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第一篇: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河南省安阳县铜冶镇铜冶小学二(4)班杨智兰

我的家乡在河南,那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四季有着不一样的景色。

春天,树木长出了新的叶子,它又了一个新的生命。融化的河提水,又开始欢快的流淌,冬眠的青蛙,又开始演奏,唱着那欢快,有节奏的歌“呱呱......”

这就是万物复苏的春天。

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于是,我和哥哥,拿着游泳圈(其实就是废旧的轮胎)到河提去游泳,河提的水非常清,清的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我们尽情的玩耍,直到日落西山。回到家里,一边吃冰激凌,一边看电视,这时风扇一开,与空调不分上下。这就是欢乐的夏季。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勤劳的人们,开始劳动起来了。而我呢,也正想找点事情做,就听见姥姥大声的叫:“龙龙,走,我们去田里收菜吧!”我高兴地拿起了篮子和姥姥来到了菜园。只见菜园里五颜六色,有尖尖的辣椒,黄灿灿的大南瓜,像辫子一样长的豆角.....我开心的拿着篮子,开始收菜了。这就是收获的季节。

冬天,下雪了,厚厚的积雪给庄稼盖上了一层白被子,地面上积起的一堆雪,孩子们就开始了打雪仗,堆雪人,开心极了。

这就是冰天雪地的冬天。

这就是我的家乡。

第二篇: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临清(文化发展)

临清市属省直辖市现暂规聊城代管,居鲁西,临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再此穿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及济邯高速公路、德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地处东经115.72北纬36.68,西隔卫河与河北省临西县相望,东隔马颊河与高唐、茌平二县为邻,北部与德州地区夏津县相连,南部与聊城市和冠县接壤,全境东西长55.44公里,南北宽29.88公里,总面积957平方公里,地下资源丰富。

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取临近清河之意。我的家乡——临清临中国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家乡的发展一直沿袭着大运河的兴衰。虽然现在它并不像大城市一般繁华,道路并不特别宽,楼房也并不特别高。但是,“家乡情”使然,在每个人的心理在繁华,再美的地方,都是比不上自己的家乡的。在临清人的心理,只有那运河岸边的临清才是最美!所以,人们评价临清时往往用一句话即可概括:“运河兴,临清兴”。

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荣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明朝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昌盛的经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临清天界地灵,名人辈出,古迹众多。唐代哲学家吕才,明代文学家谢榛,古筝演奏家金卓南,抗日民族英雄吕自忠,当代语言学家西南大学教授刘又辛、聊城大学前校长宋益乔、当代学界泰斗季羡

1林(季羡林更是和我生在同一个乡镇——康庄镇)。

临清市内现存众多文物古迹,如: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运河钞关等。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昔日临清繁华的见证。临清有原样保存完好的元代古运河,在市区及周围分布着龙山、大宁寺、歇马亭、五样松等古迹,为临清增添了浓郁的古韵。近年来建成的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资料馆、温泉水上乐园、故黄河公园、葡香园等都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临清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的背景地,也是著名的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还是首批国家体育先进县、全国老年体育先进县。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环境和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出文化是这个古老城市的灵魂。

202_年,临清成功注册了“运河名城”、“运河古城”商标。临清市始终把发展文化事业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繁荣文化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打造运河名城,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深入挖掘城市文化,不但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初步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繁荣、健康的文化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同时,临清还是一个有故事多的地方,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供后人品味,欣赏。就像有名的“临清初圈”的故事。临清城南30多里的卫河畔,有个村主城名叫“初圈”。庄上的人家多半姓初。可是早先这个村庄叫“祁圈”,庄户人家也多半姓祁不姓初。这个故事

是这样的:明嘉靖九年(1530年),临清州一带年遭大旱,方圆几百公里土地龟裂,草木不发。百姓们只得剥树皮,掘草根充饥度日。可是荒淫无度的明世宗朱厚璁却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依然横征暴敛,不断增派运粮漕船加紧往京城运粮,逼得百姓们啼饥号寒,家破人亡。眼见民间疾苦惨景,但是激怒了一个红脸汉子。此人生的身高体壮,剑眉怒目,一身豪气。他本是直隶河间府人,姓初,在运粮漕船上操管做饭,人人都叫他“初船膳”。这天,他所在的漕船由通州张家湾起锚,前往洁南辉州载粮。途中来到临清卸货码头停泊。初船膳登岸上街购买油盐柴米,回船路上,在会通街“火神庙”看见几个衣衫褴褛的要饭人,偎缩在庙旮旯里,托着刚刚饿死的孩子,哭的死去活来的。初船膳目睹百姓受此苦难,心像刀割一般难受。他决意横下心来替他们想个办法,寻条活路。他在庙前踱来踱去,一时拿不定主意。忽然间一抬头看见庙门上“火神庙”三个字,猛然计上心来。一问他们家住城南河边祁圈村感到更好办了。然后就把自己的打算向人们以无意识地讲出来,而后又嘱咐再三,留了些碎银子让埋葬了孩子,便扶起跪拜的要饭乡亲们回船了。

当时运粮漕船为了防备沿途灾民抢劫,大都白天停泊,夜间行驶,并配有校尉押船。这天三列时分,这艘载皇粮的漕船从辉州返回,一路顺流而下,来到临清祁圈河段。行着行着,忽听船头水平“咯噔”一声,船身便晃了几晃不走了。在水流的冲击下,漕船随着转了半个圈,在核心一横停住啦。押船的校尉们惊疑中赶忙掀开船灯的罩布,提灯延船舷前后左右检查,吆吆喝喝乱成一团。正在这时,只听几声

震天炮响,但见前面不远处水面上火光骤起,浓烟滚滚,烟火中一顶绣龙杏黄伞顶水而出,伞下一群手执铜锤、金苍的“鱼鳖虾蟹”,在烟雾中上蹿下跳、浮影幢幢。

漕船上下一时慌了手脚,莫说船工,就是佩刀挂剑的校尉也个个吓得骨软筋酥,瘫在船板上磕头作揖,哆嗦成一团。船上唯有初船膳镇定自若,他下到舱里,叫起船首把情由说一遍。船首一听,吓得一出溜缩进被窝里。好一阵才掀起被角,从被窝里战战兢兢吩咐道:“快去叫押船校尉。”“他们早就吓成一滩泥了。眼下河神爷显灵,谁敢造次啊。”“这可怎么办?”初船膳暗暗一笑,装着叹了一口气说:“我看这也饥饿持久,民不聊生,惊动了河神显灵。船首爷不如拿船中粮食救济苍生,或许能解脱此难。船首一听此言想蝎子蛰了似的,忽的一下就站了起来,说什么也不同意。这时船上的灯笼一晃,只见远处的水族神灵们随着跳动的焰火,翻滚的烟雾簇拥着杏黄伞,伞声震天向漕船浮游过来不一会便将漕船包围了个水泄不通,河面顿时鬼哭神号波浪翻腾。全船上的人都你滚我抓,抱头鼠窜,直喊救命。

船首爷吓得魂不附体更是顾不得什么皇粮不皇粮的大声命令放粮,并祈求河神饶命。待船上的粮食卸的差不多的时候,河里的鱼蟹也慢慢沉下去不见啦。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河神显灵,而是初船膳与之前的那几个要饭人的计谋,祁圈村的村民们靠这些粮食度过了灾荒年。

过了好多年,有一个原是初姓早年被征到宫里当太监的人到村里问及此事,村里人一直否认,后来这个人才说因为初船膳酒后失言,泄露了此事,朝廷将他打入死牢,正在彻查此事,马上就会追查到祁圈村。后来,村里有人提议说将“祁圈村”改为“初圈村”,并将所有的“祁”字都改为“初”。之后,朝中官员来到临清州,找了三年三夜也没有找到祁圈村的影子,便草草回京复命了。而京中官员听说并无此村,又怕深究起来触怒河神,便不了了之,以酒后失言为由放了初船膳。

后来,“祁圈村”全村乡民为了感谢初船膳和那位初姓太监两位救命恩人,就一直沿用“初圈村”的名字,庄户人家也都随着改姓为初,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这种意义非凡的故事在临清还存在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共同欣赏,体味。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等待你们来共同发掘。

现在,国家、社会都特别关心农村的发展。当然,我们临清市对农村的文化发展也是相当关注的,市里非常重视农村文艺人才培养,出台政策,提供场地,让市民们在创作中写新风、倡文明。注重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乡土人才的潜力,精心培养文艺创作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市里经常邀请那些带有乡土味道的民间艺人参加各类大型的文艺演出,让他们同专业文艺工作者同台献艺,极大的调动了乡土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同时,市里还指导部分村庄成立了京剧戏迷协会、文艺俱乐部、农民诗书画协会等民间组织,利用农闲开展书画展示、文艺节目创作、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临清金赫庄镇肖北村文化大院里就经常举行一些文化活动。经常有一些自发赶来的戏迷们白墙当帷

幕,院落做舞台,于简陋的环境中却也自得其乐。尚店镇夕阳红业余京剧协会由尚店镇酷爱京剧的退休机关干部、教师和农民群众自发组成,会员发展到现在已经有80多人,商店镇政府专门拿出可容纳200人的大礼堂供协会使用。

目前,临清市共有各类乡土文艺人才100多名,年创作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小品、相声、快板等文艺作品300多件。其中,甄荣海自编自演的木板大鼓《老朱中盼孙子》、《生男生女都高兴》、《近亲结苦果》、《巧拆鸳鸯》等,在全省和全国计生系统的文艺演出中多次获奖。

文化的发展历来都是各国的发展的重点,当然,我们临清市也十分注重文化的发展。我们的家乡也一直贯彻国家的发展文化的宗旨,以促进文化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促进整个市的进步。再此,也号召各方面的人才回家乡参与家乡建设,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更加美丽,更加有魅力的一个城市。将来,一定要为家乡建设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我家乡特产

我家乡特产(湖北 咸宁)

小时候····正宗湖北咸宁野果 1.茶片

土话叫叫猪耳朵

茶片,我觉得白色的要好吃一些,因为它清甜解渴。

2.茶泡(茶波波),小时候常常去山上采的,觉得很好吃。

土话叫木子包.都好久没见这东西了.3.学名:(酒精泡)茅莓,蔷薇科.别名:天青地白草、红梅消、三月泡。可生吃,夏秋时山上很多,味酸甜。

土话叫 端阳萢 都好久见到这东西了。

下面那种熟透后比上面这种要好吃些,上面的水多,一般长在田埂上或池塘边.下面这种长在山上或比较干燥的地方.这个绝对比草莓好吃,摘的时候容易刺到手。

泡哩(音)

4.学名:枳椇。(鸡爪子)一般植物的可食用部分不外乎根茎叶花果种子,而枳椇的食用部分却是果柄,果实反而不能食用。果柄(花序轴)成熟时黄褐色或棕褐、紫红色,膨大呈肉质状,扭曲不规则棒状,有分枝,形似鸡爪,故有名鸡距子、拐枣、万字果、鸡脚爪、鸡爪梨、桔纽子、鸡爪 树、金钩子、甜半夜等。其味甘甜而略带涩,经霜之后,涩味尽去,其味尤其甘美。枳椇其味甘美,生于高大乔木之上,采摘不易。-----这种吃过几次,味道很不错。

我家乡土话叫ji zao,打霜过后就好吃了.甜甜的,没涩味了.要不埋在谷里闷熟了也好吃.5.金樱子

有刺,需用刀剖开吃,秋季成熟,味甜,好吃。想吃它得小心刺破手,不过我们们那时候的吃法可简单的多,可是说出来怕会吓到大家,呵。---这个可以泡酒,吃了对身体很好。

(嘞子)这叫狗GE刺或“糖瓜几”小时候经常去山上打柴货吃过,把外面的刺刮掉然后再把里面的籽和毛抠干净.6.本地俗称“乌栏扒”或(牛胡子)

九、十月份有,摘回来生吃或放在大米里闷熟,色、香、味俱佳,就是里面太多籽了。

7.桑椹

他们说这树还分公母的.公的就不结桑子.母的就会结很多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不过结桑子的树的确很少.母的树叶很少.公的都是树叶,以前养蚕玩的时候就去那些公树上摘树叶.土话叫桑子.我小时最喜欢叫它 蚕叶萢

口感 :酸酸甜甜、止渴解毒、润肺通便,补血养颜。主治:口渴烦热,消渴,解酒毒,久咳,习惯性的便秘。桑椹是桑树之果实,故又称桑果。

8.本地俗称狗屎梨,学名不知,秋季成熟,如果能在树上摘到成熟的,味道相当不错,不过不太容易,一般没熟就被摘去浸泡了。

9.菝葜的果实,味涩微甜,不太入口,夏秋有,一般推荐。我小时最喜欢叫它小苹果

10.本地俗称“梧桐饭”或“十月乌子”,学名“乌饭”,秋季成熟,味甜,酸酸甜甜的滋味。

呵呵,味道很不错。(洋枣饭)

11.俗名“梨头草”,学名不知,叶子可吃,味道酸酸的,把叶子揉烂还可消炎,治无名肿毒。

12.地茄子

这个很多.熟了就成紫色.甜甜的.我还蛮喜欢的...13.艾叶(小时候常去采,在路边到处都是)在农村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会 有的,而且它是一种很好的药草,用它晒干后放鸡蛋煮汤,吃了对女孩子 特好,不过汤比较苦,一般人都不太爱喝,我还 好,苦的东西我可以轻松对付。

14这个叫乌金子(音),这个不好吃,但很好玩。(要煮熟了才能吃的)

15坚粒子,我觉得没板粟好吃,炒着吃还可以。

16很香,而且可以做菜。可能很多年纪小点的没吃过。叶竹是一味中药,我记得老人常采回来晒干做什么药剂的,快过年的时候用来做“十井把子”不过那时不太关心。

17.野柿子,摘下来放米里面沤几天再吃。

金黄色的.熟透了就成红色了

野柿子,觉得太麻口,不过比有些买的好吃多了。

18.杨头蔓,好像吃过。

19.小笋炒肉,酸小笋炒肉,那都是绝顶美味啊!还有下面的蕨菜。

20.蕨菜,这种应该很多人认识的。

21.野葡萄 提子的始祖(河里赖子)

人都不知道,在山上,有葡萄、熟了也是很甜的。野葡萄,好恰,真的好恰。

22.栀子花,很香,上山摘来当菜吃的。哇好吃......23.(拓粒)毛栗子,跟板栗一样,外壳也一样,只是比板栗小,不过弄时要小心,别被外壳的刺刺到。

毛栗子,这种还没长大。

24.我们土话叫酸Guang也叫(酸筒杆!),不知道学名叫什么,这种不知道有多少人认识,长在山上的水沟里的,我们小时候也和小伙伴一起去摘着吃,就嚼它茎里面的汁,酸酸的,味道不错。

第四篇: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区张@@镇。十九大以来,我的家乡正迈着时代的步伐,奏出了美好的乐章。

昔日的张@@市场在我记忆中破旧、狭窄、脏乱差。只有两条四、五米宽主街道,人车不分,街道两边摆满流动摊点,显得更加拥挤不堪。遇到节假日人们肩并着肩,脚挨着脚,满街上人头攒动。县城又狭小,抽完“一支烟”的工夫就可以把整个集市逛完。在破旧的街道两旁看不到像样的房屋,整个张@@镇街道的房屋既陈旧有又拥挤散乱。

十九大以来

瞧,如今的街道马路宽阔,四条宽阔街道形成一个井之形,街道两旁是花圃和行道树,花儿争香斗艳,多姿多彩,美丽灿烂。行道树翠绿挺拔,象城市的“卫士”,给街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哟,这里高楼林立,布局合理。做工精细,用花岗岩装饰而成欧式结构的房屋,显得高贵华丽,具有现代气息。

晚上夜幕降临,在灯光的映射下集市犹如银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的广场每晚都响起悦耳的音乐,中年妇女、年老的太太们在音乐声中跳起了广场舞。她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动作、步伐一致,时而刚劲有力,时而步履轻盈,一会儿踢腿,一会儿拍手,有的把手高高举起做成兰花状,有的象在空中摘星捞月。一会儿唱起了船工号子,光彩的笑容透露出年轻的心态。

年轻姑娘们也翩然跳起鬼步舞,她们摆动着柔弱的身姿,有的象蜻蜓点水一般轻盈、干脆,有时象蝴蝶一样自由自在在空中飞舞,有时两人手挽着手极速地旋转,绽放出青春活力。她们时而低头微笑,露出羞涩之状,时而昂首挺胸,满脸洋溢着喜悦之情。人们跳呀、笑呀,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第五篇:我爱我家乡

我爱我家乡

我的家乡在肇庆,那么首先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的地理位置吧。

肇庆市位于中国华南,现下辖端州、鼎湖2个市辖区和广宁、怀集、封开、德庆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设立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由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故有“中国砚都”之称。202_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广西,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肇庆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的城市!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l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崇禧塔、宋城墙、阅江楼、丽谯楼、文明塔、黄岩洞、泰新桥、高要学宫、德庆学宫、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周其鉴故居等300多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古迹。据考证,肇庆还是粤语的发源地呢!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最近,又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七座岩峰布列,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构成一座奇丽的山水盆景,享有“岭南第一奇观”、“人间仙景”之美誉。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再造了一个“夜星湖”。鼎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博物馆”。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前

111年),汉武帝在今肇庆封开(古称广信,取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设管辖岭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长达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庆为两广总督府驻地长达183年。1583年9月,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鸣钟、日晷和世界地图等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来到肇庆,于1585年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并绘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期间传入数学、几何、西洋乐等西方学术与文化。利玛窦在肇庆客居六年期间,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享誉全球的杰出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说:“400多年前,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把现代数学引进了中国,而他就是在肇庆开始传播《欧几里德几何》等现代数学著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数学起源于肇庆。”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禅宗泰斗石头希迁禅师等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任肇庆知府三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

肇庆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作为肇庆人的我们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到肇庆来旅行,领略一下这岭南的风情!

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梅庵、德庆学宫、肇庆古城墙、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国家AAAA级景区。全市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旅游资源单体95个,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的58个,占总数的61%。肇庆市旅游资源品质高、类型多。以鼎湖山(风景区)、七星岩、大斑石(封开县)为代表的山岳与地质景观资源;以星湖、西江、贺江为代表的水景观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黑石顶(封开县)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以古城墙、阅江楼、端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德庆龙母祖庙、梅庵为代表的宗教与民俗资源;以肇庆高尔夫度假村、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资源等构成肇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使肇庆的旅游资源在全省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挖掘和整合,全市已形成以七星岩和鼎湖山为中心,连接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源、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鼎湖葫芦山和九龙湖、德庆盘龙峡和龙母祖庙、高要广新生态园的“肇庆千里旅游走廊”,促进了全市旅游的发展。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位于德庆县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整个生态旅游区占地3万亩。这里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古木葱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椤遍布其间,是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峡谷空气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米12.5亿个,是南中国最大的天然大氧库。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成功开发了勇士漂流、瀑布观光、峡谷品氧、全国最大的水车群、全国最具风情的山顶木屋度假村、熏衣草木屋王国酒店、盘龙天堂度假酒店、高空滑索、森林水世界等等生态休闲型旅游产品。自202_年开放以来,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成为广东省内游的必游精品景区。德庆是龙母的故乡。传说龙母养了五个儿子,小儿子斑龙特别调皮,经常在西江嬉戏玩水,兴起时兴风作浪,搅得西江两岸人民不得安宁,龙母一生气,把斑龙送到了一个山清水秀、林木幽深的峡谷,让斑龙在此修炼思过。龙母毕竟不放心,便要斑龙的大哥青龙来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看着它,青龙、斑龙就盘踞于此,时时为附近的百姓施云播雨。后来这个峡谷就人们命名为盘龙峡。

(阅江楼)

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全团2100多人,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

规部队。担任北伐先锋,被誉为“铁军”。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陈列通过历史照片、文物等展示了叶挺独立团的光辉战斗历程,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宋城墙)

肇庆古城墙肇庆古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墙,并亲自题书四门石匾额,改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曰朝天。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1987年至于996年间,肇庆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发展旅游事业,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本着“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缮原则,恢复了“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肇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辉煌。

不得不说的便是肇庆这条全国最美的绿道了。端州城区内的绿道大部分围绕着星湖,让人们在散步骑自行车的同时能欣赏美丽的湖景。每当漫步在绿道时,总会发现有那么三五成群的骑车爱好者环绕绿道骑行,或是四五岁的小孩或是白发苍苍的七八十岁的老人,累了就在驿站那里休息、聊天、欣赏美好风光。在肇庆的生活的这一份闲情是许多工作忙碌、学习紧张的那些人们所缺乏的,若是到肇庆了可真要好好享受享受这份难得的闲情啊!

到了肇庆,每个人都知道的特产便是裹蒸粽了。送朋友、送亲戚,裹蒸粽绝对是你不二的选择。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工制作而成。肇庆裹蒸有三大特点:第一、一般粽子,用竹叶包制,呈四面三角形,而肇庆裹蒸,则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第二、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公斤。第三、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开水,直至糯米、绿豆、肥猪肉溶化为止。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肇庆裹蒸,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肇庆城乡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春节要吃裹蒸粽,其实是因为裹蒸粽还有工作、学习蒸蒸日上;亲戚朋友平平安安的寓意。所以到了肇庆不要忘记一尝这美味的裹蒸粽!

或许我的家乡没有上海繁华,或许我的家乡没有香港的热闹,或许我的家乡没有北京的历史悠久,但是,是这一片土地哺育着我,是这一片土地陪伴着我,我与他共同走过16个年华,它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的变化,任何一个地方都敌不过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肇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1/261120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