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儿童饮食安全问题

儿童饮食安全问题



第一篇:儿童饮食安全问题

近期的儿童饮食安全屡屡出现问题,从有毒的儿童奶粉,到最近的鸡腿害人,怎样保证孩子的饮食绝对安全,在安全的情况下提高健康是很多妈妈担忧的事情,我们为您例举了一些春季儿童饮食安全的注意事项,希望大家详细了解一下。

儿童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出现在进补上。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使用各式各样的补品,其实,春季饮食对付身体康健的宝宝,食补是促进生长发育最有效的对策。只有体弱多病的宝宝,才可正在大夫的指导下对症进行正当的药补。在一般情况下,您只需要选一些味甘性平的喷鼻香菇、木耳、大枣、蘑菇等作为宝宝强身壮体的自然食品滋补佳品,即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家长挑选优质的奶粉给孩子是正确的选择,切勿选用劣质蛋白的奶粉。宝宝生长发育速率删快,器官组织对劣秀蛋白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适当的为宝宝增添鸡肉、牛肉、鸡蛋、鱼虾、奶制品及豆制品等,主食上多选用小米、大米、小红豆等,也能满足孩子对优质蛋白的需求。春季宝宝的生长发育很快,建议家长多选用鱼虾、豆制品、芝麻和海产品等食品,除了让宝宝多去户外晒太阳外,还当留意提供含维生素d较丰富的饮食,如奶、蛋、植物肝、海产品等,值得注意的是,应当减少孩子过多的食用甜食,体内的钙和维生素d被糖消耗,反而会让孩子缺钙。春天如果缺乏维生素很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口角经常发炎、齿龈难出血健康饮食,皮肤变得粗糙等。爸爸妈妈应当留意多给宝宝吃油菜、番茄、芹菜、菠菜、青椒、卷心菜、花菜等蔬菜外,还当多吃山芋、胡萝卜、马铃薯,带宝宝郊野踏青时也可采一些野菜带回家吃,如荠菜、苜蓿、香椿、苋菜等,根据宝宝的兴趣,包饺子,做馄饨,春卷都可以,天然又影响。

儿童春季的饮食一定要保证足够安全才可以,抓住孩子的生长高峰为孩子进补是一件好事儿,但是要补得更天然健康才是明智的,当代宝宝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都可以通过食物直接获得,仔细学习一下滋补守则,希望对您有所启示呦。

第二篇:浅谈高校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食堂饮食方面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存在:他们一般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消费标准相对较低,精力旺盛,活动量和饮食量较大,同时,自尊心和虚荣心较强,好面子。高校食堂是为广大学生提供饮食、消费、服务和保障的场所,但随着扩招人数的增多,大多数高校食堂来不及扩建,以至于影响了高校食堂的饭菜质量和学生的就餐环境,导致高校学生饮食卫生与安全状况令人担忧,所以要正确审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食堂卫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高效食堂;食品卫生;食品安全

为了使学院食堂饮食方面存在的卫生安全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加强对学院食堂和教师、集体用餐的卫生安全管理,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用餐卫生安全,因此,制定学院饮食安全卫生问题的对策与管理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一、饮食安全卫生问题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还有句话:病从口入。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饮食卫生与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息息相关,而在大学生活中存在一些饮食安全卫生问题,我国高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关乎广大大学生身体健康,因此,确保健康安全的饮食卫生对维护校园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我院食堂的饮食卫生现状问题的调查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我院食堂的饮食方面存在的卫生安全问题,就我院食堂的饮食卫生现状问题进行调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共有学生约7000多人,现有食堂4个,最大的食堂3个,共有2000多个座位,最小的食堂有300个座位,几个食堂共计同时可以容纳3000多余人次用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8份,回收率90.1%,设计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就餐环境、饭菜质量、服务态度等十二个问题,(调查问卷见附件1)如图所示,服务态度占饮食安全卫生调查数据分

析的30.08%,饭菜质量占28.37%,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占19.5%,食堂菜价占17.49%,员工卫生占15.4%,就餐环境占15.3%。现将饮食安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7.4920.24饮食卫生安全19.5 信 任 度15.3就餐环境饭菜质量服务态度食堂菜价员工卫生28.3730.08

(一)校内饮食卫生问题

校内饮食卫生问题主要指学校食堂的卫生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师生是在学校食堂吃饭,只有极少部分会在校外餐馆吃。因此在食堂饮食卫生的卫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大家对其安全问题都十分关注。例如:学校食堂的饮食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偶尔会在饭菜中吃出头发、瓜子皮、苍蝇等;有的服务人员没有配戴口罩,这样服务人员说话的口水会落入饭菜中;有的服务员将带汤的菜端给同学时,手指都伸进了碗里;在公用的餐具上,有时候还沾着米粒甚至入手油腻;有的食堂地上和桌上的垃圾没有服务员及时地清理,招致大厅中有很多的苍蝇;学校没有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体检,一旦服务人员有传染病便会大面积传染。

(二)校外饮食卫生问题

校园周围的各类小吃摊点以及形形色色的快餐饮食已成为同学们的消费热点,随之也触动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神经。街头摊点在进料、加工、销售等方面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就食品物料本身而言,来源的不确定性就不能保证其安全性。而不科学的加工往往使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更为复杂,例如对于同学们喜食的油炸制品,我们知道油在高温下会发生蛋白质变性以及各种有机物聚合的复杂反应,加之摊点商贩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热油反复烹炸的情况,不仅会使食品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甚至还会掺杂各种有害物质。另外,摊点小吃的食品贮存和加工人员自身的健康情

况都缺少安全保障。校外小吃摊点根本没空调,食物在常温下暴露时间太长,很容易变质。

三、高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的主要内容

从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度最高,对饭菜质量不满意度次之,对食堂菜价和食品来源安全程度不信任指数很低,从这份饮食方面卫生现状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可以反映出,高校食堂的安全方面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类。

(一)食品安全

从学对食品安全不信任的原因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是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尽管所占不满意度百分比较小,但却是造成饮食问题的根源。食品安全是指事物有损于消费者健康的急性或慢性危害,这类问题没有协商的余地。有于高校食堂大多数管理人员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对食堂内的工作也只是参加或了解过,缺乏专业性,对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掌握甚少。食品原料采购也存在许多隐患。例如,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残留物超标,乱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的安全性严重降低。

(二)食堂就餐环境安全

食堂就餐环境包括食堂设施安全、食堂职工从业安全和具体环境安全,这在不满意度当中是占15.3%。高校扩招直接造成各高校就餐环境高峰期食堂人员拥挤,学生无法安全就餐,有些食堂设施陈旧,比如电光较暗,座位偏少,像我们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食堂中座位最多的是 300个,而每个食堂在就餐高峰期平均人数将近三千人,座位数远供不应求。多数食堂特别是实行了承包和经营权被买断的高校食堂,为减少投入提高效益,导致食堂的建设和改造不符合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要求、设施和人员配备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非常突出。

(三)所采购食品质量安全

现代工业化和农业新技术应用所产生的食品越来越廉价,可这些都是以牺牲人的健康和环境为代价。从对饭菜质量的调查中看,不满意率为28.37%,其原因较多的同学的确在食堂饭菜中吃到过异物,不少同学曾吃到过过期的食品,如过期大米等,这些过期食品如果相关检查程序不严格,是完全有可能渗入到高校食堂的。

四、改善高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的对策

从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的内容来看,要切实维护高校全体师生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高校食堂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对参与高校食堂建设的各种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

(一)完善高校食堂经营模式

目前,高校食堂经营模式大约有四种,第一是社会招标,个体经营,第二种是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第三种是集团化与餐饮连锁,第四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这四种模式各具特色,第一种模式往往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谁承包费用高谁就有机会获得承包权,学校重在坐收渔翁之利而不太在意中标者的经营资质和能力;第二种模式则反映了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认识不足,过于自我封闭,不愿意放下自己的经营权,必然导致独家经营,缺乏竞争,只求自我利益;第三种经营模式则比较符合学校实际的内部管理体制,能够适应社会改革的要求,这是由传统高校服务模式向现代化服务模式转化。第四种模式则是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注重核实投资方的资质和信誉,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在审核多家餐饮公司的基础条件,兵有选择的主动权,避免独家经营的垄断局面,让事实、经营者,校方均得到实利。俗话说:“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食堂经营模式怎样选择,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决策。

(二)完善高校食堂管理体制

高校学生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者直接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学院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学生餐饮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餐饮服务中心员工守则》等规章制度。我想,我院食堂饮食卫生安全问题的工作中应由后勤集团和学生食堂两级质检部门进行监督落实,促使学生食堂的各项工作向标准化逐步迈进,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建立食品安全保障系统

作为高校学生群体,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高职院校,这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关注,高校食堂作为保障全体师生食品安全的咽喉环节,应当构建贯穿饮食安全过程的监控体系,这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高校食堂的饮食安全保障工作分为采购、保管、加工、供应等环节,各个环节都具有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各环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密切相连;因此,必须按照学院食堂或集体用餐饮卫生管理的要求,建立食品采购、储藏、加工、供应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构建贯穿于饮食安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链,其中采购师保障食品安全的要塞,能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和卫生处于良好状态。

(四)健全食品安全卫生监控与管理制度

学院要在当前食品卫生安全风险趋于增加的形式下,做到明确和强化食品安全的职责和预防食品卫生安全的能力。

1.食堂食品经营

食堂食品经营场所的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质量的要求搞好服务工作;食堂食品经营场所要配合学校积极搞好饮食供应,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切实保障饮食卫生及供应工作;食堂食品经营场所的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严禁患有传染病及其它不适应饮食从业要求的疾病患者从事食堂工作,无健康合格证不准上岗。食堂等食品经营场所的操作间及餐厅必须整洁卫生,菜案、面案分开,生食、熟食分开,严禁污染、腐烂、变质及隔夜食品出售。

2.食堂餐具管理

各类炊具、餐具要指定专位摆放,不准放置地面。炊具、餐具要定期消毒。3.食堂卫生防疫

积极采取防鼠、防蝇、防虫措施,并按卫生防疫部门要求抓好消毒工,食堂等食品经营场所工作要力求做到饭菜可口,品种齐全,档次搭配适当,确保饭菜质优价宜,让学生满意。

4.食堂食品验收管理

食堂工怍人员要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工作中要态度和蔼、一视同仁、文明服务。食堂食品经验收场所所要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其他有关工作,认真做好食品验收工作,不收、不做、不售腐败变质或有害有毒的食物,做到食品件件验收,并有专人负责,把好第一关。

在这次对我院食堂饮食安全方面问题的调查当中,我们针对当代大学生饮食安全与卫生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旨在查找出在当代大学生饮食方面存在的隐患及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并分析出现这些隐患与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对策并给学校及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大力开展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宣传,增强他们主动关注饮食卫生、安全饮食的意识。纠正当代大学生盲目饮食、随意饮食、不卫生饮食的坏习惯,从而解决当代大学生身边存在的饮食安全与卫生问题。可以说,解决当代大学生的饮食安全与卫生问题已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加晓春.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及安全问题分析[J].2007.[2] 王燕.翟善琦.梁珊.高校饮食服务社会化改革后管理和监控机制[J].2006.[3] 栗书河.饭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4]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三版.[5] 刘军波,许军让,尹志琴.新挑战下我国饭店营销观念的转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

第三篇:农村儿童交通安全问题(定稿)

贵州偏远地区农村儿童上学交通问题及对策

贵州由于自然环境和山区村寨居住分散等客观原因,造成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远、乘车难,加上近年来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贵州适龄儿童就学面临的困难更大,交通安全问题更突出,不少原本能就近人学的农村儿童及其家庭陷入求学困境,并由此滋生出许多农村教育新问题,关注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一、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现状

(一)贵州农村儿童上学存在乘车难的问题

据统计,贵州目前有农村小学12071所,九年制学校440所,全省农村小学生42.3万人,其中寄宿生只有21.43%。除去家住校点村寨的小学生,保守估计全省至少有超过20万的农村小学生上学面临交通问题。

我省地理位置特殊,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这给贵州的交通造成极大的不便。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我省农村道路建设快速发展,“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有望在2012年实现。但是由于资金限制及山区村寨居住分散等客观原因,农村公路整体技术等级较低,一些边远地区的村寨目前尚未通车,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儿童存在上学乘车难的问题。有些地方虽然家校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由于许多村没有公路通中心校,学生到学校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既费时又危险。有些地方交通虽然便利,学生能够乘坐交通工具上学,但是出于经济困难、过往客车少等原因,很多学生只能乘坐农用车或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农村孩子上学的交通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家长普遍反映每天孩子一出门就开始担心,一直到看到孩子安然无恙的回来,一颗揪着的心才落下来。我省农村儿童上学乘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近来各类接送学生车辆安全事故频发,农村儿童上学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全国各地的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隐患,贵州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农村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由于上学路程越来越远,小小年纪的学生,不得不长途跋涉,在学校和家庭间奔波,造成了交通安全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

目前,我省农村接送学生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门,安全隐患突出。为了解决学生长途往返的问题,学生家长伤透了脑筋,想方设法动用现有的条件和交通工具。由于远离学校,学生的交通费用持续攀升,从而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为了节省费用,又没有合法车辆可乘,一些家长选择骑自行车或驾驶摩托车接送孩子,而大部分没有家长接送的学生只能乘坐农用车、微型面包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改装的“小客蓬”等低等级、不合格的运输车辆上学,交通工具可谓“五花八门”。因为这些车辆的价格便宜,且招手即停、非常方便,成为学生的“首选”。但是这些接送学生的农用车大部分车辆手续不全、车辆状况不良,存在较大事故隐患,直接危及学生安全。部分车辆驾驶人属无证驾驶,并且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守法意识淡薄。一些接送学生的司机在利益驱动下,忽视安全,效益至上,只追求利润,严重超员超载,甚至病车上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另外,部分低龄学生独自骑自行车上下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省农村儿童上学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问题成因

(一)“撤点并校”导致许多儿童上学远、乘车难

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农村学龄儿童大量减少,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自2006年起我省教育部门开始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小学,把学生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撤点并校”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教育资源集中利用,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但这一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很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以黎平县高屯镇潭溪、猫耳塘、姜家屯、牛栏冲、富家榜几个村为例,以前这几个村都设有村小,学生就在家门口上学,近年来,由于村里学龄儿童大量减少,当地教育部门出于整合优势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学的需要,陆续把猫耳塘、姜家屯、牛栏冲、富家榜小学点撤销,一同并入学生人数较多的潭溪小学。考虑到学生上学路途远,每天坐车上下学不方便,潭溪学校在4-6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寄宿制,学生只需周末回家,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学校不提供食宿,不得不每天往返十几、二十几公里去上学,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猫耳塘、姜家屯、牛栏冲、富家榜这几个村虽然有直通潭溪村的乡村公路,但却并没用符合安全标准的直达客运车,家长们只有利用自家的农用车或摩托车接送孩子,长年累月家长不堪重负。而村里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没有家长接送,上学乘车难的问题更突出。村里只能选择让在村里和县城间跑客运的小型面包车每天接送孩子,每个孩子一次2元钱,一个6人坐的面包车每天要挤满20几个孩子。由于早上8点至9点,是客运高峰,从村里到县里办事的人比较多,面包车师傅还惦记着回来跑这趟生意,结果每天6点不到就把孩子送到学校,接着再返回去接送其他的乘客。这些学生每天5点就要在村门口等着跑面的的师傅来接他们上学,如果错过了时间,就只能自己走路去。学校是8点上课,6点就到学校的学生们因进不去教室,只有在教学楼前面的操场坪等待,大冬天亦是如此,为此学生家长都叫苦不迭,却又无可奈何。试问:天寒地冻的先冻了两小时,孩子们那还有心思和精力好好听课?

上述的几个村只是我省的几个普通的农村村寨,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在贵州都属于中等水平,在这几个村小学生在“撤点并校”后上学乘车难的问题尚如此突出,那些位置更偏远、发展程度更落后的村寨,小学生上学乘车难的问题就可见一斑了。

(二)农村寄宿学校发展缓慢,学生走读交通压力大

据了解,有些地方撤并校点后,为方便学生入学,修建了一批寄宿制学校,让学生们寄宿在学校,就不用每天辛苦的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即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缓解了学生们的交通压力,这也不失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与寄宿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受地理条件、经费投入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如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安全问题等等,阻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些地方尚未建立起寄宿制学校,就是现有的寄宿学校,寄宿条件也远未达标。

首先,农村寄宿制小学数量少,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住校需求。当前,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主要是在寄宿制初中建设上,农村乡镇寄宿制小学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全州162 所农村初中均建有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但农村小学基本没有学生宿舍和食堂等配套措施,只有少数乡镇的小学挤出部分教室安排少数学生住校,远远满足不了一些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小学生的住校需求。其次,现有寄宿制小学寄宿条件较差,学生仍然选择走读。我省农村现在已在建的寄宿制学校中,有许多也存在着生活设施不配套、条件不达标的情况。有些农村寄宿学校因为食堂设施未能配套,缺乏学生生活管理人员,食堂只能代为学生蒸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自带干粮、油辣椒解决就餐问题。寄宿制学校的住宿条件也很艰苦,大部分寄宿学校达不到“一人一床”的住宿条件,很多学校都是“大通铺”,有的学校无力建学生宿舍,用闲置教室、库房、地下室来充当学生宿舍,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宿舍内拥挤不堪,三人二铺、二人一床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宿舍人数多达几十人。基本食宿尚如此成问题,更别说学生的日常管理了。农村寄宿学校基本无专职后勤管理人员,管理也不规范。有的寄宿小学生年纪小不会自己照顾自己,经常尿床,怕别人笑话,不敢把湿被子拿出来晾晒,晚上又进入尿湿的被子中睡觉。撤并后的学校由于就学条件太差,一些低年级孩子家长不放心让孩子在学校寄宿,让然选择让孩子走读,一些学生甚至在家长的要求下辍学回家。上学难的问题造成农村孩子普遍推迟入学年龄,加重了孩子的体能消耗和心理负担,增加了农户教育成本,资源的集中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反而造成资源的闲置或短缺。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很大比重的农村学生不喜欢寄宿制学校,上学路途远已经超过经济贫困、学习困难,成为农村儿童辍学的第一原因。

(三)农村山区公路技术标准较低,农村交通监管不到位,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差,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

虽然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大力实施,农村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很多边远山村都通了公路,但是这些道路技术标准普遍降低,交通安全设施缺乏,路况较差,尤其是下雨天更是满路泥泞,积水严重,车辆通行不畅。接送学生的农用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安全状况令人堪忧。由于乡村道路普遍缺乏规范的交通标志,加之部分车辆无牌无证,给农村交通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各种车辆的数量飞速增长,而交通民警的数量却几乎没有增加,导致警力严重不足,监管执法工作难以全面开展,交通违法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整治,事故多发。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学校、家长对学生交通安全不重视,广大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十分欠缺,导致学生们交通安全意识非常淡薄,学生普遍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在步行、骑车、乘坐交通工具时,自我保护能力差,处置交通问题的经验不足,甚至,随意穿越公路,在公路上嬉戏、打闹、玩耍,这也是农村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多发的一个原因。

三、解决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问题的对策

(一)审慎对待村小合并,保证小学布局合理

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些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以前学生在自己村子上学,每天在家里住宿、吃饭,回家还可以帮助辛劳的父母做些家务及农活。而撤点并校后,中心校离家远了,许多学校又不具备寄宿条件,孩子们每天要坐班车,或骑自行车到学校。一方面,孩子上学的费用比就近上学高出了四倍到十倍之多,成为农民最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孩子每天往返于学校,增加了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所以,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应本着适度的原则,成熟一所、合并一所,稳步推进,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校点拆并过程中,应该先准备后拆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布置中小学。如果政府能够承担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群众在集中资源办学中增加的基本教育费用,通过创办寄宿制学校、解决群众上学不方便的困难,可以适当撤并一些学生少,师资力量弱的学校;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应该保留一些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地方的教学点。校点撤并不应只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办学规模和效率,而应致力于真正缩小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

(二)建立政府为主体的校车经营模式

大规模的村校撤并,使得许多学生往返学校的路程延长,加上现在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更增加了交通风险。鉴于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需要校车接送的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必须切实承担安全责任,在农村儿童往返学校这条路上撑起保护伞,避免孩子们沦为超载、非法营运、报废交通工具的牺牲品。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建立学生班车经营模式。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解决农村学生交通问题的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补贴、学校购置专用接送学生的校车,实行有偿服务,同时实施优惠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校车营运成本,并给予乘车学生适当的交通补贴。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规范农村学生接送车,由学校负责包租车况良好的车辆,聘用责任心强、安全可靠的驾驶员接送学生;同时合理制定客运车辆的运行时间,针对学生上学、放学时间和往返规律,对客运班车的运营时间、路线、停车点进行科学设计,使班车运营尽量与学生的往返时间相吻合,逐步满足学生往返的要求,这样,既可增加运输部门的收入,又可确保农村学生上学平安。在解决农村学生乘车难问题上,可借鉴呼伦贝尔有关部门提出的“六定一签”工作制度。即定校车(包括学生租用车辆)管理制度、定校方主管责任人、定驾驶人、定车型车辆、定载客人数、定交警责任人;“一签”即交警大队要与校方责任人、责任民警、运营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如此,农村儿童交通安全才能彻底走出“血的教训”。

(三)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提高农村学生学习条件,缓解农村学生交通压力的一个有效措施。2011年8月8日,贵州省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文件提出在 “十二五”期间将基本解决贵州全省农村中小学生就餐难和学生、教师住宿难的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广大农村孩子早日受益。这让我省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看到了希望,各地要抓住契机,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推广农村寄宿制学校,改善住宿条件,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住宿免收住宿费,切实减轻学生家庭负担。通过鼓励学生在校住宿的方式,减少学生上下学频率,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四)加强农村儿童上学交通安全监管

在农村儿童往返学校这条路上,涉及教育、交通、公安、质检等多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失,都可能是致命的。安全责任大于天,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保障农村学生上学安全。交通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要对接送学生车辆的交通秩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坚决予以查纠,针对“撤点并校”后存在的违法运载学生现象突出的问题,交警部门要从重处罚,坚决打击无客运资质的面包车、三轮车、摩托车和农用货车等,同时重点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对驾驶人员讲清危害,避免出现反复,以维护学校周边正常交通秩序,确保学生安全。学校方面则要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以及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学生自觉抵制超员车、货车、农用车、拖拉机和非法营运车,并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放学回家时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在处理孩子安全与费用问题上,一定要将安全问题作为最高选择,宁愿多花钱让孩子乘坐安全的交通工具或让孩子寄宿在学校,也绝不能为了省钱让孩子乘坐不合格的交通工具,以免发生“甘肃校车事故”这样的悲剧而遗恨终生。

第四篇:看不见的杀手——饮食安全问题

看不见的杀手-饮食安全问题

姓名:王红乐 学号:1043112016 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制浆造纸工程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当今,食品产业已经是在许多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尤其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餐桌上的食物花样也越来越多。但是科技发展在促进和改善食品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再到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大头娃娃、三聚氰胺以及最近的毒薯条和牛肉膏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堪忧。根据资料显示,中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类: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和生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物毒素。(1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有850条河流、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130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程 这些被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度严重。会在农、水产品中富集,畜、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农业部对14个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的2 110害。2000 年,个蔬菜样品进行检测,结果重金属超标的占23.5%。(2.)种植与养殖造成的源头污染 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化肥,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全国每年氮肥的 使用量高达2 500万t,农药超过130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2倍。过量地施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增加,对人体造成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都造成大量含有危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着市场。

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

3、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生产过程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例如: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此外,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辐射食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法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同时,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与宣传方面同样使人寒心。

1、宣传力度不够。当前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一方面消费者要求安全,另一方面又对安全食品的公认度很低。据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市l863名消费者的调查,50%的人表示,在选择日常食品时不会特别关注安全食品,70%以上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安全食品的辨别知识。在目前全社会缺乏诚信、拜金主义泛滥的大环境下,超范围、超期使用、假冒安全食品标识的现象较为普遍,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不对称。这里面有执法不严的问题,但与宣传不够也有关系。加强宣传,就是为整个安全食品树立形象。

2、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市场上的各类食品名目繁多,难以辨别,比较混乱。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管理权限不统一,不便管理,有的甚至出现了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排斥的现象。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和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分辨到底何类食品为优,何类为差,有时业内人员也很难解释清楚。从安全食品认证的机构来看,有机食品认证归口环保部门,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归口农业部门。

3、对关键技术及配套措施缺乏系统的研究。我国对各类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比如动植物种植、饲养技术、加工技术、贮存技术等。无论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的集成,还是产品质量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开发。此外,在检测技术方面,无论是检测的手段,还是检测点的分布都还显得不足。

4、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就产地环境质量而言,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10—2001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GB/T18407.1—2001都对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作了规定,但要求程度却不甚一致,如对环境空气标准值而言,国家标准规定了对大气中铅的浓度限值,而行业标准却未规定此项。另外,在空气样点的采集周期与频率上也有明显不一。对土壤环境而言,行业标准规定铅含量限值为:pH值<6.5时为250 mg/kg,pH值在6.5~7.5时为300 mg/kg,pH值>7.5时为350 mg/kg;而国家标准则分别为100,150,150 mg/kg,相差较大,此类问题在两标准中多处出现,在实际评价中很难遵循。

食品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体系,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问题,同时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食品安全战略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以严格的监控管理系统为手段,以安全食品生产技术为基础,而这些都需要由国家级部门统一管理实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的建立,我认为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

国家应从宏观上调控,由专门食品安全部门负责,实行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分级;在政策上扶持安全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与市场价格体系。

2、加强管理,引导健康消费

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配合,多方协调,离不开投入部门、产出部门、管理部门、技术监测部门及各社会团体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所以应加强宣传和领导,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3、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学科较多,如环境科学、土壤科学、生物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属于交叉领域,仅凭一门学科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在科研领域要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我国科学的安全食品战略体系。“培育健康的土地,生产健康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安全的食物”需要对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筛选、组装。建立不同类型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以及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国安全食品生产能否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三元乳制品业在最近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没有检出三聚氰胺,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建立了上万头良种奶牛示范基地。

4、建立市场准入制

在我国,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已建立了一批面向全国的大型安全食品批发市场,所有商品需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销售,并实行安全食品市场准入制,对不符合绿色安全要求的食品限制进入市场。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已试行市场食品准入制度,并将在全省大中城市全面推行,所有上市的食品必须领有合法的“身份证”才能上市销售。

第五篇:饮食安全资讯_食品安全问题基本知识

飲食安全資訊:食品安全問題基本知識

(一)食品安全是指:「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生產和/或食用時不會對消費者造成損害的一種擔保」,食品的安全性強調食品中不應含有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物質或因素。要求食品絕對安全是不可能的,食品安全一般指相對安全性,是指一種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下不會導致對健康損害的實際確定性。在有效控制食品有害物質或有毒物質含量的前提下,一切食品是否安全,還要取決於食品製作、飲食方式的合理性,適當使用數量,以及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內在健康條件。

(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一系列食品原料的化學污染、瘋牛病的爆發、口蹄疫疾病的出現和自然毒素的影響,以及畜牧業中抗生素的應用、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使食品安全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消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微生物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毒素、食品摻假和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問題。

食品安全的危害點: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過程中使用農藥、化肥、獸藥等帶來的危害;農作物采收、存儲或運輸不當,發生霉變或微生物污染;食品加工、存儲或運輸不當,再次食品添加劑、重金屬、微生物等污染,食品發生腐敗變質。

蔬菜中的農藥,有機磷農藥殘;化肥中的硝酸鹽在人的口腔和腸胃中與細菌作用還原成為亞硝酸鹽;家禽和養殖魚中大量的抗生素、磺胺類化合物等殘留在食品動物組織中;重金屬污染,中國大陸地區兒童金屬鉛污染嚴重;自然毒素,如類毒素等。

(三)根據《中華民國食品衛生法》的規定: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食品添加劑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滿足消費者適口性和健康的需要。國家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已考慮到其安全性,並且進行過相關試驗,它在改善食品風味、防止腐敗變質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目前全世界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達到4000到5000種,有些天然的添加劑富有營養,對人體健康是有利的。其危害主要來源於濫用,包括超標使用添加劑,使用未經國家批准的添加劑等。

根據質檢部門多次抽檢的結果綜合分析,過量或違規使用尤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五種食品添加劑,應引起注意:漂白劑、著色劑、防腐劑、香精香料、甜味劑。

內地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共有6大類、22小類、1747種,這些都被列入GB2760-1996《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但每年會不斷產生新的添加劑,對這部分添加劑檢測部門就缺乏相應的法規與技術手段去檢測,例如最近出現的蘇丹紅、孔雀石綠就不在該標準中。標準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標準亟待更新,個別在發達國家已經淘汰的食品添加劑在內地尚未被淘汰;二是目前內地已經被批准的1700多種食品添加劑中有一部分還沒有國家標準;三是一些食品添加劑缺乏限量標準和相對應的檢測方法和標準;四是多重標準。

(四)幾種常用添加劑及選購方法:

1.漂白劑:

漂白劑微量使用可使食物增白、增艷,但氧化漂白劑可使食品的營養成分遭到破壞,個別加工者甚至使用國家嚴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工業增白劑。

提醒:認準食物原色,莫被美麗的外表迷惑。食品外表異乎尋常地光亮和雪白,例如本來偏黃的牛百葉非常白淨,銀耳、粉絲、腐竹、米粉等過於雪白,最好莫購。

2.甜味劑:

甜味劑有蔗糖、葡萄糖、果糖、糖精鈉等。

提醒:糖精鈉甜度相當於蔗糖的650倍,而每公斤糖精鈉售價僅為16元左右,過量使用糖精鈉現象很常見,特別是在劣質飲料中,消費者購買時應仔細察看其配料表,並最好購買正規廠家的產品。

3.防腐劑:

防腐劑可減緩食品腐敗進程,主要有山梨酸、苯甲酸等。

提醒:一些加工者為降低成本,使用非食品用工業原料,如福爾馬林在海鮮業被普遍使用,消費者可採用聞、看的方法鑒別,有刺鼻氣味的莫買。

4.著色劑:

著色劑包括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兩類,常用的有莧菜紅、胭脂紅、檸檬黃、日落黃等。

提醒:顏色過於濃艷的食品,可能濫用了著色劑或使用了非食用色素。

(稿源:星辰美食網綜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