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西省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述
1、项目提出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商务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并设立“东桑西移”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支持建设50个蚕茧基地,主要内容是建设50万亩桑园,7500个养蚕大棚,2500个小蚕共育室,推广7500万片方格蔟,改造50个为基地配套的蚕种场。2006年,我省东乡、永新、修水三县获国家“东桑西移”项目支持。项目验收后,我省将建有450个养蚕大棚,150个小蚕共育室,新增3万亩桑园。为此,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探索建立“桑园——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沼气池”四位一体的循环蚕业发展模式,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可有力地配合支持“东桑西移”项目在我省的实施,实现江西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本项目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重点支持建设的“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桑园”三大模块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农村重点支持的“沼气池”,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及产业延伸理念,对四大模块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及高效利用,形成“桑园——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沼气池”四位一体的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即:利用大棚养大蚕和家禽;利用桑园套种经济作物和放养家禽;利用小蚕共育室养小蚕和作为桑枝屑培育香菇的场所;利用沼气池对禽粪、蚕沙、菌袋中的废料发酵,沼渣肥桑,沼气照明,从而形成蚕业循环生态链,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
1、有利于配合支持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目标和要求,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核心应是通过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我国是世界上的茧丝绸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蚕桑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劳动就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使我国蚕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种桑养蚕分布在全国26个省1000多个县。桑园面积近1200万亩,生产蚕茧1200多万担,养蚕农户近2000万户,蚕农收入100多亿元。尤其是近几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54.3%,江西2005年蚕茧产量是2000年的1.6倍,增长速度较快。为此,开展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研究,可有力配合支持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可使蚕桑产业成为我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一种方式,对农民增收、农民生活富裕有重要意义。
2、是实现我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98年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出发,决定在全省实施蚕桑工程以来,我省蚕桑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几年,蚕桑已逐渐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05 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20多万亩,发种量达到19万多张,鲜茧产量达8000吨,蚕茧收购价年平均达980元/担,蚕茧产量在全国17个蚕茧主要产区中排名第11位,并列入全国九大重点蚕桑产区,这充分表明我省蚕桑产业具有较强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但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巨大竞争和挑战,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多年来,我省蚕业存在“五低”,即科技成果开发与应用水平低,蚕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栽桑养蚕机械化程度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低。要克服“五低”,提高我省蚕业的竞争力,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探索新的蚕业发展模式。为此,项目的实施,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蚕业资源利用率,提升附加值,实现蚕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促进我省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3、是循环经济理论在我省蚕业发展中的重要实践
改造传统产业,将科学技术渗透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中,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增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和根本措施。作为传统产业的蚕桑,如何提升产业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蚕业中的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关键是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循环蚕业。为此本项目通过建立“桑园——大棚——小蚕共育室——沼气池”四位一体的循环蚕业模式,可较好地实现循环经济理论在蚕业中的应用,可探索出一条适合江西的循环蚕业发展模式,将对促进我省蚕业增效,蚕农增收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现有工作基础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展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股潮流和趋势,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以来,有学者已总结农业发展的四次类型转变,主要概括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然而生态农业尽管已提出了多年,但由于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产量与效益的局限性,至今仍未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循环农业为现代农业向深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即在具有新质的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低级资源对高级资源替代,以及物质转换链接的延长和资源转化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经济效益提高和农业生产潜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从这3个角度发展循环农业具有天然的优势,符合农业发展升级换代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早期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低,经济技术落后,主要是传统农业间作、套种和立体种养的农业措施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如珠江三角洲有400多年种桑养蚕——养猪——养鱼良性循环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但随着科技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循环农业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局部循环模式;二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内循环模式;三是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蚕桑产业既牵涉到种植业又牵涉到养殖业,同时又牵涉加工业,过去就已成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典范,由于蚕桑产业的特殊性,循环型蚕业同样也可成为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实践的典范。
2、现有工作基础
2006年“东桑西移”项目验收后,我省将建有80m2的养蚕大棚450个,50m2的小蚕共育室150个,新增桑园3万亩,这为目前开展“桑园——养蚕大棚——小蚕共室——沼气池”四位一体的循环型蚕业提供了资源基础。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是我省唯一从事蚕桑研究的单位,在前期已开展过循环蚕业的探讨,如1992年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的“桑基鱼塘综合技术研究”便是对循环型蚕业研究的重要实践,近几年,我所又在蚕桑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桑叶加工成桑茶,已获国家专利一项,并走向市场;蚁蚕开发保健酒已申请国家专利一项,这些都为我省进行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实现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和桑园基地三块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将产生的废弃资源作为沼气发酵源,从而达到蚕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副产品循环再生化,提升江西蚕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蚕农收入。
2、研究与开发内容
(1)、探讨“桑园——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沼气池”四位一体的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即:利用大棚养大蚕和养禽;利用桑园套种经济作物和放养家禽;利用小蚕共育室养小蚕和作为桑枝屑培育香菇的场所;利用沼气池对禽粪、蚕沙、菌袋中的废料发酵,沼渣肥桑,沼气照明;从而形成蚕业循环生态链,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图如下)(2)建立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示范基地,利用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和地方养蚕基地的合作关系,选择修水县新增的200亩桑园作为示范基地,新建养蚕大棚10个、小蚕共育室2个,沼气池10个。
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本项目研究的技术关键和难点:针对“桑园——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沼气池”四大模块开展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研究,并利用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将省力化桑园种植技术、桑蚕饲育技术与桑枝开发香菇、家禽饲养、沼气发酵技术结合,形成循环蚕业生态。本项目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1)、提升资源的桑园用养技术
以生态蚕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利于开展套种、机械化管理和害虫生态治理为重点,对桑园的栽植模式进行研究。
(2)、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
为节省劳力,本项目将开展省力化饲育模式研究,积极推广小蚕塑料薄膜一日二回育,室外大棚地蚕条桑一日二回育、室内蚕台育和斜面条桑育。
(3)、桑枝开发培育香菇技术
对桑枝粉成屑及生产香菇的技术开展研究。
(4)、大棚饲喂家禽技术
对利用养蚕大棚养鸡、同时利用鸡对桑园进行防虫的技术开展研究。
(5)、资源利用后的清洁化技术
对大棚养鸡后、小蚕共育室进行香菇生产后的消毒技术进行研究,确保养蚕安全。
其创新点为:首次在国内将蚕业、食用菌香菇、家禽饲养、沼气发酵技术进行集成,形成蚕业循环生态链以及将桑园、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沼气池四项基础设施进行整合,提高现有蚕业基础设施利用率。(见查新报告)
五、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发展循环型蚕业,在闲季利养蚕大棚养肉鸡,1个8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可饲养800只肉鸡,在秋冬季可饲养3批,按每只肉鸡获纯利2元计算,则蚕农增加纯收入4800元。二是在小蚕共育室,利用桑枝屑培养香菇,亩桑树可夏伐枝条500—600kg,制作菌袋250—300个。每平方米可摊放菌袋40个,则一个5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可摊放菌袋1800个(除人行道),可开发利用6亩桑枝条,培育桑菇3000kg,蚕农可增加纯收入近2万元。三是沼气效益,一般家用沼气池容积6立方米左右,可产沼气500—550立方米,年可节省燃料费用1700元,通过沼气堆肥后,每项年所产沼肥与敞口池堆肥相比,可增值200元。
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产业化可行性)
“东桑西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打基础,形成初步格局;后两年形成规模。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可新增桑园200万亩,可建有3万个80m平方米的养蚕大棚,1万个5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则蚕桑产业将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如果按照本项目研究的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可使“东桑西移”建设的养蚕大棚和小蚕共育室得到充分利用,并可实现种养加产业的有机结合,直接增加蚕农收入10多亿元。为此,开展循环型蚕业发展的模式的研究,可提升蚕业发展后劲,项目应用前景广阔。
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开发有肉鸡及香菇及鲜茧等产品,其价格将受一定的市场影响,对蚕农的收益将会产生影响。(2)、技术风险
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的关键技术,主要是对一些现有的技术进行集成和示范应用,研究开发比较容易,技术风险小。
(3)、管理风险
本项目涉及的各大模块资源是“东桑西移”重点支持的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小,同时牵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企业都是省级龙头企业,资金及管理都较规范,便于对该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投资管理风险小。
六、计划实施年限,经费预算及来源渠道
1、年度计划
2006年10月-2007年4月:开展养蚕大棚饲养肉鸡、桑园套种及桑枝屑培育香菇试验。
2007年4月-2008年8月:开展养蚕及做好示范基地沼气池建设。
2008年9月-2009年10月:在修水县蚕桑基地开展循环型蚕业发展模式示范。
2、经费预算
项目总投资60万元。其中,桑园基地建设12万元,养蚕大棚10万元,小蚕共育室5万元,沼气池建设6.5万元,试验及材料费11.5万元,检测与培训11万元,其他费用4万元。
3、经费来源
项目资金60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30万元,自筹30万元。
七、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
1、必要的支撑条件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是我省唯一的从事蚕桑科研及科技服务、良种繁育的科研单位,在全省蚕桑产业的发展上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及反馈能力,技术成果的开发、推广服务能力。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6人,中级职称的38人。“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部及省级课题32项,通过鉴定和验收的2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与本项目合作的修水县,现有桑园面积9万亩,并获2006年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支持,验收后将有养蚕大棚150个,小蚕共育室50个,这些都为本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组织管理的措施
为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技术试验部、基地建设部、市场开发部、项目协调部。技术试验部:负责模式研究及技术开发;
基地建设部:负责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桑园及各种设施的维修及管理;
市场开发部:负责相关产品的市场开发; 项目协调部:负责有关事务的协调。
第二篇: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xx素有养蚕传统。近年来,xx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蚕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全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XX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14.35万亩(投产11.7万亩),遍及全市2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养蚕户70800户,年饲养量60.2万张(同比增加18.8万张,增长45.4%),鲜茧总产量达2.1万吨(同比增加6900吨,增长48.9%),约占xx总产量的23.3%,成为xx乃至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县(市),全市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XX年该市乘势而上,着力打造“丝绸城”,桑园面积要发展到16万亩以上,鲜茧产量目标在2.5万吨以上,将占广西总产量的25%左右。XX年该市从事蚕茧收购、生产的业户89户(其中xx一般纳税人21户,小规模纳税人68户),有157个蚕茧烤房、20多家蚕茧公司和xx、xx、xx、xx4家缫丝厂。当地可收烘完全部鲜茧,XX年生产干茧6000多吨,约产白厂丝300吨,预计XX年当地厂家约产白厂丝600吨。xx蚕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淘汰的产业。入世后,我国茧丝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XX年,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份额的80%以上,XX年各类丝绸产品对主销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进一步增长,丝绸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xx是优质蚕茧的主产区。xx自然、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养蚕批次多,蚕茧质量优、销路好,在广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
(三)xx桑蚕业具有竞争优势。桑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xx是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不高,农民种桑养蚕基础良好。xx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种桑养蚕,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xx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xx在加快蚕业发展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xx有7万多养蚕户,且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多人,养蚕季节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xx市蚕种站年制种能力20万张,满足不了群众需求,XX年缺种3万张,XX年缺种5万张。
(三)蚕业管理体制未理顺。xx市蚕业管理职能不尽明确,市蚕办虽于XX年初成立,但由于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加上市农业局也行使某些蚕业管理职能,两个部门不能整合资源,形不成应有的合力,对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市场监管缺乏有效协调、制约机制,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四)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蚕种市场还不够有序。市蚕种场站自己制种发种,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督;蚕种经营管理没有严格实行准入制度,蚕种发放出现混乱,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上相关管理条规不够完善,难以保证农户饲养成效;二是烤房布局没有严格科学规划,蚕茧收烘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恶性竞争。
(五)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全市没一家上规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已有或在建的4家加工企业目前只有1200多吨干茧加工能力,80%以上的干茧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没有知名茧丝品牌,财税收入很少,蚕茧行情、价格易受外界制约,整个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六)群众生产方式较落后,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种桑养蚕农户多,零星分散,规模偏小。全市7万多个养蚕户分散在200多个村,最大的一户蚕农也仅有30亩桑园,年养蚕130多张,收入8万多元,而多数农户种三几亩桑。由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对行情、销路不甚了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七)养蚕大环境污染趋重。由于私贩蚕种、蚕种发放和饲养批次过多,一些蚕农乱给蚕添喂饲料,加上多年来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治理,造成养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将给蚕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加快xx蚕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xx市蚕业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xx在发展蚕业经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推进桑蚕的产业化进程。
(一)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从总体上看,xx种桑养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该市平均亩桑产茧量为158.4公斤,单张蚕种产茧量平均为36公斤,比江浙一带低8公斤左右,质量上也存在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实施 “科技兴蚕”战略和桑蚕业“优化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桑蚕的标准化、科学化生产,积极做好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如抓好高产桑园、小蚕共育、标准烤房等关键技术的样板示范,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等,同时健全科技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在抓好“优化工程”项目,大力普及科学种养技术时,要加大蚕区特别是新区的技术服务力度。续建西南出海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桑蚕高产高效示范区,积极发展一批桑蚕专业乡(镇)、村和大户,重点在白伟村、孟山屯建立桑树新品种和蚕种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通过示范点促进面上的推广,完成对全市桑园的改造和一些高丝量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饲养,提高xx蚕茧的品位。从“标准”入手,加强蚕种检验、检疫。加大对蚕种站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改善生产条件,扩大良种繁育生产能力,保证充足优良的蚕种供应。要分步把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到全市所有养蚕户,实行蚕种统一集中催青,全市小蚕共育覆盖率要达50%以上,对全市各村屯养蚕大环境统一消毒。争取3年内,在全市桑园面积超过18万亩的同时,平均亩产鲜茧200公斤以上。
(二)加强蚕茧行业管理,理顺服务管理体制。要健全蚕业管理监督机构,把农业局有关蚕业管理职能和蚕办的职能合二为一,统一由蚕办在市蚕业生产领导小
组领导下行使蚕业生产的组织、指导、检查、监督,搞好生产项目规划实施、烤房设置、信息提供和经营管理等。同时成立桑蚕协会,实行行业自律,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帮助蚕农疏通产、供、销渠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要尽快建立健全市、乡、村、屯种桑养蚕技术协会并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三)加大市场整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对蚕用物资市场的整治,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蚕农权益。一是要规范蚕种制种生产与经营,把蚕种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分开,打击非法经营蚕种坑害蚕农的“种贩子”。通过桑蚕协会等推行蚕种预定制度和信誉卡制度,确定好蚕种发放批次,以杜绝外地非法经营的蚕种进入,使养蚕形成批次,品种一致,蚕种质量得到保证,蚕茧质量得到提高;二是合理布局烤房。xx烤房烘烤能力已超过蚕茧实际生产能力,烘烤证的发放一定要按桑蚕的面积严格进行审批,原则上不宜再上新的小规模烤房,工商,蚕办、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对烘烤证及蚕茧经营公司的管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地下黑烤房,蚕茧经营公司数也应控制在10户左右;三是加强对经营蚕种、蚕药、蚕具、桑种、桑苗的门面、摊点进行执法检查;四是加强蚕茧质量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违反质量标准收购鲜茧的,严加处罚,从源头上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确保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抓紧注册xx优质蚕茧原产地商标,争创知名品牌。另外,要加强对蚕茧经营的税收征管,避免漏征漏管。
(四)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蚕茧加工业。xx蚕茧产量居广西首位,XX年产值约为3.4亿元,是全市仅次于蔗糖(约3.7亿元)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是广西乃至全国优质蚕茧原料基地,加上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招商引资条件优越。因此,要在抓紧抓好嘉联丝绸厂一期工程和茂源、荣华、宏翔等缫丝厂建成投产的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江浙等地的大型茧丝绸深加工企业进行招商,发展龙头茧丝加工业,力求所建的缫丝厂年消化干茧6000吨以上(按现已投产和在建的几家丝厂的规模及生产能力,年消化干茧约1200吨左右,大量干茧都还靠外销),并打造xx茧丝品牌,提升xx蚕茧产业,这样才能保证蚕茧销售有保障,减少蚕茧外流,增加地方税收,提高经济效益。(五)转变经营方式,推进桑蚕产业化。改变单户分散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扶优扶强,重点扶持发展自然条件好、生产技术强、种养水平高、产品质量稳的专业养蚕大户、村屯、乡镇;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现代经营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企业和蚕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推动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
第三篇: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2007-12-12 15:03: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2)XX素有养蚕传统。近年来,XX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蚕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全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04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万亩(投产万亩),遍及全市2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养蚕户70800户,年饲养量万张(同比增加万张,增长),鲜茧总产量达万吨(同比增加6900吨,增长),约占XX总产量的,成为XX乃至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县(市),全市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2005年该市乘势而上,着力打造“丝绸城”,桑园面积要
发展到16万亩以上,鲜茧产量目标在万吨以上,将占广西总产量的25左右。2004年该市从事蚕茧收购、生产的业户89户(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1户,小规模纳税人68户),有157个蚕茧烤房、20多家蚕茧公司和XX、XX、XX、XX4家缫丝厂。当地可收烘完全部鲜茧,2004年生产干茧6000多吨,约产白厂丝300吨,预计2005年当地厂家约产白厂丝600吨。
XX蚕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淘汰的产业。入世后,我国茧丝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3年,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份额的80%以上,2004年各类丝绸产品对主销国家和
地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进一步增长,丝绸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XX是优质蚕茧的主产区。XX自然、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养蚕批次多,蚕茧质量优、销路好,在广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
(三)XX桑蚕业具有竞争优势。桑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XX是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不高,农民种桑养蚕基础良好。XX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种桑养蚕,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XX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XX在加快蚕业发展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XX有7万多养蚕户,且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多人,养蚕季节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XX市蚕种站年制种能力20万张,满足不了群众需求,2003年缺种3万张,2004年缺种5万张。
(三)蚕业管理体制未理顺。XX市蚕业管理职能不尽明确,市蚕办虽于2004年初成立,但由于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加上市农业局也行使某些蚕业管理职能,两个部门不能整合资源,形不成应有的合力,对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市场监管缺乏有效协调、制约机制,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四)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蚕种市场还不够有序。市蚕种场站自己制种发种,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督;蚕种经营管理没有严格实行准入制度,蚕种发放出现混乱,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上相关管理条规不够完善,难以保证农户饲养成效;二是烤房布局没有严格科学规划,蚕茧收烘
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恶性竞争。
(五)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全市没一家上规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已有或在建的4家加工企业目前只有1200多吨干茧加工能力,80%以上的干茧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没有知名茧丝品牌,财税收入很少,蚕茧行情、价格易受外界制约,整个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六)群众生产方式较落后,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种桑养蚕农户多,零星分散,规模偏小。全市7万多个养蚕户分散在200多个村,最大的一户蚕农也仅有30亩桑园,年养蚕130多张,收入8万多元,而多数农户种三几亩桑。由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对行情、销路不甚了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七)养蚕大环境污染趋重。由于私贩蚕种、蚕种发放和饲养批次过多,一些蚕农乱给蚕添喂饲料,加上多年来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治理,造成养蚕环
境污染日趋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将给蚕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
加快XX蚕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XX市蚕业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XX在发展蚕业经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推进桑蚕的产业化进程。
(一)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提高桑蚕生产的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四篇: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XX素有养蚕传统。近年来,XX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蚕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全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04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14.35万亩(投产11.7万亩),遍及全市2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养蚕户70800户,年饲养量60.2万张(同比增加18.8万张,增长45.4%),鲜茧总产量达2.1万吨(同比增加6900吨,增长48.9%),约占XX总产量的23.3%,成为XX乃至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县(市),全市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2005年该市乘势而上,着力打造“丝绸城”,桑园面积要发展到16万亩以上,鲜茧产量目标在2.5万吨以上,将占广西总产量的25%左右。2004年该市从事蚕茧收购、生产的业户89户(其中xx一般纳税人21户,小规模纳税人68户),有157个蚕茧烤房、20多家蚕茧公司和XX、XX、XX、XX4家缫丝厂。当地可收烘完全部鲜茧,2004年生产干茧6000多吨,约产白厂丝300吨,预计2005年当地厂家约产白厂丝600吨。XX蚕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淘汰的产业。入世后,我国茧丝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3年,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份额的80%以上,2004年各类丝绸产品对主销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进一步增长,丝绸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XX是优质蚕茧的主产区。XX自然、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养蚕批次多,蚕茧质量优、销路好,在广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
(三)XX桑蚕业具有竞争优势。桑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XX是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不高,农民种桑养蚕基础良好。XX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种桑养蚕,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XX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XX在加快蚕业发展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XX有7万多养蚕户,且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多人,养蚕季节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XX市蚕种站年制种能力20万张,满足不了群众需求,2003年缺种3万张,2004年缺种5万张。
(三)蚕业管理体制未理顺。XX市蚕业管理职能不尽明确,市蚕办虽于2004年初成立,但由于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加上市农业局也行使某些蚕业管理职能,两个部门不能整合资源,形不成应有的合力,对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市场监管缺乏有效协调、制约机制,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四)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蚕种市场还不够有序。市蚕种场站自己制种发种,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督;蚕种经营管理没有严格实行准入制度,蚕种发放出现混乱,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上相关管理条规不够完善,难以保证农户饲养成效;二是烤房布局没有严格科学规划,蚕茧收烘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恶性竞争。
(五)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全市没一家上规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已有或在建的4家加工企业目前只有1200多吨干茧加工能力,80%以上的干茧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没有知名茧丝品牌,财税收入很少,蚕茧行情、价格易受外界制约,整个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六)群众生产方式较落后,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种桑养蚕农户多,零星分散,规模偏小。全市7万多个养蚕户分散在200多个村,最大的一户蚕农也仅有30亩桑园,年养蚕130多张,收入8万多元,而多数农户种三几亩桑。由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对行情、销路不甚了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七)养蚕大环境污染趋重。由于私贩蚕种、蚕种发放和饲养批次过多,一些蚕农乱给蚕添喂饲料,加上多年来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治理,造成养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将给蚕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加快XX蚕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XX市蚕业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XX在发展蚕业经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推进桑蚕的产业化进程。
(一)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从总体上看,XX种桑养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该市平均亩桑产茧量为158.4公斤,单张蚕种产茧量平均为36公斤,比江浙一带低8公斤左右,质量上也存在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实施 “科技兴蚕”战略和桑蚕业“优化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桑蚕的标准化、科学化生产,积极做好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如抓好高产桑园、小蚕共育、标准烤房等关键技术的样板示范,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等,同时健全科技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在抓好“优化工程”项目,大力普及科学种养技术时,要加大蚕区特别是新区的技术服务力度。续建西南出海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桑蚕高产高效示范区,积极发展一批桑蚕专业乡(镇)、村和大户,重点在白伟村、孟山屯建立桑树新品种和蚕种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通过示范点促进面上的推广,完成对全市桑园的改造和一些高丝量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饲养,提高XX蚕茧的品位。从“标准”入手,加强蚕种检验、检疫。加大对蚕种站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改善生产条件,扩大良种繁育生产能力,保证充足优良的蚕种供应。要分步把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到全市所有养蚕户,实行蚕种统一集中催青,全市小蚕共育覆盖率要达50%以上,对全市各村屯养蚕大环境统一消毒。争取3年内,在全市桑园面积超过18万亩的同时,平均亩产鲜茧200公斤以上。
(二)加强蚕茧行业管理,理顺服务管理体制。要健全蚕业管理监督机构,把农业局有关蚕业管理职能和蚕办的职能合二为一,统一由蚕办在市蚕业生产领导小
第五篇: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XX素有养蚕传统。近年来,XX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蚕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全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04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14.35万亩(投产11.7万亩),遍及全市2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养蚕户70800户,年饲养量60.2万张(同比增加18.8万张,增长45.4%),鲜茧总产量达2.1万吨(同比增加6900吨,增长48.9%),约占XX总产量的23.3%,成为XX乃至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县(市),全市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2005年该市乘势而上,着力打造“丝绸城”,桑园面积要发展到16万亩以上,鲜茧产量目标在2.5万吨以上,将占广西总产量的25%左右。2004年该市从事蚕茧收购、生产的业户89户(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1户,小规模纳税人68户),有157个蚕茧烤房、20多家蚕茧公司和XX、XX、XX、XX4家缫丝厂。当地可收烘完全部鲜茧,2004年生产干茧6000多吨,约产白厂丝300吨,预计2005年当地厂家约产白厂丝600吨。XX蚕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淘汰的产业。入世后,我国茧丝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3年,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份额的80%以上,2004年各类丝绸产品对主销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进一步增长,丝绸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XX是优质蚕茧的主产区。XX自然、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养蚕批次多,蚕茧质量优、销路好,在广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
(三)XX桑蚕业具有竞争优势。桑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XX是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不高,农民种桑养蚕基础良好。XX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种桑养蚕,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XX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XX在加快蚕业发展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XX有7万多养蚕户,且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多人,养蚕季节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XX市蚕种站年制种能力20万张,满足不了群众需求,2003年缺种3万张,2004年缺种5万张。
(三)蚕业管理体制未理顺。XX市蚕业管理职能不尽明确,市蚕办虽于2004年初成立,但由于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加上市农业局也行使某些蚕业管理职能,两个部门不能整合资源,形不成应有的合力,对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市场监管缺乏有效协调、制约机制,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四)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蚕种市场还不够有序。市蚕种场站自己制种发种,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督;蚕种经营管理没有严格实行准入制度,蚕种发放出现混乱,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上相关管理条规不够完善,难以保证农户饲养成效;二是烤房布局没有严格科学规划,蚕茧收烘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恶性竞争。
(五)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全市没一家上规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已有或在建的4家加工企业目前只有1200多吨干茧加工能力,80%以上的干茧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没有知名茧丝品牌,财税收入很少,蚕茧行情、价格易受外界制约,整个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六)群众生产方式较落后,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种桑养蚕农户多,零星分散,规模偏小。全市7万多个养蚕户分散在200多个村,最大的一户蚕农也仅有30亩桑园,年养蚕130多张,收入8万多元,而多数农户种三几亩桑。由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对行情、销路不甚了解,难以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