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手记
青春手记:悲伤的流年 的苦,生活的累,只有自己深有体会!漂泊多年,流浪的脚步还在继续行走。这路走的很艰难,也很痛苦,太多的苦累,太多的心酸,只能留在回忆的记忆本里!童年时种下的梦想至今清晰不已,随着时间的增长,岁月的变迁,当初的理想已与现实中的差异太大,天真的想法在现实中不经意间被慢慢的磨灭。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喜欢成功,每个人都不愿意平庸无为,每个人都不甘落后,每个人都期盼明天的美好……所有的人都愿意用行动去铸就梦想,可却找不到通往彼岸的路径;所有的人都想用自身的努力去证明价值,却总是无奈而归;默默的坚守着这无法改变的一切。在心灵受挫的时候,在心身疲惫的时候,依旧要假装的很坚强,表现的很镇定给别人带去信心;也许这些真的不是自己愿意的!为了实现这理想也许真的需要付出的太多太多,因为我们不是富家子弟,不是高官贵族,没有任何起点与平台做支撑。想要有所作为,就顾不了那些所谓的斯文与矜持;想要摆脱这种所谓小康生活的安逸,就不怕汗流浃背、不怕伤痕累累的去拼搏;不甘心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不放弃任何可以奋进的机会,为了明天的前程甚至可以放弃一切!
面对现实,生活道路的剧本我无力改写,所以我只能按照生活预定的轨迹一直走下去,生命中曾出现太多太多的美好让我拼尽全力去珍惜,然而结局却上演了独自生活,独自哀伤,一生孤独的流泪幸福。面对这无力的生活,心很痛,睁大眼睛,流着泪,凝视这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整个过程,明白了,面对生活中付出的情感,越是珍惜,当结局到来,就越无力。失去后,学会了漠然面对,不是学会了坚强,而是有一种痛可以痛到麻木。
黑夜宣泄这悲伤,悲伤又弥漫了黑夜。潜行在黑暗中,压抑了好久,早已不堪重负,肆意哭泣,不怕被人看到,也不怕嘲笑,眼泪溢出眼眶,划过脸庞,然后,风化在黑暗中,都不给我珍惜的机会,或许给我了,只是没有发觉,没有去珍惜,尽管如此,可是,尽管珍惜了又怎样,结局,仍旧不会改变。
起初的失望,最终的绝望,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陪衬她人的幸福生活让自己一伤在伤,还是为了让自己看清这残酷生活的本质,如若只是这样,我不需要,我唾弃这样的生活,开始思考,究竟幸福远在天边,还是从未存在,答案我不知道。
游荡着度过一天又一天,冷淡的看着自己,有时苍白,有时黑暗,一颗心随着世间的流失遗落在触摸不到的角落,最终连我自己都遗忘了它。我好像在黑暗中蹒跚行走,两手空空,耳畔能听到的,只有脚步的回声,世界,如此寂静,自己一直都很清楚,我是孤独的,别人也站在他们的孤独里,悲伤把世界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我们各自在自己孤独的世界中悲伤流亡。
离开,悄无声息的,就如同幸福从来不曾出现过一样,我如同流星一般,划过天空,光芒诉说这我的悲伤,而归宿,是归于尘埃。花为谁开,又为谁败,当繁华闭幕,一切能回到起点,只是幻想而已,所有的一切皆以改变,即是如此,为何要付出情感,放弃不是更好吗。天空显示了我的宿命,孤独流浪,我永远不可能改变这结局,站在原地等待着悲伤的时光慢慢侵蚀,一切的一切,将它粉碎。
也许是现实的残酷使得我们变得脆弱,也许是生活的无奈让我们心酸流泪;也许是世事变迁让我们觉得难以接受,也许这一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坎坷的路,漂泊的人,觉得累了,就停下歇歇吧…… 当感觉疲惫时总是忍不住想起很多,以往的一幕幕,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心酸,心中的愁绪更浓,好想找一人倾诉,却发现身边的人都在忙碌,累了,才发现原来可以和自己说说心里话的人,好少…好少……
第二篇:教师手记
小牛犊成长记
宝宝是我们班级最小的孩子,但是在和其他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无论对方的体型和年龄有多大宝宝都会毫不畏惧,用她那稚嫩的小拳头去解决问题,即使失败了,她也不哭,而是继续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每天上午,我们的圆圈活动需要孩子在教室门口拉好手由老师带着进入,这时,孩子们都会找到自己的朋友牵手,而可怜的宝宝会眼含泪花儿的找到老师“没有人愿意和我牵手。。。”老师这时便牵着她的小手说“那老师来牵你吧”,并用手捏捏她,对她那颗开始受伤的小心灵给些鼓励和安慰。
但老师的心中这时却在暗喜:改变的机会到了!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宝宝在和老师的沟通和帮助下开始学习改变和小朋友相处的方式,每当老师看到她在努力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尝试着使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会大力的赞扬她“你刚才做的很好,老师看到你和他说了,用语言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很好呀”“老师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没有动手,真的为你能控制自己开心”。动手的行为仍然存在,但是,在逐渐减少。
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为了抢小火车上的方向盘僵持了好久,老师一直在一旁观察,几乎持续了五六分钟,两个人都很用劲,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力量不相上下,但是,令到老师欣慰的是,看到宝宝在努力的控制自己,没有动手。
僵持仍在继续,时间到了。
老师将他俩分开,问道“是不是都想玩方向盘”
两个小人点头。
“那这样抢,你们玩得到吗?”
两个小人摇头。
“那我们来想个办法让两个人都能玩好吗。”
两个小人睁大眼睛,期待看着老师的眼睛。
“不如我们排队玩吧。”
笑容出现在两个小人的脸上,两人狂点头。
只见她笑咪咪的转动了10下后,依依不舍的让给了排在身后等待的贝贝。我们的游戏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大家可能对排队轮流玩的兴趣更大于玩方向盘吧。
现在的宝宝,越来越会处理和解决问题了,她在不断尝试成功和失败中,也终于明白,拳头并不是个好工具。
好时光小拇指幼儿园星星1班胡旋2013.3.17
第三篇:走访手记
走 访 手 记
梅川中学黄小平
课外访万家,要求老师访学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理,刘校长也要求我校领导访教师,这同样能拉近领导与老师之间的距离。通过走访,我感同身受。我走访的对象之一是周续权老师。
周老师今年43岁了,矮矮的,胖胖的,秃顶,短发,带着眼镜,有书生的斯文气。
他家上有老。老父已去世,仅存老母已66岁,年老力衰,且耳聋,因与脚下人交流不便,又无法习惯街上生活,便一人回到了乡下。儿子不放心,便三天两头跑,每次回去,带上肉,炖好,亲手递到母亲手上,看着娘吃完,他才放心离开。说到这里,周老师眼里闪着泪花。
他家下有小。女儿有12岁了,读初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手术,服药,先后已花五万之多,至今依然在服药。还有一个嗷嗷待乳的儿子,仅11个月大。他还有妻子,无业,因儿子需要人带,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只好自已在家带孩子。
试想,周老师一人工作,月薪不足两千,却要养活一家五口人,在如今物价飞涨的时代,他该怎样勒紧裤带生活。面对生活重压,工作重压,我想:常人也有不堪其累的时候,定会发牢骚,怨天尤人。可工作在我身边,我从未听到他的诉苦。他,家庭的中流柱,笑对每天,按时到校,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在家庭、学校间来回奔波,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跟他比,我是幸运的:我的双亲健全,不需我负担,还能为我效劳;我的妻子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需我操心;我的儿子健康可爱,学习勤奋,不要我劳神;幸福的我,每天依然有着发不完的牢骚,诉不完的苦水,怨不尽的他人。跟他比,我感到惭愧,同时,我会珍惜幸福。
走访,让我认识了生活在我身边的人的坚强。我会学习他乐观生活,微笑着向前走。我也相信:梅川教育走向强盛,需要像周老师那样坚强的人,也需要像我这样珍重幸福的人。
第四篇:家访手记
课外访万家,沟通你我他
——家访手记
2011年10月19日
今天和叶文进老师开始了“课外访万家”活动,我的目的地是江凉村。骑着车子在西岚公路上行驶,秋日的阳光暖和的晒着,阳光里混着甜腻的风儿,多日来呆在学校的闭塞感全都随着前行的车子抛在脑后了,身体被释放的那么的轻盈,我不禁想要歌唱。
我们从西岚公路绕到了左边的江凉村的乡间小路,虽然没有西岚公路的宽敞,也没有西岚公路的笔直,但却别有一番风味。水泥路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向村子深处延伸,道两旁时不时有一些树“出墙来”,金秋十月,虽没有丹桂飘香,但是随处可见成片的橘子园,三三两两的柿子树,上面还挂着红彤彤的灯笼似的柿子呢,田野里庄稼成熟了,那一波一波的麦浪在风中摇曳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在一个岔路边,带去为我们指路的学生说江凉九组到了,我们的车子进不去,就步行过去了,向一个过路的伯伯打听到了我们班王琪的家,他的妈妈正好在门外打谷,下午三点多的太阳不辣却也让劳作的人感到炎热,他妈妈满脸都是汗水,引我们进家里了。这是一幢两层的楼房,装修的很一般,卫生间装修好了,有太阳能、摩托车、冰箱,一楼没有看见什么家具。他妈妈进去给我们拿了几个橘子,然后坐在饭桌上跟我们交谈,谈家庭的困境以及孩子的成绩,看得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听说孩子的成绩还不错,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和家长谈了十几分钟后我们就离开了,我认为“访万家”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它沟通了家长与老师的联系。我们经常说教育仅靠老师是家长是不够的,却很少找一个沟通过学校与家长的平台,而家访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教师访万家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视,也使得家长更加的尊师重教,可谓双益。
作为班主任,更需要家访了,因为班主任工作不仅担负文化课的教育也担负着德育的工作,面对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我们通过在学校的日常相处很难真正摸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很多时候只关注到了突出的学生,很难做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通过家访,让每一个学生都当了一个主角,教师爷更真切的了解到了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更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
2011年10月20日
今天我去了叶梦琳家里家访,我找到她们家时,她的奶奶正坐在门口和一个邻居老太太闲聊,我注意到门口种了一棵很特别的橘子树,它矮矮壮壮的,叶子稀落,却结满了黄黄绿绿的橘子,橘子个头都很小却很甜。
叶梦琳的奶奶虽然一直在微笑着,却有点不耐烦的感觉,没有什么话可说,只是说自己的家孩子笨,老师费点心就是了,然后就是诉苦,说自己家里怎么穷,说“我还以为家访是为了给我们贫困生补助呢。”
交谈中,我了解到叶梦琳的爸爸一直在外面打工,她妈妈生下她七个月后也离开了她,和爸爸在一起打工,父母很少回家,孩子就丢给了爷爷奶奶,叶梦琳很内向不爱说话,除了奶奶,即使和妈妈也无话可说,而妈妈有时也打电话回来,却总是训她,骂她,说她笨。我想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比起有父母在家的孩子,他们确实要不幸的多,而这些他们很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在不知不觉间,孩子就形成了某些不大健全的性格。
针对叶梦琳,我感到这是一个问题,我找过她谈话,但是她什么也不对我说,上课点到她回答问题,要不不开腔,要不声音小的绝对听不见,并且她从来不笑,从来都是面无表情,不管老师批评她或者是讲个笑话,她都始终是一样的表情。我想我对她还是关心的不够吧,还是应该多着寝室人了解她的情况,然后再做细致的工作。
2011年10月20日
叶梦琳家和叶术武家隔得很近,在我家访叶梦琳家时,已经有热心的村民帮我去田里面找叶术武的妈妈了,但叶术武的妈妈匆忙中没有带钥匙,我们就在叶文进家聊了起来。如果不是家访,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叶术武家里的情况,因为我习惯与从外表上来揣测一个孩子,我们班的叶术武,成绩一般、字迹一般,在学校里的表现也很一般,属于不冒尖默默无闻型的,我看他长得高高的白白的,衣着也挺不错的,还以为那是个家庭条件还不错的学生。从与他妈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叶术武家里四世同堂,有太爷爷,爷爷、父母及兄弟二人,全家只有爸爸一个劳动力,靠木匠这门手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叶术武平时穿的衣服都是别人给的,孩子也不嫌弃,只是跟妈妈说平时在家穿多破都行,只希望上学的日子妈妈别给他穿有补丁的衣服。叶术武的妈妈是在河边长大的,患有严重的风湿,小时候瘫痪过,经过土方子治疗,现在虽能正常走路却依然不能沾水,只能在家里做做饭,在地里种一点菜维持家里的生活。叶术武的妈妈说家里那么穷,孩子却长了一张“肉嘴”很能吃,并且很喜欢吃肉,但是对于孩子这样一个愿望父母也很难满足。去家访那天刚好是叶术武爸爸的生日,听妈妈说孩子本来希望爸爸这天来接他回去吃点好吃的,可是爸爸干活要到很晚才回来,妈妈说只好等放假了全家人再买点菜一起吃一顿。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的贫困生补助,叶术武的太爷爷有低保,但是他没跟我说,所以没评上,据此,他妈妈也挺通情达理的,说如果国家没有这样的政策他们也还是一样要读书,有就好,没有也算了。
提到贫困生补助,我也很困惑,在我实际走访时,发现了班上很多学生家里条件都不好,可是因为没有低保证都不能享受贫困生补助,而低保证的发放又不是完全依据家庭实际情况来的,这给班主任的贫困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011年10月23日
今天晚自习时,我带着雷燃去他家家访了,雷然家住在寒婆岭11组。之前我听叶文进说过他家家庭条件挺好的,爸爸搞运输,妈妈在服装厂上班。去他家的路上,雷然说他们家可能没有人,因为妈妈肚子里长了一个瘤要去武汉动手术。所以我们先去了他奶奶家,他奶奶和爷爷住在一栋两层楼房里,老年人很客气,交谈中我们听说雷然的妈妈已经回来了,我们就离开了他奶奶家。
雷然家在通往西湖的水泥路下一条岔道里,车子没法骑到门口,他们家也没有我原先想象的好,依然是老式的没有装修的两层楼房。他的妈妈很客气,让我坐到厨房里聊天,餐桌是用了很多年的破旧的木桌子,厨房也是很老式的,他妈妈要给我们煮面条吃,我们推辞了。看得出他的妈妈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决定为了孩子而留在家乡。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也只是一个小康之家,雷然的姐姐成绩很优异,在蕲春一中念高三,我们双方就雷然的学习现状交换了一些意见,我想在雷然的努力以及他妈妈的鼓励下,他应该会越来越好的。
2011年10月28日
今天是周五,学校放假了,有几个家长来接孩子,我就在办公室里访问了马慧的姑姑和妈妈。马慧家的情况我已经早有了解了,因为她爸爸去年出了车祸,高位截瘫,没有工作能力且要支付高额的后续医疗费用。虽然家庭横遭不幸,但马慧的妈妈依然没有放弃孩子的学业,马慧的妈妈还说“孩子的爸爸已经这样了,这个家就只能靠马慧了”这是一个成绩很好,心智很成熟的女孩子,骄傲的又有点倔强。我想是家庭的变故使得她过早的懂事吧,我对马慧的成绩一点也不担心,只担心她的家庭会否出现变故,以及这会给她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作为老师,我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她一定的帮助。
2011年10月28日
在访问玩马慧妈妈之后,管鑫的爷爷也来了。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她的爷爷是名教师,难怪老人十分明事理,同时对教育孩子也十分在行,能够及时辅导孩子的作业。我们和家长的意思是一样的,管鑫的两语很好,可是数学差了点,我担心这样以后会影响她的总体排名,我意见到她的爷爷就给她看管鑫的月考,跟他说管鑫退了点,只考了第三,她爷爷很开明的说:“这没什么,怎么可能每次都考第一呢,只要能维持在前几名就好了,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这让我觉得这才是真正了解孩子的人说的话。管鑫家里妈妈有残疾,只能在家里带弟弟妹妹,全家就靠爸爸一个人在外面打工,生活也并不宽裕。江老师问她对学校还有没什么意见时,她说:“就是„„就是老师太好了!”她的语气是那么的真诚,这一刻,我觉得做老师是快乐的。同时我也意识到,孩子们是会在周末跟父母说很多话的,我们做老师的必须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使自己获得大多数同学的爱戴。
第五篇:编辑手记
一切皆有缘
——《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组稿手记
2003年年底,我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财经店销书的策划,我策划的第一本书就是中山大学著名营销学教授卢泰宏所著的《实效促销SP》,封面设计还是我自己的创意,书销量也不错;第二本策划的财经书就是直接向台湾大学著名的管理学教授汤明哲约稿的《战略精论》,可能是由于该书的风格不适合大陆,所以销量不理想,但是与汤教授的接触,却带来了另一本书的缘起。
缘起
2003年秋天,汤明哲教授在北京大学有课程,所以在北京逗留几天,所以我得以有机会与汤教授面谈。与汤教授交谈过程中,汤教授说他可以写关于王永庆的书,我差点张口就问王永庆是谁,对于我这以电子信息、计算机书籍策划为主的编辑,的确对财经界知之甚少。我想了一下,问汤教授王永庆怎么写,人家是否同意,汤教授说王永庆其中的一个女儿王瑞瑜是他在台湾大学教授书的EMBA学生,让我先联系她。汤教授回到台湾后,就将王瑞瑜女士的电子邮箱给了我。
缘分
“经营之神”,这是我在网络上搜出的内容,这选题我得做。我以清华大学出版社约稿的名义给王瑞瑜女士发了邮件,说明是汤教授介绍,希望给予帮助。邮件发出以后石沉大海,我想可能是发丢了,还是人家不理我了。年底了,我基本上把这件事忘了,一天突然有人打我手机,一看号码是6278开头,是校内的电话,会是谁呢?“请问是曾刚吗?我是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张娟”电话那头一个女士的声音。原来是她知道我要做关于王永庆的书,请我到台湾研究所谈谈。
到了第六教室的顶层,见到了张娟女士,他告诉我刘所长一会儿就来。我问他刘所长什么背景,她告诉我刘所长是海协会副会长。我第一反应——副部级,我之前打过交道的人最高也就是处级,看样子刘所长来主持这本书,我这书就做大了。一会进来一位老者,夹着一个旧的公文包,另一手提着自己的水杯,张娟迎上去说:“刘所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曾刚来了。”我连忙站起来,刘所长笑着说:“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你再坐一会,我先看下公文。”说着刘所长已经戴上眼镜坐在办公桌前批阅公文。不到五分钟刘所长批阅完公文,笑着招手让我进了里间办公室。
刘所长说清华台研所一直与包括台塑在内大台湾大企业有科研合作,他本人也与王永庆多次交往,最近是有打算出版一本写王永庆的书,问我有什么想法。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想法,就想把王永庆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写出来。刘所长说,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有三位特聘教授,分别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原科技部长朱丽兰和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李剑阁,想请他们出来任主编。我建议由校长出面聘请三位部长来出任主编,刘所长也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并表示这些工作他近期完成。
转眼春节过了,又在六教顶层见到了刘所长,刘所长很高兴地跟我讲,三位部长同意做书的主编工作。我又建议,由校长任名誉主编,三位部长任主编,刘所长任执行主编。另一个问题就是书谁来具体操刀呢?刘老师说已经有一个人选了,是新进的博士后黄德海博士。
缘聚
黄老师是西安交大博士毕业,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朴实无华的学者。第一次见黄老师只握了一次手,没有什么太多的寒暄。
首先是成立编委会,之后就开了第一次编委会,参加人员主要为台湾研究所的人员,刘所长主持,但我因为去上海参加英特尔公司大学教师年会,所以并未参加,请同事代劳。之后张娟女士将第一次会议的会议纪要发给了,我了解到书一共是写三本。随后我第一次到黄老师办公室拜访,有了第一次交流,得知台塑非常看重这件事,对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的专家期望很高。另外,台塑将邀请黄老师访问台塑,以建立一个交流机制。
第二次编委会召开,确定了第一批去台塑考察的编委,现在记得好像是六个人。忙忙碌碌过了两个月,编委们回到学校,我又见到了黄老师。黄老师见到了王永庆,同时也参观了台塑的几家工厂,对台塑的管理赞不绝口,也感觉到自己的创作压力。
一方面,黄老师全面细致地分析手头上王永庆及台塑的资料,另外一方面,台塑总部源源不断地把资料寄到台湾研究所,可以说台塑在资料方面完全对黄老师开放。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去看黄老师,台研所特意为黄老师找了两个整理资料的学生,由于资料及从资料中整理出的复印稿比较多,黄老师搬进了一间比较大的办公室。新的办公室中还有一个四人沙发,黄老师有时翻阅整理资料过晚的话就睡这里了。
又过了一个春节,我与黄老师的关系又进了一层。同时感觉黄老师的压力也大了一层,毕竟主编都是大领导,又加上王永庆和台塑的全力支持。我与黄老师聊天,发现黄老师的业余爱好就是打台球,还好,我也比较喜欢打台球。每当黄老师有了阶段性进展或者创作进度被卡住,黄老师就找我到蓝旗营打台球。一天,黄老师告诉我又要去台湾了,而且这会待的时间比较长,刘所长也要求要有阶段性进展,同时这回从台湾回来要开一次高层编委会。
第三次编委会在清华大学工字厅召开,由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亲自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朱丽兰和李剑阁两位部长和刘所长,台塑的代表是台塑关系企业的一位副总。会议上黄老师先做了工作汇报,两位部长对书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求能让一般管理工作人员看明白,也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非常了解黄老师的压力,会议之后黄老师又到国资委汇报了创作进展,同时李荣融主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久,黄老师约我打台球,打了一个通宵,黄老师很高兴,自己的创作思路本上被部长们认可,同时又告诉我还要去台塑继续收集资料并实地考察。
又转过一年,书稿的创作底稿基本完成,黄老师也多次向各位部长和台塑汇报自己的创作进度。刘所长认为开第四次编委会的时机已经成熟,清华大学发出邀请决定在主楼侧楼开一次大型编委会。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编辑,我策划的书有如此隆重的编委会,从影响角度看这套丛书应该是颠峰之作了!编委会由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主持,李荣融、朱丽兰、李剑阁三位部长均出席并讲话;企业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副总也出席了编委会;学术界,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和吴敬琏发表了讲话,林毅夫晚一些的时候也赶到。这次编委会后,黄老师又进入紧张的创作——完善书稿,我也到台湾研究所更勤快了。
缘散
转眼年底了,由于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六事业部待着不开心,我已有去意,但我要把第一本书做出来,在责任编辑的位置写下我的名字。第一本书成为我这阶段工作的中心,封面设计、彩插的挑选、书稿的编辑工作占据了我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当然中间还台球。
书的名字是《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筚路蓝缕”选自《左传》,由台塑高层命名,并得到了王永庆本人的认可。选环衬,看印刷样,亲自看着书进了印刷厂,我也交了辞职申请,成为无业人员。离开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也远离与这套书相关的人和事。
四月份,在清华大学主楼大会议厅召开了盛大的新书发布会,还好,我还能以编委的身份参加发布会,还能从发布会的礼品中领到一本样书,写有“责任编辑:曾刚”的样书。
缘续
现在离开清华大学出版社两年整了,但并没有断掉与黄老师的联系,基本上过几个月就去清华大学拜访黄老师,黄老师也乐得请我打台球,我也乐得吃他一顿晚饭。希望黄老师顺利完成第二本书的创作,尽管我的名字不会出现在编辑的位置,但我认为我有足够的理由继续作为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