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漠化(小文档网整理)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中国西南湿润岩溶地区特有的、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水土流失顶级表现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
石漠化
[1]
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包括石漠化在内的荒漠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在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防治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21世纪议程》。石漠化作为新课题,首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写到“十五”计划纲要:“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治理原则: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
石漠化 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长江和珠江防护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他强调,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下大力气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比如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类似贵州省的麻山地区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据调查统计,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还有约45万人,目前正采取措施逐步进行移民搬迁。
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59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39%。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518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2669平方公里。另外,尚有4371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潜在石漠化趋势。从石漠化在县级行政单元的分布来看,除赤水、榕江、从江、雷山、剑河5县(市)无明显石漠化外,其余都有明显的石漠化现象。从空间分布看,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发育的南部和西部,以六盘水、黔西南、黔南、安顺、毕节所占面积最多,呈现出南部重北部轻,西部重东部轻的特点。以县级行政单元分,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40%以上的有9个县,小于10%的17个县,其余均在10%--40%之间。在贵州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有30个县,而且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都是贵州最为贫困的地方。
至202_年底我国的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
1.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进行详细和综合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出控制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可行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从环境社会学角度看石漠化——晏小红
http://www.feisuxs 发布时间:202_年9月2日 11:8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摘要:本文用石漠化监测的实地调查资料,从巴东县石漠化的现状,以环境社会学的视觉,用史奈伯格的社会与环境辩证关系的理论来分析石漠化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找出这些生态问题对以后的农业经济增长潜在的限制因素。从而探讨环境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石漠化;监测;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环境文化
由于石漠化会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容量减少,人畜饮水困难,最终会极大地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某些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地区,石漠化最终会演变为土地荒漠化,使当地群众逐渐丧失其生存条件,最终导致不得不花巨大成本进行生态移民。
如果要改变石漠化的危害现状,我们必须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必须培植人与自然、人与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文化。让保护环境的理念要成为全社会奉行的价值观,创造一套能够为大众提供是非判断标准和行为导向的准则,来引导大众过一种环保的、关爱他人的、更加注重精神超越的新生活方式。所以本文用环境社会学的观点来引导大众认识石漠化的危害性,思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其目的是让石漠化真正得到有效地治理。
一、巴东县的自然状况
(一)地理位置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部,恩施自治州东北部。地处长江三峡中游,位于东径110°04′-110°32 ′,北纬30°13′-31°28′之间。
(二)地形地貌:巴东地形西高东低,南北呈“ W ”型。东西最窄处 10.3㎞,南北长137.6㎞。全县最低点海拔139米,最高点海拔3005米,海拔相对高差达2966米。按海拔高度分为低山(海拔800米以下),二高山(海拔800 一1200米),高山(海拔1200米以上)。
(三)森林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 33536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27853.3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7.9%,有林地面积163966.7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9%,疏林地面积17026.6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1%,灌木林地面积19166.8 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6%,未成林造林地16353.2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9%,无立木林地 11340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3.4%。全县活立木蓄积3588007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3286401立方米,占总蓄积的91.6%,疏林蓄积248147立方米,占总蓄积的6.9%,散生木蓄积2747立方米,占总蓄积的0.1%,四旁树蓄积为5072立方米,占总蓄积的1.4%。全县森林覆盖率54.6%。
(四)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335360公顷,其中耕地54753.3公顷,林地227853.3公顷,草地10000公顷,水域3454公顷,未利用地29273.4公顷,建设用地8036公顷。水田1990公顷,旱地94753.3公顷;有林地163966.7公顷,疏林地17026.6公顷,灌木林地19166.8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6353.2公顷,无立木林地11340公顷。
二、石漠化的概述念及分类
(一)石漠化的概念
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石砾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二)监测方法
利用遥感(RS)卫星影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结合1:5万地形图,运用遥感软件上机判读,进行图班区划和图班因子程度评定,实地逐一对小班调查核实。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图班与数据的分析处理和信息管理。
(三)分类的技术标准
1.岩溶地区土地类型:分为石漠化土地和未石漠化土地两大类。未石漠化土地分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
2.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土地: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非梯土化旱地。
3.潜在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潜在石漠化土地: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梯土化旱地。
4.非石漠化土地 主要是指可以用于农耕的土地
5.石漠化程度可分为:轻度石漠化(Ⅰ)、中度石漠化(Ⅱ)、重度石漠化(Ⅲ)和极重度石漠化(Ⅳ)。
6.评定石漠化程度的因子包括:基岩裸露程度、植被综合盖度、植被类型和土层厚度。
7.评定石漠化程度的方法:先将基岩裸露程度、植被综合盖度、植被类型和土层厚度四个因子科学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量化,再对该小班的以上四项因子逐一确定等级、记录量化值,并求出该调查小班的四项量化值的和,最后与规程划定的石漠化程度区分段进行比较,确定该小班的石漠化等级。
三、巴东石漠化分布状况、特点及形成原因
(一)石漠化分布状况
1.非岩溶区:全县非岩溶面积为8765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2%。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清江两岸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带和紧靠神农架地区、海拔高度在202_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带,成土母岩主要为紫色砂页岩、泥质页岩等,土壤多以红壤、红棕壤、棕壤及高山草甸土为主。
2.非石漠化:全县非石漠化面积为5490.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5%。主要集中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中地形平坦、成土母岩为非碳酸岩类的地区或碳酸岩类的半岩溶地区,以沿渡河镇、野三关镇、茶店子镇、官渡口镇、清太坪镇分布最广。
3.潜在石漠化:全县潜在石漠化面积为108918.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2.5%。全县12个乡镇都有分布,以茶店子镇、野三关镇、官渡口镇分布面积最大。这些地区是纯碳酸盐岩分布区,由于尚有较大植被盖度,一般在50%以上,景观外貌不具“石漠”的印象,植被以下基岩裸露在35-50%之间,土层平均厚度在30cm左右,森林植被较好,坡度一般在20度以下,如不合理地开垦和利用,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强度加大,最后发展为石漠化强度更高的等级。
4.轻度石漠化:全县轻度石漠化面积为25296.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全县 12 个乡镇都有分布,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水布垭镇面积最大,这些地区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植被破坏较为严重,甚至遭到反复破坏,导致土壤丧失和基岩裸露,引起水土流失。这里土壤平均厚度在 20cm以下,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保水能力差,人地矛盾突出,森林植被一旦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
5.中度石漠化:全县中度石漠化面积为18841.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5?6%。全县12个乡镇都有中度石漠化分布,以溪丘湾乡、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清太坪镇、水布垭镇、金果坪乡面积最大。此类等级石漠化大部分产生于纯碳酸盐岩石峰丛洼地的地貌上,离村寨较近,植被受到过分樵采,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导致土层脊薄,岩石大部分裸露演化形成。且地表土分布零星、破碎,平均厚度在 20cm 以下,由于土层浅薄,植被生长不良,分布不均,多为石灰岩灌丛植被。此类土地不适宜农耕,生长植被的条件较为恶劣,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6.强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面积为6704.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主要分布于溪丘湾乡、官渡口镇、茶店子镇、大支坪镇、野三关镇、清太坪镇、水布垭镇、金果坪乡。基岩裸露面积很大,在70%以上,土壤覆盖度在20%以下,坡度陡,以灌草丛为主的植被覆盖低于20%,石漠化过程接近顶极的等级,农用价值几乎全部丧失。土地生态环境严重脆弱,人地关系严重失调,该类地区坡度陡、原生土层薄,多是经人为破坏形成。
7.极强度石漠化:全县极强度石漠化面积为202_.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主要分布于大支坪镇和清太坪镇。这类地区土层极薄,平均厚度在10㎝左右,坡度陡,大都处于35度以上的陡坡地,植被多以岩生性、旱生性的藤刺灌丛类和草本植被为主,呈零星分布,覆盖度在10%以下,农耕地粮食产量低。原生土壤由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使土壤已全部流失或接近全部流失掉,岩基裸露率在60%以上,生态环境极为恶劣。
(二)石漠化分布特点
首先是石漠化分布面积大,范围广,全县12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面积的石漠化分布,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为161853.7公顷,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8.3%。二是石漠化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全县土地面积中非石漠化土地85490.8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 108918.7公顷,轻度石漠化土地25296.8公顷,中度石漠化土地 18841.5公顷,强度石漠化土地6704.4公顷,极强度石漠化土地 202_.3公顷,不同石漠化等级在不同地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三是面积比较分散,分布不均,地区差异较大。其中中部地区信陵镇至野三关镇碳酸岩类分布最广,人为活动最为频繁,开发建设的项目多,对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石漠化等级程度最高。四是石漠化面积在快速扩大。由于石漠化土地在该县分布面积广、等级高,再加上岩溶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所以在某些地区石漠化面积还在进一步扩大,近几年由于全县各项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加速了全县土地石漠化的进程。五是巴东县的石漠化土地潜在威胁大,人地关系紧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石漠化区域的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危及到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果的巩固。六是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面积大。在不同强度石漠化等级中,非石漠化面积为 85490.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5%,潜在石漠化面积为1O8918.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2.5%,这些地区不保护治理,将使石漠化程度升级。
(三)石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毁林开垦、过伐、过牧、过度樵采、火烧、工矿工程建设、工业污染以及不适当的农(林牧)业生产方式和其它人为原因。自然因素是指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等)和灾害性天气(连续瀑雨、干旱等)等到非人为控制的原因。
四、用史奈伯格的理论探讨石漠化的治理对策
(一)目前对于石漠化已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社会经济治理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指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乔、灌)、人工种草及其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指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工程、节水、保水、蓄水工程、客土改良及其它工程治理措施。管理措施指停耕、禁牧、禁伐及其它管理措施。社会经济治理措施指能源工程、扶贫工程、生态工程。综合治理措施指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措施大力进行治理。
(二)史奈伯格的理论在石漠化治理中的理论运用
在推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工作者要认识到史奈伯格的理论对环境警示作用具有不能低估的效力。农业发展既要追求农业经济指标的增长,又要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改善,运用史氏理论内核是预设“社会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以及提出“生产的传动机制”的概念。从社会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来解决经济扩张设下潜在限制和破坏的生态问题,所谓社会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其首项(正题)是“经济增长是一种社会需要”,次项(反题)是“生态破坏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这种关系导致史奈伯格所说的三个合题:经济的合题、有计划匮乏的合题和生态的合题。经济的合题,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增长以解决经济扩张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对立关系,这是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有计划匮乏的合题,是在维持或达到适度经济扩张的同时,只注意处理某些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这根本上是无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的合题是通过严格限制或放慢经济扩张,仅利用可再生资源维持生产与消费,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史氏理论关于生产的传动机制是环境社会学基础框架的重要部分,具有相当的动态性,运作具有多维性。严格的环境研究侧重于整个环境系统中的四种互动关系。第一,生物物理子系统内部的互动关系,即生物物理子系统的连环反弹现象。史氏主要研究其中涉及到的自然物理定律的主导地位。如生态系统调节制约生态资源剩余的现象。第二,生物物理子系统对宏观社会性过程的作用和影响,主要研究的途径是审视自然物理定律是如何制约生产活动的。或者,某种能源的匮乏会呼唤相应生产部门生产出新的能源来维持生产的影响。生产活动对生态原材料等资源的需求可能会造成生物物理子系统的失衡。比如木材业采伐森林树木,然后用化学物质处理以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这些化学物质最终流人到生物物理子系统,破坏自然物理定律,进而造成生态失衡。最后,宏观社会性过程内部的连环反弹现象。除了自然物理定律调节制约生产活动外,宏观的社会因素同样执行相似的功能。也就是说某种社会因素会允许某些生产进行,也会禁止某些生产进行。这都是宏观性与宏观性之间的反弹现象。社会话语氛围是将环境看作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还是看作冰冷的索取对象,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采取何种生产方式,其中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最为突出、最为直观、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严重的生产方式。由此,我们在追求农业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新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发展经济时,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以总经济价值的概念进行核算,即:总经济价值=直接利用价值+非直接利用价值+选择利用价值+存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指环境资源的直接价值。非直接利用价值指森林对水土保持,调节碳氧平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的价值。选择价值涉及人们为将来的用处保护环境资源而愿意付出的资金存在价值,是环境资产的评价,评价与其现在和将来的用途都无关,只与投资者的生态伦理价值和美学评价有关,甚至把环境投资者看成是大自然的馈赠,一种人类的遗产。
现代农业部门只有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科学规划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减少农业发展对土地石漠化的促进作用,使石漠化土地面积逐步减少,石漠化程度逐步变轻,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进而促进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形成农业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达到环境的和谐与文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系巴东县农业局职工)
参考文献:
[l](日)饭岛伸子著、包智明译:环境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_.
[2]周鸿著:人类生态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风笑天著.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202_ 专家称石漠化悄然侵蚀中国南方
http://www.feisuxs 202_年03月02日 15:09 科学画报
文/本刊记者 杨晗之 受访专家 熊康宁
提到沙漠化,相信大多数人不会陌生,我国北方土地的沙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扩张迅速而引人关注。但是,提到石漠化,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晓。当我们在领略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峰林和石林奇观、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殊不知喀斯特石漠化正渐渐吞噬着我们的家园,威胁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最近,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长熊康宁教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真知灼见。
记者:什么是石漠化?石漠化的形成是天灾还是人祸?
熊康宁:石漠化是指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特有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退化、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目前,我国近70%以上的石漠化灾害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南方8省(区、市),石漠化面积达12.96万平方公里,每年大约吞噬185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总体呈加剧趋势。近几年,石漠化更以年均2%左右的速率扩张,尤其以贵州省最为严重。
石漠化演变趋势的加剧是喀斯特地区特有的人地矛盾过程。在喀斯特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当地人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岩石逐渐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不过,尽管喀斯特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但并不等于是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的地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贵州荔波锥状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庆武隆峡谷就是很好的例证。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各因素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共同塑造了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人为因素是指人类粗放耕作、过度樵采、石山放牧等掠夺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果将影响石漠化的自然因素视为内因,则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即为其外因。在无外因的作用下,石漠化也在内因的驱动下不断发育演化。这种变化对于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的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缓慢的。但是,如果在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上,再叠加活跃的人为破坏的外因,就会使石漠化的速度发生成倍的变化。因此,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造成喀斯特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记者:石漠化会给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危害?
熊康宁:“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这正是我国南方石漠化山区农民恶劣的生产与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水土资源。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造成水资源利用困难,正所谓“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由于人们不断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植任何植物的石块。
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使当地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目前,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大约有100多万人,现正采取措施逐步进行移民搬迁。
记者:石漠化的危害如此严重,那我们该如何治理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呢?
熊康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涉及的问题复杂、时间跨度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综合治理。由于石漠化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强度差异,在恢复治理时存在难易差异,所以只有科学划分石漠化等级,才能准确查清石漠化现状,因地制宜实施恢复治理工程。
对于强度石漠化地区,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人类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对石漠化的治理主要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移民,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恢复植被,并合理开发喀斯特生态旅游。对于中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采取以治理为主的生态战略,通过退耕还林、发展混农林业等措施积极治理。对于轻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采取治理为主、加强预防的生态战略,进行生态农业、庭院经济的生态综合防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保护好现有的土地和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
记者:最后,请您介绍一下贵州省在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并取得了哪些成效?
熊康宁:贵州的喀斯特分布面积和石漠化面积均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石漠化治理不仅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乃至对世界喀斯特地区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我们承担的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将关岭自治县以南、贞丰县以北的北盘江花江河段峡谷两岸,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地区定为花江峡谷示范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
通过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坡改梯等一系列措施,花江峡谷示范区的石漠化面积从202_年的34.94平方公里减少到202_年的25.0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由21%提高并稳定在55%左右,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由47%降到了22%,生态明显改善。虽然示范区内的石漠化面积扩大的速度和程度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全省大部分地区由于人口压力仍然巨大、陡坡耕地多,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仍会以一定速度发展,石漠化面积仍在增加。石漠化成因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难性告诉我们,石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石缝生存逼走村民
第二篇:石漠化
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二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形成的占形成的占21.2%)。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三是过度开垦(形成的占15.1%)。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四是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五是乱放牧(形成的占8.2%)。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2_年~202_年,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中国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2_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普遍面临着经济贫困(缺粮少钱),生存环境条件恶劣(植被覆盖率低、人畜饮水困难、岩溶旱涝灾害频发等),区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产业结构单
一、缺乏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三大难题。因此石漠化治理模式应在遵循前述原则基础上,从缓解人地矛盾、解决上述三大问题来选择。(1)高效合理利用石漠化地区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石漠化地区基岩呈裸露半裸露状态,土层瘠薄且大多分布在岩缝中或石旮旯里;降雨量大,但降水极易沿岩溶裂隙、落水洞进入深处的地下水系而难以利用,致使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资源俱缺,必须依靠先进技术,高效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把生物节水(如培植推广耐旱作物品种等)、农艺节水(如地膜覆盖、聚垄耕作等)、工程节水(修建鱼鳞坑等)和管理节水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坡改梯等培土培肥工程和间作套种、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措施来提高基本农田的单产和复种指数,稳步解决石漠化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2)以生态经济型林(果、药)草为主的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恢复植被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环节,植被覆盖率的高低直观地反映了石漠化治理的成效。考虑到目前西南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的实际情况,除立地条件极差的个别石漠化地区外,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应以人工恢复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型林(果、药)业: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所在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防治石漠化扩大,改善、恢复和重建石漠化地区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又可增加石漠化地区农民收入,调动农民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岩溶石漠化地区,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应有所区别:①岩溶石山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岩石裸露率在7O 以上的石山和白云质砂石山地区,土壤很少,土层极薄,地表水极度匮乏,立地条件极差,基本不具备人工造林的条件,应采取全面封禁的技术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和牲畜破坏,利用周围地区的天然下种能力,先培育草类,进而培育灌木.通过较长时间的封育,最终发展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②岩溶石山、半石山人工促进封山育林育灌恢复植被模式。对岩石裸露率为5O%~7O 的半石山及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石山、白云质砂石山,经过局部整地、人工补植(播)45O~75O株(穴)/hm 后,再采取全面封禁措施,以期形成灌草或乔灌混交林,补植树种主要有香椿、滇柏、华山松、桤木、栎类、马桑、白花刺等生态经济型林草。③岩溶半石山乔灌混交防护林建植模式。适合于岩溶山地中上部、裸岩率在5O ~7O%的半石山地区,这类地区有部分灌木或具有天然下种的条件,对这类地区采取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通过“栽针(叶)、留灌(丛)、补阔(叶)”或“栽阔、抚灌”的措施形成复层乔、灌混交林,栽植99O~1 995株/hm,主要树种除滇柏、柏木、苦楝、华山松等用材树种及刺槐、栎类等薪炭林以解决本地区的用材和能源问题外,可适当发展岩桂、苦丁茶、核桃、红籽等经果林。④岩溶半石山生态经济林治理模式。这类地区多位于岩溶山地中下部,坡度相对平缓,裸岩率在3O ~5O ;有一定的藤刺草灌分布,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应以种植杜仲、金银花、花椒等经济树种为主;坡度较缓有一定土层(2~3 cm厚)的溶蚀丘陵,可有规划地发展人工草地。通过以生态经济型林草为核心的植被恢复,重构石漠化地区的“秀美山川”。(3)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要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农业人口比重高、退耕还林还草后复垦现象严重、经济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石漠化治理区必须在农村就业结构优化、替代产业培植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突破。①加强石漠化地区农村小城镇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以降低石漠化地区人口对土地的直接压力。②绿色产品加工业:一是道地中药材产业化经营,如杜仲、黄柏、石斛、五倍子、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产品种植、加工;二是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如关岭、惠水等地的黄牛,沿河、望谟、威宁等地的黑山羊等具地方特色的畜禽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三是某些有资源优势的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如剌梨、猕猴桃、香椿籽等产业化开发。③特色旅游业,石漠化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洞穴、峡谷、石林等自然风景点及少数民族风情,可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风民俗游等。通过挖掘培植适合石漠化地区地域特色的替代产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成为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第三篇: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石漠化“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分布特征
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2_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因素所致。
(一)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
一是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二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是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四是乱砍滥伐。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五是乱放牧。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
经过统计分析,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1]。
生态问题
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大部分地区缺土,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现象。
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西南地区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第四篇:石漠化1
石漠化
1.定义: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2.分布特征
中国石漠化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以轻度、中度为主。
3.石漠化的成因
(一)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该地区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
(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乱砍滥伐,过度樵采,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放牧等。
4.生态问题
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水旱灾害,水土流失等。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5.治理原则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
典型案例 贵州
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类似贵州省的麻山地区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据调查统计,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有约45万人。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59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39%。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518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2669平方公里。另外,尚有4371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潜在石漠化趋势。从石漠化在县级行政单元的分布来看,除赤水、榕江、从江、雷山、剑河5县(市)无明显石漠化外,其余都有明显的石漠化现象。从空间分布看,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发育的南部和西部,以六盘水、黔西南、黔南、安顺、毕节所占面积最多,呈现出南部重北部轻,西部重东部轻的特点。以县级行政单元分,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40%以上的有9个县,小于10%的17个县,其余均在10%--40%之间。在贵州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有30个县,而且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都是贵州最为贫困的地方。至202_年底我国的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
在广东,21个县(市、区)受石漠化困扰。全省岩溶区面积15968490亩,其中石漠化区域占了45.6%,分布在乳源、乐昌、阳山、英德、连平、怀集、阳春等县(市)。
“广东石漠化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东江、西江、北江流域中上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院长薛春泉说,北江流域占全省石漠化区域面积的95%。
对于乐昌市沙坪镇南洞村的村民而言,“石漠化”是个新鲜的词汇。生活在广东最穷地区之一的沙坪镇,严重的石漠化使村民为改变贫困的努力显得无助。
石漠化导致的严重缺水,使身处南方多雨带的他们只能分到人均少许旱地,年产数百斤的玉米。
和沙坪其它地方一样,南洞村村民大量种植黄烟。因为海拔太高、水太少以及土地贫瘠,1 南洞村黄烟的亩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例题一(11分)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和“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km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内容的代号填入下图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代号限填一次)。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3)简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例题一(1)自上而下为a、b、d、c
(2)过渡开垦,过渡放牧,过渡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乱砍滥伐等导致土地退化
(3)有利于当地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当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例题二
分析“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图”,回答(1)一(3)题。
(1)20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保护耕地的力度在加强,但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未变,其直接原因是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②过度抽取地下水
③人口的不断增长
⑤草场载 畜量过大 荒漠化
A.①④⑥⑦
C.②③⑤⑥ B.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⑥
④城市化进程在加快
⑥流水侵蚀作用加剧
⑦(2)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造成我国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历史上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只出现在工业文明阶段
B.我国土地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
C.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首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 D.荒漠化土地不包括工矿业建设所造成的退化土地
(3)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地突出的矛盾问题是
A.人口众多,土地的承载量在逐年下降
B.土地资源有限,后备可供开垦荒地不足
C.国土总面积大,耕地相对比重小
D.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增长速度
【解析】(1)不合理灌溉导致耕地盐碱化,流水侵蚀、荒漠化(耕地沙化)都使耕地减少,而城市化进程占用耕地是近年来非常明显的问题。(2)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农业文明阶段已出现,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漠化以及工矿建设造成的土地退化等。(3)从图中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增长速度。
【参考答案】(1)A(2)C(3)D
第五篇:石漠化治理技术
石漠化防治新技术
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温远光 陈放 吴庆标 刘京涛 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 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二、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 蔡道雄 卢立华广西林业202_.5 11~12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由于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气候条件和生物组成的变化较大,可用于石漠化
生物治理的植物种类较多,目前治理中采用的物种达100种以上,南北之间有所不同。例如,在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任豆(Zenia im函n括)、香椿(Toona sinensis)、菜豆树(Radermacherasineca)、榕树(Ficus microcarp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相思(Acacia richii)、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肥牛树(Cephalomappa sinen-睹)、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吊丝竹(Sinocalamus minor)、甜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木豆(Cajanus cajart)、山葡萄(Cayratia corniculat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扶方藤(Euonymusfonunei)、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柏木(Cupressusfunebra)、侧柏(Biota orientalis)、圆柏(Sabina chnensis)、泡桐(Paulownia fortunei)、麻栎(Querc瑚acutissima)、栓皮栎(p∽rc凇variabil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乌桕(Sapium sebiferum)、漆(Rhus vernicifll2,6)、桑(Morus alba)、刺梨(Rosa roxburghil)、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金银花、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
2树种选择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利用中心石山树木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在马山县古零乡石漠化治 2确定合适的苗龄
苗龄与造林成活率关系密切,苗龄太小,苗木过于弱小,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差,造林成活率低; 苗龄太大,苗木过于高大,不仅加大了造林难度,而且,苗木蒸腾作用增加,需要水分多,根系受伤严重,恢复困难,同样导致成活率不高。所以,应针对不同树种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苗龄,一般苗龄以1~1.5年为宜。4采用非常规方法整地造林
由于石灰岩溶地区土壤的特殊性,石漠化治理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方式。首先,造林整地不能炼山 并应尽可能保留石山上的原生植被。原生植被不仅能给新造林起到遮荫,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作用,也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而且,能为今后形成多树种立体混交林奠定基础。其次,适当控制密度,过密不仅大量破坏原生植被,而且对今后的林木生长也不利; 过疏则造林效果慢,甚至起不到造林效果。因此,造林密度应控制在900~1050 株/km2为宜,且密度不能强求一致,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且造林苗木最好都能用营养袋苗,如有困难,也应采取营养苗、裸根苗、种子直播并举的技术路线。根据 石山土壤情况,在土层相对较厚,并能保持相当水量的地方,采用裸根苗;在土层较薄,保水量少的地段,采用营养袋苗;而在石缝、石隙,采用种子直播。再次,必须掌握好造林时机,月为造林定植的适宜季节,选择在阴雨天,且定植坑已经湿透时造林。苗木定植后,在定植坑面盖上杂草、枯枝或小石块,有条件的最好能盖上薄膜,这样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造林成活率。5实行封山
森林植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而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建设植被最省钱、省工的办法。封山育林就是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结构是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的立体结构,其根系也在地下组成立体结构,深根、浅根合理分布于不同的土层,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层中的水分和养分,故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从而,能提高石山岩溶地区植被的覆盖度,而且,封山形成的林分生态功能最全、生态效益最高。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技术第2 9 卷 第1 期0 1 0年 3月
中
国
岩
溶 32~34 试谈岩溶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构想
— —
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法
杨 光 忠
所谓的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就是在坡度适宜且无地质灾害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形地貌有利地带,按照一定 网度钻取 2 ~3
m 深的炮眼,装上适量硝酸铵炸药及雷管,通过爆破将岩体适当震松,利用爆破漏斗的一系列裂隙作为地下水储集介质而构建局部地下水仓,并在地表凿岩挖出0.5 ~1 m深坑 口然后培土植树。
种草主要技术措施
石漠化治理的种草技术
张月涛 赵武林 文玉兴 张 霞 文 琴四川畜牧兽医 202_·07期 总第 225期47~48 围栏封育
工艺流程:围栏→ 落实承包人→ 管护利用→ 草地监测 草地改良
工艺流程:清除有毒有害植物→ 半垦或免耕→ 补播改良草场→ 配套养畜→ 草地监测 人工种草
工艺流程:土地开垦→ 整地→土壤处理→ 施肥→ 播种→ 压实→ 田间管理→ 草场利用和管理
“籐冠”技术国家专利申请号:201010220964.9
籐冠技术是依据热带亚热带特别是石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次生演替序列的客观规律,参照自然演替序列中生物量及凋落物量最高、养分分解速率最快的最为重要的“籐冠”演替阶段,通过人工网络架构等技术手段,借助藤本植物生长迅速、用土节约等优点,将石漠化地块迅速进入“籐冠”演替阶段,收到快速、高效的生物生产效果,并为尽快恢复至多层多种森林植被打下环境基础。
籐冠技术的主体结构,是借助石漠化中的大小石头,建立供籐本植物攀爬的各类棚架,这些棚架,又可作为接雨棚的支架,将降雨接住,顺利解决了石漠化地块中重要的“水”问题。攀爬有籐本植物的棚架,又是种植喜阴植物的遮荫棚,并具有大棚增温增湿效果。籐本植物的特殊性,又为石漠化地块中土壤缺乏找到了解决办法,棚架下的广阔天地,又是发展养殖业的良好场所。
三、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及效果
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是指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石漠化的技术。如何保护好岩溶山区土壤,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使固面积和效率.是石漠化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措施有炸石集土,砌墙保土,坡改梯地,梯地种植高效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或林木.这样既减步了床土流失、保护了土壤也使农业稳产高产、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研究
隋结 熊康宁 牟祥会 廖炳恒 陈永毕 肖时珍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2_年第4期17~19 1)强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1)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保存技术。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针对不同先锋植物,选择具有一定种群规模(或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定期检查植被生长状况,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干预,如清除杂草、砍灌等,以保证先锋植物的存活量和生存环境。(2)人促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恢复技术。
在流域内植被垂直结构分异不明显、乔木层严重缺失的区域,选择培植耐旱、喜钙、适地、速生的树种如香椿、任豆、花椒等。在流域内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除进行自然封育外,适当补充石榴、核桃、枇杷、花椒等偏经济型树种调节物种结构。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种
植经济作物如花椒等,以解决当地群众的生计问题。苗木种植采用喀斯特地区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以小生境(片、面、点、坑、窝、沟、槽等)为种植地点,利用生根粉和保水剂进行种苗处理,加强后期抚育和管护,保证苗木成活率。
2)中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1)喀斯特地区人工诱导植被恢复技术。木工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下部、坡麓地带和海拔8 5 0 —1 0 0 0 m的区域,应在峰丛中下部和较陡坡麓地带进行生态恢复建 设,营造适宜当地生长且水土保持功能较好的苗木如花椒、香椿等。苗木宜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栽植,可适当密植并加强后期人工抚育,以保证苗木成活率。在海拔8 5 0 一1 0 0 0 m的区域,可密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植物如金银花等。孔落箐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部,坡缓土薄,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过程中以稳定当地生态系统顺向演替为目标。流域内可规划为新生产用地的地类数量极少,治理技术主要是人工诱导植被恢复,采用“ 经济型灌草 +水保林” 间作治理方式,选择喀斯特地区先锋物种金银花、花椒等进行栽植,栽植过程中要留足后续补植苗木,种植密度约为 2 m/株,待灌草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再栽植生态价值较高 的树种如女贞、刺槐等,形成林、灌、草复合生态结构。
(2)喀斯特地区经济林草配套规范种植技术。在两小流域
土壤条件较好、坡度相对较缓的坡麓地带采取“ 经果林(石榴、核桃)+花椒”、“经果林(枇杷、脐橙、柑橘)+经济型牧草(黑麦草、三叶草)” 和“ 花椒 +矮秆经济作物(如辣椒、花生、豌豆)” 的治理方式(表4)。)轻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1)林草配置技术。木工小流域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 结构单一,2 0 0 9年花江示范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表明,木工村和孔落箐村9 0 %左右的养殖饲料仍以玉米为主。通过在> 2 5。坡耕地和其他草地大力发展经济型牧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根据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比例(约 3: 1)进行条播 撒播,并在稳定已有林草配置结构的基础上,引进新草种(光叶紫花苕、串叶松香草、百喜草等),这样能保证四季牧草供给和
牧草的多样性。
(2)特色经济林果种植技术。木工小流域气候干热,光照较强,降雨量较少,特别适合热带、亚热带水果生长,宜选择市 场前景好、收益回报高、对生长条件要求不是很严格的火龙果 进行规模化种植。种植时一般行距 6~7 m,株距3~4 m,每公顷36570穴,每穴3~4株。管理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注意灌溉 和排涝,防积水,避免细菌、真菌感染。孔落箐小流域土地“ 梯化” 程度较高,宜发展区域性特色果木林。为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业,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和当地村民发展意愿,可大力发展枇杷、脐橙种植,进一步优化、规范林粮间作模式。粮食作物之间需留出1~2m的空间以满足
四、工程治理技术及效果
修建家庭水柜、地头水柜和排洪渠是岩溶地区治山治水的有效措施之一
另一个措施是推广使用沼气池,寻找替代能源,减轻割草砍柴对岩溶山地植被的压力,有效缓解石漠化发展。
五、社会经济治理技术及效果
据统计中国西南石漠化严重的黔滇桂三省(区)的平均人口密厦为163人/km2,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3/km2高出46 8%,人均耕地0 96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少三分之一。三省区岩溶山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比三省区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得多。
目前,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措施主要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异地安置,生态移民”和“项目带动,发展中小城镇”。
我国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 吴协保 第28卷第1期5~7 202_年2月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