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燃烧和灭火 习题(含答案)
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1.在森林中设防火道的目的是()
A.隔绝空气 B.便于运水 C.降低温度 D.隔离可燃物
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Q 点 B.N点 C.P点 D.M点
3.白磷的着火点为40℃,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白磷没有燃烧,原因是()
A.没有点燃 B.未与氧气接触 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水的湿度太低
4.纸火锅是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纸张没有与空气接触,不会燃烧
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6.下列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气 C.压强 D.温度达到着火点
7.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导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并打求助电话 B.室内起火,要赶快打开门窗 C.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
8.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9.自动灭火陶瓷砖在发生火灾时砖会裂开,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扑灭火焰.此砖的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
初中化学试卷第1页,共11页 点 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0.安全是人生第一大事.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拨打求救电话 B.冷静自救 C.乘电梯逃离 D.贴近地面逃离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1.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按如图的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装置甲热水中的白磷和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都能够燃烧,而装置乙热水中的白磷未能燃烧,说明 ______,如果停止往装置甲通人氧气,燃着的白磷将会熄灭,这里所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______ .
(2)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未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 ______ .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初中化学试卷第2页,共11页 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实验现象
95% 65% 55% 15% 5%
酒精烧完,酒精烧完,酒精烧完,不燃烧
棉布烧坏 棉布无损 棉布无损
(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______ .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13.某同学在学习“燃烧和灭火”内容时,做了以下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
(1)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实验1 ______,实验2 ______ .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实例 ______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
14.《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大军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请用燃烧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用“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火箭”使木船着火.则木船是燃烧条件中的 ______、木船又与空气接触、还需 ______ .
(2)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______,使火势烧得更旺.
15.燃烧是重要的化学反应.
(1)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2)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两条)选择其中一种因素举例说明.
16.《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与灭火知识回答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曹军木船是 ______,“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______ .
(2)起火后曹军砍断铁链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______ .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17.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并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
初中化学试卷第3页,共11页 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
(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
没有燃烧
(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
(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的优点是 ______ .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______(填字母).
A.收集生成的气体
B.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C.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朝下垂直伸入水面下(室温),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你认为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______,理由是 ______ .
18.控制变量法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由图甲中观察到 ______ 的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助燃剂(氧气);如果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2)按图乙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再改通O2,观察到 ______ 的现象,可知燃烧的另一条件是 ______ .
(3)若实验中,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灭火的方法是 ______ .
初中化学试卷第4页,共11页 19.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1)______(2)______(3)______ .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0.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
②从a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
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
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______ ;
(2)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 .
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答案】
1.D
2.A
3.B
4.B
5.A
6.C
7.B
8.A
9.B
10.BC
11.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隔绝氧气;最低温度
12.不燃烧;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
1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14.可燃物;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充足的氧气
15.解:(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与氧气或空气接;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如:木炭(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等.
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煤粉在空气中燃烧比煤块更剧烈.
故答案为:氧气的浓度,如木炭(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煤粉在空气中燃烧比煤块更剧烈.
16.可燃物;点燃可燃物或温度达到着火;隔离可燃物;氧气
17.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和氧气接触;和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B、C;
18.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往水中通入氧气与白磷接触;a中红磷没有燃烧,b中红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用湿抹布盖灭
19.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0.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
初中化学试卷第5页,共11页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解析】
1.解:A、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不能使森林隔绝空气,故A说法错误; B、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目的不是便于运水,故B说法错误; C、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不能降低温度,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的目的是隔离可燃物,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灭火原理知识的理解,并能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解:A、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燃烧最旺.故选项正确;
B、N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故选项错误; C、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M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本题主要考查燃烧的知识,解答时有关把图中提供的信息和燃烧的条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解:白磷的着火点是40℃.把一块白磷投到盛有开水的烧杯中,白磷却不发生燃烧,原因是水中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故选项为:B.
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分析.
此题是利用化学中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中考中经常考查的内容,需要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牢固掌握.
4.解: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故选B.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做好此题. 5.解:A、温水是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而红磷不能燃烧则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故正确;
B、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错误;
初中化学试卷第6页,共11页 C、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说明需要氧气,故错误;
D、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可能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一定就是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错误. 故选A.
A、现象①说明白磷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
B、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不同;
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 D、红磷是可燃物.
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解:A、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压强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符合题意.
D、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解:A、遇到意外,若自己能处理应积极面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通过电话向他人救助,可以获得更大的救助力量,故A正确;
B、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加剧燃烧,所以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故B错误;
C、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C正确;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故D正确. 故选:B.
遇到意外情况,不要慌乱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救或求救: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增加氧气,加剧燃烧;处于烟雾较浓的火场时,用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遇到危险时可根据掌握的知识处理,并拨打求救电话;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等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是考查生活、生产和实验室中实验完全注意事项,对于这类型题目,抓住被选项题干,仔细审题,结合生活实际和日常的注意点解题即可.
8.解:A、灯帽盖灭是通过隔绝空气熄灭酒精灯的,故A正确;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是不能改变的,故B错误;
C、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清除可燃物,故C错误;
D、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9.解: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氦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
初中化学试卷第7页,共11页 定,且不支持燃烧,所以起到隔绝空气,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不能燃烧,而熄灭.着火点不能降低,降低的是温度. 故选B.
根据灭火的原理来解决本题.
灭火的方法有: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自动灭火陶瓷砖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而灭火.
10.解:A、要到火灾,首先要学会自救,然后在拨打119,故A合理; B、要到火灾,首先要学会自救,故B合理;
C、火灾期间会停电,所以不能乘电梯逃离,故C不合理;
D、吸入大量的烟尘会使人窒息死亡,烟尘和有毒气体由于火势,都位于室内的上方,所以要匍匐前进,故D合理; 故选C.
A、根据遇到火灾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 B、根据遇到火灾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 C、根据火灾期间会停电分析;
D、根据烟尘会伤害人的呼吸系统进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了解有关火灾方面的知识,然后结合选项中的做法进行分析解答. 11.解:(1)实验乙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燃烧与氧气有关,同样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所以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2)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 故答案为:(1)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隔绝氧气.(2)最低温度.
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2.解:(1)由实验结果记录可知:当酒精的质量分数小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燃烧;
(2)由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实验②③中,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
(3)酒精灯用完后必需盖上灯帽.如果酒精灯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 故答案为:(1)不燃烧;
(2)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
(3)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
(1)根据实验结果记录分析:当酒精的质量分数小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燃烧.
(2)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实验②③中,水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其原因的分析,学会根据所给信息分析问题,并把相应的结论
初中化学试卷第8页,共11页 加以运用.
13.解:(1)用嘴吹蜡烛的火焰,加快了周围的空气流动,使蜡烛火焰温度降低;用烧杯将蜡烛罩住,使烧杯内的空气减少,故答案为: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生活中常见的着火有:油锅着火、电线着火等,故答案为: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1)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2)只要是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就可以.
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解此类题时,需要注意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而不是降低着火点,这点是一个经常错的地方.
14.解:(1)木船属于可燃物.故填:可燃物.
木船与氧气接触的同时,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木船才能燃烧.故填: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3)东风为木船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木船燃烧更加剧烈.故填:充足的氧气.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5.(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影响燃烧的因素进行分析.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6.解:(1)曹军木船是可燃物,“火箭”能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满足使木船着火燃烧的所有条件.
(2)部分船只逃脱,相当于“移走可燃物”,破坏了燃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些逃脱的船只没被烧掉.
(3)随着风吹空气流动,使火场得到氧气补充,燃烧更加剧烈. 故答案为:(1)可燃物、点燃可燃物或温度达到着火点;(2)隔离可燃物;(3)氧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需和氧气接触,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了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即使是正在进行着的燃烧也会熄灭.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17.解:【改进与实验】燃烧必须达到三个条件: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投入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所以不会燃烧;试管中的白磷会燃烧,它的温度即达到着火点又
初中化学试卷第9页,共11页 与空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试管中的红磷尽管与空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不会燃烧.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燃烧后的产物在试管中不会散发到空气里,所以优点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2)由于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有害物质,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所以图3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被冲开,同时可以收集有害物质; 【拓展与迁移】
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故答案为: 【改进与实验】 现象
解释
(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达到着火点(1)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
但没有和氧气接触,有燃烧
(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和氧气接(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
【反思与评价】(1)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2)B、C;
【拓展与迁移】,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理由是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改进与实验】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可得到实验现象的原理; 【反思与评价】(1)可从资料中查阅的五氧化二磷的性质得知,它有毒,所以要从防止污染的角度来分析根据气球的弹性较大;(2)根据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及生成物的特点,分析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拓展与迁移】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分析回答.
熟练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即是: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同时对于装置优越性的改进一般要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气密性良好,反应易操控,环境保护等方面.
18.解:(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需要通入氧气;
(2)按图乙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3)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灭火方法比较简捷. 故答案为: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往水中通入氧气与白磷接触.(2)a中红磷没有燃烧,b中红磷燃烧; 温度达到着火点.(3)用湿抹布盖灭.
(1)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初中化学试卷第10页,共11页(3)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实验进行.
19.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此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答案:(1)可燃物;(2)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本题考查物质燃烧的条件,属于识记性基础知识.
20.解:(1)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一会白磷熄灭,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使装置内压强减小. 故答案为:(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
(1)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白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初中化学试卷第11页,共11页
第二篇:-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燃烧实质、灭火的原理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学生通过对火更深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消防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
(JIU JIANG UNIVERSITY
“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课题大纲
姓名:张齐
参赛编号:09
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日期:2012.05.15
第三篇:燃烧和灭火
国培作业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仁和中学彭寿福
一、教案背景:
1.学生:初中
2.学科:化学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
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你听说过刘谦吗?刘谦在春晚表演的精彩魔术,着实让他火了一把,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
【老师】表演“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观察魔术
【老师】在熊熊火焰中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
原理,你想为这一魔术解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7.1燃烧和灭火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
【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
燃烧。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时的共同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燃烧吗?能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实验
2.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实验3.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
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教师】在讨论试验2时穿插着火点的概念。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老师】板书:燃烧的条件
【老师】燃烧是不是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观看视频。
【老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数学中三角形是
最稳定的图形,现在我们也构建一个三角形,缺少任何一条边也不能形成“火”,我们称之为“火三角”。
【老师】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我们能让燃烧发生,能不能
根据燃烧的条件让燃烧停止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方法。
【老师】多媒体展示搜集的图片:燃烧的酒精灯、蜡烛、燃气灶、篝火、草原着
火、森林着火,我们是如何熄灭这些火焰的?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灭火的方法。
【老师】以上是生活中灭火的例子。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燃烧的蜡烛,你们会运
用不同方法熄灭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烧杯、石棉网、沙子、剪刀和水,根据老
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小组讨论灭火方案,完成实验,并思考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
灭火。
【老师】请大家思考上述不同的方法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它们为何能让火
焰熄灭呢?
【学生】学生思考方法中存在的共性,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老师】板书:灭火的原理
【老师】看到同学们设计的方案我不禁想到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猴学样》,说
一天小猴玩火不小心点燃了一个草堆,猴妈妈急忙拎起一桶水将火浇灭。这一切
被小猴看在了眼里。晚上睡觉的时候,猴妈妈让小猴熄灭蜡烛,小猴拎起一桶水
倒在了蜡烛上,蜡烛是熄灭了,而小猴挨了妈妈一顿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实
际灭火过程中,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学生】听故事,并从中感悟,在灭火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老师】下面的方法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多媒体展示:炒菜时油锅着火、高压
水枪灭火、燃气炉着火三幅画面。
【老师】同学们,你是否发现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论采用什
么样的方法灭火,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灭火时只需阻止一个条件即可。
【老师】同学们知道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还有专门的灭火器具呢,我们学校就
有,对于灭火器你们一定很陌生,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视频学习一下灭火器的使
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火灾的报道,为了保护自己,救护他人,我们必
须要学会一些火灾中的自救知识。接下来我们观看视频。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
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没有达到着火点B.无水酒精是液态
C.没有与氧气接触D.无水酒精挥发快5、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
在灭火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6、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7、用水可以灭火,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大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
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D、水的密度大于空气
8、某商学院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六楼跳下当场身亡,为此,专
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沿楼梯迅速下楼B、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C、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D、封闭房门,沿绳索下坠
9、《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
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条件回答: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___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10、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
薪、钻木取火。
(四)小结
学习了以上知识,你能对老师做的小魔术解密吗?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
获?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密魔术,讨论交流本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131页,2、5、6
(六)附板书设计7、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六、(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2)
氧气(2)隔绝氧气(3)温度
达到着火点(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节课的收获。
七、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第四篇: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 “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第五篇:《4 燃烧与灭火》习题2
《4 燃烧与灭火》习题
一、选择题
将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
(A)隔绝空气(B)移开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①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
②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③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④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二、填空题
1、燃烧的三要素为()、()、()。
2、灭火器包括()、()、()。
3、119是()。
三、简答题
1、遇到火灾应该怎么办?
2、并不是所有火都可以用水扑灭的,举例说明不能用水扑灭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