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党的历史进程

党的历史进程



第一篇:党的历史进程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重要主张,规定党内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对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章,把制定、修改和完善党章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从二大制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算起,到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先后15次修改党章。每次对党章的修改和完善,都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进行探索的情况,记录着党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大纲领(1921年):

实际上的第一部党章,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完全新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统一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一大制定了具有党章性质的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大党章(1922年):

第一部正式章程,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制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是党的第一部完整形态的章程,不仅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完成,而且标志着我们党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最高行为规范。

三大党章(1923年):

第一部修正章程,严格入党手续以准备进入统一战线。

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在二大党章的基础上,增加了1条,对党员的“自请出党”作了严格规定;对党员入党候补期、党小组的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组成等作了重要修正。

第 1 2 3 4 5页

四大党章(1925年):

第一次设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增加了“凡党员离开其所在地时必须经该地方党部许可。其所前往之地如有党部时必须向该党部报到”一条,严格了党的纪律;对党支部的组成、党支部的会议作了重要修正。

五大后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党章(1927年):

唯一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党章,党的组织章程规范化的开端。

1927年4、5月间,党的五大召开之时,由于革命形势严峻,会议期间没有通过新党章。根据五大精神,6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对党章作了较大修改:第一次明确提出“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增加了设立中央政治局、监察委员会和党团等内容,并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列入党章。

六大党章(1928年):

唯一不是在国内修改和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

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适应了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和党自身建设的需要,对巩固党的组织、推动革命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的一部分,无条件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

七大党章(1945年):

第一部完全独立自主修改的党章,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党员的义务和权利。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隆重召开。七大党章首次增写总纲部分,阐明了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作风、群众路线,从而使党章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首次在党章中规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各有四项;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科学界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即在民主的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四个服从”。七大党章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好、最完备的党章,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 1 2 3 4 5页

八大党章(1956年):

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规定党的全国、省级、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突出强调要加强执政党建设。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强调执政条件下反对官僚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提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强调执政条件下发扬党内民主,健全集体领导的重要性;第一次对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作出初步规定,意义重大;把维护党的团结,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方针写进党章。

九大党章(1969年):

充满“左”的严重错误,突出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1969年4月,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党的九大召开。九大党章突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取消了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党员权利和义务以及预备期等重大组织原则和纪律;将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写进党章。

十大党章(1973年):

继续推行“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严重错误,强化“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1973年8月28日通过的十大党章,继续九大党章“左”的错误。除删去有关林彪的内容外,沿袭九大党章的内容和结构。

十一大党章(1977年):

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混乱中开始走向正确道路的过渡和徘徊时期的一部党章。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对党章内容作了许多修改: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重申党的干部路线,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党员的预备期等内容。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十一大党章没有能够纠正“左”的错误。

第 1 2 3 4 5页

十二大党章(1982年):

第一次比较全面而正确地回答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等基本问题,是七大党章之后的一个里程碑,标志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建设轨道。

1982年9月,在胜利完成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进程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第一次做出“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的规定,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在具体内容上,增加党的干部、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组、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等5章,其中“党的干部”一章,是历届党章所没有的。

十三大党章(1987年):

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党建问题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转变观念和做法,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和改革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新路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作了归纳,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对党章的部分条文内容进行了修改。

十四大党章(1992年):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国内政治形势的客观需要,反映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党建规律的最新认识,充分体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全党的行动指南和工作准则。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是一次肩负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 1 2 3 4 5页

十五大党章(1997年):

20世纪最后一个党章,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召开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新世纪全面推进的历史性会议。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等问题作出新的论断。

十六大党章(2002年):

新世纪的第一个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科学界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加了关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史进程的表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补充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

十七大党章(2007年):

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新成果,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篇:历次党章修改:记录党的历史进程

历次党章修改:记录党的历史进程

2011-04-25 13:37:51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王玉珊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 政策,以及党的重要主张,规定党内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对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章,把制定、修改和完善党章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从二大制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算起,到党 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先后15次修改党章。每次对党章的修改和完善,都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进行探索的情况,记录着党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大纲领(1921年):实际上的第一部党章,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完全新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统一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一大 制定了具有党章性质的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旗帜鲜明 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大党章(1922年):第一部正式章程,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制定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是党的第一部完整形态的章程,不仅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完成,而且标志着我们党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 最高行为规范。

三大党章(1923年):第一部修正章程,严格入党手续以准备进入统一战线。

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在二大党章的基础上,增加了1条,对党员的“自请出党”作了严格规定;对党员入党候补期、党小组的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组成等作了重要修正。

四大党章(1925年):第一次设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增加了“凡党员离开其所在地时必须经该地方党部许可。其所前往之地如有党部时必须向该党部报到”一条,严格了党的纪律;对党支部的组成、党支部的会议作了重要修正。

五大后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党章(1927年):唯一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党章,党的组织章程规范化的开端。

1927年4、5月间,党的五大召开之时,由于革命形势严峻,会议期间没有通过新党章。根据五大精神,6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对党章作了较大修改:第一次明确提出“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增加了设立中央政治局、监察委员会和党团等内 容,并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列入党章。

六大党章(1928年):唯一不是在国内修改和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

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适应了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和党自身建设的需要,对巩固党的组织、推动革命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的一部分,无条件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

七大党章(1945年):第一部完全独立自主修改的党章,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党员的义务和权利。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隆重召开。七大党章首次增写总纲部分,阐明了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作风、群众路 线,从而使党章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首次在党章中规定党员的 权利和义务,各有四项;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科学界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即在民主的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 “四个服从”。七大党章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好、最完备的党章,具有里程碑意义。

八大党章(1956年):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规定党的全国、省级、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突出强调要加强执政党建设。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强调执政条件下反对官僚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提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 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强调执政条件下发扬党内民主,健全集体领导的重要性;第一次对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作出初步规定,意义重大;把维护党的团结,正确 进行党内斗争的方针写进党章。

九大党章(1969年):充满“左”的严重错误,突出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1969年4月,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党的九大召开。九大党章突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取消了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党员权利和义务以及预备期等重大组织原则和纪律;将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写进党章。

十大党章(1973年):继续推行“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严重错误,强化“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1973年8月28日通过的十大党章,继续九大党章“左”的错误。除删去有关林彪的内容外,沿袭九大党章的内容和结构。

十一大党章(1977年):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混乱中开始走向正确道路的过渡和徘徊时期的一部党章。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对党章内容作了许多修改: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强调民主集中制的 重要性,重申党的干部路线,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党员的预备期等内容。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十一大党章没有能够纠正“左”的错误。

十二大党章(1982年):第一次比较全面而正确地回答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等基本问题,是七大党章之后的一个里程碑,标志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建设轨道。

1982年9月,在胜利完成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进程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不 失时机地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第一次做出“党 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的规定,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在具体内容上,增加党的干部、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 查机关、党组、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等5章,其中“党的干部”一章,是历届党章所没有的。

十三大党章(1987年):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党建问题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转变观念和做法,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和改革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新路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的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对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作了归纳,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 案》,对党章的部分条文内容进行了修改。

十四大党章(1992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国内政治形势的客观需要,反映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党建规律的最新认识,充分体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全党的行动指南和工作准则。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是一次肩负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大党章(1997年):20世纪最后一个党章,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召开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新世纪全面推进的历史性会议。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 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 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等问题作出新的论断。

十六大党章(2002年):新世纪的第一个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科学界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加了关于党 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史进程的表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补充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

十七大党章(2007年):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新成果,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三篇:党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党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党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化的落后旧中国一步推到现代文明、科技发展、有较强化现代的工业、科技基础的世界大国的时代。并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开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推进了了

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看到中国革命的新曙光,开始与中共建立联系并确定了两党合作的方针。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65人,共产党员约占14%。这次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正式标志着国民党的改组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在大革命时期,中共与国民党和作,帮助国民党改组,完成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最终发动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并组织工农革命运动配合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在抗日战争中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形成了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即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通过开辟敌后战场,以游击战争的方式加入抗日战争当中的。它的历史地位体现在战略地位上,作用体现为中

流砥柱的作用。具体而言:

1、在战略防御阶段,虽然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敌后游击战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此外,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坚决地维护全国团结抗日,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进行了斗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

准备了条件。

党在新中国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党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党又领导全国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尽管我们走过弯路,有过失误,但是党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受了挫折的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仍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八上天等等。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总之,在中国革命和当前改革开放发展建设中,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领导全局,发挥着指挥者、决策者的作用,确保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四篇:报告的历史进程

历史又一次向这里汇聚——

2011年9月26日上午9时,保定市百世开利会展中心主席台上党徽高悬,红旗夺目。

全市上下期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在热烈的掌声中,宋太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团结奋斗》的报告。历史性的盛会,历史性的报告。自此,保定市开启了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的新征程。

报告充分发扬民主:历时三个多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

扬帆起航逢佳期。2011年注定是保定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起步之年,是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履职届满之年。也正是这一年的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到保定考察工作,提出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句句叮嘱给全市人民以巨大鼓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把保定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成为九届市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报告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报告起草工作自始至终都在市委常委会和宋太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6月8日,刘颖同志亲自主持,成立了以市委办公厅为主、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报告起草组。

宋太平同志高度重视报告起草工作。在起草之初,明确提出这个报告要鲜明地回答,保定今后五年在科学发展上干什么、怎么干、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对报告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框架结构提出明确要求。

承载全市1119万人民的重托,凝聚党中央和省委的厚望,起草组的同志们深深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起草这份报告,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

一切从系统学习开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央、省领导近年来的重要讲话,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中央、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规划纲要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市委、市政府2008年以来的重要文件、调研文稿、领导批示以及九届市委以来的市委总结、政府工作报告;各单位前五年工作总结和后五年工作谋划;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重庆、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深圳等地的先进经验„„

广泛的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石。起草组成立后,立即分成11个课题组,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展开深入调研,掌握一手材料。

一份份来自调研一线的鲜活资料,一次次思想交流和智慧的碰撞,为报告起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经过精心思考酝酿、反复研讨修改,确定了写作提纲,形成了报告的主体框架。

北戴河,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宋太平同志在紧张学习间隙,认真审阅报告提纲。特别指出,“未来五年,保定实现科学发展要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积极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支撑,着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朴实的话语蕴含着对保定市情的深刻分析,昭示着保定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涞源,保定西部山城,平均海拔1000米。地远、天凉、人静,适合安心思考写作。7月26日至8月6日,起草组主要成员来到白石山脚下,集中封闭起草。研究、讨论、起草、修改;再研究、再讨论、再修改、再完善„„十天挑灯夜战,十天字斟句酌,报告初稿渐渐成型。

集众思方能深谋远虑,聚广智方可运筹帷幄。一个好的报告,必然是实践的升华、智慧的结晶;一个好的报告,必然是民心之所向、众意之所归。

宋太平同志多次叮嘱大家: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多方智慧,广泛征求党内党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

8月初,报告初稿形成后,起草组就开始分不同层次,分别征求意见:先后印发报告书面征求意见稿328份。从党内到党外,从市级领导到基层干部,从老干部、老同志到专家学者、普通群众,人人出高招、献好计、谋良策。

9月5日,来河北工作仅十天的省委书记张庆黎到保定调研,对保定的发展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对深入贯彻总书记今年春节到我市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等提出明确要求,希望“保定发展更快一些、变化更大一些、老百姓的日子更好一些。”

张庆黎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保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报告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

李谦、王晓栋以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位领导都认真阅研报告稿,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和建议。

9月15日、16日,市委连续召开两次座谈会,宋太平同志主持会议,再次征求各县(市、区)委书记、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部分老干部、民主党派、工商联、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在篇幅把握上,要突出重点,切中要害,下决心精简文字。

报告先后共征集到意见建议980条。起草组逐条斟酌,对其中一些重点意见进行专题研究、反复推敲,各方面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吸收。

9月19日,市委召开九届138次常委会议讨论《报告(讨论稿)》。

9月20日,《报告(草案)》正式提交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全会认为,这个报告稿牢牢把握时代特征,主题、主旨与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具有一致性;牢牢把握基本市情,保持一系列重大思路举措的连续性;牢牢把握发展现状,在处理发展稳定民生等重大关系问题上具有指导性;牢牢把握未来形势,在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上体现针对性。

9月26日,市第十次党代会拉开帷幕,九易其稿、飘着墨香的报告稿放在所有与会同志面前。代表们在进行审议时普遍认为,报告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全面分析了保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九届市委的工作,明确提出了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是一篇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大会期间代表审议讨论的意见和建议,在大会闭幕前的9月28日,又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

百川归海,万言同宗。一条条意见和建议的背后是广大干部群众热爱保定、建设家乡的巨大热情,是所有关心保定发展的人们对保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殷切期望。

报告体现求真务实:跨越两个五年,起点高定位准,总结实谋划深

一份报告跨越两个五年,这就是保定的历史。报告是历史的见证。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当今时代,是发展的时代、转型的时代、矛盾凸显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就保定的发展进程看,经过近年努力,保定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如果发展得好,保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基于这种判断,报告提出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中心任务,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团结奋斗。确定这样的主题,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央、省的精神,符合保定实际,符合全市人民的愿望。

报告起草期间,宋太平同志多次指出,作为指导全市今后五年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报告一定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催人奋进。在总结工作时,要把成绩写实写准,而不能写满写过。以客观、清醒、谦虚的态度和表述凝聚党心民心,鼓舞士气;对基本经验的概括,要简明扼要,符合保定实际,力求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在部署工作时,要突出政策性、原则性、方向性,重点在于讲清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报告不求词藻华丽,不喊华而不实的空洞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讲实话、讲白话,说做到了的和能够做到的事情。

五年的积累,保定已经具备了加速转型、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完善创新思路举措,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努力加快发展步伐,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城乡建设扎实推进;高度关注民计民生,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持续提高。五年的实践,总结出6条基本经验,是全市开拓创新、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分析问题是为了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宋太平同志特别强调,加快发展步伐,必须把问题找准、差距说透,深层次查找分析原因,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干部的因素。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人均水平低;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低,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资源环境矛盾仍较突出,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等等。报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锤炼过硬作风,提高能力素质。报告在这方面的篇幅之重、着墨之多,打破以往的惯例,体现了思想的务实。

在具体工作中,报告强调:

加快发展是解决保定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在加速转型中增强竞争优势,在加快发展中壮大经济实力;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定要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构建布局合理、梯次带动的现代城镇体系;

未来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必须百倍珍惜保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文化名城建设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每个问题、每项工作,报告都侧重提思路、指方向、明责任、定目标,不过多罗列具体项目、具体数字。

整个报告13000多字,高度概括,高度凝练。在审查、讨论报告时,代表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字——实。回顾过去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切合实际,提出目标切实可行,保障措施扎实有力,文字表述朴实无华。报告保持思路、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对于市委近年来提出的中心任务、主基调以及三大战略、三个结构等思路举措,已经得到全市上下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并收到明显成效。在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中,继续坚持这些正确的思路和举措,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报告具有鲜明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特色,符合保定实际

报告中,有两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一个是“加快发展”,出现了19次,另一个是“民生”,出现了12次。对于保定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域大市、区位要市来讲,发展、稳定和民生都最为重要、最为关键。报告通篇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负责,对人民利益的关切和对民生改善的关注。一方面,把倾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着力点,以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为突破口,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亲民爱民、亲商重商、群众工作站三项活动,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信访接待服务中心三大服务网络,打造具有保定特色的民生品牌。

出席第十次党代会的代表普遍认为,这个报告符合保定实际,具有保定特色。在经济发展方面,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针对保定农业大市的实际,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需求,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对全面振兴县域经济、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改革开放等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对城镇化建设,报告分中心城市、三个次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农村五个层面进行阐述,力争未来五年保定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城镇化水平必将有一个快速提升。对文化建设,报告强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弘扬保定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教育人民、引导社会、促进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名城建设水平,擦亮文化品牌,增强保定文化软实力。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报告提出要把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组织保证,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大兴团结之风,大兴进取之风,大兴务实之风,大兴清廉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和政治环境,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

党代会期间,宋太平、李谦、王晓栋、高树义、马誉峰、赵常福、李国英、常增月、王立山、刘颖、王慧欣、兰保良等同志深入到各个代表团,认真听取代表们的真知灼见。根据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进行了分类整理,对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

9月29日,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关于中共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回首《报告》的起草过程,是一个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一个深化市情认识、科学规划未来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过程。

《报告》坚持了市委的集体领导,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择善而从,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方面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必将指导全市1119万人民,同心同德,埋头苦干,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开创保定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团结奋斗!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136313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