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草船借箭设计

草船借箭设计



第一篇:草船借箭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说说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感受文中人物形象。

3、激发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猜猜几个歇后语好吗?

(周瑜打黄盖------张飞吃豆芽------刘备借荆州------张飞穿针------, 诸葛亮弹琴------)

2、细心的孩子们,你们从刚才猜的歇后语里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这些歇后语都与三国有关,是啊,我们今天学的《草船借箭》就是选自《三国演义》。)

3、齐读课题。(出示资料袋简介三国。)

二、了解内容

1、师: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预习得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来,哪位同学愿意起来把这个故事讲给老师听听。

(呈现学习目标。)

2、老师从你讲的故事里知道课文中的人物有诸葛亮、周瑜、鲁

肃、曹操。那么你们了解他们当时的背景关系吗?

3、课文就在当时的背景下发生的,可当时周瑜为什么催着诸葛亮赶制十万支箭呢,是真的大军逼境了吗?结果又怎么样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吗?

4、诸葛亮靠的什么借箭成功,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能说上它说一句话吗?

5、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大声齐读一遍。告诉老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吗?

三、探究课文 感悟“神妙”

1、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再用心体会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这跟我们做题一样,现在诸葛亮已经把题做出来了,我们去推敲他的解题思路。)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交流评价。4.小结。

师: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体会形象

5、诸葛亮,同学们肯定心中佩服不已?能用你积累的四字词语来描述你眼中的这位神人吗?

6、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其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首先请我们来关注一下文中的周瑜。(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分析周瑜形象。

7、送一个词或一句话给曹操和鲁肃。

四、拓展阅读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可我们对周瑜、曹操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欲知详情,还请我们同学们继续走进《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第二篇:草船借箭设计

一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 刘备 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 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 足智多谋 才智超群。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 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诸葛亮 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 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 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教学重点。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②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 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③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 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 方向。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 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敢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 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 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2)对词语的理解。妒忌:对才能 名誉 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迟延:耽搁,拖延。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调度:调用。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弓弩手: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丞相:古代辅佐君王的职位最高的大臣。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三 教学建议

1.“三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若有条件,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2.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 议 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若有兴趣,也可以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 成语 歇后语 对联等,利用班队会开展有关《三国演义》的主题活动,感受经典。3.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 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一种是演绎的方法,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教师的精当的点拨来深化研读,比如,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另一种是归纳的方法,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去研究人物的言行,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如,感受周瑜的形象,以初读为基础,先画出写周瑜言行的词 句,然后逐句细读,边读边思:他为什么提出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为什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最后回顾整理:从中感受到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4.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先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画出来,再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边议边读,读后评价:是不是把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特点读出来了。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边演边读。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5.本课生字较多,生字中,“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 军令状 弓弩手”,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推却 调度”。教师要注意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6.课后安排了4道思考练习题。第1题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本课中,对于理解故事情节 感受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时,要精心安排,充分运用。第2题提出了读 讲故事的要求,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想想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可作为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文中基本内容的重点予以解决;“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可作为本课阅读结束阶段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第3题结合课文中的两个关键句子,提出了几个需深入理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全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要特别关注这几个问题。第4题是要求抄写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内容是《三国演义》简介,可作为本文教学结束时的拓展资料组织学生阅读。四 教学案例 片段一: 感受“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

都看不清”的情景师:读读课文,你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用心体会体会。生:我从“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儿体会到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对天文一定很有研究,所以算得这样准确。他真的神了!生:因为诸葛亮早就观察好了气象,算到这天会有大雾。江上雾气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借箭绝好的机会。所以我从这里看出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师: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怎么想?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心里着急:这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今天会有这样大的雾?诸葛孔明真是神算啊!师:此时,你就是鲁肃,试着来读读这一句。(引导学生读出害怕 吃惊的语气)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你们通过读来告诉大家。先试试。生:(自由练读)师:来,“诸葛亮”,请你。(学生朗读)师:你们体会到了这位“诸葛亮”此时的心情吗?生:我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生:他十分自信。生:诸葛亮会捋着胡须,眯着眼睛,暗自高兴:果然如我所料啊!师:看得出你已经进入到角色中去了。是啊,如愿以偿啊。生:诸葛亮可能还会这样想: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就将计就计,以智取胜!哈哈……师:你也融进了角色中,深入到他的内心。这位“诸葛亮”,请你再来读读这一句。(学生朗读)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片段二: 感受诸葛亮的“笑”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里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师:有意思,值得玩味。你们研究研究看,诸葛亮他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揣摩。生:(自由轻声读)生:我觉得诸葛亮这时可能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曹操不敢出来迎战,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师: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是讽刺的笑 轻蔑的笑。生:这是一种嘲笑。师:对,是嘲笑。你读!(学生读)师:不错!是在嘲笑曹操。生:我觉得诸葛亮是在暗自高兴。他心里想:这次算对了天,算对了人,让周瑜的小算盘又失算了。呵呵呵……师:你的理解挺有意思。他对草船借箭充满了信心。所以这也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满足 自信读出来!(学生读)师:不错,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生:他还在笑鲁肃,因为鲁肃前面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告诉了鲁肃,其实他早已经胸有成竹,算准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师: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 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幽默的笑 一种宽厚友善的笑。来,你幽默 宽厚地笑一笑,读一读。(学生读)生:我认为诸葛亮是在笑周瑜。师:你怎么体会到的?生:因为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将计就计,轻易就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他觉得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诸葛亮这时是一种得意的笑。师:有道理。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了,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神。师:真的神算!五 相关链接 《三国演义》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 人物形象更丰满。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 对比 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比如,曹操的奸诈 诸葛亮的智慧 刘备的仁厚 关羽的忠义 张飞的勇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超过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虽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曹操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 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许都(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 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 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魏王。在北方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同蜀 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刘备 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幼曾贩鞋织席为生。广结豪杰,与张飞 关羽为至交。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官安喜尉。先后投公孙瓒 陶谦 曹操 袁绍 刘表等。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得其辅佐,势渐强大。208年采诸葛亮策,联孙权共败曹操于赤壁,占据荆州。旋夺取益州与汉中。入益州后娶东州地主集团实力派吴懿妹为妻,抑制豪强,使蜀汉政权渐趋巩固。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亲率大军,沿江东下,大举攻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率残军退至白帝城后病死。诸葛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 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 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关羽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 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张飞

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 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 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第三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学情分析: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自叹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说《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前发生的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等)

师:相信学习了课文,同学们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字词)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实时引导)

3、同学们,用主要人物和事件和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预习和刚才的读文,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细读3--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所以最后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你还从那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课件出示)(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小结: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这是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多媒体出示,指名读。)俗语说的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去还箭的?且听下一回分解。

板书: 12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识人心

第四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式 学法指导

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谁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师介绍《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 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

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生: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二、初读课文(生默读课文,思考前面所提的问题,并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直接从文中找答案,重点引入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一问题,相机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三、精读课文,领悟“神机妙算”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领悟体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师:理解“虚实”,诸葛亮他们的内部实际情况怎样?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课件演示)(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

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五、总结

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文中的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心胸宽广,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三十六岁时英年早逝,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

六、课外拓展

展示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

七、作业

1、班内开展三国故事会

2、课下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识天象

大雾弥漫

诸葛亮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理

顺风顺水

2013-05-08

第五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情感目标: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2)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

字音:都督

翎毛

擂鼓

弓弩手

理解:妒忌

甘受惩罚

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

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

顾全大局

智谋两全

肃:忠厚守信

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九、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

经过

结果 妒才造箭

借箭准备、借箭

如期交箭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谁来说一说“草船借箭”的起因是(),相机板书——周 妒忌 诸;“草船借箭”的结果又是()相机板书——自叹不如。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

二、自读自悟,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认为重要的地方可以画下来,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课件出示】(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读书感悟。

3、小组交流,质疑问难。

(教师相机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如: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全班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知天文】

A、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引导朗读)设疑

1、从哪些词体会到雾大呢?“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师范读,生练读。体会雾的大。)

2、雾大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

同学们联系联系上文,看谁能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课文的前边那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呢?(诸葛亮说:“只要三天。”------“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4、“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这样写突出了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鲁肃回到东吴后向周瑜汇报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同学们,从哪些句子还可以看出周瑜比不上诸葛亮? 【识人心】

B、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课件出示,引导朗读)质疑:

1、同学们,全文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是“笑着说”?诸葛亮为什么笑?他在笑谁?

⑴(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从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⑵(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从哪儿看出来的?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⑶(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我们从这儿看出来诸葛亮能准确的推测出曹操、周瑜、鲁肃的所想所为,这说明诸葛亮不仅知天文而且还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大家再来看一次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自信)【识地理】 C、“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就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1)诸葛先生,我想问你──(学生质疑)

(2)我们不忙着回答,请打家先看这张《草船借箭地形图》:(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3)请大家再到借箭的现场去看看吧!播放《草船借箭》现场录像。(4)刚才的问题,根本不用劳驾诸葛亮来回答!你们就去问那船长和士兵 吧?

【出示课件】假如你就是那二十条船的船长,你知道为什么船要一字摆开吗?为什么要调转船头呢?假如你就是那船上的士兵,你知道为什么要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吗?,请大家带着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5)谁来说?(学生汇报)

(6)多聪明的船长和士兵呀,我替诸葛亮谢谢你们!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 【出示课件】

之所以一字摆开,是因为──;之所以调转船头,是因为──; 之所以擂鼓呐喊,是因为──;之所以借箭成功,是因为诸葛亮──

(7)是呀,请大家回顾一下三天前,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什么?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 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重读“自有妙用”。(8)现在你明白诸葛亮借这些东西有什么妙用了吧?(学生自由回答)(9)【出示课件】“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现在你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就要借二十条船了吗?(生自由回答)(10)十万支箭终于到手啦!所以:(出示课件句子)生齐读:】“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的时候是顺风顺水,说明诸葛亮对地形非常──(生:熟悉),说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非常──周全、巧妙,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晓地理、巧谋划)诸葛亮的借箭过程简直是天衣无缝啊!简直是──生:完美无缺!简直是──生:滴水不漏!简直是──无懈可击!)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出示课件句子)“诸葛亮(板书: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学生练读,指读,评价朗读。

教师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三、课堂练笔,升华“神机妙算”

曹军有80万,诸葛亮他们只有602人。曹军已万箭齐发,大敌当前之时,诸葛亮却一边饮酒取乐,一边欣赏着美妙的琴声和箭声。听,这琴声多么悠闲、这箭声多么畅快,诸葛亮笑得那样轻松自在。此时此刻,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呢?

四、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4、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五、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经过这次失败,周瑜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第51到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3、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句、歇后语等和同学合办一期电子报刊。

六、板书设计

23、草船借箭

周 妒忌 诸

准备充分

知天文(雾)

晓地理

(顺水势)识人心

安排周密

自叹不如

神机妙算(勇于创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110434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