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休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4.4%,有28% 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 以上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1]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_.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深化的关键时期,这些必然对原有的社会文化及道德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也不例外,大学生们一方面要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科研、工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期望与能力的冲突,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以及其他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当前,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从主流上讲是健康正常、积极向上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少数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某些缺陷。

1989年,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徐勇等(202_)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发生在强迫、抑郁、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性等方面。田~(2oos)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强迫、人际敏感等,其中75%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就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这不仅会给大学生本人带来悲居l、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

原因: 学业的压力 环境适应能力差 情感问题 就业压力 对网络的沉迷 人际关系不协调 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其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学习学业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就业心理困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弱。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制约并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学生学习负担、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心理负担亦随之加重,为了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埋头于书本,专心于考证、过级,无暇顾及校园文化活动。在打破铁饭碗,社会竞争愈来愈剧烈、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犹显重要,只有广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第一、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种机会的实践和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砝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珊人,大学生是党和国

: 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搞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 社会的重要内容。

理想信念淡化,义利

观、节俭观、婚恋观及孝道观等发生扭曲。当代大学生是

社会上活跃而敏锐的群体.对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突非

常敏感,也容易受其影响,因而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富含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有着独特的育人效能,可以从学生群体和个体层

面来看。

方面,从学生群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的 育人效能有: 一

1、认同效应这是归于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文化是群体化的。同样,校园文化具有群体性,对学生产生群体效应,它使学生群体朝向自己认 同的文化氛围。

2、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从属于整个社会文

化、是向社会开放的,这就为校园群体行为及价 值趋向提供了较广阔的选择余地。同时,学校作 为教育场所,校园文化有着独特的内涵,并要在 多元文化环境下发挥导向作用。对多种文化观念 和倾向,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接受,而是批判 和抑制非理性、非主导的文化观念和倾向,指向 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内容。

3、规范效应校园文化有自己特定的规范,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 受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无意、无形而又无时不在的现实的制约力量。另一方面,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 的育人效能有:

l、修养作用我们常说的“学院式”“书生

气”“学生味”等,都表明校园文化定势对学生 的气质、人格等心理品质的直接作用。

2、促进学生社会化 青少年学生处于人格 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期,置身于校园文化这个

特殊的环境中,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的外部因素更

丰富了,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 空间;校园文化对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方面起 着过滤、筛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 离家求学的学生在校园群体环境中,需自理自 立、独立处理问题,随着知识增长以及在共同的

文化背景下借鉴和参照机会的增多,他们会逐渐

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为人处世等,从而加快心理

成熟,不断提高社会化水平。

教师队伍的素

质更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的主要实施者和主导者,只有教师队伍的素质 高,校风、班风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并创新,校 园心理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才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积极向上 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一软环境中得到不断成 长。全体教师都应以其为己任,首先要自觉地全 程参与校风班风建设,使校班集体塑造良好的形 象和氛围;其次要投入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 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或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 室等,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起渗 透性、暗示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 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在构建良好的师生 关系上,要以情为纽带、以理为基础,在德中陶 冶、在行中创效能,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心理健 康教育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最后,在其他的学校人际关系方面,如教师 之间的关系,尤其学生同伴关系,教师可起到协 调作用。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是贯穿全 程的,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每一位教师 都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在任何一个环节偏 离大局方向时发挥监督作用。

目前我国网络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尚不成

熟。上网作为一种时尚,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并有相当多 的人网络成瘾,利用网络引导并服务于大学生,成为心理 健康辅导的新趋势。心理辅导员在网上进行心理服务。可 以称为网络辅导,具体服务方式可设立电子布告、网上测 验、电子邮件、个别或团体线上即时文字交谈、网络电话 等。网络辅导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施方便、经济,易于 记录和保存,有利于督导和研究,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 心理教育,占领网上阵地的有效途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具备与此相 适应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灵魂工程师 这 一能力和素质平台的构筑。除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 备的具体素质外,还应该是文理兼融、网络知识结构、政 治素质和网络实际操作能力等均应达到较高的水准,这 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 强影响力

心理环境,即人文形态的软环境,包括一切精神和人文因素,其较为典型的形态要素是校 园的心理环境、校园的制度文化和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等,也可以说主要指良好的校风、班风以 及校园文化建设,尤其体现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 伴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良好的校风和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催人向上,使人际 关系和谐。

2.5对网络的沉迷

目前,大学生迷恋网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网上聊天、交友、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近年来因为上网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以及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同学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逃避现实,试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心理空白。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任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畅所欲言,通过网上交友聊天来得到内心的满足。一旦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更加不愿面对现实,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此以往,致使网络成瘾。

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现实世界的孤立,有些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寻找倾诉对象,聊天、交友、恋爱,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 比比皆是,甚至靠浏览非法、黄色网站来打发时光。大学 生暴力攻击、出走、同性恋、自杀等过激行为层出不穷,就

作者简介:赵晶晶(1981一),女,辽宁锦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1【J孳。冀 彗 ∞

是因为大学生长期缺少具有现实亲和力的人际交往,沉 迷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这必将 影响大学生的正确认识、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导致人格 分裂,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谓校园文化,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被广大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校园精神。一般来讲,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如校园环境、图书资料、科研设备、文化设施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校规校纪等,校园精神文化则包括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教学科研以及文体活动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3.2.3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而又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心理问题起缓冲和矫正作用,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改变大学生的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而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流落的避难所,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放纵、沉迷,也选择了心灵消匿与精神休克”。这种情况在网络时代会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迫切需要大学生的理性思考。

第二篇:大学生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

每一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办学风格,大学特色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是由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成的,是师生员工的价值坐标,也是一所大学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标志所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要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是学校的目标,也是学校的责任。在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大批教授的辛勤劳动,同时更需要全体老师的努力,更需要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竞争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快地成长成才。

一、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

大学精神是对学校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她是全体师生校园活动的精神支柱与价值准绳。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作用非常重要。大学精神是通过校园文化得以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净化环境,为广大师生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积极正面的引导。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软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品位,更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扩大了课堂教育的范围,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延伸了课堂教育的内容,使校园生活更加充实与生动,更加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它由各种文化节、讲座、社团活动构成:如校园文化节、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校园社团文化、校园图书馆文化、校园学术讲座、校园科创文化等等。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了一种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让莘莘学子徜徉其中,情操得到陶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活变得绚丽多姿,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兴趣与特长,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让个性得到张扬,让人格得到完善,让能力得到提升,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大学生活绚丽多姿。大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有白发苍苍的教授,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更在于具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人才观念贯穿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

1、导向功能: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理念,就要把德育功能摆在优先的地位,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摆在第一位。因此,德育价值、导向功能始终贯穿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又不高,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太多的诱惑。我们处在开放的年代,现代社会科技又这么发达,资本主义不健康的思想随时在侵蚀着我们的机体,网络世界五花八门,网络虚拟世界到处充满着诱惑,这给大学生的顺利成长设置了许多障碍,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把握不住自己,主观意志不坚定,很容易随风摇摆,被不健康的文化所左右。因此,校园文化生活引导的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通过媒体、电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正确对待外面世界的诱惑。积极引导大学生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陶冶情操,使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洗礼,提高理论修养与辨别能力。同时,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为和谐校园提供了基础,也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2、凝聚力功能: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伴随着导向功能而产生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很多活动都是以班级或团队的名义开展,因此,在这些活动中,需要班级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共同配合,需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与协作精神,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使交往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约束规范不利于团队建设的行为,有利于良好的个人品行的培养。团队精神、团队作风得到培养,纪律性得到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得以提升。

3、激励功能:校园文化中的很大部分活动属于竞争对抗性质的活动,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竞争对抗性更强,因此,也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抗性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发扬拼搏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激发为班级争光,为集体争光的热情。因此,对抗性文化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与竞争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承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各种失败中成熟起来。

三、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主要任务,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如何做人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各岗位需要的人才。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促使大学生们尽快地成长、成才。社会在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从容胜出,仅有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学校也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社会公共品质的培养与敬业精神的培养,促使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行为良好、能力优秀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1、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创立合乎社会要求与时代精神的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育人功能,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抵制各种负面文化对大学生心身健康的影响。要从大处规划,小处着眼。把正确的德育价值、德育倾向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内化于各个活动的整个过程。要建立文明、高雅、和谐、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得到约束与规范,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心灵得到净化与美化。同时陶冶情操,点燃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学习热情与激情。

2、要以学生为本,要把人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信仰精神的内化和升华作为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与归宿点。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社会。当今社会人才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高规格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各种人才,需要真才实学动手能力较强的实干人才,而不仅仅需要只拥有一纸文凭的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针对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根据社会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新情况,学校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在当前,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创建丰富多样化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组织能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等,使大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从容胜出。

3、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创新精神。创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新颖才有吸引力,独特才有魅力。要将创新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创新中张扬个性,在创新中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包含内容的创新与形式的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要提倡原创精神,要大胆推新,鼓励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采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以新的视觉组织活动,力争以“新颖”、“独特”来吸引人,以激发、吸引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作热情。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要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以能力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创设多样性的校园文化,以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动,有人喜欢静,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要创建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给大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吸引不同的人群的需求和参与,使大学生们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的竞争的需要。

第三篇:大学生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每一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办学风格,大学特色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是由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成的,是师生员工的价值坐标,也是一所大学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标志所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要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是学校的目标,也是学校的责任。在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大批教授的辛勤劳动,同时更需要全体老师的努力,更需要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竞争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快地成长成才。

大学精神是对学校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她是全体师生校园活动的精神支柱与价值准绳。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作用非常重要。大学精神是通过校园文化得以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净化环境,为广大师生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积极正面的引导。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软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品位,更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扩大了课堂教育的范围,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延伸了课堂教育的内容,使校园生活更加充实与生动,更加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它由各种文化节、讲座、社团活动构成:如校园文化节、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校园社团文化、校园图书馆文化、校园学术讲座、校园科创文化等等。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了一种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让莘莘学子徜徉其中,情操得到陶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活变得绚丽多姿,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兴趣与特长,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让个性得到张扬,让人格得到完善,让能力得到提升,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大学生活绚丽多姿。大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有白发苍苍的教授,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更在于具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第四篇: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王佳1李爽

2(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02)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未来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从大学校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公寓文化;校企融合文化

一、学生公寓文化

(一)大学生集体荣誉感教育

1、公寓体育类比赛

公寓体育类比赛项目:象棋比赛(男女)、定点投篮比赛(男女)、俯卧撑比赛(男生)、跳绳比赛(男女)、引体向上比赛(男生)、铅球比赛(男女)、跳远比赛(男女)、仰卧起坐(女生)比赛。以寝室为单位计算平均分,获胜寝室给予 “该项目之最寝室”的光荣称号,并在班级月考核评比中给予加分。通过公寓体育类比赛打到强身健体,增进同室友谊,增强寝室集体荣誉感的作用。

2、体重娱乐比赛

以寝室为单位计算平均分,男寝以平均体重最高获胜,女寝以平均体重最低获胜。获胜寝室给予“帅哥寝室”、“美女寝室”的光荣称号。通过这种体重娱乐比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增强寝室集体荣誉感。

(二)大学生公寓走廊文化建设

1、宣传标语

(1)以弘扬学习精神为主题

例如: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是学习;成功来自坚持,执著创造奇迹。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

例如:八荣八耻;同学们,请爱护我们的家;孩子们,请节约用水;卫生安全你我他,公寓文明靠大家。

2、宣传图片

(1)先进人物

利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感染人,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格,如张丽莉事迹、孔繁森事迹等;利用优秀毕业生事迹,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坚定学习信息和专业信念。

(2)特定场景

公益安全场景:例如艾滋病宣传图片、交通安全宣传图片、消防安全宣传图片,十八大宣传图片、禁毒宣传图片、吸烟有害健康宣传图片、普法宣传图片。

职场工作场景:例如工作车间人物照片、工作车间设备照片等,利用职业环境培养学生就业意识。

招聘会的场景:利用招聘会的火爆场面,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每天保持学习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三)倡导公寓学习文化,打造学习型校园

1、在学生公寓每个楼层设定自习室,为学生夜读提供场所和条件。

2、每逢期末,在寝室门口树立期末倒计时提示牌。每天学生出入寝室,通过数字刺激学生认识到学习压力感并督促学生的学习自律性。

3、通过制度要求学生定期必须上晚自习,但是允许学生到班级、或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或实训室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习,打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4、校园学习文化的建设保障是教师,教师要严格考核学生,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可以是逼着学生学。另外,需要教师多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有学习任务、有学习方向和目标。

(四)公寓内务文化

制定统一的公寓内务标准,定期开展“找茬活动”。按照内务标准,通过班级内学生互查、学生会配合教师检查点评,评比出寝室名次。通过“找茬活动”,让学生明确内务要求和注意细节的做事方法,调动了同学们做好寝室卫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培育了同学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

(五)通过辩论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宿舍内务管理、早操制度、以雪为令全员清雪制度等存在抵触思想。可以通过各种相关主题的辩论赛,例如“以雪为令全员清雪”与“我们是学生,交学费是来读书的,没有义务扫雪”的辩论;“大学生跑早操有益”和“大学生跑早操影响休息和学习”的辩论等。通过辩论,使观摩的学生受到启发和产生觉悟,提高对学生管理的认识。

二、引企业文化入校,校企文化融合大学生最终面临的是就业,那么要实现在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除了在知识和技能上要加强教学之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应该践行校企文化的融合。

(一)班级管理中的校企文化融合1、根据专业不同,面对的行业不同,模仿企业的岗位职务进行班级组织构架

班费,虚拟工资发放。积分兑换奖品。考勤表,项目书,岗位竞聘,文件管理,上级给下级打分定工资

(二)人才培养方面的校企文化融合当今的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一个好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企业自身有着良好的管理。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有着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在学校的诸多班级中有着良好的形象,能够“产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在班级内部也必然要有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级干部“竞争上岗”,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改变管理的角色认定,让学生在公平、民主的气氛中发展自我;在班级实行班级干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竞争状态,适应将来就业后在企业的工作和生活。

摘要:学长制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管理的重要途径,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已经在进行尝试和探索。高职院校中实行学长制,将会从党员培养、班级管理、专业实践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学长制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种模式。它最初出现在15世纪英国,上世纪初日本早稻田大学也作了尝试。近些年来,我国的一些高校陆续倡导和推行了一种全新的学长制,是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低年级学生班级日常管理,他们能够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实践,我们觉得这种模式更适合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完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长制的必要性

首先,从高职生源的素质上看,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他们学习缺乏自主性,同时自律性较差,这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比较艰难,急需一批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传、帮、带。

其次,高职辅导员学历职称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还聘用了大量的退休人员来担任班主任,很难使辅导员在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时间中做到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而学长制的全面实施能够很好地弥补辅导员制度在实践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再次,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一批专业技能强的学长进行专业指导。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长制的具体办法

(一)高职院校学长的分类

在高职院校中,根据学长的职责可分为党员学长、班级学长和专业学长。

党员学长是指在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拔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做为“学长”,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创造性、积极性、示范性,切实提高低年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党员“学长”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党务知识辅导,起到政治辅导员的作用,使低年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满足学生思想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需求。同时可根据需要划分党员责任区,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班级学长是从优秀的学生干部中选聘,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对学习生活进行帮助;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选拔、任用班级干部,组织学生各种活动等。同时掌握班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人际交往状况,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专业学长就像企业中的师徒制,是指低年级学生拜高年级学生为师,在业余时间学长对学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辅导,手把手地进行传授,使学弟们在实践中尽快掌握技能,少走弯路。

(二)学长制的实施办法

首先是选拔学长。通过公开招聘,学生自愿报名或辅导员推荐,参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在高年级学生中聘用政治素质高、成绩优秀、有责任心、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担任学长。

其次是学长的培训和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上岗培训,规范学长的工作职责,并进行工作方法、工作技巧以及岗位规范的培训,通过笔试、面试合格后可上岗实习,实习期能够胜任者可以聘为学长,颁发聘书。

再次是明确学长的职责。党员学长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入党教育方面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班级学长主要帮助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选拔、任用干部,组织学生各种活动,掌握班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人际交往状况,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学长主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最后是对学长的奖励和待遇。学长作为学生干部在综合素质测评中要给予加分,并对其中优秀的学长进行表彰奖励。

三、高职学长制的成效

(一)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尽早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学长制”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及时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克服了心理紧张、焦虑和过度放松等问题,帮助他们适应了大学校园生活。

(二)有利于学长的成长与进步

学长通过帮助他人,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其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帮助低年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成长。同时,“学长制”增强了学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丰富了高年级学生的工作经历,提高其适应社会以及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交际圈,加深了同学间的深情厚意,有利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有利于班主任、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学长充实和完善了学生管理队伍,创新了学生管理的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学长们深入了解学生,获得学生中存在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收集、整理、筛选、加工这些信息并反馈到班主任手中,让班主任工作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

低年级学生的专业问题得到学长的点拨,会有茅塞顿开之感,不必等到上课时候请教教师,节省学习时间的同时也减轻了专业课教师的负担。

四、学长制在实践中的优化和发展

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一般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所以对于学长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尝试采取建立学生流动站机制,即优秀学长毕业后可以申请继续在学校学习和工作一至两年,他们由学校统一培养和管理,给于他们一定的薪金和待遇,同时为他们安排相应的课程,使他们在学校继续深造,为今后的就业储备能力。同时他们可以继续发挥学长的作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学长流动站的建立能够使学校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承,同时这些优秀的毕业生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他们可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五篇: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如今,微电影凭借其制作时间短、投入成本低、趣味性强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热爱和追捧,学生们不仅喜欢观看微电影还亲自进行创作拍摄。微电影走进校园,丰富了大学生群体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会使校园文化健康的发展,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电影;校园文化

一、微电影概况

1.微电影的界定

说到“微电影”的具体含义,学界并未给出明确的说法。虽然微电影的形态并不高深,但是它的指向却有模糊性,很多电影人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比如,电影导演王小帅定义微电影为“就是短片……改头换面” [1 ]。我国新生代导演的佼佼者陆川认为“微电影就是由以前的短片演变而来,只不过微博诞生之后,短片也赶时髦换了个‘微电影’的新名称” [2 ]。每个人的观点不同,见解不同,但都有其道理。目前,关于“微电影”的定义普遍使用较多的是来自百度百科的说法:“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2.微电影的特点

从传播内容上看,微电影具有三个最本质的特点:微投资、微时长和微周期。正是这些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特征,使得微电影呈现出平民性、草根性。观众不再仅仅坐在屏幕前观看明星们演绎的电影,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普通百姓也可以写剧本、拍摄影片。微电影使电影创作变成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

二、校园微电影与校园文化的关联性

学校的主体当然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学校中,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们不仅体会着校园文化中物质环境的变化,还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学校的主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学生们在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更要起到引导与塑造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中,教师起到的仅是辅导作用,作为主体的仍然是学生本身。学生亲身感受校园文化,结合有趣、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把校园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来。用短短的电影视频表达正面的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起到育人的作用,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大学生创作微电影的可行性分析

1.微电影制作门槛低

微电影的微投资、微时长和微周期的特征告诉我们大学生制作微电影是非常容易实现的。首先,制作微电影不需要很多的费用,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来选择拍摄所需的道具、场景,只要提前预算好,就会在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其次,制作微电影不需要拍摄传统电影所需要的正规、价格昂贵的器材,学生们完全可以用手机、照相机、录像机等已有的设备来进行拍摄。最后,将拍摄好的微电影只须要上传到网络上就可以让广大的受众观看到,并不需要像传统电影一样在电影院放映,微电影的发布渠道更加简单。

2.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近年来,科学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展。我们的生活空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现了曾经认为并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其中的一些科技为孕育校园微电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首先,拍摄器材的价格明显降低,并且种类齐全、携带方便。手机、相机等设备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基本都具备摄像的功能。学生们只须要用自己原本就有的摄像器材,就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出表达自己观点的微电影,不会为资金和设备问题而为难,大学生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电影梦。

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视频剪辑、制作的软件十分普及,操作简单,网络上的教程也很多。没有专门学习过视频软件的学生也可以在下载后自己学习操作,为后期的视频剪辑提供了便利。

最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校园微电影的发布更加简单便捷。学生只须要把拍摄好的作品发布在微博或者人人网等媒体平台上,就可以让更多的同学观看。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它的便捷性、交互性的特点使人们利用短短的碎片时间就可以欣赏微电影。并且可以对学生们制作的微电影进行评论、互动。

3.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是引领时尚的风向标,拍摄微电影是比较新鲜、时尚的,学生们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分享文字、图片等静态的内容,视频的制作越来越吸引广大的学生群体。大学生用镜头捕捉校园里的点点滴滴,表达思想、记录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里不仅获得了乐趣,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大学生微电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微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播形态。大学生将真实的校园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客观的分析,得到积极正面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教育。最后,使广大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1.励志题材传递正能量

微电影与传统媒体相比,门槛较低,具有亲民性、贴近性。微电影所传达的内容和观看者的生活故事息息相关,深入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思想脉搏,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剧中人,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多拍摄具有正能量的励志题材的微电影作品,会在无形中传递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励志的校园微电影能在剧情中渗透着学生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养成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受众在观看时会不知不觉地唤醒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产生正能量和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

2.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课堂,老师都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与修养等课程来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些课程带有明显的说教特点,即使老师讲的再好,学生们大多都不愿意听。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新的有效的方式,学校的相关教师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微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此种需求,它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自己可以参与进来,远离了灌输理论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微电影的内容恰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思考。比如说短短的十分钟左右关于亲情的微电影,会让那些平时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爱,而不会关心父母的学生愧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自主地改正。

3.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校园微电影的制作紧紧围绕着校园文化,大学生通过创作微电影,增强了创新能力、开拓了思维,通过写剧本、拍摄、后期制作、发布等多个环节,学生们在其中锻炼了团队合作等能力,对社会和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健康向上的校园微电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创作校园微电影,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教育和宣传相比较,校园微电影更为新颖,甚至是更为有效的载体。高校应鼓励、支持、配合大学生创作微电影,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给予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多举办一些校园微电影比赛,把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校园故事、热点问题拍成微电影传播,会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帅,于德俊.微电影,我心忧[J].电影,202_,(5).[2]熊丽,“5W”论微电影(上)[J].成功营销学,202_,(7).■ 编辑?M岳 凤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