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五篇模版)

《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五篇模版)



第一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基础》课程教

章节目标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1.创业的定义与功能;

(一)创程的特征,掌握创2.创业的要素与类型;业与创业业与创业精神之间3.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精神的辩证关系,强化4.创业精神的本质、来源、作用与学生对创业精神需培育要培育并可培育的理性认识

一、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通过对知识经发展济发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创业热潮1.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关系;

(二)知形成的深层次原2.创业活动的功能属性;识经济发因,认识经济转型3.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业的重要意展与创业与创业热潮的内在义联系,明确创业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发使学生了解创1.广义和狭义的创业概念;

(三)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2.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业与职业的关系,认识创业3.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生涯发展能力提升对个人职意义和作用业生涯发展的积极使学生认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1.创业者;

(一)创了解创业者动机及2.创业者素质与能力;业者其对创业的影响,3.创业动机的含义与分类;注重识别创业活动4.产生创业动机的驱动因素的理性因素使学生认识创

二、创业业团队对创业成功者与创业1.创业团队及其对创业的重要性;的重要性,学习组团队2.创业团队的优劣势分析;建创业团队的思维3.组建创业团队的策略及其后续影方式及其对创业活

(二)创响;动的影响,掌握管业团队4.创业团队的管理技巧和策略;理创业团队的技巧5.领导创业者的角色与行为策略;和策略,认识创业6.创业团队的社会责任团队领袖的角色与作用

使学生认识创业机会的概念、来

1.创意与机会;源和类型,了解创2.创业机会与商业机会;

(一)创意与机会之间的联3.创业机会的特征与类型;业机会识系和区别,了解识4.创业机会的来源;别别创业机会的一般5.影响机会识别的关键因素;步骤与影响因素,6.识别创业机会的一般过程;习得有助于识别创7.识别创业机会的行为技巧业机会的行为方式使学生认识有商业潜力和适合自1.有价值创业机会的基本特征;

(二)创己的创业机会,了2.个人与创业机会的匹配;业机会评解创业机会的评3.创业机会评价的特殊性;价价,掌握创业机会4.创业机会评价的技巧和策略

三、创业评价的方法机会与创使学生认识到业风险1.机会风险的构成与分类;创业有风险,但也

(三)创2.系统风险防范的可能途径;有规避和防范的方业风险识3.非系统风险防范的可能途径;法。增强学生对机别4.创业者风险承担能力的估计;会风险的理性认5.基于风险估计的创业收益预测识,提高防范风险使学生认识商业模式的本质,了1.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本质;解战略与商业模式

(四)商2.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的关系;之间的关系,掌握业模式开3.商业模式因果关系链条的分解;商业模式设计和开发4.设计商业模式的思路和方法;发的思路,明确开5.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与方法发商业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使学生了解创1.创业资源的内涵与种类;业资源的类型,重2.创业资源与一般商业资源的异点认识不同类型创同;业活动的资源需求

(一)创3.社会资本、资金、技术及专业人差异,掌握创业资业资源才在创业中的作用;源获取的一般途径4.影响创业资源获取的因素;和方法,明确创业5.创业资源获取的途径与技能资源获取的技巧和使学生了解创

四、创业业融资难的相关理1.创业融资分析;资源论,掌握创业所需

(二)创2.创业所需资金的测算;资金的测算、创业业融资3.创业融资渠道;融资的主要渠道及4.创业融资的选择策略差异,了解创业融资的一般过程使学生了解创

(三)创业资源整合和有效1.不同类型资源的开发;业资源管使用的方法,认识2.有限资源的创造性利用;理创业资源开发的技3.创业资源开发的推进方法巧和策略

使学生了解创业计划的基本内容

1.创业计划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认识2.创业计划的内容;

(一)创创业者在创业过程3.创业计划的基本结构;业计划中准备创业计划的4.创业计划中的信息搜集;原因,了解做好商5.市场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五、创业业计划所需要开展计划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了解撰1.研讨创业构想;写创业计划的方2.分析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

(二)撰法,创业计划展示难;写与展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3.凝练创业计划的执行概要;创业计划问题,以及创业计4.把创业构想变成文字方案;划各构成部分的相5.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和展示技巧使学生了解注1.企业组织形式选择;册成立新企业的原2.企业注册流程;因,新企业注册的3.企业注册相关文件的编写;

(一)成程序与步骤和新企4.注册企业必须考虑的法律与伦理立新企业业选址的影响因素问题;等。认识新企业获5.新企业选址策略和技巧;得社会认同的必要6.新企业的社会认同性和基本方式

六、新企业的开办使学生了解创办新企业后可能遇到的风险类型及其1.新企业管理的特殊性;

(二)新应对策略,掌握新2.新企业成长的驱动因素;企业生存企业管理的独特3.新企业成长管理的技巧和策略;管理性,了解针对新企4.新企业的风险控制和化解业的管理重点与行为策略

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要点1.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2.创业的关键要素包括机会、团队和资源。3.创业过程包括创业者从产生创业想法到创建新企业或开创新事业并获取回报,涉及到识别机会、组建团队、寻求融资等活动。可大致划分为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创办新企业、新企业生存和成长四个主要阶段。4.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表现为勇于创新、敢当风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等。5.创业精神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经济转型是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次原因。2.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特征。3.创业具有增加就业、促进创新、创造价值等功能,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1.创业并不只是开办一家企业。2.创业能力具有普遍性与时代适应性。3.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起着积极作用。1.创业者并不是特殊人群。具备一些独特技能和素质有助于成功创业。2.大多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习得。3.创业者选择创业的动机受诸多直接和间接因素的影响。4.创业者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1.创业团队是团队而不是群体。团队中成员所作的贡献是互补的,而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互换的。2.创业团队是由两个以上具有一定利益关系、共同承担创建新企业责任的人组建形成的工作团队。3.与个体创业相比较,团队创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对创业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依据不同逻辑组建创业团队既可能带来优势,也可能带来障碍,对后续创业活动会带来潜在影响。5.创业团队管理的重点是维持团队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团队多样性优势。6.创业团队领袖是创业团队的灵魂,是团队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

1.创意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想法或概念,其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存在不确定性。2.创业机会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表现为特定的组合关系。3.创业机会来自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变化。4.识别创业机会受到历史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5.识别创业机会是思考和探索互动反复,并将创意进行转变的过程。1.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具有价值性、时效性等基本特征。2.判断创业机会是否适合自己的主要依据在于机会特征与个人特质的匹配。3.机会评价有利于应对并化解环境不确定性。4.常规的市场研究方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创业机会评价,尤其是原创性创业机会的评价。1.有价值的创业机会也是有风险的。2.机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是创业环境中的风险,诸如商品市场风险、资本市场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是指创业者自身的风险,诸如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3.机会风险中,一些是可以预测的,一些是不可预测的。4.创业者需要结合对机会风险的估计,努力防范和降低风险。商业模式本质上是若干因素构成的一组赢利逻辑关系的链条。1.商业模式是商业战略生成的基础,商业战略是在商业模式基础上的行为选择。2.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价值网络和价值实现等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3.商业模式设计是创业机会开发环节的一个不断试错、修正和反复的过程。4.商业模式设计是分解企业价值链条和价值要素的过程,涉及到要素的新组合关系或新要素的增加。1.不同的创业活动具有不同的创业资源需求。2.创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往往是撬动有形资源的重要杠杆。3.创业资源获取途径包括市场途径和非市场途径。4.创业资源获取的关键往往取决于软实力。1.创业融资是创业管理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2.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是创业融资难的影响因素。3.正确测算创业所需资金有利于确定筹资数额,降低资金成本。4.创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包括自我融资、亲朋好友融资、天使投资、商业银行贷款、担保机构融资和政府创业扶持基金融资等。5.创业融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从建立个人信用、积累社会资本、写作创业计划、测算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量等方面作好准备。1.大多数创业者难以整合到充足的创业所需的资源。2.开发创业资源是有效利用创业资源的重要途径。3.开发创业资源表现为一些独特的创业行为。

1.创业计划是创业的行动导向和路线图,既为创业者行动提供指导和规划,也为创业者与外界沟通提供基本依据。2.创业计划需要阐明新企业在未来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创业计划要随着执行的情况而进行调整。3.创业计划包括产品(服务)创意、创意价值合理性、顾客与市场、创意开发方案、竞争者分析、资金和资源需求、融资方式和规划以及如何收获回报等内容。4.准备创业计划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搜集过程,是分析并预测环境进而化解未来不确定性的过程。1.创业计划包括封面、目录、执行概要、主体内容和附件等。2.撰写商业计划是创业者(团队)反复思考、推理并讨论的过程。3.展示创业计划的基本方法。4.激情在创业计划展示中发挥重要作用。1.一家新创企业可以选择的组织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包括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2.创业者在创建和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和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受到非法侵害。与创业有关的法律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劳动法等。3.创建新企业时应注意伦理问题,包括创业者与原雇主之间、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创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问题等。4.新企业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自然等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选址决策起基础作用。5.企业注册成立后,除遵纪守法外,还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获得社会认同。1.新企业成立初期应以生存为首要目标,其特征是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创造自由现金流,实行充分调动“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的群体管理,以及“创业者亲自深入运作细节”。2.新企业成立初期易遭遇资金不足、制度不完善、因人设岗等问题。3.企业成长的推动力量包括创业者(团队)、市场和组织资源等。4.新企业成长的管理需要注重整合外部资源追求外部成长;管理好保持企业持续成长的人力资本;及时实现从创造资源到管好用好资源的转变;形成比较固定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氛围;注重用

第二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基础》教学课程安排大纲

响应“教育部”8月1日印发的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展创业课程与实践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有的放矢的解决大学生未来就业与创业的问题,以务实的姿态组织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业工作,其以下执行计划请领导审阅。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创业基础 课程性质: 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专业:本科通识教育必修课 开课学期:本学期 总学时: 32 总学分: 2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具体任务分解:

1、开课教授创业基础知识:开展基础创业知识与核心创业能力提升的课程;

2、体验式锻炼学生创业能力:使用创业模拟教具、创业项目路演等模式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创业的含义,创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2、了解创业与创业精神、创业与人生成长的关系,以及与自身和时代意义与价值

3、了解成为创业者的必备素质与能力

4、掌握创业团队的组建过程及其激励机制

5、掌握识别、分析与利用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方法

6、掌握营销计划的设计以及财务预算的规划

7、掌握创业融资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筹资方法

8、掌握创业企业质量、时间、风险与人力资源管理

9、掌握创业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的类型

10、掌握创业计划的写作

11、了解初创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与规划

12、掌握开办企业的手续、流程、法规要求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创业(3学时)

创业的定义;创业的要求与类型;创业过程与阶段的划分;时代与创业形成的关系;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创业精神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第二章 创业者与创业团队(2学时)

创业者的素质与能力,创业精神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创业团队的重要性,创业团 队的组建,创业团队的角色与行为。

第三章 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4学时)

创业机会的概念、来源和类型,了解创意与机会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机会的评估,创业风险的评估,风险防范,商业模式设计。

第四章 创业资源(4学时)

创意与商机,商机的选择标准、寻找信息来源,选择并把握商机。第五章 创业计划(2学时+另加4小时项目路演)

制定创业计划的重要性、制定创业计划前的准备,创业计划的基本内容、创业计划的基本格式。

第六章 市场营销计划(2学时)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市场营销活动,营销计划。第七章 创业融资(2学时)

融资类型,融资来源与融资过程,制定筹资战略,风险投资的性质、原则、特征与运作机制。

第八章 新企业的开办(3学时)

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必须考虑法律问题、企业的选址策略、如何寻找良性的创业政策、新企业的特殊性、新企业的管理与控制等。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即课堂讲授为主,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采用案例讨论,沟通互动,创业沙盘,创业项目路演等手段穿插运用。

六、创业实验或实践内容

1、创业模拟(4学时)

模拟创业从无到有,从0-1的过程,增进学员对创业过程的动态学习,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鼓励各创业协会,课下自行多次开展。

教具:《创业者模拟演练沙盘》

2、创业路演(4学时)

通过商业机会书撰写课程,将学员分组撰写的商业机会书以“路演”的形式,进行班内比赛、评分。

3、校外创业体验(4学时)

积极沟通参观校外创业企业或创业活动,增强学员与社会创业环境的认知,开拓视野,有利于学员对创业的理解与把握。(因受外界单位举办时限因素影响会在参与前一周通知校方领导)。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 张玉利,创业管理(第2版)华章文渊·管理学系列 202_.4 主要参考资料:

[2]张耀辉,创业学导论:原理、训练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2_.5

撰写人签字:

院(系)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第三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nics Technology Basics 总学时:56+2学分:3.5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3、适应专业:(数计学院)软件工程

4、课程选修条件: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5、课程教学目的:

电子技术基础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以电路分析如线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模拟电路如晶体管、场效应管等电子器件为基础,数字电路如单元电路、集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导,研究各种不同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参数分析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深刻认识单元电路、集成电路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掌握电子线路及电子器件的测试方法,熟练掌握阅读和分析电路图的方法,具备查阅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手册的能力,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掌握电路的设计、安装及调试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建议

电子技术基础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拓宽学生阅读、分析电路图的能力;应采用EDA仿真软件,增强学生对电路动态过程的理解;应开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增强学生电路设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

(一)理论部分 学时数:56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定律。[教学重点与难点]: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定律。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 1.1.2 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2.1 电流 1.2.2 电压 1.2.3 功率 1.3 电路元件 1.3.1 电阻元件 1.3.2 电感元件 1.3.3 电容元件 1.3.4 独立电源 1.3.5 受控电源 1.4 电路定律 1.4.1 欧姆定律 1.4.2 基尔霍夫定律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4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状态。

2、熟练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状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2.1 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 2.2 电源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 支路电流法 2.4 节点电压法 2.5 叠加定理 2.6 等效电源定理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6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正弦交流电基本物理量和相量表示法。

2、熟练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3、熟练掌握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组成和相量运算。

4、掌握电路中的谐振现象。

5、重点掌握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弦交流电基本物理量和相量表示法,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组成和相量运算,电路中的谐振现象,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和方法。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3.1.1 正弦交流电

3.1.2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3.1.3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2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3.2.1 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 3.2.2 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 3.2.3 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 3.3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 3.3.1 正弦交流电路的阻抗 3.3.2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3.3.3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3.4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3.4.1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3.4.2 功率因数的提高

3.5 正弦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3.5.1 串联谐振 3.5.2 并联谐振

第4章

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

1、掌握一阶电路的三种状态响应。

2、了解二阶电路的三种暂态响应过程及其状态轨迹。

[教学重点与难点]: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完全响应、三要素法、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

4.1 换路定律及初始值的确定 4.1.1 换路定律

4.1.2 动态电路初始值的确定 4.2 一阶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 4.2.1 动态电路的响应

4.2.2 一阶动态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4.2.3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第6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6学时)[教学目的]

1、了解本征、杂质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及PN结中载流子的运动

2、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主要参数,理解稳压管的原理及应用,了解PN结的电容效应

3、掌握晶体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关系及放大系数,掌握晶体管的共射特性曲线,了解温度对晶体管参数的影响

4、掌握结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相应的特性曲线,了解其与晶体管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稳压管的原理。

2、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如何判断三极管的管型、管脚和管材。

3、场效应管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性曲线。6.1 半导体二极管

6.1.1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6.1.2 半导体二极管 6.1.3 稳压二极管 6.2 晶体三极管

6.2.1 晶体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6.2.2 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6.2.3 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6.3 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3.1 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3.2 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3.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及使用注意事项 6.4 光电器件 6.4.1 发光二极管 6.4.2 光电二极管 6.4.3 光电三极管 6.4.4 光电耦合器件

第7章

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6学时)[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用微变等效电路法来分析放大电路,正确理解图解法。

2、掌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掌握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压放大倍数计算。

5、掌握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6、了解差动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放大电路的组成,用微变等效电路法来分析放大电路,图解法;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多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压放大倍数计算;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差动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7.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7.1.1 电路组成及电压放大原理 7.1.2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7.1.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7.1.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7.1.5 多级放大电路 7.2 射极输出器 7.2.1 静态分析 7.2.2 动态分析 7.3 差分放大电路 7.3.1 静态分析 7.3.2 动态分析

7.4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7.4.1 对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 7.4.2 OC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7.4.3 OT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器 *7.5 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 7.5.1 共源极放大电路静态分析 7.5.2 共源极放大电路动态分析

第8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6学时)[教学目的]

1、掌握集成运放的特点、理想性能指标及使用注意事项

2、理解集成运放电路中的偏置电路-电流源电路的作用、分类、计算

3、掌握集成运放F007的引脚图、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集成运放电路的理想性能指标、F007的应用

2、电流源电路的作用 8.1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8.1.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结构与符号 8.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8.1.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 8.1.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理想化模型 8.2 反馈在集成运算放大器中的应用 8.2.1 反馈的基本概念 8.2.2 反馈的判断 *8.2.3 4种反馈组态

8.2.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8.3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8.3.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8.3.2 对数频率特性

8.3.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8.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8.4.1 比例运算电路 8.4.2 加法运算电路 8.4.3 减法运算电路 8.4.4 积分运算电路 8.4.5 微分运算电路 8.4.6 测量放大电路

8.5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8.5.1 比较器 8.5.2 方波发生器

第9章

直流稳压电源(6学时)[教学目的]

1、了解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半波、全波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参数

2、理解滤波电路的原理,学会定量分析其性能,理解倍压整流电路原理

3、掌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主要指标限流电阻的计算,了解稳压电路中的保护措施

4、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

5、掌握集成稳压器W7800、W7900、W117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

2、串联型稳压电路

3、三端稳压器的应用 9.1 单相整流电路

9.1.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9.1.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9.2 滤波电路

9.2.1 电容滤波电路 9.2.2 电感滤波电路 9.2.3 复式滤波电路 9.3 直流稳压电源

9.3.1 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 9.3.2 串联型稳压电路 9.3.3 三端集成稳压电路

第10章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8学时)[教学目的]:

1、掌握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2、掌握基本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的表达方式和原理。

3、掌握组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设计。

4、了解加法器、译码电路、显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基本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的表达方式和原理;组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设计;加法器、译码电路、显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0.1 逻辑代数基础

10.1.1 逻辑代数的特点和基本运算 10.1.2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规则 10.1.3 常用逻辑门电路

10.1.4 最小项和最小项表达式 10.1.5 逻辑函数的化简 *10.2 集成逻辑门电路 10.2.1 TTL门电路

10.2.2 三态输出门(TS门)*10.3 MOS逻辑门

10.3.1 CMOS反相器的工作原理 10.3.2 其他类型的CMOS门电路 10.4 组合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0.4.1 组合电路的分析 10.4.2 组合电路的设计 10.4.3 加法器

10.4.4 组合电路设计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10.5 常用的组合电路 10.5.1 译码器 10.5.2 编码器

第11章

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6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双稳态触发器(R-S触发器,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构成,逻辑功能和真值表。

2、掌握寄存器(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集成寄存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计数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用的双稳态触发器(R-S触发器,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构成,逻辑功能和真值表,寄存器(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集成寄存器)的工作原理,计数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11.1 触发器

11.1.1 基本RS触发器 11.1.2 门控触发器 11.1.3 主从触发器

11.2 同步时序电路分析 11.2.1 同步时序电路分析步骤 11.2.2 同步时序电路分析举例 11.3 寄存器与移位寄存器 11.3.1 寄存器 11.3.2 移位寄存器 11.4 计数器

11.4.1 同步计数器 11.4.2 异步计数器

11.4.3 使用集成计数器构成N进制计数器

(二)实验部分 学时数:22 实验

1、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验证型、必做)实验

2、戴维宁定律的验证(验证型、必做)

实验

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验证型、必做)实验

4、一阶电路实验(验证型、必做)

实验

5、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设计型、必做)实验

6、两级放大电路(设计型、必做)

实验

7、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设计型、必做)实验

8、集成直流稳压电源设计(设计型、必做)

(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四、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章节标题 学时

讲授 讨论 实验习题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4 4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4 4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4 4

第四章

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 4 3

第五章(不学)

第六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5 5

第七章

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 5 4

第八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4 3 第九章

(不学)

第十章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15 15

第十一章

双稳态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1 10 实验1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2 常用仪器的使用

实验3 用万用表测试二极管、三极管

实验4 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

实验5 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实验6 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7 触发器

(一)R-S,D,J-K

实验8 集成计数器

合计 56 52 22 4

五、分专业、层次的不同要求的有关说明: 无

六、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一、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以理论分析、计算、设计为主,作业次数应十次以上,作业类型主要是分析题、问答题、计算题以及少量的设计题。

二、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时间为120分钟。试题类型:(1)填空题(2)选择题(3)判断题(4)简答题(5)分析题(6)计算题 课程成绩评分办法: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阅卷采用密封改卷方式,统一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仅表示期末考试成绩,占整门课程总评分的50%,理论平时成绩占20%(包括作业成绩、考勤、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占30%,按此比例计算学生该门课程的学期成绩。

七、教材及重要参考书:

教材:

陈佳新

电工电子技术(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_.3 参考书: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_.6

杨素行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_.6

邱光源、罗先觉 编著 《电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2_.6 课外阅读资料:

谢自美

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

(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_.6

毕满清

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_.1

李东生

Protel99SE电路设计技术入门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_.3

课程教学标准批准:

制定:

制订时间:

第四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广告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针对广告美术的特点,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术视觉要素的基础训练,提升学生对视觉审美的判断和鉴赏能力,理解并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技巧,为以后的广告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要求:

要求同学在认知、理解美术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掌握基本绘画规律,并能发挥创意能力,综合运用美术表现技巧来完成主题创意画稿的创作。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主要从美术视觉元素上进行审美认知与基础训练。

内容包括:绘画基础体验——素描、色彩、透视与构图;绘画艺术资源借鉴——传统美术、现代美术鉴赏;主题画稿创意表现。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学生绘画实践、作品观摩。

六、考试方法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个人作品。

七、教学课时和内容安排:

每周2学时,20周,共40学时。

第一部分 美术基础训练

一、广告美术概述(2学时,课堂讲授)

1.广告的美术含量 2.广告美术应用

二、素描基础(10学时,绘画实践)

1.结构——造型、体积、空间

2.光影——明暗、黑白灰三大面、五大调子

3.构图——透视、布局、平衡、局部与整体关系、形式震撼 4.素描写生a.石膏几何形体组合写生

b.静物组合写生

5.速写实践——用图形记录思想

三、色彩基础(10学时,绘画实践)

1.色彩要素——色相环、冷暖、饱和度、明度 2.色彩体验——色调、对比、协调、空间、质感 3.色彩写生——a.静物写生

b.配色练习

第二部分 美术资源鉴赏

一、传统美术风格引领(4学时,课堂讲授)

1.文艺复兴美术 2.古典主义美术 3.现实主义美术

二、现代美术风格引领(4学时,课堂讲授)

1.印象派美术

——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后印象派 2.现代主义美术流派

——十位现代艺术大师风格 3.战后美术流派

——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

第三部分 主题画稿创作 一、一个概念的主题创意(4学时,课堂讲授)

1.一意多形 2.视觉创意表现

——用图画表达你的想法

二、主题画稿绘制方法(6学时,创作实践)

1.水粉画法 2.彩色铅笔画法 3.麦克笔画法 4.油画棒画法 5.拼贴法

第五篇:《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 of Machine Design A(1)

课程代码:1010023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自、材料加工、模具 开课学期:3 或4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编写年月:202_年6月 修订年月:202_年6月 执 笔:甘慧庆、林怡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机械部分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掌握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并初步具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的现状和展望。

本章知识点:机械、机器、机构、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6学时)

了解机构组成要素,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确定条件的判定;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本章知识点: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机构运动简图、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了解矢量方程图解法和解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知识点:相对运动、速度瞬心、三心定理、矢量方程、矢量多边形、数学模型建立等。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了解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及其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力分析特 1 点,本章知识点:摩擦角、摩擦圆、动态静力分析。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

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现象,掌握简单机械装置自锁条件的确定和简单机械系统效率的计算。

本章知识点:效率、自锁。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2学时)

了解机械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及动平衡原理和方法,了解刚性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动、静平衡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了解等效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等效运动方程式及四个等效量、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飞轮简易计算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的要求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刚体导引、函数综合、急回机构设计)。了解按照预定轨迹求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图表方法,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特性、传力性能、死点、运动连续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掌握推杆几种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掌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了解从动件运动失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本章知识点:运动规律、基圆、压力角、效率与自锁、反转法原理、凸轮轮廓的设计。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学时)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其共轭齿廓,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深入理解渐开线特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等,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现象及齿轮变位修正。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以及几何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本章知识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特性、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变位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等。

第十一章 齿轮系(5学时)

了解齿轮系及其分类的概念,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轮系的功用。

本章知识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第十二章 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了解万向联轴节、复式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超越离合器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本章知识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时)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了解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运动循环图拟定、机构的选型与组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及其评价。

本章知识点: 运动循环图、机构的选型,组合方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教学内容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较广,并且是一门工程实践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一)课堂讲授

由于本课程比较抽象,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展示各种机构模型,结合课件的动画等进行授课,以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采用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由浅入深,着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可采用双语教学,但必须保证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完成,不降低要求。在采用英文课本的同时可以加设中文参考书,以便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

(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选择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三)课堂讨论和答疑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生思维,解决同学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

(四)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

(五)课外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平时测验

为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教师可适当安排平时的课堂测验,每次测验不超过30分钟。

(七)考试

本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涵盖所有自学和讲授内容。试题一般不涉及繁琐的计算,但必须包括知识和原理的运用。试卷若涉及难记难背的公式与数据,应直接给出。

总评成绩:考勤、课外作业、平时测验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叶仲和编,《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出版 [2]孙桓,陈作模,葛文杰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出版 [3]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多媒体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_出版 [4]邹慧君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出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1/274077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