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纪实

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纪实



第一篇: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纪实

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纪实

产业发展,文化先行。从1988年铁观音杯全国征歌大奖赛算起,20多年来,安溪的茶事宣传活动,伴随茶产业的发展、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和茶产业的一大特色。

经过多轮的请进来、走出去轮回交替或同时并举,安溪的茶事宣传活动突出体现创新,突出体现成效,突出体现文化,突出服务茶业,为业界所称赞。其中202_年至202_年为期四年的“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系列茶文化宣传活动,成为中国茶界的茶文化宣传活动一大品牌。

至202_年,安溪茶产业,一方面,安溪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年产茶叶达6万吨,全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受益人口80多万人,全县茶叶种植量和产量已经相对稳定在一个峰值,产业的发展需要全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安溪全县涉茶行业总产值达73亿元,涵盖茶机械制造、茶包装印刷、茶物流贸易、精深加工、茶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大茶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其中茶机械方面,全县拥有200多家茶机械生产企业,有31家企业享受国家农机购臵补贴政策,全年补贴金额达3000万元人民币,占据全省补贴金额的三分之一。

202_年年初,占地面积1600亩的省在建重点项目,安台茶业合作项目,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中国茶博汇,一期工程已建成。作为定位为中国茶都升级版的综合性大市场平台,其茶会展功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配套建设会展中心、举办“茶博览会”一经提出来,立即得到县政府和项目投资方的积极响应。事实上,早在202_年,我县受省、市政府委托,负责具体筹办“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就因县里没有专业展览场所,省政府决定将博览会的场馆设在泉州展览城,后来,省政府将此项活动相对固定在武夷山举办。

与此同时,安台茶业交流合作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安溪县茶业部门和农机部门、农机生产商、经销商,和台湾地区茶行业特别是机械生产行业已经建立起经常性的交流合作机制。在交流合作中,提出组织更大范围的交流合作活动,“海峡两岸茶机具博览会”的想法应运而生。

高起点规划 高质量筹办

从202_年5月份到7月份,经过多轮的征求意见、讨论修改,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廖皆明牵头组织制定的《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活动方案》(初稿)形成。

202_年7月28日,县委书记李建辉和代县长朱团能主持会议研究展会活动方案,确定展会名称为:“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展会主题为:“科技进步助推产业提升”,提出秉承“聚焦高端、整合资源、创新跨越”的办展理念,扎实打造“茶机具实物展销、项目合作、科技对接、网上展示”四大平台,努力培育茶机具的制造、交易、科研三大基地的办会构想。并确定展会于202_年11月13日-15日在茶博汇举行,整体活动由开幕式、展览展销和系列活动等部分组成。展览展销方面,计划设臵标准展位200个(其中台湾30个),范围包括:茶叶机械、茶叶包装机械、茶具、茶文化产品、茶科技产品。系列活动方面,包括茶叶机械研发与制造高端论坛、发布茶机具科研成果、经贸项目对接签约、开通中国茶机具网站和茶多网、安溪铁观音茶王赛、茶文化表演活动、茶乡茶叶庄园体验旅游等。

为了高质量的筹办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县委、县政府组建了展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李建辉、谢保家、苏宇霖担任顾问,朱团能任组长,廖皆明任常务副组长,陈水潮、陈长华、刘锦川、黄文捷、梁金良、陈木根、龚培毓、林荣超、郑清花、陈文杰、郑乃辉、王金章、苏志雄、谢志攀任副组长。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秘书组、宣传组、展览组、招商组、茶事活动组、文艺活动组、后勤保障组、环境优 3 化组、旅游观光组、安全保卫组十一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项筹备工作。各工作组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组长,筹备办公室由王金章副县长挂帅任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安溪县茶业总公司,刘青洲总经理任常务副主任,从乡镇和县直部门抽调林格雷、谢景欣、陈友智等三位同志充实筹备办工作力量,茶业总公司和安溪铁观音研究院干部职工全员投入展会的筹备工作。根据相关规定,我县向上级提出申请举办展会,得到福建省外经贸厅的批准,准予举办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

经过积极争取、多方沟通,确定展会的指导单位: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农业厅、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农林大学;协办单位: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省农机学会茶机专业委员会、台湾区农机工业同业公会、台湾省机器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中华台北产品包装协会、中华有机农业协会、台湾茶道文化研究协会;承办单位:安溪县人民政府。

8月5日,发出启事,公开征集博览会会徽,截至8月31日共收到123个设计样稿,经组织评选,安溪人陈国瑞设计的方案(变形茶壶)中选,奖金10000元。

9月15日下午,县委常委会听取博览会筹备工作汇报。招商招展方面,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面向全国各大产茶区、面向全国各大茶机具龙头企业招商招展,并依托台湾区农机工业同业公会组织台湾企业的招展工作,依托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福建省农机站组织省外、县外参展商招展工作。从招展完成情况看,展览展销的规模可以大大增加,可以达到500个展位。展馆建设方面,根据500个展位所需展览面积,展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在建的茶博汇中心广场(主展馆),占地9500平方米,实际可供展览使用面积7700㎡,可设标准展位379个,9月25日前可主体封顶。二是主馆外围展厅,可展面积6600㎡,可设200个展位;系列活动方面,除了预定各项活动按计划推进外,决定增加“寻韵〃中国茶都”全国征文比赛活动项目,确定同期成立“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举办“中国茶都开业十周年庆典”和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开工仪式等。

县委常委会指出,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是县委、县政府着眼构筑茶机具产业升级战略通道,服务推动茶产业跨越发展;着眼打造中国第一茶会展品牌,服务推动全国茶机具行业发展;着眼提升海峡两岸茶业合作水平,服务推动海西建设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要求筹备办和各部门要全力以赴,确保各项筹备工作要有力有序、扎实推进。

9月29日上午,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中国茶都举行。朱团能代县长致欢迎辞词。王金章副县长介绍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的目的、意义及筹备进展情况,发布博览会的相关信息。中国茶都集团董事长叶连芳介绍中国茶都十年的发展历程,发布中国茶都十周年庆典活动相关信息。新华社、中新社、香港文汇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海峡电视台、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海峡导报、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东南早报等12家中央及省、市级的主流媒体记者出席新闻发布会。

至10月底,各项筹备工作顺利推进。展务工作方面,茶博汇主展馆(中心广场)已建成,招展工作全部完成,共安排231家企业参展,设标准展位502个,其中台湾综合馆28个,茶叶生产机械馆239个,茶叶包装机械馆104个,茶文化产品馆57个,茶科技产品馆20个,茶具馆54个。展馆中以茶为主题的展览中心造型和76家特装企业布展方案确定;开幕式和系列活动方面。开幕式聘请多次承办重大活动的新文化公司负责设计和实施。科研成果推介发布,茶叶机械研发与制造高端论坛,招商项目对接签约,“中国茶机具新闻网”和“茶多网”开通仪式,安溪铁观音茶王赛,“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成立大会,博览会暨茶都开业十周年庆典晚会,茶乡茶叶庄园 6 体验旅游,中国茶叶市场战略合作联盟框架性协议签署仪式和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开工仪式等活动都已准备就绪;嘉宾邀请方面。邀请中央省市领导,主办、协办单位领导,高端论坛专家,全国各大茶叶专业市场负责人,全国各大产茶省、重点产茶县客人,文化艺术界名流,媒体记者,在外安溪茶叶协会分会代表,安溪各地经济促进会(商会)代表等方面的嘉宾450人与会;宣传报道方面。精心谋划会前、会中、会后系列宣传,邀请泉州电视台对整个活动进行全程录播,同时制作电视专题片、宣传手册和《闽南茶韵〃安溪特刊》等宣传材料。

高规格开幕 高效益举办

为确保博览会活动安全办展、实效办展,筹备办和各工作小组上足马力、全程跟进,以《执行方案》、《参展须知》等形式,围绕活动组织、展馆布臵、消防安全、电源布局、展品运输、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工作方案和工作制度。并组织现场指挥部和展会服务中心、接待协调中心、新闻报道中心、医疗保健中心、车辆调度中心、安全保卫中心现场工作机构,整合县筹备办、展览组、招商组、后勤保障组、县消防大队、电力部门、广告公司、移动电信、茶博汇等方面的工作力量,以及志愿者进驻一线开展服务,全力保障展会运行。11月10日,统一企业、台湾永銡、台湾崴棋、日本伊藤园、日本川崎、日本富士华等企业55人的参展团携带远红外线焙茶机、川岛动力喷雾机、“众香子”真空袋、自动包装机等一批先进茶机具到茶博汇参展服务中心报到,同时,浙江上洋、合肥美亚光电、浙江方路、大闽食品等行业领军企业也陆续到位,开始组织布展,拉开展览会的大幕。

12日下午,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成立大会在县政府10号楼三楼会议室举行。19家知名铁观音品牌企业为首批会员,王文礼当选为第一任会长并宣读《溪县铁观音同业公会宣言》,宣布以茶叶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品牌发展为目标,抱团开拓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决心。

12日17:30,欢迎晚宴在好美国际酒店举行。

12日20:00,以“茶都颂•海峡情”为主题的博览会暨茶都开业十周年庆典晚会,在中国茶都广场举行。晚会展示了安溪茶产业、中国茶都十周年的成就,举行了“中国茶机具网”开通仪式、“寻韵•中国茶都”全国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感德镇荣获“中国茶叶第一镇”授牌仪式和“中国茶叶市场战略合作联盟”框架性协议签署仪式。

晚会聘请厦门市歌剧院副院长马列为总导演,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管彤担任主持,由中央电视台、厦门歌舞剧院和小白鹭艺术团、县茶文化艺术团共同组织12个表演 8 节目,节目以舞蹈、歌曲、快板说唱、茶艺等多种表演形式,充分体现了安溪茶文化和中国茶都的地域特色。晚会恢宏大气、隆重热烈的氛围,让来宾和观众沉浸在茶机具博览会和茶都十周年庆典浓浓的艺术氛围之中。

13日9:30,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在茶博汇中心广场隆重举行。出席博览会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武警总部原副政委、中将隋绳武;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陈芸;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何少川;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黄瑞霖;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桓玉珊;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商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何济海;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秘书长曹鸿鸣;福建省委编办主任陈海基;福建省委台工办副主任林卫国;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主持工作副会长陈涛;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黄少萍;中共泉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新聪;台湾区农机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王岱淇;武警总部后勤保障部副部长、少将林盛发;中国商业贸易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陈联真;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育才;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工商局原局长赵觉荣;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颜伟劲;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伯前;泉州政协市副主席陈敬聪;泉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小青;福建省政协副秘书长刘珂;厦门大学医学院院 9 长齐忠权;湖南省农机局局长谢国华;福建省贸促会副会长许媄俤;中直、省直、泉州及兄弟县(市、区)的领导;来自日本的客商,以及台湾和大陆主要产茶县的农机部门领导、经销商代表;科技界、新闻界的朋友;各地安溪促进会、商会、茶叶协会代表,安溪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部门领导和海内外乡亲。

9:38,罗豪才宣布: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隆重开幕,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涛和安溪县委书记李建辉致辞,罗豪才为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第一任会长王文礼授“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牌匾,随后举行首届海峡两岸茶机具博览会安溪铁观音茶王赛颁奖仪式和项目对接签约仪式。最后,全体主礼嘉宾为首届海峡两岸茶机具博览会开馆剪彩。开幕式后,罗豪才等领导和嘉宾巡视展馆。

13日14:30,“茶叶机械研发与制造高端论坛”在三德大酒店举行,本次论坛活动共收到56名作者独著或合著的论文31篇,编印《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茶叶机械研发与制造高端论坛》论文集。8位专家、教授进行演讲,19家高校推介42个重大科技成果项目,15个企业与8所科研院所签订20个技术合作协议,对接26个科技项目。

14日,嘉宾们深入中国茶都、魏荫文化园、安溪龙涓茶叶城、龙涓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中闽魏氏铁观音茶庄园、华 10 祥苑铁观音茶庄园,亲身体验以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为元素的茶事体验、生态游乐、休闲观光、民俗文艺农家乐等旅游产品。

从11月13日至15日上午,各乡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专业户、茶企、茶商、村居干部和师生纷纷参观博览会,参观人数突破3万人次。

博览会期间,共落实对接投资项目35个,投资总额60.65亿元,有12个项目在现场签约,累计投资47.1亿元。博览会现场交易活跃,机械类大宗产品购销洽谈订货可观,合计总额3989.67万元,其中合同订货总额1034.67万元(机械类851.7万元、茶具包装类134.5万元、茶叶文化类28.47万元、茶科技产品20万元),意向订货总额2800万元。现场交易总额155万元。

博览会期间,新华社、中新社、中国质量报、中国工业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海峡电视台、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海峡都市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海峡导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参与博览会新闻报道工作,对安溪铁观音茶王赛,茶乡、茶叶庄园体验旅游,铁观音茶文化展示,博览会暨中国茶都开业十周年庆典,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成立大会,项目对接签约仪式,中国茶机具网和茶多网开通仪式,茶叶机械研发与制造高端论坛,“中国茶叶市 11 场战略合作联盟”框架性协议签署仪式等活动和中国国际信息建设福建产业园、连捷国际度假村依仁溪泛度假区、八马茶叶庄园、“海峡茶博园”铁观音茶文化生态园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工项目进行宣传报道,展现安溪依靠科技进步助推产业提升的信念,表明安溪致力于打造茶机具“实物展销、项目对接、科技成果发布、网上展示”四大平台、培育“制造、交易、科研”三大基地的信心。

第二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于202_年11月12日—14日在茶博汇会展中心举办,设臵513个标准展位,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出席。

第三届展会,升格为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并更名为“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主题为“聚集发展〃合作共赢”,设臵756个标准展位,由专业展览公司博源会展公司承办展务,于202_年10月10日-12日在茶博汇会展中心举办,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和张克辉,以及省政府陈荣凯副省长出席。同期举行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奠基仪式。

第四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暨202_泉州茶文化旅游节,主题为“中国茶〃中国梦”,设臵1048个标准展位,将于202_年10月11日-14日在茶博汇会展中心举办,同期将举办202_泉州茶文化旅游节,举行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 12 院落成庆典仪式。县政府决定,从202_年起,每年10月中旬举办一届茶展会,第四届至第八届由茶博汇公司承办展会的培育和组织,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市场化办展。

第二篇:首届禅茶博览会

首届禅茶博览会,生态铁观音和中药养生香成新宠

第二届北京茶博会暨首届禅茶博览会5月11日如期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心传茶业应邀参加了本次博览会。

这次博览会展出的茶品有绿茶、红茶、六堡茶、台湾高山茶、武夷山岩茶、铁观音等,而铁观音依然成为众多产品中的佼佼者。铁观音具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主要产自安溪、华安、官田等地。它独有的观音韵深受国内外茶友喜爱,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淡绿,溢味鲜爽,香气清高,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心传茶业此次提供的铁观音之所以吸引那么多品茶者的驻足,原因在于第一它的生长环境海拔在800米以上,生态高山茶园,环境优美,无污染,施用有机肥,绿色,环保;第二茶品送到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公认的质量和诚信的基准的SGS机构检测,结果对比符合欧盟标准,这既是对广大消费者的一份责任,也是对我们从事茶行业的职业道德。心传茶业选送的高山铁观音“禅—觉”获得“妙济杯”禅茶比赛金奖也是实至名归了。

参展中,很多朋友问我们一个问题,何为禅茶。禅茶就如茶道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从狭义来说,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广义来说,藉饮茶而习禅,藉茶艺、茶礼修禅道,属茶道的一种。茶道所修之道可儒、可道、可佛,茶禅则是专修佛教中的禅道。从茶中体悟禅,香自然而然也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焚香品茗,感悟茶中禅意,超世离俗。

此次心传茶业带来了富有特色的中草药养生香,中草药具有一定气味,与其性味相关,也是其功效的物质基础。中药熏法防治疾病的历史悠久,它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呼吸道疾病重要的辅助疗法之一。以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组方,可达到预防呼吸道疾病 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芳香中药香气作用于大脑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调节心情,使人精神振奋,免疫功能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更注重养生,此次带来的几款养生香成了大家争先抢购的宠儿。

为期三天的博览会,收获颇多,由于是第一次参加,经验还不足,我们将会总结经验,不负众望,以更好的面貌来迎接下一次的展会。

第三篇:安溪茶史

[转] 安溪茶史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神农首先发现茶。唐上元元年(760年),陆羽潜心著述内容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科学巨著、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历时20年,于建中元年(780年)刊印出版,被世人尊称为“茶圣”。自此,饮茶之风传遍全国,成为举国之饮。

【安溪茶叶的起源】

安溪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之源,主要来自中原文化的南移。唐中叶以前,安溪人口稀少,茶史无考。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年间,北方兵荒马乱,战祸不断。福建东南沿海,特别是泉州一带,远离战乱中心,局势稳定,气候温和,物丰人稀。这个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下移居。据安溪民间族谱记载,在安溪,已有邱、黄、陈、刘、林、周、廖、詹、王、吴、安等诸多姓氏经荆楚、江淮入闽转而定居安溪,其中既有平民百姓,也不乏名人墨客,如唐末诗人周朴、五代越王钱俶幕僚黄夷简、上柱国廖俨、开先县令詹敦仁等。外来人口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茶叶的生产技术,推动安溪茶业的发展。五代年间,与小溪场长官廖俨年龄相近、一朝为官、偕同入闽、一生视为知己的唐著名诗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韩偓在南安归隐期间,经常与廖俨相互造访,互赠诗文。韩偓留有诗句:“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足见当时安溪民间植茶已逐渐发展。

唐未,安溪的寺庙已开始种茶。在安溪县城西部的阆山(今为城厢镇同美村新岩山)上,有座始建于唐未的古刹阆苑岩,历史上曾以产白茶闻名。现存岩宇门联阴镌“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是研究安溪茶史的重要例证。

五代时,安溪人在交往中已有将茶作为礼品赠送的文字记载。时在安溪南部归善乡张仁里贵湖山(今属安溪县龙门镇溪瑶村)有一著名寺院,寺名称龙安岩(后改称青林岩),是安溪历史名岩。龙安岩的主持号清豁禅师,时为名僧。开先县令詹敦仁与清豁禅师均与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交往甚密,并曾同为留从效参谒军机大事,故交情甚厚。有一次,詹敦仁曾特往龙安岩专访清豁禅师,并接受了清豁禅师馈赠的茶叶。为此,敦仁受“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作诗一首:

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

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

五代时,安溪县域西部山区佛耳山一带已产有茶叶。佛耳山为戴云山脉向安溪东南延伸的西侧支脉,位于祥华乡白玉村,海拔高程1535.5米,为安溪第二高山。詹敦仁卸任后在其山麓卜筑定居。时詹敦仁与名僧释宏道(号介庵)交情甚厚,释宏道特专程到佛耳山拜访敦仁。詹敦仁“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曰:

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

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

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

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与此同时,安溪邻近泉州一带官道中已有出售茶水的茶亭。有一次,詹敦仁自泉州返回安溪,途中曾与名僧介庵相遇,于野店中啜茶,因天色已晚,曾寻旅馆同宿,并为此作诗二绝赠介庵:

其 一

三两人家起暮烟,夕阳风凛怯寒天。

君看云外孤僧老,一笠枯藤倒挂肩。

其 二

野店相逢说赵州,对师无语亦无酬。

道人已得三三昧,明月江头送渡舟。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安溪茶叶的起源最迟应在唐末,饮茶及人工植茶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伴随着中原茶文化的传播,南迁肇安的外来人口及寺僧植茶对安溪茶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五代宋初时已逐步向农家传播。

【宋元时期安溪茶业的发展】

宋代是我国茶业生产和茶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安溪茶业也有较大发展,产茶区域不断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成熟,茶叶产业已具雏形;清水、圣泉等名岩已产名茶,其味尤香,其功益大,声誉远扬。

著名人类学专家、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在《安溪县的发展历史》一文中说:“安溪到了宋朝的时候,已有很大的发展,潘田的铁矿和仙苑的乌龙种,就在这个时候生产的。当宋朝时,有个黄夷简,他做五代钱俶的部下20年。后来北宋统一的时候,他称疾于安溪别业,曾作小居诗:‘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见《福建续志》卷九十)。可知安溪在五代末宋初时,已有焙茗的手工业”。安溪的矿冶业,始自唐五代,特别是宋代,安溪的矿冶业居全省首位,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北宋年间,潘田铁矿就有开采的记录。庄为玑教授把潘田的铁矿和仙苑茶联系在一起,可见仙苑的茶叶在宋初的发展已非一般。

明万历《安溪县志》载,“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始修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乾隆廿六年(1761年)重修的《清水岩志》载:“清水峰高,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经焉”。在安溪驷马山左侧(今官桥镇)的圣泉岩,始建于唐天祐年间(约905年)。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岩最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岩产茶甚佳„„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以上史料说明,宋元时期安溪的民间和寺庙中已普遍产茶,而制茶手工业的出现,则表明安溪茶叶的发展已具产业的雏形。

【明清时期安溪茶业的兴盛】

明清时期,是安溪古代茶业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植茶、饮茶和制作技艺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发展的时期。

明代,安溪饮茶、植茶已广泛传播至全县各地。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茶,龙涓、崇信出者多”,“安溪茶产常乐、崇善等里,货卖甚多”。明陈懋仁著的《泉南杂志》载:“茶:晋江出者曰清源,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明时,龙涓里今为安溪的龙涓乡,崇信里属今西坪镇、芦田镇、祥华乡、福田乡等地,常乐里属今剑斗镇、白濑乡等地,崇善里属今魁斗镇、金谷镇、蓬莱镇等地,留山今属西坪镇。不难看到,至明中叶,安溪茶业生产已遍布安溪西部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和安溪东部的不少地方,并得到迅猛发展。此时,凤山、清水之茶且逐渐有了名气,安溪茶叶在市场上已较为广泛的交易。

茶树无性繁殖法的发明,是明代安溪对全国茶业发展的一大贡献。明代以前,我国茶树繁殖均采用种子繁殖,即有性繁殖法,种性易退化、混杂,树势、叶形产生较大差异,茶树品质易变。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茶树技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中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它先在茶树周围挖环状沟,将母树枝条扭伤固定于沟底,再把枝条上小分枝扭伤朝上竖直紧埋土中,顶部露出1-3叶。经半年至一年的施肥与管理,每个小分枝长成茶苗,即可移植至大园。“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苗圃,方法简单,压条所需水分、养分由母树供应,容易发根且根系发达,移植后成园快,故一经出现就为广大茶农接受和应用。它较好地保持母树的遗传特性,使众多茶树良种性能得以保存下来,并日后得到选育和推广。

独特的乌龙茶采制技艺的发明,标志着安溪茶业的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载:“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全国高等农

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禛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清初,安溪曾有许多制茶高手被武夷山聘为制茶师傅,传授乌龙茶制作技术,其中不少人就在武夷山定居下来。现武夷山天心洞、水帘洞等产茶区一带有操闽南话的安溪籍村民上千人。1987年,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农学院教授、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欣然为安溪乌龙茶题词:“青茶原产地,流传达四方,东渡传乌龙,西移藏佛手,南下播水仙,北上创奇种,愈来愈兴旺,香味溢九洲。”对安溪创制乌龙茶作出肯定。

此外,关于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在民风淳朴的安溪大地上世代流传着《打猎将军创制乌龙茶》的传说,明末清初,安溪西坪尧阳南岩山麓,住着一位退隐的打猎将军,单名唤“龙”,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乌龙”。有一天,乌龙上山采茶,忽见一头山獐从前方溜过,他急提猎枪,击伤山獐。山獐带伤夺路奔逃,乌龙肩背茶篓顺沿血迹紧追,终于擒获山獐。等晚上到家,乌龙急于宰杀山獐,品尝野味,竟把茶叶搁置,直到第二天清早动手炒制后,发现茶叶往日的苦涩之味全除,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乌龙连忙邀请近邻好友前来品尝。众人尝过,不禁连声称赞!后来,聪明的乌龙深究原因,终于摸索出一整套新的制作技艺,并广泛传授给广大乡亲。

民间传说固然不足作为史实考证的依据。但应注意的是,民间传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都是空穴来风。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使我国诸多的古代历史得以代代相传,较好地保留下来。明末清初,走过了700多年发展历程的安溪茶业已渐趋发达。“乌龙”的传说如果说是它总结了安溪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而归功于劳动人民的集中代表——乌龙,本也无可厚非。而在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技能、技艺,则也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正如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等编著的《福建乌龙茶》称:“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茶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也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清初名茶铁观音的发现、培植和广泛传播,使安溪成为中国茶业的一颗耀眼明珠。铁观音于清雍正年间被发现,其由来在安溪茶乡大地上自古流传着两种传说:

一是“魏说”:

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安溪西坪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茶师傅姓魏名荫,他十分虔诚信奉观音。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观音菩萨金身现于屋后的山崖上,他上山跪拜,就在那山崖的石缝中发现一株奇异的茶树,枝粗叶茂,喷发出一股诱人的兰花香味。魏荫正想探身采摘,却被突然传来了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第二天清晨,魏荫顺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与梦中所见一般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与一般茶树大异。他喜出望外,遂在茶树上包土压条,悉心培植,待生根发芽后,把茶苗移植到家中,分种在几个破铁锅内。时经三年,株株茁壮,叶叶吐翠,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称为茶王。一天,有位私塾先生饮了此茶,惊奇地询问来历。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细地告知塾师,并说这茶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种在铁锅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听后摇头说:“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能取此俗称。此茶仍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铁观音”从此便成名。

二是“王说”:

安溪西坪尧阳南岩山,(今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王士让,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清雍正十年(1732)以五经应试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士让平生喜爱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

为“南轩”,书轩辟有一个花苗圃。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到南岩山麓游览,在一片荒园层石间,发现一株生态独特的茶树,香气扑鼻,遂移植于南轩的苗圃里。经过细心照料,压枝繁殖,精心培育,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茶,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炊之后,气香味醇。乾隆六年(1741年),士让奉召赴京师,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携茶相赠。方苞品饮后,认定气味非凡,确为珍品,遂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询尧阳茶史。王奏禀此茶发现始末。乾隆帝细察、掂量茶叶,认其茶叶乌润结实,茶沉如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靠“观音赐茶”和“皇帝赐名”,既与观音菩萨结下不解之缘,又与乾隆皇帝搭上关系,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花香”的优异品质一炮打响,为广大茶人所喜爱,驰名遐迩,誉满天下。

明末清初,安溪创制乌龙茶后,乌龙茶优良品种及制作技术迅速向海内外广泛传播。据民国《建瓯县志》称:“乌龙茶叶厚而色浓,味重而远,凡高旷之地种植皆宜,其种传自泉州安溪县”。《福建之茶》认为:“崇安之乌龙于清道光年间由安溪人詹金圃先移建瓯而再移往者”。盛产于永春的茶叶当家品种佛手、铁观音是由安溪传入的。清康熙二十五年(1690年),安溪县虎邱金榜骑虎岩一位老和尚首先发现佛手茶并开始推广。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传入永春达埔狮峰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铁观音茶被郭奇芬率先引入永春福鼎村种植。此外,安溪铁观音等优良品种还先后被漳平、华安、南安、长泰、平和、福安、莆田、仙游等到地及广东等省引进种植,成为当家良种。

台湾的乌龙茶及其制作技术也源自安溪。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把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改进、完善,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清光绪八年(1882年),安溪茶商王安定、张占魁在台湾合伙设立了“建成号”茶厂,专门从事茶叶的栽培和加工的研究。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锦、魏静二人相继入台,在台北七星区南港大坑(今台北市南港区)从事包种茶的制作研究工作,同时举办制造技术讲习班,将研究的心得进行广泛传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萍州村人张乃妙(1875~1954年)将家乡纯正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并逐步发展成为台湾正宗的铁观音产区。1916年,张乃妙参加台湾劝业共进会包种茶评比获“金牌赏”,从此声名鹊起,成为台湾当局聘请的巡回茶师。1935年,台湾茶叶宣传协会特别向张乃妙颁赠青铜花瓶,对其功在台湾茶业进行表彰。

清代,安溪茶叶畅销海内外。清乾隆五年(1740年),安溪西坪、大坪、罗岩等地茶商就纷纷出洋到东南亚各国经营茶叶。安溪茶叶还通过厦门、广州等口岸销往海外。阮旻锡在《安溪茶歌》就有“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的叙述。据厦门口岸史料记载:在清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间(1858-1864年),英国每年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达1800-3000吨,由于当时闽北、闽东的茶叶都从福州出口,故一般认为,厦门输出的茶叶主要是产自安溪。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最高达4500吨,其中安溪乌龙茶又约占40-60%。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1874-1875年),美国从厦门口岸输入乌龙茶3.47吨。茶史称19世纪为乌龙茶风靡欧美时期。此外,据载英商胡夏米在鸦片战争前曾对福建可资贸易的货物进行调查,并采购了两种安溪茶,他说:“安溪茶,广州经常售价是十八两或二十两”,“合丰牌,一大箱安溪茶,广州市价约十六两。”由此可见,安溪茶已在广州市场上出售。另据英商的记载,1838-1939年,英国商人在广州采购的安溪茶为10.6万磅,约合九万多市斤。

清初安溪茶农就远涉南洋开拓新的茶叶市场。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西坪尧阳茶商王冬就到越南开设冬记茶行,并在越南12个省开设分店,配制“冬记”大红铁观音,驰名印度支那半岛。咸丰年间(1851-1862年),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镇罗岩村)林宏德制造金泰茶,在新加坡交荣泰号经销,后由其子林诗国、林书国经营。光绪年间(187

5-1908年),西坪尧阳茶农王量、王称兄弟6人从台湾返运茶叶往印尼,在雅加达、泗水、井里汶等地开设珍春茶行。还有,茶商王定安与张占魁合办“建成号”茶厂,经营乌龙茶,在台湾盛极一时。五口通商后,葡萄牙商人插手欧洲茶叶贸易,拉动澳门茶叶市场的发展,安溪茶人王芳春等人还赴澳门经营茶叶,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直接从安溪贩运茶叶到澳门出售。

第四篇:安溪茶比较

本山:茶条壮实沉重;梗鲜亮,较细瘦,如”竹子节”尾部稍尖;色泽鲜润呈香蕉皮色;茶汤橙黄色;叶底黄绿;叶张尖薄,长圆形,叶面有隆起,主脉明显,味清纯略浓厚,香类似铁观音而较清淡。本山茶叶为植株灌木型,无性系品种,中叶类,中芽种。品质优良,香高味醇。本山茶树树枝斜,分枝细密,叶形椭圆,叶薄质脆,叶面稍内卷,叶缘波浪明显,叶齿大小不匀,芽密且梗细长。生梗鲜亮,较细瘦,如“竹子节”尾部稍尖,色泽鲜润呈香蕉皮色。本山茶叶其特殊的品质特征聚合了安溪白氏乌龙茶“色”“香”“味”“形”的主要特征,是乌龙茶的一个代表品种,为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品一泡好茶享一曲好乐,人生如茶。黄金桂茶叶又名黄旦 黄旦为茶树品种名,茶叶商品名为黄金桂。是乌龙茶中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极品茶叶。黄金桂的“贵气”:体现在“一早二奇”,一早:即萌芽,采制,上市早。黄金桂春茶一般为4月中旬开始采制,比其他品种茶叶要早上10余天。二奇:即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黄金桂茶叶条索紧结细圆,色泽金黄润亮。香气幽雅鲜爽,略带桂花香味,叶底“绿腹红镶边”。柔软明亮,素以“一闻香气而知黄旦”而著

称。品饮之后,满口生津,回味无穷,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是乌龙茶的一个代表品种,为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毛蟹茶树:毛蟹茶的外缘锯齿很像鹰嘴

【品名】:安溪精选毛蟹系列

【产地】:福建安溪大坪高山天然无污染毛蟹

【季节】:秋茶/寒露

【规格】: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包装

【保质期】:12个月

【保存方法】:冷藏、阴凉、避光

本店茶叶以茶农价为基本,所有茶叶的价格均只是市场同类茶叶价格的30%至50%,同时本店所有系列的茶叶均经过专业级别的评茶师亲自品味鉴定!

福建省安溪县是乌龙茶主产区,50年代开始,为了便于分类列等,将安溪乌龙茶分为铁观音,色种及乌龙三个品类,除铁观音及乌龙外,其他品种均归入色种。

色种中各品种茶的形、色、味各有特色:

安溪本山:茶条壮实沉重;梗鲜亮,较细瘦,如”竹子节”尾部稍尖;色泽鲜润呈香蕉皮色;茶汤橙黄色;叶底黄绿;叶张尖薄,长圆形,叶面有隆起,主脉明显,味清纯略浓厚,香类似铁观音而较清淡。

安溪毛蟹:茶条紧结,梗圆形,头大尾尖,芽叶嫩多白色茸千毛,色泽褐黄绿,尚鲜润。茶汤青黄或金黄色。叶底叶张圆小,中部宽,头尾尖,锯齿深密,锐而且向下钩,叶稍薄,主脉稍浮现。味清纯略厚,香清高,略带茉莉花香。

第五篇:安溪茶校倡议书

安溪茶校07财会全体同学:惊闻我班良秋同学身患急性白血病,正在厦门第一医院接受治疗,安溪茶校倡议书。相信大家听了这个消息后,都会为她心急不安。回想我们在职校度过的时光,每个同学都会浮现她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瘦小身影。都会想起她那执著坚忍,自律不屈的生活作风。都会忆起她为班级默默奉献,不图回报的高尚品格。一个勤勉、朴素、坚强的山村少女,踌躇满志地走上社会,正要一展宏图之际,却面临着这巨大灾难,承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消息传开后,我们的母校已经在行动,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并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更多的支援,尽力帮助良秋同学度过这一难关,倡议书《安溪茶校倡议书》。作为同班同学的我们,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为此,我们呼吁,全体07级财会班的同学立即行动起来,伸出你的友谊之手,给予良秋同学物质上,精神上的鼓励。尽管我们的绵薄之力对于巨额医疗费无异杯水车薪,但我们相信,同学们的纯洁感情,07级财会班的集体温暖将会给良秋同学予巨大的精神鼓舞,帮助她战胜病魔,早日康复。为了方便同学们献爱心,我们推荐现在厦门工作的高回琴同学为捐款联系人(电话:***),设立捐款账号(建行:6227 0019 3538 0588 227)农行:622848 0682139641216)有意捐款的同学可与回琴同学联系,由她代为转交并转达我们对良秋同学的真心问候和美好祝愿。安溪茶校07财会爱心倡议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1/258045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