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最新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汇总8篇)

最新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汇总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篇一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至今已经_年了(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首次出版),然而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在全球热销。

于某个夏日的晚上,我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

_年前,一名美国的记者,怀着不知道怎样的心情冒死来到陕北,开始了他的纪实创作。他穿过封锁区,躲过白匪的跟踪,经历无数质疑的眼光,然而他如同他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一样,毅然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将一个当时被掩盖的真实的故事及时地讲给全世界人听,他就是本书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

_年了,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苍老了,但是对于一本书,对于书中讲述的故事,今天读来却依然充满着无穷的力量。

当我以飞快地速度读完前100页时,我不禁感叹,作者讲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眼前。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下发生在_年前中国陕北的红色故事(其中有些故事你根本无法从其它渠道了解到这么详细的过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也没有多少写作技巧,更没有阿谀奉承式的辞令,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的陈述,简单的对白和清晰的脉络。作者以这种似在诉说的方式静静地讲述着中国的红色革命和革命中的人物。

是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国民党举起屠刀屠杀共产党的时候,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前仆后继!当共产党人辗转于被围剿被消灭的各个战场时,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当红军在雪山上,在草地上弹尽粮绝之时,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共产党人点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才能最后取得成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最终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今天,当我们的神舟飞船穿梭于天地之间,当我们的高铁遍布神州大地,当我们的航空母舰游弋于太平洋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红星照耀中国》中主人公们的信仰已经开枝散叶。

今天,当共和国走过_年的风风雨雨后,我们的信仰依然坚定,那就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号角,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信仰!

我们有理由相信,伟大的中国梦将会且一定会实现!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篇二

星照耀中国》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小到强大和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发展历程。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历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并逐步建立起革命根据地。而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却一心想要消灭红军。1930年5月开始对红军根据地展开围剿。在前四次反围剿中,红军都取得了胜利,但是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同志错误的思想和指导,把红军带入了绝境。关键时候,毛泽东等人在江西瑞金举行一次军事会议,决定进行撤退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红军队伍分成了西进、南下两个纵队,同时攻打国民党军队的防线,打通了向西和向南前进的道路,开始了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历经千辛万苦,遭受了非常惨重的损失,经历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等许多无数次激烈的战斗,走过了金沙江、雪山、草地等艰难困苦的地方,终于到达了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接下来,红军要面对的是如何建设好根据地,团结带领当地老百姓参加革命斗争的问题。他们对红军战士进行政治教育,创办红军剧社,开展大生产运动,建立苏维埃社会,不断发展壮大。

《红星照耀中国》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乐观向上又甘于奉献,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奋力拼搏,勇敢探寻着中国前进的方向。这本书里记载的故事和人物所展现出的信念坚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自信乐观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不仅照耀了中国,还照耀了世界,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篇三

我本不是会看这类书的人。但是有时候,相遇就是一种必然。

说白了,就是为了备课,我查阅了朱德的资料。查阅过程中,看到一段话:“……19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里留学……”

这几句话,让我有点出乎意料。在我的固有印象中,总觉得他是那种泥腿子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因受地主欺压奋起反抗,从此带领农民兄弟走上反抗路线的典型人物。可是,他居然在担任了云南省警察厅长后主动追寻共产党参加革命?居然,还留过学?我突然觉得脑子有点混乱无法接受。由此可见,自以为是是种病,得治。幸好,我大概还不算病入膏肓。

于是,我终于翻开了这本书,开始了与它的一段缘分。

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的枯燥乏味,充满政治正确性的无趣,相反,它给了我很新奇的感受。大概是因为作者是个外国人,他的视角是超脱的、客观的,他的叙述是冷静的、克制的,因此他的看法应该更能代表当时普通人的心理,也更能激起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的兴趣。

在这本书中,我刷新了对在历史书中仅有一面之缘的杨虎城的认知:“他时任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他为家庭纠纷所苦,因为有两个太太……他早年当过土匪……”作者评论说:“杨将军反正在大多数外国传教士中间名声不佳,因此他不可能真的是个坏人。”这句话让人莞尔,斯诺真是个妙人,他显然很清楚意识到外国传教士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他的看法读起来既讽刺又幽默。

我初步接触到了一个经历极其丰富的董健吾:“他在圈子里颇有地位,参加过青帮,认识蒋介石、杜月笙,也一度担任过国民党高级官员,后来他丢官弃教,同共产党合作。”似乎中国人三教合一的中庸与世俗之道在他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无论什么环境都可以很好地融入,仿佛水注入任一容器般,无比妥贴。然而,他是个坚定的共产党员。

我又一次遇见了周恩来:“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黑的眼睛富于热情……他是一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他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他本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作者说:“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斯诺对周恩来的描述给我很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既陌生又亲切的感觉。好像你知道一个人会出现,你在期待他出现,然后他真的出现在你面前,并且你发现他带给你的比你期待的还要多还要好。是的,这就是周恩来。尽管曾经无数次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他,听无数人提起过他,但是读到一个外国人的笔下描述出来的他,却依然给人一种新鲜真实的崇敬和感动。我想,无论在我生命中的哪个阶段,他都是我最最尊敬最最爱戴的人。

当然,书中可以举出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没必要一一例举了。这些人的经历,让我终于对毛泽东说的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如果没有为自己在黑暗中点上一盏灯,这些人怎么可能抛弃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走上那样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道路,一条需要时时冒着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危险的道路?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薪火相传,中国的历史怎么会有那么翻天覆地的巨变?据一个红军战士说,在那次惊人的“抗日东征”中,红军一个月内增加了一万五千人!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

传说古希腊哲人泰勒斯仰望星空预知有雨,却未看脚下,跌入坑中。人们借此讥讽哲学家不务实事,只是空谈。黑格尔却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同时他又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而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乏仰望星空,点燃心灯的人。

遥想孔子当年,为了劝说君主施行仁政,周游列国奔走呼号。所持主张不被接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退而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弟子三千,更有高徒七十二贤人,为后世中国儒家学说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在他有生之年,政治主张虽未实现,但那句铿锵有力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

转而将目光投向空旷无人的茫茫大漠吧。你会看到一道寂寞的身影,身背经箧,脚踩麻鞋,伴随着他的,只有眼前无边无际的黄沙和头顶毒辣噬人的太阳。日复一日,在漫漫的黄沙中,救命的水早已荡然无存,昏昏沉沉中生命正在渐渐地远离……宁可向西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玄奘坚定的信念来自何处?只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异邦的高僧身上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于是便萌生了西行的想法。从此,为了寻找这颗西方的明星,虽九死,其尤未悔。

也许你会说,这些人,都离我们太遥远了,时代不同了人也不一样了;这些人,都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们必须奋斗;这些人,都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小人物不可能像他们那样……那就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的小人物吧。

还记得这个名字吗?——白方礼。一个三轮车夫,一个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的三轮车夫。1987年,年已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白方礼老人靠自己的劳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92岁逝世。平凡吗?平凡,一个三轮车夫而已;平凡吗?当然不!不仅不平凡,而且伟大!他留给世人的,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低头默默蹬车的苍老背影。可就是这背影,却震动了无数人的灵魂,让世人重新懂得了何谓“大爱无疆”。

诚然,宇宙浩瀚无边,人生艰难苦痛,活在这世间的人,渺小如尘土,卑贱如蝼蚁。但是,假如愿意给自己找一颗星,点一盏灯,黑暗的人生路上可能也会开出一朵摇曳的花,卑微的人性里可能也会多了那么一点神性。也许,人和神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

记得有那么一首歌,它是这样唱的:“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但愿我们都能像那个孩子,有一颗星,有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照亮我们灰暗的心灵。毕竟,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篇四

毛主席曾经说过,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方的大国有着这样一个政党,这样一只队伍。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不只是向外界介绍了中国的革命情况,它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

一九二七年之后,由于国民党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导致大批共产党人的牺牲,蒋介石撕碎了伪装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轻的共产党于死地。全国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甚至敢于同情共产党的行为也会导致死刑的惩罚,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义无反顾的追随在共产党的红旗下,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理想是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有希望,因为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篇五

当我第一次见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时,就表现出了对这种有政治偏向的书的厌恶,而当我打开它时,我终于明白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色中国对共d各级领导人及农民、工人等民众的采访与观察,以及对红色中国的评价。

在本书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红军中的“红小鬼”。在红军队伍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经历风雨,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小鬼是一个号手,只有十五岁,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带着一顶褪色了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的号手可是一点也不“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看起来精神极了。这样一位“红小鬼”却是已经当了四年红军的“老红军”了。这个孩子说他小时候被红军帮助过,那时他就发誓要参加红军。十一岁,他参加了红军,虽说只是吹号,但他作为一名军人,是要有多么坚强的意志与精神啊!他的年龄与我不相上下,但是他做的事却是许多同龄人都做不到的,他们中的某些人还上前线打仗,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也勇往直前。这样的“红小鬼”,确实是令人敬佩的。

我最敬佩的历史事件就是红军的长征。红军的长征是迫不得已的,红军为了避免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向西北长征,分成了西、南两个纵队,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出发了。红军在努力下终于撤出了江西(主力),余下的则留在江西继续抗争国民党。红军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碉堡线之后,就开始走向它历时一年的划时代的征途,首先向西,然后向北,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本次长征共有两万五千里长,在这途中,有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牺牲了无数的红军战士们,然而红军一直在往前,从未后退。这也是红军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的原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的战争年代,他们知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毛主席的誓言,亦是红军战士的誓言。

在看这本“带有政治倾向”的书之前,我心里想着这本书究竟该有多么的无趣呢?可是当我好奇地翻开书之后,却立刻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红星照耀中国》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深入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后所著。在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美国记者的眼光看到那个时代的故事,看到了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因为信仰的力量而走向成功。

这并不是一本政治书,它是一本描写时代背景的纪实作品,也可以说是记录众多革命家的人物传记。该书主要采用白描和叙事的手法,最大程度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结,但书中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我们能从书中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的某些精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说到信仰的力量,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人的信仰可以有多强大?”作者斯诺在书的第一篇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在南京政府的残酷清洗下,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要参加红军?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政见呢?中国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腹地进行战斗,九年来一直遇到铜墙铁壁一样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他们怎样生活?红军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干着世上最危险的事情,没有信仰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

红军信仰的力量,也来自于他们改变命运的决心。因为敌我力量极其悬殊,在别人看来红军的结局就是失败。但是红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为了突破封锁,为了北上抗日,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没有人说苦,没有人喊累,因为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有信仰的力量所支撑!

今天我读完这本书,久久不能平静。在如今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多读这本书,从书中找寻信仰的力量,指引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篇六

九月份,我读了一本好书,它的名字叫《红星照耀中国》。它描绘了第一个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中国苏区的故事,并将他的所见所闻以及感受都写进了这本书。

本书用新闻来描写红军战士生活,概括了红军与白军、国民党以及日军的斗争,写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敌,顽强不屈,也大段引用采访中人物所说的话,将所见所闻描述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全书先从作者前往苏区路上说起,讲了火车上一个白胡子老者对红军的偏见,加大了作者对红军的好奇与猜想。作者后来与一个“_”一起吃饭,了解了更多关于红色中国的故事。后来,作者逐渐深入中国苏区内部,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大人物,了解了国际形势、了解了红军的信仰、宗旨、口号等等,了解了中国内部战争的过程以及结果。作者将这些事连起来,写成了这一部自己戏称为“乱七八糟”的书。

作者介绍了红军的经验与客观教训,那就是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来对抗残暴的日军。也写了有组织、有武装的民众、工人在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抗日战争就很难胜利,他们是一股不可征服的力量。

在斯诺笔下,我们见到了一个红色的战争岁月,一件件真实的事件在我们面前展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红色中国”。在书中,一个个人物,都被赋上了自己的个性,鲜活生动。一个个“红小鬼”,一个个乐观、爱运动、爱和平的红军战士,都被描绘的栩栩如生。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我认为:只有团结人民,发扬红色基因,为社会做贡献,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要紧跟革命先烈,学习红军精神,发扬两万五千里长征红色基因;学习红军的大无畏勇敢、学习红军官兵的步调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等精神;学习他们自始至终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篇七

这段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读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它是一部很强的报道文学作品,作者埃德加·斯诺是一位美国新闻作者,来到动荡的中国,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以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身处其中的经历的,触发了他当时写作的愿望,详细记录了了当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生活。

这本书共12章,语言平实质朴,但在作者笔下的人物却是有血有肉,带有鲜明特点的。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朱德等等,并对主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记录。在这些章节中,其中第四章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主要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改变以及成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它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的童年,就备受母亲的疼爱与之恰成对比的是父亲则是他非常严格。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铸就了特殊的个人秉性,父母不仅给了毛泽东胜利,而且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过,所以年少时就产生了让所有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

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意识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最终取得胜利。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无数红军战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让我对中国革命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昌盛作出更多的贡献。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篇八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由于对红色中国的好奇,而去探寻、采访红色中国写下的一本著作,可以说是概述了未解放的中国历史。其中也介绍了各具特色的红军战士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这些英雄的形象,感染了我。

袖”是他带领我们的中国走向光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毛泽东。

书本记述的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压手段威胁中国接收广田三原则,大规模增兵天津和华北,德国和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战争一触即发,智慧之光何时照耀中国引导全民合力抗战?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斯诺于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的封锁,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它不仅是一部采访录,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在诞生后的七十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选读物。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