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久闻魏书生大名,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今年暑假仔细阅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完此书,遗憾没有在刚入行时就能与此书结缘;庆幸在教学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后看此书,对书中的理念有了更深理解。
捧到此书,我就被魏书生极具前瞻性的教学理念,科学民主的管理指导思想,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给迷住了。以至于囫囵吞枣一口气把此书读了一遍。
读完一遍,我觉得他的好多教学方法在我实际教学中值得一试,所以我又拿起笔,仔细地对每一章节进行了阅读。读完此书,我对魏书生多了几分敬佩,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多了几分反思,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多了几分憧憬。
《班主任工作漫谈》中的许多章节都和我的心灵产生了触碰甚至是撞击。比如第四章的第十节——糖衣药片和顺耳忠言。
书中写到:“我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是真理。这话告诉我们,要站在理智的角度,站在较高层次思考良药与忠言。事实上,人们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这要求被批评者具有高水平、高觉悟。”是啊,其实人都爱听好话,更何况我们批评对象是学生,甚至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大人都没有这么高的境界,这帮小家伙会有这么高的觉悟吗?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在老师心目中,我是一个比较乖的孩子,所以被批评的时候很少。但孩子总归是孩子,一次早自修,我望着教室门外不远处的电线杆发呆,因为电线杆上面停了好多只小麻雀。老师看到了我的异样,早自修结束后,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今天早自修我要表扬一位同学,她就是***。当你们都在认真地读书的时候,她在认真地思考问题呢?”老师的这一表扬让我顿时面红耳赤。那时的我不清楚老师是真的以为我在思考问题而表扬我呢,还是知道我走神了故意用糖衣炮弹来轰我,不想让我这个班长在同学面前没威信。不过经历这次表扬后,我对老师更加尊敬了,自习课我再也不会走神了,当然我的班长的地位在班级里是越来越发挥作用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天老师要是用平常的话语批评我,结果肯定不一样。先不说我能不能这么牢记这件事,至少在同学们心目中,我班长的威信会下降不少,这对我个人和班级来说都不是一样好事。
魏书生说: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将人打中,容易使人接受。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
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在不久前做的一份调查中,遴选出“苦恼父母”最具代表性的三句话———“孩子不懂得吃苦,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缺乏上进心,不努力。”、“孩子个性太强,说什么都不愿意听。”这正是家长所苦恼的,也是我们教师所苦恼的。
苦恼我们教师和家长真正的苦恼,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不在教育状态。我们老是对孩子说我们那时条件怎么差,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你还怎么这么的,动不动就用大道理来教育孩子。现在的孩子生活空间太狭窄,生活圈子小,整日以电视电脑为伴。他们也有他们的不幸福,也有他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为什么每次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效果总是那么不明显呢?为什么一而再地批评也不能让犯错误的学生改正呢?为什么面对问题学生我们总是那么无奈呢?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这一点谁都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的身份非常特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太情绪化。记得初中时有个英语老师,一发脾气就摔凳子什么的,虽然摔的时候全班鸦雀无声,但同学们并不会因此而增加对他的尊敬,反而会暗暗想,老师怎么老爱发脾气呢。这样老师会显得很没风度。魏书生在课堂上就指定一位学生专门管老师发脾气的,每当老师发脾气的时候,那个学生就立马站起来,制止老师发怒。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错,这个学期也得试试。回想身边的同事,有几个很少见他训斥学生的,平日里对学生总是和颜悦色的,就算批评起来也是慢条斯理的,但学生就是很怕他。像我这种急性子,一看到让我生气的学生就叫来办公室,教训得口干舌燥,学生虽然当时虚心接受,但回去却坚决不改。魏书生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他联系到自己在工作中,如果被领导批评了,还把往事一件件翻出来进行批评,那会是什么滋味。我们大人喜欢听“甜言蜜语”,更何况是小孩子呢?以后得向制药厂学习,多研究一下糖衣,在批评时加点“甜言蜜语”,让学生乐意接受这“炮弹”。
魏书生在批评学生的同时力求表扬学生,在指出学生的一点不足时指出其相对应的长处,他觉得这样做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也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想想,如果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不受欢迎了。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不能让自己的良药越苦越好,忠言越逆耳越好。不然为什么现在制药厂都把许多药制成了糖衣片呢?说明良药不苦口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啊。忠言当然也如此,顺耳的忠言更受大家的欢迎。识时务者为俊杰,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
毛知红 长山中心小学盛乐分校 小教一级 mzh2284158@126.com ***
第二篇: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
每日名言
播下行为的种子,可以收成习惯之果;播下习惯的种子,可以收成性格之果;播下性格的种子,可以收成命运之果。
每日自励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每日短文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
山顶住着一位智者,他胡子雪白,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大年纪。
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谁遇到大事小情,他们都来找他,请求他提些忠告。
但智者总是笑眯眯地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
这天,又有年轻人来求他提忠告。
智者仍然婉言谢绝,但年轻人苦缠不放。
智者无奈,他拿来两块窄窄的木条,两撮钉子,一撮螺钉,一撮直钉。
另外,他还拿来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
他先用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不得不再换一根。
一会儿功夫,好几根钉子都被他砸弯了。
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砸,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但他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根木条也裂成了两半。
智者又拿起螺钉、改锥和锤子,他把钉子往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钻进木条里了,天衣无缝。
而他剩余的螺钉,还是原来的那一撮。
智者指着两块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那么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当需要被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可能和谐。
每日文摘 钱的极点
小时候猜一道智力题,问:从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出发,无论往哪里走,都是朝向南?
答案是:北极。
现在无论同谁聊天,无论从哪说起,都会很快谈到钱。钱成了当今社会的极点。
钱给人的好处是太多了,而且有许多人由于钱不多,而享受不到钱的好处。人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就需要想象,想象的规律一般是将真实的事物美化。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位大眼睛戴口罩的女士,就会想她若摘了口罩,一定更是美丽动人。其实不然,口罩里很可能是一对暴牙齿,人家原是为了遮丑的。
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虽是无钱之人,却凭医疗常识,想象钱的功能是有限的,理由从人的生理结构而来。
钱能买来山珍海味,可再大的富豪也只有一个胃。一个胃的容积就那么大,至多装上两三斤的食物,外加一罐扎啤,也就物满为患了。你要是愣往里揣,轻则是慢性胃炎,重了就是急性胃扩张,后者有生命危险呢。更不消说,长期的膏粱厚味,引起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等。所以说那些因公而需长期大吃大喝的人,得了肥胖症,真是要算公伤的。
钱能买来绫罗绸缎。可再娇美的妇人也只有一副身段,一次只能向世人展现套在身体最外层的那套衣服。穿得太多了,就会捂出痱子。要是一天老换衣服,变成工作,就是时装模特,和有钱人的初衷不符了。
再说人类延续种族愉悦自身的那个器官吧,更是严格遵循造物的规律,无论科学怎样进步,都不可能增补一套设备。假如无所节制,连原装的这一份都进入“绝对不应期”,且不用说那种种的秽病了。电线杆子上的那些招贴纸,是救不了命的。
比如理想,比如爱情,比如自由……都是金钱的盲点。它们可以因了金钱而卖出,却不会因了金钱而被买进。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
造物给予人的躯体是有限的,作为补偿,造物还人以无垠的精神。人的躯体的每一个细微之部,都是很容易满足的。你主观上想不满足,造物也不允许你。造物以此来制约人的物质的欲望,鼓励思想的飞翔。于是人类在有了果腹的兽肉和蔽体的树叶之后,就开始创造语言绘画和音乐……积蓄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华,于是我们有了文学,有了艺术,有了哲学的探讨和对宇宙的访问……那都是永无穷尽的奥妙啊,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会上天入地披肝沥胆的寻找与提炼。
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我们很快就会离开它。人们在新的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要皈依精神。
精神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在远没有金钱之前,人类就开始了精神的求索。人类最终也许将消灭金钱,但毫无疑问的是人类的精神永存。
第三篇:忠言怎么说不逆耳
忠言怎样说不逆耳
--何岸中层管理培训专家
人们都喜欢听好听的、顺着自己心思的话,当有不同的声音、反对的言语时,就觉得不舒服。在企业中,我们的上司也是这样,都喜欢听一些拍马屁的话,当你说出不同的意见时,就算你的观点很中肯,上司也会或多或少有些不舒服。那么,忠言逆耳要不要说?怎么说?
作为一名下属,只要有利于团队和公司发展的言语肯定是要说出来的,不能明知上司的观点不对还去阿谀奉承。但,怎样才能使忠言不逆耳呢?当然,首先取决于上司的胸怀。另外,就要靠下属的沟通技巧及下属如何管理上司。
当我们不认同上司的观点时,首先不要立刻反对,而是要先“跟”,就是要理解和认同上司的出发点。然后再“导”,就是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再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上司重新考虑。比如,上司对一位员工的过错很气愤,决定给予过重的处罚,而这种过重的处罚很难让这位员工服气和接受,同时也将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这时,作为下属的你该怎么办呢?
你认为上司的决定不对,但你不能说:领导,您这样处罚是不对的。你可以试着这样说:领导,这位员工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影响很不好,让您很生气(接纳上司的情绪),您这样处罚也是为了教育他及让其他员工知道不可以再犯这样的错误(理解、认同上司的出发点)。可是,如果我们这样处罚,是不是有些过重了,可能会影响到他以后工作的积极性,也可能会让其他员工觉得不合理。我觉得,我们应该以教育为主,不如这样……处罚吧,您看呢?(阐述并引导“逆耳的忠言”)
“先跟后导”的方式阐述忠言,应该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并且听到这些忠言时,也不觉得很逆耳。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忠言要单独与上司沟通,不要在公众面前去说服上司,要给足上司面子、维护上司的权威。
第四篇:怎样使忠言不逆耳
如何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
—怎样使忠言不逆耳
我们教师都知道“教书”是为了“育人”,道德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作为一名一线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就更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我们面对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存在叛逆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有些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总是不顺利,自己很生气,学生不痛快,当然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这时总拿“忠言逆耳”给自己解脱。我们怎样才能使“忠言”顺耳哪?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了一下几个方面:
1、不要空谈大道理,寓理与教。中学生被称为“小
大人”,往往自认为很成熟,不需要他人对自己指手划脚,所以,他们很不喜欢、也不会接受空洞的说教。我们可以借助教材这一主要的教学工具、课堂这个主阵地,把德育目标落实好。我在组织《诚信做人》这节课时,就事先考虑好了要教育学生做个诚实守信的人,纠正他们在学习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为此,把“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这一现象引入课堂,让他们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评析。通过他们自我剖析,就达到了我的教育目的。
2、不要让榜样离学生太远,可以选取他们身边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3、不要把目标定的过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
做到。可以从小事要求,从自身做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4、不要忽视学生的点滴不良行为,要时刻关注他
们的言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他们好的行为要大力表扬,使其发扬光大,对于不良行为要及时告诫,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5、不要居高临下,声色俱厉,要做学生的知心朋
友。在谈话中交流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时引导。就向杜甫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做到: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耐心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可武断、粗暴。
第五篇:白马林场“良药”不苦口
白马林场
人性化谈心让“良药”不苦口
本报讯(通讯员曹振平)“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苦口的良药不是每个人都欢迎。满归林业局白马林场党总支、支部实施关爱工程,努力探索,“良药治病不苦口”的方式方法,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人性化谈心,帮助党员干部走出思想误区。
这个场党总支、支部把平等诚恳放在重要位置、选择合适的办公场所,采取“面对面”方式,以关爱心态与谈心对象进行交流,把尊重信任作为基础,不当“医生”而做“保健师”,不揪住问题举棒子,而是了解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问题,把讲究方法视为关键,善于选择时机,掌握分寸,因事而异,从党员干部职级、工作岗位、业务特点、性格、阅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思想状况等实际出发,把握谈话方式,让谈心对象易于接受。
在对待“升学宴”这个问题上,这个场就是采取以上办法,使两名副科级干部在去年就没有摆“升学宴”,今年两名党员家的子女考上了大学也没有搞“升学宴”,取得了实效。
同时,该场党组织还把开展后续提醒、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环节。针对谈心对象的思想状况,制定个性化后续提醒“套餐”,开展廉政承诺、发送廉政提醒短信,组织观看廉政光碟、撰写学习体会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努力取得工作中的效果。
通过与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谈心活动,起到了常提醒、早预防的作用,各工队长也及时上报开资账单,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起到了常提醒、早预防的作用,增强了党员干部党性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