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刮痧》
浅谈“刮痧”
课程:比较文学与文化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英语1301班 姓名:易嵘峥 学号:1801130114
浅谈《刮痧》
在这学期的比较文学与文化课上,老师一共给我们观看了两部电影:《推手》和《刮痧》,这两部电影都强烈体现了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对比与摩擦,像是医学方面,法律人情方面等等。在此,我想就《刮痧》这部电影谈谈自己的感想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电脑游戏设计师。他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让许大同梦中惊醒。一天,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从北京来的父亲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对丹尼斯进行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竟然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许大同发现无法用西医理论来解释刮痧原理,而控方律师又一再的歪曲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许他和儿子见面。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二连三的噩梦不断降临,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许大同原以为实现的美国梦也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影片的最后,大同的朋友昆兰亲身尝试刮痧并为其正名,因此法官宣布了对许大同的解禁令,一家人终得团聚。《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理解从而使华人陷入种种困境。影片中有不少情节仍记忆犹新,让我感触颇深。
在为许大同举行的颁奖典礼上,丹尼斯和朋友的儿子打架,大同当着他朋友的面体罚儿子,并要求丹尼斯给朋友儿子道歉,这在中国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到了美国,由于成长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思维的差异,外国人非但不认为这是一种教育方式,反而以此作为起诉大同虐待儿子的证据之一,而大同对此百口莫辩,在他认为这在中国是常识,根本用不着解释,大家都会理解,可到了美国就行不通了。
在其中一场听证会上,大同向大家解释什么是刮痧,很激动的讲着“人体的七经八脉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又奔向大海,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但是没有一个法官或是律师能够听懂,他们要求找医学权威来证明,可是这样的权威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于是儿子只能被放在福利院,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以至于丹尼斯认为父母是要抛弃自己。因为刮痧是中医疗法,由中国古代数千年的经验总结而来,无法被现代科技所证明,许大同的官司也越打越艰难,这同样是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不理解。在一次官司上,大同的朋友昆兰被对方律师传唤,当问到大同是否当着他的面打他儿子时,他看了看大同,然后不情愿地回答说“是的”,但他还想解释,却被律师制止了。休庭后,大同指责昆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兰则感到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在美国人看来,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之一,尤其是证人,在上庭之前都会宣誓“我所说的都句句属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强烈的差异与对比。中国人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认为若有困难,朋友应该倾囊相助,为其两肋插刀,但在大同看来,昆兰在法庭上的表现,非但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反而指证他,对他造成不利,这让他很懊恼,但我们若分别从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的文化背景以及立场来分析,他们二人,论谁都没有错。
中西方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基础,文化起源和社会政治结构的不同而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造成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表面上看涉及面广,但若对其进行抽茧剥丝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差异的外表下,其本质是融合,及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而当今信息网络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西双方应该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全面吸收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这将将世界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实现大同。我想,这或这就是“许大同”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寓意吧!
第二篇:《刮痧观后感》
电影《刮痧》观后感
旅游1101 2204100154 彭腾昇
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这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片中大同在功成名就之时将久居北京的知识分子老爹接至美国并准备为其申请绿卡,其间对美国的“聋哑”生活和升华的刮痧事件最终让老人离开圣路易斯,还有里面一些细节是反映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的,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算是一种瘀病,需要刮痧才能一个经脉的两端连在一起,活血化瘀的作用,亦可以理解成祖一辈的文化受到阻隔,需要刮痧刮去隔阂才能有一个文化的传承继续下去。
故事是从一个远赴美国在美国跌爬滚打终于混出了名堂的一个中国家庭身上开始讲述的。因为小孙子肚子疼而爷爷初来乍到不懂得英文只好用刮痧这一中国传统中医疗法给孙子止痛,偶然孙子去医院看病脱了衣服却被医护人员看到了背上的青一片和紫一片以为是家庭暴力,便由此引发了矛盾开始了《刮痧》的全部故事内容。虽然是“刮痧”造成的法律纠纷但是从中又引出了很多因为异国、不同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我称之为误会,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谁能够说到底是孰对孰错,只能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教育、生活方式,在美国有美国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们身在异国他乡就得按照人家的法律办事,我们所认为的顺理成章在那里都会变得“不可理喻”。
影片里最让我觉得我们做的不好的还有关于儿童的保护,看到美国把每个儿童的利益放到最高点,孩子是不可以一个人被留在家里是不可以被轻视的,而我们中国因为家长的工作忙碌孩子一个人孤单的日子绝不在少数,而且作为孩子还必须要理解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
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世界逐渐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变得开始向西方靠拢,我们的思考方式逐渐西化我们的文化逐渐西化就连电影,也不再是多少年前的中式电影风格,即使是《刮痧》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也采用了西式的外露型表达方式而不再是中国的含蓄美,所有的情感只有含蓄——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标志。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以旅美华人文化生活、文化冲突为背景,除了表现父子夫妻之间的不容割裂的爱之以及中西方文化隔阂外,还让人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也是一个成功之处。
第三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观后感 电影《刮痧》是一部具有爱国情结的故事片,它反映了中西方交流间的种种社会问题,无论是从编剧的大纲安排还是从导演的拍摄角度都能完完全全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味道。它向我们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这种冲突可以称作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中国人和美国的社会,当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效果,冲突来自于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的碰撞。
影片中美国人对中国的刮痧、孙悟空、打骂教育等等延续千年的文化均进行了否定,主人公只能伸冤而不得,因为这是价值观不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美国人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这就注定了自由、平等、民主作为他们信念的首要内容,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充分享有人权和社会所有权利。而中国的道德人伦本位却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因此在中国父亲管教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都是无可厚非的。对中国人于情不通,对美国人于法不允,情理与法理的矛盾冲突在影片中逐步尖锐升华。
在这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美国的法律完全不可能为将人弄得“伤痕累累”的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刮痧便是一种虐待。法律不能创造出文化之外的东西,所以刮痧只能变成“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另一方面,中国法律也不可能把刮痧列入违法行为。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被认识后,冲突才可能解决。
在我看来,如若仅仅煽情地展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加深彼此误解。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完善的法律和体制是如何解决差异、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平等与公正的。
另一方面,对于美国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的很多年轻人,看到了美国刻意宣传的文化之后,就不可自制地爱上了美国文化,渴望融入美国社会。殊不知在受了20多年东方文化的浸染之后,又怎么可能轻而易举的“脱胎换骨”?这种冲突是必然的,也是无奈的。
甚至有的国人人大放厥词言之凿凿,所言均是中国的医学确实毫无用处。如此哗众取宠之举毫无必要,单方面否认自己国家的文化,这并不能为身处其中的自己带来丝毫益处,徒留病态的高高在上的自傲,什么也改变不了。
我们是不同的造世主造出来的,怎么可能一样呢?差异是刮不去的,但可以包容。
第四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观后感
汉教1502 吴静燕 201503060215 《刮痧》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移民美国的许大同一家,因为孙子丹尼斯肚子痛,而爷爷看不懂英文注释的药瓶,所以选择给孙子刮痧,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制度法的碰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当,导致了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这不禁引人深思。
中西儿童保护法对比
贯穿影片的是许大同一家和儿童福利局之间的博弈。医院在看到丹尼斯后背上的刮痧痕迹后,就立马汇报给社工,怀疑父母虐待儿童;而儿童福利局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搜集证据,将丹尼斯保护起来。不论影片中丹尼斯没有受到虐待这个事实,美国的儿童权益保护机制着实令人钦佩。反观中国,虐待儿童事件频发,但是对于儿童的保护却做得相当不到位。在中国,缺乏完备的儿童保护体系,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都主关的认为,父母所做的都是为孩子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思想深深刻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脑海当中。但是我们却没有考虑到儿童的权益,没有考虑过他们的生身心会在这样的打骂中受到伤害,所以对于美国有这样完备的儿童权益保护体系表示钦佩。
然而,在电影中儿童福利局虽然是为丹尼斯考虑,但是他并没有完整的了解过整个事件,没有了解刮痧是什么,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指责许大同忽视和虐待丹尼斯,儿童福利局的弊端由此可见。并且儿童福利局的辩护律师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过儿童的感受,没有考虑过如果出现失误孩子将失去父爱的后果,只是一味地想着赢得诉讼。他寻找各种证人打擦边球,捕风捉影,甚至曲解中国文学《西游记》,作为一个福利性社会机构,他的做法无疑是大错特错。在我看来,他们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给许大同上了死刑,他们不去了解刮痧是什么就断定这是虐待,作为一个儿童保护机构,不应该仅仅是给他们安全的环境,儿童最需要的还是父母,他们应该在了解事实真相后与父母进行沟通,劝阻不要进行刮痧,而不是将所有证据都引向虐童,不听家长解释,不了解事实。
中西方文化碰撞
电影突出的主要矛盾,就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最突出的就是儿童教育保护方面。在美国,儿童保护法是相当严格的,因为历史上存在过大量儿童受到虐待、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美国的儿童保护法设置的越来越严格。有种说法说的很正确,美国的孩子,不属于父母,而是属于国家的。所以在美国,打孩子这样的事少之甚少。
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父母还是坚信,孩子是自己的,该打就得打,这是身为父母的权利。当发生打骂儿童事件时,大部分旁观者会认为,这是人家的家务事,围观看看就算了,最多就是劝阻一下。而且中国缺乏完备的儿童保护法,当出现虐童事件时,儿童还是被安置在在家中,对于施虐者的惩罚很轻,在经过处理后也不能真正保护儿童不受到伤害。中西方制度文化差异由此可见。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电影中许大同进行第一次听证会前,找了公司老板John帮忙。他通过朋友找了一位版权方面的律师为他进行辩护。由此可见中国人再遇见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通过朋友帮忙,而不是自己去找一个最合适的办法,这也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人情关系的庞大。在美国,这样的事件基本不会出现,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朋友只是一个陪伴。
第二次听证会时,John在回答对方律师问的许大同是否有当着他的面打过丹尼斯问题上如实回答,听证会结束后,许大同很暴躁的对着John说:“你是我的朋友,你为什么不帮我。”还说他打丹尼斯是为了John的面子,John表示不能理解,中西方价值观的体现暴露无遗。在西方,诚信是相当重要的,证人不会因为你是朋友或是什么进行隐瞒,个人诚信相当重要。并且,在西方没有什么所谓的面子文化,而中国人实在是太在乎所谓的脸面了。
因为沟通交流的不当,对对方文化了解的不足,导致的悲剧的发生不禁令人叹息,好在电影最后是圆满的。但这也警示着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的重要性。
第五篇:刮痧读后感
I read in the circle to be optimistic about the film “Gua Sha” ,after the greatest feeling is very difficult to blend into local culture.After years of hard work, Xu Datong, a Chinese immigrant to the US, has finally achieved success as an outstanding video game designer.With his promising career and loving family, he feels he has become a true American.Datong’s father comes over from China, and use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chnique, called guasha, to treat Datong`s son, Dennis.Unexpectedly, an American doctor thinks the bruises on Dennis` back left by the guasha treatment are signs of child abuse, and the finger is pointed at Datong.The Treatment is a moving portrayal of the enormous gulfs between cultures and their possible repercussion between cultures and their possible repercussions.Xu datong is a video games designer in St.Louis.When his father visits from China, he performs Gua Sha on his grandson, which leaves bright red marks on the skin and causes a lawsuit of child abuse.In the court, Datong loses his mind so that finally he loses custody of his son.I think this scene is shock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o most of the Chinese audiences.But the most impressing scene to me is the ending.Datong wants to see his son in Christmas eve, he has to climb a pipe to the ninth floor which his son lives.I think the pipe is not only a pipe, but also a gap, a deep gap between American and 5000-year Chinese culture.He wants to climb over the gap and he will never succeed, perhaps no Chinese people really could succ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