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山古镇祠堂群 旅行漫记
惠山古镇祠堂群
旅行漫记
惠山古镇祠堂群
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
关于惠山古镇,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分别是2008年详细介绍惠山古镇的《消失的惠山古镇》和2010年拍摄拆迁过程的《惠山古镇的结局》。时光如梭,几次路过看得惠山古镇这里大兴土木,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自从近日买了个Recesky的lomo相机后,心头便又长草,积攒胶卷总得用掉,胶片相机也得活动活动……这些闲话不提,而更主要却是去看一下古镇如今恕好?祠堂群落如今修缮完否?
惠山横街和通惠路交叉处的路口竖起了亭台,匾额上书“惠麓钟灵”,为马寅初民国十九年题不需买门票,走入横街。
惠山古镇这些依山而建的祠堂,是千百年来以无锡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按古礼.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沿街祠堂,雕梁画栋。张明公祠,祀北宋理学家张载。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字子厚,汉族,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许显谟祠,祀北宋“维扬四俊”许文懿公许德之。许氏祖父许旦为唐太守许远孙,原籍河南,从徒地高邮迁无锡。许氏二世祖德之(1076——1142),原名焕,字振叔,宋绍圣元年(1094)甲戌登毕渐榜进士,任扬州法曹,擢司封郎中,迁太常寺少卿,与晁詠之、韩韶、苏象先并称“维扬四俊”。以显谟阁学士知婺州(今浙江武义、金华)。值方腊起义,朱癑为采贡花石,纵军扰民,许德之上疏弹劾,癑纠童贯等奏本诬陷,使德之贬为宾州司户。高宗即位,复官奉祠进阶通政大夫兼尚书左丞。追赠朝奉大夫,柱国显谟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旧祠在原开化乡方湖(今南泉方湖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裔孙许岱崧等奉檄再建祠于惠山以旌。孝子许培元配祀。檄谓古代官府以文书批准、晓喻,故凡著檄建祠者,官给祭银,春秋致祭。据赐进士出身,时任河南杞县知县、锡山许氏廿五世孙许源,于道光十九年(1839)所撰《重修惠山显谟公祠记》所载:“祠故在方湖,前宋绍兴奉敕崇祀所创建之祠也。至乾隆三十七年,详情移建于惠麓,而公始克享本朝之血食焉。”
杨四褒祠(留耕草堂),祀杨菊仙与杨菊人。光绪十年(1884)中法衅起,神机营将军善庆知杨氏曾祖杨艺芳(宗濂)老于军务,多次函招赴京筹练武备。杨艺芳闭户两年,不得不再出。光绪八年(1882)所建之祠堂园林“潜庐”和正厅“留耕草堂”则由杨以劻作精研阐易之所,间有子弟读书,邑间士绅多有聚会咏吟其间,为一时之喻。光绪十八年(1892),杨艺芳以母侯太夫人丧,去官劻里,守制其间。1893年间并与三弟杨藕芳议创“业勤纱厂”于“潜庐”,又于“潜庐”之前,面横街建“四褒祠”。造楼厅之楹广其庭,门厅对面即为寄畅园。光绪三十年(1894)祠成,祀山东名宦杨菊仙(延俊)暨配侯太夫人及国子监学录高叔祖杨菊人(延骘)暨配诏旌节烈杜太夫人。杨晚年隐居于“潜庐”,至光绪三十二年疾重,才由家人舆劻大成巷宅正寝,旋卒。“潜庐”遂无专人定居,朔、望由族中子弟轮值在“四褒祠”上香,在“潜庐”休息。门厅对面即为寄畅园
节孝贞烈祠外部
节孝贞烈祠内有花园
曲径通幽,直达潜庐四面皆可面山望塔,古人建筑艺术之高超可见一斑
戏台,屏风后即为大门,设计精妙
忽见小山猫窜过屋顶,以喵叫引之,山猫遂驻足不前,定神凝视。
惠山古镇的守护精灵么?
不久,上河塘街再次遇见。斑驳墙头,红绿秽箱,圆瞪双眼。(点击放大)
惠山救火会 街对面的惠山泥人店
“山色溪光”四字,康熙所提,原字乃存墙内寄畅园,此为复刻
绕到街后,是一些风味小店,有臭豆腐、馄饨店,甚至还有陕西小吃。正是正午时分,烈日炎炎,门可罗雀。然而,一旦这里修好后,该有多么好的生意啊。上下河塘
龙头河
老龙头人杰地灵坊,是整个惠山古镇最为抢眼的古建筑,俗称“千人报德坊”,明代湖广百姓捐资为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兴建。邹迪光(1550——1626),字彦吉,号愚谷,无锡人。万历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湖广提学副使。万历十七年罢归,于惠山下筑愚公谷,多与文士觞咏其间,极园亭歌舞之胜。工诗文,善画山水,力追宋元,在大小料米及黄公望、倪云林之间。一树一石,必求精妙。兼善音乐,邹式金尝从其研习音律。晚年奉佛教,名斋“调象庵”。著《劝戒图说》、《太上诸仙法语补集》二卷。
潜庐,面向上河塘,是上文提到的杨四褒祠的一部分。进门口就能看到上文中的戏台。
薛福辰祠,祀清末薛福辰(中丞)。字振美,号抚屏,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祖居无锡县西漳寺头,后迁城内前西溪。清末外交官薛福成之长兄,为官可治河,通医术。幼聪慧过人,七岁能作文章。年稍长,博览经史。道光三十年取秀才,咸丰五年顺天乡试中二举。后在京任工部员外郎。咸丰八年,扶枢归里。咸丰十年,太平军克无锡,与母、弟避居苏北,又去李鸿章幕府供职。后提任为候补知府,山东补用。时黄河缺口,泛滥成灾,山东巡抚丁宝帧知其晓水利,请助治。亲驻侯家林,综理全局,组织民工,堵塞各处缺口,省币银一百数十万两。因治河有功,调任候补道员,补山东济东泰武临道。在任四年,海岱之间,民无饥馑。公余自习医书,历时五六载,竞精通诸家医书。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重病,下诏遍征名医,薛福辰由李鸿章等保荐,于是年六月二十三日应召入宫为慈禧治病。时任广东雷琼道,调授督粮道,因奉旨诊病而未赴任。时宫廷内外皆知慈禧所患为“血蛊”症,医者仅以治血蛊剂进,久不得愈。薛福辰所诊脉象,虽亦以血蛊论之,而用药却皆疏通补养之品,故能奏效,曲阳知县汪守正及常州孟河马培之等名医惊服。在宫廷滞留两年,名公巨卿求治者应接不暇。光绪八年十二月,时慈禧病体痊愈,薛因治病有功,加赏头品顶带,调补直隶通永道。是年除夕,慈禧亲书“福”宇和“职业修明”匾额以赐,赐紫蟒袍、玉钩带一副,又赐宴体元殿、长春宫听戏。在直隶任内,严缉捕,重海防,济民困,政绩卓著。其时法越交战,军队调南布防,公特设官车局便利运输,免征民夫,深受称颂。光绪十二年,升顺天府尹,翌年冬调宗人府丞,一年后又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不料突患中风,半身不遂。光绪十五年夏疏请退职,同年七月逝,终年五十七岁。葬于漆塘大浮山。御赐白银五百两治丧。所著《青萍图文集》、《医学发微》、《临症一得》等遗稿,均未写定,仅存《素问运气图说》一文。
慈禧手书“职业修明”
蒋氏宗祠,由裔孙蒋仲怀、遇春等捐资兴建,建成于民国十年(1921),原为三进,现后二进已不存。史载周文王四子周公旦,辅佐武王灭商,其三子伯龄受封河南淮滨,建蒋国,为蒋氏始祖。四十七世裔孙封东汉侯,遭污被诛,九子蒋澄徒居阳羡(宜兴)。宋元佑初,蒋瓒、蒋璨迁锡,为无锡许氏始祖。后裔代出名人。上河塘
溪山第一楼,由元至正八年(1398)强可仕归老还乡所建,并摹朱子“溪山第一”为匾。明嘉靖年,归秦氏,又归贾应璧筑栖隐园,一名“古华山庄”。百年后又归秦堈。清康熙改知县吴兴祚生祠,乾隆改朱文公祠。光绪六年重建。
“出则忠”,而另一面写着“入则孝”
忠节祠,又名九峰禅院,祀死于太平之乱的邑人数千,清同治十年(1871)由邑人秦凤翔等集资兴建。其中邹鸣鹤、李福培主位。邹鸣鹤(1793——1853),无锡人,道光二年进士,官知县,因治河有功晋升知府。咸丰元年(1851),督师战太平军于桂林,战败革职,回守江宁,城破被杀。同治时追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壮节。李培福(1803——1854),无锡人,道光二年举人,咸丰元年官广东从化知县,迎战太平军不支被杀,赠知府,谥刚烈。
潘旌孝祠,主祀孝子潘志道和潘稷,配祀望龄、廉、大礼、本郊,清嘉靖二十一年(1818)裔孙潘觐光等请建。原祠已不存。2010年恢复。潘志道,迁锡十六世孙,字嗣安,性至孝,母病目,嗣安舐之复明,清乾隆间以孝旌。潘稷,字稼先,迁锡十八世孙。父果,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官湖南永顺同知,以事下狱,稷驰数千里省父,以劳瘁呕血死。逾年,父狱解,检儿遗箧,得预草代父死疏,语极凄楚。
孙大宗伯祠,祀明万历二年(1574)状元,邑人孙继皋(孙大宗)。字以德,号柏潭,父孙雪窗乃小儿郎中,母刘氏。七岁入塾,万历二年(1574年)以一甲一名进士(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历经筵讲官、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转吏部侍郎等职。万历八年(1580年)充任会试同考官时,提拔魏大中、顾宪成等。万历二十四年,帝不送太后出丧,继皋上疏劝说,因忤旨致仕。晚年讲学于东林书院。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追赠礼部尚书。墓在西南郊大洋乡白旄山麓。有《孙宗伯集》十卷。孙继皋是东林党人翘楚,可以说在万历晚期东林党是由他只手撑天的。
站在新砌的宝善拱桥向西南望龙头河。右侧为上河塘,左侧为下河塘。
宝善拱桥向东望。这里还没修好,仍然一片狼藉。以后龙头河将沿故道向东到古华山路并至大运河。
赵公宗白祠,祀宋殉节招讨副使赵时赏。清道光十一年(1830)裔孙赵琪等请建。咸丰十年(1859)毁。同治十年(1871)裔孙赵檗等捐建头门享堂。原祠于50年代拆除,现重建。
赵时赏,字宗白,和州(安徽和县)宗室也,居太平州。咸淳元年擢进士第,累官知宣州旌德县。德佑元年,北军至境,时赏拥民兵捍战有功,升直宝章阁、军器太监。从二王入闽中。益王即位,擢知邵武军。未几,言者以弃城论罢之。文天祥开都督府于南剑,奏辟参议军事、江西招讨副使。与宗室孟溁提兵趣赣州,取道石城,复宁都县。数以偏师当一面,战比有胜。时赏风神明俊,议论慷慨,有策谋,尤为天祥所知。及空坑之役,兵败走吴溪,为追兵所执,不屈死之。时赏在军中时,见同列盛辎重,饰姬侍,叹曰:“军行如春游,其能济乎?”及被执,见系累它僚属至者,时赏辄麾去,云:“小小签厅官尔,执此何为?”由是得脱者众。——《宋史》
赵宗白祠旁,有惠山园。老人妇女休憩其中,舒适怡然。惠山园东南角,为李公祠,祀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原址在1929年被辟为惠山园,1950年拆除原祠。2008年将安徽乾隆年间某大夫第异地移建无锡李公祠。清史载其生平:
李鹤章(1825——1880),字季荃,一字仙侪,号浮槎山人,诸生,安徽肥东人。兄瀚章、鸿章,弟昭庆。子经羲。初从父、兄治本籍团练。
咸丰十一年(1861),从克菱湖贼(太平军)垒,复安庆,擢知县,赐花翎。同治元年,从鸿章援江苏,常率亲兵佐督战。北新泾、四江口诸役,功皆最。又攻枝福山、许浦海口贼垒,招降常熟踞贼钱森仁。鸿章引嫌,奏捷不叙其劳,特旨询问,命一体议叙,以知州用,加四品衔。二年,会克太仓,规苏州。分诸军为两路,其进昆山一路,以程学启为总统;由常熟进江阴者,鹤章督之。迭战於常熟之王庄,江阴之南漍、北漍、顾山,毁贼垒,破援贼,会克江阴,擢知府。进攻无锡,踞贼黄子隆死守,李秀成屡来援;及苏州既克,溃贼亦麕聚,鹤章督水陆诸军力战克之,以道员记名简放。诏嘉鹤章:“能与兄同心戮力,为国宣勤。此次未行破格之奖,为鸿章功不自私,俾得报劳将士,鼓舞众心。指日常州、金陵次第奏捷,克成全功,更当与郭松林、刘铭传等同膺懋赏。”鹤章进趋常州,与刘铭传会攻,破援贼,解奔牛之围。三年四月,克常州,赐黄马褂,授甘肃甘凉道。是年冬,曾国藩调其军赴湖北。四年,以甘肃**棘,命赴本任,鹤章以伤发未行。寻疾甚,国藩为奏请开缺,留襄营务。未久,乞病归,遂不出。以捐助山西赈金,加二品衔。光绪六年,卒於家。曾国荃疏陈:“李鸿章平江苏,鹤章与程学启各分统一路。请将战绩宣付史馆,於立功地建专祠。”允之。子李经羲,官至云贵总督。
园西南角、李公祠旁有陶文宪公祠,祀明江西参政事,追封姑孰郡公陶安(1315——1368),祠由裔孙陶雨田于道光十四年(1833)请建。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元至正初,举江浙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习为太平知府。习字伯羽,年八十余矣,卒于官。——《明史》
赵公祠外长廊和辕门
沿河两岸 以锡山为背景也濂溪周夫子祠,祀周敦颐。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比英宗旧违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周敦颐传》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黄斗南先生祠,祀明太仆寺正卿黄正色。康熙三十七年(1698)丁绍美等奉建。黄正色(1501-1576),明无锡人,字士尚,号斗南。嘉靖进士。授仁和知县。改广东南海,执法极严,县中豪之敛迹。嘉靖十七年(1538)召为南京监察御史,劾中官鲍忠,驸马崔元等,被诬下狱,戌辽东三十年。穆宗初召还,迁南京太仆卿,致仕卒。有《辽阳稿》。
杨节妇祠,祀知州杨希曾妻侯氏,乾隆五十年(1785)建,后废,民国改杨氏宗祠。为一节妇建祠,惠山仅此一座。
杨藕芳祠,祀清末民初洋务派官员和实业家杨宗翰,乃唯一一座西洋风格的祠堂建筑。杨藕芳(1839——1907),公名宗瀚,字浩农,无锡人,迁城九世祖,菊仙公(杨延俊)之三子。早年入李鸿章幕,任章奏,任河南道候补,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任台北道员。办台湾水陆商务洋务与开埠。后任上海机器织布局会办。回锡后与其兄杨宗濂创办业勤纱厂。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杨公失眠之症剧。八月中旬忽患寒热,神识模糊,饮食不纳,延至九月初二寅刻弃养,享年六十九岁。
二楼
虽有看门人,烈日下也不由得呼呼大睡矣!
二楼彩色玻璃
祠堂后院乃见中式建筑,与南浔商人们外中内西相左。内进有屋四间。
张文贞公祠,祀唐宰相张柬之,建于民初(1911)。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706年,唐襄阳人,字孟将。以贤良招用,对策第一。中进士,合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因狄仁杰、姚崇荐弓,授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凤阁侍郎。武后招为司刑少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后病,柬之逼后归政,杀张易之兄弟,复中宗帝位,因功升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因诬陷贬新州司马,流放泷州,忧愤而死,追谥文贞。
无锡泥人博物馆
高忠宪公祠,祀明东林党人高攀龙(1562——1626)。祠奉檄建于崇祯年间,康熙三十八年(1699)火灾后,移祀于城中高子止水祠(今江南中学)。乾隆元年(1736)在惠山原址复建。咸丰兵乱祠毁。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廖纶倡捐重建。
庙堂左有曲径通幽,流水涔涔,好一派小园景色。
邓祠,始建清道光年间,后毁。2009年重建。祀东汉南阳高密侯邓禹、宋上将军邓氏始迁祖邓尔瞻。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少时鼎立助东汉刘秀中兴,领兵百万,封大司徒,改封高密侯,卒谥“元侯”。邓尔瞻(1101——1172),字民望,宋室郡马,金兵破汴梁,扈从赵构南渡。建炎三年(1129)任镇国上将军,擢平江路秀州(嘉兴)控扼使,保卫京畿,后与帝不合,告归,爱无锡溪山之胜,建宅兴道乡吴塘村(前洲邓巷)。
重建的古镇大戏台
钱王祠,祀吴越王钱镠。钱镠(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吴越国创建者。唐末拥兵两浙,统十二州,封吴王、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后自称吴越国王,在位四十一年。因对江浙经济贡献极大,钱王朝五代孙钱俶又将吴越国和平交给北宋王朝,避免了战乱,江南望族对其评价很高。
锡惠胜景江南第一山以及山门前的一对唐宋石经幢沿街的商铺,门庭冷落。天气很热,汗流浃背的在这里吃了一碗久违的豆腐花
孝友传家坊,乾隆亲题御赐给寄畅园主人秦家
石构件
汗流浃背
从横街走到直街,可惜的是,惠山直街还没有修缮好,道路被铁门挡住了
只能从紧闭的铁门缝中偷偷拍了
因此,留下了不小的遗憾,直街上那更为丰富让人心动的祠堂们,它们是: 惠山直街祠堂群:
杨忠襄公祠
先贤施子祠(圣门弟子施恒)朱祠 杜祠
浦长源祠(明“吴下十才子”浦源)费懿恭先生祠
倪高士祠(“元四家”倪瓒)赠兵备道杨公祠 杨追远祠
陆宣公祠(唐宰相陆贽)范文正公祠(北宋范仲淹)邹国公祠 袁龙图祠 刘氏家祠 忠贞公祠
王文正公祠(北宋宰相王旦)浦孝节贞烈祠
松滋王侯祠(明抗倭县令王其勤)王氏公祠
王孟端先生祠(明画家王绂)马文肃公祠 薛义士祠
司马温公祠(汉司马光)张中丞祠(唐张巡)
东岳报功祠(东岳大帝黄飞虎)乡贤祠 吕东莱先生祠 叶司空祠(叶茂才)陈文范先生祠 戴氏宗祠 陶中丞祠 王节孝祠 荣贞烈祠 龚节愍公祠 徐孺子先生祠 于忠肃公祠(于谦)史光禄祠
看来只能留待下回走一次了!只能留待下文写一回了!
开头提到:带了自制的Recesky lomo相机……
因此自然要放上用自制lomo相机拍摄的胶片,无论好坏,自成风格
第二篇:最新惠山古镇导游词
最新惠山古镇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啊!
欢迎大家来到人杰地灵、山水俱佳的太湖明珠——无锡。无锡有众多的著名景点,比如灵山胜景、三国水浒城、太湖鼋头渚等,但是,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却是无锡另一个别具特色的景区——惠山古镇。这里有着我们之前所不知道的历史和神话,也有着“无锡露天博物馆”的美称,更有着众多的祠堂牌坊。
惠山古镇自建造至今约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现存古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造,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修复而成。惠山古镇主体包括惠山古镇祠堂群、惠山横街、惠山直街。面积约20万平方米,聚集了100多处以明、清祠堂花园、会馆会所为主体的古建筑群落。
惠山古镇以祠堂而出名,其中有钦定官设的祠堂、民间联宗立庙所建之祠两大类别,共分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等十大类共二十二种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个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数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
现在,我们在广场上可以看见一块照壁,照壁背后是乾隆皇帝的评语“惟惠山幽雅娴静”,说的是当年乾隆皇帝来无锡惠山游玩后,认为镇江金山虽好,但是孤峙江心,“每登临必怀戒心”,苏州虎丘“第一山”的牌子也被他不以为然撤了,只有无锡惠山幽雅娴静,可以看出他对惠山的喜爱之情,所以惠山被称为“江南第一山”。
后面这块大照壁上刻着“惠山古镇”四个大字,右手边的小门上刻有“塔影”二字,透过门洞,您正好可以看见老无锡的标志性建筑物——锡山宝塔。这是一座为兴无锡的文风而建造的宝塔,这座宝塔下面的小山就是无锡城得名来历的山脉——锡山。而后面绵延的山脉便是惠山,又称九龙山、古华山,这也是惠山古镇得名的原因。
右转便来到惠山古镇的主要街道——惠山直街了,又叫“五里香塍”。您看,这里就有一座各色古香的牌坊,背面写着“五里香塍”四字,在古代有这样一个老民谣“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说的是古代人们到这里来游玩,由于惠山鲜花盛开,大家的鞋底都有花香,现在呀我们还是依稀可以嗅到花的香味啊!
请大家跟着我走,古街两边的仿古建筑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复而成的,我们现在要去参观的是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建筑。
首先,我们在这面墙上看到一句很有名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我们无锡唐代著名诗人李绅的《悯农》诗当中的名句。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无锡惠山的二泉书院就是当年李绅读书的地方,现今已经修复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张中丞庙, 它供奉的是在雎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张巡,无锡人又把他叫做“张大老爷”。主要祀奉唐御史中丞张巡(709—757年),配祀睢阳太守许远(709—757年)。“安史之乱”时,进士出身的真源令张巡,起兵雍丘(今河南商丘),协同太许远率军御敌,与围城的安禄山、尹子奇部激战数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城陷,壮烈殉国。许远被执送洛阳,不屈遇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有《张巡传》记其事。由于张巡等血战睢阳,阻遏贼势南犯江淮,为郭子仪、李光弼部收复失地,争取到战略时机,故江南一带,多有纪念张巡的祠庙建筑。古人有联赞张、许:“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堪称妙对。对面墙上还有清同治年间的巨匾所制的“精忠贯日”四个大字,以表彰张巡、许远的精忠报国之心。
各位,现在大家看到的非常精美而雄壮的牌坊叫做“五岳行庙”,据无锡地方文献记载,旧时无锡有十座庙,其中东岳行庙规模最盛,也是十大神庙之首。庙里祀奉的东岳大帝,民间相传是周朝开国功臣黄飞虎。旧时无锡百姓为了祈求生与福、驱避死与祸,就把东岳行庙里的黄飞虎看作叩拜祭祀的神主。每年庙会期间,锡城万人空巷,就连周边县镇的香客,也成群结队来无锡观看庙会,朝拜东岳大帝。今天,我们也已经重新修复了这座古庙,再现了当时这里辉煌的景象。
这里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陆贽的祠。陆贽(754年~8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他的后代迁居无锡,故而在此建祠祭祀祖先,而他的后代中有著名的共产党人陆定一。
这座房子是祭祀无锡籍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倪瓒的,他可是我国古代十大著名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是我国古代画作中的杰出代表啊!他的桀骜不驯与清高的姿态,创造了古代山水画的一个高峰。
另外,这条街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泥人店,无锡的惠山泥人是一个代表性的艺术品。惠山泥人据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
糯,可塑性强,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早在北宋熙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高大的牌坊,上面有“圣地名泉”四字的砖刻,这是清代流传下来的原物!正对面的便是古惠山寺的山门,而门前这两个分别是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经幢,都是被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而位于唐经幢南侧的是过郡马祠,是无锡过氏的祖祠,奉祀的是南宋逍遥郡主的郡马过孟玉。过郡马祠对面的钱武肃王祠,是无锡钱氏的宗祠,奉祀五代吴越国5位国王,该祠的主体由钱钟书的祖父于民国时期修建。无锡钱氏也是一个大家族,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无锡钱氏后人,像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基博等。现在我们看见的牌坊上面写着“孝友传家”,是乾隆亲题御赐给秦家的,即表彰寄畅园园主秦家的。而古代惠山横街的路也就是这个牌坊的宽度啊!
这里就是惠山古镇的标志建筑——“人杰地灵坊”,是明代众多弟子为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兴建的,在解放后被推倒,石构件全部就地掩埋,这次挖出后原地恢复。邹迪光曾主持科考,所以学生桃李满天下,后他被诬陷而罢官回家之时,他的学生有近千人为他送行,并且在此为他建造了这个牌坊,所以这个牌坊又叫“千人报德坊”。
我们走过“人杰地灵坊”就是“龙头下”,因为这里有个螭首在吐水,老百姓就俗称“龙头下”。首先我们看见的是一口水井一样的东西,它叫做“水沟河”。“水沟河”其实不是河,也不是水井,而是一个承水井,惠山的泉水通过地下的暗渠,依次流入二泉的方池、惠山寺金莲池、香花池、寄畅园的锦汇漪,然后全部汇集于此,再通过龙头流入龙头河,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古代排水系统。龙头河的龙头,泉水从这里出来,最后通过龙头河流入大运河。在河里大家还可以看到有一艘仿古的龙船,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来无锡秦家是把龙船停泊在黄埠墩,然后转乘这种稍微小点的御船才进入内河,来到秦家的!高忠宪公祠,奉祀高攀龙,东林党著名的领袖人物,后被魏忠贤阉党陷害,为了不受屈辱而在自家后院的出惠山园便来到了宝善桥,我们就走出惠山古镇了。其实,惠山古镇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的祠堂,如华孝子祠、李纲祠、邵宝祠、孙继皋祠等等,在这0.3平方公里之内,却有着118座祠堂,许多建筑由于当时住着住户,至今还能还原它们的原貌,所以惠山古镇是一个祠堂群,也是一个牌坊群,这里有小桥流水,有名人诗句,一座古老而崭新的小镇将为您带来不凡的享受。
第三篇:江苏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海拔高8米,东经120°16’、北纬31°34’。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苏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江苏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一)
无锡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海拔高8米,东经120°16'、北纬31°34'。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古镇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录名单。
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
惠山古镇各行业会所占一定数量,其中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石作公所、盐业公所、建筑业行会,婺源会馆等。成为古镇亮点。惠山古镇具有水陆二条交通线,水路由京杭大运支流三里至古镇腹地,陆路离城五里,交通十分便利。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香火旺盛。无锡的标志性建筑锡山龙光塔,始建于明万历间,是古镇一景。唐代陆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带林茂石壑,泉水丰富,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美誉。唐、宋惠山寺石经幢耸立古镇中心。始建于北宋金莲桥、唐听松石床在古镇中重要位子。唐皮日休诗“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明洪武初年600余年古银杏,400余年古玉兰,古香樟,根深叶茂。始建于明代的寄畅园、愚公谷旧貌依旧。
明代“千人报德坊”、“华氏四面牌坊”是古镇牌坊群的佼佼者。惠山古镇祠堂建筑群占居古镇主体位子,始建于唐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现120处祠堂建筑体,其中宰相祠堂九处,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李鸿章。惠山祠堂群按规制可分为尚书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抚祠、忠节祠、贞节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余名历史人物,是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于惠山直街东端。街口竖立一块石碑横额。正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反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碑立于清咸丰六年。五里香塍,原为无锡西门至惠山的一条大道。1976年,京杭运河无锡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废,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荫大道,称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经销惠山泥人的店铺林立,龙头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馆,宝善桥有惠山泥人厂,街上有张巡庙。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已发现ll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参与兴趣感,今后是探胜访迹、寻根文化体验互动、凭吊先贤道德哲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之源。
惠山寺周边祠堂群有过郡马祠、钱武肃王祠(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嵇忠节祠、张义士祠、邹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宋代宰相李纲)、贞节祠、张孝子祠、张节妇祠、淮湘昭忠祠(和太平军作战阵亡的全体湘军淮军官兵)华孝子祠(孝子华宝)、华节愍公祠、华节妇祠、华贞节祠、至德祠(泰伯、仲雍、季札)、尊贤祠、报忠祠、蒋家祠惠山寺、苏家祠唐张贞节祠、蔡氏孝友祠、贞节祠、胡文昭公祠(北宋“安定先生”胡瑗)、尤文简公祠(南宋四大家尤袤)、陆子祠(陆羽)、顾端文公祠(顾宪成)、邵文庄公祠(又称二泉书院,邵宝)、刘猛将神祠、五中丞祠(周忱、海瑞、周孔教、汤斌、李星源)、单贞女祠、周文恪公祠(明学者周子义)、王佥事祠(明画家王问)、任节妇专祠。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二)欢迎大家来到人杰地灵、山水俱佳的太湖明珠——无锡。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无锡一个别具特色的景区——惠山古镇。这里有着我们之前所不知道的历史和神话,也有着“无锡露天博物馆”的美称,更有着众多的祠堂牌坊。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已发现ll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参与兴趣感,今后是探胜访迹、寻根文化体验互动、凭吊先贤道德哲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之源。
请大家跟着我走,古街两边的仿古建筑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复而成的,我们现在要去参观的是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建筑。
首先,我们在这面墙上看到一句很有名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我们无锡唐代著名诗人李绅的《悯农》诗当中的名句。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无锡惠山的二泉书院就是当年李绅读书的地方,现今已经修复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张中丞庙,它供奉的是在雎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张巡,无锡人又把他叫做“张大老爷”。主要祀奉唐御史中丞张巡年),配祀睢阳太守许远年)。“安史之乱”时,进士出身的真源令张巡,起兵雍丘(今河南商丘),协同太许远率军御敌,与围城的安禄山、尹子奇部激战数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城陷,壮烈殉国。许远被执送洛阳,不屈遇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有《张巡传》记其事。由于张巡等血战睢阳,阻遏贼势南犯江淮,为郭子仪、李光弼部收复失地,争取到战略时机,故江南一带,多有纪念张巡的祠庙建筑。古人有联赞张、许:“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堪称妙对。对面墙上还有清同治年间的巨匾所制的“精忠贯日”四个大字,以表彰张巡、许远的精忠报国之心。
走过王家桥右拐,穿过码头就到了李公祠啦!门前站立两头石狮威猛高大,是其他祠堂没有的。石柱上刻着“致爱致悫思虑不讳。尽物尽志,春秋匪懈”。意思说忠心不悔,尽所能事,四季不敢懈怠。不知何故门联装反了。据说是从安徽民居拆来的。李公祠说的是李鸿章弟弟李鹤章,因围剿太平天国在无锡建功,后因兄弟两功大位高,为避嫌,功成身退。特在建功处建祠。
李公祠在1929年改建成惠山园年拆园改建成学校年重建李公祠按徽派建筑修复。祠堂以天井为中心,木结构,砖雕木雕彩绘相配尽显富丽堂皇。天井两侧布置这李鸿章生平及无锡同太平天国战事。正堂两边摆放这清军和太平军的武器及战袍,天井正中架着两门大炮,小的为太平天国制,大的为很有名气红衣大炮。屋梁上的木雕非常精美,好像是八仙人物。莲花,灵芝尽显富贵吉祥。
前祠堂后花园是徽派建筑典型布局。李公祠后花园水体占三成,仰视可见锡山龙光塔,俯视塔影龙光可鉴,四周亭台楼阁、湖山水色、船舫、水曲桥一应俱全。靠着栏杆投些鱼食,引来无数红鱼,唠唠嗑,数说国家大事,或曰市井人生,还有无尽惆怅。也许思前想后塘面可鉴,人生就是一场梦,不以功高自居,功成身退,多伟大的牺牲,多伟大的胸襟。
各位游客,今天的古镇之旅就告一段落了。惠山古镇还有许多的祠堂等待您去参观与发现。希望下次我们还能相约在惠山古镇,一起来感受无锡的人文文化。各位游客,我们下次再见!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三)惠山古镇位于无锡锡惠公园北边,由大片古祠堂组成。祠堂建筑群始建于唐,盛于明清,现在看到的多是清代祠堂。这些祠堂涉及80多个姓氏,不妨在此寻踪问祖一回。另外,镇上的无锡泥人是不错的手信,美食也值得品尝。
惠山古镇由南北走向的横街和东西走向的直街(绣嶂街)围成,直街的东端有写着“惠山古镇”四个大字的古镇大照壁,非常好认;横街的北端,即惠钱路与通惠西路的交汇处是售票点,进入古镇免费,只有参观一些小景点才需要门票。横街与直接的交汇处毗邻锡惠公园的古华山门和秀璋门,往北一点有人杰地灵牌坊,惠山上的泉水汇入牌坊后的承水井,龙头河从这里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大运河。
祠堂主要集中在龙头河沿岸和直街上,横街上的祠堂稍少。除去门票上可入内参观的景点,有很多祠堂并不开放,只能在外面看看,祠堂门口都有介绍牌。祠堂多数为典型的江南建筑,白墙黑瓦,木头门窗,有的自带小小的园林,杨藕芳祠比较特别,融入西式建筑风格,有点像砖石砌成的石库门。
门票上的景点:
在龙头河沿岸的,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潜庐(留耕草堂)、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杨藕芳祠、濂溪周夫子祠(光霁祠,周濂溪即写《爱莲说》的周敦颐)、惠山园(李公祠,李公即李鸿章的兄弟李鹤章)。从杨藕芳祠后面的小道可到达顾洞阳先生祠(顾可久祠),祠堂的园林中有块高大的太湖石。在直街上需要出示门票的景点,由西向东依次为倪云林先生祠、范文正公祠、陆宣公祠、徐孺子祠。
龙头河沿岸最东北边的景点是中国泥人博物馆,也要出示门票。馆内既能看到南派的无锡大阿福,也能看到北派的泥人张,还能看到师傅制作泥人的过程。如果喜欢,在馆内就可以买到无锡泥人,当然,在馆外的古镇上逛逛,也可以淘到泥人。
若追求小资情调,龙头河两岸绿树成荫,彩伞成排,坐在遮阳伞下的桌子边,喝喝咖啡,或者点一壶茶,河畔轻风吹过,别提有多惬意了。南京的先锋书店在古镇上开了分店(绣嶂街186号),木头花窗内,弥漫着文艺调子。
古镇的美食也不容错过,惠山豆腐花(横街13号)经常排队;距它不远的忆秦园小笼包据说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蟹粉小笼是招牌;老菜馆(绣嶂街3号)主营精致的无锡菜;一亩三分田(绣嶂街24号)的苏式面很赞。油酥饼更是这里的特色,在古镇上走两步就能看见一家油酥饼店,可以买来边逛边吃。
惠山古镇和锡惠公园可一并游览,公园里有著名的寄畅园、孕育出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天下第二泉等景点。
第四篇: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
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范文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朋友:
大家好啊!欢迎大家来到人杰地灵、山水俱佳的太湖明珠——无锡。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无锡一个别具特色的景区——惠山古镇。
无锡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至迟在元、明之间业已形成,明代无锡书画三杰之一的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基于惠山胜地的吸引力和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惠山一带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二泉庭园等风景名胜建筑,邵宝书院、紫阳书院、碧山吟社等书院建筑,惠麓小圃、愚公谷、寄畅园、栖隐园、一梅园、黄园等山居园林等先后建成。同时,墓祠、神祠、庙祠、宗祠、先贤祠忠节祠等祠堂建筑也相继建成。
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后,无锡境内外的宗族纷纷到名泉胜地、人杰地灵的惠山一带立庙建祠,于是在惠山山麓和惠山浜、寺塘泾——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古运河黄埠墩至龙头下共1400m的惠山寺塘泾,自古就是著名的“黄金游览水道”,舟楫穿梭往来,灯船画舫群集。明崇祯年间(1682—1644)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述:“进桥(宝善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是其舟游惠山的实描。清代康、乾两帝先后南巡至此地达十三次之多。
民国以来,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古镇东北端的黄埠墩、三里桥一带,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米市”、“布码头”,无锡大米的年库存量曾达到300亿斤之多,使无锡享有“衣被天下,食供四方”之美誉,大批的商贾巨富云集无锡。同时,西方的'工商业文明也渗透到古镇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古镇中出现了行业公所、义庄、钱庄、警署、救息会、保墓局、指路牌及驻锡会馆等近代城市功能设施和社团组织。其中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石作公所、盐业公所、建筑业行会,婺源会馆等。成为古镇亮点。惠山古镇得益于古运河交通之利,已是风光秀丽、商业繁荣、香火缭绕的吴中游息之胜地和南北商贸交通之要冲。但日寇侵华期间,于1937年11月对惠山古镇的狂轰滥炸和占领掠夺,使得寺园胜迹、祠堂建筑、街区民宅损失惨重。1949年解放前夕,据统计资料,此时的惠山古镇建筑面积10万㎡,约420户、2000人左右,祠堂百余处,泥人作坊及泥人店数十家。幸存的古镇祠堂一片荒凉,树木稀疏,杂草丛生,十分萧条。
解放以来,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好这批珍贵文化遗产,从大局出发,一直控制这里的基本建设规模,倾力于锡山、惠山的文物古迹和古典园林的修复及市政建设,在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坚持在古镇内不新建、不扩建大型公建、工业、民用建筑,基本保存了惠山古镇及祠堂群的历史风貌。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虽历经千余年的沧桑,仍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集中分布着118处祠堂建筑及部分遗址,比较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人文史迹丰富,寺、祠、庙、泉、店俱全,为国内外所罕见。它是中国的姓氏谱牒文化的特殊见证,对传统的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是无锡全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大运河的风貌地带”、“历史传统风貌区”和“一城一带一片”基本保护构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2005年,惠山古镇祠堂群被江苏省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惠山镇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建设保护范围为,东西长1.7公里,以黄埠墩和惠山寺为界,南北位于锡山大桥和通惠西路之间,宽0.8公里,总面积约103公顷。其中惠山寺至宝善桥之间为核心保护区,面积25公顷,锡惠路以东78公顷为古镇配套发展区及风貌协调区。其规划布局由古运河惠山浜水街、五里香塍祠堂街(直街)两条水陆风景为轴线,通向千年古刹惠山寺与天下第二泉的景观核心。
近年来,惠山古祠堂群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惠山古镇被认为是无锡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项目。2000年,无锡市就惠山正式向建设部申报全国100个著名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称号,古镇的开发也因此提速。
惠山古镇以惠山古祠堂为依托,连接二泉寄畅园、惠山镇、惠山直街、横街和惠山泥人博物馆,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含量较高。拟开发范围具体西起天下第二泉、东至黄埠墩、南抵锡山龙光塔北侧、北界为通惠西路,整个面积约70公顷。届时将以京杭大运河无锡北段为主线,将锡惠风景区的寄畅园、二泉、惠山寺等名胜古迹向外拓展延伸,对由惠山横街直街、寺塘泾南北河组成的祠堂文化建筑群进行核心开发,建成环境风貌优美、景点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江南风情浓郁的古镇园林文化旅游街区。
惠山文物古迹区的主体在现锡惠风景区内,面积约7 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寄畅园南部修建和邵宝书院等祠庙修复工程。在2004年前完成惠山寺、华孝子祠和二泉景区的保护修建工程后,将以寄畅园为依托,把整个惠山文物古迹区申报为国家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古镇风貌区主体在惠山横街、直街至宝善桥以东惠山浜一带,面积约15万平方米。通过对该区域内各类建筑的重新整合和环境治理,以惠山古祠堂群为依托,恢复原惠山古镇的传统风貌,形成惠山浜沿岸的两条传统古街市、两条夹巷内街和惠山浜水上旅游通道,从而建成从寄畅园东侧延伸至黄埠墩的惠山古貌风貌区。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香火旺盛。无锡的标志性建筑锡山龙光塔,始建于明万历间,是古镇一景。唐代陆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带林茂石壑,泉水丰富,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美誉。唐、宋惠山寺石经幢耸立古镇中心。明代“千人报德坊”、“华氏四面牌坊”是古镇牌坊群的佼佼者。惠山古镇祠堂建筑群占居古镇主体位子,始建于唐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现120处祠堂建筑体,其中宰相祠堂九处,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李鸿章。惠山祠堂群按规制可分为尚书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抚祠、忠节祠、贞节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余名历史人物,是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于惠山直街东端。街口竖立一块石碑横额。正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反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碑立于清咸丰六年。五里香塍,原为无锡西门至惠山的一条大道。1976年,京杭运河无锡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废,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荫大道,称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经销惠山泥人的店铺林立,龙头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馆,宝善桥有惠山泥人厂,街上有张巡庙。
祠堂介绍,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祠堂中的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顾洞阳祠、王武愍公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等10座祠堂为全国文物保护重点祠堂建筑。尘封隐迹半个多世纪的“拜石山房记”、“东壁碑”、“西壁碑”、“浴日泉”一大批等珍贵石刻文物、古迹也在修复中得到保护和恢复。除重点祠堂外,惠山古镇还对57座祠堂进行了修复和恢复。恢复牌坊16座,牌楼一座。增建绣嶂阁一座。康熙“山色溪光”景观墙一座。
惠山寺周边祠堂群,过郡马祠、钱武肃王祠(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嵇忠节祠、张义士祠、邹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宋代宰相李纲)、贞节祠、张孝子祠、张节妇祠、淮湘昭忠祠(和太平军作战阵亡的全体湘军淮军官兵)、华孝子祠(孝子华宝)、华节愍公祠、华节妇祠、华贞节祠、至德祠(泰伯、仲雍、季札)、尊贤祠、报忠祠、蒋家祠、苏家祠、唐张贞节祠、蔡氏孝友祠、贞节祠、胡文昭公祠(北宋“安定先生”胡瑗)、尤文简公祠(南宋四大家尤袤)、陆子祠(陆羽)、顾端文公祠(顾宪成)、邵文庄公祠(又称二泉书院,邵宝)、刘猛将神祠、五中丞祠(周忱、海瑞、周孔教、汤斌、李星源)、单贞女祠、周文恪公祠(明学者周子义)、王佥事祠(明画家王问)、任节妇专祠。
横街祠堂群,秦氏双孝祠(寄畅园内东北角)、张明公祠(北宋理学家“横渠先生”张载)、许显谟祠(北宋“维扬四俊”许德之)、杨四褒祠(留耕草堂)、节孝祠、俞行人祠、朱祠、春申君祠(楚相春申君)。
直街祠堂群,杨忠襄公祠、先贤施子祠(圣门弟子施恒)、朱祠、杜祠、浦长源祠(明代“吴下十才子”浦源)、费懿恭先生祠、倪高士祠(“元四家”倪瓒)、赠兵备道杨公祠、杨追远祠、陆宣公祠(唐宰相陆贽)、范文正公祠(范仲淹)、邹国公祠、袁龙图祠、刘氏家祠、忠贞公祠、王文正公祠(北宋宰相王旦)、浦孝节贞烈祠、松滋王侯祠(明代抗倭有功的县令王其勤,以及战死的36人)、王氏公祠、王孟端先生祠(明画家王绂)、马文肃公祠、薛义士祠、司马温公祠(司马光)、张中丞祠(安史之乱中镇守睢阳的张巡)、东岳报功祠(东岳大帝黄飞虎)、乡贤祠、吕东莱先生祠、叶司空祠(叶茂才)、陈文范先生祠、戴氏宗祠、陶中丞祠、王节孝祠、荣贞烈祠、龚节愍公祠、徐孺子先生祠、于忠肃公祠(于谦)、史光禄祠。
上河塘祠堂群,先贤廉子祠(圣门弟子廉洁)、朱乐圃先生祠、张义庄祠、薛中丞祠、蒋氏宗祠、书院(朱熹,民国时曾用作盐务工所)、忠节祠、潘孝子祠、孙大宗伯祠。
下河塘祠堂群,邓氏宗祠、江助教祠、高忠宪公祠(高攀龙)、张文贞公祠、杨藕芳祠、杨祠、蔡氏、宗祠、黄斗南先生祠、周光霁祠(周敦颐)、詹孝节妇祠、李公祠(李鸿章弟李鹤章)、赵宗白先生祠、陶文宪公祠、贞节祠、惠学士祠、顾太仆祠、薛氏宗祠、顾洞阳先生祠(顾可久)、虞薇山先生祠。
惠山浜祠堂群,祝太守祠、龚氏宗祠、唐襄文公祠(唐顺之)、徽国文公祠(朱熹,曾用作徽州会馆)、蔡孝友祠、龚节愍公祠、万公祠、李阁学祠(开发东北第一人、李金镛)、陈文正公祠、王文正公祠(王旦)、唐桐卿公祠。
古镇修缮,惠山古镇以古朴旧貌迎接中外游客。经过惠山古镇办的努力,惠山古镇入口广场已基本修缮,并增加了西神广场、关刀河、牌坊群、锡山余脉延伸等旅游景观看点。
广场正中,建有大型标志性建筑照壁一座。正面镶有集朱熹墨宝而成的“惠山古镇”四个大字,每字1.6米见方,字体刚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照壁的反面,贴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龙山胜迹图”。此图画于明万历年间,线描手法,将惠山及古镇山色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复原的关刀河南侧,堆垒了一座与锡山相连的土山,从而使锡山余脉延伸到锡山大桥下的古华山路边,土山上种植大批林木修竹,使古镇景观与锡山龙光塔影交相辉映,更加优美。而关刀河经过改造,其上侧已先期恢复了清代建筑和碑廊。不久还将恢复“诗冢”和碑刻,再现顾光旭写诗、爱诗、迷诗的佳话。
惠山直街街长巷深的古韵原貌已逐渐恢复。修复后的惠山直街,路宽6米,两边近30座祠堂。在浦长源祠、倪云林祠、范仲淹祠、袁植祠、王其勤祠等多座祠堂恢复了石砌方池或池沼,池上架有石梁。范仲淹祠内还恢复了长廊、小桥、半亭。王其勤祠内的古泉“王公泉”经疏浚,泉水丰满,水质清澈。经修复的王文正公祠、浦节孝祠、司马温公祠、陈文范公祠等,由于地处锡山山麓,建筑错落别致,尤其是观音兜、马头墙、风火墙屋脊和形制各异的脊饰,在锡山茂林修竹的映衬下,如同一幅长卷水墨画,令人叹为观止。
修复后的惠山直街,另一亮点就是印证了惠山古镇悠久历史文化的照壁、牌坊。现有11座牌坊,牌坊形制有大有小,其中关刀河处恢复牌坊6座,这些照壁与牌坊,不仅美化、丰富了惠山古镇的景观,还为游人了解惠山古镇悠久历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方便。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是泥人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孕育出了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雅俗共赏彼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惠山泥人工艺中融入石膏制作的技法,自此产生了石膏工艺泥人的新品种,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了惠山泥人的生产规模,并研究开发出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惠山泥塑艺术得以进一步的长足发展。50年代专门成立了“无锡惠山泥人厂”,后来又相继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惠山泥人博物馆”。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彩绘、开相几部分,它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惠山泥人题材丰富,制作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属泥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
现在呢我们在路口可以看见有块石碑,上面写着“五里香塍”四字,在古代有这样一个老民谣“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现在呀我们还是依稀可以嗅到花的香味,哈哈!请大家跟着我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张中丞庙,它供奉的是在雎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张巡,无锡人又把他叫做“张大老爷”。
这条街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泥人店,无锡的惠山泥人是一个代表性的艺术品。惠山泥人据说从宋代起,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早在北宋熙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高大的牌坊,上面有“圣地名泉”四字的砖刻,这是清代流传下来的原物!正对面的便是古惠山寺的山门,而门前这两个分别是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经幢,都是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大家请跟上啊,位于唐经幢南侧的过郡马祠,是无锡过氏的祖祠,奉祀的是南宋逍遥郡主的郡马过孟玉。过郡马祠对面的钱武肃王祠,是无锡钱氏的宗祠,奉祀五代吴越国5位国王,该祠的主体由钱钟书的祖父于民国时期修建。无锡钱氏也是一个大家族,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无锡钱氏后人,像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基博等。
现在我们看见的牌坊上面写着“孝友传家”,是乾隆亲题御赐给秦家的,即表彰寄畅园园主秦家的。而古代惠山横街的路也就是这个牌坊的宽度啊!
这里就是惠山古镇的标志建筑——“人杰地灵坊”,是明代为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兴建的,在解放后被推倒,石构件全部就地掩埋,这次挖出后原地恢复。邹迪光曾主持科考,所以学生桃李满天下,后他被诬陷而罢官回家之时,他的学生有近千人为他送行,并且在此为他建造了这个牌坊,所以这个牌坊又叫“千人报德坊”。
我们走过“人杰地灵坊”就是“龙头下”,因为这里有个螭首在吐水,老百姓就俗称“龙头下”。首先我们看见的是一口水井一样的东西,它叫做“水沟河”。“水沟河”其实不是河,也不是水井,而是一个承水井,惠山的泉水通过地下的暗渠,依次流入二泉的方池、惠山寺金莲池、香花池、寄畅园的锦汇漪,然后全部汇集于此,再通过龙头流入龙头河,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古代排水系统。龙头河的龙头,泉水从这里出来,最后通过龙头河流入大运河。在河里大家还可以看到有一艘仿古的龙船,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来无锡秦家是把龙船停泊在黄埠墩,然后转乘这种稍微小点的御船才进入内河,来到秦家的!
出惠山园便来到了宝善桥,我们就走出惠山古镇了。其实,惠山古镇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的祠堂,如华孝子祠、李纲祠、邵宝祠、孙继皋祠等等,在这0.3平方公里之内,却有着118座祠堂,许多建筑由于当时住着住户,至今还能还原它们的原貌,所以惠山古镇是一个祠堂群,也是一个牌坊群,这里有小桥流水,有名人诗句,一座古老而崭新的小镇将为您带来不凡的享受。
希望下次我们还能相约在惠山古镇,一起来感受无锡的人文文化。
第五篇:惠山古镇导游词
惠山古镇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惠山古镇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各位朋友:
大家好啊!
欢迎大家来到人杰地灵、山水俱佳的太湖明珠——无锡。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无锡一个别具特色的景区——惠山古镇。这里有着我们之前所不知道的历史和神话,也有着“无锡露天博物馆”的美称,更有着众多的祠堂牌坊。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已发现ll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参与兴趣感,今后是探胜访迹、寻根文化体验互动、凭吊先贤道德哲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之源。
请大家跟着我走,古街两边的仿古建筑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复而成的,我们现在要去参观的是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建筑。
首先,我们在这面墙上看到一句很有名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我们无锡唐代著名诗人李绅的《悯农》诗当中的名句。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无锡惠山的二泉书院就是当年李绅读书的地方,现今已经修复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张中丞庙,它供奉的是在雎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张巡,无锡人又把他叫做“张大老爷”。主要祀奉唐御史中丞张巡(709—757年),配祀睢阳太守许远(709—757年)。“安史之乱”时,进士出身的真源令张巡,起兵雍丘(今河南商丘),协同太许远率军御敌,与围城的安禄山、尹子奇部激战数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城陷,壮烈殉国。许远被执送洛阳,不屈遇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有《张巡传》记其事。由于张巡等血战睢阳,阻遏贼势南犯江淮,为郭子仪、李光弼部收复失地,争取到战略时机,故江南一带,多有纪念张巡的祠庙建筑。古人有联赞张、许:“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堪称妙对。对面墙上还有清同治年间的巨匾所制的“精忠贯日”四个大字,以表彰张巡、许远的精忠报国之心。
走过王家桥右拐,穿过码头就到了李公祠啦!门前站立两头石狮威猛高大,是其他祠堂没有的。石柱上刻着“致爱致悫[que],思虑不讳。尽物尽志,春秋匪懈”。意思说忠心不悔,尽所能事,四季不敢懈怠。不知何故门联装反了。据说是从安徽民居拆来的。李公祠说的是李鸿章弟弟李鹤章,因围剿太平天国在无锡建功,后因兄弟两功大位高,为避嫌,功成身退。特在建功处建祠。
李公祠在1929年改建成惠山园,1950年拆园改建成学校。2008年重建李公祠按徽派建筑修复。祠堂以天井为中心,木结构,砖雕木雕彩绘相配尽显富丽堂皇。天井两侧布置这李鸿章生平及无锡同太平天国战事。正堂两边摆放这清军和太平军的武器及战袍,天井正中架着两门大炮,小的为太平天国制,大的为很有名气红衣大炮。屋梁上的木雕非常精美,好像是八仙人物。莲花,灵芝尽显富贵吉祥。
前祠堂后花园是徽派建筑典型布局。李公祠后花园水体占三成,仰视可见锡山龙光塔,俯视塔影龙光可鉴,四周亭台楼阁、湖山水色、船舫、水曲桥一应俱全。靠着栏杆投些鱼食,引来无数红鱼,唠唠嗑,数说国家大事,或曰市井人生,还有无尽惆怅。也许思前想后塘面可鉴,人生就是一场梦,不以功高自居,功成身退,多伟大的牺牲,多伟大的胸襟。
各位游客,今天的古镇之旅就告一段落了。惠山古镇还有许多的祠堂等待您去参观与发现。希望下次我们还能相约在惠山古镇,一起来感受无锡的人文文化。各位游客,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