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报告(范文)



第一篇:实验报告(范文)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 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 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 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

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

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 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 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 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 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

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 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 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

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 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 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 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 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

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实验结论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5 实验名称 浮力

实验目的 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实验材料 弹簧秤、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刻度杯、细线

实验过程 实验一: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实验二: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实验结论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科学实验报告单6 实验名称 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实验目的 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材料 弹簧秤、钩码、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细线

实验过程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7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研究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 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食盐、白糖、烧杯、筷子

实验过程 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实验结论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科学实验报告单8 实验名称 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密度的液体对马铃薯受到浮力的影响

实验材料 马铃薯、钩码、弹簧秤、清水、浓盐水、酒精、量筒、太平、图片、糖水

实验过程 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烧杯里取一些盐水。

2、用滴管取清水往烧杯里滴(水要带颜色的)。

3、再分别在每个烧杯里倒入浓盐水、糖水和酒精。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实验结论 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科学实验报告单9 实验名称 衣服能使身体加热吗 实验目的 研究衣服本身是否能发热

实验材料 毛线衣物、棉织衣物、可密封的热水、温度计

实验过程 现分别测量笔袋和书本的温度,记录其数据;在测量外套分别包裹笔袋和书的温度,观察并记录

实验结论 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科学实验报告单10 实验名称 给冷水加热

实验目的 研究水在变热、变冷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材料 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太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实验过程(1)在试管里装满水,剪一块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用橡皮扎紧(2)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使试管内的水变热(3)观察气球皮的变化

实验结论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学实验报告单11 实验名称 液体的热涨冷缩

实验目的 观察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 实验过程

1、在平底烧瓶里加满冷水,滴几滴蓝墨水,用带橡胶塞和橡筋把玻璃管口盖紧标记。2.把烧瓶放进热水里,观察水柱的变化,做标记记录。3.把烧瓶拿出放进冷水里,观察水柱的变化,记录

实验结论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科学实验报告单12

实验名称 空气的热涨冷缩

实验目的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 烧瓶、玻璃管、常温水、热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实验过程 吸管一头装一点水,然后将另一头浸到装水的盆里。这样吸管内部 就密封了一定数量的空气。用手(或其它热源)捂管子,但是不可用力。空气受热膨胀,上端水柱被挤出。

实验结论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实验报告单13 实验名称 金属的热涨冷缩

实验目的 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材料 酒精灯、铜球演示器、钢丝条、刻度尺、木块、图片、资料

实验过程 观察一个铜球,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未加热时,刚好 能通过金属环,把铜球加热后则,不能通过金属环。

实验结论 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14 实验名称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 观察研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 铁丝、热水、铁夹台、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等 实验过程 实验一: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实验二: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结论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科学实验报告单15 实验名称 传热比赛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实验材料 塑料勺、木勺、钢勺、杯子、热水

实验过程 把塑料勺、木勺、钢勺放在同一个杯子里,然后加热,看哪个吸收热的温度最高。

实验结论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科学实验报告单16 实验名称 滴漏实验

实验目的 用水测量时间

实验材料 300毫升的塑料瓶子、100毫升的量筒、签字笔、铁钉、透明水杯 实验过程 在瓶盖上用剪刀打一个洞,然后取100毫升的水,记时开始把水倒入水中。记录好100毫升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实验结论 1瓶盖上的洞打得大,滴水的速度就快,水滴漏时间就短;洞打得小,滴水速度就慢,水漏完的时间就长。2漏水所需的时间与水滴滴完的时间快慢有关系。

科学实验报告单17 实验名称 摆的研究

实验目的 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有哪些 实验材料 摆绳(摆线)、三个大小相同轻重分别是20克、40克、60克的摆锤、铁架、秒表

实验过程 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实验二: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实验结论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科学实验报告单18

实验名称 昼夜现象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实验材料 小地球仪、蜡烛或手电筒、火柴、白纸、水彩笔

实验过程(1)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实验结论 昼夜交替现象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科学实验报告单19

实验名称:

17、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

实验器材: 电灯、地球仪、小标杆

实验步骤:

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

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

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

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地球公转至不同位臵,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的变化。

科学实验报告单20

实验名称: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实验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实验器材: 地球仪、手电筒、中间挖孔的两面色彩不一的纸板、纸张等。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

2、直观模型演示。(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

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

4、总结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地轴的倾斜造成北极和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 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备注: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第二篇:实验报告

课题:实验八:心电图描记及分析

教学目的:

1、初步辨认人体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并了解其生理意义和正常 范围。

2、学习心电图的记录、测量、分析方法及描记方法。

教学重点:

1、辨认人体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其生理意义和正常

范围。

2、心电图的记录、测量、分析方法及描记方法。

实验原理:心脏在兴奋中,兴奋得产生、传导及恢复可通过心脏周围组织和体液传播到身体的表面。利用表面电极从体表不同位置将心肌电变化引导到心电图机,所记录到的电变化,即为心电图(ECG)。

实验器材:心电图机、导电膏、75%酒精棉球、医用胶布、两脚规。

教学步骤:

1、接好心电图机的电源、地线、导联线,打开电源开关,预热3-5分钟。2.受试者静卧于检查床上,放松肌肉。在手腕、足踝和胸部按 放引导电极,接上导联线。为保证导电良好,再放置引导电极的 皮肤上用酒精棉球擦拭或涂少许导电膏,导联线连接方式是: 右手→红色,左手→黄色,左足→绿色,右足→黑色(接地),胸导联→白色。

3、将运转控制键置于“准备”档,导联选择开关置于“0 ”位。旋动“调零位”旋钮,使描记笔居中,然后将运转控制键转换到“记录”档,此时开始走纸,走纸速度为25毫米.秒-1

4、调整心电图机放大倍数:按下“标准电压”键,使1mv电压推动描记笔向上移动10毫米,然后旋动导联选择开关,依次记录Ⅰ、Ⅱ、Ⅲ等导联的心电图。每个导联记录时间约10秒,然后关闭运转控制键,使走纸停止。取下记录下心电图的纸,在纸上注明每个导联,然后测量分析。

5、心电图分析

1)波幅和时间的测量

A)波幅:当1mv的标准电压使基线上移10毫米时,纵坐标每一小格代表0.1毫伏。测量波幅时,正向波由基线上缘测量至波峰的顶点,负向波由基线下缘测量至波谷的谷底。

B)时间:心电图纸走速常用25毫米。秒-1档,这时心电图纸上横坐标的每一个小个代表0.04秒。2)心率的测量和心律的确定。在分析心电图时,首先要辨认出P波、QRS波群和T波,然后进行分析、测量。

A)分析心律:包括主导心律的判断,心律是否规则整齐和有无期前收缩及异位心律出现。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是:P波在Ⅰ导联中正向,若心电图中最大的P-P 间隔最小的P-P 间隔时间相差0.12秒以上,称心律不齐。成年人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率为51-100次/分。

B)心率测量和计算:P-P 间期即相邻两个P波之间的时间,R-R间期是相邻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都代表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过程。计算公式为:

心率=60/P-P 间期或60/R-R间期

如果P-P或R-R间期相差0.12秒以上,则可以数出连续10秒内出现的QRS波群波数乘以6。

注意事项:

1、记录心电图时,先将基线调到中央,使图形能再走纸的中央描出,防止造成基线不稳,和干扰的因素,基线不稳获有干扰时,应排除后再进行描记。

2、变换导联时,必须将输入开关关上,在转动导联选择键开关。

3、记录完毕后,将电极和皮肤擦净,心电图机各控制旋钮转回关的位置,最后切断电源。

应用和评价:

普通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疾病的常规检查。在运动医学上作为身体机能状态及疲劳的辅助诊断。运动心电图示临床诊断冠心病 的重要检查之一,亦可作为评估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及制定运动处方的依据之一。用于监测运动中心电变化。

作业:

1、2、做好记录结果,讨论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生理意义。完善实验报告,并对个人心电图进行分析和讨论。

课题:实验九:肌肉力量的测定

[目的]

掌握测定身体各部力量以及用极限下负荷推测最大力量的方法。

[原理] 肌肉力量常以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负荷的最大量或最大阻力来表示,一般用仪器来测定。

[对象] 学生。

[器材] 握力计、背力计、框铃、[步骤] 1. 握力(臂肌和手部肌肉力量的测定)测量时,将握柄调至受试者 2~5指的第二关节至大拇指“虎口”的距离。然后,一手握住握力计,指针向外,双腿自然开立,手臂下垂,全力紧握握力计。当握力计的指针停摆时,该读数即为握力值。连测3次(每次之间休息30s),记录最大值。

2. 背力(躯于伸肌力量的测定)受试者站立于背力计踏板的指定位置,调节背力计握柄的高度致使受试者上体前倾 30 0 的位置(平齐膝关节),然后手心向里紧握把柄,双腿伸直,用最大力量伸腰直臂上拉背力计。测量3次,取最大值记录。测量时,应仅靠上体从前倾30 o 角挺直时所产生的力量拉动背力计,不得借助屈臂、屈腿和身体后倒的力量。

3. 腿力(腿伸肌力量的测定)受试者站立于背力计踏板的指定位置,受试者膝节关弯曲 130~140 o,调节背力计握柄的高度使其支持在大背力计。测量3次,取最大值记录。[作业] 根据全班同学所测的结果,按不同性别和专项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十: 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

[目的] 掌握评定训练水平的简易生理学方法 [原理]

通过测定受试者安静状态、定量负荷状态、最大负荷状态条件下的生理学指标来评估受试者的训练水平。

[对象] 体育系学生或运动员。[器材]

跑台、肺量计、心率遥测仪、秒表、血压计、听诊器、反应时测定仪、75﹪酒精和棉球。[步骤]

1. 安静状态时的生理指标

一般常测定脉率或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呼吸深度,闭气,肺活量,反应时等。2. 定量负荷实验

(1)心功能指数(瑞典)

①受试者静坐 5min,然后测定3次稳定的15s脉率,换算成1min脉率(P 1)②令受试者在 30s内做30次起蹲。

③测量恢复第 1、2min前15s脉率,折算成1min脉率,分别定为 P 2 ,P3.④将各值代入公式计算其指数。并按下列表的K值进行评定。K=P 1 +P 2 +P 3-200/10

心功能指数评价表

指数 评定 <0 优 1-5 良 6-10 中 11-15 下 >16 差(2)阶梯实验指数

①受试者以 30次/min的节奏连续蹬台阶(成年男女分别蹬50cm和42cm高度的台阶)5min。②测量恢复期第 2,3,4min前30s的脉率(f 1,f 2,f 3)③将各值代入公式,计算其指数,然后根据 K值按专用表进行评价。K = f(s)/[2×(f 1 +f 2 +f 3)]×100

哈佛台阶试验心血管机能评定表

哈佛指数 评价等级 <55 差 55-64 中下 65-79 中上 80-89 良好 >90 优秀

[作业]

将两个同专项的学生所测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训练水平。

第三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拟进行的会计模拟实验的基本情况,在接下来的会计模拟实验中,有明确的前提条件。知道所应遵循的规则和方法以及在会计模拟操作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使整个操作过程不至于中断和与制度不一致。

2、通过实验使学生能进行从开设账户、处理一般经济业务到计算成本、进行期末结转和最后出会计报表等会计的一整套流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所学的会计知识进行运用、提高,以胜任今后的实际会计工作。

3、通过实验使学生对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主要方面的财务决策深入了解,通过对财务案例的研讨、剖析,培养学生自己收集相关信息、剖析案例、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加上教师适当指点、讲授,并组织集体讨论,使其能充分适应以后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实验中要注意的是案例讨论不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手工会计实务

2、电脑模拟会计实务

3、财务案例研究与讨论

三、实验环境与实验软件

四、实验过程与步骤简述

五、实验总结与建议

第四篇: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地点: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实验名称: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动态分区分配的算法。

2、熟悉并掌握动态分区中分区回收的各种情况,并能够实现分区合并。

二、实验内容:用高级语言模拟实现动态分区存储管理,要求:

1、分区分配算法至少实现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中的至少一种。熟悉并掌握各种算法的空闲区组织方式。

2、分区的初始化——可以由用户输入初始分区的大小。(初始化后只有一个空闲分区,起始地址为0,大小是用户输入的大小)

3、分区的动态分配过程:由用户输入作业号和作业的大小,实现分区过程。

4、分区的回收:用户输入作业号,实现分区回收,同时,分区的合并要体现出来。(注意:不存在的作业号要给出错误提示!)

5、分区的显示:任何时刻,可以查看当前内存的情况(起始地址是什么,大小多大的分区时空闲的,或者占用的,能够显示出来)

三、实验代码

四、实验结果

1、选择操作界面

2、选择操作分配内存

3、查看内存分配情况

4、释放内存

五、实验总结

注意:1.标题格式黑体4号加粗,正文宋体小四

2.实验结果给出你程序运行时的截图

3.实验总结是通过这次实验你学到的及不足的等方面的内容。

4.检查过的实验不交实验报告,但要提交程序代码文件。四个实验全部检查过的至少交一份实验报告。

4.实验报告的文件名就是实验一/实验二等,所有自己的实验报告和程序放到一个文件夹中,文件夹的名称是“学好姓名”,将文件夹压缩后发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建立本班实验报告文件夹,文件夹名称就是“专业班级”,压缩后于13周周二下午将实验报告发给我。

第五篇: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报告知识述要

实验报告是以实验本身为研究对象,或者以实验作为主要研究手段而得出科研成果后所写出的科研文书。实验报告具有一般科研文书的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等特点。

(一)实验报告的概念和用途

实验报告是实验者在某项科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完整真实地记录、描述某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是对实验工作的总结和概括,是整个实验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验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科研活动中,实验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或假设的重要方法,而实验报告是实验环节的理吐升华,是实验工作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具有情报交流和资料保存的作用,有利于不断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提高实验者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专业学习中,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测试结果等汇总的文字记录,是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也是特定专业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报告的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科研态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研究工作中撰写科研成果报告或科学论文的模拟训练,有益于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二)实验报告的特点

1.科学性

实验报告的科学性是指报告的材料真实、准确。内容正确、客观,论证严密、充分,经得起重复和实践的检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没有严格的科学性,实验报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实践性

实验报告的实践性是指实验报告来自于科学实验活动,是必须认真撰写的实验记录和总结,是特定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基本环节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胜、可操作性、可重复性。

3.规范性

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主要是指形式和规格上必须按照统一编排的标准来表达,这是科研活动自身的科学要求和信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报告高效统一的记录、整理、检索、评价以及传播、交流等。

二、范文示例

按实验报告的内容及性质,实验报告可分为两种,即检验型实验报告和创新型实验报告。

(一)检验型实验报告

检验型实验报告是实验者根据特定专业实验课程的安排和要求,通过某项实验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或通过重复前人已做过的实验来检验或印证理论而写的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报告一般有固定的实验项目,常常以表格的形式来反映,主要用于教学。

(二)创新型实验报告

创新型实验报告是实验者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开拓实验或进行一项新的研究实验时所写的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报告或描述一个全新的实验,或得出更高精确程度的结论以修正前人的实验,或用新的实验方法重新验证已有的结果,是一种汇报和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三、写作格式及要求

(一)写作格式

实验报告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

实验报告的标题即实验名称,是实验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种。前者如《验证欧姆定律》《“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报告》等,后者如《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作文教学新思路―“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大豆化学品质检验―蛋白质测定》等。

教学中运用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实验报告往往以“实验报告”或“xx课程实验报告”等作标题,而将“实验名称”作为内容中的一项。

2.署名和日期

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报告往往要注明实验者的姓名、学号、实验组号及组内编号、合作者、日期、地点、实验条件等信息。

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实验报告往往要写明研究者的工作单位,或写明某某课题实验者或负责人、组长、撰稿人,并注明所在学校,其他人员可写在报告的结尾处,以示对实验报告负责,并便于读者与之联系。

3.前言

前言一般分条列项说明实验的研究对象、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实验目的、实验准备等,语言应高度凝练概括。

前言在某些实验报告中也可称为“导言”,简明扼要地说明实验课题的来源、背景,实验进展情况,实验对象和规模等,表明解决该课题的实际意义。有时以 “问题的提出”的形式介绍研究的目的、选题的依据、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框架等。

4.正文

(I)实验原理。简要说明进行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实验涉及的重要概念,实验依据的主要定律、公理、公式、相应的电路图或光路图等。

(2)实验设备。写明所用仪器设备的原理、名称、型号和主要规格,用具、耗材的名称,实验装置等。

(3)实验方法。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让别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以评价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也便于他人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重复实验。

(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根据具体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或操作流程图或操作工作表,展现实验的过程及意义,并正确、全面、详尽地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

(5)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实验活动价值的反映和体现,要求如实地记录实验的所有结果,包括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各项数据,并通过代入公式计算等方式进行必要的处理。实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可靠。

(6)分析和讨论。写明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与预测或已知推论的结果的比较,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等。这一部分是实验由感比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反映,表达的是实验者的见解。

5.结论

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作出结论。

6.备注和说明

说明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实验后的心得体会等。有些类型的实验报告以“附录”标明实验研究过程中收集积累的重要的原始资料和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工具、手段、设备等。

7.参考文献

报告的末尾应注明实验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的来源。参考文献的排列可参阅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期刊应包括作者、论文题目、页数、期刊刊名和期号等,著作应包括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及页数等。

上述几个项目在实验报告的实际运用中并非缺一不可,应根据学科特点、专业性质、实验类型等实际需要来确定和组织实验报告的结构形式和内容。

(二)写作要求

1.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实验者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分析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描述各种现象和测得的数据,不可夸大、缩小或杜撰,也不能照搬教材或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切忌弄虚作假。

2.说明准确,层次清晰

写作时要准确地介绍实验的目的、设备、原理、方法、步骤、结论等,结合实验结果展开分析、推导结论、升华认识,数据确凿可靠,说明恰如其分,分析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图表准确合理,书写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行文习质,这也是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意识的训练。

3.格式规范,表述科学

实验报告的各项内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写作时应严格按照统一的形式和规格进行撰写,不得随意增减项目。实验报告一般应多用精练的短句,文字表述要简洁明白、恰当准确,避免模棱两可和易产生歧义的表述,尽量采用专业术语,不用自造的不规范的简化字或代号。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