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遥控器引发的
一个遥控器引发的“血案”
——green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窗外那棵高大的梧桐树上,知了一个劲的叫着。一轮明月深深的嵌在夜幕之中,屋里除了闹钟“滴答滴答”的走着,就听不到其他任何的声音。就在此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抢遥控机“大战”悄悄的开始了……
引发“战争”的首先是我,只见我一个“轻功水上漂”便直冲到了电视机前,立即打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闪天下》。太好看啦,就连沙发后妈妈准备抢我手中遥控器的也不知道,妈妈看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过遥控器,只见电视屏幕切换成了《我爱记歌词》。我本想夺回,可是被老妈的“河东狮子吼”退居“二线”。老爸闻声赶来,哇!老爸使用“小鹰展翅”!只一眨眼的功夫,“兵权”便在老爸手里,电视屏幕也换成了《新闻联播》。天啊!外婆也来了个“踏雪神功”夺过遥控器,电视屏幕又转成了《开心茶馆》。老妈不给,用了个“猛虎扑食”夺过遥控器,外婆又“原路杀回”可是只听“哎呦”一声,腰闪了。
现在我卷土重来,这可怜的的遥控器在我和妈妈手中换来换去:“《我爱记歌词》!”“《闪天下》!”“《我爱记歌词》!”“《闪天下》!”……争斗之后我一看时间,已经9点钟了,我大喊:“我的《闪天下》!”便关掉电视放下遥控器,去做我暑假作业了。
经过这场“大战”后,屋里又回到了刚开始的那份安静,我躺在小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不经感叹道:“真是争风吃醋,得不到好处啊!”
老师评语:文笔很幽默,生动,开头颇有武打小说的味道。
小树和岩石
——201班小六 斯一植 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
一块巨大的岩石屹立在半山腰上,表面有几道风化的裂缝。一粒种子被鸟儿带到岩石上,滚落在岩石的裂缝里。
一年后,它长成了一棵很小的树。
岩石见小树长到自己的身上,很生气。小树说:“真对不起,鸟儿把我带到这儿,我没有选择,我跟你作伴儿吧。”
岩石说:“你在我这儿生根只有死路一条。你长得大吗?要想长大,你只有撑开我的身体。你做梦吧!”
小树说:“我希望长大,但也不希望撑开你的身体。我们和睦相处吧。” 岩石对小树不屑一顾,它断定小树是长不大的。
一百年过去了。那棵小树已经长大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而那快骄傲的大岩石呢?却慢慢的裂开了。
终于有一天,大树把那块岩石撑裂了,石头散落在大树的旁边,石头对大树说:“大树,你竟然把我的身体撑裂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大树说:“因为我有自信,虽然你十分坚硬,但是,我日积月累,就一定能把你撑开,这个道理和“水滴石穿”一样。我也十分的抱歉,我把你的身体撑裂了,对不起!”石头对大树说:“原来是这样呀,大树,谢谢你为我上了一课,你真是我的好老师啊!”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他人,就像大树和岩石一样,骄傲使人失败,虚心使人进步。
老师评语:虽然被撑裂了,但岩石的心态不错哦,看来时间让它改变了。
第二篇:一个小品引发的联想
一个小品引发的联想
——六
(五)班刘旭春
现代社会,创新成为了主线,一切东西都讲究以老换新。春晚上就有这么一个小品,黄宏演的《荆轲刺秦》,别的不说,就说上面有一段说荆轲杀了秦王统一了天下,又穿越到了南宋,参与了重大历史事件,又穿越到清朝,参加甲午海战,最后到了民国,在上海滩战斗。不过最后小品中批评了这类的穿越剧。
看完了这个小品,我心中很有感触。现在的穿越剧太多了,把历史变成了儿戏,让小孩看了一旦性以为真,可就断送了中国五千年泱泱大国的美誉啊。中国人是自己把自己往泥潭中扔呀!只为钱,让祖国的后代受误导,值吗?
说到误导,电视剧还算轻的。动画才坑的厉害呢,刘备是高中生、诸葛亮是笨蛋、赵云拿鼻涕打人、张飞是歌王;孙悟空是雇佣的保安、玉皇大帝是个傻子、唐僧用手机,那时都有了跑车;你说这像什么话。说句不好听的,拍穿越剧、搞笑动画、新版四大名著荒诞剧的人全部脑子进水了!可恨的是,这些电视剧竟然被称为什么优秀剧,有创新力。你们脑子转转好吗?这种垃圾不是让外国人笑话?人家的小孩学习中国的“五子”和名著中的精华。中国小孩呢?天天围着那些所谓的历史剧笑哈哈,把咱们的中华精髓中医呀、名著等都给人家拱手相让。咱们就学习电视上的“名著”。还说什么中国如一头狮子睡醒了,从这个角度看,他不但没醒,而且还在做梦呢!
中国,醒醒吧!(指导老师张志梅)
第三篇: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数学故事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故事
聪明的小男孩
从前,一个国王经常给身边的大臣出难题来取乐,如果大臣答对了,他将用小恩小惠给点赏赐;如果答不出来,那将受罚,甚至被砍头。
一天,国王指着宫里的一个池塘问:“谁能说出池子里有多少桶水,我就赏他珠宝。如果说不出来,我就要‘赏’你们每人50大鞭。”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
正在大臣们心慌意乱之际,走过来一个放牛的小男孩。他问清了事情的缘由之后说:“我愿意见见这位国王。”
大臣们把小男孩带到了国王身边。国王见眼前的小男孩又黑又瘦又小,便怀疑说:“这个问题答上来有奖,答不上来可要被砍头的,你知道吗?”在场的人都替这个小男孩捏了一把汗,可小男孩却不慌不忙地回答出国王的问题。国王无奈之下,拿出珠宝奖励给了小男孩。小朋友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
其实,国王出的是一道条件不足的问题。在正常的思维模式下是无法找出正确答案的。小男孩正好抓住这一关键。他是这样回答的:“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池塘一样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一半大,就是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之一大,就是3桶水„„”
小男孩实际上打破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他的头脑多么聪明,多么灵活啊!
数学故事
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久,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数学故事
﹤、﹥和﹦的本领
很久以前,数学王国比较混乱。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称霸,而且彼此吹嘘自己的本领最大。数学天使看到这种情况很生气,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建立次序,避免混乱。
三个小天使来到数学王国,0—9十个兄弟轻蔑地看着它们。9问道:“你们三个来数学王国干什么,我们不欢迎你们!”
﹦笑着说:“我们是天使派来你们王国的法官,帮你们治理好你们国家。我是‘等号’,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它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它们尖尖朝谁,谁就小。”
0—9十个兄弟听说它们是天使派来的法官,就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从此,数学王国有了严格的次序,任何人不会违反。
第四篇:一个学生引发的思考doc
一个学生引发的思考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为心理专业毕业的人,本应能更好地利用专业为工作服务。但作为一个主课老师,各方面的压力,让我经常采用一些理所应当的方法,最擅长用的就是以前自己老师的方法。然而,十来年的社会发展,也使得学生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所要用的,是适应当代学生特点的方法。
有一个转学离开的学生,对我而言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很好的个案。初一上学期的时候,他的成绩位于班级中下游,平时作业马马虎虎,而周末作业是班主任的一大难题。好几次,周一早上都不见他的人影,班主任联系家长后,得知他很早就出门去学校了。在家校两方的合作下,他终于背着书包被带回了学校。班主任询问原因,他的回答总是,作业落在亲戚家或同学家了。班主任让他写检讨书、保证书。几次之后,他也不敢逃课,但作业经常忘带。第二学期他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习开始变得积极主动,成绩方面也有所提高。但初二上学期中旬,他的态度又变得消极了,应付作业、马虎听课的行为也逐渐增多。最后在初二下学期选择了转学。
基于了解和与他的沟通,我做了一些分析,并突出更为恰当的处理方式。
一、问题的实质
1.谎言
他周一逃课的这一行为,真正原因是:他周末贪玩,作业没完成,到了周日晚上已经来不及完成了。第二天害怕老师的责骂,于是选择了逃学,并编造不能准时到校的原因。
2.无助
不论什么原因,他第二学期的改变是很大而令人惊喜的。但最后放弃努力,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一门课的成绩提高了,另一门却接连受到老师的责骂。破罐子破摔,就不再做努力了。
二、问题的原因
1.教师的强压
教师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特别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会发出比较有威慑力的警告,或有强有力的惩罚手段。有的学生本身学习态度差,平时还能被约束,一到周末就容易被玩耍所吸引,导致作业未能如期完成。迫于压力,便用其他的方法躲避老师的责罚,而撒谎则是大部分人(包括成年人)最擅长也最容易采用的缓兵之计。
2.自身的特点
国外心理学家把初中生所处的少年期称为“心理性断乳期”,正是指少年有了离开成人的保护而获得独立的愿望。特别是初中阶段的男学生,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感觉到:我已经长大,我自己能够处理自己的事情。他们不再会把遇到的麻烦告诉父母或老师,否则会觉得很没面子。他们会非常自信地认为他们自己完全有能力处理所碰到的问题。同时希望通过自己单独对事期的处理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已经长大。
而他们的另一个特点——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就容易让他们做出成年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过了这一关再说。
3.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做出努力之后,虽然得到了一位老师的肯定,但更多的是来自其他老师更大的压力。加之进步不大,再努力也是枉然,不如放弃,反正结果也是一样,不断地重复,被肯定,被负上更大的压力。
三、问题的纠正
1.规则制定
首先,我们需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人,需要给他尊重和理解;其次,他们是未
成年人,需要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我们都是从未成年人成长为成年人的,所以我们更要理解这些有着新思想、新观念的未成年人。我们更想尝试那些被禁止的事物,不喜欢过重的责罚,不喜欢被过分约束,他们也是如此。
初中生需要自尊和被同班接纳的归属感,所以我们可以顺应他们的需要。规则、赏罚制度让学生自己制定,监督工作也由学生自己执行。当然,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也需承担放手后无掌控感的危机。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感和肯定,即使心里很担心、纠结。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必要时候,就事论事批评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心服口服,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作业布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行为多有谴责,他说:“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她在记忆力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
在现实中,很多老师(特别是文科)容易布置较多的抄写作业,多至10遍,20遍。试问,这样真的有用吗?对于已经知道的学生,那就是浪费时间;对于不会的学生,这样的抄写只会徒增反感;对于那些基础差,动作较慢的学生,这些机械作业简直就是逾越不了的障碍。
即使是好学生都会埋怨作业多,更何况是普通的、速度较慢的学生了,长此以往,作业就成了学生的负担,需要用毅力才能完成。而需要毅力完成的事情,往往是最难的。
所以,作业的布置需要分层次,因人而异。遵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布置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作业,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对作业产生兴趣,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任务。
3.表扬方式
自从接受了理论熏陶后,很多老师都学会了夸奖学生。一句“你真棒”、“你真聪明”、“好样的”,的的确确曾震撼、感动和激励了一部分学生。但现在的学生不知怎么了,他们不吃这一套,他们有的沾沾自喜,有的依旧我行我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成为一种麻醉剂,不能激励学生进步。尽管有夸奖,一些学生也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我们来看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小皇帝,都有很强的自我意思,宠惯了的他们,谁不认为自已是最棒的?而我们的教师,有时提很简单的问题,提供很容易的任务,然后表扬他们,说他们是最棒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骄傲自满,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说我是最棒的,我则可能不听讲了,谁也不放在眼里。一种则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给我做,我是不是太笨了。第三种,学生不愿接受更有挑战性的题目,怕完不成任务,会使自己看起来不聪明,急流勇退。学生没有体会到解决过程的快乐,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得到肯定。如果教师长期这样只表扬学习结果,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也只顾结果,从而抄习作业,投机取巧,加上家长们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看分数不顾学生的学习行为,则更会助长歪风邪气。那么,怎样表扬才是好呢?
第一,表扬应针对具体的行为和事物,而不是对人。针对具体的行为和事物的肯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找到了操作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赞赏学生付出的努力。有关研究发现,赞美学生付出的努力较赞美学生的智能或表现更能有效地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
第三,表扬要针对不同的个体需要,缺什么补什么。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人和人的需要也存在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表扬时,无论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表扬都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表扬效果。
切实到点的表扬和能带来成就感的学业任务,必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则是让学生“奋不顾身”努力的内驱力。
第五篇:一个淘气包引发的教育问题
一个淘气包引发的教育问题
——读万巴著作《淘气包日记》有感
青岛永安路小学
六年级四班
李雪音
《淘气包日记》记录了九岁顽童姜尼诺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种种传奇的经历。他在客厅表演魔术,几乎射瞎姐夫的眼睛;他把鞭炮藏进壁炉,结果引发爆炸;他和同学打赌,却酿成一场车祸……
我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然而,大人们去不知如何去教育这些孩子,只是一味地去打骂。他们因为管教孩子失败而为自己找种种借口。但是,淘气的孩子往往充满争议。他们有是因为想帮助别人却遭到了误会;他们有是因为玩耍却遭到大人们斥责;他们有是因为鞭挞社会丑恶的事实却遭到别人的疯狂报复。这一切,在书中有着形象的表现。
作者强烈反对随便体罚孩子。常言道:“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孝子不是打出来的,人才更不是打出来的。
《淘气包日记》记录了我们成长中共同的秘密。如何教育孩子是国内外一个永恒的话题。作品中无数事实证明,在教育问题上,许多过错来自大人,而不是孩子。在此,我希望所有家长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并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