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2024年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精选14篇)

2024年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总结是思考的集中,是对过去所做所见的回顾和概括,更是未来探索的动力。总结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读者易于理解。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挖掘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改进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第一课、第二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熟读这七句《论语》,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书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朗读的停顿。4.学生根据画出的停顿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论语》选句。学习第一课古诗《望岳》、第二课古诗《无题》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望岳》、《无题》。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望岳》、《无题》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3.简介写作背景、作者,重点理解泰山4.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背诵两首古诗。

四、小结。

教学内容。

第三课、第四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三、四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朗读的停顿。4.学生根据画出的停顿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五课、第六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五、六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课《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三、四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5.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

1.熟读《天净沙秋思》。

一、复习。

五、六两课《论语》选句。

三、背诵《天净沙秋思》。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枫桥夜泊》《寻隐者不遇》教学目标。

1.熟读《枫桥夜泊》《寻隐者不遇》。

一、复习三至六课《论语》选句及《天净沙》。

三、背诵、小结。

教学内容。

第七课、第八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七、八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五、六两课《论语》选句。

三、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3.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九课、第十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九、十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课《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七、八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3.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如梦令》教学目标。

1.熟读《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大意,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感情。3.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

九、十两课《论语》选句。

三、背诵《如梦令》。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竹石》《题临安邸》教学目标。

1.熟读《竹石》《题临安邸》。

2.理解《竹石》《题临安邸》大意,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3.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七至十课《论语》选句及《如梦令》。

二、学习《竹石》《题临安邸》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三、背诵、小结。

教学内容。

第十一课、第十二课论语选句。

教学目标。

熟读十一、十二课《论语》选句。2.通过学习,理解《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九、十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3.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二)读熟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十三课、第十四课论语选句。

教学目标。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十一、十二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5.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虞美人》教学目标。

1.熟读《虞美人》。

2.理解《虞美人》大意,感受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3.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

三、十四两课《论语》选句。

三、背诵《虞美人》。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乡村四月》《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

1.熟读《乡村四月》《芙蓉楼送辛渐》。

一、复习十一至十四课《论语》选句及《虞美人》。

二、学习《乡村四月》《芙蓉楼送辛渐》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三、背诵、小结。

教学内容。

第十五课、第十六课论语选句。

教学目标。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十。

三、十四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3.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

1.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意,感受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五、十六两课《论语》选句。

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望洞庭》大意,感受这首诗比喻的巧妙。3.背诵《望洞庭》。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三至十六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望洞庭》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3.体会比喻的巧妙、洞庭湖的美丽。4.配乐朗诵。

三、自由背诵《望洞庭》、《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小结。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二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8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9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9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9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三

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玻(史记留侯世家)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四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事关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的学习,我的感触很深,以下几点让我印象深刻:

《条例》中第十六条提到幼儿园应当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扩展学龄前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1.家庭是幼儿的第一生活场所,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加接受到了幼儿园的'教育,但入园后的教育效果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因此家园结合已经成为必然。作为幼儿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家园合作的思想,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如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等。2.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园在与社区的合作中,可直接利用社区丰富的资源,让幼儿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如利用社区的各种机构(社区办事处、敬老院等)、设施(健身器材等)达到资源共享。还可邀请或参观社区内的劳动模范,解放军战士、医务人员、警察叔叔,听听、他的先进事迹和各种知识、小常识。开阔幼儿的视野和知识面,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敬老院帮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培养敬老尊老的好风尚、好品质。

《条例》第二十七条提出园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安全管理。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就是安全工作,做好安全工作是保证入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必须抓好幼儿园的安全工作。首先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使广大教师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教育观念,把幼儿的安全工作放到首位,只有在保证幼儿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其次全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把晨检关,午睡值班、户外活动环节检查等;最后要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学会注意保护自己等。

作为刚入职半年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认真学习《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严格按照条例精神,在幼儿园教育的各项活动安排中,既要符合学前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又要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场地来开展各种活动,同时也要加强安全工作,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在园中愉悦身心,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得到真正的快乐。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熟能成诵。

2、比较学习有关“学习”的论述,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激发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能成诵《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难点: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读《论语》,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一、温故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你们还记得论语开篇的内容吗?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生齐诵。

3孔子在学而篇第一则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态度?

预设:对学习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做人的态度。

4孔子被尊为圣人,他不但具有贤明的美德,还在于他善于学习。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论述有哪些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回忆预习内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归纳整理。

1学生把预习摘抄本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2集体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文档为doc格式。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六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苏洵壮年好学》。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的。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古语是讲什么的。

2.正确朗读《千字文》(节选六),初步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古文的来历,读、背古文。

4.读古谜故事《吟诗出谜收学生》,知道故事主要内容。

1.朗读古语、古文,借助注解,了解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听、读故事,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让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敌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2.使学生了解算盘`````````````````````````````````````。

教师准备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古训。

2.复习古语。

3.复习古文。背诵《千字文》。

4.复习古联。

二学习新知。

(一)古语。

2.指名读,学生交流:这句古语讲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古语,教师考查。

4.师:古语告诉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5.学生听《开原之战》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二)《千字文》(节选六)。

1.出示内容,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同桌互读互听,再齐读。

5.教师讲解意思。

6.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

(三)古谜。

1.指名读“《吟诗出谜收学生》”的故事。

2.你知道是什么吗?

(四)国粹天地。

1.学生自读课文,读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八

经典国学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接受经典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真理,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学习经典国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筑基立业。

经典国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筑基立业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经典中的励志故事和孝道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要想成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直的品行。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孝道使我明白,只有能够尽孝的人才有能力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经典国学教育中,我们还学到了许多优秀人物的经历和事迹,这些故事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努力探索、进取。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经典国学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经典中的修身教育,我开始懂得了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做事有原则的人的重要性。经典教育教导我们用心灵去感知,用智慧去思考,用学识去积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塑造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同时,经典国学教育也教育我们注重家庭和谐,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丈夫或妻子、父母。治国平天下则教导我们要有责任感,关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四段:儒道并重,兼容并包。

经典国学教育注重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结合,追求内外兼修的目标。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我明白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以及如何自我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学习道家的思想启迪了我的心灵,教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平衡和包容心态。经典国学教育在儒道思想上的结合使我看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智慧交融,也明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五段:自身成长与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教育,我逐渐意识到是时候从自我成长走向社会责任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会努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传承经典国学思想,与他人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影响更多的人。同时,我会继续深入学习经典国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自身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经典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我们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修养。一方面,经典教育可以培养我们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我们在个人成长的同时能够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经典教育也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总的来说,经典国学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和受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九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三字经的片段。

2、知道《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从故事中明白“孝”与“悌”的道理。

3、在日常生活中能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学会友爱、谦让,形成美好的品德。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1、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名称叫“动作猜猜猜”。准备好了吗?(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手、坐神气摆好手、认真倾听状、举手)。

2、你从刚才的动作中,猜出老师想告诉你们什么?

a、上课要坐神气。(评:瞧,xx就坐的很神气,老师喜欢)。

b、认真听。(评:是呀,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的回答)。

c、积极举手。(评:老师就喜欢你两眼放光,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认真样。)。

4、对了,就是《三字经》(课件图片),读过《三字经》的小朋友请举手。

评价:你们可真爱读书呢!

《三字经》中藏着许多小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听听《三字经》中的故事,学学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本教学环节以游戏形式导入新课,不仅是对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上课要认真倾听、积极动脑举手发言等的提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1、【出示】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2、听范读录音。

3、想学吗?老师读一句,小朋友们跟读一句。

4、下面借助拼音,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看谁能把它读熟了。

指名读2位(评:你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了;你读的很有节奏感。)。

5、在这几句中,藏着两个小朋友呢,你能找出来吗?

香九龄中的“香”就是黄香;融四岁中的“融”就是孔融。

设计意图:毕竟孩子才一年级,对文本的把握还在起始阶段。本段学习内容,第一个字是人名,第一句话中藏着故事,第二句话则是道理。因此,从全局把握,让孩子有个整体的了解。

过渡:让我们先来听听黄香的故事,小朋友可要听仔细喽,待会老师会提问题来考考你们的。

1、视频《黄香温席》。

2、故事中的黄香做了什么事情呀?冬天给爸爸暖床——温席,夏天给爸爸扇凉席子。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黄香母亲生病了,他就照顾他母亲。母亲死后,冬天他为父亲暖被窝,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体贴。这就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1)【出示】“孝于亲,所当执”,在这句中,“孝”就是孝顺、孝敬的意思。跟老师读“孝”,孝敬、孝顺。

(2)那你知道“孝于亲”是什么意思吗?(孝顺父母亲)。

(3)从孩子出生起,爸爸妈妈就为了孩子操劳,那作为子女孝顺父母,就是理所应当要做到的。“执”就是做到的意思。

(4)亲爱的孩子们,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吗?

评:会做家务,你是个能干的孩子;知道父母上班辛苦,你是个体贴的孩子;学学习上让父母少操心,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请你读好这句。

5、看来,在我们班有一群孝顺的好孩子,你们像黄香一样,处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父母们的关爱、关心和孝敬。把掌声送给自己。

6、喜欢小黄香吗?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把黄香的品质牢牢记在心里。

(1)男女比赛读。

(2)四小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本节教学环节以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入手,视频播放了故事,听故事前还提出了“听”的要求,目的明确。结合故事,讲解本句三字经中何为“孝“,继而拓展到生活中。在明理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诵。

过渡:《黄香温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孝顺父母的黄香,懂得了“孝”的道理。孔融身上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1、竖起小耳朵,让我们听一听《孔融让梨》的故事。(生上台讲故事)故事讲的真好,掌声送给她。

2、看图。

(1)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评价:刚才的故事你听的真仔细!

(2)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4)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梨让给哥哥,这是对哥哥的敬爱,【出示】悌于长,宜先知。“悌”,在古代就是尊敬、敬爱得意思。跟老师读“悌”。“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哥哥,“悌于长”的意思懂了吗?(敬爱哥哥),跟老师读:悌于长。

孔融4岁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这个道理他知道,我们也应该从小就要明白这道理。跟我读:悌于长,宜先知。(男女生读)。

(5)指导读好整句:我们一起四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评:你也懂得了《孔融让梨》中的道理,奖励你读好这句。

扩大“悌”的内涵:班级里排队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坐公交车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4、一(4)班的小朋友多懂事,让我们齐读这段文字。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加入了,我们一起合作吧。我读前面的,你们接后面的。交换过来读。拍起手儿一起读。

5、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我们班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做到了,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把这首《谦让歌》送给你们。全体起立,跟着老师读一读。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6、小结:孔融四岁能让梨,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齐读,把孔融的品质记在心中。

设计意图:《孔融让梨》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孩子们听的可认真了。再结合图片讲解“悌”的道理,继而将“悌”的内涵扩展,引进社会生活中,让孩子们明白道理。

1、我们从故事中认识了孔融和黄香两位小朋友,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孝顺,友爱,谦让等)。

2、聪明的小朋友一定不会放过任何学习道理和知识的机会。自己练练,看谁能背得又快又好。指名背、比赛背、齐背。

3、听了你们的背诵,老师也想加入你们,和你们一起背。不过,老师想找个搭档一起来,谁来?(对拍手读)。

4、这样既有趣,记起来又容易,和同桌一起练练吧。

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时候的人是这样读书的,咱们也来学一学古人的读法。(评:还真是有点古韵呢!)。

小小的《三字经》节选中,藏着许多的道理。难怪这么多人喜欢诵读《三字经》节选呢。让我们再次用朗读表达我们对经典文化的热爱。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十

1、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含义,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通过学习《三字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二、初读感知。

师:大家自己读一读这几句《三字经》,把字音读准,注意正确停顿。(生自己读)。

三、学文晓理。

1、才一会儿功夫,大家就读得琅琅上口了!这两句三字经虽寥寥二十个字,但背后却藏着动人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面老师给大家讲讲《孟母教子》、和《五子登科》的故事。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其实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能够成才,给你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爱亲人、孝敬父母。

2、三字经中还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四、配乐诵读。

1、师配乐范读、朗读。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请学生结合《三字经》的内容,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五、扩展活动:

《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办一份手抄报。

人性本善严格教育。

孟母教子五子登科。

不教父过不严师惰。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么?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字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段“三字经”。

1、出示课件: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解决生字。

4、全班交流:注意“粱”与“梁”的区别。

注意“豕”的读音。

5、你能试着了解那句话?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可借助各种资料。

6、全班交流。“黍”为谷物名,指黍米,性黏,可供食用或酿酒。《管子》:“黍者,谷之美者也。”甲骨文的“黍”字像禾上结着累累果实而下垂的样子,有的禾下加水,表示可用黍米酿酒的意思。黍即黄米。

“菽”豆类的总称。

“咸”字从戌从口。从甲骨文、金文看,戌是一种长柄大斧,口为人口,在这里表示人头。大斧砍人头,所以咸的本义为杀戮。《说文解字》:“咸,皆也,悉也。”把“咸”字释作皆、都、悉、尽之义,这其实也是咸字本义“杀尽”的引申。

7、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试着拍手读。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试着背诵《三字经》。

2、活动:猜一猜,讲一讲。

图中的汉字分别是:井、炙、猎、射、涉。

板书设计:

三字经。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设计篇十二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体会其语言的节奏韵律美,并且能熟读成诵。

2、学习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明白孝敬父母和友爱兄长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3、学生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多媒体课件。

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朋友,一个叫黄香,一个叫孔融。

2、就连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称赞他们,你们想了解黄香和孔融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学三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试着读读课文吧!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

2、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其读音,并让学生指出易读错的字音。

3、师范读,同桌互读,男女比赛读。

4、师生齐读拍手读。

1、同学们表现的这么好,接下来,老师有个故事送给大家,请看。(课件播放视频《黄香温席》)。

(1)、你喜欢故事中的黄香吗?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孝顺父母)。

(2)、在生活中你为你的父母做过些什么呢?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