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香菇种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种香菇种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布时间: 2009-03-26 00:04:58 星期四 责任编辑: 徐月蓉
来源: 金华日报 打印
记者 金璐/文 吴潮宏/摄
他从日本引进香菇保鲜技术,使农民种香菇效益提高3倍以上,开我国鲜菇出口先河;他培育的“武香一号”是全世界唯一耐高温的香菇品种,香菇第一次实现了全年种植;他把香菇种植推广到全国每一个省,使之成为一个年产值50亿元的产业,中国也由此从日本夺回了“世界香菇王国”的桂冠。他,就是李明焱,武义县真菌研究所所长。
今年2月,李明焱与妻子朱惠照一起拿到了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见上图)。
出国学来香菇保鲜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初,李明焱从广播里听说福建古田有人用代料栽培银耳获得成功,就跑到福建花了800元学费掌握了这门技术。回老家后,他的代料栽培银耳搞得不错,于是被县粮食局榨油厂请去当食用菌车间主任,后来又进了武义县真菌研究所。1984年,李明焱开始捣鼓用代料栽培香菇。这时正是外贸木珠行情很好的时候,金华各地有很多企业都加工木珠出口。看到木珠生产的下脚料木粉派不上用场只能烧掉,还污染环境,李明焱就想到把这些木粉废物利用做香菇的培育基,一年后获得成功。1986年,李明焱因此成为“星火计划”带头人。
1990年,李明焱被国家科委选送到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中心深造。当时,虽然中国是香菇的原产国,但日本却以“香菇王国”著称,其香菇产量占全世界70%,而且种植技术先进。日本人种香菇的方法让李明焱大开眼界:以育种为基础,有计划地安排农户种植、收获、采收,加工和销售都由农协负责。而且,日本的香菇采用“冰温技术”(即保鲜技术),都是鲜菇上市,100克鲜菇卖100日元(即相当于70元人民币1公斤)。
当时,浙江各地山区开始种植香菇,但都是干菇出口,农民在收获后要把香菇先烘干,然后送到当地土特产收购站再出口国外,不但每公斤干菇只能卖30元(按照每10公斤鲜菇晒1公斤干菇的比例,每公斤鲜菇扣掉其他费用仅2元收入),而且要半年才能拿到钱。
李明焱回国后着手鲜菇出口。农民当天采摘鲜菇,马上送到金华冷库加工,第三天就能运到日本,马上能拿到钱,而且每公斤的收购价提高了6元钱。农民收入提高,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生产规模很快就扩大了。
培育出耐高温香菇新品种
做了半年出口后,日本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全年供应新鲜香菇。这给李明焱出了一个大难题。香菇的种植温度一般不能超过25℃,因此只能在冬季和春季种。日本的菇农在夏秋两季是采用空调来控制温度的,这样种植香菇成本很高,就中国国情来说不适宜。于是,他决定研究栽培耐高温的香菇品种。
1991年,李明焱研制成功“武香一号”品种,这种能耐34℃高温的香菇在日本获得了终端超市的认可,日商要求赶紧供货。但李明焱因为没有进行过规模化生产,有点怕。他说,当时要推广“武香一号”有四大难题:一是金华夏天的温度不止34℃,一旦持续高温15天以上香菇就会减产;二是高温可能带来干旱,万一断水就没有收成;三是浙江的梅雨季节持续30天以上,菌棒易烂;四是农户普遍缺资金,没钱买菌种和菌棒。后来,在武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农业保险解决了菇农的后顾之忧,县财政还安排资金补贴菇农。李明焱采用从日本学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安排生产,第二年全县就种了200万袋,而且获得了成功。
花香引得蜜蜂来。磐安、缙云、丽水都来武义县要菌种。从1993年开始,“武香一号”的种植规模在省内逐渐扩大。1997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武香一号”为浙江香菇新品种。随后,“武香一号”开始在全国推广。
“香菇也叫南菇,因为它只能在南方种植。但„武香一号‟克服了北方冬天太冷、南方夏天太热的问题,从海南岛到黑龙江都能种植。” 李明焱说,让他想不到的是,10多年过去了,“武香一号”还是全世界唯一耐高温的香菇品种。
2007年,“武香一号”获得全国香菇新品种认定。2008年,武义县真菌研究所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最终获得二等奖。在“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的选育”10名获奖者中,李明焱和妻子朱惠照就占了两席。
经过20年努力,中国这个香菇原产国终于成为真正的世界“香菇王国”,产量占世界70%以上,育种和推广技术水平都超过了日本。目前我国每年香菇产量都在30亿袋以上,产值达50多亿元。
开辟香菇废料利用新思路
种香菇种出了名堂,李明焱却开始酝酿转型。他说,全国都能种香菇了,武义的区域优势就小了,农民收入也会因此减少。于是,他就想找其他技术难度高、最好是列入国家扶持项目的农业项目。他想到了灵芝和铁皮石斛这两种珍稀植物,灵芝也是菌类,铁皮石斛则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来种,原先种香菇的技术都能派上用场。
李明焱曾经为种过香菇等食用菌的废料忧虑,那些木粉被菌类吸收营养后已很难有其他用处。他曾经让农民将这些废料作为肥料来利用,但肥力不好,而且干的木粉容易被风吹得到处飘,农民不肯使用。几年前,李明焱曾投入200万元与浙江大学合作,打算利用这些废料加上其他东西生产有机肥,可是没有成功。后来,他发现这些废料的营养成分与铁皮石斛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相同,就开始了用食用菌种植废料栽培铁皮石斛的实验。李明焱说,铁皮石斛有两种生存环境,一是生长在岩石上,二是附生在树木上。目前国内人工种植铁皮石斛大多模仿前者的生存环境,其缺憾是在田里大量堆积石块,种植几轮后田地就无法复耕了,而且大量施肥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而模仿后者的生存环境,肥料中含有大量木质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不需要另外施肥,而且种植的田地随时可复耕。2000年,李明焱在全国首创“大田种植模拟铁皮石斛野生生长环境丰产栽培技术”获得成功,地栽铁皮石斛成活率达95%以上。李明焱又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发灵芝和铁皮石斛系列保健品等,并注册了“寿仙谷”商标。
虽然早在几年前李明焱就下海了,但他依然长年免费为农民培训,到处发资料。有人说他“傻”。他却说:“我是农村出来的,应该为农村做点事;国家培养我,我也该为国家做点事。”
第二篇:种出一棵常青树
种出一棵常青树
——大冶有色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从2008年启动企业文化建设,到2009年公司原生态的企业文化得到全面系统的理性概括和创建,企业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提升;到2011年充满活力、昂扬奋进的大江情怀成为公司职工的主流精神风貌,引领公司持续快速地向前发展,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领域着眼实际,在务实中求突破,围绕“责任、忠诚、学习、进取”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一步一个脚印,构建出了支撑五大发展战略,推动公司跨越式发展的特色企业文化架构体系。
2011年,湖北企业文化网在隆重推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时评价道:“‘大江文化’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大冶有色人在百里铜都种出的一棵‘常青树’。”
树
魂
企业文化被誉为企业之魂。企业文化之“魂”又是什么?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麟认为就是“解放思想”,他在公司召开的各类会议上,反复强调,“我们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公司是一个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牌国有企业,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严重桎梏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员工的思想日趋僵化,与市场化的观念严重背离。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首先解放思想,而企业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是企业获得发展机遇和动力的源泉。公司员工的思想解放了,有担当、尽职责,企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2006年,以张麟为首的公司新一任领导班子正式上任。到任后,公司班子迅速针对公司改革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紧迫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战略”。五大战略的推出,无异于一次企业发展模式的革命,同时也是一次员工思想的革命。
张麟说,“思想的僵化最可怕,我们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建设公司新时期的企业文化,使先进文化在公司战略发展中起到有力地引领和支撑”。2008年,在张麟的亲自主持下,公司多次召开会议,对企业50余年发展的优秀文化进行分析、总结、盘点,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讨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吻合的大冶有色企业文化,将其归纳、凝练,命名为“大江文化”,并于同年8月发布。由此,公司确立了“经锤炼而成,为开拓而生”的铜斧精神,使三千多年前祖先使用的开矿工具铜斧,成为公司忠诚地肩负责任、不懈地锤炼融合,顽强地开拓进取、勇敢地迎接挑战的重要精神象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成为公司构建动态适应的市场运营模式,持续改进的效益管理机制的重要向导。
张麟认为,解放思想是企业文化之魂,“大江文化”发布后,公司
将企业文化的宣贯作为树立文化之 “魂”的关键环节,将企业文化的宣贯与公司范围内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公司企业文化之“魂”,扎实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启动了思想观念“五破五立”活动,即:破除小进则满思想,树立责任忧患意识;破除墨守成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破除坐而论道思想,树立真抓实干意识;破除大手大脚思想,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破除平均主义思想,树立绩效分配意识,使职工在牢记企业文化理念的同时,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发展为先,发展为重”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与此同时,公司
第三篇:种西瓜
种西瓜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种西瓜。我本以为种西瓜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丢进土里就完事吗?没想到这小小的种子竟然威力无比,害得我惨,你们想听听吗?
我们先用爸爸前几天在田里挖的泥,搓成汤圆一样,然后再打一个洞把西瓜粒放在打的洞里,尖尖朝下。问题来了,我问爸爸西瓜为什么要这样放,爸爸摸了摸脸,好像自己是植物学家,他说:“尖尖就是西瓜的芽根,如果尖尖朝上的话西瓜就会倒着发芽。”我又把从土里取来的泥巴,放到洞口,把西瓜粒盖住,这次我又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是洒干泥了呢?哈哈,我又要请我的植物学家老爸给我说了。爸爸和蔼地说:“如果我们真像汤圆,把西瓜粒当馅直接封洞口的话,西瓜长出小芽苗,芽苗力气太小就钻不出来。”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爸真的是西瓜专家,因为他9年前种西瓜,一窝西瓜就结了两三个,十多斤呢。我和爸爸一会儿弯腰,一会儿搓泥,才弄了800多窝,终于做完了!累得我们腰酸背痛。爸爸说:“今年如果能像9年前的话,今年就很开心了。你姐姐以前很能干,她以前非常乖。”我心想,如果我也像姐姐该多好。爸爸、妈妈你们这么辛苦,就是为了我和姐姐,我会好好读书。我更希望今年的西瓜更大、更甜、更多。
第四篇:种花生
种花生
植树节快到了,我想为绿化祖国做点什么,可在珠海市区这地方,应该去哪种树呢?正当我感到失望是,突然想到了小时候也有过种植经验。那是一次特殊的“植树节”,是我和爷爷一起种花生!
我那时在红旗,楼下是一片荒地,经过我爷爷努力把它开垦成菜地的。那一年春天,我爷爷答应我一起去种花生。结果那天早上醒来的时候,爷爷已经种完了。我连忙去找到爷爷对他说:“爷爷,爷爷,我也要种花生。”爷爷说:“我已经种完了,但我这还有几颗种子,你找个地方种吧!”说完他给了我五颗小花生米,我在菜地的一个角落挖了一个洞,施了好多肥,把种子全都放下去,然后把土埋上。“OK!”我播完了种子便开开心心的走开了。后来我每天都不停的给它们浇水施肥。过了好几天我的花生苗终于钻出来了!而且长出来好几棵,因此我浇了更多水,施了更多肥,希望它们生的更高,更壮,更快。可它们一点都不争气,几天后它们的叶子慢慢变黄了,死了!我很伤心。我很不解,便去问经验丰富的爷爷,他说:“你每天浇那么多水,施那么多肥,它们应该是被你淹死了!不过不用怕,花生是可以补种的,现在补还来及!”太好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的照顾这些种苗。从此爷爷叫我施肥我就施肥,叫我浇水我就浇水。花生长得茂盛时,我以外的发现爷爷在洒些石灰粉,我问爷爷:“爷爷,你在干嘛?”“我在给它们补钙!””啊,补钙?不是我们这些小朋友才补钙的吗?怎么它们也要补钙?”到了丰收季节了,爷爷将花生一棵棵拔起来,我也怀着期待的心情拔起了我种的花生。“哇!好多花生啊!”顿时,一颗颗饱满的花生展现在我的眼前。
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付出劳动和努力就会有丰富的收获!
第五篇:种藕
种藕技巧
2010-12-20 00:56:00 来源: 四川农村日报(成都)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讲述人:刘舆祥 时间:12月6日
地点:威远县连界镇庙山村一组
我叫刘舆祥,家住威远县连界镇庙山村一组,别看我今年都68岁了,可是村民都羡慕我的藕种得好,一般村民的藕每亩能收3000多斤算不错了,我的藕一亩要收5000来斤,平均一斤卖两元,亩收入就是上万块钱。
我种藕已有10来年了,刚开始产量也不高,亩产2000斤左右,我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种的藕亩产四五千斤,我想去学,可远了不可能,我只好自己慢慢总结摸索,逐渐的种藕产量也一年比一年高。
在这里我把我的方法给大家作个交流:
首先是要选好田块。一是泥田为好,有人认为沙田好种也更好抠藕,可实际上沙田不如泥田,泥田种出来的藕颜色好看,口感也更好,价高好卖。不好抠咋办?如果舍得本钱,可以用石灰或者水泥把田底硬化一遍,藕不往下钻,横着长就好抠了。二是选大田,实践证明大田比小田更好,因为藕爱四处钻,如果田块小了,藕钻进了周边田坎,既长不大也抠不出来,没法高产。三是选向阳的高膀田,高膀田光照好产量品质都会更高;四是不能连种重田,一块田最多只能种三年就应轮换,如果田块多一年一换更好,重田不仅要影响产量,病菌积累多了会烂藕。
还有是选种要选产量高的好吃的品种,比如俄联四号等。
再就是要多施钾肥、氮磷钾,钾肥应占60%的比例,如像草木灰之类的肥料就比较好,没有那么多草木灰就施三合粪,一般追肥2至3次,立叶开始出现时每亩施15至20担;5到6片叶时每亩施20担左右;结藕开始时每亩施30担,饼肥30~50公斤。前两次每亩可加5到10斤复合肥。施肥要视情况,田肥少施田瘦可多施。
要注意的是水不能过深,一般保持10厘米左右深的水面最好,水深了水温低不利藕生长,如果是夏天水浅了不仅温度高,也容易干涸,要影响藕的生长;还不能让鸭子在藕田里活动,鸭子下田活动会伤及藕芽子,基本苗被损伤后更不会有高产量;抠藕时要先理到头绪,然后是两脚分开骑住藕顺着往上提。边提边顺着藕浇一点水,这样抠起藕来就没那么费劲。这些年我就是依仗这些技巧,每年保持在3亩藕面积,总收入3万元左右,除去一两千元投入,我这个年近70的老头一年种藕能收入两三万元也算是有为有乐。
专家点评
威远县农业局的高级农艺师涂心元说,别看刘舆祥六七十岁了,依然勤动脑筋,现在种庄稼就是要善于总结摸索。他这一整套实践经验比较实际、全面,用肥的含量,施肥的数量、方式都符合藕的生长所需,水要求的深度、避免鸭子下田伤藕、田块的选择方法等也很简单适用。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了,比一大套理论更好操作,值得推广。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采访整理
合肥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成效明显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www.teniu.cc
2010年12月28日
信息来源:
合肥农业综合信息网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合肥市以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农业结构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努力加快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关于合肥市油菜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推广进高效农业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村沼气技术、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等,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农村沼气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建立农村沼气项目储备和备案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投入,利用市本级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加大对农村沼气投入。截止目前,全市户用沼气累计达到4.35万户,养殖企业沼气工程240处,其中,5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工程共10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122处,农村沼气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坚持“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运作市场化”的思路,以沼气项目村为核心,按照“六个一”的标准,规划建设122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配备74台沼气服务车,沼气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农村沼气建设带动了农村改厨、改厕、改圈,促进了猪(牛)—沼—渔(菜、粮、林)等生态种养业发展和养殖企业—沼气工程—生态农业的循环农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1.9万户沼气户共发展10万亩生态种养面积,涌现出以长丰科鑫、肥东现代牧业、肥西县华杰公司等农畜结合的生态循环典型。沼气建设、管理、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二)秸秆综合利用领域不断拓宽。以秸秆禁烧为核心,以培育秸秆利用产业目标,坚持“疏堵结合,源头治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市政府秸秆利用奖补政策,推进秸秆利用,初步形成“秸秆还田变肥、植菌变菜、过腹变奶、压块变煤、加工变板材”多途径利用格局。一是还田作肥料。大力推广秸秆机械还田、速腐还田、田头窖还田,培肥地力。据统计,全市午季秸秆还田面积达41.6万亩,占总面积46%。二是粉碎作基料。肥东丰宝公司、朝晖农林、合肥福泉等食用菌企业年利用秸秆5万吨,以秸秆为原料,加工食用菌,实现转化增值,变废为宝。据测算,2公斤秸秆可加工平菇1.5公斤,每公斤秸秆生产食用菌可增值2.3元。产过菇的菌棒用来作有机肥,成为农业生产有机肥料,基本做到“吃干榨尽”。下塘镇及周边的农民不再焚烧秸秆,成了朝晖农林公司的食用菌原料。据统计,农民从销售给食用菌企业的秸秆中增收达2000万元。三是青贮作饲料。安徽白帝集团、现代牧业、合肥伊利公司、九牛牧业等奶牛公司每年收购青贮秸秆20万吨,干秸秆5万吨。奶牛吃得是草,产出的是奶,排出的牛粪又可用来生产有机肥、双孢菇,生产沼气、饲养蚯蚓等,沼液、产菇基料和蚯蚓粪又用作农业生产肥料,形成资源循环利用链。四是压块作燃料。安徽晔城生物科技公司、花岗利民合作社收购秸秆,生产秸秆块,联合利华(合肥)有限公司利用秸秆块替代燃煤和天然气。据测算,1.4吨秸秆块可以替代1吨燃煤。联合利华公司每年可消耗秸秸秆块2.5万吨,减排CO2 1.5万吨。合肥合诚投资有限公司在撮镇镇建华社居兴建秸秆气化站,利用秸秆制取“煤气”,供住户使用,该气站可供1000户农户用气。五是加工变板材。合肥鹏远住工有限公司利用秸秆加工板材,用来制作家具,替代墙体材料。多渠道、多途径利用秸秆,让农民从秸秆销售中增加收入,实现了变废为宝和转化增值。
(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广。已经形成沼气生产、秸秆能源化利用和太阳能开发利用多能互补的开发利用格局。全市4.35万户沼气户,年可产沼气万1065万m3,可替代标煤7604吨。全市推广设施大棚18万亩,充分利用冬季太阳光,生产反季节蔬菜。全市太阳能生产企业35家,年产太阳能热水器42万台,集热面积达56.4平方米。截止目前,全市农村已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达65万平方米,年可节标煤7.8万吨。2009年,合肥市出台了《太阳能利用建筑一体化标准》,在12层及以下以用建筑强制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设计和施工,目前,全市已建太阳能标准化示范工程100多处,年可节约标煤150万吨。近年来,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500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年可发电60多万kwh,世界多晶硅和硅片产量最大的项目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1600mw太阳能电池项目和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项目相继在合肥投产,标志合肥市太阳能开发利用由初级利用向高科技开发利用迈进。
(四)节肥、节药、节能等一批节约型技术得到普及。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普及。全市年推广配方施肥面积达300万亩,免费为37万户农户提供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量达到5.54万吨。实行配方施肥的项目区,亩均节肥2.23公斤,亩均节本增效47.8元,全市年累计节本增效1.43亿元。同时,大力推广有机肥、复混肥、复合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二是广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机械化统防统治技术,全市共培育植保专业合作组织25个,配备了机动喷雾器3916如,机防面积达到280万亩。三是大力推广高效节能农机具。全市推广大中型拖拉机2953台,联联合收割机3433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08.75、15.2 215.19千公顷。四是“十一五”以来,全市共硬化支、斗、农渠852公里,大力推广滴灌、喷灌、微灌技术,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48.5%,提高2个百分点。
(五)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长丰立华公司、肥西老母鸡集团、肥东富安科技公司等共发展林下养鸡2万亩,年林下养鸡数量达到 2000万。朝晖农林公司、安徽田野食用菌公司等发展林下食用菌生产7500亩,长丰县下塘镇、双墩镇、三十头镇、岗集镇发展林下龙虾养殖2000多亩,年产龙虾20万公斤。长丰吴山、双墩镇以及肥西县高刘镇等利用外环高速两边绿色长廊套种南瓜等经济作物,发展多种经营,既加强了林地管护,促进了林木生长,又节约了土地。肥西县三河镇、严店乡等沿巢湖乡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莲藕、茭白、水芹等水生蔬菜7.5万亩。据了解,每亩莲藕产量2000公斤,亩均效益1500元以上,高于水稻种植效益。据环保专业人士介绍,莲藕在生长期间,可降解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10%、总磷20%、总氮10%、悬浮固体(SS)60%,还可减少40%叶绿素A产生,减轻蓝澡发生程度,对巢湖水污染起到过滤作用。一批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技术推广,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延伸了产业链条。
(六)特色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近年来,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综合利用现代工程装备技术,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草莓14.5万亩、大葱1万亩、马铃薯2万亩、南冬瓜5万亩,菜瓜果等设施大棚18万亩,亩均效益均5000元以上。同时,大力推广“南瓜+马铃薯”、“春马铃薯+南瓜+秋马铃薯”以及林下套种南瓜等高效种植模式,亩均产值万元以上。大力推广发酵床养猪和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新装备、新模式,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