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汇总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汇总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实验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实验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好了。【注意事项】
1、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2、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二)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番茄酱在土豆泥的裂缝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实验结论】岩浆受热后,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部分向上运动并溢出。
(三)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有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实验现象】纸箱底振动,楼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实验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层 【实验过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时,会产生褶皱或断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圆的模拟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有盖得大口玻璃瓶、谁、砖、锤子。【实验过程】
1、用锤子把砖敲成块。
2、把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
【实验结论】在谁的冲刷和碎砖块得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六)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实验过程】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做几次。【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头。
3、岩石选取易碎的页岩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岩或风化花岩做实验。
4、冷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实验材料】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杯、水、米尺。【实验过程】
1、在黑色手工纸上用面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发现面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实验现象】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结论】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实验室条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远远低于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断雨水对地表有强大的冲击力,天长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变地貌的现象。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实验过程】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1、皮筋在震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在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实验结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声音是有什么传播的?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实验过程】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是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入水槽中。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脑中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结论】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传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鼓膜作用
【实验材料】纸筒、橡皮筋、火柴、细线、小镜子。【实验过程】
1、把纸箱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棒的现象。【实验现象、结论】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棒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棒跳动。
(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鼓、碎纸屑。【实验过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实验现象、结论】
响声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流表、电池、导线、水槽。【实验过程】
1、用点燃的酒精灯烧木柴,看哪种木材更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
4、将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6、和其他物品比较轻重。【实验现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现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干木材不导电,是木材导电能力很弱。
(二)纸的吸水性试验
【实验材料】各种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胶水、尺子、水槽、水。【实验过程】
1、把各种纸条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能就好。
(三)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门、电流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软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现象。
4、把陶瓷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是否容易传热。
5、把陶瓷联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陶瓷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纸片。
【实验现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等。
(四)金属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闸门、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属的硬度。
3、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金属是否容易传热。
4、用放大镜,砂纸打磨,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金属从高空处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现象】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第五单元 水循环
(一)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目的】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实验过程】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二)沸腾
【实验目的】研究水沸腾的现象
【实验材料】铁架台、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实验过程】
1、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热之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书,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书。
【实验现象】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结论】把水加热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叫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二)凝结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凝结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小碟子、少量冰块、三脚架、石棉网。【实验过程】
1、在三脚架上市啊棉网,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上面。在烧杯上面装有冰块的小碟子上。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里不断产生气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现,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现水珠。【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四)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材料】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水、火柴。【实验过程】
1、把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沸腾。
2、把碟子放在沸腾的烧杯口上,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结论】碟子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地滴下来。这就是“雨”。
(五)模拟霜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霜的形成
【实验材料】冰、水、食盐、搪瓷杯。【实验过程】
1、先到半杯水,再加入适量的冰块。测定杯内的温度。
2、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待食盐溶化后在测定杯内的温度。
3、观察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实验现象、结论】
杯子的外壁上有一层白色粉末出现,这就是霜(形成霜的温度是0℃以下)。
(六)模拟雾(云)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实验过程】
1、在广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一块冰接近瓶口。
3、把冰从瓶口移开,在接近瓶口。
4、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接近瓶口,瓶口有“白气”出现,把冰移开,则“白气”消失。【实验结论】
“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多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高(低)空,形成了雾或云。
第二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册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刀片、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碘酒、滴管、吸水纸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准备好显微镜。
3、将洋葱切开,掰开一块内的鳞片;用刀片在鳞片表面轻轻划一个“#”,用镊
子在“#”字中间轻轻撕下一块洋葱鳞叶的表皮。
4、在载玻片上滴几滴水,用镊子夹住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中展平,用镊
子夹住盖玻片盖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5、在盖玻片的左边有水处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右边将碘液
吸过来,给洋葱表皮染色。
6、将做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夹好。
7、利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8、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洋葱表皮是有一个个小格子构成,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位,它的细胞结构也是不
一样的。
实验结论: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实验名称:摆的秘密
实验材料:细线、钩码、铁架台、秒表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做好一个摆。
3、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S摆动的次数。
4、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改变摆线的长度。测量新摆10S摆动的次数,并记录。
5、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质量增加。测量新摆10S摆动的次数,并记录。
6、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改变摆幅的大小。测量新摆10S摆动的次数,并记录。
7、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1、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2、改变摆锤的质量,摆摆动的次数不变。
3、改变摆幅的大小,摆摆动的次数不变。
实验结论: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质量、摆幅的大小无关。摆线越长,摆
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实验名称:模拟钻木取火试验 实验材料:砂纸、铁丝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用砂纸宝珠铁丝。
3、反复快速摩檫一段时间。
4、用手摸铁丝。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用手摸铁丝,铁丝变热了。
实验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实验名称: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材料:电池、包皮细电线、铁钉、大头针、导线、电池盒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包皮细电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
并记录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3、在同一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包皮细电线,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实验结论:
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磁力大;反之小。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反之小。
实验名称:电磁铁的磁极
实验材料:自制的电磁铁、电池、指南针或小磁针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指南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
3、改变电池的正负极,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4、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1、改变电池的正负极,电磁铁的两极有变化。
2、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电磁铁的两极有变化。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变化,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或线圈缠绕方向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实验名称:无处不在的能量
实验材料:铁丝、烧杯、乒乓球、热水、塑料梳子、碎纸屑等 实验步骤:
1、检查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用手弯铁丝,反复多次,观察现象。
3、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4、用塑料梳子在头上来回梳头,接着拿塑料梳子往碎纸屑里一放,观察发生的现象。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1、铁丝弯折处变热。
2、乒乓球鼓起来了。
3、碎纸屑粘到了塑料梳子上。实验结论:
1、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3、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实验名称: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纸条、蚊香、蜡烛、胶带。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用小刀将大可乐瓶的底部裁掉。
3、用小刀从大可乐瓶底部向上大约6CM处刻一个直径约2CM的圆孔。
4、点燃蜡烛、蚊香。
5、用可乐瓶罩住蜡烛,将蚊香冒烟处置于可乐瓶底部圆孔约1CM处。
6、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蚊香的烟被吸到瓶子里去了,瓶口处的纸条在上下晃动。
实验结论:空气被蜡烛加热变成热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顺着瓶口上升,冷空气则会
由底部的小孔流进去补充,这样就形成了风。
实验名称: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实验材料:自制的降落伞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选择悬吊物重量、绳长、绳子数量、伞面材料相同,伞面大小不同的两个降
落伞。将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降落伞哪个先落地。
3、选取伞面大小、绳长、绳子数量、伞面材料相同,悬吊物重量不同的两个降
落伞。将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降落伞哪个先落地。
4、选择悬吊物重量、伞面大小、绳长、绳子数量相同,伞面材料不同的两个降
落伞。将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降落伞哪个先落地。
5、选取悬吊物质量、伞面大小、伞面材料、绳子数量相同,绳子长短不同的两
个降落伞。将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降落伞哪个先落地。
6、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1、其他材料相同,伞面大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伞面大的下降慢。
2、其他材料相同,悬吊物重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悬吊物质量轻的下降慢。
3、其他材料相同,伞面材料不同的两个降落伞,透气性差的下降的慢。
4、其他材料相同,绳子长短不同的两个降落伞,绳子短的下降慢。
实验结论: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大小、伞绳长短、悬吊物质量、伞面材料有关,伞面越
大,下降越慢;悬吊物越重,下降越慢;伞面透气性差,下降就慢;伞绳越短,下降越慢。
第三篇: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观察月相
实验目的: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实验器材:黄色彩纸(每组十五张)、剪刀(每组一个)
实验原理: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形状。
实验步骤:
1.对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2.根据记录用剪刀剪出不同时间月相的样子
3.制作月相规律图
实验现象: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实验结果: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实验课题:“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验器材: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
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实验步骤:
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结果: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课题:放大镜下的发现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
实验原理: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更大。
实验结果: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课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实验器材: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布、纸、邮票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可以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
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2、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实验现象: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算出了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课题: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实验目的:了解白糖、食盐等晶体的形状如何
实验器材: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放大镜
实验原理:在放大镜下能更清晰地看到晶体的形状。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白糖,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碱面、味精,并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制作一些较浓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留下的痕迹,看看又是什么样的。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像雪花,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实验结果:每种晶体的形状都很规则。
实验课题:自制显微镜
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第四篇:科学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所需器材:蜡烛、光具座和光屏
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为实像与虚像
步骤:把可发光物放在距凸透镜比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物距大到什么程度成实像,小到什么时候成虚像,大概不同的凸透镜会有不同,要有一个参照距离才便于研究.实验原理 在物理上 凹镜和凸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的原理成像
现象: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f u=2f v=2f 倒 等 实 —— f2f 倒 大 实 u=f —— —— —— —— —— u 结论: 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一倍焦距以内是虚象,一倍以外是实象,不包括一倍焦距) 2、虚象同侧正,实象异侧倒 (虚象在同一侧,是正立的象,实象在异侧,是倒立的) 3、物小象变大,物大象变小 (物距变小,象变大,物距变大,象变小) 评估:上网验证,结论正确 应用:u>2f f u=2f v=2f 倒 等 实 —— f2f 倒 大 实 幻灯机 u=f —— —— —— —— —— u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报告 1.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可调电阻、电压表、电流表 各一个,连接导线若 干。以及被测电阻。2.实验步骤: ①电路连接: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的电阻两端。然后所有的器件都串联后接在电源上。②.闭合开关。 ③记录电压表读数 U1,电流表读数 I1,调节可变电阻。在记录U2 I2,再调节可变电阻。再记录 U3 I3 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算出电阻 3.实验总结 洋葱内表皮实验报告(1)在载玻片上_滴一滴清水。 (2)用小刀切一块0.25平方厘米鳞片,用镊子撕下一层洋葱表皮。 (3)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并用镊子展平。 (4)盖上盖玻片不留气泡,并用红墨水或碘酒进行染色。 (5)观察:若视野中有黑圈说明有气泡,细胞重叠很多说明所撕的表皮太厚,需将装片重做,观察时两眼同时张开。绘生物图时,标线要与底边平行,明暗亮度用小点的浓密表示。 下表皮附近的叶肉内的叶绿体的数量比较少,可以透过较多的光线。 显微镜操作实验报告 1. 调节亮度:由暗调亮,可以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反光镜的角度。 2. 将临时装片在载物台上适当位置固定好。 3. 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使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自上而下的调节,眼睛在侧面观察,避免物镜镜头接触到玻片而损坏镜头和压破玻片。 4. 左眼通过目镜观察视野的变化,同时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移,直至视野清晰为止。 5. 如果在视野中没有被观察对象,可以移动装片,原则为欲上反下,欲左反右。 6. 如果不够清晰,可以用细准焦螺旋进一步调节。 7. 如果需要在高倍物镜下观察,可以转动转换器调换物镜。如果视野较暗,可通过1的方法调节;如果不够清晰,可通过6的方法调节,但是不可以用4的方法。 8. 使用完毕后,请调节转换器,使空镜头孔对着通光孔,将镜筒调至最低后装入镜箱。;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第二单元光 2.3光是怎样传播的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一)。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实验过程: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二)。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 实验过程:①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 ②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实验结论: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5光与热 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 实验过程:①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②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1、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实验过程: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2、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第五篇: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