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汶上县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汶上县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一篇:汶上县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汶上县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截至目前,汶上县新型社区建设累计完成建筑面积368平方米,新增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点15个,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202_亩,配套完善了18个市级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工建设社区小型污水处理站5处,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覆盖示范单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综合利用示范县”工作。年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0处、特色村3个,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一是继续抓好市级示范点建设,今年申报市级示范点25处,通过市验收17处,预计可获市级奖补资金935万元,示范点数量及奖补资金额度均位列全市第一名。二是抓好城边村社区建设。阳光巴黎、东和园、西和园等一批城边村社区顺利开工建设,其中阳光巴黎社区对城郊西门、姬沟、林庄等5个村实施整体改造,建设回迁楼73栋,完成建筑面积40.52万平方米,可容纳回迁居民3520户、12154人;主要以小高层、高层住宅为主的东和园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将成为我县社区建设的又一大亮点。三是抓好压煤搬迁村社区建设。义桥镇以3个压煤村搬迁为契机,对周边8个村实施整体搬迁,建设了金桥新城社区,建设回迁楼66栋、21.5万平方米。四是抓好乡镇驻地及特色村社区建设。南旺镇观音阁社区紧抓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机遇,对涉及的2个村庄进行了整体拆迁改造,一次性拆迁1000多户,15万余平方米,建设回迁楼58栋、26.78万平方米,可容纳回迁居民202_户、6990人。五是抓社区产业园建设。坚持“一区一业(园)”原则,旧村拆迁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预留不低于20%的面积,用于发展社区产业项目,促进社区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全县已在新型农村社区周边新建特色产业园10处,入园项目50多个,吸纳农民就业2.6万人。

第二篇:超高压公司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超高压公司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11月16日,乌北750千伏变电站顺利通过超高压公司变电站标准化建设验收,这是超高压公司202_年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企业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750千伏变电站标准化建设是该公司强化运维基础,提升班组整体管理水平,全面加强“三个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坚实基础,对推动公司战略实施、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超高压公司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从8月份开始启动企业750千伏变电站标准化建设工作,以《变电站管理规范》、《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具体周密的建设方案,从750kV变电站生产和生活设施管理、变电站人员工作管理、生产基础资料管理三部分内容进行了规范。

本次验收工作意义重大,超高压公司所属5个750千伏变电站为此制定了严格的验收方案。从检修遮拦、地桩的规格,安全警戒线的长度,巡视路线指示牌、安全警示牌的个数,变电站大门的颜色,站区绿化的面积等细节出发,验收工作处处按照变电站标准化建设方案进行,验收工作落实到人,增强了员工对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在验收工作中暴漏出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不留隐患。

截至目前,超高压公司750千伏变电站的标准化验收工作已全面展开,据悉此次验收工作将于结束。超高压公司将以标准化促进企业精益化水平的提高,以标准化助力企业的发展,扎实推进新疆电力公司标准化管理年的工作要求。

第三篇:新型社区建设初探

关于新型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

社区建设是城市的缩影和基础,是改变人文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社区大量兴起,新型社区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成为目前的热门研究课题。

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障碍性因素分析

1、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其一,基层社区的功能定位不准。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居委会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在职能上和街道是对应设臵,在经济上和管理上则依附于街道,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功能。其二,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社区组织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工作。其三,社区 1

建设的配套法缺乏。由于我国社区建设的时间不长,与社区建设相配套的许多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或没有建立起来,社区建设的运行缺乏良好、有序的制度环境。

2、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城市综合功能的需要,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社区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目前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建设资金的缺乏,使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社区服务跟不上、社区文化站(室)经费没保障等不良局面的出现。

3、社区服务滞后。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商业化”,甚至“产业化”,将社区服务看作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其二在社区服务功能上作为“小政府”的社区“缺位”现象严重,很多服务功能不完备甚至尚未启动。

4、队伍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相当部分的社区工作者不重视社区居委会与原居委会在工作性质、内涵方面存在的差异,仍用原有的思维模式从事社区工作;部分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缺乏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的仅仅把社区工作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社区工作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专业社区工作培训有一定困难。同时,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这与他们所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相比是极不对称的,不利于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造成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不稳定,难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5、社区文化欠缺。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部分社区没有文化站或一室多用,即使有也是设施陈旧,面积狭小,且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二是文化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队伍不稳、人员老化、专业人员断档,有的社区根本没有文化站长,严重影响了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仍有不少地方社区文化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缺乏新意,不注意培养人才,创新不够,对群众缺乏吸引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区

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新型社区”应是以往社区概念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概念,亦可谓是一种“大社区”概念。因为“新型社区”不仅包含原有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居民自治”的定性,而且体现在“党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上,体现在具有“构筑基层管理平台、服务居民平台、社会工作平台”的新的功能作用上。

(一)理顺各种关系,加快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应重视革除目前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努力形成责权明确、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结合机构改革,将适应由社区承担的公益型、社会性、群众性的职能下放到社区,遵循“权

随责转、人随事走、费随事拨”的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国家立法机关应根据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尽快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时注重社区的制度化建设,使社区建设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和正规化,增加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积极性和依赖性,达到居民思想和社区发展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社区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

(二)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持 具体可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第一,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第二,实行“条费转块”、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将过去在绿化、环卫、治安等部门的专项收费,相应拨支街居单位,实行“费随事转”。可以结合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来研究、办理。实行各类社会募集资金的切块下拨,即将以社会募集形势形成的来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援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根据社区的职责向街居组织切块下拨。第三,实行“以社区养社区”,填补一定的资金空缺。根据实际和可能,努力引导和发展四种类型的社区经济:一是服务型经济,主要是发展以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服务经济;二是自救型经济,主要是组织农民在社区内实现自谋职业,进行生产自救;三是税源经济,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协调,从其经济发展的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四是社区公益经济,主要是社区公益事业,建立好自己的家园和各类基金等。

(三)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一方面是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骨干,也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是一项民心工程。不仅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起到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愁,稳定基层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在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求,从需求角度来讲,社区服务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社保功能。社区服务不仅仅是民政福利服务,更多的是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证性社会服务体系。

2、完善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社区服务是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要根据所在地广大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3、完善社区单位服务的功能。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社会的转轨,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功能需要逐步转给社区,与社区共建双向服务机制,形成新的社会化服务格局。

(四)积极推进队伍建设,提高社区队伍素质

从多方面入手着力培育一支懂政策、熟民情、富于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是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必须从原有的居委会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投入到社区建设工作中。二是重视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程度。有计划地对在岗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与各项社区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从而提高社区管理能力。三是要关心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岗位补贴和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

(五)全面推进“四基”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

发展社区文化必须全面推进“四基”建设,即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可采取自建、联建相结合的方法,有条件的要自建文化活动室;条件差的可依托学校或者辖区单位的图书室、演出排练厅等活动室,实行资源共享、共建、联建。二要大力建立一支稳定的文化队伍。通过推荐、评议、选举、审核、聘任等程序,配齐配强文体活动员,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三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领域,拓展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要在文化广场、社会活动场所、居住楼院,利用休闲时间、节假日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既要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口味,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改革精神;既要在抓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出精品,又要提高文化水平、档次;既要注意因地制宜抓经常性,又要注意影响性。

第四篇:新型社区建设材料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上的汇报材料

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初元民

各位领导:

为稳妥快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段时间,我们重点围绕已确定的年内计划开工建设的2个重点项目展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星海社区

1、前期工作:该社区所辖的土城子、河口成家2个村均已召开了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并研究通过了土城子村、河口成家村搬迁改造方案及改造补偿实施方案,并于202_年10月8日报市新农村办审批。目前,入户丈量工作全部完成。社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已于202_年9月30日通过市政府批复;村庄勘界已完成,村庄国有土地手续的办理已于202_年10月10日报省国土厅审批。回迁区已完成了建筑施工图设计;开发建设单位已确定;目前正在进行现场勘探。

2、下步工作打算:

回迁区土地手续经国土、财政等部门的积极努力,计划于202_年10月18日挂牌,公示期为20天,11月8日前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并完成勘探设计资料。11月10日前,完成回迁区的图纸设计工作。11月20日前,完成回迁区供地手续。由于该社区回迁区是18层建筑,施工图须到烟台市建设局审查,手续复杂、用时较长,10月10日,已与市建设局沟通、对接,市建 1

设局将帮助协调,计划11月26日前完成回迁区的图纸审查工作。

原村庄占地的国有土地手续办理于10月底前完成。11月22日前完成原村庄占地出让合同、用地规划许可证及拆迁许可证等手续办理工作。11月27日前,完成拆迁协议签订工作。11月28日,开工4栋360户、4万平方米回迁楼的建设。

二、北海社区

1、前期工作:兴隆庄村、北皂前村已召开了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并研究通过了兴隆庄村、北皂前村搬迁改造方案及改造补偿实施方案。目前,入户丈量工作全部完成。兴隆庄的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通过市政府批复;村庄的勘界、勘探资料、施工图设计已完成;项目开发建设单位已初步确定。北皂前村的规划已委托龙口市金泰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村庄的勘界已完成,增减挂钩手续已由省国土厅批复。

2、下步工作打算:10月底,完成北皂前村回迁区的勘探

设计资料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批复工作。11月10日前,完成北皂前村回迁区的图纸设计工作。11月24日前,完成两个村庄回迁区的图纸审查工作。11月25日前,完成拆迁协议签订工作。11月26日,开工6栋180户、2万平方米回迁楼的建设。

202_年10月13日

第五篇:中药发酵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药发酵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随着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生产,疾病的发生也呈泛滥趋势,由疾病造成的死亡及用药投入在逐年增加,给养殖业带来惨痛的损失。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病菌不断变异,耐药菌株层出不穷,抗生素的有效性不断下降,并导致动物免疫力低下,同时病害反复发作。形成了无药可用的局面。由于药残严重,又给人类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已刻不容缓。

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历经十年科技攻关,共同开发的中药发酵制剂,秉承中华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中草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又提高中草药物有效性,同时也发挥了微生物制剂调节自身菌群平衡,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充分体现了治于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科学理念。

中药发酵制剂经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秦皇岛正大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国几家大型养殖使用,产品效果显著,并在众多养殖场产生强烈反响。该制剂的绿色安全,标本兼治的实用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所信赖。

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具备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实时机也日趋成熟。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成功开发出一系列中药发酵制剂,市场推广的速度逐渐加快。可以预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中草药物对扩大中药治疗范围、机型改进、创制新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中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提供新途径,给中药研究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为中兽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起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必将成为中兽药研究的新领域。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近代,我国在中药现代化方面进展较慢,除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接轨外,研究手段落后也是原因之一,使中药未能被国际社会充分接受。中药的加工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也应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中药非常讲究炮制,通过炮制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由于真菌在微生物中具有种类多、次生代谢产物多、培养条件比较简单等特点,因此应当是发酵中药的主要功能菌。

1、微生物的药用历史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真菌防病治病的国家,早在东汉年间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等药用真菌分别列项论述,这些药物至今沿用不衰。从这些真菌中药中已经分离到相应的纯菌种,有些已实行人工种植物代替野生品,不能人工种植子实体的,也可以通过培养菌丝体来代替,充分满足了医疗用药的要求,也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药用微生物分类、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制剂学及遗传育种、栽培驯化、发酵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微生态制剂、灵芝菌、虫草菌、蜜环菌、阿氏假囊酵母、竹红菌等在保健品和药品开发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由于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各种各样独特的化学结构及生理活性,因此受到化学工作者和药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2、发酵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如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建神曲、沉香曲、淡豆豉、半夏曲、红曲、麦芽也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虫草是蝙蝠蛾幼虫经虫草菌、僵蚕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发酵而成的。这些经典药物都是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药理活性,其中虫草是非常名贵的中药。但这些品种都是利用自然界天然的菌种发酵的,一般多为霉菌、酵母、细菌等,由于菌种不纯,针对性不强,不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同时接入的微生物种类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也不可能根据需要将几种微生物组合接种在一起;另一方面,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就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外,是否会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确,所以微生物在药物中的潜在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微生物是发酵炮制中药的有力工具,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并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如各式各样的酶、抗生素。酶是一切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它可以使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如米曲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酯化酶、酰胺酶、淀粉酶和糖化酶等,酵母在发酵时可产生蔗糖酶、淀粉酶、脂肪酶、酒化酶等,这些酶中既有胞内酶,也有胞外酶;既有合成酶,也有分解酶。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据马田田等报道,提取小檗碱之前,药材经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后,可以提高小檗碱的收率<3,4>。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和中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复方、协同作用。微生物在中药的特殊环境中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代谢反应,因为中药的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形成新的成分或改变各成分的相互比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菜籽饼、棉籽饼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脱去有毒物质,从而用来饲喂牲畜;也有可能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原来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变得易于吸收,如动物血经微生物发酵后,消化吸收率可以成倍地提高。由于微生物生长主要消耗的是动植物的蛋白质、糖等常规物质,有可能对有效成分有浓缩作用,如发酵法提取薯蓣皂苷就是通过发酵去除薯蓣中的淀粉。就微生态制剂而言,有益菌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如双歧杆菌。微生物容易诱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最成熟的领域。

4、微生物类群为中药发酵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产物的微生物仅真菌就达200余种,抗肿瘤的真菌200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占藻类、菌类、地衣类等同属低等药用植物467种的63.8%,是低等药用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菌株,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可能在中药发酵中具有不同的效果。但不同的微生物有时会产生大体上类似的生理活性物质,如人们已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多达几百种真菌,但它们所产生的冬虫夏草的效果都是类似的;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类群发酵处理后也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如发酵淡豆豉时,用桑叶、青蒿同制的,药性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用麻黄、紫苏等同制的,药性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证。

5、微生物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微生物中发现的活性成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已成为发现新药的重要领域。现在,除了抗菌、抗肿瘤等抗生素外,非抗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的发现越来越多,如:免疫抑制剂、降血脂、抗氧化、受体拮抗剂和特异性酶抑制剂等。毒菌也是一类含有对人有强烈作用效果的菌类,极其少量的活性物质就可引起人的剧烈反应,若用这些菌类发酵有关中药,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毒蝇鹅膏菌含有神经毒素,能引起人的精神幻觉,在欧美还有食毒蝇菌的嗜好。采用这类毒菌发酵相应的戒毒中药,有可能对开发戒毒类药物有所帮助。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