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中文摘要
自1969年第一次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每一年度的评奖结果都备受经济学界的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仅是对获奖者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反映出现代经济学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先总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趋势,然后为大家简单介绍从诺贝尔经济学奖中体现出的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发展趋势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Abstract
Since the first Nobel economic prize from 1969,the Nobel Economic Prize has beenmore than thirty years.During this period, the prize of per year will be strongly focused on by the economists, because Nobel Economic Prize is not only the approve of the award-winners, but also can reflect on the economics’ development.This passage will first summarize the trend of Nobel Economic Prize, and then introduce the economics’ development to you.Key Words:Nobel Economic Prize;Economics;Development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一、引言
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授奖43次。从专业背景来看,有93%的获奖者拥有经济学方面的教育背景和学位,有52.6%的获奖者拥有经济学以外的教育背景,26.3%的获奖者拥有数学专业学位。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时间不长,但是它折射了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轮廓和演进趋势。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和方法”经历了哪些演进阶段,对于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把握西方经济学演进的趋势大有裨益。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整体趋势
从经济学奖得主的国籍分布来看,美国40人获奖,英国6人,挪威3人,瑞典和加拿大各有2人,前苏联、德国、法国、印度各有1人。
从英美两国获奖者所在大学来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都出身名校,其中芝加哥大学获奖人数雄踞榜首,可见,芝加哥大学对当今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之巨。从获奖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年龄最小的51岁,年龄最大的在80岁以上,而其获奖时间一般要比获奖者实际研究成果问世晚10-20年,有的甚至更长,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慎重性以及现实的可靠性。
三、诺贝尔经济学奖凸显的经济学发展趋势
(一)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奖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方面。从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经济理论,从数量经济方法到一般均衡理论,从投入产出到经济计量模型,从经济史研究到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国际贸易、福利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重要研究成果。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研究范围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学理论发展日新月异,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学流派,如1995年获奖者罗伯特·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杰出代表;第二,经济学各分支学科间交叉渗透,出现了大量局部性改进成果,使得经济学研究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如2000年获奖的两位经济学家在微观计量经济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三,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日益融合,不断开拓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赫伯特·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远超过他担任教授的学科—政治科学、行政、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范围。他在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获奖的詹姆斯·布坎南教授,把个人之见相互交换的利益概念转移到政治决策中,发展了政治与经济决策理论中的契约关系和法律基础,形成了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综合体系。新产生的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法与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等与罗纳德·科斯提出的“社会成本理论”这一基础性贡献是分不开的。加里·贝克尔把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强有力的统一的分析工具,并由此创立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如时间经济学、犯罪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1998年获奖者阿玛蒂亚·森的“社会选择理论,以人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将经济学与哲学结合起来,把经济学研究拓展至道德范畴及社会进步。
(二)数学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数学方法的引进时当代西方经济学最为深刻和巨大的变革。在众多获奖者中,有近乎一半是因为提出和运用了一种数学方法于经济分析中而得奖,其他人则部分的运用了数学方法来表述、证明自己的理论,纯粹只用文字分析的几乎没有。
经济学的数量化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经济理论和数学结合的数理经济学。这主要是运用微积分、线性代数、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工具来表述经济理论并进行推理、证明。萨缪尔森1970年获奖就是因为“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提高了经济科学分析水平”。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一书被认为是现代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该书研究了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作了精辟的阐述;运用联立方程及其求解来进行比较静态均衡(均衡的转移)分析;用积分来进行动态均衡(均衡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分析。萨缪尔森的贡献使经济分析方法发生了一次飞跃。第二,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计量经济学。它是根据经济理论关于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用联立方程构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建数学模型,再根据实际经济统计资料,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价,最后反过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以及进行经济预测。1973年获奖的里昂惕夫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计量经济学最富有成果的一个应用,他根据一般均衡理论原理建造了各部门间投入和和产出相互联系的投入产出表,并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对投入产出系数进行估计,最后依此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计划。第三,纯经验分析。这是通过大量的经验统计资料的分析而归纳出某些经济规律。库兹涅茨1971年获奖就是因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他通过经验分析得出了著名的有关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的长期趋势,及平均为20年的各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他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核算及统计的系统研究,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核算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及社会现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近三四十年来,现代经济学发展很快,其理论和方法都得到了新的改造,并奠定了进一步前进的坚实基础。这种发展和创新集中表现在博弈论、理性预期论、交易成本论、有限理性说、社会选择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几个方面。传统经济学将人描述为具有理性行为及相应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而赫伯特·西蒙则代之以“有限理性”及“满意原则”,并将它应用到对公司组织结构及决策过程的研究中去。西蒙的上述突破所隐含的理论含义显而易见:人们并非总是寻求最优的可能解,而是谋求一个“满意结果”。这在微观经济学中引发了一场革命,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完全竞争及市场自动恢复均衡的范式的缺陷。他们对市场参与者的战略行为及非完全竞争和不对称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给予更多的关注。罗纳德·科斯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对经济的制度结构和通行的意义,对一直宣扬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万岁的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从而极大地开阔了经济学家的视野,使他们的注意力从价格制度转向非价格制度,随后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明显增强。
机制设计理论可看做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约翰·纳什、约翰·海萨尼及莱恩哈特·泽尔腾和阿马蒂亚·森的获奖表明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征服了主流经济学界。“纳什均衡”已成为经济学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专业术语。博弈论,不仅可以分析完全信息博弈,而且可以分析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从而得以在经济分析中广泛运用,有经济学家甚至称博弈论改写了微观经济学。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1995年年罗伯特·卢卡斯获奖被人们认为是1994年的“余音”,理性预期理论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实际市场交易情况完全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理论所分析的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从而帕累托效率也就难以达到,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通过引入“激励相容”等概念,把不对称信息问题转化为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问题,从而给这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分析途径。由于他们开创性的工作,使得信息经济学研究成为目前十分前沿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宏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上、中、下)[M].6
北京:中国社会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科学出版社,1993(中译本)
[2]林毅夫.199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2000,11:65—75
第二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莫里斯·阿莱斯
莫里斯·阿莱斯1911年5月31日生于法国巴黎。他被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林德贝克称为“新法国经济学派之父”。阿莱斯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且对一般均衡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它不仅与既定的法国传统有着很强的知识上的联系,而且他还成为二战后法国经济研究发展过程中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
特里夫·哈维默
特里夫·哈维默是挪威著名经济学家,在计量经济学发展和投资理论、环境经济学方面造诣颇深,由于他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引起了人们对两类基本经济问题的关注,于1989年再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哈维默还是“数理统计方法的验证者”“经济计量学概论基础”的开创者。
哈里·马科维茨
哈里·马科维茨,美国著名金融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在一个确定条件下选择资产组合的严格公式化,操作性强的理论——这个理论进一步演变成研究金融经济学的基础,1952年3月《金融学》,这篇只有十四页的论文后来被投资学界称为“十四页最主要的论文”“不朽的文章”。
默顿·米勒
默顿·米勒1923年5月16日出生于美国,在公司财务研究领域是享誉全球的大师权威,被称为“现代金融学之父”“现代理财学之父”“企业理财大师”,曾任美国金融会会长,《商业杂志》副主编,因其对现代公司理财理论所做的独一无二的贡献而得以分享第22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联合会认为米勒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威廉·夏普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被认为是金融市场现代价格的脊梁骨,它也被广泛用于经验分析,是丰富的金融统计数据可以得到系统而有效地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是由美国著名的金融学家威廉·夏普创立的。不仅如此,夏普还提出了“单因素模型”理论,他所提出的诸多金融创新理论与马科维茨的理论一起,都被看作“华尔街第一革命”的一部分。
罗纳德·科斯
有“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之称的罗纳德·科斯是英籍美国经济学家、法学家,是当代最伟大、最具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科斯通过对微观经济理论的扩展,阐述了经济组织的生产原理,为人们理解经济运行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他一个人在两个学科中开创了两个流派,并悄悄引发了“凯恩斯革命”之后的又一场经济学革命。
加里·贝克尔
加里·贝克尔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以研究微观经济理论而著称。因“把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推广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互相作用的广阔领域”,而被誉为人类行为理论大师、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始作俑者。贝克尔的研究都是相当数学化且多产的,他的《生育率的经济分析》、《人力资本》在微观人口经济学界脍炙人口。
第三篇:诺贝尔经济学奖
达沃斯论坛
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2013年夏季达沃斯,于9月11日-13日在大连举行第七届年会。“创新:势在必行”,这一鲜明而深刻的主题,再次让大连吸引了全球政要和新领军者的目光。
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于11日下午17点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全会厅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
李克强在演讲的最后提到,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贯穿着改革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创新是我们永远高扬的旗帜。希望在座的全球经济新领军者成为各自领域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多年来,夏季达沃斯论坛成为聚焦中国经济的重要平台,发挥着独特作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
李克强说,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前景光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远未完成,区域发展的回旋余地和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大势不可逆转,推进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
以下是部分实录:
李克强: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7.5%左右的增速与过去中国两位数增长相比是慢了一些,但从世界范围看,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的高速度。中国经济总量比过去明显增大,目前又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符合发展规律。如此庞大的经济体,如果能够实现中高速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容易的,也是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贡献。尤其是我们未来的增长必须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必须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必须是保证就业和居民收入相应增加的增长。也就是说,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2013-09-11 17:49 ] 李克强: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前景光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远未完成,区域发展的回旋余地和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大势不可逆转,推进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只要我们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咬定长远发展目标不放松,解决眼前问题不懈怠,中国这艘经济巨轮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中国经济一定能保持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我们一定会努力实现而且必将实现这一目标。[ 2013-09-11 17:51 ] 李克强:女士们、先生们!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变成离群索居的“鲁宾逊”。我想很难找到现代“鲁宾逊”了。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对外开放中获益匪浅。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将达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4亿人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愿与世界共同分享这一巨大的商机,也希望各国能够为中国发展提供更好的合作环境。[ 2013-09-11 17:54 ] 李克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当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也会相应增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成人之美”。只有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我们愿意更多参与国际治理,尽可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经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分担应有的责任。当然,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国际标准,我们还有一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漫长的、艰辛的路要走,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只能与自己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完善应对跨国金融风险的准备,加快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尽可能减少一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带来的冲击。各国还应进一步扩大相互开放,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齐心协力做大世界经济这块大蛋糕。中国将一如既往鼓励外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我们将继续用事实证明,选择中国是跨国公司兴旺发达的明智之举、上乘之策。[ 2013-09-11 17:57 ] 李克强: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变革呼唤创新,创新推动进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贯穿着改革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创新是我们永远高扬的旗帜。希望在座的全球经济新领军者成为各自领域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多年来,夏季达沃斯论坛成为聚焦中国经济的重要平台,发挥着独特作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我相信,夏季达沃斯会越办越好,不仅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多彩风貌,也为世界和中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69年:简·丁伯根、拉格纳·弗里希 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他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 1970年:保罗·安·萨缪尔森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
他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约翰·希克斯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
他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弗·冯·哈耶克、纲纳·缪达尔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佳林·库普曼斯
康托罗为奇创立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贡献。美国人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贡献。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詹姆斯·米德、戈特哈德·俄林
他们共同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赫伯特·亚·西蒙
他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西奥多·舒尔茨 他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年:克莱因 他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年: 詹姆士·托宾(美)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美)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美)
概括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英)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证分析的基础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年: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美)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年:罗伯特·索洛(美)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法)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挪威)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年:默顿·米勒(美)、哈里·马科维茨(美)、威廉·夏普(美)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年:罗纳德·科斯(英)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年:盖瑞·贝克(美)
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场经济行为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美)、罗伯特·福格尔(美)
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年:约翰·福布斯·纳什(美)、约翰·海萨尼(美)、莱因哈德·泽尔腾(德)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年:小罗伯特·卢卡斯(美)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威廉·维克瑞(美)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罗伯特·默顿(美)、迈伦·斯科尔斯(美)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马蒂亚·森(印度)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年: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年:詹姆斯·赫克曼(美)、丹尼尔·麦克法登(美)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2001年:乔治·阿克洛夫(美)、迈克尔·斯彭斯(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
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2002年:丹尼尔·卡内曼(美)、弗农·史密斯
前者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后者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3年:克莱夫·格兰杰(英)、罗伯特·恩格尔(美)
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2004年:芬恩·基德兰德(挪威)、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5年: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美)、罗伯特·约翰·奥曼(以色列)
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6:埃德蒙·费尔普斯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巴格沃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现年73岁的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费尔普斯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长期和短期影响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决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2007: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以及罗杰·迈尔森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了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以及罗杰·迈尔森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让我们能将市场运行良好的情况与运行不佳区分开来,有助于经济学家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规则模式和投票程序”。“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何种情况市场机制无效,帮助人们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政策手段和决策过程。“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释何种制度或分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这一理论为最优贸易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08:保罗·克鲁格曼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9:奥利弗·威廉森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瑞典皇家科学院12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森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威廉森的研究表明,市场和诸如公司等层级组织代表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威廉森著作较多,包括《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等。奥斯特罗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如何利用认识科学中的研究成果建立可行的模型,以探讨和解释人类在不同制度安排下的选择问题;各种制度如何产生帮助个体进行决策的信息等。奥斯特罗姆的代表作是1990年出版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
2010:彼得·戴蒙德、戴尔·莫特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瑞典皇家学院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戴尔·莫特森,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三位学者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们对市场的分析使其可以得到这个奖项。“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2011: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和托马斯·萨金特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二人的获奖理由二人解释了是什么让世界经济形势至此,下一步全球宏观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政策将作何改变。二人所开创的研究方法解释了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什么。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们二人从定量的角度来回答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自然科学很难回答的。看一下历史的数据,我们发现过去很难将历史和数据区分。人们来解释微观经济学当中发生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于其他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或者说我们对于以后的经济发展又能带来什么样的预期。
第四篇: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主要贡献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主要贡献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为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Diamond)、和戴尔-莫滕森(Dale T.Mortensen)、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迪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
彼特·戴蒙德在拉姆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OLG)。正是这个模型所采用的世代交叠研究方法,一举奠定了他在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问题研究中的标杆地位。皮特-戴蒙得以在最优税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著名,最优税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戴蒙得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债务对经济行为的长期影响。此后,戴蒙得开创新性的将收入分配与经济效率结合起来,对商品税收进行了分析。戴蒙得最近对经济繁荣与衰退的研究,则关注每个生产者行为的“外部效应。”戴蒙得的代表作品有:《社会保障改革》、《税收、不完全竞争与社会保障》、《按时》 等,并即将出版《拯救社会保障:一种平衡的路径》。
戴尔-莫滕森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除劳动经济学外,他还研究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理论。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从这一成果出发,他进一步研究了劳工移动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皮萨里德斯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受森嶋通夫和戴尔-莫滕森(Dale Mortensen)影响,皮萨里德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基于失业匹配函数的宏观经济搜寻及匹配理论,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增长等。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工、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他以搜寻摩擦理论和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皮萨里德斯最知名的学术成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还是利用这一函数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近来皮萨里德斯主要从事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研究。
第五篇:从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国情
从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国情
摘要: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激发起国民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回顾历史,我国曾有多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上提名,但终因各种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加冕。国家强大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长足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诺贝尔文学奖青睐中国也是理所当然。但中国目前的国情,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与媒体日渐发达,诺贝尔奖的符号意义,为舆论所津津乐道。无论在业界,还是在公众中,它和奥运会、世博会等盛事一道,为大家所翘首以盼。似乎只要中国籍人物被载入诺贝尔奖史册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又可更上一步,这也日益演变为诺贝尔焦虑症。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来自中国的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是“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莫言的获奖,再度掀起了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评论热潮。一.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
诞生于1901年,跨越1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在上世纪80年代后才与中国作家发生关联。历史上,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是北大怪才辜鸿铭,时间是1913年。在随后的20年代,瑞典文学院院士之一的斯文赫定曾考虑提名鲁迅和胡适,但被婉言拒绝。鲁迅在表示拒绝诺奖的信件上写道:“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善于“否定式思维”的知识分子——钱锺书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更为豁达,甚至表露出不屑。1968年的诺奖评选中,老舍得票第一,后由于种种原因,该奖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十年浩劫结束后,随着国门大开,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的巨大影响力被国人所认识,无数的中国作家和读者都在关注此奖,也时有被诺贝尔文学奖扯上关系的消息出来。林语堂、沈从文、巴金、王蒙、艾青、北岛、莫言等都多次得到过提名,即进入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的候选名单。
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一百多年,此前没有一个中国籍作家摘得此项桂冠,谈及其中原因,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让中国作家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决定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选的是十八名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他们大多是精通英、法、德、西、俄等多国语言的著名文学家和学者。作为评审的瑞典作家、学者,深受西方主流文化影响,导致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和中国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任何文学评奖都自然涉及到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问题。翻译不当无疑也是当下中国作家与之失之交臂的一大因素。瑞典文学院的十八位院士中,只有马悦然精通中文。这对中国文学作品而言,无疑是一大劣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文的语境经过翻译后总会少了原汁原味。二.国家的强大乃是得奖的根本
在诺贝尔的遗嘱中曾经这样写到:“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诺贝尔的遗嘱的希望固然是理想的,但是,在100年的历史上不难看出,凡是国家强大,经济进步,国力雄厚者无疑获奖的最多。
从1901-1982年,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有171人获奖,法国有44人获奖,英国有78人获奖,德国有58人,前苏联有16人。绝大多数的奖项都被发达国家瓜分。而发展中国家获奖者只是凤毛麟角。尤其亚洲,比如在本世纪的上半叶,诺贝尔文学奖只有1913年的印度的泰戈尔获得,后来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这些世界强国得奖也有着其必然的因素。因为无论是科研条件、教育背景等他们都有着深厚的基础,取得科研成果也是必然的。
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法国人获得奖是最多的,包括2000年的获奖者高行健。其次是美国。为什么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而他的获奖者有8位呢?从我们看看美国的国家地位就知道了。近年来,几乎每届诺贝尔奖都有美国人。今年就有8位。为什么美国这样一个还不如我国清朝历史长的国家就可以获奖,而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还产生不了一个获奖的作家吗?显然不是。在诺贝尔奖设立之时,也就是在1901年,那时候的中国正值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往后发展,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直到1949年。这个时期不是日本侵略,就是军阀内战。诺贝尔奖当然不会关注一个正在战争的国家。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的走上正轨,加上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诺贝尔奖也没有光顾我们。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强大、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包括当代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健康的发展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展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诺贝尔奖也开始关注中国,因此有了我国作家被提名的报道。
回顾我国古代的历史,凡是在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时代,必然文学的发展也是空前的。比如在我国历史上的“开元盛世”,那时侯的文坛象灿烂的星河一样,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家。所以说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很大方面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家的强大。国家强大乃是一切发展之根本。试想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呢?我们当代的中国,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对于作家也是一种福音。我们的国家正在努力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三步发展目标,我们这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试想如果按照当前的社会发展,在我国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我们当代的中国作家肯定会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三.当代中国国情
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的国家自豪感喷涌而出,各界人士都感受到了一股“中国正在崛起”的力量。我们总在说: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的确中国文化博大精神,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底蕴是世界任何民族不可比拟的。那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步入到发达国家行列呢?当然不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了关于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频发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要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体现了高举旗帜同与时俱进的统一、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立足当前同着眼长远的统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