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恶之花 原创论文

恶之花 原创论文



第一篇:恶之花 原创论文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安徽大学]西方文论导读

课程作业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

——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学生姓名:

号:

业:

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

——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流派众多,文学思潮此起彼伏的时代。当时浪漫主义的“庙堂出现了裂缝”,自然主义有发展之势,唯美主义已打出了旗帜,现实主义尚在混乱之中。“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而新的传统尚未形成”,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进退汇合的十字路口,象征主义孕育而生,而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便以一种宗教般的狂热、固执和异想天开为世人奉献上象征主义著作《恶之花》,在这里,他将注意力指向了前人未曾涉及的粪坑、蛆虫、白骨和腐尸„„他那“发掘恶中之美”的另类美学观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通向诗歌大门的新路。

什么是“象征主义”呢?象征主义这一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中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文学戏剧、绘画、哲学等领域。象征主义艺术思潮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出现。它的产生主要是来源于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的不满。这些知识分子不满于现实,但又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他们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象征主义正式得到承认和确立。

作为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象征主义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追求。它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该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它重主观幻觉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而轻真实再现;重暗示启发而轻明确表达。象征主义总是采用象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征、暗示、启发等手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因而形象也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充满神秘主义色彩。而作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便充分的展现了象征主义的美学观点,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

《恶之花》像怪物似的出现在法国诗坛上,它不仅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惊世骇俗的不朽名著。单是书名本身,就充满象征意味。“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花”。而“恶”字在法文中更是有多重含义,如疾病、邪恶、丑恶、怪诞、痛苦、损害等等。而“花”的含义则具有文学色彩,指美好、神奇的东西,如艺术、诗歌等等。波德莱尔用“恶之花”作为诗集的题名,其用意就是通过诗歌的象征意象展示人世间丑恶的事物,从恶中去发觉美,给世人以震撼和惊醒。

《恶之花》全诗共分为六个部分: 《忧郁与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叛逆》、《死亡》。虽然诗集中的诗不是按写作年代顺序排列,而是按诗人要表达的主旨重新组合编排,但它却“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它有一以贯之的主题思想,象征的意象既暗示反映了波德莱尔所处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孤独、病态的诗人,在光明与黑暗、现实与虚幻、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上下求索,不断追求美与理想的曲折历程和悲怆的内心感受。

写景状物与表情达意上“象征手法”的运用及“从恶中去发现美”的美学创作原则是《恶之花》的两大特色所在。也正是由于这两种特色的交融与运用,才使得《恶之花》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妖异的美感。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大量的象征、暗示、隐喻、典故等意象,使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相互象征,相互感应,从而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恶之花》的描写涉及了世间万物。猫、狗、修士、妓女、赌徒、腐尸、幽灵、香水瓶、太阳、乞丐、骸艘等等组合成了一个丰富而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意象体系。而波德莱尔诗歌中的这些意象也是兼具现实性和浪漫色彩。他的 3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写作风格时而严肃,甚至充满了愤怒与激情;时而又回复温婉和静谧,他生动的刻画人们嗤之以鼻的事物,赋予他们新的姿态和意蕴,具有很强的开创性。这些意象都充满了奇异性和新颖性,蕴含深意,回味无穷。

如诗作中的“骷髅”意象,在这里,这些骷髅是一群“夜的舞者”,她们看似妖冶狂荡、堕落沉沦,实则在意象之下则隐藏着那个时代腐朽的内质。《骷髅舞》描绘的是一具女性骷髅在精心打扮过之后,欢喜赴宴,在舞会上妖冶狂舞的情景。《骷髅农夫》将死去的农夫比喻为剥皮人或骸骨,纵然失去了皮肉,却依然凭着一副骨架干着农活,填满包租人的谷仓,无休无止,没完没了。《怪物或一位骷髅美女的傧相》则描绘了一具极尽妩媚和妖烧充满了欲望,如怪物一般的骷髅。她身前过着奢华自得的生活。赌博、爱情、美食应有尽有。而现在虽已化为骷髅,年已不惑,却依然充满诱惑力,仍然没有脱去浮华和欲望的气味。波德莱尔称其为“完美的老怪物”,她虽然有美丽的一面,但却任由欲望和命运的摆布,变得肮脏而龌龊,最后只能奔向魔鬼,堕落沉沦到底,自我毁灭。

这三则“骷髅”意象的描写深刻而新奇,语言也充满了节奏感,主题更是引人深思。对比波德莱尔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这些象征意象也就找到了“落脚点”。波德莱尔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期,但在纸醉金迷,色彩纷繁的巴黎城,他看到的风景却恶如蛆虫般无处不在,嗜咬着巴黎这个死尸般的世界。他看到了贫穷、悲惨和丑恶,而这贫穷、悲惨与丑恶的背后,有一种情绪正悄悄滋长,那就是反抗与革命。这景象当然不美,甚至令人困闷和窒息,但却揭示了巴黎社会腐朽醒凝的实质。也正是通过对大众,尤其是诸如妓女等底层人民的描写,波德莱尔揭开了巴黎华美的面纱,让人们竟然瞥见了巴黎社会丑陋且令人作呕的嘴脸。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波德莱尔以象征反映真实的艺术写照,这与象征主义美学观念也完全契合。

诗作众多象征意象中,当然不乏诗人个人生活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如《猫》 4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之一)既是写猫,又是写女人,是借用猫的意象来表达对妻子又爱又恼的复杂感情。再如《香水瓶》则是一首奇特的爱情诗,诗人把自己比作老旧肮脏而又余香犹存的香水瓶,借用香水瓶散发出来的“强烈的芳香”,象征诗人对心爱的女人强烈的感情。诗作中,象征意象众多,这些意象新颖深刻,其想象力之丰富奇诡令人惊叹不已,他们恰到好处的挖掘到人的精神世界, 再现了人们主观的心灵世界。

《恶之花》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和美学原则就是“从恶中去发掘美”。诗集中,恶与美的完美交织给人带来了异样的审美体验。一直以来,人们所重视所关注的都是“美”,总是通过直接的对“美”的赞扬和歌颂来表达内心感情,而《恶之花》的审丑思想无疑是一个新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开拓。波德莱尔便是执着于描写赤裸裸的丑恶, 然后从中发掘并升华出特殊的美。在诗人看来,丑是对现实的反映,而美则是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丑的剖析和展示,发觉其中之美,以丑为美,化丑为美更能够带来内心世界的共鸣和情感最真挚的体验。正如他在《恶之花》的序中说:“什么叫诗歌。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 发掘恶中之美。”

正是在这种美学观的指导下,波德莱尔在诗集中塑造了大量的丑的意象,涉及到社会现实、自然事物、人性精神等具体可感的和抽象虚幻的不同领域, 构成了一个具有多个分支的庞大的恶的意象体系。在波德莱尔的笔下,似乎万物皆丑,万物皆恶。他拒绝去描写如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英雄美人、王公贵族、豪华宫殿、田园风光和异域盛景等。他所向世人展示的尽是丑恶与肮脏,这也正是他独具风格和另辟蹊径的艺术追求。

广为人们称赞的《腐尸》、《七个老头》、《骷髅农夫》、《小老太婆》、《情侣的死亡》、《黄昏》等便是这个方面的代表作。

其中,《七个老头》、《骷髅农夫》、《小老太婆》、《情侣的死亡》、《黄昏》以大量描写社会现实之恶而闻名。社会之恶也是整部诗集中对恶的最明显最直接的 5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揭示。在这里,他所描绘的下层人物衣衫褴褛、面容消瘦、任人欺凌,有的甚至面目可憎。《七个老头子》中的老头们“眼中闪着恶相”、“像跛行的走兽”;《小老太婆》“弯腰曲背、身体萎缩如同怪物”;《骷髅农夫》被剥掉皮, 只剩一副尸骸,却仍在翻耕劳作;《黄昏》里,在夜幕掩盖下,满是倾巢而出的作恶者,娼妓、骗子、小偷、赌客等等。这芸芸众生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一幅乌烟瘴气的巴黎生活画面, 为读者展示了大都市巴黎如同人间地狱的悲惨景色。这些便部分展现了《恶之花》的社会现实之恶。同样令人“不堪入目”的还有波德莱尔笔下的“自然之恶”。正如《腐尸》中所描绘的“爬满蛆虫的腐尸”,他恶臭难闻,周身爬满了苍蝇和飞舞的臭虫„„此外,波德莱尔还对人的精神即人性之恶进行了描摹。

然而,这就是诗人所要单纯表达的恶吗?显然不是,波德莱尔所要表现的一种在丑恶的对照和衬托下,对美的展现与升华。在老头子、老太婆、盲人们身上, 诗人不仅仅看见了他们猥琐可憎的外形, 更发现了蕴含在他们身上的生命意志和他们心中的一片精神的净土。而对于那些在污浊社会中冷寞麻木的妓女、赌徒、混世者,诗人则显示一种无可奈何之情„„波德莱尔就通过对丑恶的现实反映和揭示来表现出对美的理想的追求。而《腐尸》的思想意旨更为深刻,波德莱尔从这一可怕尸体形象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肉体终将毁灭, 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才能永存”。所谓“形姿”、“神髓”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肯定和赞美这种力量才是诗人不惜笔墨描写腐尸的根本目的。人性的丑恶与崇高更是如此。波德莱尔对诸多丑恶的刻画同样与他所生活的社会时代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恶之花》是诗人的人生历程和心灵历程的真情实录,诗人在诗集中所描绘的杀人、投毒、纵火、强奸等大都是其自身目睹或是体验了的。长期生活在“病态之都”巴黎的波德莱尔处在“恶”的环境的包围下。因此,诗集便可以看做他对自身苦难的言说。同时,通过对自我的大胆解剖和真诚的告白,他无情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堕落,这也诗作惊世所在。

就个人看来,审丑的体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丑的载体或是表象本就是丑的,是恶的。这种形式的审丑就是以丑显丑,转丑为美,在波德莱尔的《恶 6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之花》中,便大都属于此种形式。第二种的审丑体验,他的关于丑的载体和表象是美的,或者说它所浮现给读者的最表层的东西是“美”的,而在表层之下的第二层中,便蕴含了大量“丑”的内涵,然后再通过深层的,对于前两个层次的美与丑的剖析来指出真正的美丑所在。正如一些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妓女的形象。以左拉笔下的娜娜和曹禺笔下的陈白露为例,首先,她们的物质外壳是美的,她们都拥有美丽的肉体表象。然而,她们作为妓女的身份实质又带有恶的成分。但是,倘若对她们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特征因素进行分析,那么这些所谓有着美艳脸庞但地位低下妓女的人生之路便有了解析。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变得开朗起来。

这就是《恶之花》,“恶之为花,其色光艳而冷彻脊骨,其香浓郁而幽远,其态精俏而邪魅,其组祟高而延绵,它绽放在地狱边缘,释放其阴冷而波动心弦的独特魅力。”通过象征与现实的交织、丑恶与美丽的融合,波德莱尔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别样的艺术世界,带有着丰富的意象和美学内涵,这部象征主义宪章之作的开创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对后人来说,通过阅读和思考波德莱尔及其著作《恶之花》所得到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也将源源不尽,世世翻新。

第二篇:恶之花

09级 文学院

200919080094 金贞我《恶之花》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这里,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象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忧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青年一代找不到出路而陷入悲观绝望之中。

近几日,我一直沉浸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之中,我的灵魂仿佛仿佛跟随他一起经历了一场恢弘壮阔的伟大战役。在这里,有着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理想与现实的激烈交锋,上界与尘世的弥合,血与火的交融„„我似乎再也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中无限的思想,情感了。可是,我又抑止不住要把它说出来的冲动,于是,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写下了这篇读后感。尽管语言拙劣,但只要能够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就足够了!

在《恶之花》的世界里,你可以体会到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与不幸,人性中的恶被作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他通过对行行色色的恶的描绘和挖掘,揭露了撒旦——这位“恶的化身”对诗人的处境和命运的控制和影响,在揭露中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天堂和离去的上帝的复杂矛盾的感情。“因为失去了天堂,诗人不得不在地狱中徉倘,化污泥为黄金,采撷恶之花,用美的追求来缓解生的痛苦。”恶之花是一种特殊的美,它那奇特怪异的色与香,最大限度的激发了读者想象的翅膀,使其实现对恶的现实的超越!

在看《恶之花》时,我总觉得虽然正是因为有了作者的不快乐、忧郁、不幸和反抗,才有今天的《恶之花》,但是我觉得波德莱尔其实并不用受这些苦难的。因为自从他母亲改嫁后,他就在潜意识里讨厌他的继父,从而导致尽管他继父为他的聪明而骄傲,他也视而不见。另外,也许他并不讨厌资产阶级,只不过因为他继父是个小资本家,所以他才连带地讨厌起资本家。也许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小气的性格,才导致了他的孤僻、不幸和忧郁。

第三篇:恶之花优秀抒情诗歌

夜在慢行

夜像一双偷窥的眼睛

总是在角落

冷眼旁观

在夜里

所有的坏情感都被无限放大

两个人

舌尖上的较量

连月光,都前来看戏

看着一幕幕的刀光剑影

最后,它露出了惨白的笑容

是什么

让这夜里弥漫着战场硝烟的气息

苦涩早已盈满这个小小的处所

许是没有了温暖的阳光

只剩下冷清的白炽灯

许是没有了撩人的微风

只剩下躁动的空气

许是没有了昨日的欢笑

只剩下冰冷的眼泪

看点点星光

在黑漆漆的夜空中

也有一个温暖的小窝

闪着橙橘色的微光

在说:我们好幸福

那是属于它们的小确幸

我,有一片富饶土地

草儿,花儿点缀在绿地上

参天大树摇摆着枝干

和我招手

看似是光鲜靓丽的生活着

实际上

却宛若装饰品一般

是虚无的两个人之间看似被“手铐”铐上

事实上

危机潜伏在每一天

在不经意间就解锁了

霎那间

曾经的山盟海誓

直到海枯石烂

都不复存在那一天在未来的支路上

窃喜着张望着

这对恋人

踏上不归路

倘若走上

只会是一路走到黑尽

有的人走的潇洒

有的人走的落寞

时光荏苒

夜在静静地观望未来

恶之花,在悄然绽放

第四篇:读《望春风》有感:罪恶之花

罪恶之花

——读《望春风》有感

子夕

《望春风》榜单中我读的第四本书,也是四本中读起来最令我满意的一本。

同其他三本一样,《望春风》描画的也是一副乡村画卷。刚看到开头的时候我是有些失望的,总觉得最近乡村题材的书是在是太多了,看得有些腻味了。但好在这本书没有局限于乡村的“质朴”.书中第一部分以一个总起的位置描写了所有人看似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二部分再以单个人物为单位进行关系的拆解。第三部分则可以看做一个后续。虽然第一部分看似复杂、冗长,但坚持读到后面这分冗长就会变成连续爆炸的烟火,接二连三的炸出绚烂的花朵。

相比《慈悲》、《山中的糖果》,格非老师的写作更胜一筹。前二者只是单单写出了质朴感,格非老师却以一个中年人的身份描写出了乡村人的那种愚昧偏见和七情六欲。相较之下,前二者就显得青涩很多。

在格非老师生动详细的描写手法下,这个乡村里的农作物、花鸟和人物都栩栩如生。连我这样一个没有农村经验的读者都仿佛置身在那个愚昧却自然的村子里。

这是一个我不理解的世界。我不明白为什么农村里的出嫁和出轨可以互不影响地存在。

这个村子里,嫁娶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不是二人情意所在。而出轨则是家常便饭。但从来没有人反思过自己的感情问题,也不去追求真正的“爱”.是不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村就是这样的呢?因为物质的匮乏,成家就变成了保障物质的一种手段。或者是类似于春琴那种“算命”的结果。不管是哪一种,在我看来都很可悲。春琴和“我”的感情还算是在正轨上,但那时的他们早已迈入黄昏,文中对他们二人的感情发展也并未做太多详述,所以我也不好说这两个人究竟是真爱呢,还是亲情。

这个村子里的出轨故事太多,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些都让我瞠目结舌,无法理解。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正面的夫妻榜样的话,或许朱虎平算是一个。

所以,婚姻忠贞之外的情欲就成了书中的一大亮点。作者用直白的语言描写女人的身体,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描写情欲之事。这种感觉就好像挠痒痒,时而找对了地方,时而隔靴搔痒。进退之间,作者掌控自如。不会低俗,也不会虚情假意。这是我认为精彩的地方所在。他所披露的那种情感很真实,也很负罪。

要说情欲,王曼卿这个人物不可绕过。

在同彬的眼里,王曼卿是一个欲望女神一般的存在。哪怕是多年后,和两个莉莉都有过感情之后,他还是会啧啧回忆王曼卿的身体。

在《曼卿的花园》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道:

到了每年的三四月间,在春风的梳拂下,那株海棠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开放。花苞初呈秾丽的胭脂色,丝丝缕缕,有一种黯然神伤的幽逸。但空濛的春雨很快将它的颜色洗淡,绽放出一派饶有风韵的粉白。花瓣层层叠叠,累累纷披,在初生柔叶的映衬之下,独立斜风细雨,瞻望四方,蹙然有思。

当然,赵锡光先生家的庭院中不光有海棠。

每到盛夏七月,绚丽的大烟花迎风怒放之时,那些妖冶多姿的绛红色、紫色或白色的花朵,挤挤攘攘,织成一块色泽斑斓的云锦。这些传说中的销魂之花,仿佛一心要为自己洗去莫须有的恶名,使出浑身的解数来涂脂抹粉,顾盼之间,流波横溢,摄人心魄,为这座古旧、冷清的院落平添一抹活泼的明丽。

这是曼卿和同彬云雨前对她家花园的描写。赵锡光(曼卿的丈夫)在花园里偷偷种了罂粟,那些销魂之花便是罂粟花。这罂粟花既像王曼卿,又像王曼卿和同彬的关系。

“仿佛一心要为自己洗去莫须有的恶名,使出浑身的解数来涂脂抹粉,顾盼之间,流波横溢,摄人心魄,为这座古旧、冷清的院落平添一抹活泼的明丽。”

不得不说,这样一个环境的铺垫实在是妙哉。就好像你还没有偷窥到房间内的事,就先闻到了那股罪恶的花香。

二人罪恶关系的开始,格非老师如此描写道:

她慢慢地转过身来,手里没有眼药膏,却捏着一把花剪刀。为什么说是花剪刀呢?因为两个半月形的剪刀把上,密密麻麻地缠着蓝颜色、绿颜色、黄颜色、红颜色的玻璃丝。大概是怕剪东西时硌手吧。我问她,拿剪刀干吗?她只是把头拼命地往后仰,咬着嘴唇,像笑不像笑,用极小的声音对我说:‘我要把你身上的小黄瓜剪下来。’我死死地箍住她腰。她的身体软塌塌的,脖子里全是汗。过了一会,她见我不吱声,突然又笑了一下,说:‘要不,剪舌头也行。快,把舌头伸出来!’我就闭上了眼睛,真的把舌头伸了出来。嗨,你猜她怎么弄?嗨,她把我的整个一条舌头,全都裹在了她嘴里……

同彬和“我”说,现在就是立刻让我去死,这辈子也值了。

罂粟花徐徐绽开,大红色的花瓣下,是黑不见底的花蕊。

噢,农村里不只种农作物,还可以种罂粟。

相比《北鸢》呢,格非老师的文笔更生动,也更真实。葛亮老师的书卷气太重,虽然很适合民国题材,但作为小说阅读起来还是累赘了点。

这本书的缺点呢,如其他读者所说,人物过繁,没有把每一个人物都树立起来,甚至记不住。故事很精彩,但是阅读后故事带来的反思和冲击还是小了点,浅了些。

第五篇:拒绝罪恶之花 远离毒品之祸(巫山优秀奖)

拒绝罪恶之花 远离毒品之祸

陈冬梅

巫山县小学朝云

大自然总是神奇,在我们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便已经为我们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神秘植物:吃了可以解渴的果子,闻了就会昏睡的花朵。苍白的颜色之下是美味,但美味之中未必不是危险。他用自己的无上智慧,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所警惕。

在黑暗中,有一片绚烂的花朵绽放开来,娇嫩的骨朵,细致的花蕊,精致得如同工业文明时期的艺术品。人类将这些花朵摘下来,白色的液体流出,却如同吸血虫一般抽干宿主的血肉,只留下一具苍白的骷髅。

有大夫将这种液体提取出来,送给上战场的战士,让他们免受肉体的痛苦。但自甘堕落的人们很快发现了他的新价值:吸进去,能够让人进入另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现实是五颜六色的,自己是五彩斑斓的,没有翅膀的人能够在天空上自由飞翔,没有权利的人能够在王座上发号施令。这种奇异的东西,这种为了止痛而降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东西,终于有了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名字--毒品。

毒品是从何时流传开来的?世界上又是何人吸食了第一口毒品?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在这花花绿绿的“糖果”“树枝”和“巧克力”背后,是人类无休止的欲望,更是罪恶的魔爪。

巫山,一个坐落在重庆深处的小县城,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令人神往。

这个县城,睡在大巴山、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褶带的怀抱里。脚下是滚滚而来的长江,身边是波涛汹涌的抱龙河,山水之间,怡然自得。

这个县城,睡在古今文人墨客的诗文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的壮丽令人叹为观止;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他的野性令人无法忘怀。

他本该是依偎在重庆身边的孩子,但不知何时,罪恶的黑手却悄悄抚上了他的脊梁。黑暗中,群众们在一身寒意中醒来,有人告诉他们这样一个故事:XXXX家的孩子吸毒被抓了。

怎么会这样呢?淳朴的百姓并不理解巫山里发生的一切,对于“毒”,他们本能地去排斥,“吸毒”,这样恐怖的故事更是不敢想象。他们看着警车在自己面前呼啸而过,看着那些坚硬的脸庞不知所措,一个声音在他们的耳边盘旋:吸毒真可怕,吸毒会被警察抓走,一定不能吸毒。

对于吸毒,他们的理解仅此而已。

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曾经的黑手再次出现了,他模样猥琐,干巴瘦小,在村子里,在学校边,在酒吧里,在巫山的每一个角落四处游荡,对着年轻人、孩子、老人发出恶魔的蛊惑:

吃一个吧,吃一个能够“high”起来,可得劲了。

吃一个吧,吃一个腰就不疼了,干活更有力气。

吃一个吧,吃一个就会更聪明,考试就能拿第一。

有一些人带着畏惧和厌恶从他的身边跑开,也有一些人从他的手上接过恶魔的馈赠。

终于,邪恶的种子萌发了。

吸毒之后的人们身轻如燕,在另一个奇妙的世界享受到了自己穷其一生也无法得到的快乐,醒来,面前是沉重的现实和无趣的生活,他们终于对着恶人再次伸出手去,给我一个,求求你再给我一个。

泥沼之中,挣扎的灵魂越来越多,绝望的哭喊、警告已经被“再给我一个”的哀求所覆盖。毒,如同一张看不见的网,在山清水秀的巫山慢慢降落下来,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滋生黑暗。

当一人吸毒全家遭殃的话语在村子里扩散开来,当教师敲着黑板教育学生“远离毒品”,无声的警钟开始鸣叫:禁毒,刻不容缓。

危难关头,巫山终于出手了。

曾经,这片宽厚的土地养育了无数勇敢智慧的子女,现在,这些子女化作英勇无畏的斗士,前往巫山的每个角落与罪恶搏杀。

我的土地容不得一点污秽,更容不下毒品这种脏东西,这是他们的宣言。名为“禁毒”的火焰在巫山燃烧开来,要将头顶的阴霾全部驱散。

有人吸毒?

走访调查,顺藤摸瓜,机敏的公安干警化作猎鹰,用眼睛搜寻一切蛛丝马迹:某酒吧经常出没可疑人员,查;某村民经常半夜外出,查;某商人在短时间内负债累累,资产去向不明却不报案,查。

铁手之下无黑暗,慧眼如炬灭毒踪。骨瘦如柴的吸毒人员在村子里、树林里认罪伏法,他们嚎哭,他们哀求,痛苦的声音令人心碎,干警们含泪告诉他,你别怕,咱送你去把这东西戒了,以后咱好好过日子,咱一辈子都不沾了。

有人贩毒?

明察暗访,抽丝剥茧,刑警大队与禁毒支队一同行动,布下一张天罗地网: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查,犯罪分子在半夜交易;为了混淆警察的视线,每次出门都要易容改装。为了藏匿沾满鲜血的毒资,他们用各种理由谎报账目。

一朝不退位,便与毒相争。专案人员日夜守在监视器前,办公室里,饿了吃泡面,渴了自来水,充满红血丝的眼睛却始终不曾离开屏幕,圆睁的双眼里,是要将贩毒人员烧尽的怒火,更是要保卫巫山百姓的忠诚。

有人制毒?

你的车间在做什么,为什么半夜开工?你的儿子在做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存款?你的后院有什么,蛇皮袋子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

动之以情,你不愿意让自己制毒的家人“蹲局子”,你可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他制造的毒品毁了一辈子?

晓之以法,你说“吸毒贩毒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可知道,法律背后的惩处有多么严厉?

走上栈道,脚下是咆哮怒吼的江水,一个不小心便是尸骨全无,他们不怕,因为他们要将贩毒人员绳之以法。

进入戒毒所,光滑的手臂上满是抓痕,这是瘾君子们毒瘾发作时留下的“纪念”,可他们不怨,因为要帮自己的家人重新回归生活。

张嘴一口毒,全身都舒服,舒服不一会,还想来口毒。毒瘾天天涨,人身骨肉枯,回头望乡里,牢狱做长屋。

这是吸毒者的真实写照,更是贩毒、制毒者的最终报应,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还有一些人,为了我们的财产,为了我们的安全,努力奋斗在禁毒工作的一线上。

查毒,绝对不让毒品流动,查到就销毁,一定要做罪恶的灭除者。

抓人,绝对不让犯罪横行,用法律制裁,一定要做人民的守护神。

巫山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但在这神圣之下,是禁毒工作者们用血与汗铺就的赞歌。千里追凶已是家常便饭,生死搏斗更是稀松平常。性命?或许早已不是自己的了,那为何还不肯放弃?因为每剿灭一次毒品犯罪,就会有一个家庭回归正常,就会有一点黑暗消失无踪。

“我们新增添了毛发检测设备,”巫山禁毒一线的工作人员笑着说,“以后可以把禁毒工作做到更好了。”

“我们成立了巫山禁毒教育警示重心,并且对外开放”,他们说,一脸正气,“我们的愿望不再是巫山禁毒,而是天下无毒。”

是的,巫山的子女们连接起来,终于点亮了禁毒的火把,这火把被传递到一线禁毒工作者的手上去,再次照亮黑暗。禁毒之路漫长而坎坷,但他们还在奉献。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果不忍心看见那些疲惫的脸,不忍心看见家人的泪……我想,你比我更了解该怎么做。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104738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