系方式指导教师日期

浅议醉酒驾驶的法律问题

《酒文化》 陈 燕 芳 商英081

200810825217

***

谢主兰

职称

副教授

2011年4月26日

浅议醉酒驾驶的法律问题

陈 燕 芳

(海滨学院 商英081 200810825217)

摘要:近年来,酒驾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公害。醉酒驾驶所酿成的苦果是令人痛悔的。为防范此类行为发生,警方应依据法律规定的授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关键词:醉酒驾驶;危害;酒测;防范措施 酒驾的危害性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称,全球每年至少有127 万人死于交通事故,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每年造成10 万人丧生。统计显示,我国因交通事故致死的,有2/3 是违章驾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超重、超载、超车,二是酒后驾车。可见,酒后驾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 年12 月14 日,四川省成都市孙伟铭无证驾驶,违反交通法规,在醉酒驾驶与其他车辆追尾后,为逃逸继续驾车超限速行使,先后与4 辆正常行驶的车辆相撞,造成4 人死亡1 人重伤的严重后果,最终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孙伟铭成为国内首位因无证醉酒驾驶肇事而获最高刑者。

我们知道,酒类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产生麻痹作用,表现在饮酒驾车上,称之为酒驾。驾驶人饮酒后,对车辆的驾驭能力降低,其注意力、判断力不集中,容易犯困,导致交通事故的几率提高。酒驾不只对驾驶人自己,对路上其他的行人、车辆也构成严重的威胁,有学者将酒驾行为喻为“车道上滚动的炸弹”

[1]

。当人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0.05%时,驾驶人的驾驶能力降低,肇事率为一般人的2 倍。若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0.11%时,则驾驶人的平衡感与障碍力升高,其肇事几率为一般人的10 倍。倘若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0.17%,驾驶人会感到恶心,步履蹒跚,若其驾车,其肇事率为一般人的50 倍[2],其潜在危险性是巨大的。酒驾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广大公民的的重视,为抑制、取缔酒驾行为,防止交通危害,我们的交通警察应依据《警察法》等相关行政法的规定,采取积极、科学的措施进行处理。2 警察认定酒驾的方法和及时制止酒驾危害的手段 《道路交通安全规则》第一一四条规定:“汽车驾驶人饮用酒类或其他类似物后其吐气所含酒精浓度超过每公升0.25 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0.05%以上者,不得驾车。”因此,凡饮酒超过上述规定之标准而仍驾车者,即为条例所规范、处罚的对象。如何检测驾驶人身体内的酒精浓度,就需要通过科学仪器进行测试鉴定,即所谓“酒测”。通常有“呼气检查”和“血液检查”,二者均是收集、掌握汽车驾驶人身体内酒精浓度的手段。当然,酒测的实施应当在相对人的同意与协助下实施,不得强制。事实上,拒不接受酒测以致无法认定驾驶人之酒精浓度是否超过规定标准的情形,不在少数,这为警察依法执行公务增加了一定难度。当然,拒绝接受酒测的驾驶人,未必都起因于酒驾,可能是技术不纯熟,或无照驾驶,或疲劳驾驶等。一般人饮酒后会在外观上有所反应,如眼泛红、酒气浓重等。危险驾驶是否起因于酒驾,客观上可以判断。警察可依据以往经验,综合判断驾驶人的言语、步行、直立能力等外观状况以及饮酒量、饮酒后的时间等因素进行判断认定[3]。

警察在执行查处酒驾行为任务时,发现有符合《警察法》第八条规定事项的情形时,为调查该驾驶人是否为酒驾,如果不先予以拦停,便无法展开调查,所以在实施程序上,拦停车辆属于必要前提手段。拦停,伴随着对自由、权利的干预与危害,根据法律的规定,警察在拦停车辆时须限于必要最小限度之内。程序上,拦停之后警察需要对驾驶人进行查验身份、检查操作系统,这是对驾驶人进行检测的必要手段。如果初步判断为酒驾则需要对驾驶人进行酒测。判断车辆在行驶中如果存在“潜在危险”,警察为防止危害发生,不管驾驶人是否已经停止,警察均可应依职权对可疑车辆进行拦停,视情况并根据经验对驾驶人车辆进行处理。如果驾驶人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则侧面反映了车辆的嫌疑程度,提高了肇事的可能性,此时警察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必要时可以启动犯罪侦查程序。当然,驾驶人在道路上行驶负有维护交通安全的义务,只要警察拦车停止的时间短并未对驾驶人造成不当的影响,驾驶人理应积极配合警察执行公务,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依照法律的规定,警察发现并确定有酒驾的车辆时,为防止交通肇事的发生,需采取一定的危害防止手段以确保车辆及醉酒人员的安全,甚至是公共交通的安全。《警察法》第八条第二项规定:“交通工具的驾驶人或乘客有异常举动而合理怀疑其将有危害行为时,应强制其离车。”这是警察为防止驾驶人再开车对其本人、执勤警察或过往路人、车造成危害而采取的手段。只是这一措施属于对人身自由的侵害,警察应该充分斟酌实际情况,谨慎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裁量权,避免对醉酒的驾驶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强制醉酒的驾驶人离车之后,警察应当移置保管其车辆,这一措施在性质上属于防止危害发生的暂时性紧急措施,旨在防止酒驾可能造成的危害。3 防范酒驾的措施

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治理酒后驾车专项行动结果表明,酒驾的普遍存在达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而且屡禁不止。造成酒驾行为放任和无所谓的原因主要有:(1)违法成本低廉。(2)适用标准不统一。(3)法律规定不完善。违法成本低主要是指国家的行政处罚标准低,法律惩罚力度小。行政处罚有罚款和行政拘留,老百姓从根本上不在乎罚款,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酒驾带来的社会危害,多存侥幸心理。法律惩罚是指我国的刑法虽然规定交通肇事罪,但交通肇事罪一般处3 年以下罚款或者拘役。过轻的法律制裁同样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另外,交管部门的警力无法实现对醉酒驾驶的全面、动态监管,其管理手段仅依赖于路面查处和惩罚,普遍存在集中整治多、长效管理少的现象。警察在执勤中发现有酒驾嫌疑的,经多次检测无疑并经驾驶人确认的,才能依法给予处罚。这些程序过于繁琐,加之检测仪器价格昂贵,基层警方配备数量不足,致使执法人员积极性不高,制约了管理效能的发挥[4]。笔者认为,治理酒后驾车应该从长远效应入手,不应只顾眼前某一专项治理的成效。

首先,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国外的一些国家对于“醉酒驾车”的处罚是很严厉的,情节严重的甚至要终身禁驾。而我国的处罚力度低,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酒驾的处罚力度,提高酒驾的罚款金额。

其次,把酒驾列入刑法规定范围,增加酒驾等罪名,加大酒驾的违法成本。我们应利用法律的功能来遏制酒驾现象的频繁发生。我国的法律在处置酒驾方面存在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将“酒驾”纳入刑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以更严厉的手段治理酒驾的方法将会介入决策者的考虑范围,有望形成不负公众期望的解决方案。第三,交管部门需要加大对道路交通法的宣传力度。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积极配合,通过集中宣传、播放记录片、对司机进行安全教育等方式宣传酒驾的危害,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使珍惜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入到抵制酒驾的行动中,改变交管部门唱“独角戏”的角色。同时还应赋予酒类经营者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代驾”服务,为酒后禁驾提供保障[4]。第四,把酒驾记录与个人不良信用记录挂钩。个人在办理贷款、求职等民事活动中若因酒驾的不良信用记录而亮起红灯,这会大大减少酒驾现象的发生。2010 年初,我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即酒后驾驶与机动车交强险费率联系浮动制度。这一制度将 加大酒后驾驶的违法成本。这是利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惩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严管酒后驾驶长效机制、预防酒后驾驶发生的重要制度。最后,公安交警部门应坚持科技强警的方针,增强执法的科学性。基层交警大队、中队应普遍配备酒精测试仪。执勤民警应正确使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执法部门应提高检测技术,增强执法的科学性,简化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效率。治理酒驾现象,不是依靠公安部门开展几次“整治酒驾”专项行动就能从根源上改变的问题,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考验的是整个社会公众的道德、良心和责任。在醉酒驾驶的背后,是传统酒文化与现代交通规则、安全,甚至是社会风气的冲突。我们只有从行政、法律、教育宣传等多方面软硬齐抓,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关爱他人、远离酒精、敬畏生命的良好交通氛围,才能使打击酒驾行动真正实现长效。

参考文献:

[1] 林东茂.刑法综览[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433.[2] 蔡中志.酒后驾驶对交通安全之影响[J].警光,2000(1).[3] 长井圆.注释特别刑法[M].东京:立花书房.1989:333-334.[4] 汪昌铁.遏制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应做到标本兼治[J].道路交通,2007(8).

第二篇:酒文化课程论文

酒文化课程论文

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

摘要:酒对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军事研究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国酒文化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关键词:酒文化;艺术;文化;社会;政治;价值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以酒为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

一、酒文化的概念

酒文化一词,是由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来的,萧家成撰文提出酒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特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从本质上说,酒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酒文化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更侧重于酒的社会属性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二、酒的文化概念

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一种特殊的食品。《礼记》有言:“酒食所以合欢也”,合欢者,亲合,欢乐之谓也。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合力。把这一亲合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在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中国酒文化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社会文化,尤其是自晋代以来,酒文化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精神价值也越来越大。例如,交朋友先要一起喝上二两,拜把子换帖时更要相互举杯盟誓,以至歃血为盟,婚礼的筵席称:“喜酒”祝捷宴称:“庆功酒”,孩子满月办“满月酒”。此外,端午要喝雄黄酒,重阳要喝重阳酒,敬神、祭祖、开吊、发引都要奠酒。由此可见,酒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寄托理想、增进友谊、扩大交往、维持心理平衡、调节人际关系的精神幽灵。酒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酒中,孕育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忧患精神、和谐精神,这是其他饮料所不能比拟的。一种民族精神的形成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批判、选择,最终才能被打磨成一种积极的有长远影响力的精神文化指导体系。酒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文化载体,反映了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华中。

三、酒的政治文化

酒,是我国的传统产品。正是有了这种特殊的产品,就有了中国酒文化。酒文化又孕育了文化酒,文化酒的日臻成熟,又反过来促进了酒文化继续发展。中国酒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三国时的孔融,在《与曹操书》,中列举了一系列因酒而兴邦的例子。它说:“酒之德,久矣,古先哲王炎帝类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1972年在欢迎尼克松总统省次访华的宴会上“周恩来总理用贮藏30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这纯净透明,醇馥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迷住了,电视摄像机拍下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地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放“由于酒使这个历史性的”干杯,名震世界!四、酒的文化艺术

当然“中国酒文化在政治上应该发挥其正面效应”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美酒与美诗,美书,美画如胶似漆融于一体,创造了中国诗词与酒,书画与酒的艺术文化!1.诗词中的酒文化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故乡!数千年来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发展的酵酶!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中有305篇与酒相关酒与诗仙李白流传下来约1000多首诗,说到其中饮酒的就有170首,诗圣杜甫现存诗,1400首与酒有关的约占300首之多。翻开我国的文学史从《离骚》到《女神》的历代诗词中,有关酒的描写比比皆是!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情人。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咏酒魄诗情。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羁縻北朝,生平萧杀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唐代李白以“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人共晓赢得“醉圣”的雅名。杜甫更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多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直到,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的死而后已的程度!北宋初年范仲淹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是“归来中夜酒醺醺,元佑时期”。欧阳修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苏轼是“酒酣胸胆尚开张”。南渡时期的李清照可算是酒中巾帼她的“东篱把酒黄昏后”,险韵诗成“扶头酒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尽了诗酒飘零!陆游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豪情借酒力以增强发泄!到元明清时期诗酒联姻的传统更是硕果累累!马致远的“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陈维崧的“残酒忆荆高,燕赵歌事未消”。杨升庵的“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无不闻到扑鼻的酒香。

2.书画中的酒文化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国酒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倡导”秉物而游,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中国酒文化对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这是古老中国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就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醉僧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青藤道人徐渭,胸怀奇才,酒后狂草《杜甫秋兴八首》,字形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笔触忽干忽湿,对比悬殊之大,一反常态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偶尔幽峭鬼语秋坟!“由此可见,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与书画有着不解之缘!历代艺术家嗜酒而成的书画,是丹青墨色与酒交融形成的一道灿烂的风景线!这些传世作品,因渗透着真情实感以及不可复制性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第三篇:酒文化论文

中国的酒与酒文化

摘要:

中国人酿酒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自酒出现以后,便与生活紧密相连。从文化意义上说,酒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一方面,酒是物质的饮料,另一方面,酒承载了中国精神的心理的诉求,丰富多彩的中国酒文化,包含有深刻的哲学,诗文,科技,艺术乃至于安邦治国的道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酒文化;酒的起源;说酒令

一、酒文化

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假如我们的老祖宗没能从腐烂了的野果和放久了的剩饭的酸香味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酿酒术,那么,卷帙浩繁的廿四史将枯燥许多,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将寡淡许多,我们回生动,翻腾起的浪花千古后仍使人感到精彩。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高贵者,卑贱者,都喝顾往昔的时候,也许少了许多兴味。历史是条长河,河中对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更浪漫,更酒。金元殿里的天子赐宴,三家村时的老翁对酌,虽然档次不同,气派迥异,但把佳酿或旧醅喝下肚子,并品味那个美妙地过程,则是一样的。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二、酒的起源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以朱芳圃编《甲骨学》下册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见;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复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丰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公的造化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考古学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 0

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而且,我们可以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三、花样繁多说酒令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酒令增添了饮酒的“食外之趣”,一种好的酒令,不仅要能够为广大酒友所接受,有相当广阔的流行区域。而且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则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令,因从古自今有很多酒令,以下略介几例。(1)骰子令

骰子,用兽骨制成的边长为五毫米左右的正立方体,呈白色,共六个面,每个面刻有从一到六的点数,四点为红色,其余为黑色。骰子令在唐代尤为盛行。在唐代的酒宴中,往往变令,先用简单,热闲的骰子令调动气氛,待饮酒微酣之际,再转用其他种类的酒令。骰子令的种类很多,玩法也很多。中秋赏月令一骰递摇,“幺”点是“月”,摇到者满桌饮酒,没摇到者,及自饮。(2)猜拳

众多酒令中一种既简单,又不需要做任何行令准备的行令方式,多在一般百姓中流行,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同数”,即出手时用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两数相加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谁说出来的数字正好与两数之和相同,谁就是赢家,输者就要喝酒,倘若两个人说出来的数字一样,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3)接龙令

文人中一种普遍流行的酒令形式,行令时,先选一人为起令人,并且除了在各人面前的酒杯中斟满酒外,还要再取一公杯斟满,以作罚酒之用。起令者在发号施令前必须先将自己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方可提出酒令要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接龙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起令人抽取酒筹后起令,待起令人说出首句成语后,接令者须将该成语发的最后一个字作为接句的第一个字,以此类推。每位接令者在接令时均须先饮干自己杯中的酒,接令顺序可以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但须事先约好。还规定,不许接含有不吉利色彩的成语,倘若有人违令,应将席间公杯中的罚酒喝尽,在由受罚人抽筹起令,如此接龙游戏。另一种是起令人随口说出一句成语来,末一字必须作为下一人成语的首字,否则,起令者罚酒。(4)击鼓传花

击鼓传花也是酒令的一种,规则非常简单,一人击鼓,跟随鼓音,花在宾客间传递,鼓停,传递也停止,花在谁手上则饮酒。击鼓的人也有些技巧,节奏要有时快,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这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酒令游戏,也因其简单好玩,常用于女宾之间的游戏。除此之外,还有转桌子、老虎拳令、谜语酒令、即兴赋诗令、数字令、人名令、联句令等等,需要行令者敏捷机智。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四:结论

自“酒文化”这一概念出现以来,常有人对之鄙夷和嘲讽。似乎在“文化”之前冠以“酒”字,便是对文化的亵渎和糟蹋。这是一种浮浅的偏见。

所谓文化,就广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我们用这一定义来观察中国数千年来,以酒为中心而辐射出的物质和精神的方方面面,就可以发现,在中国文化的总范畴里,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蕴涵丰富、完整 1

而系统的酒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博大宏富的中国酒文化宝库。参考文献:

1《中国酒文化概论》徐兴海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饮酒》龚莉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酒经·酒艺·酒药方》王冰莹 王缵叔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4《酒趣妙饮》姜铁军 姜书航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5《帝国尚饮·元代酒业与社会》杨印民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6《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第四篇:酒文化论文

酒器

(中国酒文化赏析1班,李奕聪,66)

摘要:酒瓶文化是以酒瓶为载体及与其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包含消费者对造瓶、用瓶、藏瓶、赏瓶的全部思维和行为。酒瓶文化具有文化装饰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地域民族性、传承融合性等特征。酒杯的设计者在考虑酒杯的实用功能外,还得考虑它的艺术性、现实性,从材质、造型、花纹图案、诗词等方面,附加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酒杯锦上添花,更受人喜爱。伴随着漫长的历史,中国酒杯经历了变化的发展历程。关键词:酒文化,酒器,酒具,酿酒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锡器和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 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酿酒历史悠久,这不仅在古文献关于炎帝教先民酿酒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近代考古中更能得到佐证。在湘乡岱子坪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用于温酒的,三足、呈袋状。这类器物的出现,反映出当时酒和饮宴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永州道县玉蟾岩及其他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陶制食器和酒器等,表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已经懂得酿酒和对食物进行简单的制作烹饪加工。另据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考证,西汉已有酒业。在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这两本关于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马王堆汉墓女尸数千年不腐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过了“七窍灌酒”;常德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有摆“春台席”置酒“与之合饮”风俗。晋人陶渊明的旷世奇文《桃花源记》,文内便有“先世避秦时乱”及“设酒,杀鸡,作食”,到了汉代时,已有“元月元日饮春酒,五月五日切菖蒲裺和雄黄泛酒饮之,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风俗等等。说明酿酒之早酒业之盛。

酒具包括盛酒的容器和饮酒的饮具,甚至包括早期制酒的工具;是酒文化最原始的载体。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酒具有金、石、玉、瓷、犀角与奇木等材质上的区别,又有樽、壶、杯、盏、觞与斗等器型上的分类。商周以降,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瓷酒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现代酿酒技术和生活方式对酒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酒类的消费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酒具。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酒杯和酒壶酒瓶等酒具器皿一样,是酒的载体。酒杯的设计者在考虑酒杯的实用功能外,还得考虑它的艺术性、现实性,从材质、造型、花纹图案、诗词等方面,附加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酒杯锦上添花,更受人喜爱。伴随着漫长的历史,中国酒杯经历了变化的发展历程。最早的人工酒杯是陶器、兽角器、竹木器和植物的硬壳器,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爵杯,后来出现了漆杯、金银杯、玉杯:汉代出现了瓷杯,再后来玻璃杯流行;现代还流行着水晶杯、塑料酒杯。在这些不同的材质上,工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倾注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制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酒具酒杯艺术品,为中国酒文化增添了璀璨的篇章。

“好

酒若有美器配,常人也能品干杯“,好酒与美器相互媲美相得益彰,更能增加饮酒之乐,而造型独特,风韵殊异的酒器,更是人类文明的具体表现。中国酒器品项甚多,其味道之醇、制作之精、产量之丰,少有可匹敌者;而饮酒必盛以器,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饮撰,其使用器皿也会有所不同。并且酒器有时也使用为礼器,有时又和食器或水器通用用所以“酒器”二字按照字面解释为“饮酒用的器皿",却还是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实值对酒文化的研究构面并去细探一番。另外,在湖南民间还有许多关于炎帝湖南酒-酒文化-造酒传说,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炎黄二帝中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创者和传播者的炎帝,“始作耒耜,教民稼穑;普尝百草,始有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创制陶器。”炎帝缔造了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是的创始人。炎帝在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足迹,是神农炎帝和黄帝的生活之地和炎帝安寝之地(株洲有炎帝陵)。炎帝是农耕文明的始祖,也是酒文化的奠基人,炎帝时代已具备了酿酒的原料、贮酒的设备,并从猿猴造酒总结出了酿酒的技术,当然,炎帝贵为帝王不可能亲自动手,只能教导和指导他人酿酒,依此来看,那酿酒之人必是湖南先祖了。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不仅有酒和大量残留食品的遗迹出土,而且还有食简、筷子和饮器、食器等,其量之多,其质之精,其包含的应用范围之广,足可以开一个汉代饮食博物馆。在西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关于酒的记载有白酒、米酒、温(酝)酒和肋酒等几类,特别是在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这两本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中,还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马王堆汉墓女尸数千年不腐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过了“七窍灌酒”;在澧县城头山城市文化群中,考古还发现了用于滤酒的“漏斗形澄滤器”,这便是距今7000年~9000年前在湖南已出现酿酒工艺的历史见证。湖南还发掘出了中国南方最多、质地和造型最优、堪称国宝的青铜酒器。以上所述都从文字和实物上充分证明了古代湖南自中华人文初始时,就产生了酒文化。

参考文献:[1]万目光:《中国的酒》,人民}Il版社,1986年,第23页. [2]高诱注:《吕氏春秋》,艺文印书馆,1967年10月,第597页。

第五篇:酒文化论文

客家酒文化的探索

摘要:纵观古今中外,在文化的历史的舞台上,酒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一个地区,甚至是民族和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当我们打开这璀璨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酒文化在这个古老又神秘的国家的历史长河里起着重要作用,而客家酒文化就是这条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支流。今天我们将沿着历史的脚步,去探索和挖掘客家酒文化的特色发展历程。关键词:根源、酿制、功效、1客家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客家人酿制的客家酒,浓醇香甜,是客家人的传统特产。它是客家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具有乡土本色的美味。历史上,几乎家家户户都精熟于酿制“客家黄酒”。客家人每年在重大节日前或办喜事前都要事先酿造酒,因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都要在餐桌上放上自家中甜美的客家酒。据了解,客家酒大概来说,有长乐烧、南台酒、齐白昌、珍珠红、客家黄酒等,这些都是在客家地区久销不衰的名酒。而客家黄酒,因其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并有行气活血等功能,在1993年广东省金牌黄酒称号。

关于客家黄酒的起源,追溯历史,客家黄酒究竟源于何时?

传说一: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有一群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后,过度劳累,她们便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随着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吹拂过来时,其中一个老妇慢慢苏醒,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过后,该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苏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糖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黄酒也世代相传。

通过以上传说,我们知道客家的黄酒可以在一定程度能有效缓解人们的劳累感,起到舒缓神经,提神解乏,解渴消暑的作用;此外,客家黄酒也叫娘酒,对于生育后的妇女有着独特的功效。

2客家黄酒的酿制过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客家人的饭桌上,特别是逢年过节,我们会发现,黄酒在总会出现在宴席当中。因为在客家人眼中,黄酒在他们的生活扮

演着举足起重的地位。由于黄酒的酿制方式是经过代代相传到至今,所以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家家户户几乎都精熟于酿制这种用当地特产的糯米发酵而成的“客家黄酒”。据资料显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特别是乡村的客家人都在自家的庭前院后放有用于酿酒的酒瓮,酒缸等制作黄酒的工具。通常在重大的节日里,客家妇女会在自己家里的灶头或者在院子里仔细制作客家黄酒。即使已经非常熟悉酿制黄酒的过程,或者是已经有非常丰富的酿酒经验的老师傅也不敢大意酿制的过程。因为也许会因为一点的失误导致黄酒的制作失败。因此在酿制的过程中,无论是谁都小心谨慎,一步一步按照传统的制作方式去酿制客家黄酒。这也间接显示了客家黄酒在客家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查阅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有人说,酿制黄酒的过程是简单,因为在这些外行人看来,按照书本的方法随便就可以制作,现在家家户户都会做出这样的酒;但在内行人去很清楚,要酿制真正的美味的客家黄酒并不简单。在这些真正懂得黄酒的行家眼里,即使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制作的黄酒,但是基本上每一家制作的酒的味道都是各有千秋。因此,我们也不难知道,在整个酿制客家黄酒的工艺当中是非常看着隐藏在其中的细微而易被忽视的技巧和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稍不慎,花在酿制黄酒的选料、蒸煮、发酵这些过程中心血就付之东流了。

2.1 第一步:选料

首先要清楚选料的重要性,以上等的糯米为原料,原料最好是选择晚稻谷糯米,因为其在吸收阳光和水分的比例是比较适合酿制美味黄酒的前提,接着在酿制的前,先将糯米用山泉水或古井里甘甜的水浸泡,浸泡的时间要控制好,最好刚把糯米浸泡透时就把糯米捞起,放在簸箕里沥干多余的水后,就将米盛进竹饭甑里,放进锅里蒸熟。

2.2第二步:蒸熟

其次则是蒸熟。在甑之前要在锅里放人合适的水量,以确保有充足的水蒸汽蒸熟糯米。其次再把装有糯米的木桶放进锅里,盖上锅盖后,再用湿布条包住锅盖与锅之间的缝隙,确保在蒸煮的过程中不要泄露了锅中的水蒸汽。这个过程大概需要2小时到3小时左右最为合适,因为这需利用加热后的余热使得木桶里面的糯米更加熟透。然后是慢慢地把蒸好的糯米倒在准备好的竹圆筛里,用木瓢轻轻地,均匀摊开,使蒸熟的糯米能冷却到一定程度。

2.3第三步:发酵

紧接着是发酵,在发酵前需要加入合适的酒曲,酒曲在发酵的过程中是扮演是催

化剂的作用。据说这种特殊的酒曲最开始由畲族的当地的习俗演变而来的,并且这种酒曲是由二十多种药材配制的,其功能就相当于天然菌类。所以将拌好酒曲的糯米放入坛中发酵,大约24小时后,坛内温度自然上升,淀粉开始转化为糖份,冬天则用棉被或者稻草包裹坛子保温。自然发酵七日左右后转入大缸中,封好口放置两三个月,保存稍久酒质会更好。其实也有些在发酵两周左右就可以取酒,但为了让糖份更好转化为酒精。

2.4第四步:炙酒

到了最后是炙烤酒,在炙酒之前先是取酒。取酒先要压榨酒糟,分离汁和酒糟,把酒汁盛入坛中,用碗盖住,再用另一个碗反扣,为了防止其他的杂物掉落酒里。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炙烤酒坛。在这个过程中坛子四周围上谷糠或者稻草,阴火炙烤慢慢地把酒煮沸,这样做就可以杀菌又可以使得制作出来的酒更加口感醇香,沁人心脾。随后待酒坛里的酒自然冷却后,放置一周后,淘汰沉淀物,封好酒坛放置,待随时饮用。客家黄酒的功效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进行了南迁,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和环境,探索出了独特的食补菜谱。相关资料显示,经过几道程序酿制的客家黄酒的营养成份含量已经是丰富,据化验分析,包含有十八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含量最高,是目前所有酿酒的营养含量中居首,几乎是啤酒的九倍,红葡萄酒的三点五倍,而且高于鸡蛋等食品。由于客家黄酒是用粮食经糖化发酵而成的,原料中的蛋白质和淀粉酶分解为低分子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正如客家因此,有人把客家黄酒誉称为“液体蛋糕”。因此在客家黄酒在饮食中起着即具有食补功效。“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③在冷雨侵袭客家人村舍喝上温热的黄酒,浑身暖和,醇香清雅、甜中微酸,能驱走疲劳。此外食补功效在客家黄酒中最能体现。在过去,客家黄酒是客家妇女生孩子后的主要滋补食品之一。客家女人坐月子的时候,家人将鸡肉和姜片生炒之后,加点黄酒煮,给产妇服用,能起到益气养颜、活血通乳的功效。她们坐完月子出来,她们坐完月子出来,都是脸色红润,奶水充足的。但现在,客家黄酒早已不再只是女人坐月子的专用膳食了,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一道风景线了。

客家黄酒醇厚香甜,独具特色,它不仅具有客家独特风味和保健作用,而且成为一种展示客家礼仪和联络感情的赠品。在酒类品牌林立的今天,客家黄酒更多赋予了另一种价值的普及,深入了百姓的平常生活范畴。而我作为客家人的年轻一代,对于

客家黄酒的酿造工艺的了解远远不及父辈们,对此我感到非常惭愧。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这种传承是很微弱。时至今日,这种酿造工艺大部分地区已失传,我们年轻人一代能熟练操作酿酒的更少了,只有少量的客家人的父辈还在小心地传承着祖辈的工艺。因此,希望通过对客家黄酒文化的探索,能把客家黄酒文化实现继承传统精髓,不断推陈出新地发展、繁荣客家酒文化。

参考文献:

[1] 杜牧 《清明》

[2] 王增能 《客家饮食文化》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5月 23页 [3]《黄酒生产200问》

http://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136367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