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哩岛核事故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通常简称「三哩岛事件」,是1979年3月28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事故经过
当天凌晨4时半,三哩岛核电站95万千瓦水堆电站二号反应堆主水泵停转,辅助水泵按照预设的程序启动,但是由于辅助回路中一道阀门在此前的例行检修中没有按规定打开,导致辅助回路没有正常启动,二回路冷却水没有按照程序进入蒸汽发生器,热量在堆心聚集,堆心压力上升。堆心压力的上升导致减压阀开启,冷却水流出,由于发生机械故障,在堆心压力回复正常值后堆心冷却水继续注入减压水槽,造成减压水槽水满外溢。一回路冷却水大量排出造成堆心温度上升,待运行人员发现问题所在的时候,堆心燃料的47%已经融毁并发生泄漏,系统发出了放射性物质泄漏的警报,但由于当时警报蜂起,核泄漏的警报并未引起运行人员的注意,甚至现时无人能够回忆起这个警报。直到当天晚上8点,二号堆一二回路均恢复正常运转,但运行人员始终没有察觉堆心的损坏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此后,宾州州长出于安全考虑于3月30日疏散了核电站5英里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和孕妇,并下令对事故堆心进行检查。检查中才发现堆心严重损坏约20吨二氧化铀堆积在压力槽底部,大量放射性物质堆积在围阻体,少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事故后果
事故后,有关机构对周围居民进行了连续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在以三哩岛核电站为圆心的50英里范围内的220万居民中无人发生急性辐射反应
周围居民所受到的辐射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胸部透视的辐射剂量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对于周围居民的癌症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影响
三哩岛附近未发现动植物异常现象
当地农作物产量未发生异常变化
但是,泄漏事故造成核电站二号堆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之巨
事故影响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堆心熔化事故,自发生至今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对核能应用的有力证据;三哩岛核泄漏事故虽然严重,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在于围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凸现了其作为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重要作用;在整个事件中,运行人员的错误操作和机械故障是重要的原因,提示人们,核电站运行人员的培训、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控制系统的友好性等细节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公众的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事故不只是影响到了核设施所在地区所在国家的利益,它越过了国界,波及到毗邻国家,引起了别国的慌乱,使那里的人民失去了安全感。因此,与其说事故本身之大,还不如说是国际舆论惊动了世界人民。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对比是,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发生的同一天,印度一座水电站大坝开裂,造成成千上万人丧生,而三里岛事故中却无一人死亡。可是印度的水电站事故并没有引发如此复杂的舆论和触动由低级到高级的各阶层人士
第二篇: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分析与对策
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分析与对策
39055207 马喆
前言
美国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堆芯熔化事故,也是压水堆型核电站发生的一次最大事故。1979年3月28日,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三哩岛核电站的2号堆,发生了核电史上第一次严重事故。这是由于水泵阀门信号灯故障和操作人员多次误操作所造成的。反应堆堆芯两次露出水面,使燃料元件破坏和大约三分之二的堆芯熔化。导致大量惰性气体和放射性碘与其他一些放射性核素进入了安全壳内。并且由于锆包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产生许多氢气,但没有发生爆炸。因为安全壳的良好密封性和屏蔽作用,这次事故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很少。根据监测调查,对周围80千米的200万居民所带来的总剂量仅为20人·Sv(希沃特),不到这地区居民年本底辐射总剂量的(核设施建设运行之前该地区的辐射剂量水平)1%(这地区的年本底辐射总剂量2400人·Sv),附近居民受到的最大个人剂量不到1毫希沃特,只与作一次X光胸部透视所受的剂量差不多。三里岛核电站值班的118名工作人员,无一伤亡,只有3人的受照剂量超过季度允许剂量水平。
三哩岛核电站 事故描述与分析 事故经过简介
1979年3月28日,美国都市爱迪生公司设在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城附近的三哩岛核电站二号动力堆发生了一次严重事故。事故是由一系列设备故障和操作失误引起的。当天凌晨4时,反应堆二回路(即用来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的回路)给水泵发生故障,使蒸汽发生器中的供水量和蒸汽产生量迅速降低,热量带不走。本应立即投入备用供水系统,但两周前被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给关闭了。于是,造成一回路(它将反应堆中的热量带出来在热交换器中传给二回路产生蒸汽)水的温度和压力升高。这时,一回路中的安全装置——减压安全阀自动开启,把一回路中的高压高温水向排放箱排除,以降低堆内压力保证安全。在正常情况下,当堆内压力下降到正常值时,安全阀会自动关闭,但这次安全阀又恰好失灵,未能关闭,使大量水和中蒸汽不断排出,排放箱容纳不了,从而排放到反应堆大厅里(它在一个巨大的安全壳内)。这时,反应堆已自动停堆,堆芯自动冷却系统自动向堆内注水,以控制堆芯还在大量释放的热量。如果到此结束,尚不能形成放射性外溢的重大事故,但操作人员又进行了一次误操作,两次关闭紧急冷却系统共十五分钟,使堆内温度急剧上升,造成部分核燃料元件(内装二氧化铀,外有金属锆的包壳)损坏,从而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第一,由于燃料元件破损,使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一回路的水中,通过未闭合的安全阀进入反应堆大厅,通过辅助设备排入周围大气。次日,在电站外3.2公里处测得放射性最大剂量为核工业人员允许剂量的十九倍,这一数值随时间而减弱。第二,由于堆芯温度过高,元件的包壳材料锆可能与冷却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氢,聚在堆和大厅的顶部。氢与氧混合在一起,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这将是灾难性的事故(后来业已证明氧不可能发生)。因此,美国政府极为重视,采取了各种可能的措施来防止发生爆炸,并做了在最坏的情况下撤退居民的准备。但最后控制了态势,没有发生爆炸,也没有人员的伤亡。
造成事故发生的要点
1、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出现故障;
2、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升高,稳压器卸压阀开启,反应堆停堆;稳压器卸压阀开启后未能关闭,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泄露;
3、操作人员将稳压器卸压阀“(要求)开”指示灯误理解为稳压器卸压阀已关闭;
4、对稳压器卸压阀卡开造成的稳压器水位上升现象,操作人员做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已满水,但实际上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1/2溶剂是空的;
5、因担心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水实体运行,操作人员停运了高压安注系统。反应堆得不到冷却,堆芯过热;
6、当操作人员意识到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发生了泄漏,立刻恢复了高压安注系统和主泵的运行; 7、260℃的水涌入2760℃的堆芯,使堆芯燃料像玻璃一样破裂,堆芯坍塌。
三哩岛核电站事故示意图
事故后果
1、堆芯熔毁:堆芯47的燃料熔毁,约20t二氧化铀堆积在压力容器底部。
2、放射性释放:约2×106Ci(1Ci=3.7×1010Bq)的惰性气体(氙-133)释放到环境,占燃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总量的2%。仅15Ci的碘-131释放到环境,剩余6.7×107Ci的碘-131阻留在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反应堆厂房和辅助厂房。由于反应堆厂房的屏蔽作用,大部分放射性物质没有泄漏出去。在80Km范围内,两百多万居民实际接收的辐射剂量平均每人约为1.5×10−2mSv,为居民允许照射剂量的百分之一。
3、应急响应:3月30日,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发布撤离劝告,劝告离电站5英里范围内的孕妇和学龄儿童撤离,约4200人。实际上,由于担心放射性危害,在离电站15英里的范围内,有39%的公众撤离,约14.4万人。
核电厂严重事故的定义
核电厂严重事故severe accident of nuclear power plants指核电厂反应堆堆芯严重损坏,并有可能破坏安全壳的完整性,从而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及人身伤亡,产生巨大损失的事故。
现有核电厂基于纵深防御原则,设置了多道屏障及专设安全设施,采取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操纵员选拔培训制度,同时,核电厂选址也有严格要求,因而核电厂抵御外来灾害和内部事件的能力很强。只有在连续发生多重故障及操作失误,才会导致严重事故。
相对于只考虑单一故障为特征的核电厂设计基准事故,严重事故又称为超设计基准事故。严重事故的发生概率虽然低,但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计算到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时为止,世界商用核电厂累积约4000堆年的运行历史,其间发生过两次严重事故(见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发生概率达到5×10-4/(堆·年)。这说明,单纯考虑设计基准事故,不考虑严重事故的防止和缓解,不足以确保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因此,认真研究严重事故,采取对策来防止严重事故的发生和缓解严重事故的后果十分必要。
严重事故的初因
经研究分析发现,导致堆芯严重损坏的假设始发事件与核电厂的设计特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归纳起来,共同的主要假设始发事件大致是:
①失水事故后失去应急堆芯冷却。②失水事故后失去再循环。③全厂断电后未能及时恢复供电。④一回路与其他系统结合部的失水事故。⑤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后减压失败,⑥失去公用水或失去设备冷却水。
假设始发事件中如考虑外部事件,还应加上地震和火灾。假设始发事件分析表明,可能导致堆芯严重损坏的主要假设始发事件不很多,因此,便于进一步考虑设计改进或事故预防。三哩岛核事故的原因分析
发生小的事故时没有引以为戒提高警惕
早在三哩岛事故前18个月,即1977年9月24日,与三哩岛核电站同类型的戴维斯贝斯核电站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当时,一个虚假信号导致了主给水隔离。辅助给水启动,主蒸汽隔离阀关闭。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上升,稳压器卸压阀开启。反应堆系统冷却剂系统温度上升,稳压器水位上升。手动停堆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迅速下降,但是稳压器卸压阀没有关闭。高压安注启动。操纵员停止了安注。幸运的是,20分钟后操纵员识别出了故障,关闭了稳压器卸压阀前的电动隔离阀,恢复了安注。
事件后,戴维斯贝斯核电站的反应堆供应商B&W公司(该公司在三哩岛事故后退出核电市场)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在一份备忘录中措辞强烈地指责出:事件中操纵员错误地停止了高压安注系统。这种错误如果再次发生,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尽快向操纵员发出清晰明确(避免错误停止高压安注系统)的指令。
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指令发出,13个月后,三哩岛事故发生了„„ 组织因素
操纵员和值长是最有可能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反应给核电站设计者和管理层的人。但是,他们没能在事故前发现这些问题。他们认为事故处置针对的是大问题。“既然大问题能应对,小问题也就能应对。”他们认为:如果非预期的事情发生了,操纵员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能够临机处置的。规程无法涵盖每一种可能的时间组合,因此他们寄希望于操纵员的临机处置。所以操纵员在很多的情况下需要做出基于知识的判断。然而现在的人员绩效理论指出:基于知识做出的临机判断的错误概率是50%。
例外运行(Operation by exception)——思维模式。操纵员的心理(思维)模式拘泥于例外运行。该心理(思维)模式假定:系统设备处于正常运行、正常发挥功能的状态,除非仪表显示、报警、交接班信息提供了例外信息——异常状况。运行人员仅对异常采取响应。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交接班时重要信息(辅助给水电动阀隔离关闭)的遗失导致了严重后果。
操纵员培训中的缺陷。管理者能够知道非预期的事情发生,但他们指望操纵员能够临机处理。因此操纵员培训非常注重于系统理论、系统设计、系统安装以及系统相互作用方面的知识和细节。旨在以此丰富操纵员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遇到非预期瞬态时能够正确地临机处理。因此没有将“紧急情况下操纵员要做什么”作为培训重点。
规程针对大问题。设计者预期的大问题是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大破口事故(大LOCA)。事故的进程非常短,只有几分钟时间。对每一个预期的事故,他们都有详细的处理规程。针对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大破口事故,有几套独立的注水系统用于补偿冷却剂泄漏。核电站设计者相信,只要这些系统按照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反应堆就不会毁坏。但是他们错了,因为在三哩岛事故出现的是“小问题”——泄漏非常小。事故持续了数天。
处置事故的方法。事故处理规程的编写是以时间导向为基础的。如果操纵员能够正确地识别故障,规程就会提供正确的处置方法。所有的事故培训都要求操纵员能正确地识别故障,然后正确地执行相关事故处理规程。但是他们错误地识别了故障,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设计上的自满
没有提供观察堆芯基本参数的仪表。反应堆基本的安全原则是保持堆芯冷却。但是设计者没有提供监视堆芯温度的仪表。堆芯温度是通过压力容器出口的冷却剂温度推断得出的。但是这是以又冷却剂通过堆芯为前提的。如果断流,将无法知道堆芯实际的温度。
没有提供可以发现堆芯异常的手段。如果堆芯温度超过堆芯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表明堆芯出现过热损坏。但设计没有提供可以显示堆芯出现沸腾工况的仪表,如堆芯过冷度仪表。
没有提供重要参数的直接显示。主控盘台无辅助给水流量显示仪表。操纵员通过泵的运行和阀门的开启推断辅助给水进入蒸汽发生器。事故期间,因辅助给水隔离阀在关闭状态,辅助给水流量没有建立达8分钟。辅助给水隔离阀的状态信息在交接班时丢失了。设计上的缺陷
专设安全系统。允许认为闭锁安注信号;安注信号不自动触发反应堆厂房(安全壳)隔离,导致放射性物质扩散到辅助厂房和大气环境。
主控室的报警。主控室的控制盘台上方的报警指示超过1300个。这些报警无优先级规定,颜色编码无逻辑性。每一个报警都通过一个刺耳的高音喇叭发出声音。新报警一出现,喇叭就发出一次高音。事故开始前的14分钟,有超过800个报警出现。
计算机。当报警出现后,计算机对报警进行排序。计算机终端是一台孔氏打印机,经常卡纸。打印机每分钟打印不超过6行文字。而事故开始后的一分钟就有超过100行的报警信息。
朦胧的感觉——不知道现场设备的现场状况。看不到现场的设备;听不到现场的设备;对现场的设备没有真实感觉。(注:一套辅助监视系统如工业电视系统,可以帮助操纵员看到、听到重要设备的现场状况。)
严重事故的研究与对策开展
严重事故研究最早的国家为美国。1975年WASH一1400报告首次将概率安全分析技术应用到核电厂,对几座典型美国核电厂做了第一次全面的分析,提供了以事件发生频率为依据的事故分类方法,并建立了安全壳失效模式和放射性物质释出模式。
WASH一1400报告首次指出,核电厂风险主要并非来自设计基准事故,而是堆芯熔化事故。1979年美国的三哩岛事故是一次严重事故,它引起了世界核能界的震惊。这一事件无可质疑地肯定了WASH一1400报告的价值。
从此以后,美国的严重事故研究进入了全面深入开展的时期。1986年4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严重事故研究工作进一步获得加速与推进。
在美国,作为三哩岛事故响应的“未解决的安全课题”和“三哩岛行动计划”及从1983年开始执行的严重事故的研究计划(severe accident research Program,SARP),将核安全研究范围拓宽到事故概率、物理过程、事故处理、安全壳分析、裂变产物与源项、燃料元件行为、人因工程、事故后果与对策、法规与标准等十分广泛的领域。其结果形成了一系列管理法规修订和政策声明,并在对事故机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配套的分析程序包。
三哩岛事故之后,其他核电发达国家也相应地展开了严重事故的机理和处理研究,然而规模和课题广度均不及美国。其中法国特别着重于事故对策,并开发出H及U系列规程和配套的专用设备。德国的研究侧重于安全壳的完整性保障。日本、英国等则侧重确保核电厂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至今,个别国家(如芬兰、瑞士)已将严重事故以法规或提供导则的方式纳入核安全监管的要求,提出对核电厂设计的修改或规程的变更。有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荷兰)已确定可接受的安全水平的安全目标,也有些国家(如加拿大)以适当扩展设计基准的方式来考虑严重事故。
为了进一步提高核电的安全性、经济性,使公众能够接受,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厂方、核安全部门及设计者分别研制出电力公司要求文件(URD)及欧洲电力公司要求(EUR),提出新一代核电厂的设计要求,日本及韩国也在上述两种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电力公司要求文件(J URD)及韩国电力公司要求文件(KURD)。这些文件建立了先进轻水反应堆的技术基础。
对于现有的核电厂,国际上认为:它们的安全设计有很高的安全程度和保守程度,常常可以经受超设计基准事故。纵深防御的安全原则对于严重事故的早期预防和事故后果缓解也是有效的。
但是,由于安全设计主要考虑设计基准事故,有可能在应付严重事故方面存在着某些薄弱环节。为此,对现有的核电厂应做出各类严重事故序列分析,从分析中找出安全设计中的薄弱环节。解决的办法是:硬件方面不作大的改动,而是努力完善运行规程以及与之配套的控制室布局调整,进一步强化操纵员的选拔与培训,尽量提高运行水平,从而达到预防严重事故发生的目的。
这种对策已广泛为各国所接受,相应的研究重点为安全参数显示系统的开发,紧急运行规程的编制与论证,控制室设计的人因工程考虑,操纵员培训大纲的改进,质量保证大纲的完善以及运行管理法规的强化。
目前,世界各国对严重事故的研究正以各自不同的重点和技术方向进行着。应该说,严重事故研究的重要性已为国际核能界所认识,已成为核电安全中必须考虑的基本间题。
中国核安全法规对设计中考虑严重事故的要求吸取了国际经验及中国对严重事故研究成果,中国已将在设计中考虑严重故事的要求写入核安全法规。在1991年修改的《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中,提出了设计中针对严重事故应考虑的事项,包括:
(l)针对特定设计,确定能导致严重事故的重要事件序列。
(2)考虑电厂的已有能力,包括超越其预定功能和设计标准时利用某些系统的可能,以及利用某些暂设系统使电厂恢复到受控制状态,并减轻严重事故的后果。
(3)应对能降低这些事件出现的概率或能减轻这些事件后果的可能设计修改做出评价。若通过适当努力能提高总的安全性,则应进行这种设计修改。
(4)在计及有代表性的和起主导作用的严重事故的条件下,制定事故处理规程。
结语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堆芯熔化事故,自发生至今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对核能应用的有力证据。三哩岛核泄漏事故虽然严重,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在于围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凸现了其作为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重要作用。在整个事件中,运行人员的错误操作和机械故障是重要的原因,提示人们,核电站运行人员的培训、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控制系统的友好性等细节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篇:福岛核事故的真相是怎样的 福岛核事故的影响
福岛核事故的真相是怎样的 福岛核事故的影响
福岛核事故时间
日本福岛核事故时间发生在2011年3月12日。这一天,日本发生了极端的自然灾害,导致了福岛核电站的设备故障,无法供电,致使反应堆发生裂变,导致核泄漏。
日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14时46分,日本境内和海域发生了高达9级的地震,导致日本沿海的11个反应堆停堆。福岛核电站在这次地震中,中断了电网供电,紧急启动了柴油机组供电。但是地震结束后的46分中,由于地震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据称,海啸的高度达到14米,日本整个东北地区的设施都遭到了破坏。海水冲进了福岛核电站内,紧急启动的柴油机组被海水浸泡,导致线路故障而停止工作。
此时的福岛核电站只能依靠蓄电池对冷却系统进行供电。但是蓄电池紧急工作的时间有限,再加上天气恶劣,发电站内的工作人员,无法对反应堆采取紧急补救措施。在蓄电池电能耗尽之后,冷却系统停止工作,核反应堆急速升温,当天下午15:36分,发电站1号机组的厂房内发生氢气爆炸,爆炸引发了火灾。
在接下来的14日和15日,第3号机组和第4号机组,也发生了氢气爆炸。这个时候,事故已经达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由于爆炸,对工作人员的现场抢救工作也增加了难度。部分工作人员冒死进入现场,对火源进行扑灭。但这个时候,火灾已经造成了核泄漏。
直到3月25日,在多方协作之下,终于建立了第一条淡水通道,开始朝反应堆注水冷却。4月12日,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将这次事故等级评为7级。
因此,福岛核辐射时间是在2011年3月12日到25日,将近半个月时间。
福岛核事故真相
随着福岛核泄漏事件的远去,那些被掩盖的历史真相,也逐渐显露出来。福岛核事故真相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宣称核安全的谎言,只是地球人自欺欺人而已。
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福岛核事故,事故等级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同级。在11日,日本发生了巨大的地震,由地震引发了海啸,海啸冲垮了福岛核电站的所有防护设施,导致电网供电中断,核反应堆的温度急剧上升,并最终引发了爆炸,导致了核泄漏事件。被地球人称为清洁、安全、高效的核能源,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稍有不慎,就可以导致人类自我毁灭。
核能源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这个能源,却也成为了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根据有关专家称,核电站一旦建成,想要关闭,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核反应堆会发生不断的衰变,并最终导致核泄漏。而实际上,想要建成一个绝对安全的核电站,是一个“永动机”式的幻想,因为建造电站的时候,绝不可全完成按照设计图纸上的设计来进行。而且人类也永远不可能预测大自然的所有灾难,就像福岛核事故一样,在自然灾害面前,任何的防护措施,都会显得那么无力。
通过认识福岛核事故真相,告诫人们,对核能的应用需要谨慎,寻找合适、安全的新能源,是目前整个人类的当务之急。
福岛核事故死亡人数
福岛核事故死亡人数十分难以统计,因为这是一场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接连在一起的超大型事故,很难认定死亡人员究竟是死于地震、海啸,还是核泄漏。
根据灾后日本政府对伤亡人员进行统计时发现,死于地震、海啸的人数已经达到13232人,同时还有14554人失踪后生死未卜。但以上数据仅代表死于天灾的人员,事实上,死于福岛核泄漏事件的人,一个都没有。
在核泄漏发生之后,有50位工人被日本政府要求留在核电站内,对反应堆进行紧急冷却措施。这50个人,被世人称为“福岛五十死士”。后来随时事件的逐渐缓和,又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次救援工作之中。在外界无法联系内部的情况下,从某些媒体中流出一个谣言,称五十死士中已有5人死亡。相关专家并对此作出预测,这些人70%以上,会在两周内去世。但直到半年后,福岛五十死士没有一个死亡,那些随后加入救援工作的人员,受到的辐射程度相对于五十死士而言,就更低了。虽然事后在对这些人进行体检时发现,他们体内的辐射含量已经严重超标,但在短期时间内,还没有暴露出他们物理性的损伤。
在有关权威部门的报道中称,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危害程度,仅为俄国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一半,在福岛核事故中死亡的人数远没有地震、海啸来得多,而仅仅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福岛核事故死亡人数为零。
福岛核事故影响
福岛核事故影响主要是由氢气爆炸,引发了核泄漏,对周围地区的居民和生物造成了一定的生命威胁,附近区域内的水质被污染,部分污染水源流向了太平洋。
相对于核武器造成的威力,核泄漏事件要小很多,但是同样可以对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无可挽回的污染,对人类居住的环境造成破坏,使人类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影响。从3月12日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故之后,日本有关方面要求各地政府加强对区域内的水质检测的要求和频率。在3月15日前后,日本检测出福岛核电站附近水域的水源,辐射含量超过了世界规定的400倍。根据有关专家指出,这些被污染的水源,很有可能流向太平洋,并穿过太平洋到达美国。到了25日,日本专家在福岛厂区内,多次检测出中子辐射。
福岛核事故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在发生核泄漏事件后,日本方面要求以核电站为重心,将方圆30公里以内的居民进行紧急撤离,并将20公里以内的地区作为警戒区,不得人员随意进出。
中国方面在对临近日本的海域中进行水质检测时发现,水质中的辐射含量已经到达世界规定的临界线,但尚且没有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危害。日本方面为了避免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向民众发放了碘片。而通过其他地区也对本国附近的水质检测中发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并没有得到明显扩散。
第四篇:日本拒绝中国机器人参与福岛核事故救援[定稿]
日本拒绝中国机器人参与福岛核事故救援
资料图:解放军装备的遥控防化侦察机器人在专业技术人员的遥控指挥下投入演练。
图为中国防核化机器人的机械手能抓起民用放射源,放进铅盒。
据香港《南华早报》16日报道,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军队曾向日本政府提出,可以提供能应对核事故的机器人,但被日本方面拒绝。作为中国方面研制这种应对核事故机器人的负责人,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宋爱国向南都记者表示,日方之所以拒绝中国提供防核机器人,是对于“由中国军队提供”这一点有所顾虑。日本不会接受中国军方的援助
自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后,日本政府对于核危机的处理方式特别是缺少能够代替人靠近核污染源的技术问题受到外界不少诟病。《纽约时报》3月19日撰文称,以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和混合动力汽车等高科技产品著称于世的日本,在福岛核危机面前却显得很不怎么样。
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日本机器人学界认为日本没在核电安全问题上下功夫。该文章还透露,2000年,日本当局曾拨出30亿日元下令开发相关功能的遥控机器人。但这个研究只维持了一年就被叫停,理由是“日本不至于发生需要机器人来解决问题的核危机”。
此次福岛核电站危机发生后,先后有美国、法国、中国等几个国家提出要向日本方面提供除核机器人。但据《南华早报》前日的报道透露,日方拒绝了中方的要求。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宋爱国昨日向南都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日本方面是不会接受中国军队提出的救援的。”宋爱国告诉南都记者。此前地震发生后,中国海军就曾表示要向日本提供救援,但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决定不接受中国海军医疗船协助救援日本大地震的灾民。现今最为灵巧实用的防核机器人
据宋爱国介绍,中国军方此次欲提供的是已在今年年初完成研制的第五代防核化机器人,它是专门为了针对核泄漏和化学毒气泄漏环节进行探测和应急处理而研制的。而在具体操作时,由于是针对核事故而研制的,它要求如果是核事故,遥控人员应该在300米以外遥控,而如果是化学毒气,则要求要在500米至1公里以外。
宋爱国告诉南都记者,现在各国核事件和化学事件的处理都是由部队来处理的。但中国产生研制应对核事故机器人的想法却是源于2004年一次南京某高校实验室核中子源的丢失,“如果一个人把这种辐射源带在身上两个小时,就立即会出现严重的脱发、牙齿脱落等症状,直接接触一个月可能就很难活了。”宋爱国说。
此事发生后,南京军区防化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立即决定研制一款专门针对民用相关核事故的机器人。“当时军区要求我们整个机器人在50公斤左右,两个士兵就可以在现场操作。”宋爱国说。
美、德机器人核救援均存在短板
截至目前,已经有美国、德国、法国向日本提供了核事故相关用途的机器人。据媒体报道,美国的机器人主要负责信息收集,法国的机器人则负责核废水的处理。
“中国的第五代机器人主要和美、德提供的机器人类似,法国的完全是另一种机器人。”据宋爱国透露,美国iRobot公司此次提供的四个机器人实际上本来是用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的战场侦察任务的,在送抵日本前进行了一些改造。?
而对于媒体报道称“iRobot的员工还将对日本自卫队队员进行机器人操作的培训”,宋爱国表示,虽然这样说,但是现在还是美国人在日本亲自进行这种机器人的操作,日本人并没有在用。
此外,美国提供的机器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不是为核事故而专门设计的,因此这些机器人究竟能够多大程度抵御核辐射还不得而知,它基本上无法进入核辐射中心区域。“德国机器人主要问题是体积太大,它约半米高,身长约一米半,体重600-700公斤,且只能在平地行走,遇到废墟便无法跨越,如果遇到狭窄的空间,则不能转弯。”宋爱国说。据宋爱国介绍,目前中国研制的这款第五代防核化机器人还没有机会在实践中使用,但在军区的演习中使用效果良好,“还没有出过问题”。
第五篇:美智库专家详解福岛核事故
美智库专家详解福岛核事故:最坏情况会是怎么样(图)凤凰网
3月16日上午,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涂建军做客凤凰网演播室
核心提示:3月16日上午,凤凰网特别邀请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涂建军做客演播室一一解读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险情。涂建军认为,福岛核电站事故不可能像切尔诺贝利那么大。但谁都没有好办法将短期内马上解决各个反应堆里的问题,只能等反应堆自然冷却,反应器里的温度降下来。如果遇到最差最差的情况,可以做永久性的封存。自11日强震发生以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险情不断。目前,该核电站的6个机组当中,已有4个发生爆炸。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正在日本地区扩散。
福岛核事故后,在各国民众中引起一定恐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到底是什么状况?最坏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如何应对放射性物质在什么情况下会对人体产生危害?3月16日上午,凤凰网特别邀请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涂建军做客演播室一一解读。涂建军认为,这个事情短期内马上解决,谁都没有好办法。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等自然冷却,反应器里的温度降下来,遇到最差最差的情况,可以做永久性的封存,技术上还是有解决方法的。对话主持:陈芳
对话嘉宾:涂建军,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曾任加拿大温哥华MKJA公司资深能源与环境咨询顾问、加拿大工业能源终端使用数据和分析中心客座研究员 以下为对话实录:
福岛第一核电站分布和部分机组安全状况图 制图:凤凰网
一、福岛核电站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爆炸?
凤凰网:首先请问,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核反应堆停止工作了还会产生重大事故?为什么一直在对外泄露核物质?
涂建军:我首先谈一下核电站的工作原理。福岛核电站建的年代比较久,其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于1950年代中期研发成功的一种轻水核反应堆。就是核物质氧化铀通过核裂变之后产生大量的热量,对轻水进行加热,进而产生大量蒸汽,再将蒸汽中的水脱掉,用热的蒸汽带动汽能机发电,最后蒸汽冷却后回流至反应堆。
沸水反应堆比压缩反应堆简单很多,但这种核反应堆有一个问题,即在核反应停止后,因为核物质有衰变过程,还会持续产生大量的热量,必须用冷却系统带走。不然热量越积越多,会导致核燃料熔化,熔化就非常危险了。
此次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是怎么回事?是地震加高达十米的海啸引起的。首先,地震震级高达九级,核电站设计时也许并没有考虑到如此高的震级。其次,海啸高达十米,最初的核电站设计也没有考虑到。但我们也看到,福岛核电站的设计还是不错的,在地震之后基本上是准确地自动停机。这时,如果其冷却系统能正确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现在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海啸产生的海浪太高,紧急发电机的围堰系统没有十米高,被海啸淹没,不能正常工作。福岛核电站还有一些备用电器系统,但技术也被损坏。根据我的了解,它有一些备用电池系统,但持续的时间不可能太久,如果没有紧急发电系统或者外面电力资源,完全靠备用电池系统不能持续太久,所以冷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冷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轻水不能将反应器内部的热量带走,核燃料被高压的压力容器包在里面,温度越积越高,就有危险,因为这里有水,水和高温的核燃料接触后就可能分解成氧气和氢气。为了冷却系统,需要往里面不停地注水,但压力高注不进去,必须要将里面的高温蒸汽排出来,这样高温氢气和氧气接触,就发生了氢气爆炸。就是我们看到的爆炸,厂房房顶被掀开。凤凰网:氢气爆炸是没有办法?
涂建军:氢气爆炸是没有办法。因为反应堆最外面有一个安全防护壳,蒸汽排到安全防护壳之外,就会爆炸。安全防护壳的等级是比较高的,爆炸的时候不会有事,但外面的厂房不能抵抗这种爆炸威力,就是我们看到的屋顶被掀翻。
二、会不会重蹈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悲剧?
凤凰网:核设施的反应堆有三道保护屏障是吗?每一道屏障起的作用是什么? 涂建军:第一道,堆心就有安全作用,通过一些陶瓷材料将核燃料棒聚在一起;第二道,是压力容器,包着整个燃料棒;第三道是安全壳,也是最重要的。切尔诺贝利就是少了最后一道安全壳,所以爆炸时产生了大量放射性物质,尘埃飘到空气中,到欧洲各地。福岛核电站事故不可能像切尔诺贝利那么大,就是因为它有安全防护壳。
三、最重要的保护屏障--安全壳破裂意味着什么?
凤凰网:刚才我看到有最新消息称,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6日表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与3号核反应堆的安全壳可能受到损坏,日本可能需要寻求美国军方的援助。”如果安全壳破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涂建军:安全壳受损,会源源不断有一些辐射物出来。但这里说的“可能受到损坏”,我的理解,不会是整个大面积的,只是说有裂缝。如果核辐射控制不了,里面的燃料棒要么通过海水冷却,要么自然水冷却,必须要做核反应堆的永久性封存,就是要建一个棺材将其封死在里面。
凤凰网:现在有没有可能来做永久性封存工作?
涂建军:现在不行,因为里面的温度太高了,非要等它冷却下来才能做这件事情。凤凰网:在这个冷却过程中,会释放一些放射性物质?冷却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会有多少放射性物质释放出来? 涂建军:冷却具体的时间,我还很难讲清楚,最少需要几天的时间,因为还要取决于海水能不能发挥作为;如果靠自然冷能的话,时间有可能更长一点。凤凰网:那这个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量会有多大?
涂建军: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大家都没有办法得到第一手资料;即使有第一手资料,日本政府会不会如实发布这样的一些信息,也是未知,所以现在网上都是猜测。
辐射剂量和对人体伤害基础知识图
制图:凤凰网
四、福岛核电站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
凤凰网:我们也看到在日本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主要包括碘131和铯137。涂建军:对。这两种东西放射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肯定是里面的泄露,就是反应堆里面的物质出来了,这是比较肯定的一点。
(凤凰网编者注:核电运行中,产生放射性物质碘131,甲状腺吸收后造成损伤。预先服用含有稳定碘同位素的药片,可以阻断人体甲状腺对放射性碘-131的吸收。“放射性碘”的半衰期为8天,8天后的放射性就会下降一半。铯-137,会造成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半衰期为30年。)
凤凰网:这两种放射物质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多大量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危害? 涂建军:需要根据人接触核反应时间的长短,以及剂量大小来定。(详见上图:核辐射与对人类危害)
五、裸露在外的乏燃料棒会产生什么后果?
凤凰网:我们了解到的最新消息,目前福岛核电站最危险的是四号机组,爆炸后还有783根用过的乏燃料棒裸露在外,乏燃料棒是什么?裸露在外会有什么影响?
涂建军:乏燃料棒,就是用完后的燃料放在乏燃料棒池里,它的温度本身并不是太高,因为池中有冷却水系统。但现在也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冷却系统如果不能正常工作的话,温度就会越来越高,裸露在空气里也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凤凰网:也会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吗?
涂建军:乏燃料棒之所以说危险,最大的问题是乏燃料棒池的安全措施,本身来讲没有核反应堆那么强,因为它只是作为一个存储的物质。据报道称乏燃料壳可能有破损,现在也是无法得到证实,如果破损了,这也是很严重的一件事情。
凤凰网:福岛核电站一共六个机组,现在一二三四号机组都发生了爆炸。现在据最新消息,五号六号机组乏燃料棒也有升温现象,五号、六号机组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危险? 涂建军:如果冷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也要出问题的,因为必须需要冷却系统。凤凰网: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您的观察,有没有能力应对?
涂建军:日本政府,现在甚至把现场的很多工人以及自卫队员撤走了,已经没有人接近事故最前沿的现场,我想他们后面可能会派工业机器人去。
现在的很多监测仪表、感应器已经损毁,里面真正的情况到底怎样?包括日本政府发布时经常用的字眼“可能”,他们可能也是真的不知道里面真正的情况。据我所知,美国1979年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决策委员会的人实际上也是事后才知道事故的严重性。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最后没有发生爆炸,当时很幸运。
六、最坏的情况会怎样?怎么应对? 凤凰网:发生了最坏的情况,能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涂建军:目前,这个事情短期内马上解决,谁都没有好办法,日本政府肯定是尽最大的努力在做这件事情。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等自然冷却,反应器里的温度降下来,遇到最差最差的情况,可以做永久性的封存,技术上还是有解决方法的。
但现在确实不知道事故的严重程度,到底到了哪一级。我现在做的判断是五到六级之间,以后的发展有可能升到六级,但到七级我认为不太可能,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七级,福岛核电站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凤凰网:五到六级之间,对普通人来讲,会具有什么样的危险程度?
涂建军: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核扩散危险程度体系,有两个标准,一是对人产生多大的危害,一是对装置产生多大的危害。三里岛事故定为五级,是因为燃料棒已经熔了很大一部分,所以事后被定为五级,但它对周围的居民产生的辐射是比较小的。为什么说日本这次事故会超过五级?不但反应器部分熔解,还存在全部熔解的可能性;另外它对很一部分居民已经产生了核辐射危害,还包括美国直升机飞行员。凤凰网:气流和风向对放射性物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涂建军:目前是西北风,向太平洋方向吹。如果它风向变了之后,距离最近和下风口的地方,会最先受到影响,但影响和放射总量有关,如果放射总量不是很大,即使扩散过去,对人体的影响也很小,可能还不如我们受一次X光照射那么严重。
一旦升级,我相信日本政府一定会采取紧急措施的,最后一定会走永久封存这一条路。凤凰网:永久封存技术上是有可能的?
涂建军:如果核反应器安全外壳损毁比较严重,在反应堆冷却之后,有可能做这一步,但成本非常非常的高,不到万不得已不希望做这一步。凤凰网:永久封存大概是怎么一回事?
涂建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就采取了永久封存,把核废料和废弃的反应堆全部放在一起,在外面用钢筋混凝土层层围起来。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当时做的有点粗糙,可能还牵涉到成本问题,对乌克兰政府来讲是很大的安全挑战,最近还在考虑重新做钢结构的封存。
凤凰网:到现在还存在安全隐患?
涂建军:还没有解决。所以说核电站如果发生了这么大级别的事故,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这也会成为日本政府长期的政治经济负担。
七、福岛核电站事故对他国有什么警示? 凤凰网:这也给其他国家的核电站产生很大的警示作用。我们看到德国、法国都做出了一定的反应。
涂建军:德国,由于民众强烈反对,默克尔已经宣布暂停延长核电站寿命的计划,老的核电站也停下来检修;瑞士也打消了继续建核电站的念头;美国,我认为奥巴马政府想推进核能发展,会面临民众的挑战。
关于核电站的建设,要考虑两个挑战:一是安全上的挑战,必须保证在安全的情况下开发核能;二是人力资源的挑战,有没有足够合格的人才来建核电站?有没有那么多合格的人才来运营核电站?这都是很大的挑战。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核电站事故,大多是因为操作失误和应对不当导致事故恶化,对人的要求很高。
凤凰网:地震频发,让很多人再一次联想到2012会不会真的会来?这种心理您怎么看? 涂建军:2012,更多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理解,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理顺,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自然需要保持适度的敬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