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研究对策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研究对策
淮滨县思源实验学校
课题组成员 万艳梅
我校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学校,其中60%左右的学生是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所以,在留守儿童中,出现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的孩子会比较多。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中,观察和总结积累中得出的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们给予指正。
一、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
1、性格孤僻。
由于自幼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虽然祖父母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这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如果长期处于无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就逐渐不想与父母交流,也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变得内向、孤僻。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强。在隔代监护中,祖父母一般年纪偏大,与留守儿童存在巨大的“代沟”,易产生沟通问题,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2.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3.冲动易怒
留守儿童一般处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较为薄弱,很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现象,大部分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产生矛盾。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感会认为其他人会对其进行排挤,很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敌对和戒备情绪,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出现冲动易怒现象,甚至会出现暴力行为。4.认知偏激
因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温暖的家庭环境,导致在价值观和思想认知方面出现误区。由于留守儿童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是没人管的孩子,产生偏激、怨恨等不良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进行沟通,喜欢独来独往。此外,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己的未来认知模糊,在学习方面缺少积极性,加之缺少家庭的辅导,导致成绩较差现象。
二、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应对策略
1、社会方面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农村教育保障制度,对于外出打工较为集中的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制度,相较于正常学生而言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责。
其次是建设专门的学校,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专门的学校,降低办学条件和入学条件,扶持、鼓励专门学校进行义务教育。然后是对《义务教育法》进行大力的宣传和贯彻,各级政府特别的乡镇政府应依法办事,督促农民工对外出打工和教育子女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降低留守儿童的辍学率。
2、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通常存在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认知,一种是认为读书没有用,强迫子女辍学并一同外出打工。另一种是忽视了子女的品德教育,只要求子女能够上大学。这两种教育认知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家长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处于内疚就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也一并满足,从不进行教育批评,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知。也有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苛责,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自卑、冷酷等性格。因此,家长应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态度,将惩罚和奖励相结合,对子女进行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外出打工的父母和监护人应对子女的教育进行重视,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鼓励子女进行学习。父母外出后应定期的和留守子女进行联系,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发育多加关注,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感知到父母的爱护和关注。此外,父母还应和监护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监护人应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生活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督促学习。
3、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应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一定联系方式,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经常进行家访,对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使留守儿童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得到缓解和降低,对于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学校方面应及时的与其父母沟通,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同时应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或者是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解决。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沙盘游戏、阳光心态专题报告、以及感恩教育主题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阳光心态,正确对待遇到的挫折、困难,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校也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的送温暖活动,例如:组织读书会、捐赠书籍、生活必需品等活动,让留守儿童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关怀。
以上是我粗浅的看法,总的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需要各方面的持续不断的努力,而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去认真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长处和优点,并善于捕捉教的育时机,真正的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回忆!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样一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小南海镇在校留守儿童占其学生总数的20%左右,且根据目前的形势,其比例将会逐年增加。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少人心理异常,染上不良习气,误入歧途,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1、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唤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通过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2、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有利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探索留守儿童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3、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让学校、让广大教师都来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耐心地对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的差异现象,让他们都参与到“留守儿童”的研究之中。时刻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各界的广大关注,并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部基教司与2004年5月31日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之后,中央教科所内外专家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山西、浙江、四川等省对留守儿童也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但就其研究现象看,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发展形成了何种破坏性,其心理特点哟那些共性,如何保证其心理健康等都没有一个科学的论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是,一个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灵(心理)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就显得特别迫切。
2、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而里手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我镇及全区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的调查了解,认真分析他们因为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的诸多心理异常、不良习惯、不良性格。认真梳理探索其心理特点共性,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策,不断总结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二)阶段研究目标:
1、组织阶段(2005年6月——9月)主要任务:召开课题开题预备会;
确定课题组成员;
撰写实验研究方案、编制研究计划; 培训课题组成员。
2、调查、实践研究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主要任务:建立资料、档案;
开展调查研究;
形成阶段成果。
3、探索提高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主要任务:对课题效果进行效果分析;
进行实验阶段性检测;
形成阶段成果。
4、总结阶段(2007年5月——6月)主要任务:编写实验报告;
完成各项主要研究成果;
申请评审、结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探索整理市内外研究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吧和经验借鉴。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揭示规律性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完善措施。
5、检测比较法:将留守儿童现状与实施研究采取对策后的状况进行检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评价、实验分析、总结归纳。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补偿心理关爱,让本校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通过研究,形成相关的研究资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个案集等。
五、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
(一)专家领导小组: 刘明海(区教科所所长)
赵令汉(区教委基教科科长)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 付兴辉 管先洪 李绍兵
(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李绍兵、宋书委、郭云常、祝凤仙、向艳飞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群体—留守儿童。我县毗邻珠三角,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留守儿童现象更普遍。根据容县教育局基教股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县留守儿童已达18761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在留守状态下生活和学习,普遍存在着学业失败、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生长,甚至危害到家庭和社会。据搜狐新闻网报道,武汉大学在调查中发现,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2009年12月,浙江永嘉市高中,有两名留守女生结伴烧炭自杀。可见,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校教师韩妙就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县教育局教研员覃广娟主持开展了《留守儿童德育策略研究》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索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日常行为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的还很多,特别是留守儿童自我教育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让我们的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的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孙炳海认为: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老师,人是有心理弹性的,人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2、留守儿童完全可以在逆境里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留守儿童虽然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只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不断锻炼,就能健康成长。在逆境中成长的留守儿童,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要比别人更有竞争优势。
(二)创新之处
1、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以关爱,是外部因素起作用的“输血”型的教育模式。本课题是从留守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诱发留守儿童的潜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是内部因素起作用的“造血”型的教育模式。
2、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成果有限。本课题成员来自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研室和县里的四所中学,研究的视野更宽,研究的对象更广,得出的成果将更具普遍性。
3、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研究平台,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迅速推广研究成果。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心智健康的合格人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11月29日至30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心理要正常、人格要健全、思想要向上、生活要独立的人才,让留守儿童成长为祖国坚强的一代。
五、研究的理论支持
留守儿童研究是一项及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持。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的研究始终要以人为本,以留守儿童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心育人、以己育己,培养懂得自我健康成长的人。为此,我们把以下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
1、动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2、中学生心理特点理论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发展形成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我教育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自我教育的作用比教育更重要。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指导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教育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2、通过研究,研究者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一座桥梁,为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出校园,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六、研究内容
1、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走出心理缺失的阴影。
2、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3、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以陈桂森为总负责人;以梁焕春、覃广娟为理论总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其他课题组成员即分工又合作,负责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以容州一中、县底中学、十里中学、江口中学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的面;以个别案例作为研究的点。点面结合,辐射全县。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建立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个案研究法
每个课题组成员选取2—3个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3、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现代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搜集国内外研究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查了解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调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并形成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探索试验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6月)
针对调查研究中总结出的问题,采用个案研究法,对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就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总结和纠正,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模式。
4、总结和推广成果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对课题组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起草并完成研究总报告,申请有关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第四篇: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专业:数学学院 班级:2013级3班 姓名:戴云 学号:130203049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与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生活。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孤僻、自卑、自私冷漠、叛逆等特征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点。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健康发展、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认识社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但是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远离家乡,留下他们与祖辈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就促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一种安全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孤僻、胆小、自卑、自私冷漠等性格特征。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的极大的影响。
1、认知偏差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并且这种偏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事物认知的心态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大多数事物都采取消极的心态,认为一切不好的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而自己的父母远离自己,会不会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再比如,平时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农村留守儿童也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从小交朋友就没有信心,长此以往,更不敢与人接触。性格越来越孤僻,变相的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读书丧失信心。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父母没有读那么多书,现在外出打工能挣钱,更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
2、情绪消极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事物的时候,大多数都选择消极的情绪去面对,这与他们的监护人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而祖辈对于儿童宠爱过多,甚至溺爱。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帮忙处理,还怕他们受到伤害。这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严重的情感创伤症和其他行为问题。比如今后遇到问题,由于他们之前没有处理这类事情的经历,所以还怕自己独自面对,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到达一定程度,更会造成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能处理,感觉很没用。并且随着父母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情绪不会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3、行为障碍 有关专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做了一个统计,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远离身边,内心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儿童为了自我保护,会对别人呈现攻击状态。还容易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捣乱等现象。另外,由于情感上缺乏关注,留守儿童也很难对他人表现出关心爱护的状态,这就使他们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达到与他人情感上的沟通,难以与周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会抵触与外人的接触,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对未来失去信心。
4、人格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约束,容易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一种是畏缩型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内向、自卑、害怕与他人接触。另一种是攻击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态。这两种人格都容易对留守儿童以及其他非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潜在伤害。
5、人际关系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僻怪异的性格,其往往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信任度低,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害怕受到伤害,女孩多表现为行为内向,性格孤僻,不爱与他人接触。男孩多表现为对他人存在攻击性,不受管束等。
6、适应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留守情景的影响,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还有研究调查显示,32%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这种心理障碍问题更多的表现在学习上。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情绪低落,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上达不到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保证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也就是社会各界人士政府相关机构的帮助,要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靠。
1、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缺乏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教育资源的核心对象,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为社会提供大量有用的人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虽说如此,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学校都只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发展,很少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在学校教育基地,没有配备充足的心理教育资源,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学校,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学生心理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甚至认为学校对留守儿童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教育过程,以及简单地为那些家庭看管孩子的过程,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2、家庭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亲情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学校是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父母的亲情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陪伴对象,尽管爷爷奶奶在疼爱,也比不上父母的直接影响。父母需要孩子,疼爱孩子,不得不外出挣钱,以至于他们忍痛割爱,背井离乡,因为这是孩子的成长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支持。反过来,小孩也同样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那个年龄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只知道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因此,父母外出,导致那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错使他们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才远离家乡,不跟自己生活在一起。从而对外界事物缺乏信任度、安全感,造成了严重的心里问题。
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实处
现如今,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关乎留守儿童,促进社会未来发展,但实际上很多工作都只是表面现象。很多人打着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名义,以慈善为由去关注社会上的留守儿童。事实上,那些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觉得自己做了一项慈善公益,但效果却并非如此。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就是一个农村边远山区的孩子对着记者的镜头说,希望那些叔叔阿姨不要再来了。他们去了倒是满足了自己的内心,但是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缺失不小的。他们留下的关心,在刚刚抚慰了孩子的心之后又马上要离开,这更是一种残忍。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并没有深切到实处。
三、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主体,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需要明白,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动向。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生当中的一大主体,他们应当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资源的投入,让他们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矫正他们的认知观念,要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考验。要让他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和周围的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责任
农村家庭困难是社会常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家庭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些父母更重视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他们会选择留一个人在家管理小孩,另一个人外出打工。还有一些父母就带上孩子一起到外地,让孩子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读书,这样能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父母外出打工两者之间也不是冲突的,父母应该知道,在儿童的发展与挣钱之间,必有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毕竟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未来。
3、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未来,反过来,社会是学生发展的载体。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作为依托,儿童的发展也是堪忧的。因此,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要仅限于一些形式上的状态,更需要注重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提高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让他们放下对外界的警惕。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念。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成与学校、家庭、社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氛围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三个不同方面的社会结构共同肩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的责任,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黄艳萍.不同留守儿童类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王晓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 曹家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 肖媛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人口和出行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广大农民摆脱贫穷、增加收人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它产业转移,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然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趋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 又叫“空巢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l4岁以下儿童[①]。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这种新组合的变异家庭,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接受习染的最早环境。家长应当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任责任人;家庭应当成为孩子品德修养与学习智慧的培训基地。尤其是对于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异于一般儿童的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其家庭教育现状并深入提出解决措施,在当前来看有极其重要而长远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间的长期沟通。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
父母外出打工后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就落在祖辈或其他亲戚身上。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能比较科学地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同时,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论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戚,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只顾及到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培育,结果使家庭教育挂一漏万。
(三)家庭教育的诸多不合理
其一,祖辈对孩子的溺爱。祖辈往往觉得孩子离开父母十分可怜,于是便溺爱孩子,疏于严加管教。其二,留守儿童错误观念极易养成。孩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也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要,孩子便会好好学习,成材成人。可惜的是,这样非但不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反而会助长孩子“重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
其三,孩子的全面发展受阻。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未能做到以孩子为本,而是以家长为中心,以命令主义为主,甚至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孩子的成长,未能注意到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让我们产生了忧虑,残缺的家庭教育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而系统地了解这些问题又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教育问题
由于年龄较小,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监护人的监护。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
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凑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二)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大多受到人身的侵害。二是自已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三)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由于长期的家庭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替代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带管人交流,而采取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久而久之,在其心理上的成长留下了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敏感、仇视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和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四)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人歧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社会规范教育的缺乏,无法给予留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于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家长要高度重视和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
资料显示,留守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日常教养,祖辈作为留守家庭的支撑者和家庭教育的代行者,往往把对孙辈的教育仅看作他们繁杂事务中一个小小的部分,甚至当作可有可无的、无可奈何的负担或排遣孤独的小伙伴、玩偶。应该帮助这些祖辈从观念到行为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教养上。而不是放在起早摸黑的农活儿上:既要满足孙辈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又要严格管教他们的不良思
想和言行,切忌溺爱、纵容。尤其是处于非“常态”位置的父母更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要讲究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加强与孩子的电话、书信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态,尽多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与思想上的引导。
(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革新家庭生育观和教育观。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应通过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在经济上逐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增强自我养老保障能力,从而促使其改变落后的生育观、教育观以及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
其次,稳定家庭教育队伍。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党支部书记吴木根说:“建设新农村,资金也许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没有人才,甚至连像样的劳动力都没有。现在年轻人都进城了,村里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许多村子甚至都变成了„空心村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农村发展战略调整,标志着由漠视农村向建设农村转变、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互动转变。新农村建设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应当为农民提供更多在乡村施展才
华的机会,使农民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家长也会因此而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教育孩子,这就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力量——父母,使大量“留守儿童”将不再留守。
第三,改造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颜氏家训》中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道出了环境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使农村基层组织有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来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促进农村民风、乡风的升华,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社会各界积极履行职责,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第一,政府、妇联和村组要加强对留守家庭的人力物力帮助和人文关怀。从外部环境提供帮助与关怀,减轻留守家庭老人和儿童的压力。
第二,学校要及时向留守家庭传达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以及老师的建议和家教知识。教师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
第三,政府应采取一些专项的、直接性的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要为农民工儿童进城就近入学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免除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使多数留守孩子能够成为进城学习儿童:不能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所在的乡镇、村组、妇联要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重视起来,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织镇、村的教育资源,发动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关心留守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尽力做到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四)政府积极扮演重要角色
1.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取消借读费
许多父母都愿意把子女带出到打工点就读,但由于借读费太高,多数只能望而却步。从查阅的资料来看,儿童愿意跟随父母就读。我国《教育法》第1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改革户籍学籍制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
影响留守儿童跟读的主要因素还有户籍、学籍制度。由于不是当地户口,一方面当地学校不接收,另一方面即使接收,费用也很昂贵。这就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又一大障碍。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益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比如:父母和子女在一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思念误会和问题,家长能够更好地督促孩子学习,孩子能够更好地看到学习的未来。
3.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
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安全、心理、教育等问题。通过调查寄宿制学校深受师生欢迎,可以解决家庭教育的不足。当然,学生居住在学校,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寄宿制虽然是一种解决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但是,要建寄宿制学校,首要的是资金。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形式,它具有更强烈的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应主要由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受益人不仅仅是个人,也不限于地方,而是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及全体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具有更鲜明的国家公共产品的性质。尤其是从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短缺状况及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来看,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具有紧迫性。通过加大中央的投入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公平性。总之,鉴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根本,当务之急是要倡导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取消借读费;改革户籍学籍制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加上其它措施的齐头并进,综合处理,深信留守儿童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