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发言材料如何领会领导意图
写发言材料如何领会领导意图
主题是材料的灵魂和“纲”,是材料成败的关键所在,无论写什么材料,主题都必须鲜明。提炼和确定讲话材料的主题,与其它材料有所不同,更要突出强调与领导思想、观点和工作意图的一致性。领导意图应该是讲话材料的主题,有关中心内容,基本观点,主要事例等等,都要以贯彻领导意图为核心。也就是说,领会好领导意图,是提炼和确定主题,最终起草好讲话材料的首要前提。
对领导意图把握得越全面、越准确、越深刻,确定讲话材料的主题就越能与领导的思想相吻合;这个主题提炼得越鲜明,就越容易通过。否则,就可能反复,甚至推倒重来。通常领导对自己的构思,领导认同后就可以起草;第二种是只交待一个大概的想法,其它的由起草者自己去考虑发挥;第三种是既交待总的思路,又同起草者共同商量详细提纲,尔后再起草。这种交待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起草者要有一个认真领悟、反复消化的过程。这方面,我感受较深的有四点:
首先,要善于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理解领导意图
领导处于领导岗位,统揽着单位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思考问题,发表意见,首先是着眼全局提出来的。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越是从全局上、政治上思考问题,思想水平和站立点就越高。机关的同志,尽管主观上也想着站得高一点,但由于岗位和业务工作的局限性,有时对事物的认识,就往往存在一些距离。这种因看问题的角度、高度不同而导致的对一些问题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机关的同志与领导难以实现同步思维,起草讲话材料时,领导意图也就难以得到很好的领会和体现。如何缩小机关和领导之间的这种差距,提高讲话材料的起点和层次,关键是要从政治上、全局上去多作思考。一个是平是要注意对全局情况的学习、积累与掌握。平时多学习,勤思考,知识面就宽,视野就开阔,看问题、出思想,起点就高,就能够不断地了解全局、熟悉全局,实现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再一个是从接受任务那天起,要尽快进入角色,从领导的角度考虑和透视问题。就是说,假如自己是领导,需要讲哪些问题,没必要讲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需要作具体深刻阐述,哪些问题只需要作简单附带,心里要多琢磨。这样,钻得越深,材料的立意就高,就越能接近领导的思想高度。
其次,要善于从上情和下情的结合中分析领导意图 领导意图从哪里来?来自于对上级指示精神的学习贯彻,来自于对单位实际情况的分析判断。因此,上情与下情,是各级领导经常关注的两个基本面,也是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中来把握领导思考问题的轨迹,掌握其意图的精神实质。这一点,主要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努力吃透上级的指示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方面的文件,特别是学习了解上级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指示、规定,有什么新的举措等等。对上边的东西不真正了解掌握,领会领导意图就难以把握方向和原则。就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另一方面,要切实摸清单位建设的有关情况。就是要掌握单位建设中有关大量的数据材料。如果对下边的情况心中无数,领会领导意图往往容易原则来原则去,很难贴近实际,加以具体化,写出来的讲话材料也没血没肉,没有说服力,缺乏针对性、指导性。第三个方面,要学会“上情”与“下情”的结合,就是要对“上情”和“下情”进行思维上的“二次加工”,变成自己的思想,悟出独到的东西,这样在领会贯彻领导意图的过程中,就能扩展开来,飞跃起来,领导对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是怎样理解的,对单位的情况尤其是“热点”、“难点”问题是怎样看的,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设想等等,就能够比较好地融会贯通了。
再次,要善于从连续性一贯性中去把握领导意图
领导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些基本的、根本性的问题上,又大都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因此,领会领导意图,必须坚持联系与发展相统一的观点,注重其思想的连续性、一贯性。具体说,要善于从领导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机、针对不同对象的讲话中去把握一些共性的东西,用这些共性的东西开阔我们的思路,丰富和充实领导最近强调的一些思想观点:要注意从领导平时经常流露和表达的一些思想观点中去理出一贯的、基本的思想,以这些基本的思想为指导,加深对领导新提出的思想观点的理解: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遵循领导意图,又不拘泥于领导的某句话、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对一些认准了的问题,该完善的完善,该充实的充实,这既是正确贯彻领导意图的需要,也是创造性地发挥和拓展领导意图。
最后,要善于在民主讨论、平等交流中去了解领导意图
善于在民主讨论、平等交流中去了解领导意图,主要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要多问问身边的同志,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全面深刻地了解领导思想、经历、素质、爱好、风格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要多向机关老一点的同志、多向与材料内容相关部门的同志请教。机关老一点的同志,自然了解领导多一些,把握领导思想也就好一些:与材料内容相关部门的同志,比较熟悉某项工作,比较清楚领导对某项工作的看法、主张,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对更好地领会领导意图大有帮助。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争取多与领导本人接触,尽可能多地听听领导本人的思想和想法。哪怕是断断续续、一点点的交待,里面都闪烁着领导的思想火花,下来后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反复琢磨,就可以比较好地领会领导的真正意图。有时如果自己与领导的思想想法不是很一致,或者感到有的问题领导一时没有想到,或想得不全面,就要主动提出来,有根有据、有理有节地说服领导,争取把好的思想观点写进去,变为领导的思想,变为指导单位工作的依据。但必须调强一点,如果自己的思想想法提出后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就说明与领导意图还有差距,就要舍得放弃,无条件服从。
第二篇:正确接受和领会领导意图的方法
正确接受和领会领导意图的方法
领导意图就是领导者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倾向和企图,即领导工作的基本思想。正确接受和领会领导意图是对秘书人员的基本要求,是秘书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秘书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要正确接受和领会领导意图,就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从把握领导工作的热点上领会领导意图
领导工作热点是领导者在一定时期内工作意图最为集中的表现,抓住了热点,就等于抓住了领导意图的核心,就能与领导工作同步。但是领导意图是围绕每个时期中心工作形成的,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为此,秘书还必须连续不断地领会领导意图。
(二)从把握领导思想的闪光点上领会领导意图
一般来说,领导者所提出的意见是比较完备和深刻的。但对某项新的意见往往是零散的、片断的。秘书要善于从这些零散的、片断的意见中抓住领导思想的闪光点,认真领会和加以深化,以进一步完善领导意图。
(三)从不同角度捕捉和领会领导意图
一要善于紧紧抓住领导意图的要点与核心,把领导意图同上级指示精神和下级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做到上下一致,有理有据;
二要善于以主要领导人的思想为主线,多方面吸收其他领导人的意见,集思广益,综合归纳,以形成领导集体的意图。
(四)从把握领导个性特点中领会领导意图
由于领导各自的性格、能力和工作方式不同,其授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从授意程度上看,有简洁式的,有详细式的;从授意的内容上看,有观点式的,有素材式的;从授意的方式上看,有直接式的,有间接式的等等。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具有接受和领会不同类型领导意图的本领,适应每一个领导者的特点。
(五)从把握领导意图的实质上领会领导意图
(领导意图有明示性意图和暗示性意图、确定性意图和非确定性意图、总体工作意图和具体工作意图之分。无论哪种领导意图,秘书都要注意把握其精神实质,认真贯彻落实。为此应注意:对明示性意图,要坚决照办;对暗示性意图,要心领神会;对非确定性意图,要补充完善;对确定性意图,要如实贯彻;对总体工作意图,要始终遵循;对具体工作意图,要灵活执行
第三篇:领会首长意图是做好干部首要问题
领会首长意图是做好干部首要问题
机关是党委首长的参谋部和智囊团,是连接上下级之间、本级党委与基层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组织各项工作落实,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总开关。机关的这一地位和性质,决定了机关的组成人员,也就是机关干部,使命特殊、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也决定了一名机关干部必须精明强干、文武兼备、素质过硬。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称职合格的机关干部队伍,就不可能有参谋有力、协调有方、运转高效、有所作为的机关。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称职合格的机关干部呢?本刊自今日起推出由海军某支队政委汪光鑫同志撰写的一组《机关干部素质系列谈》文章,与读者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位领导同志讲,机关干部分三种:一种是既能理解领会首长意图,又能表达首长意图;一种是能够理解首长意图,但表达不出来,反映不出来;还有一种是不能理解、甚至曲解首长意图。每个机关干部要当好首长的参谋和助手,就要力争做第一种类型的人。
机关干部作为党委和首长的参谋,无论是起草讲话、拟制公文,还是完成首长交办的事情,完整准确地理解、领会首长意图是首要的问题。所谓首长意图,是指首长在布置工作、下达任务、发出指令时的本意或精神实质,以及提出的工作意见、工作标准和工作目的。如果对首长的意图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体现不好,或者曲解了首长的意思,就很难按照首长指示完成任务,甚至出现“出力不讨好”、落实结果与首长意图南辕北辙的难堪局面。因此,正确理解领会和把握首长意图,是机关干部的基本素质,也是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前提。
机关干部在首长身边工作,有的甚至很长时间跟随首长,有条件也应该用心把握首长的思想、积累首长的思想。要“善闻其言”,注意收集领导经常讲什么,从平时言谈中捕捉首长思想,无论跟随首长下部队检查工作、参加会议,还是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对领导每一点闪光思想火花,都要记录下来,揣摩领会,特别是首长反复强调的思想一定熟记于心。要“善观其行”,行为是思想的客观反映,首长意图往往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有心者应该从首长的点滴行为表现中发现其思想和主张,并细心观察对比。要“善观其文”,无论是首长亲自撰写的文稿,发表的文章和各种批示,还是给草拟材料提出的修改意见,无不反映首长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只要机关干部悉心研究首长这些批文批示,就能从中把握其思想本质,洞察其意图。
机关干部要经常面对首长受领任务,领受任务的过程实际也是理解首长意图的过程,这个关键点极其重要,有经验的机关干部都会认真倾听,主动询问,对领导布置工作、下达任务、发出指令的本意,对工作的标准、要求和时限,做到吃透弄懂,心中有数。如果没有弄清楚,或没有完全理解,不要怕首长责怪和批评,一定要大胆主动询问首长的考虑和想法,甚至可以与首长一起讨论,在交流中深化对首长意图的理解,在理解中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判断,了解首长最关注什么、最想表达什么、最想用力抓什么,使自己始终围绕首长意图进行思考。
机关干部虽然职务不高,工作范围有限,但要正确理解首长意图,必须做到不在其位学谋其政,看问题的立足点同首长保持一致,站在同一高度、同一立场、同一方向,沿着同一思路、同一目标来思考问题,决不能只从自己分管业务工作的局部看问题,这样难以准确理解首长意图,甚至还会曲解。这就要求,机关干部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在正确理解和把握首长意图的基础上,联系首长交代意图的背景条件,弄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联系背景条件进行分析、综合、提炼、概括,力求得出符合首长意图的结论,不断完善首长意图,发展首长意图,使首长意图系统化、具体化,确保首长意图落于实处,产生实效。
第四篇:秘书领会领导意图的技巧,受意时不能一知半解,理解时不能生搬硬套
秘书领会领导意图的技巧,受意时不能一知半解,理解时不能生搬硬套
秘书工作人员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办事人员,无论是为领导起草讲话、拟制公文,还是完成领导交办的事情,都会遇到如何正确把握、领会领导意图的问题。所谓领导意图,主要是指领导在布置工作、下达任务、发出指令时的根本意图或精神实质,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或要求。如果对领导的意图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就很难按照领导的要求完成任务。因此,正确领会和把握领导的意图,是秘书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也是当好领导参谋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
一、领会领导意图应注意把握的基本方法
我们知道,由于领导交待意图的时机、场合和方法不同,领会起来有难有易,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意图十分明确、具体,有的则比较笼统、模糊。对只交待大体思路或基本想法的意图应如何领会?我体会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从领导的言谈中捕捉。领导的发言和口头交待,是领会领导意图的主要途径。领导的设想、主张,大都要通过言谈体现出来,所以无论是与领导一起检查工作、参加会议,还是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对领导的讲话以及主要观点和主张,都要注意准确记录下来,特别是对领导的口头交待,更要全面记录,反复领会。另外,对领导在各种非正式场合的谈话,平时比较零碎的看法、意见等,也要“善闻其言”,注意搜集。这些虽然一时可能用不上,但它往往是形成领导意图的重要过程和内容,把握它就能为及时、准确捕捉领导意图打下基础。
二是从领导的行为中发掘。行为是思想的客观反映,领导的意图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对领导意图的把握不仅要善于“听其言”,还要善于“观其行”,比如,这段单位他比较关注哪方面的动态、去哪些单位调研、与哪些领导和部门交谈,喜欢哪些方面的话题等等,注意从领导的行为表现中发现其思想和主张。
三是从领导的“办文”活动中揣摩。无论是领导亲自撰写的文稿,阅读的各种文件、报刊的批示、阅示,还是为下级人员草拟材料提出的修改意见,都常常是领导对某一问题的思想和观点的反映。悉心研究领导的这些反映,就能从中把握其思想本质,洞察其意图。四是要善于站在领导的高度观察思考题。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看问题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和结论也往往不同。领会领导意图时,如果站在自己分管工作的局部看问题,往往导致理解层次偏低,得出结论片面。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做到与领导同步思维,善于围绕领导的主要观点,按照其原有的思路进行思考,并以此为主线反复琢磨、领会,把领导的思想和意图拿准吃透。另外,要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有关精神,了解涉及到的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力争经过自己的全面思考,逐渐使领导本来不成熟的想法趋于成熟,非确定性的意图上升为确定性的意图,一般化的意图上升为具有某种特色的意图,再及时与领导一起确定、交流,从而准确而富有创造性地领会好领导的意图。
二、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要注意深化和完善
我们在领会领导意图时,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由于工作忙、头绪多,领导传达意图时,往往只是一些零碎的观点和初步的设想,作为领导的“参谋”,在这些方面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深化领导意图,并根据时间的发展,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使领导意图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遗漏的予以弥补,偏差的予以校正。
要深化领会领导意图,就要联系有关背景条件思考。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上级的指示和要求,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都可以使领导萌发一些观点,反过来说,领导的意图也往往可以从这些背景条件中找到“注释”。所以,我们就要紧密联系领导交待意图的背景条件,弄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便深刻地领会好领导意图。特别在理解重要问题时,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联系背景条件进行分析、综合、提炼、概括,得出符合领导意图的结论,为深化领导的意图提供保证。
当然,我们领会贯彻领导意图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领导意图一旦付诸实施,就要搞好跟踪调查,经常向领导反映执行的进程、成效和经验,尤其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反馈给领导,以便于领导及时了解情况,对自己的意图进行修正、充实和完善。
三、领会领导意图注意克服几个主要问题
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应特别注意克服和纠正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受意时不能一知半解。口头受领领导意图时,有的本来对领导意图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没有弄清领导的本意,但由于怕领导说自己理解能力差,思维不敏捷,不敢当面向领导询问,更不敢提“为什么”,只好轻率违心地回答“明白”、“是”,作出没有问题、坚决执行的承诺。由于受意模糊不清,理解起来往往陷入困境,甚至“卡壳”。有时之所以“出力不讨好”,在领导面前出现“这不是我的意思”的难堪局面,受意不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是理解时不能生搬硬套。有的在理解领导授意时,习惯于照话直录,机械套搬,从表面上孤立地去理解;也有的拘泥于只言片语,片面咬文嚼字,由于理解时不全面、不系统,缺乏连续思维和综合思考,往往只能依葫芦画瓢,挖掘不出深层次的东西,只能产生出“半成品”。要创造性地领会好领导意图,就要努力提高思维层次,拓宽思维渠道,不断积累学习,否则就难以向领导交出满意答卷。
三是贯彻时不能惟命是从。有的在理解领导意图时缺乏正确分析和深思熟虑,有顺风倒的现象,始终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建议不敢提,问题不敢指,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事实上,绝大多数领导都是喜欢广开言路,博采众长的,只要问题提得准,方法适度,领导会虚心接受的。
四是处置时不能固执己见。有的在领会领导意图时,为服务思想树得不够牢固,不管领导好恶,喜欢用自己的“口味”取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领导身上。更有甚者,自视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对领导意图你按你的意思说,我按我的想法办,这就更不对了。当自己的观点与领导意图有分歧时,最好适时提出有理有据的建议,供领导参与,最后还得由领导定夺,不能先斩后奏,喧宾夺主,更不能我行我素,固执己见。
总之,准确领会、把握领导意图的过程,是一个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总结、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高我们领会、把握领导意图的技巧,提高做好机关工作的本领,提高我们做好服务保障、参谋助手工作的质量。
第五篇:三准确理解领导意图.
准确理解领导意图
机关的机关 机关生存技术手册
收藏本书 字号-+
机关无论大小,说到底都是党委或领导的办事机关。所以,准确领会和理解领导的意图,是赢得领导信任的重要一环。
这里所说的领导意图,是指领导在布置工作、下达任务、作出指示时的本意或精神实质,希望达到的目标和效果。领导意图,既反映了领导对某项工作的思想和要求,又体现了其独特的领导艺术、思维方法和处事原则,往往具有切中要害、揭示规律、触及本质的特点。作为机关干部,无论是决策之前当参谋、提建议,还是决策之后传达实施、抓好落实,都必须把领导意图理解准、领会透。
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机关干部在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常见的现象有:要么对领导的意图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要么浅尝辄止,理解不准,把握不全,与领导的本意相差甚远;要么只领会表面,悟不到本质,领会不了领导的真实意图,甚至与领导的意图背道而驰。平时机关草拟的某些文件,一遍一遍被领导打回来,其中多数不是文字问题,而是与领导的意图不吻合,即使是文字问题,也说明没有正确表达领导的意图。
要悟透领导的本意
机关干部必需完整准确地理解领导意图,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偏离本意。
清朝雍正年间,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名叫童华的人,从浙江调到苏州任知府。当时,皇帝下诏书,要清查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来江苏地区拖欠的1200余万的税款问题。江苏巡抚接到圣旨,认为应该严加追缴。于是就要求欠税的人几天内要缴清,否则,予以逮捕。结果抓了1000多人。
童华到来后请求宽限一些时日。巡抚大怒,斥责他说:“你敢违抗圣旨吗?”童华说:“我不是违抗圣旨,而是落实圣旨。皇上知道有多少年的欠税问题,他没有下令严追,而是下令清查,就是想弄清来历,查明原因。是在官,还是在民;是应征,还是应免。搞清楚之后,奏请圣上裁决,这是圣旨的本意。现在如果不弄清圣上的本意,要求将十五年的积欠马上解决,这是横征暴敛,不是清查。现在请您宽限三个月,将情况搞清楚,上奏圣上。”(“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清史稿•童华传》)
巡抚答应了他的请求,释放了1000多人。并将江苏欠税的情况登记造册上报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苏巡抚严查的事。皇上很生气,下令要严加处理。圣旨的本意果然如童华所言。
这件事可以看出,在如何落实圣旨的问题上,巡抚与知府之间之所以出现严重分歧,其原因就在于对圣旨理解的不同。巡抚认为“清查”,就是要严加追究;知府认为“清查”,是弄清来历,查明原因。按照巡抚的理解,就会造成横征暴敛、民怨沸腾、政局不稳的严重后果。幸亏童华说服了巡抚,让他纠正了落实执行中的错误行为。所以说,悟透领导的本意非常重要。
要悟透领导的深意
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我们对领导的决策指示和要求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把深意理解透彻。
1949年建国前夕,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商讨新中国成立的具体事宜。会前,毛泽东同志提出,“开国大典的礼炮要放28响”。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放28响不符合国际惯例”(国外最高礼遇的炮响为21响)。委员中不少人都知道,礼炮最早源于英国海军,当时最大战舰装有21门大炮,全部鸣放便是最高礼仪,这是21响礼炮的来历。其次是19门炮,19响便是次一点的礼节。1875年,美国人从英国那里学来了这种方法,正式采用放礼炮的礼节,后来便风行世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一般欢迎礼炮的讲究是,国家元首或相当于元首的贵宾(如总统、国王、天皇、执政党主席等)鸣放21响,政府首脑或相当于政府首脑的贵宾鸣放19响。可能是源于此吧,有的委员们把21响礼炮作为最高礼遇了。
听到委员们的异议,毛泽东同志也未作解释,只叫大会筹委会的唐永健同志起草个说明。说明怎么写,他也没交代。接到任务后,唐永健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提出放28响礼炮,肯定有他的充足理由。他详细研究了各国庆典礼炮的放法。实际上,庆典礼炮并不像欢迎礼炮那么讲究,它都是各国自行规定的,很有些随意性。比如英国君主诞辰、加冕庆典鸣放62响;美国国庆时鸣放50响,表示美国有50个州。也可能受此启发,唐永健起草的说明是这样写的:开国庆典用54门大炮,放28响。54门大炮表示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共54个各方面人士;放28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好28岁,28响就是28年党的奋斗史的礼赞。这个说明送上去后,毛泽东二话没说,挥笔就签上了他的大名。就这样,新中国在28响礼炮的轰鸣声中诞生。
再深一步研究,我们就不难看出,唐永健把首长意图参悟得很透。我们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大体都是28年。第一阶段,从毛泽东同志1893年12月26日诞生,到1921年7月参加党的“一大”,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刚好28岁;第二阶段,从1921年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起,率领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奋斗,终于推翻三座大山,缔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年毛泽东同志是56岁;第三个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逝世,大体上又经过28个年头。有人说,毛泽东同志这一生与28这个数字结下不解之缘。“毛泽东”三个字的繁写体,也正好是28画,他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写的“寻友启事”,落款就是“二十八画生”。在延安时,毛泽东同志有一次同谭政同志(解放后曾任总政治部主任、大将军衔)谈话,深刻而风趣地说:“谭政同志啊,不知你注意了没有?你的名字谭政这两个字是28画,我的名字毛泽东也是28画,我们共产党这个共字拆开了也是‘廿八’。我们都是共产党人,要做共产党的事啊”。当然,毛泽东同志与28有缘,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不过是某种巧合而已。但是,机关干部理解领导意图,必须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样才有利于达到准确的程度。
要悟透领导的真意
据说,当年,“东北王”张作霖在一次宴会给日本人书写条幅,有意落款为“张作霖手黑”,秘书不知其中的讲究,好意提醒应作“手墨”。张作霖听罢大加训斥:我难道不知道“墨”字下面有个“土”?事后他解释说,正是因为日本人索字,才不能带土,这叫“寸土不让”!原来张作霖是选择一种暗示性方法来表达真实意图,秘书不懂其中的奥妙,自然理解不了深刻涵义。
一般来说,领导讲话都是直截了当的,意图表达得非常明确,这时正确理解贯彻比较容易。但有的时候,由于受到某种限制,只好采取点到为止、旁敲侧击的办法,领导意图表达得十分隐晦模糊,有时可能只是某种暗示。比如,领导对某个事情或问题已经有所思考,但不好明确表态,这时可能选择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或签上一个名,或者画上一个圈,这是什么意思,是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需要机关人员慢慢去体味。还比如,领导交代任务,就是简单的几句话,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你对领导意图似懂非懂,也不多问,便凭想当然办事,结果,事办完后很可能与领导的要求南辕北辙,给领导留下个不会办事的印象,费力不讨好。还有一些事情,看起来领导表态要办,其实内心不想办,需要机关在领悟之后给挡挡驾。所以,悟透领导的真实意图非常重要。陈布雷一生跟随蒋介石,深受蒋介石的器重,他总结出的办事经验——先斩后奏,斩了不奏,奏了不斩,不斩不奏。现代人改为——做了不说,说了不做,不说不做,又做又说。这实际上是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而采取的不同行事方式。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可以批判和争鸣。我们主要是借事说事,启发一种思路,这就是理解领导意图时,一定要把寓意悟出来。能听得出弦外之音,看得出难言之隐,品得出个中奥妙,这样工作起来才会贴谱、上道、顺劲。
有经验的机关干部,在接受领导交代的任务后,不是匆忙动手,而是首先把领导关于此项任务的真实意图搞清楚,把任务的性质、目的、要求搞清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一般来说,领导交代的事项,大都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内容——办什么事?二是时限——什么时间完成?三是要求——工作标准、注意事项等。机关干部在接受领导交办的事项时,一定要把这三个要素搞清楚。当领导交代的任务比较凌乱时,要用三个要素加以归纳整理;当领导交代的任务过于简单时,要用三个要素加以发挥完善,简要地口述自己对任务的理解,得到领导认可后再行动;当领导交代的任务超越客观实际、难以完成时,要用三个要素加以调整,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供领导参考。通过把握三要素,为理解和落实领导意图奠定基础。
把握领导意图的途径
对领导意图的理解把握,除了从党委决议、领导讲话、重要工作部署去领会外,还要把工夫下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重大任务或重要情况,主动请示,问一问领导有什么考虑;领导阅读文件、报刊和资料后,看一看有什么批注,有什么新的思想;在领导与你的交谈中,听一听有什么新的决心意向;领导批评表扬时,理一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力求做到与领导同步思考。具体讲要注意这么几点:
1.要掌握领导的关注点。就是要跟踪领导的“视线”,搞清楚一段时间或一项工作,领导最关注的是什么,这样才能跟上领导的思路,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有时,由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领导对某个问题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把领导的意思理解偏了。
2.要掌握领导的着力点。就是准确理解领导对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分析,搞清楚什么是必须牢牢抓住的关键之处,什么是必须克服的薄弱环节,什么是必须预见的牵连影响,什么是必须防范的重要情况等等,这样才能搞准做好工作的着力点,把工夫下在最重要的地方。
3.要掌握领导的警觉点。就是要搞清楚一段时间或一项工作中,领导可能担心、顾忌、反对的事,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谋划和工作,把可能遇到的情况理清楚,并且有相应的设想和方案,让领导放心。
把握领导意图,还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
1.从领导的言谈中捕捉。机关人员要及时记录领导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的系统或随机讲话、谈话,善于将其联系起来,从中分析意图。
2.从领导的行动中掌握。领导去哪里,抓什么,怎么抓,反映了他对这个单位、这方面工作的关心程度,反映了他的决心和意图。
3.从领导的文办中摸清。机关平时与领导的接触,大量是通过文办联系在一起的,机关干部要善于从领导的讲稿、批示中把握其思想。一个成熟的机关干部,应该通过领导的言谈举止连贯而不是零散、系统而不是肢解、全面而不是单
一、深入而不是肤浅地分析和把握领导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