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珍妮姑娘》中造成珍妮悲剧的原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The Influence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英汉姓名的文化阐释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 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以赫索格为代表的索尔贝娄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出路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基于情境性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设计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An Analysis of Humo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he Million Pound Note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看《辛普森一家大电影》中的黑色幽默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国际商务合同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目的论视点下的广告翻译原则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 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政治演说中名词性隐喻的认知研究
论《教父》主人公迈克尔•考里昂的悲剧性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I” 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中塞丝的觉醒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有”的用法及其英译研究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
威廉福克纳《圣殿》小说创作里的自卑情结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安娜的个性化历程和小说形式的关系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大学生英语听力两种辅助活动实证研究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从功利主义角度分析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中露易莎和汤姆的教育悲剧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 《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析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生态视角下《红楼梦》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从《外婆的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的文化价值观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红河州农村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etting and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 89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90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Cask of Amontillado” 92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Memory Efficienc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95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96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98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100 英语旅游广告的文体分析 101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103 论《福谷传奇》中的象征 104 中国英语初探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106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07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108 《荆棘鸟》之宗教观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10 试析商务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汉译 111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 113 如何有效地扩展大学生英语词汇 114 浅论英汉翻译中词的转译 115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19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 120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 121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123 消费文化社会下嘉莉的生存斗争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125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
Th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Character of Wuthering Heights’ Hero——Heathcliff 127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12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 129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 131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32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 134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135 浅谈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137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140 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的美学思想 1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2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西风颂》 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14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 146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48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149 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 151
152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153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住所的隐含意义 154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155 早期吸血鬼与现代影视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对比 156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157 中西见面礼节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58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159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60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161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62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163 浅析《不存在的人》中主人公的觉醒
164 A Study on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65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66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
167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168 浅析中西方宗教习俗展现出的文化差异 169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70 美国梦的幻灭——追问盖茨比命运的悲剧性根源 171 浅析《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172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 173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174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175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176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8 论中英文习语翻译的处理技巧及文化差异 179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
180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
18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 182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183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184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185 简论爱伦•坡的建筑意象
18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
187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88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189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 190 中西性教育方式对比折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 19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192 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 193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94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195 关于汉字“打”在英语翻译中的研究
196 试论中学英语教育中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 19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
198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199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
200 关于苔丝和海丝特的悲剧对比分析
第二篇:《珍妮姑娘》读后感
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作品──《珍妮姑娘》。德莱塞远没有菲茨杰拉德,海明威那样有声望,但并不能就此否定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地位。那些淳朴,有力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之初的美国,同时也借助主人公珍妮的种种周遭批判了那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德莱塞只是个作家,但他完成了哲学家,心理学家乃至社会学家的工作──对书中人物的描述入木三分,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珍妮勇于自我牺牲,勤劳,善良与质朴的一生。她痴心于雷斯托那份执着的爱情,从头至尾,没有娇柔造作,没有浮华。
无疑珍妮是本书的主人公,故事也围绕着她而展开。珍妮姑娘的不幸遭遇是整本书的中心,从巴斯被捕的那一刻起,她就走上了人生的苦难之旅,细细读来可以品味出主人公的凄惨意味来。年幼无知的珍妮在所谓“正人君子”白兰德的诱骗下怀上了孩子,正当她满心以为白兰德会实现他的承诺时,白兰德却意外病死。珍妮错了,她产下了个可爱而可悲的小可怜。小生命的降生迫使她不得不为生活再去工作,然而因此也有缘结识了雷斯托。事实上我们可怜的珍妮又一次跌入了幻想的深渊,雷斯托用他迷人的外表,洒脱的谈吐俘获了珍妮的心,而珍妮信以为真坠入虚幻并不牢靠的“爱情”之中。他们共同生活的几年,雷斯托既没与珍妮结婚的想法也未曾对未来作过什么打算,他只是一味留念珍妮给他的舒适生活。就在雷斯托面临资产的丧失的时候,他选择了与夕日女友相见。利益熏胸的雷斯托毅然与珍妮分手去拿回他的资产与旧情人结合。珍妮对此心知肚名,但是她对雷斯托的感情如此深厚,眼睁睁望着雷斯托离去的背影。接下去的发展如同雷斯托所想,他得到了一切,却拒绝与珍妮会面。在失去女儿音训的几年中珍妮经受着恋人离去,子女失散的痛苦煎熬,最终迎来的是雷斯托的死讯。
我和上书,珍妮姑娘的故事结束了。珍妮的确是值得同情的好姑娘,在她失去了恋人,孩子,信任之后仍能保持着一个人生在世上应具有的所有见贤的品德。珍妮的一生包容了种种不幸,却也是闪耀的,我喜欢这人物,不仅仅因为同情。时代的黑暗,腐朽造成了珍妮人生的悲剧,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人吃人,剥削再剥削的阶级社会。淡漠了的同情心,泯灭的价值观,珍妮正是当时无产阶级者的真实写照。不过,珍妮过于相信爱情,没有足够的判断力,这是珍妮的悲哀。
书中除开珍妮,葛哈德与葛夫人外出现的角色无一不是极端自私,狭隘。金钱与名利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这不单珍妮的困惑。从深层看去,本书着重描写美国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窘迫,凄惨。另外作者在书中反映出子女对父母教育的冷漠,珍妮与雷斯托在芝加哥共同生活时,珍妮的兄妹一一离开了父母,并且没有再回来。也许,他们厌恶珍妮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理解,但是他们对父母的关爱也不削一顾,着实让父母心痛。
毕竟,珍妮生活在她那个年代,她的故事,遭遇都成了小说──让人们了解到资产阶级的虚伪,黑暗。
第三篇:珍妮姑娘读后感
【篇一:珍妮姑娘读后感范文】
《珍妮姑娘》的作者是(美)西奥多。德莱塞。作者是出生于1871年8月27日的一个天主教家庭。
《珍妮姑娘》以一名美丽、单纯、善良、出生低贱的女子珍妮为主人公,讲述了她跟52岁的参议员白朗特和车辆巨头之子瑞福特之间的情感纠葛。18岁得珍妮在白朗特得追求下,为了改善家庭景况而跟他在一起,谁知还没等结婚,参议员就一命呜呼了,珍妮被敢出家门,产下私生女。她20岁在主人家做女仆时,又遇见豪门甘家得二少爷瑞斯特,狂热得追求使得珍妮又与之同居。二人感情和谐,但瑞斯特迫于家庭得压力,与其是巨额遗产得要挟,不得不与珍妮分离,和他人结婚。小说以多年以后,珍妮面对瑞斯特死时得痛苦为最后一个场景,以舒缓而深情得笔触结束了全文。
读完此书,深刻体会到了珍妮一家得贫穷,他们一家几乎都靠着赊帐来过日子,正如书中所述:玉米粉做羹,是聊胜于无的吃法,再加上点牛奶,就差不多就当筵席看待了。而恰巧珍妮是美丽而天性善良,具有吸引巨富、豪门公子得秉赋。就如书中所言,她得身上有着一种质朴单纯和妩媚娇俏得结合,……。倒不是那种风月场上滚爬过得女子得欲擒故纵和花样叠出,而是出于某种珍妮自己也无法把握得天性。这两个不可改变得客观,注定了珍妮悲惨可怜得命运。52岁的参议员白朗特,应该是爱珍妮的,打算和珍妮结婚,为珍妮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只是珍妮没有那个福气。就在珍妮为了举步维艰得家庭奉献出自己得贞洁后不久,传来白朗特得死讯。留下的只有一个可怜得遗腹子。在那样得年代产下私生女是绝对不被人们认可得,就连珍妮的父亲也不原谅她。珍妮第二次与甘家得二少爷瑞斯特的感情应该是互相得爱恋,恋得火热而和谐。而他们所生活得社会与环境却不允许他们得结合。书上是这么描述的,在生物界有一种纯乎自然得界定,每种生物都按照自己种类得规律在指定得范围内生存。正如鱼不能离开水,鸟就要在天上飞一样,倘使有生物试图脱离其基本的环境,那结果是可想而知得的。与其在男女问题上,如若跃出界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那个人是再也不能自在的生活了。最终珍妮只能远远离开,离开得平静而毫无怨言。
《珍妮姑娘》强有力地鞭策了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真实动人地描写了处于美国社会地层的普通人民的悲惨生活情况,撕去了资产阶级的伪善面纱。同时,也表述了在那个金钱社会,珍妮仍能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她用宽容的心包容了一切,微笑着面对一切不幸。也许在物质生活中,她是一个弱者,但在精神上她绝对是一个强者。
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珍妮那种对生活积极乐观、对挫折坚韧不拔的精神,待人接物需要她那颗如金子般可贵的真诚之心、豁达之心。人生之途并非坦荡,生命之程并非没有尽头。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抱真诚,点燃生活的激情,生命之途就会不虚此行,世界将更加美好。
【篇二:珍妮姑娘读后感范文】
最近读了一本小说《珍妮姑娘》,美国作家德莱塞因一件生活小事产生了创作灵感。书中珍妮的年轻漂亮善良深深地吸引了书中两位男主人公参议员布兰德和富商莱斯特。珍妮虽美丽但贫穷,她和布莱德相遇后得到他的喜爱。家的贫苦使珍妮牺牲自我,和布莱德来往(虽然珍妮也喜欢他,但当时的阶级观念保守),突然布莱德病死了,却给珍妮留下了个女儿。这时观念保守的父亲格哈特责备她,并差点把她赶出家门。家庭的贫困使她无法拒绝莱斯特的追求,同时抱着结婚的希望和他同居了,到最后因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得病去世,给她留了两个孩子。出现在她生活中的两个男人消失了,但她还是要坚强地生活下去。
我认为:珍妮为了家而投入两段不会有结果的爱情的自我牺牲精神,一是因为她善良,还有是她仰慕上流社会,对这两段的感情是抱有希望的。另外,资产阶级的布兰德和莱斯特没娶珍妮,是玩弄女性的卑鄙人物。但一切是当时的社会所逼,早期的资产阶级贫富分化严重,阶级风气保守,迫使他们不得选择。同时珍妮的善良纯洁和社会的复杂丑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早期资产社会的不满。
【篇三:珍妮姑娘读后感范文】
年仅18岁的穷姑娘珍妮遇到了年过半百的政客白兰德,白兰德虽然曾经谈过一场热烈的恋爱,但却没有结果,一直独身,老来遇到年青美貌的珍妮,立刻被她的品质所吸引,想要帮助她及她的家人,并且决定娶了她,不想突然病故,可怜的珍妮未婚先孕,受世人鄙视。好在之后年青英俊的富家公子雷斯脱(传说中的高富帅,严重羡慕嫉妒恨)对珍妮一见钟情,珍妮也被雷斯脱的英俊和气度所吸引,但是为了帮助她那贫穷的家庭(一大家子),珍妮隐瞒了她育有一女的事实,做了雷斯脱的情妇(我不太认同情妇这个词,因为那段时期雷斯脱一直未婚,也没有再同其他女人发生的关系)。虽然珍妮是雷斯脱一生中最爱的女人,但是直到死也没有给珍妮一个名份。
珍妮在人性和品格上无疑是纯洁和真诚的,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她对待事物是真诚和善良的,她除了欠缺一些文化外,几乎是一位完美女性的化身。命运给了她许多不幸,但也给了她许多的幸运。
白兰德,虽然有些人评论他是一位卑鄙的政客,但是我却也有些同情他的,一生没有过幸福的婚姻生活,老来遇到一位可算是等了一辈子总算等到的一位佳人,可惜在那一刻他做错了一件事,而且他对于珍妮来说太老了,就算他没死娶了珍妮,也难免比珍妮早逝,留下年青的珍妮一个人孤苦伶仃。
雷斯脱,我感觉他是这部书里最最幸福的人了,含着金钥匙出生,又英俊,生性又潇洒,命中有至爱,老来有红颜,虽然最终因社会和家族的原因没有与珍妮结婚,但他与珍妮也一起渡过了那么多年的幸福时光,最后与一直仰慕他同时他也喜欢的罗娣结婚,临终又有珍妮相伴,命好得没得说。
罗娣虽然一开始没能得到雷斯脱,而后与一位有钱人结了婚(再次羡慕嫉妒恨),但那个有钱人是个短命鬼。等了那么久,罗娣总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终得以和雷斯脱结了婚,他们俩也算是强强结合了,至此后雷斯脱事业发达,虽然罗娣与雷斯脱在一起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也算是功得圆满了。
为什么要说这是个凄美的故事呢?也许用一段结婚誓词可以说明一点吧:“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相爱相敬,不离不弃,直到死亡把我们分离”。不应该一次把人的一生都看完,因为最后的死亡是会把相敬相爱的俩个人分开的,谁也逃不掉。
也许现在的年青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结局,以至他们的新婚誓言变成了:我们的爱能走多久我就有多忠诚、我能爱你直到我们分手、我愿意直到我不愿意为止。
如果要说娶老婆的话,珍妮当然是我最想要的人,因为她不但年青貌美,而且品性贤良,最最重要的是她能伴你终老。
【篇四:珍妮姑娘读后感范文】
我有幸在暑假读了这本名著,我对美国这位德莱塞作者以前从未所闻,可是我却被那些质朴无华描写人生哲理的话语所感动,我想到他一定是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对书中人物的描述皆是入骨三分,他用细腻的笔触刻划了珍妮那勇于自我牺牲、勤劳、善良和质朴的人生,以及她痴情于雷斯脱的那份执着之情被细致地描写了出来,从头到尾,无一点虚伪和藻华,我觉得珍妮是此书的中心人物,但是她本人的不幸起到了关键,整本书的渗透出珍妮那悲惨的命运,从巴斯被捉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她人生的苦难之旅,一生都无法看透与摆脱,自从她与那所谓“正人君子”的白兰德有了女儿,在这种进退两难之时,白兰德却因病而死,珍妮满心以为白兰德会回来实现他对她的承诺,但珍妮错了,至此,珍妮生下了那个可爱而无知的悲惨的小生命,而她为了家中的生活不得不再去做工,却因此而结识了留斯脱,留斯脱用他的才貌及风度迷惑了珍妮,珍妮再一次陷入了那“爱情”之梦,可是在他俩共同生活的几年中,留斯脱既没有打算与珍妮结婚也未对未来有任何表示,他只是一味留恋珍妮给他的舒适及好处,可是当他面临资产的丧失和以前女友的相见,他动摇了,他打算与珍妮分开,去拿回他的资产,与前女友结婚,珍妮对此心知肚明,但尽管她对留斯脱的感情如此深厚,还是决计为了他的将来要与留斯脱分手,分手后的五年中留斯脱得到了他的一切,但是却拒绝与珍妮的见面,在失去女儿的几年痛苦煎熬之后,又传来雷斯脱的死讯。我看到此,觉得珍妮实在是值得同情的一位好女子。因为她在短时期内失去了她最亲、最可爱的人。珍妮的一生是可悲的,但也是完美的。因为她完成了一个人生在世界上所应具备的贤美的品质。我喜爱这个角色,但是如果珍妮生地这个新社会,我想起码应该有怨恨的本领,因为留斯脱说到最后是她所恨而不是所爱。
书中除开珍妮,葛哈德及葛婆子是作为能够使人忍受的、心地善良的人之外,其他的人物都可以从侧面直接反映出他们极端自私和狭隘,白兰德与雷斯脱是显而易见的,珍妮家中的兄弟姐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珍妮与雷斯脱在芝加哥共同生活时,他们都一一离开父母,并且再也没有回来过,也许他们都很厌恶珍妮的所作所为,可是他们对于父母的关爱也不屑一顾,这着实让父母心痛。
另外,从深层方面去看,可以看到的是资本主义黑暗的一面。全书着重动人地描写出美国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悲惨,也让人们了解资产阶级的虚伪面容。
【篇五:珍妮姑娘读后感范文】
如果,想要热烈的如同火焰般的爱情,也许美丽可以博取一时的欢心,当爱情和利益权衡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珍妮也许是这样的人吧。在帮佣的时候,意外地结识了白沙特议员,并成了他的情人,最后建立了婚约的关系,然而,在她将从下流社会越到上流社会枝头变凤凰的时候,白沙特议员却死了。空留下了珍妮和她的女儿,一个和白沙特的私生女,没有任何地位,没有任何过错。
瑞斯特也许是珍妮生命中的第二缕也是最后一丝的绝望。英俊、潇洒,典型的温柔王子形象,健康的小麦色肌肤和上流社会的地位,注定了一个天之骄子的存在。他并不是一个专情的人,他可以给珍妮爱意,接受她的女儿,却不肯放弃自己的自由,给她以任何的名分,却又在她走的时候,深情的挽留。我看不懂他,他到底是在追求“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还是在追求“亲情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许,正是他的无奈的恳求与偏执,珍妮才背上了不贞贱妇的骂名。也许,正是他的恳求与偏执,才造成了珍妮的悲惨结局。
就这样说吧,珍妮,也许只是为了得到永恒爱意的贪心的小女人。却因为软弱到没有了主见,才被基维拉太太这种精明的人趁虚而入。可以在芝加哥的一个小城镇上默默地看着自己心爱的瑞斯特和别人结婚,并且只是做出的伤心欲绝。不得不说,珍妮非常的死,在一棵树上吊死,直到那树上的名字已经被岁月的痕迹腐蚀掉,还死守着一笔一笔的画着。
太伤心,太过绝望,说,这是我的先生,可是自己不是甘太太,瑞斯特·甘的太太。
也许西奥多·德莱塞主要是塑造一个悲惨的女性形象。然后又珍妮的如水浮萍的命运,来说出一番大道理。也许,珍妮在支撑,一直在用这懦弱的似乎为别人着想的悲伤,来支撑着日渐碎裂的家庭关系,也支撑着日渐冰冷的爱情。善良的过分等于残忍,这是《VampireKnight》里面的一句经典的话。也许,里面的人每个人都太善良,太天真,所以,将自己的残忍也理所当然的当成施舍的善良。
她再也听不见,再也感受不到了。当自己最爱的人被送进棺材,她已经麻木到,无法再去帮忙。
伤心的火在那一刻轻轻燃烧,然后烧过了整个躯干,无法再做到如何去悲伤地守候着,无法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这是命运吗?扪心自问,突然想用庄子的《庄周梦蝶》中的一句话:到底是我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我来改掉以后,来形容,这位可怜的姑娘:
到底是珍妮梦到了爱情,还是爱情梦到了一个名叫珍妮的姑娘?
第四篇:珍妮姑娘读后感
珍妮姑娘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珍妮姑娘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珍妮姑娘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珍妮姑娘》这一本书,《珍妮姑娘》以一名美丽、单纯、善良、出生低贱的女子珍妮为主人公,讲述了她跟参议员白朗特和车辆巨子瑞斯特之间的情感纠葛。18岁的珍妮在白朗物的追求下,为改善家庭情况而跟他在一起,谁知还没等结婚,参议员就一命呜呼了。珍妮被赶出家门,产下私生女。她20岁在主人家做公仆时,又遇上豪门甘家的二少爷瑞斯特,狂热的追求使得珍妮又与之同居,二人感情和谐,但瑞斯特迫于家庭的压力,尤其是巨额遗产的要挟,不得不与珍妮分离,和他人结婚。
读完整本书,我对当今社会的家庭压力而感到不解,为什么父母要破坏这美好的爱情呢?为什么这么快瑞斯特就被巨额遗产而被诱惑过去。我曾从报纸中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女孩从小长得很漂亮,家里很穷,她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男玩伴,那个男孩家里特有钱,是因为那个女孩的爸爸到那去当车夫时才结识的,两个人长大后,感情和谐,互相喜欢对方,但是这上男孩的父亲却觉得这个女孩虽长得漂亮,但家里太穷,不般配,就用财产威胁这个男孩,迫使这个男孩娶了另外一个女孩子。我想,这就是家庭压力吧!最后,我只想说:“唉,可恶的家庭压力。”
珍妮姑娘读后感2《珍妮姑娘》是德莱塞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一位年轻女性沉浮不定的命运。珍妮出生在一个贫穷但家教严格的德国移民家庭,她单纯美丽,温柔善良。参议员白兰德对珍妮一家给予了经济上的帮忙,尤其当珍妮哥哥因偷煤入狱后,他尽力相助,为惊慌失措的珍妮分担了忧愁。
白兰德赢得了姑娘的信任甚至是好感,并对珍妮产生了爱慕之情,还应允必须会赴娶珍妮。但是,他的猝死却打破了珍妮的期望,更不幸的是,他还让珍妮屈辱地生下了一个遗腹私生女。之后,珍妮又与富家子弟雷斯脱相识。尽管雷斯脱也对珍妮倾心不已,但他对婚姻的承诺最终迫于社会、经济和家庭的压力而成为镜花水月。
不断勇敢追求幸福的珍妮,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环境不能接纳她,她最终也没有得到传统好处上的美满人生。但是,来自家人和孩子的亲情与雷斯脱临终前的忏悔,却真正地抚慰了珍妮的心灵,让她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情感的成熟,在感伤中明白和思索着人生与感情。
珍妮姑娘读后感3这本书主要写了贫困,穷苦的老工人威廉的女儿珍妮为了接济家庭生活,自我牺牲。珍妮长得非常美丽,她的眼睛是蔚蓝的,皮肤是娇嫩的。那白皙的额头上,平滑地分披着两支发辫。她有着丰满的腮帮和圆浑婀娜的体态,显得充满了青春与健康。因此,她先成为了青年参议员白兰德的情妇,并为他留下了一个女儿味兰米娜。后来,白兰德扔下珍妮和其女儿不知去踪。接着,珍妮再次为了接济家庭生活,成为了一个,富商阔少雷斯脱的情妇,并与他同居。但最后,珍妮为了能让雷斯脱能够继承遗产,自动同意断绝她与雷斯脱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珍妮姑娘》这本书是西奥多继续探讨现实,大胆揭示贫富悬殊的美国社会生活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西奥多在《珍妮姑娘》这本书中用鲜明的艺术形象相当出色地写了吹制玻璃的老工人威廉及其一家人的贫病交迫、孤若无告的境况,也写了骄奢淫逸、炙手可热的资产阶级政客、富翁白兰德和雷斯脱之流的生活,两者对照之下,确实令我触目惊心地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尖锐的社会矛盾。老工人威廉的诚实、勤恳,耿直和卑贱不可移的气节,令我读后肃然起敬。
珍妮姑娘读后感4最近读了一本小说《珍妮姑娘》,美国作家德莱塞因一件生活小事产生了创作灵感。书中珍妮的年轻漂亮善良深深地吸引了书中两位男主人公参议员布兰德和富商莱斯特。珍妮虽美丽但贫穷,她和布莱德相遇后得到他的`喜爱。家的贫苦使珍妮牺牲自我,和布莱德来往(虽然珍妮也喜欢他,但当时的阶级观念保守),突然布莱德病死了,却给珍妮留下了个女儿。这时观念保守的父亲格哈特责备她,并差点把她赶出家门。家庭的贫困使她无法拒绝莱斯特的追求,同时抱着结婚的希望和他同居了,到最后因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得病去世,给她留了两个孩子。出现在她生活中的两个男人消失了,但她还是要坚强地生活下去。
我认为:珍妮为了家而投入两段不会有结果的爱情的自我牺牲精神,一是因为她善良,还有是她仰慕上流社会,对这两段的感情是抱有希望的。另外,资产阶级的布兰德和莱斯特没娶珍妮,是玩弄女性的卑鄙人物。但一切是当时的社会所逼,早期的资产阶级贫富分化严重,阶级风气保守,迫使他们不得选择。同时珍妮的善良纯洁和社会的复杂丑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早期资产社会的不满。
珍妮姑娘读后感5《珍妮姑娘》是德莱塞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出身卑微的贫家女珍妮,天生丽质,美丽过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屈服于参议员布兰德的诱惑。不久,布兰德暴死,给她留下了遗腹子,为她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她遇到富家子弟莱斯特后,又重蹈覆辙,与他同居几年之久,最后被莱斯特抛弃。小说以珍妮的悲惨遭遇为主要线索,描写了美国大城市中日趋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着务刻画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侈无度的生活,昭示给人贫富之间不可逾超的鸿沟。
一方面,歌颁了劳动人民勤劳、正直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鞭答了物欲横流、金钱万能的社会中的种种罪恶现实。整篇小说构思新颖、精巧,情节安排自然合理、紧凑,毫无人工雕琢之嫌。人物形象的塑造趋于典型化。珍妮是集贫穷、善良、吃苦耐劳和自我献身精神于一身的美丽化身,对人世间满怀着情爱,却得不到半点的回报。在她身上充分体体现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劳动人民生活悲剧的深刻根源。德莱塞早年的坎坷经历,使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体察入微,因而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入木三分,栩栩如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珍妮姑娘读后感6这天,我读了《珍妮姑娘》这一本书,《珍妮姑娘》以一名美丽、单纯、善良、出生低贱的女子珍妮为主人公,讲述了她跟参议员白朗特和车辆巨子瑞斯特之间的情感纠葛,《珍妮姑娘》读后感作文。18岁的珍妮在白朗物的追求下,为改善家庭状况而跟他在一齐,谁知还没等结婚,参议员就一命呜呼了。珍妮被赶出家门,产下私生女。她20岁在主人家做公仆时,又遇上豪门甘家的二少爷瑞斯特,狂热的追求使得珍妮又与之同居,二人感情和谐,但瑞斯特迫于家庭的压力,尤其是巨额遗产的要挟,不得不与珍妮分离,和他人结婚。
读完整本书,我对当今社会的家庭压力而感到不解,为什么父母要破坏这完美的感情呢?为什么这么快瑞斯特就被巨额遗产而被诱惑过去,我曾从报纸中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女孩从小长得很漂亮,家里很穷,她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男玩伴,那个男孩家里特有钱,是正因那个女孩的爸爸到那去当车夫时才结识的,两个人长大后,感情和谐,互相喜爱对方,但是这上男孩的父亲却觉得这个女孩虽长得漂亮,但家里太穷,不般配,就用财产威胁这个男孩,迫使这个男孩娶了另外一个女孩子。我想,这就是家庭压力吧!
最后,我只想说:“唉,可恶的家庭压力。”
第五篇:珍妮姑娘读后感
《珍妮姑娘》读后感
《珍妮姑娘》是西奥多继《嘉丽妹妹》之后,于1911年十月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平穷的女性——珍妮,她为了接济家庭生活,自我牺牲。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期的一个贫困的玻璃匠人葛哈德家庭里,家中有六个孩子:长子西巴轩(巴斯),大女儿珍妮,乔其,马大,威廉,味罗尼加。由于孩子们都还小,珍妮却已过18岁了,她是位善良美丽的姑娘,想着必须为家里承担些责任。她随着母亲去本地的一所大旅馆寻些活做,在大旅馆中,她认识了前参议员白兰德。因此,她先成为了青年参议员白兰德的情妇,并为他留下了一个女儿味兰米娜。后来,白兰德扔下珍妮和其女儿不知去踪。接着,珍妮再次为了接济家庭生活,成为了一个富商阔少雷斯脱的情妇,并与他同居。但最后,珍妮为了能让雷斯脱能够继承遗产,自动同意断绝她与雷斯脱之间的关系。
珍妮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她出生在那社会阶级严格的社会里,作为贫民阶级的人注定得不到关注,虽然她本身有着美丽善良的性格,有着温柔贤惠的品质,但在那个时代这些却不是重要的,她只能在生存中飘荡,被生活的重负所压。幸运的是她那善良聪明的品性却使她虽然在贫穷中却不抱怨生活,埋怨生活,虽然生活是如此的艰辛,但她依然充满希望和乐观的心情。小说一方面介绍珍妮的同时从侧面中也反映出社会阶级观念的严重,上层社会的人不会关心底层阶级的广大贫困群体。偶尔一些上层社会的人看到底层贫困人群的时候会露出一些同情心而已。但两级分化非常严重,上层阶级的名流们越来越富,底层人名越来越贫穷,所有人都变得淡漠了,亲情,友情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珍妮是个可怜的人,因为她的一生不断地付出,而晚年却那么地孤苦凄凉;同时珍妮又是个可爱的人,是因为她漂亮、纯洁、勤劳、为别人着想。对于贫困的家庭,她出卖自己去换得生计的维系,可她却得不到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相反,产下小女后,被周围的人冷落嘲笑,饱受精神压力,可她依然有勇气直面生活,这份生活的信心实在可歌可泣。
她用真心去爱那花花老男人,用青春作代价践行她那纯真的爱情,一个未婚妈妈独自抚养孤女——味兰米娜,其中的不易与艰辛岂是眼泪可以洗净?
珍妮,甚至于对那遗弃了她的负心汉——雷斯脱,她也是“忠心耿耿”地依从、顺服,她从来都毫无主见,对男人的依赖形成了致命的惯性,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一大因素。
作者对整个社会进行了鞭鞑,控诉贫富悬殊的美国社会生活,从珍妮身上可以看到一些善良的影子,从珍妮的故事中可以窥视社会的猥琐和达官贵人们的冷酷与骄奢。
珍妮掉到了美国社会的大染缸里,注定要被污染,生在社会的底层家庭,注定要受欺凌,没有觉醒,不会自食其力又让她与幸福擦肩而过,于是,珍妮丢掉了道德,于是,幸福也遗弃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