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调研题目: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
几点思考
调研时间:2015年9月15日
调研人: 殷
开
鲜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如何立足安乐河镇基础资源.挖掘其发展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逐步走向产业化,使其成为具有较好市场效益的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宁强县安乐河镇位于宁强县西方南角,全镇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2206户8936人,总面积150.48平方公里。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产业富镇”战略,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两条主线不放松,确定了”短抓菌、长抓果、家家户户发展养殖和劳务”的产业发展重点,使农村产业基本达到了镇有基地、村有特色、组有重点、户有项目的要求,步入了长短结合,发展和管护并重的良性轨道。2015年全镇发展食用菌272万袋,新引进二元母猪46头,生猪出栏12046头,建设2000亩以上的示范户1个,完成了4个村2500亩的核桃管护任务,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个46户,实现劳务输出3250人,创收5900万元。虽然全镇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全镇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农业基础差,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这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农村产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就我镇而言,发展产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二 2 是农村产业发展无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做支撑;三是缺乏资金、技术及专门人才;四是产业项目没有政府保护价规定,农民发展产业存在着怕风险、主动性不高。五是现行的产业扶持政策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产业的需要。
二。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自然经济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发展产业思路还不够明晰。就安乐河镇而言,全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发展仅停留在个人自然经济中,缺乏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思路和有力措施。
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因资金有限,作为基层政府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民生工程,无力挤出更多资金扶持产业建设。
三是现行机制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产业发展涉及到资金、土地、信息、技术、市场等因素。作为现行的扶持政策还不健全、完善,尤其是信息、市场、技术等服务体系还比较滞后,对壮大产业规模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农村基层,技术人才仅为政府农技员,人员少,力量单薄,大部分技术人才集中城市,对于一些特色产业,技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三.应对措施
发展农村产业化,对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理清思路,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项目。项目是发展农村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搞好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培植产业,加快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要科学谋划项目。紧紧抓住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市场走势,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找准产业项目,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培植一个农村支柱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要积极争取项目。筛选、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村产业重点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可研、包装、申报和推介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三是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刘家坪村成立合作社1家,涉及种养业领域。今后,每兴起一个产业,就发展一个专业合作社。这样做既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提高了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了一些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是加大农业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基层农技部门,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致富项目,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产业发展大户、示范户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五是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用市场推动产业建设。要强化市场意 4 识。树立能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培育名牌、打造名牌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就建设什么产业,什么产业能使农民增收就支持什么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镇村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村支柱产业。
第二篇: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党校学习,在农委徐功学副主任的授课下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人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做一下个人小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一是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二是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三是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强调和始终坚持一定要把农业作为基点,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的其它方面,最终可能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可能会侵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点从一开始就明确放在农业上,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融合的方向才不容易出现大的偏差;才能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青干班五组
第三篇:农村长效产业发展的思考
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
农民富不富 关键看干部
——农村长效产业发展的思考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南部抓住机遇“建设现代大城市,同步全面奔小康”的关键之年,更是用成绩回报建党90周年的重任之年,当务之急,任是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任务还是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为:一是政府主导牵引;二是明确并建立优势长效产业;三是稳步壮大并发展该产业。只有靠发展产业致富,以合作社或家庭的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获得最低风险、最高效益、最牢保障。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最小的方式。
一、因地制宜,围绕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
各地的产业发展必须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产业选择。就南部县来讲,由于受升钟水库淹没影响,库区及其周边乡镇单靠种植粮食作物维持老百姓的生计很难,就必须寻找到适合南部发展的经济作物,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貌多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县的气候、土壤适宜发展蚕桑生产。南部县有规模过种植蚕桑的经历,并被四川省列为发展蚕桑生产的基地县,蚕桑就是南部的优势产业。
二、科学规划、蚕桑产业体现五个有利于
蚕桑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有效出路。体现了五个有利于:有利于解决农民高投入与低回报的差距,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解决农民个体生产无法抵御市场经济波动影响的难题,能够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水平技术低下、农业生产品种单一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长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就必须要求干群转变观念、坚定信心、合力攻坚,摆脱粮食作物栽植的观念,抓好蚕桑产业的发展。
三、转变传统、推进蚕桑产业再上台阶
蚕桑产业要把准产业发展的方向,转变传统栽植模式,要实现簇具优良、粮桑分离,确保资源集中、便于管理。今年小元乡在夏栽桑面前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一是转变栽植方式。今年的栽植突出了规模化密植桑园,集中成片,形成了环线产业带。二是转变栽植质量,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确保了底肥、底药、底水和覆膜“三底一覆”;三是转变了密植桑园栽植管护机制,采取由乡党委、政府统一出面调配租赁土地,划片分村栽植的模式,形成了一包到底责任制度,做到包栽植、包成活、包修枝、包管护。规范了栽植质量、提高了栽植规模、健立了栽植制度,并提升了蚕桑产业带来的综合效益。
四、建立长效机制,激发蚕桑产业生产潜力 蚕桑产业的发展,要确保长效、优质、高效益。就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围绕转变观念开展思想意识培训。转变农民养蚕观念,进一步净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坚持“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帮助农民转变保守思想观念,消除农民不敢想、不敢为、怕风险、甘于现状的陈旧思想,破除“小富即安”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鼓励农民大胆接受新观点、新理念,从根本上克服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二是围绕蚕桑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好“先锋农业合作社”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培训,让农民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掌握和运用新工具、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等有关知识和技术。三是鼓励合作社及专业大户带头示范。依托农业合作社的带头,使之成为小户农民发展的标杆,突出合作社带领一片、专业大户带领一线的方式,实现 “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民”的形式,提高蚕桑养殖技术,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
结合蚕桑产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巩固长效致富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做出新的成绩,体现全心为民、工作系民、发展富民的政策理念,向建党90周年这一重大节日交出一份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答卷。
小元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第四篇: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三个转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XX年全区农业发展区域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立足生态建基地、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至XX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农产品商品率达%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xx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凤垭山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凤垭山至木老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凤垭山“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尝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木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培育带动主体。积极探索“基地+业主+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产业龙头连市场网络、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型农业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立足嘉陵实际,培育一批有市尝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经营链条,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一是扶持壮大蔬菜加工企业。加大对天冠冬菜的技改力度和加工规模扩张,搞好市场营销,冲进“快餐市潮,力保冬菜作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的地位,带动全区冬菜种植的发展。二是扶持壮大粮油加工企业。在xx亲自视察国基公司上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大做强国基实业公司,带动全区25万亩红薯种植的发展,创新无公害粮油系列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扶持壮大畜禽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天生集团等实力雄厚的畜禽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率,带动全区肉猪、肉羊和小家禽的养殖。四是引进并培育1—2家绿色果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区经果业的发展。五是扶持壮大丝纺企业。借助美亚集团、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带动蚕桑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加大对蚕桑产业科技更新的力度。
(四)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抓住项目开发机遇,加强提灌、喷灌、滴溉工程的改造与建设力度,狠抓升钟水库配套工程、小微水利工程和旱山村集雨灌溉工程,新建和整治一批山坪塘、石河堰和蓄水池。到XX年,全区实现保灌面达6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文明新村建设和户办工程,不断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快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产量和复种指数。四是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工程。五是加快耕作、栽播、植保、施肥、收割、脱粒、烘干、加工机械化进程。六是加速乡村公路油化及标准化建设,保证畅通率达95%以上。
 
;
(五)完善配套政策。一是资金投入政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年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双向目标、竞争入围、以奖代补的办法,坚持“择优扶持、重点投入、确保效益”的原则,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持投入的资金比例稳步上升;密切银企关系,鼓励金融部门加强对农业尤其是对龙头企业的信贷力度,推行农业动产抵押;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从事二、三产业开发的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聚集农民闲散资金,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力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入股,使农民成为土地开发的投资主体。二是土地流转政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放活土地要素入手,深化和推广凤垭山经验,走“业主+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在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在不改变农林生产性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到农村采取租赁、承包、联营、入股等形式,经营“四荒”资源以及集体厂、尝园、院等。对需要征用土地的业主,原则上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固定设施建设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对待,不办转用手续;在保证集体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生活安置和业主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分等定级,合理作价;对参与土地流转、农业开发的业主和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在税费征缴等方面给予扶持。
(六)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区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农业开发、流通或兴办农业加工企业,在申办各种证照和有关手续时,各级各部门按“优先、优惠”的原则及时办理。二是对城乡专业流通组织和个体运销大户,全面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减轻规费负担。三是对联接农户多、产品销量大的流通组织和个人,在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鼓励他们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做出更大贡献。四是积极兑现农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降低税率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种、养植积极性,坚决制止各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附:行业及项目规划
行业及项目规划
(一)畜禽产业
1、奋斗目标
XX年,生猪出栏万头,其中三杂率达%,加工率达%;肉羊出栏万只;肉牛出栏千头,牛奶总产量吨;家禽出栏万羽。
2、区域规划
沿国道318线乡镇建设优质肉羊和小家禽产示范业带;在曲水、羊口、临江、吉安、龙岭、金凤、和平、白家、大同、七宝寺发展优质肉猪生产;在城郊及西河、吉安河等溪河流域发展小家禽养殖;在大树桂花园村建设畜牧科技园区,带动城郊乡镇火花、文峰、木老畜牧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重庆天生集团落户;加快河西等地中农合创项目的实施。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中农合创良繁母猪场的建设和ly优质母猪的推广,进一步加快畜禽改良站、良种场建设,引进各种优良品种,做到及时优胜劣汰。二是加快畜牧科技推广。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发展dly优质肉猪,推广山羊“四改一防”技术,配套家禽笼(圈)养、科学育雏、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肉兔“一选二推三改四防”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家庭牧场建设,促进草饲牲畜发展;大力开展对养殖户的科技培训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园。三是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加强对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测,严防急性、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是加强牧政执法,确保畜牧产品安全。五是引进、培育天生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二)蔬菜产业
1、奋斗目标
XX年,全区蔬菜基地面积达万亩,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全区精细菜比重达%,外销菜达%。
2、区域规划
将文峰、曲水、李渡、河西、吉安、一立、安福列为区级蔬菜基地乡镇,每个基地发展1--2个名优品种。在河西建成胡萝卜生产基地6000亩;文峰建成侧耳根、大蒜、恋秋椒生产基地3000亩;曲水建成藕、芋子、豌豆尖生产基地3500亩;李渡建成茄果、莲白菜类基地4000亩;吉安建成特色蔬菜基地4000亩;一立建成南瓜、西瓜、冬瓜生产基地5000亩。在李渡、吉安、临江、河西、羊口等15个乡镇建成冬菜基地6万亩。
3、技术措施
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保证良种率、杂交品种率达到92%以上。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工厂化育苗为主的种苗供应。普及双膜加拱棚、大棚、遮阳网等新技术的推广,提高综合利用率。推广蔬菜间套技术、光能利用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狠抓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三)水果产业
1、奋斗目标
XX年,全区经果林达6万亩、1080万株,总产3.8万吨,实施果树劣改良150万株。
2、区域布局
一是建设凤垭山、大树、木老、西兴为中心的伏季水果基地片,发展伏季水果10000亩;二是改良212线曲水、河西、羊口、大树、木老等地的中华寿桃树苗,发展寿桃1.3万亩;三是建设以李渡工委和大通工委为中心的优质脐橙基地片,发展优质脐橙2万亩。
3、技术措施
建立良种引种观察圃、母本园、育苗圃。加强果树苗木的引进和管理,严把果苗质量关。进一步改革果树的常规栽植为加密定植。禁止果树行间套种小麦、玉米、油菜等高杆作物,可套种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确保稳产高产。
(四)红薯产业
 
;
1、奋斗目标
XX年,引进红薯加工龙头企业2户以上,建成薯类产品专业市场2个以上,薯业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税金达到1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2、区域规划
按照“规模发展、集中成片”的要求,将龙蟠、集凤、金凤、白家等乡镇作为优质红薯基地建设中心乡镇。在龙蟠、集凤、里坝、金凤、白家、和平、安福、华兴等26镇,建成优质、高产红薯基地20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同全国甘薯改良中心南充分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南薯99、bb30—244、豫薯王等优良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各乡镇农技站(机改后的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基地乡镇农户红薯种植的培训、指导,每个基地乡镇要抓好一个优质红薯高产示范片区建设。
(五)粮油产业
1、奋斗目标
稳定粮油播种面积,XX年粮油播面控制在万亩左右,粮油作物的优质率达85%,油料达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
2、区域布局
以318线的龙蟠、集凤、里坝一带,212线的河西、李渡、吉安一带,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通、一立、大兴一带为重点,逐步推广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
3、技术措施
一是推广优质粮油作物品种,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积极发展各种优质杂粮。XX年优质稻达到万亩,占%,产量达到万吨。旱地粮食作物仍以玉米为主,选育高蛋白、高淀粉含量的良种,各类优质专用玉米XX年达到万亩,油料作物以优质花生和油菜为主,同时扩大高梁、大豆等杂粮播面。二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抓好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规范栽培、统防病虫、旱地改制、旱育秧等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区农业部门重点抓好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乡镇、村要建设有队伍、有基地、有配套设备、有培训手段、有经济实力的“五有”农技服务组织。三是逐步改造劳动工具,积极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小型农机具,努力提高劳动机具的技术装备程度。
(六)蚕桑产业
1、奋斗目标
XX年,全区桑园面积达6.2万亩,良桑率达93%,产茧520万公斤,基地乡镇蚕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4%,专业村占48%。
2、区域规划
文峰、世阳、双店、吉安、太和五个市级基地乡镇~年桑园面积达1.8万亩,发种量6万张左右;土门、临江、龙岭、一立、大通五个区级基地乡镇桑园面积达2万亩,发种量4万张左右;李渡、金凤、白家、巨石、金宝、积善、三会、七宝寺、里坝9个区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达1.1万亩,发种量达2.6万张。这19个乡镇共产茧440万公斤,占全区的84%。基地乡镇养蚕1000张以上的专业村达到50个。
3、技术措施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全面实施桑树品种优良化、小蚕共育、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簇、统防统消等配套技术。同时,走集中育苗、一步成园、规模发展的路子,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成片桑园。大力修建共育室、标准蚕室、贮桑室、蚕沙坑、消毒池等养蚕配套设施,实现专业化生产。
(七)林业产业
1、奋斗目标
XX年,在15个乡镇新建核桃等干果林1.4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2、区域布局
在李渡、龙岭、金凤、巨石、盐溪、桥龙、安平、天星、大通、龙池、蟠龙、金宝等乡镇建设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0.6万亩;在火花、文峰、西兴、木老、大树、曲水、积善、大兴、八角、大观、里坝、集凤、三会、礼乐、世阳、移山、一立建成以核桃为主的干果林0.8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健全林业资源保护体系。建成完善的护林指挥、林政执法、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检疫、森林防火体系,在火花、曲水、和平、巨石、西兴、临江、安福、八角以外的40个乡镇建立森林防火隔离带36公里。设立虫情预测预报站6座,五年内全区柏毛虫防治面积达12万亩。二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站,加强林业新品种的选育,建成林木苗圃基地0.1万亩,加强对林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全面形成区、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八)水产业
1、奋斗目标
XX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72243亩,产量10178吨,产值9256万元。
2、区域布局
一是工程养殖。充分利用全区现有的水库、石河堰的有效水面,发展集约化特种养殖。二是江河养殖。利用嘉陵江水面,大力发展集约化网箱养鱼,实现精养夺高产。三是稻田、山湾塘养殖。要在土法养殖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产高效。
3、技术措施
一是以发展“名、优、特、新”品种为主导,推广集约化养殖技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单产,增加总量。二是抓好水产业的育种和销售工程。建成优质苗种繁殖场一处,在嘉陵区城建成水产品批发市场一处。
第五篇:峨眉武术产业发展思考
峨眉武术产业发展思考
刘琼英(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614000)
峨眉、少林、武当被人们誉为中华武术的三大支柱。峨眉武术从广义上讲就是“四川武术”或“巴蜀武术”,是四川传统武术以峨眉为名而形成的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一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峨眉武术就是峨眉山地区发祥和传播的武术。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创派最早的武术流派,比少林早1000年,比武当早1600年,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堪称中华武术文化的瑰宝。据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峨眉武术的挖掘、整理,峨眉武术共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械套路,2368种拳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
峨眉武术集聚了佛道两家武术、文化之精华而自成体系,已成为一种集楚越武术、中原武术与巴蜀武术之精粹,纳佛道修心养生之奥妙于一体的地域性武术文化。先后涌现出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北朝东魏时期的淡然法师、南宋时期的德源长老、白云禅师、清代的湛然法师等历代武林宗师,以其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三大武术流派之一,2008年成功申报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是地方旅游的特色、是旅游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乐山而言,世界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无疑是乐山旅游业的龙头,而“山水文化、佛教文化、武术文化”是其产业的三大支撑。其中,“山水文化、佛教文化”因其客观的因素,多年来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态势。而峨眉武术文化这一乐山旅游产业的精典和灵魂,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和挖掘。
鉴于此,了解峨眉武术的发展现状,推进峨眉武术产业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作者简介:刘琼英(1968—),女,四川犍为人,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水域旅游、旅游规划。
一、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峨眉武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峨眉武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如:成立了峨眉武术发展中心、峨眉武术联合总会,先后组织运营了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中国三大武术精英赛、峨眉武术与WBC世界拳王争霸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出版了《习峨眉武功》、《峨眉》等书籍,开办了中国峨眉武术网,有三个大剧院开展以峨眉武术为主要内容的专场演出,引起了央视、凤凰卫视等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着手规划峨眉武术风情小镇、峨眉武术文化公园等大型武术文化产业园区等。
作为四川武术文化的代表,峨嵋武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和品牌价值应该不亚于少林、武当。然而,当少林、武当早已在全球范围内把武术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峨嵋武术的发展相形见拙,各类开发属于初级阶段,对峨嵋武术这个蕴含着巨大经济效益和无限商机的品牌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够,武术馆校、社会团体招商引资缺乏基本的条件,缺乏有实力的公司、财团来对峨嵋武术进行整体策划、运作、包装。
二、拓展、壮大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峨嵋武术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参与;必须尊重经济规律,采取切实措施,抓好协调服务。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将峨眉武术作为四川的一张名片向外推广
要争取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峨嵋武术作为四川对外交流的一大特色品牌进行开发和实施;统一形象、聚集资源,理顺体系,分步实施,做成产业群,形成产业链,真正实现峨嵋武术产业化,成为四川向世界展示的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1)提升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的规格
将现有的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升格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乐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也可将峨眉武术节与乐山的其它文化艺术节整合为一体,打造出乐山大型文化体育品牌,吸引更多人关注乐山,宣传乐山,取得更大、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征集、设计峨眉武术形象标识,把峨眉武术作为一个品牌整合营销 众所周知,世界许多知名品牌都有自己深入人心的标识。在诸多的材料中,对峨眉武术的描述是“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神秘虚幻、高深莫测”,这种定位更多的是操作者的主观体验,普通公众很难感受。峨眉武术应该树立自己鲜明的个性与核心价值,向全球征集、设计自己独特的形象标识。并在此基础上,将峨眉武术作为一个品牌整合营销。
(3)健全武术管理机构
目前,峨眉武术的官方管理机构只有“峨眉武术发展中心”,该中心隶属于峨眉山市文体局,为股级单位,乐山市没有与之对应的上级单位。这势必给峨眉武术的向外推广造成相当的难度。因此,建议乐山市设立相应的峨眉武术管理中心。
2、全面加强武术人才的培养
峨眉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武术人才的支撑。因此,要依托武术类培训基地、学校、院校,全面培养武术人才。
(1)筹建乐山峨眉武术学院
目前,乐山市境内的武术类培训学校主要有峨眉武术学院(公办,在峨眉山市职业技术学校内)、乐山大佛文武学校(民办,国家一级武术馆、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峨眉武术学校(民办)等,这都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建议:整合现有资源,共同筹建乐山峨眉武术学院,成为高起点的峨眉武术人才的摇篮。并引进各门派武林名家到学院开馆办学,培养高水平的武术人才。
(2)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峨眉武术健身操
编撰峨眉武术健身操乡土教材并在乐山各区(市)县的中小学校推广峨眉武术健身操,每年通过文体、教育部门牵头,选拔好的苗子送到“峨眉武术学院”培训,为参加和国际国内大赛储备优秀人才。
3、做大做强峨眉武术产业链
配合市委、政府打造黄湾武术小镇的战略,为更好地弘扬峨眉武术文化,促进乐山旅游经济,发展峨眉武术产业,对参与该文化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政府弘扬峨眉武术的优惠政策给予实质性支持和奖励,以更好尽快的落实市委、市府的乐山经济战略规划,在黄湾武术小镇上实现峨眉武术发展的产业链。
(1)增强峨眉武术的文化内涵。可以重金聘请国内外知名策划专家,组成峨眉武术产业开发智囊团,全力谋划峨眉文化旅游产业,塑造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峨眉武术”音乐大型实景剧,融入艺术、文化、宗教、生活等浓郁川西特色的多重元素,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大气魄规划建设峨眉功夫影视城,创作拍摄关于峨眉武术一系列电视剧,精心打造集文化娱乐、影视拍摄、产业经营为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的功夫影视基地;建造一个峨眉功夫博物馆,展出峨眉功夫的佛教艺术、道教文化、武文化、资料、图片、实物、兵器、招式、武术口诀、心得、民间传说等。
(2)大力发展峨眉武术旅游相关产业,设计开发各类峨眉武术旅游纪念品。必须先有一套以设计先行、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投资、院校介入、协会参与、品牌营销的峨眉武术纪念品设计开发的新思路。可供开发的题材极其丰富:有历史建筑、传奇人物、民间故事等。表现形式可以有:邮票、钱币卡、兵器、服饰、扑克、书籍、年画、瓷器、珠宝、首饰等等。总之“设计金链”的创造必须包含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武术特色同科技、艺术、旅游交叉结合,向世界人民传达峨眉武术的博大精深。
(3)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实施多元化产品战略。恢复建立峨眉峨眉武术祖师殿,为天下峨眉武术爱好者建立一个心灵家园、修行习武的中心、认祖归宗的吉祥地,使峨眉武术更快更好地得到发展。把峨眉武术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提炼,编排出一台全面反映峨眉功夫的节目作为固定节目经常上演。利用武校资源加上当地习武、尚武的风尚,可以开展武术修学旅游;针对中青年多选一些参与性、竞技性或刺激性的活动项目,如:学术交流旅游、峨眉武术民俗文化旅游等;针对中老年则开展保健性、养身性、放松性活动项目,如:峨眉武术保健养身游、女子防身短训班等特色旅游项目,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把峨眉武术旅游提升到“体验旅游”。例如:让游客参演一回武林游侠,到寺庙做一天方丈,当一回金庸笔下的峨眉弟子等,感受一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人生品尝,游客往往付出更多的“学费”。利用峨眉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发峨眉“养生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