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大宋提刑官》中看“仵作”的历史
法制史作业 姓名:刘晨
班级:法学二班 学号:2013410873
《大宋提刑官》里的有关法制方面的错误
《大宋提刑官》是我近几年来看过的较好的一部电视剧。是一部关于描写宋慈断案的电视剧。但看过之后,心中却也有一点遗憾。对于这样一部涉及法制知识方面的电视剧,其中还是有很多漏洞的。我在此发表自己的一点见解。
宋慈是什么人?南宋人宋慈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仵作,说白一点就是一个法医,也就是尸体检验是他的强项。电视剧本应对他在如何检验尸体等事情上做文章,而不是要他像包公那样去断案。可惜的是,电视剧把一个精于检验的法医描绘成一个包公式的人物。人物特点模糊,主题偏离,把整个剧塑造成包公式断案的肥皂剧。
首先,了解一下关于“仵作”这一职业。在古代,仵作属36行之一,称“仵作行”。宋代这种类似现代法医专业的吏役,正式被称为“仵作”或“行人”。其实,仵作既验伤,主要还是验非正常死亡的尸体,验致死因由,近似于后来的法医。一般的斗殴,检验方法比较简单。验尸便复杂得多,仵作要在没有解剖尸体的情况下,把详细的检验结果报告给有司,作断案的参考。因之,仵作要懂许多专业知识,精通解剖学及药理病理,知道何处经络受伤便危及哪处脏腑,中何种毒便出现什么症状,判断越准确,对破案越有帮助。所以,仵作几乎都靠名师传授。认真负责的仵作,检验尸体极其详细,从毛发到指甲,决不放过任何细节,一具尸体总要翻来复去地勘查,寻找可疑之处。那些已腐烂的尸体,高明的仵作也有办法验证,甚至根据枯骨的颜色来判断当初中的何种毒药。南宋时宋慈编撰《洗冤集录》,颁行全国,成为宋朝以降历代刑狱官办案必备参考书籍。元明时仵作成为正式检验鉴定吏役。清代仵作事业最上轨道,《清朝文献通考·职役三》载:“大州县额设三名,中州县二名,小州县一名。仍各再募一、二名,令其跟随学习,预备顶补。各给《洗冤录》一本,选委明白刑书一名,为之逐细讲解,务使晓畅熟习,当场无误。将各州县皂隶裁去数名,以其工食分别拨给,资其养赡。”
另外,尽管忤作长期从事人命关天的工作,但古中国封建思想极重,仵作在古代都是由地位低下的贱民担任。自尧舜时代即由贱民或奴隶检查尸体并向官员报告情况,也就相当于是古代的法医雏型。仵作大抵是殓尸送葬、鬻棺屠宰之家,其后代禁绝参加科举考试,故成为不少人奚落和嘲讽的对象。在官方正史中,极少有关忤作的言行记载,在古典小说里仵作更被描写成无赖形象,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仵作的素质难以提升。《无冤录》上卷格例《省府立到检尸式内二项》评:“其仵作行人南方多系屠宰之家,不思人命至重,暗受凶首或事主情嘱,捏合尸伤供报。”“仵作人晓得官府心里要报重的,敢不奉承?把红的说成紫的,青的说成黑的,报了致命伤两三处”。
宋慈居官清廉刚正,体恤民情,不畏权豪,决事果断。在其20余年官宦生涯中,大部分时间与刑狱方面有关,他深知“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在宋慈看来,检验出事实的真相之于法医,是凌驾于任何上的追求。他强调尸体检验对断案的重要性。所以说,历史上的宋慈是一个谙熟尸体检验的法医,而不是断案如神的包公。
尽管青史留名,但历史对宋慈的记载却很少。我们对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基于商业价值等的考量,往往是在其原型上的再塑造。很难向我们客观、全面的展现真正的宋慈。所以,我们要做到心中有一杆秤,对所谓的历史剧、正剧持客观的态度。
第二篇:从生活中看博弈论
从生活中看博弈论
摘要: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博弈论的观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获得最优的策略。交际就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如果想让交际向健健康方向发展,就应考虑以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合作的态度,使交际呈“正和游戏”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生活 博弈 房地产 人际交往 正文:
博弈现象不只现身于经济领域,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所以博弈论的思想不仅仅能够用来分析经济从而获得最大的盈利,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博弈论的观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获得最优的策略。
一、房地产市场中的博弈
生活无处不博弈,就衣食住行中的住而言,就不得不提近年来成为社会经济热门的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可以用博弈论的观点来分析。房地产市场中存在两种博弈现象,一种是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博弈,另外一种是开发商之间的博弈。
其实分析博弈的前提就是双方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这场博弈中的两个决策主体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行为对这个市场供需变化和价格的影响都很大。购房者有买房的需求,但其资产和收入负荷不了过高的房价,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一个漫长时期内等待房价的下跌,等到房价跌倒一定的程度,购房者才会购买。而开发商因考虑考虑收回投资成本而不可能一直将房价居高。所以这两个决策主体就会进行一场博弈。
另外一种要分析的情况就是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开发商间的博弈是多样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囚徒困境或是智猪博弈来分析。在开发商市场中,必然会有大小开发商之分。用智猪博弈的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把大开发商比喻成“大猪”,而小开发商比喻成“小猪”,在这个市场中,如果小开发商先采取降价的话,获利最大的肯定不是自身,而是大开发商。而博弈论中对这两方面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按照智猪博弈的策略,小开发商采取跟进策略,做个智慧的小猪无非是一种上佳的策略。假如某房产市场资源和需求是有限的,即存在两个开发商都想开发一定规模的房地产,但是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只能满足一个房地产的开发量,而且每个房地产商必须一次性开发这一定规模的房地产才能获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开发商甲还是开发商乙,都不存在一种策略完全优于另一种策略,也不存在一个策略完全劣于另一个策略。因为,如果甲选择开发,则乙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甲选择不开发,则乙的最优策略是开发;类似地,如果乙选择开发,则甲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乙选择不开发,则甲的最优策略是开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甲与乙都不存在优势策略,也就是甲和乙不可能只要选择某一个策略而不考虑对方的所选择的策略。实际上,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纳什均衡点的博弈中,其最后结果难以预测。
二、夫妻争执中的博弈
矛盾的存在致使夫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烽烟四起,生活在一起的俩夫妻会为一些磕磕碰碰而争执。吵架不能避免,但是吵完后夫妻之间将以什么方式处理,这是一场博弈,丈夫和妻子是双方当事人。作为独立的思想个体,即使夫妻双方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对方的信息也很难完全掌握,故信息不对称是这场博弈的背景。
争吵过后,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即不妥协或者妥协。这样分析来,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妥协妻妥协、夫不妥协妻不妥协、夫不妥协妻妥协、夫妥协妻不妥协。这四种组合中后两种在结果分析中相类似,可并为一种,那么吵架后夫妻的策略有以下三种:
1、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对方一定会向自己投降求和,故采取不妥协——不妥协策略,致使冷战持续升级,不能很好化解矛盾,从而造成夫妻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2、夫妻双方有一方妥协,另一方不妥协,故博弈的策略为:妥协——不妥协。此策略的结果是:夫妻结束吵架,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妥协的一方会给不妥协的一方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妥协一方在家里处于劣势地位,故滋长不妥协一方的嚣张气焰。虽矛盾暂时化解,但地位的不对等仍然会导致矛盾频发。
3、双方都冷静分析,为了能维持家庭和睦,主动向对方认错,即采取妥协——妥协策略。这样,矛盾有效化解,也不会让任何一方感到委屈,夫妻感情升温,生活更美满。
经以上分析可知,夫妻吵架后,妥协——妥协策略是博弈中的最优策略,可以使伤害降低到最小,并可能增进幸福指数。因此,和谐家庭的维系,建立在夫妻双方的平等地位上,需要双方的相互体谅,退一步海阔天空。夫不妥协妻不妥协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夫妻俩如果互不让步,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你的心里不舒服,我的感情受了伤,对双方来说都受到损失,剩下的只能是夫妻两个生气冷战,久而久之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不妥协妻妥协和妻不妥协夫妥协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妥协妻妥协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动物学的研究有相同的结论,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能和睦相处,寿命也更长。
三、人际交往中的博弈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关系。矛盾冲突的结果也有三种情况:‘负和游戏、零和游戏和正和游戏。
“负和游戏”,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游戏,故也称为双输博弈。在人与人的交往时,由于相互的冲突和矛盾,不能达到统一,交际双方都不让步,最后使交际活动不能展开,结果是交际的双方都从中受损,两败俱伤。如果是朋友,也会因不断发生“负和游戏”而逐渐疏远;夫妻间经常出现“负和”现象,感情自然会受到影响。交际中之所以经常会发生“负和博弈”现象,大多是因为心胸狭窄,遇事爱使性负气,必然会出现“负和”局面。如果不使性负气,而是互相谅解,与人交往采取合作态度,便能使有矛盾和冲突的交际活动朝好的方向发展。在交际中,如果遇到了和交际对象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想着退一步海阔天高,采取一种和对方合作的态度,就一定能避免交际中“负和游戏”的发生。
至于“零和游戏”,这种简单的“你输我赢”的思考方式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麻烦。其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双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你赢我输”的对抗关系。双方可以都做得很好,也可能都做得很糟。制胜不是靠打击对方、压倒对方,而是靠引导对方采取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即合作的行为。我们应当心存善良。如果说人际交往如博弈,那么“零和游戏”现象的发生翎大多是因为有人见利忘义,想吞并对方的利益,这样的人从一开始便心存恶念,自然便会用欺诈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许多道德家们都认为假使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努力地为他人服务,他的生命一定闪烁着光彩,充满着喜悦与快乐。你要尽量慷慨地给予他人以同情、鼓励、扶助,因为那些东西,于我们自身是不会因“给予”而有所减少的;相反,我们给人越多,我们自己所有的也越多。我们把善意、同情、帮助给人越多,我们收回的善意、同情、扶助也就越多。
而互利互惠的“正和游戏”,则是一种双赢的博弈。就像是一同爬山的两个人,A只带了面包,B只带了水。旅途中A吃了些面包不再饥饿却口渴的很,B则恰恰相反,如果他们将手中剩下的食物与对方交换,这便是“正和游戏”了。人和人正常交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相互适应,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便能使交际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游戏”状态。就是说,人际交往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为和别人交往的准则,而应该在取长补短、相互谅解中达成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之,交际就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如果想让交际向健健康方向发展,就应考虑以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合作的态度,使交际呈“正和游戏”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虽然博弈论不是“生活策略大全”,但我们可以根据博弈的原理对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做出理性的决策。也许机遇或是命运的存在给生活添加了不确定性,可是在任何决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而放弃做出选择,从而错过最优策略。我们应该积极地分析,在那生活中发现博弈,科学地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帮助我们找到最优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生活中的博弈论》,余治国、江雨燕著,世界图书出版社 2.《博弈游戏》,白波著,哈尔滨出版社 3.《博弈论》,姚国庆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4.《博弈生存》,潘天群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三篇:从“方圆”中看对立统一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一直是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测试的重点。所谓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在写作实际中会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谈看法。下面以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材料“方圆”为例,看看如何用对立统一的全面观点写这篇作文。
先要明确“方圆”的象征意义,“方”本指方正,可以象征人生的处世准则;“圆”本指圆通,可以象征人生的处世方式。每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处世为人,既要有坚定的原则,又要有灵活变通的手段,这样,人生才能像水一样兼容并包,就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游刃有余,如题中所说“任方圆”了。
方和圆充满了玄机,它们之间可以对立,也可以统一。为人要方,就是做人一定要有原则,这个原则包括必须遵守的法令、法规、道德底线、公序良俗等。处世要圆,就是在处理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情时,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有时又要能够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的和谐社会,才会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否则,如果不论何时何地、何事何情,“一味”地坚持原则,不懂变通,为人、做事“一根筋”,其最终结果可能和要坚持原则的初衷大相径庭。而如果凡事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味”迁就、圆滑世故,当老好人,放弃应该坚守的原则,则又会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助纣为虐。
以当前因为钓鱼岛日益恶化的中日关系为例,当年两国建交时,我国从大局考虑,在不放弃对钓鱼岛主权的原则基础上,搁置争议,和平友好,表现了中国政府在处理领土问题上的灵活性,为我国争取了四十多年较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此即为“圆”。但自从日本把本属我们的领土“国有化”后,中国政府又表现出坚定的原则性,绝不能用领土换和平,和日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强大起来的中国不再任人欺凌的气概,此即为“方”。当然,如果日本愿意回到“国有化”前的状态,中国政府也仍然留有可以谈判的灵活余地。什么时候要坚持原则,什么时候要保持灵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寻求一种平衡。
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进行辩证分析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就“方圆”这个话题而言,虽然可以单从“方”的角度立意,写做人要有原则,有棱角,不为外物所动;也可以单从“圆”的角度立意,写做人要学会变通、隐忍,让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但是,这样的文章得50分以上应该比较困难,因为这种“一点论”的文章容易被误为走极端,看问题片面化。所谓要两点论而又重点论,就是在文中重点论述为人处世要“方”或“圆”的同时,而对非重点的一个方面也不能弃之不顾,这样才能体现出辩证思维的严密性。
如果从“方圆有致”的角度立意,应该是最好的,即为人处世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这样才体现出题目中的“上善若水任方圆”。但是如果文中不能这样明确地亮出观点,指出“方”与“圆”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是平均使用力量地既论述“方”的重要,再论述“圆”的必须,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的话,作者实际上是没有观点态度的。
纵上所述,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事物这一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统一的一面。分析问题时既要说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又要坚持两点论而又重点论,不能顾此失彼。
学习辩证分析当然还可以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佳作引领】
“心向往之”与”心无所求”
子路问成人(怎样成为完美的人),孔子回答:“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什么?“五项全能”啊!子路未必不知成人之难,但他依旧探寻“成人”的方法,想必他是心向往之的。
西方将“心向往之”解释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实现自己急切渴求的目标。正如电影《窈窕淑女》中的卖花女eliza,她急切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便拜师纠正自己蹩脚的英语,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成功转型,被别人当作匈牙利公主,可谓“?丝逆袭”。“心向往之”是我们对现状的不满足,对更好境遇的渴求。没有人愿意做永远的失败者,当和他人境遇对比产生心理差距时,必然会有改善自身,向更高、更善处发展的愿望。可见,“心向往之”一般都来自一种不平衡感,它让人觉得自己有潜力可挖,所以会产生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古今成功人士在奋斗时总是有一个“心向往之”的目标。乌龟以兔子为目标,爱因斯坦以牛顿为偶像,成龙以李小龙为榜样„„不断进步,再不断树立新的目标。
子路是这样想的,孔子是这样教的,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是这样期望我们的。但老子不这样认为:“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争什么呢?有了进步,又会向往更高的目标,反反复复,永无止境,不累吗?心无所求,多么自在!“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越无欲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就越低,也就活得越轻松自在。但他的心中就没有追求吗?那也未必,也许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是无求者的世界,他们心之所向就是清心寡欲,淡漠无为,在他们看来,比起披星戴月的重臣,悠然自得的乞丐更佳。
就我自己而言,我会选择“心向往之”的生活态度。这倒不是我觉得“心无所求”太消极,容易碌碌无为。我觉得如果说“心向往之”是一种积极向上、值得称颂的态度,“心无所求”其实是一种更为高深的智慧,更加难得的勇气。它绝对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由于不敢“求”,疲于“求”而无所作为,而是真正地看得开得失。由于我自己无法达到老子这种“神人”境界,也更不能堕于不上进的“虚伪无求”,还是“心向往之”吧。我喜欢有目标、有干劲的生活,因为我这人容易满足,时常松懈,一“无求”,就会在心理上处于停滞状态,而“心向往之”,不仅能带动我努力学习,还能顺带打开我的其他感官,让我在积极的状态中思索更多,因此也能发现更多。
“心向往之”与“心无所求”在斗争中统一成“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的拓展。”或者说,对于真正美好与值得的目标,我们要“心向往之”;在违背原则与侵害他人利益时,即使目标很诱人,我们也应“心无所求”。
这是在学习《论语》时,作者写的一篇对立身处世到底该“有求”还是该“无求”的人生感悟,充满了对生活的辩证认识。小作者坚持两点论而又重点论,先对“心向往之”和“心无所求”分别作出了解读,然后表明自己选择“心向往之”生活态度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对于真正美好与值得的目标,我们要‘心向往之’;在违背原则与侵害他人利益时,即使目标很诱人,我们也应‘心无所求’”,指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本文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没有把“心无所求”视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种“清心寡欲,淡漠无为”的修炼境界,因为自己实在不能超脱尘世,无法达到此种境界,所以才选择“心向往之”的红尘生活,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实主义人生态度。
另外,我们从文中旁征博引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积累,更能了解其深刻思想的源头。
第四篇:《大宋提刑官》观后感
《大宋提刑官》观后感
(一)、以宋老推公的悲剧开场。从认识领域揭示了刑狱工作一大内在矛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命大如天”!刑狱工作亦难无过,而“人命大如天”——结论:刑狱工作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工作须慎之又慎。——可是,刑狱人员之过就是在“人命大如天”之问题上之过。因此,作者给出的结论是不完整的。应当补充的是:即便刑狱工作者慎之又慎,人命关天的冤狱也是不可避免的。刑狱工作就是以人命为对象的工作,在本质上,冤狱就是他的副产品。——这还只是清廉的法制和吏治。实际上它完全可能把冤狱变成它的主产品。换句话说,由于冤狱产生于认识的本性,所以,它便是法制和吏治的本性。
(二)、从个人人格上说,宋慈绝不拽着任何人的龙尾巴上天;但是,在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只能借助于岳父为他办下的上任官凭方能做事。
(三)、“答案就在那里,但是没有人能够找出答案”!——刑狱领域之现实。作者把问题的原因留给了观众思考。
封建吏法制度并非仅仅如同宋慈那样对刑狱给出答案,同时,消灭答案及那些要找出答案的行为及个人,也是其制度的一部分,甚至是其主要部分。——“宋慈太少了”表明:宋慈只是人们理想主义的产物。正是由于封建吏法制度黑暗的现实,才造就了人们对于稀缺的清官的理想。所以,清廉与贪腐的斗争本质上乃是理想与现实的斗争在文学领域的一个缩影。清廉与贪腐,是同一个丑恶的吏法制度的表现。因此,要指望清廉来消灭贪腐,而不是通过消灭丑恶的吏法制度来消灭贪腐,只能是幻想。
(四)、卢知州:“他欲送我上断头台,我则先下手为强,这是天理!”——现实的利益是违法犯罪之源发的根基。人们现实的利益对立,非法制、吏治所能消除的。相反,吏法制度正是这种对立的表现。因此,清官只是封建吏法的偶发现象,贪腐才是它的本质。
(五)、吏法制度是为民做主还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揭示的正是国家的本质与它所呈现出的假象的对立。由此,产生了第二大悲剧:宋慈将刁光斗的八个大箱子交与皇上后,为皇上付之一炬;宋慈封印挂官而去,并发誓永不做官。
国家以整个社会的代表而自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枉不纵”的包青天、宋慈。可是,在本质上,国家乃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暴力工具——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就是说,官僚机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统治阶级作为剥削阶级,本身就是腐朽的阶级。这就决定了:剥削阶级的国家就是一个由金钱和权利的结合打造的。皇上如果不烧毁那八个大箱子,他将没有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就是建立在贪腐和冤狱的基础之上的。主案执法就必须做官;做官就必须遵守官场的规则。之所以这是潜规则,只是因为国家的阶级本质不仅不是可以明说的,而且是必须加以掩盖的。所以,官场的规则只能是“潜规则”。所以,宋慈的破案之道和与薛庭松的为官之道的对立,在本质上乃是国家的假象与国家的本质的对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本质上,剥削阶级国家不是惩罚犯罪,而只是惩罚犯罪的愚蠢。
全剧由十个案组成。其中:吴淼水初次落败后和刁光斗落败后与宋慈的对话及重新出现,都从反面强化了黑暗的官场与宋慈的不容,进一步强化了主题。卢知州、薛庭松和袁捷都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本剧的悲剧主题。
宋慈的悲剧宣告了宋慈的破案之道的失败及薛庭松的为官之道的胜利。全剧主题清晰,逻辑严谨;案情跌宕;演员适合角色。——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
鉴于该剧的逻辑,不会还有“第二部”。而且,第二部宋慈的出场:面对皇帝召其进京,兴高采烈——无法与原剧衔接,这足以表明:“第二部”背离了原剧思想,丧失主题。即便剧情可以吸引观众,也不会是什么好作品。
第五篇:大宋提刑官读后感
千古悠悠
有多少冤魂嗟叹
空怅望,人寰无限
丛生哀怨
泣血蝇虫笑苍天
孤帆叠影锁白链
残月升
骤起烈烈风
尽吹散
相信不少人对这首《满江红》并不陌生,这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片尾朗诵词,该剧是根据钱林森和廉声两名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相比原著而言,2005年中央一台播出的这部电视剧更广为人知,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此书主要讲述了南宋提点刑狱官宋慈,利用刑狱检验的实际经验,侦破案件的故事。整本书共11个案子,从民间的凶杀案到官场的贪腐案,宋慈秉承“重证据实,民命为重”的法学理念,结合尸体检验的结果缜密推理,澄清了一个个冤假错案,还原事实的真相。
2005年,正是湖北佘祥林杀妻案沉冤昭雪的那年,整个社会舆论开始关注冤假错案。《大宋提刑官》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产生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自然得到了全民关注,并成为2005年央视电视剧的收视冠军。那时的我还只是基层部队的一名军人,对宋慈这位撰写了世界上最早法医专著的传奇人物推崇备至,不成想,几年之后我会转业到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也跟刑狱联系到了一起。刚转业的那会,我听人说监所部门的老同志多,年轻人少,工作也会比较轻松。但到城郊院来以后,发现与传言相距甚远。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确是检察院相对艰苦的部门,驻监(所)检察室远离市区机关,平日里多是与服刑人员和犯罪嫌疑人打交道,没有像公诉、反贪等部门那样引人瞩目。但工作近五年来,我出过庭、办过案、执行过死刑临场监督任务、也到专案组帮助过工作,见证了城郊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新成立不久到迈进全国先进的整个历程。在日复一日看似平淡的驻监检察工作中,我慢慢体会到了刑执检察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身价值。我还记得,2012年洪山监狱一名服刑人员蒋某死亡,监狱已同死者家属达成协议,准备对尸体进行火化,我院驻洪山监狱检察室周克新主任闻讯及时赶到殡仪馆进行了制止,依法展开了死亡调查。经过尸检发现该犯尸表有伤痕后,院职侦部门立即介入侦查,最终查明服刑人员蒋某是被该监狱干警贾某和叶某虐待致死。至此真相大白,我院依法逮捕了贾某和叶某。此案发生后,我第一时间就想到《大宋提刑官》里熟悉的情节,可见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迹我们城郊院的检察官一样可以做到。南宋有宋慈这样的青天大老爷还老百姓一个公道,而如今,刑执检察战线上也有张飚这样的全国模范检察官,恪尽职守,奔波五年为张氏叔侄平反的壮举。尽管时代变了,但开展刑狱工作“重证据实,民命为重”的理念是古今一致、一脉相承的。
《大宋提刑官》这本书已经面世十多年了,虽囿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结局并不尽美,但书中主人公宋慈秉公执法、为民请命的主旨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相比十几年前,党和国家对冤假错案更加重视,去年最高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中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对刑执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今内蒙古呼格案、河北聂树斌案、福建念斌案等扑朔迷离的案子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舆论及全国人民的关注,作为刑执检察战线上的年轻干警,需要我们学习和发扬张飚精神,接过前辈手中的旗帜,为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扑下身子、主动作为,真正实现书中宋慈未竟的理想——也就是开头那首《满江红》的下阙:
滂沱雨,无底涧。
涉激流,登彼岸。奋力拨云间,消得雾患。
社稷安抚臣子心,长驱鬼魅不休战。
看斜阳,照大地阡陌,从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