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名零售企业自主产品销售占比
知名零售企业操作状况分析报告
一、沃尔玛
沃尔玛共含40个自主品牌,其中有 23个全球品牌(包括两个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的品牌—ASDA和George服饰),有10个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操作。据可靠数据获得,2008年其自主产品销售占整体的比例为15.8%,其中中国区自有品牌销量金额占比在5%左右,美国区自主产品占比大约为30%。
据曾任沃尔玛中国区大家电采购负责人的王庆元及沃尔玛中国区市场部自有产品促销策划负责人鲁欣透漏:沃尔玛自有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及服装、日用品领域,中国区无家电类自主品牌,只有少量的惠宜灯泡等小件。
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其自主品牌详情如下表所示:
表:沃尔玛(中国)自主产品明细表
品牌名称equate(宜洁)惠宜Simply BasicSelect EditionPenmansKid ConnectionMainstaysAthletic Works725 Originals劲量涉及品类护肤及美容用品食品、酒类、纸品、清洁用品、灯泡类童装、内衣、袜子等毛巾、床上用品男装、女装、棉袜玩具家居用品、箱包、床上用品、毛巾、五金工具男装、女装、棉袜、鞋类、运动用品男装、女装、棉袜电池品牌特性美好、有价值、健康有价值,买得起的必需品舒适、超值、大方、必需经典风格、时淌、美观大方、休闲、舒适、易打理、性价比高有趣、多样、可靠、安全、必需功能性强、简单、基本、传统、好用活力、运动、专业、舒适、出色青春、乐趣、潮流、个性化、前卫可靠、持久
二、家乐福
家乐福共含20个自主品牌,其中有4个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操作。据可靠数据获得,2009年家乐福自主产品销售占整体的比例为:15.6%。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其自主品牌详情如下表所示:
表:家乐福自主品牌明细表
区域品牌名称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家乐福质量体系)中国家乐福杂货自有品牌福斯莱家电欧蕴纺织FirstlineProduit CarrefourReflets de France肉类、水果等已有将近900种食品和非食品涵盖有厨房家电、音响设备、影音设备服装、毛巾和床上用品为顾客提供范围广泛、质价比高的家用电器和电视、影音、照相器材。该品牌有2000多种食品和5000种非食品类自有品牌商品。该品牌的定位是大众市场型食品销售品牌,产品符合法国各个地区的烹饪传统。该系列产品也逐渐在其它国家衍生出不同版本,包括比利时、西班牙(以Nuestra Tierra品牌为名)和意大利(以Tierre d’Italia品牌)等。Topbike品牌包括三种自行车系列:①经济实用的“100”系列;②“5UU”系列,为顾客提供更高性能的自行车。③“900”系列,它更适合技术精湛的车手。该连锁商标表示家乐福集团与外部机构长久合作关系的存在,后者提供质量保证,确保家乐福集团每样产品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达到详尽的质量要求。它们应用在以下几个区域:奶酪、肉类、果蔬、鱼和海产品。(与国内的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类似)该品牌是家乐福集团的有机产品系列,现在共生产130种生鲜产品、食品和冷冻食品。GB Bio系列包括224种各式产品,这些产品富含维生素,无任何食品添加剂。家乐福的TEX品牌就向顾客提供以质取胜的服饰系列,包括家居亚麻布制品、婴幼儿服装和配饰,以及现代男女成人服装。涉及品类Destination Saveurs家乐福集团首个完全包装异域风情产品的品牌。共包含200多种特色烹饪食品。TopbikeFilière QualitéCarrefourCarrefour BioGB Bio(比利时)其他TEXSouvenirs du Terroir该系列包括85种以上由比利时质保部门推荐的地区性产品,其中大多数是由比利时中小型企(比利时)业生产的。GB是家乐福集团GB店开发的一个自有食品品牌,主要在比利时的超市、大型超市和邻里商店GB中出售,该品牌的特点是物有所值。目前GB店经销的商品种类超过3500种,其营业额也占据家乐福比利时公司营业总额的30%以上。Escapades Gourmandes系列主要包装知名度相对不高的传统产品。大约有100种产品用这个Escapade Gourmandes商标出售,其中大部分是美味食品。Escapades Gourmandes也是高档食品市场里唯一的一个价格不令人望而却步的品牌。Neufunk(比利时)Neufunk品牌只在家乐福大卖场出售,它向顾客提供质价比极高的立体音响器材和家用电器。Bout’chou(比利时)Bout’chou品牌生产全套母婴用品。该系列包括服装和幼儿必备服饰配件两大类。Cicérone(比利时)迪亚品牌(DIA)该品牌生产各类服装,它可以满足整个家庭所有成员的服装需求,它的出现确立了家乐福在比利时市场专业服装经销商的地位。迪亚品牌是将来自不同生产商的各类产品统一贯以同一品牌——迪亚。价格通常要比其它品牌要低20%。
三、百思买
目前,百思买在中国共有4个自主品牌,包括Insignia(影雅)、Dynex(迪耐斯)、Rocketfish(箭鱼)和Init(英尼特)。此外,百思买还有专属服务品牌奇客电脑特工(GeekSquad)。百思买自主产品占比的整体数据无从获得,但是其2008在电视这个品类内部自有品牌销售占比为4.9%,07年为2.3%。据国外新闻报道称百思买2009年整体自有品牌销售增长40%,而其总销售增长12%。另有资料显示,bestbuy在2009年制定的5年期计划中,计划在5年内将自主产品销售在整体销售中的占比提升到25%。
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其自主品牌详情如下表所示:
表:百思买自主品牌明细
品牌名称Insignia(影雅)Rocketfish(箭鱼)Dynex(丹尼克斯)Init(英尼特)Geek Squad(奇客电脑特工)涉及品类平板电视、显示器、汽车音响、便携式音频设备等高端电缆及电脑配件包括经济型电脑娱乐软件、网络摄像头、移动存储器、高清液晶电视等存储介质自主品牌,包括配件袋、零件箱及家庭影院配套家具等侧重于高端电脑配件及电缆线材产品并作为其消费电子技术服务的商标
四、Media Markt 经查询,Media Markt目前尚无自主品牌,但正在推出自主品牌战略,七、yodobashi(资料无从获得)
八、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⑴通过对欧洲及北美各零售商的分析可见,自主产品整体占比一般低于50%,在局部品类,如食品、日用品占比稍高。
自主产品的基本趋势是超市连锁的自有品牌占比要高于电器,食品类占比最多,其次是日用品,主要原因是食品、日用品等日常快消类商品对品牌的要求不高,价值越高的商品自有品牌越少。
⑵ 在社会遭遇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时期,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将会变高、更加关注实惠与性价比,此时自主产品具有较大优势,销售及占比将更加提升。
在中国现行经济条件下,自主产品具较大优势,占比将逐渐提升,如:据预测沃尔玛的自主产品销量占比将会在未来几年达到40%左右。
⑶ 所有的知名国际零售企业,包括家乐福和沃尔玛,无一例外地将自有品牌定位了三个系列:经济系列(Economy)、标准系列(Standard)和高档系列(Premium)。
我司自主产品一方面应选择消费者品牌敏感度低的配件、线材类商品,另一方面应结合我司会员管理数据库,深入研究消费者将现有的品类按照目标群区别定位高中低档。
⑷ Tesco摒弃了多品牌策略,所有品牌均以Tesco打头,以减少品牌推广成本,实现品牌的一致性。对我司自主产品品牌策略具借鉴意义,如:松桥品牌是否不仅仅局限在生活电器品类,而是拓展到其他品类,在产品线的深度、广度上下功夫,以丰富品牌内涵,避免多品牌操作带来的分散性高推广成本,同时为消费者提供风格一致的品牌诉求、提高认知度。
第二篇:我国零售企业如何发展自主品牌战略
我国零售企业如何发展自主品牌战略自主品牌(Self-owned Brand)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它有三个主要衡量因素:市场保有量、生产研发的历史及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企业自主品牌首先应强调自主,产权强调自我拥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同时能对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自主支配和决策。主要有两方面:对品牌知识产权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如果对品牌只有使用权如进行贴牌生产的企业,而其处理权和最终的决策权在他人手中,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品牌。
企业缺乏建立自主品牌的意识
从生产环节上看,很多企业集中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业、食品、五金、玩具等。在这些企业中贴牌生产十分普通,往往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主技术,但企业觉得有利可图,又没有什么风险,因此比较热衷。据一份广东东莞市2004-2005年对企业调查资料显示,很多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的压力和动力不足,特别是一些被认为是 “科技企业”的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主动意识。试想这些科技企业都没有创新冲动,其他企业就更难以让人期待。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没有形成互动
我国产业集群经过二三十年的成长,有了很大发展,且产生一些基于制造
工厂意义上的知名区域品牌。但是许多区域集群缺乏对区域品牌重要性的理解,对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关系的认识不够,使我国区域自主品牌建立处于不理想的状态。有些集群企业依托区域品牌和区域技术支撑体系,相互模仿,不注重创建品牌,“搭便车”心理强。企业自主品牌对区域品牌没有形成更有力的支撑,没有形成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的效果,从而使集群品牌衰落下去。如在金华火腿业和景德镇陶瓷业这两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品牌之下,几乎没有知名的企业品牌。江西景德镇陶瓷业由于没有做强单个企业品牌,企业自主品牌意识淡薄,使其业主地位遭到佛山、潮州等地的挑战。其结果是,2004年“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了广东潮州。
企业界缺乏打造品牌的理论和经验
由于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甚至许多大企业都没有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与
人才,使企业缺乏打造品牌的理论和经验。企业在打造品牌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品牌高度雷同。我们目前品牌数量很多,但是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品牌气质趋于雷同;品牌不带来销售。很多品牌非常有名,却没有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没能在消费者内心根植品牌的核心价值,也就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持续的销售,其后果就是广告一
停,销量马上就下滑;品牌防御性很差。一旦出了问题,就会马上垮掉,甚至是内部人事的变动也会导致品牌的贬值;品牌价值难以获得持续增长。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对如何打造自主品牌缺少一个清晰完整的体系认识,从而造成了企业做品牌的盲目性,花巨大成本做了大量的广告,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品牌的建设没有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没有进行长远有效的规划。曾风光一时的标王 “秦池酒”和“爱多 VCD”昙花一现,不久就在市场上消失了,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自主品牌创建应当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和融合企业的一切营销价值活动,同时以品牌化战略和品牌架构,不断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
缺乏对品牌的有效保护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历来就缺乏商标及品牌的保护意识,从而造成了缺乏对品牌的有效保护。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缺乏对商标的保护。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许多很有市场前景的商标被国外公司抢先注册,产权落到他人之手。其中不泛“英雄”金笔、“红塔山”香烟和“康佳”彩电等国内著名品牌;与外商的合资中没有重视民族品牌的保护。跨国公司通过兼并或收购我国市场占有率高的本土品牌,将其放置高阁而培育自己的品牌占领中国市场,使我国许多有成长潜力的自主品牌被封杀。
此外,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加上长期计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品牌建设的完整体制。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观念没有及时转变,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能所在,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注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没有积极的引导企业品牌建设,从而使一些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失去了创建品牌的良机。
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对策
提高企业尤其是企业家建立自主品牌的意识
企业家要有创造自主品牌的动力和精神,只有企业家具有了这种精神,企业才会朝自主品牌的方向努力。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所说“要树立民族品牌,主要靠自主创新,首先要有创名牌的精神,这是创世界名牌的一个前提。”要创建自主品牌就必须提升企业及管理者的视野,以全球市场为品牌的定位。这点在日本企业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正如学者科特勒在《新竞争》中指出:“日本营销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全球视为一个潜在的市场。有了这种胸襟和眼光,日本制造的产品陆续出现在世界主要市场,并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
2.大力培养具有全面品牌理论的管理人员和策划人员 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大力培养具有全面品牌理论的管理人员和策划人员。我国有众多高校且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但是产和学之间的合作并不强,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成果转化机制。当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理论经验打造品牌时,就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成功打造品牌。同时在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品牌管理人才队伍,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
目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已由投资新建变为跨国并购,在我国跨国并购也呈强劲增长态势,特别是对我国知名品牌的竞争策略性收购。据有关调查发现,在合资企业中,70%以上的中国自主品牌收购后都被闲置,只有不到30%的品牌被用来做市场。所以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要注重保护自主品牌,特别要防止外国企业对我国有潜力的自主品牌恶意收购。
政府在自主品牌建设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国外经验看,政府的积极推进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日、韩等国政府都曾采用相关政策扶持其本国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正是由于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策略,才使其在短时间内涌现出了现代、三星、LG等世界著名品牌。
我国政府在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创建过程中应当发挥以下作用: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企业自主品牌的创建;实施人才计划,建立国际品牌管理人才交流平台,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品牌管理人才的交流,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解决品牌创建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创建和完善知识产权转移机制。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创造良好的创新机制。增强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活动;加大政府对自主品牌产品的采购,增强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信心。
从战略体系中创建自主品牌
随着现代品牌拓展范围的扩大,我国自主品牌建设应当从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和国家品牌三个维度上进行。这三个维度的自主品牌创建都有利于我国跨国经营竞争力的提升。在品牌创建中要三者同时进行,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目前主要偏重于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而对集群品牌和国家品牌关注较少。在这方面我国可以适当参考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如在二战之后,日本的名字曾与质量低下的产品联系在一起,但随着一些日本企业如丰田、索尼和本田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日本的名字成了质量和技术的同义词。韩国不仅通过大力培育现代、三星等国际企业提升国家形象,最近又发布《利用国家品牌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对策》。并设立国家品牌管理总部,制定“KOREA品牌路线图”,开发Korea Premium象征,来支援出口企业在海外开展营销活动,扶植世界一级企业和下一代增长动力产业等战略,旨在实现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化,带动新的出口增长动力。
发展自主品牌的意义
1.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站在市场的角度看,品牌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从产品的角度看,生产的技术、工艺和质量决定和产生产品的价值,而品牌则可以使产品产生更大的附加值,即超价值。以美国市场上畅销的芭比娃娃为例,现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芭比娃娃,基本上都是中国内地的工厂生产和加工的。
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的平均售价为10美元,而我们的平均出口价仅为0.4美元。这就是质量价值和品牌价值的惊人之比。
2.品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品在质量和价格竞争中存在的对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使消费者在市场品牌的价值面前实现了商业和消费上的人人平等,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消费利益和消费权利,是市场经济公开、公平、公正这一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3.品牌还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想知道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看看其拥有多少国际知名品牌便可一清二楚。这被认为是考察一个国家竞争力最简单、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之一。同理,这也同样适用于对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考察和了解。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那么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质量体现在产品上,而产品和企业则必须聚焦在品牌上。
4.品牌有时代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信誉。有些国际知名大品牌的背后还隐含着国家、民族、社会甚至是政府的信誉。国际知名大品牌中不仅包含商业和经济因素,更有文化和地缘政治甚至国际政治的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在我们进行品牌培育、发展和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此确定我们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准确定位,从容应对来自外界的挑战和冲击。
如何发展
(1)将自主品牌的创建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明确自主品牌创建的战略意义,从自有品牌产品的战略策划,研发设计,生产,质量监督到销售,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生产出优质且具有特色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实现差异化经营和提高顾客忠诚度的目标。
(2)慎重选择自主品牌产品、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具有终端优势,直接接触消费者,更容易及时地获取和收集顾客需求信息,从而开发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但要注意,并非所有商品都适宜采用零售商品牌。一般情况下比较适合建立或者说比较容易取得成功的自主品牌的商品有:
①品牌意识不强的商品。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相对较弱,商场只要采用一些有力的促销手段,很容易就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②销售量大的商品和购买频率高的商品。销售量大,就能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开发成本,保证自主品牌商品低价格的实现。购买频率越高,商品和消费者接触就越频繁,消费者容易受其它条件的影响改变购买的品牌,零售商可以充分利用卖场优势,对自主品牌商品进行有效的宣传和促销,开发新顾客。
③价值较低的商品。价值较低的商品,其风险就小,消费者容易接受和尝试。特别是对一些价格敏感度较高的日用品,在同等质量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价格较低的自有品牌商品。
④保鲜、保质要求程度高的商品,如生鲜食品等,零售商在这类商品上通常具有优势,相较于制造商来说,能更好的保证这类商品的保鲜和保质。
(3)对自主品牌商品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和监控。
(4)加强自有品牌产品的营销力度。
除此之外,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零售商自主品牌商品购买倾向影响因素有:货币感知价值、感知风险、感知质量、外部信号的依赖性、熟悉程度、对无法清楚了解的容忍度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等,企业在创建自有品牌时,要充分分析和了解消费者对这类自主品牌产品的认知,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产品的货币感知价值和感知质量,减小感知风险,通过提高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来提高消费者对自有品牌产品的认可和忠诚度。
总结
零售企业创立自主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同制造商品牌一样,其发展必须遵循品牌的成长规律,简单的设计包装、生产、命名、摆上货架销售并不能成就自主品牌,这样开发的商品只能称之为自主标签或自主商标商品,零售商也不能真正享受品牌带来的利益。同时,自
主品牌是把双刃剑,在条件不足或者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匆忙发展的结果可能是弊大于利,甚至会影响到零售商的声誉。
自主品牌的推出不仅限于提供低价的商品,企业要想实现差异化经营,就要树立强烈的品牌理念,将自主品牌的创建作为企业一项重大的经营战略来抓,致力于推出独特的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忠诚度,才能让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三篇:药占比
药占比
药占比=药品收入/(药品收入+医疗收入+其他收入)
通俗来说,就是病人看病的过程中,买药的花费占总花费的比例。
1降低的意义编辑
国务院发布的医改试点指导意见,今年的100个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必须下降到30%以下,其中药占比被明确定义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其目的是降低目前虚高的药品价格,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费用。2控制药占比要解决什么问题?[1] 对药品的控制开始源于药品贵,现在则更多关注滥用后的影响。医疗并不发达的时候,细菌也好,病毒也罢,医生并不一定搞得清它们的种类、性质与来源,尝试性的用药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哪怕是现在,很多人总还是寄希望只通过药品来解决问题,可以肯定,“药到病除”有一半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吃药治病理所当然,对药物外的治疗往往并不在意。现在,控制药占比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理论上应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解决药物滥用,特别是抗生素滥用问题,抗生素的滥用已经是全球性话题,中国尤为突出;二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贵在药品没人会不认同,少用药品,费用自然就会有所降低;三是解决治疗不规范的问题,一味依赖药物“后果很严重”。药占比能降低吗?
药占比能降低吗?首先,对病人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治好病,如果医生能够药到病除,哪怕全是药也不一定是坏事;其次,没有关联指标的控制,降低药占比就是一场暗箱中的魔术──看似成功了,其实一切都是假把戏。比如感冒,10元感冒药解决问题(药占比为100%),总会比8元药品费加92元检查费划算得多,尽管后者的药品费降低了,尽管后者的药占比只有8%。
我们已经知道了,药占比是药品在总费用中的比例。在它的计算公式中,药品费用是分子,医药总费用是分母。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在总费用不受控的情况下,医院只需做大“分母”,就可以无端提高总费用来达到降低药占比的目的。
可见,降低药占比在操作层面上漏洞很多,何况统一下达药占比控制指标并不见得公平。事实上,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临床方向,“方向”不同,治疗的手法不一样,药品的占比也就不一样。比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不一样,专科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也不一样,内科比外科的药物就一定用得多,内科中的神经内科比呼吸内科的药物用得多,精神病人几乎全部靠药。在一家医院,药物治疗的科室越多,其药占比一定很高。这样看来,药占比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重要,一味地控制药占比还有可能阻碍治疗效果。3缓解看病贵手法很多
看病贵不贵,一是看病治没治好,二是看单次费用高不高。单次费用(或叫次均费用)是最关键的指标,而药占比只是整个费用控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指标。
缓解看病贵,需要把控的环节很多,单纯依靠降低药占比这一招难见其效。[2]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控制辅助用药的份额,实现精准用药还需要诸多工作要做。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必须对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次均费用进行控制,或有效地降低药品的采购价格。只有对单病种前置了次均费用的指标,降低药占比才会体现它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现在,降低药占比是伪命题,但不是说不要这个命题,更不可因噎废食,必须要转变观念、完善考核。要真正缓解“看病贵”,医院也只能做医院能够做到的事情,比如缩短住院床日,加快病床周转,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必要时考核大型检查的阳性率等等,单方面降低药占比走不稳也行不通。
第四篇:浅谈医院药费占比
浅谈医院药费占比
自2016年起,广元将把定点医院乙类医药费用占总医药费用比例纳入考核和费用结算项目,其中三级医院不得超过四层,对超出协议约定比例的,在考核扣分的同时,拒付超出部分费用。
陆陆续续各省市,将控制药费占比,药费不得超于总费用的40%左右,甚至有的医院和医生工资挂钩,要求医药费和检查费用比例不得大于1:1,超过该比例扣除奖金,有的医生为了该比例,让患者不检查就不给开药。甚至网上有一位医生发表自己本月只得15元奖金,一时间沸沸扬扬。
此举确实一方面控制药品价格控制药费增长过快,从而有效破摒弃“以药养医”的现状。,另一方面,限制大处方、鼓励技术创新,以破除以药养医,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一些检查项目少的中医院而言,这样的政策就存在一定弊端,甚至客观上促成了这出“医患荒诞剧”。
中医与西医的诊治体系完全不同。西医诊疗更多依靠技术设备,通过CT、胸透、心电图等检查项目获得病情的基础数据。而中医更多凭借经验,望闻问切之中感受患者的病情,并对症下药。因此在收入构成中,中医更多靠中药,西医则检查费、药费各占一部分。可想而知,当中医院被要求降下药费时,为了提升收入就必须像跷跷板一样把检查费升起来,奇葩规定由此而来。
1.要千方百计把医师的积极性调动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上来。朝阳医院试水的医事服务费,本就强调了医生专业服务的价值,完全可以借鉴。
2.要适度增加对医院的投入。否则,一味强调自我革命,让医师自减收入,就会出现题中尴尬一幕,不给患者开药,除非患者接受一系列不必要的医疗检查。
3.进一步强化重点环节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实行“阳光采购”、“阳光用药”,推进同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结果互
--
认,推行临床路径,探索单病种收费、廉价门诊和廉价病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规范医疗服务和收费行为。
4.建立药品科学定价和核查监管机制,控制药价必须从源头定价抓起。有关部门应在控药价和促医药产业发展间找到适度平衡,科学合理地评估药品生产、销售、研制等各个环节的成本,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药品定价机制和有效的核查监管机制,坚决制止生产企业虚列成本、虚定价格。
5.各地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耗材阳光采购,29个省份出台了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
--
第五篇:药占比控制
科室药占比控制措施
自医院在三甲评审期间给我科下达药占比核定基数以来,我科全体医务人员思想上高度重视,成立了合理用药小组,负责监督临床工作用药情况与出院患者药占比的统计。一直以来我科都能很好的将药占比控制在医院规定的基数以下,但近两月我科出现了药占比反弹的现象,特别是今年4月份超过了标准7个百分点。对于我科药占比的反弹,经科室医务人员自查自纠,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科室自查自纠发现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深刻。我科医务人员自评审结束后,特别是近两月来,对合理用药及药占比控制的认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觉得这些只是为了迎接检查,检查过后一切照旧。有个别医师认为用好药贵药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并且只要患者愿意,医保或非医保药品都能使用,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造成了住院费用的上升,导致药占比反弹;
1.2 经验主义思想存在。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我科医务人员不同程度的存在凭经验用药的现象,现如今医疗行业飞速发展,既往的经验性用药不能适应现在诊疗要求,可能与合理化规范化用药、治疗有偏差,导致过度用药的现象;
1.3 监区病房的成立。今年以来为规范区内监犯就医环境,医院与自治区公安厅合作,在我科设立了监区病房,这本是一件军警合作的利好之事,但是自运营以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监区病房病人药占比明显高于我科地方病房,3月份在我科监区病房出院11人,药占比均高于我科规定标准,最高达到了80%,其中一名叫丁海军的患者总住院费用为55385.5元,药费为40354.94元;二是监区病房病人住院天数明显高于我科地方病房,主要原因是入住监区病房的患者多数为危重患者,住院周期长,3月份住院超过30天的监区病人2名(35天、32天),超过我科平均住院日标准的有6名,住院天数的增加必定进一步导致住院费用及药占比的升高;三是监区病房床位费收取方式影响药占比。我科监区病房的床位费是按年统计,于年底一次性交付于财务室,而非和地方病人一样统计于住院费用之中,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监区病人药占比的统计;四是监区病房内外科病人的收入分配的方式。监区病房的外科病人所有手术费用计入所管科室,但所有药品费用却计入我科,因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科药占比的反弹。
以上问题是我科医务人员自查自纠发现的问题,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抓好合理用药及控制好药占比、平均住院日及规范的抗生素使用,制定以下措施 2控制药占比的措施有:
1.1强化合理用药观念。再次组织科室医师认真学习《合理用药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并利用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活动,巩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强化合理用药意识,教育科室医务人员自觉地把控制药占比作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具体行动。
1.2实行药占比控制考核。根据医院对我科药占比控制要求。对科室及门诊医师的用药比例核定基数按月考核,指定专人统计每位医师出院病人的药占比,并将药占比与绩效分配挂钩。对于超过药占比基数的个人,按超过水平加倍扣绩效奖。对未按医保用药规定的医师,药占比超标而造成科室被罚现象,直接从当事人绩效奖中等额扣除。
1.3通过药品监控制度职能科室每月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临床医师的处方适时监督,对开大处方的医师进行督导谈话,必要时暂停门诊、经谈话不整改的停止其处方权。
1.4通过医院合理用药体系,通过药品信息查询功能,提供临床用药指南和患者用药教育,通过医嘱查询功能,对药物相互作用、注射配伍禁忌、重复用药、药物过敏史、禁忌征、副作用、特殊人群用药和特殊管理药品剂量进行审查,以帮助医师合理用药。
1.5在临床药物使用过程中,特别是贵重药品的使用,首先要掌握适应症,并严格区分使用权限,必要时联系临床药师给予适当的药物使用指导。
1.6 加强对监区病房的管理。与医务处及各相关临床科室探讨监区病房管理,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病人管理与经济收入分配办法,不要使一件军警密切合作的好事,因各种管理、医疗指标问题的无疾而终。
消化内科
201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