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彩早知道:把握这3个原则,你也能成为教育叙事写作大师
精彩早知道:把握这3个原则,你也能成为教育叙事写作大
师
导读
发出教师自己的声音
——对新时期教育叙事的期待教育叙事本质上是作者的教育实践智慧的呈现,或某种教育理想和教育期待的表达。这种本质明确了一篇教育叙事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也即是创作者和创作目的。创作者和文章中的叙事者并不一定完全重合,比如很多叙事作品是以第三人称者作为叙事者(甚至无人称叙事),但在教育叙事中,绝大多数的创作者和叙事者是重合的。
出现在班主任之友上的文章基本上以“我”为叙述者,“我”同时是叙事中的主要行动者和价值判定者,或以呈现“我”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期待为旨归。教育叙事与其他叙事类型文体(比如以纪实为主的新闻和以虚构为主的小说等)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兼具研究性和文学性。
对当下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叙事是最主要的研究体式;而叙事作品本身内蕴的伦理、情感、道德等文学审美属性自不待言。如果以个人研究和记录为目的,则教育叙事的主要价值在于其真实性、全面性和对教育现状的个人反思以及个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提炼。
因为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同时,更是高度个性化的。实践中,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行为都是普遍教育规律与教师个人特性以及情境因素的高度融合。以投稿为目的的教育叙事则具有不同的特点。这首先是因为,教育叙事中“我”的实践智慧和教育理想不再成为理所当然,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要受到来自编辑和广大读者的审视和评判。这就对教育叙事的作者提出了与前者不同的标准和要求。01叙事取材
个人研究和记录式的叙事可以接受“平淡无奇”,因为“平淡无奇”正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状态,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中反而可以总结、提炼出真实的、适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智慧;与之相对应的,一些突发事件、教育**无疑会大大增加教育叙事的可读性。
是否应该为了可读性而尽量去写一些属于“教育奇观”类题材的文章呢?当然不是。以班主任之友小学版为例,我们有呈现教育曲折故事的栏目,但就杂志内容的主部而言,我们历来更关注的是那些在日常“平淡无奇”的题材中能提炼出更具借鉴意义和创新价值的教育实践智慧或更深入、独到教育反思的文章。
因为它们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及关切的研究领域更加贴近。以本期陈小秋老师的《美丽,从班级布置开始》为例,就其取材而言,讲的是极其寻常的教室布置的常规题材,但是从以废弃物做装饰材料、到整个教室风格的和谐,再到各种适用物料的介绍,由点及面,巨细靡遗,堪称是一篇关于“教室布置”的专题研究。
以投稿为目的的教育叙事所拒绝的“平淡无奇”不是题材,而是内容。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是那种千人一面的表达,是那种了无新意的做法。因为它们不足以为我们的读者带来提升性的启发和新的班级管理思路。02叙事结构
按照俄国形式主义叙事理论与列维·斯特劳施等的结构主义学者的叙事学理论,所有叙事作品的结构均有一定的范式,最复杂的可达7个角色类型和31个功能元素以及固定的顺序,也有人将其简化为:主人公、行动发出者、接受者、破坏者和施助者(这五者并非一定是人物,比如行动发出者有可能是某种社会秩序,因为遭到被破坏的危险为向主人公发出拯救行动的指令)。叙事理论本是基于小说创作和分析的,但在取材真实的基础上,教育叙事通过借鉴和自觉运用叙事理论的方法无疑会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就本质而言,一篇优秀的教育叙事正是教育逻辑与叙事逻辑完美融合的成果。然而,就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大量教育叙事来看,基本遵循着“出现教育问题”——“发出教育行动”——“收到教育效果”的简单模式,缺少对推进叙事有影响的情境因素和支线情节的描写。这使得读者从阅读伊始就已经洞穿文章的结果和目的,或只是向读者描述或论证一些早已成为常识的命题和立意,这样的叙事作品,即使是完全真实的,对于以投稿为目的的写作而言,也是低效的。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韩愈《送孟冬野序》)。叙事亦然。惟有曲折迂回的教育叙事,于阅读者而言,才得到更深刻的思想触动与更充沛的情感体验。以本期姜红霞老师的《流动红旗之梦》为例:
1、屡屡失落常规管理流动红旗致使全部士气低落、甚至自暴自弃,使赢得红旗的前景黯淡;
2、班主任召开班会检讨,学生们大都愤愤不平、推卸责任,班主任指示值日班长道出红旗旁落的真实原因是班级常规涣散,第一次叙事张力出现,导引出班级常规不振的真实原因;
3、行动开始,通过各项规章和责任制及奖惩措施的建立,班级风貌向积极面发展;
4、众望所归的红旗因为学生张涛的一次疏忽而再次旁落,第二次叙事张力出现;
5、再次检讨,坚壁清野,如临大敌,终于得到流动红旗;
6、班主任观察到得到流动红旗后学生的种种投机取巧行为深感不安,第三次叙事张力出现;
7、新的主题班会以“流动红旗要不要?怎么要?”展开,出现新的叙事动机,主题得到升华;
8、新的以文明修养为指向的班级措施建立,新的班风正在形成;
9、班主任个人获得教育理念的成长。这九个叙事段沿着“赢得流动红旗”这个主线,不断创造出新的叙事动力,并展现出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可能遭遇的阻力和曲折,表达了作者从“成事”到“成人”的教育理想。正是这些“阻力和曲折”中蕴藏着真正的研究价值:对于教育叙事而言,它们是对班主任对常规教育工作进行深度诠释的基本要求;对于班级管理而言,他们是班主任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转捩点。03叙事伦理
前面两点更多的阐述了教育叙事的研究性和实用性。而叙事伦理,也即是叙事中承载的人文关怀则是教育叙事应有之义。李政涛教授曾言:“只有承担了伦理使命的教育叙事才是有深度的、好的教育叙事。这样的教育叙事超越了经验性、技术性的层面,成为一种具有伦理关怀和本体意味的生命实践的叙事。”(《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
好吧。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尽量去发挥和调动教育叙事的情感力量去呈现教育的美好、人性的关怀、生命的成长、尊严、价值和独特性。惟情感对读者具有最大的感召力。以本期封面人物文章周世恩老师的《九月,我的教育笔记》为例:数千字的长文,分五个部分,以五则看似寻常的、波澜不惊的日常教室故事展开,但它娓娓道来的文风,与师生间自然的交往点滴及不经意的成长和淡淡的失落浑融一体,沁人心脾。用一种“经验性和技术性”的叙事批评理论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了这篇看似清淡、实则情感充沛的文章的“力量之源”,也即是文章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回忆与现实的对立。它分布于文章全部五个章节之中。前三章以一种回环往复的叙事结构让“成长”的主题得以在读者阅读体验中不断得到暗示和强化;以闪回和叠化的叙事方式让“成长”的价值及意义在今昔对比中变得清晰。在前三章的情绪铺垫下,四五两章出现“回忆与现实”二元对立结构的变体(作为叙事结构的“回忆与现实”元素被浓缩为一个叙事段),而作者则复归叙事中“行动者”的角色,凸显出“身正为范”和“战战兢兢”的教育诉求,至此,作者所期待呈现的教育理念的得以流畅表达。
我们高度重视教育叙事。不惟其是在今天教育研究领域“发出教师自己的声音”的重要渠道,更在于它彰显了教育研究应面向教育事实、面向真实教育现场的一种回归。而非以某种循环论证的教育学理论或某些昙花一现的教育口号有意无意地扭曲叙事,适足削履。如何建立一种既有科学研究方法又有教育实践价值同时兼具人文品性的“新教育叙事”?这就需要像班主任之友这样面向一线教师的期刊,与植根一线教育教学现场的优秀作者携手一道,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立足自身,立足实践,为新时期的教育叙事创造出新的范式来。
第二篇:幼儿园教育叙事——你不表扬我我也不生气
教育叙事故事:你不表扬我我也不生气
枣元幼儿园 李云
每个小朋友都希望在幼儿园获得老师的表扬,当然,如果有一些实质性的奖励,对他们的激励性会更高。在幼儿园,我们用“小红花”等小贴画来奖励幼儿,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同时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培养孩子自信等能力。让孩子在幼儿园中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和幼儿教育一直追求的境界。表扬由于对孩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被幼儿教师普遍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
有一天早饭时间,孩子们吃饭普遍比较慢,且吃饭的时候杂音不断,于是我便决定对吃得快且吃得好的小朋友给予奖励——贴小红花。虽然小红花很小,却对3岁多的孩子充满了吸引力,他们吃饭的速度果然快了起来,碗里的饭也都能吃得干干净净。于是,我为前几名吃完饭的幼儿贴上了小红花,由于后面吃完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来不及贴,另一方面,我想奖品如果人人都有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了,于是,后来吃完的小朋友,我都没有再发奖品。很多的小朋友吃完之后,都举起手中干干净净的小碗,告诉我:“李老师我吃完了!”对于他们的表现,我或是竖起大拇指,或是简单地说一句“真棒!”“好的。”起初我没太在意,只是以为孩子们是在单纯地告诉我一个信息:他们把饭吃完了。但是,他们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告诉我他们吃完了,还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也想要小红花。只不过最开始我没有领会。直到后来有一天,男孩泽泽吃完饭之后走到我跟前:“李老师你看,我把饭吃完了!”我依旧按照惯例,简单地口头表扬了他一下。他在我面前站了一小会儿,犹豫了一下,声音很小地说:“李老师,能不能也给我一朵小红花?”在他的恳求下,我为他贴上了一朵小红花。但是,我依旧没有把这件事认真地放在心上。有一天放学前,我组织孩子们朗读古诗,并对几个声音洪亮且读得好的孩子给予了口头表扬。泽泽表现也非常好,但是,我没有提到他的名字。离园的时候,他和我告别时说:你不表扬我我也不生气。那一刻,我愣住了,原来这孩子的心思这么细腻。孩子是天真的,也是极其渴望被肯定的。从他这样简单的话我可以看出来,他希望得到我的表扬。
一天放学的时候,明明妈妈把他接走之后没多久又返回幼儿园,说:“李老师,我们家明明说今天没得到小红花,站在大门口怎么都不愿意回家。”我解释道:“我今天说只有睡觉表现好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红花,可是明明今天中午睡觉的时候说话,影响到了别的小朋友,所以小红花就没得到。”
通过这两件事我明白,一句简单的鼓励或是微不足道的小奖品在孩子们心目中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于是,我便开始关注孩子们对于奖品的态度,思考如何利用奖品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又一次午休,我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发了小红花,而有的孩子没有拿到,于是他们就出现了如下的各种反应:
1.(哭)老师我明天会乖乖睡觉的。
2.我才不要呢,我可以让爸爸妈妈给我买很多。3.因为我没睡着,所以没有五角星。我们在平常的一日活动中经常对幼儿的各种行为给予评价,运用小红花等物质表扬奖励他们。心理学家指出,表扬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表扬如运用不当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奖励,在兼顾所有幼儿的前提下让奖励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的?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要予以真诚的及时的表扬。这种表扬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一朵红花、一个玩具、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等,都容易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要有效运用这两种方式,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给予每一个孩子的进步或是好的表现以肯定,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篇:想不到你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背叛革命了 原典故乡1.05
想不到你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背叛革命了 原典故乡1.05
第1.05篇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
读对原典,便是回到故乡本篇继续《论语》第1章1.3段
汉语语境中,往往认为女人才会以色相动人,其实,男人同样有深谙此道者,甚至,男人更倾向于巧言令色。上一篇,我们解读了《论语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鲜矣仁:没有什么仁义、不是人。鲜仁之人,难以共事。)有一个问题还留着:巧言令色,会得到什么?
答案是:当时的皇帝会龙颜大悦,谄媚作品会被认为开一代风气,一直到1500年之后,还会得到新皇帝不断的挂念,总之,名利双收。这就是无敌马屁精殷仲文的故事,跨度一千五百年,我们分5段讲:1老大的龙床塌了,怎么办?公元403年,桓玄进宫,坐上了皇位,突然,龙床(龙椅)塌陷了,众人失色,新归附的殷仲文向前:“陛下您圣德深厚,大地也不能承受了。”(《晋书.殷仲文传》:初,玄篡位入宫,其床忽陷,群下失色,仲文曰 :“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这是史书上唯一的龙床塌陷事件,而殷仲文也凭借这一句话,当选呦呦鹿鸣巧言令色第一人。
桓玄的皇帝,只当了80天。殷仲文这个首席大臣呢?逃跑途中,殷仲文和桓玄在一条指挥船上,他说:皇上,请派我到前线收集流散的军士,为你积攒力量继续打。桓玄:忠心可嘉!速去速去,等你!
然后呢,然后殷仲文就偷偷带着前朝的两个皇后,叛变投降了。桓玄还把姐姐嫁给了殷仲文,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朱时茂啊!朱时茂!我原以为只有我这长相的会背叛革命,想不到你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背叛革命了”!
后来的桓玄似乎有点明白过来了,责问手下的人:“之前,你们为什么不谏”。剩下的大臣回答说:“你们这些大佬都自认为现在是盛世中华,我们哪里敢说什么。”(《晋书》:“辇上诸君子皆以为尧舜之世,臣何敢言!”)2第二次叛变,投靠新主该怎么解释?殷仲文有文采、长得帅(《晋书》:“少有才藻,美容貌”),这位巧言令色界的大拿,从来没有浪费自己的天赋,他给新掌权的刘裕是这么说的:当时局面,桓玄势力大,我这么沙粒般微小的人物,不那样无法自保……“臣闻洪波振壑,川无恬鳞;惊飚拂野,林无静柯。何者?势弱则受制于巨力,质微则无以自保。于理虽可得而言,于臣实非所敢譬。昔桓玄之代,诚复驱逼者众。至如微臣,罪实深矣,进不能见危授命,亡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
(一千多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位大佬的表现,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结果,新朝廷不许殷仲文“退休申请”,让他继续干,职位在尚书级别以上。3马屁诗“开一代风气”那个时代的社会,对殷仲文评价很高。
文学大师谢灵运说:“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世说新语》评价:“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翻译过来就是:现在殷仲文已经不得了了,如果多读点书,那就了不得!
最牛评价来自刘勰《文心雕龙》:“殷仲文之孤兴,谢叔源之闲情,并解散辞体,缥渺浮音,虽滔滔风流,而大浇文意。”“孤兴”,指殷仲文扭转了两晋时期玄而又玄的局面,开一代风气。这两个字评价,来自这个作品:南州桓公九井作诗
四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爽籁惊幽律。哀壑叩虚牝。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陨。何以标贞脆。薄言寄松菌。哲匠感萧晨。肃比尘外轸。广筵散泛爱。逸爵纡胜引。伊余乐好仁。惑祛吝亦泯。猥首阿衡朝。将贻匈奴哂。
孤立地看,这首诗用语质朴平淡,趣味一般。但迥异于当时的玄言诗(以佛、道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东晋诗歌)风气,著名的大V钟嵘在《诗品》中说:殷仲文的诗,“为华绮之冠”。沈约则说:“仲文始革孙(绰)、许(询)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宋书·谢灵运传论》)更突出了他的先驱地位。可悲的是,这首“开一代风气”的诗,就是给桓玄的马屁诗:将桓玄比作“哲匠”,将桓玄移师姑孰的举动,美化为不与世俗争权夺利的清高,而自己则对桓玄充满倾慕、敬重,和桓玄在一起,什么疑惑都能祛除,见到了他,一切鄙吝之情都泯灭不复存了。
更可悲的是,那个时代的所有评论家,都忽略了陶渊明——陶渊明早就写出了一批田园诗佳作,当时却无人赏识。陶渊明
殷仲文水平远低于陶渊明,更缺乏陶渊明的精神内核,但因为殷仲文地位高,也就容易得到世人追捧。拒绝阿谀奉承、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在那个时代埋没,困顿终身,直到几百年后才被发现,终于滋养了李白、杜甫等大师。4毛泽东最伤心时刻,两背殷仲文一直到1500年后,殷仲文还得到怀念。在2012年的《人民政协报》,鹿鸣君读到一个故事,来自毛泽东身边的图书管理员徐中远:
1976年,周恩来、朱德先后去世,毛泽东自己也刚刚被抢救过一次,在这种氛围下,毛泽东让机要秘书张玉凤给他读《枯树赋》。
张玉凤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眼睛,似乎在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他一生走过的路。”张玉凤慢慢念了两遍,毛主席突然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张玉凤说:“他老人家几乎一字不漏地全部背诵出来。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地吟诗,只能微弱而费力地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着。‘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背诵一遍后,主席意犹未尽,又让张玉凤看着书,很吃力地背第二遍。张玉凤写道:“他的声音,他背诵时的表情,我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这并非毛泽东第一次读《枯树赋》。
1951年,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北京,向毛泽东汇报。将要告辞时,彭德怀突然想起应该向主席说说毛岸英牺牲的事:“主席,我要向你负荆请罪,我没有照顾好岸英,他……”“岸英怎么了?!”毛泽东一惊。彭德怀顿时愣住了,心想:岸英牺牲后,自己很快给主席拍了电报,怎么他还不知道?看来是别人怕主席伤心……(这些隐瞒不报的人,是另一种巧言令色)
“莫讲罗!”毛泽东打断彭德怀的话,起身踱步到窗前,两眼看着窗外,身子背对着彭德怀。彭德怀接着说:“主席把岸英交给我,我没有照顾好,对不起主席……”彭德怀感到非常痛心。……
彭德怀离去之后,毛泽东依然站在窗前,久久凝视庭院里那一棵棵挺拔参天的松柏。过了好一会儿,毛泽东长叹一声,轻轻地吟诵起《枯树赋》:“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毛泽东这两次背诵《枯树赋》,一次是失去儿子,一次是失去周恩来和朱德自己也被抢救,都是在极度悲痛忧伤的时候。在他书房里至少有四种不同版本的《枯树赋》,上海专门印制的大字线装本《枯树赋》,一直放在他的身边,他伸手就可以翻看。
这是一直陪伴着毛泽东走完人生旅程的书籍之一。《枯树赋》第一句,就来自殷仲文。当时,殷仲文叛变归附新朝廷后,与众人来到大司马府,看到一棵老槐树,良久,感慨说:“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后来,南北朝的诗人庾信以此立意,写出了《枯树赋》。
结语这么长的殷仲文故事,只是说明:自古以来,逆淘汰就是敝国社会的底层逻辑,巧言令色才能如鱼得水、名利双收。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从殷仲文的命运来看,鹿鸣君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论语》将“巧言令色,鲜矣仁”放在开篇第三段、“子曰”第二句的位置,用意深刻。
孔子通过这句话,反向界定了什么是“仁”,界定了君子之间相处之道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外在的容色、语言,都应该服从与内在心灵的塑造。过分的外在雕琢和装饰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于这种塑造,更不用说是虚伪、欺骗了。这种对内心塑造的强调,从来都是不合潮流的,因为它意味着不能走捷径,意味着在竞争中要付出更多,意味着与人性的弱点相抗争。但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读对原典,就是找到故乡。呦呦鹿鸣原创“原典故乡”,点击阅读:这里有一剂谄媚的解毒药 《论语》| 1.04当教主的诱惑 |《论语》1.03 因为长相 | 《论语》1.02 六个段位 | 《论语》1.01 呦呦鹿鸣: 独立、荐书、原创、可靠 分享是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