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有着渊源的历史,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从古时的都江堰到如今的三峡,都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国水利建设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由遍布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些遗址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分布在这些水源的附近。可以说明,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的分布都是与水源的分布共生的。世代相传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传说鲧用堵法治水失败,只好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龟;而禹因受启示于龟背文(纹),用疏法治水获得成功;《洛阳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致使后人在治水之前,均祭祀神龟,治水中,浇注大龟,以镇水妖,永保平安。
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记载。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前身),楚国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经扩建、改造和发展,继续为人民造福。在黄河下游两岸,各诸侯国自筑防洪堤防,“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堤防保护本国,又以邻为壑,彼此“水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废止了“水攻”,统一了全国水政。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水文化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贯重视水利建设。早在1950年周总理就提出“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我国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历史性的变化,“其功不在禹下”,中国现代的水利科学技术,中国的水文化比大禹创造的功绩更大,许多水利工程都已闻名于世界,如三峡工程、治淮、治黄和长江防洪工程等,全国灌溉面积达0.53亿hm2,中国以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进入21世纪,党中央又多次强调,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臵上,又强调“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要求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水利部还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思路;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培养具有更高思想境界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高水平的人才,以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文化即将展现出更加夺目的光采。
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水利与水害的辩证耦合统一。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既兴利又除害,但不恰当的水利与水利工程也会造成对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从而相应地使水文化遭受挫折与损害。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的水文化!
第二篇:浅论水文化
浅论水文化
摘 要:水文化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武汉市作为“江城”和“百湖之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水文化的研究,对武汉市水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武汉 水文化 江城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
从景观的角度来讲,城市特色景观的生成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美学途径,二是心理学途径,三是历史文化途径。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水文化就是指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资源,以水为载体,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人的行为、历史水文化和创造城市特色景观综合协调考虑。
二、江城武汉的三镇风貌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水生态系统的演变不仅在武汉的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还造就了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格局。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分别隔长江和汉江相望。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汉口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至明朝末年,汉口已经相当繁华,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武昌高校林立,文风盛行,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区,与当年的“以武治国”相去甚远。“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是武汉三镇中最早成形的,被武汉人称为老城。
三、江城武汉的水文化优势
城市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武汉的文化特色与个性究竟是什么?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曾经说过:“城市风格首先依托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特色。武汉在这个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江城风格’。”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大河文明’,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大武汉、大重庆,武汉应立足自然生态,做足长江文章。”
其实,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中,就有不少名著名篇名家都是从水的角度来认识武汉、赞美武汉的。《尚书》记载:“江汉朝宗,其流汤汤。”《诗经》记载:“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崔灏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千古绝唱。诗仙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让武汉第一次有了江城的美誉。后来,南宋诗人袁说友在《游武昌东湖》中也写道:“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又一次奠定了武汉“第一江城”的地位。
水不仅是文人墨客关注武汉的重要方面,也是江城政治经济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在历史记载中也有体现。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一副楹联中高度概括了江城武汉在中国乃至世界中的地位。联云:“昔日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孙中山先生不仅把武汉三镇的情况熟记于心,而且几次要把武汉作为中国定都的最佳地方。他曾说“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北控,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毛泽东对武汉的水更是情有独钟,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不仅描写出了武汉的气势,更为武汉今后以水而兴指明了道路。当代中央领导人也非常看中武汉,把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纳入规划战略。在国务院批准的武汉总体规划首页中明确表述:“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这些都肯定了武汉的江水特色,显示了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四、江城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是一座源水而发、因水而兴的城市,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山拥水抱的东湖风景区,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江滩„„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但是目前武汉市的水文化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杭州、成都等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严密成熟的体系,而且对现有的水文化资源保护不够,致使水文化优势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举一个例子来说:武昌东湖与西湖相比,为什么一直只是湖北名湖,而不是中国名湖?究其原因,西湖是中国人文资源沉淀最为深厚的文化之湖,一直被人们认定为是活着的吴越文化的“博物馆”,而东湖的文化多流于表面,缺乏历史的品位。“水文化的沉淀与升华不够”才是东湖落后于西湖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也说明了我们现在的落后局面,只有加大水文化开发的力度,才能提升武汉的文化品质,创出城市特色。
本文仅对水文化之于武汉的建设提几点粗浅的意见:
1.把水文化贯穿于城市规划中,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规划中要注意水功能的合理分区,并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保障武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流域功能区划和武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
2.把水文化溶入到城市景观建设中,挖掘和突现其文化内涵。近几年来,武汉市重点实施了“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建设了一批美丽的亲水景观。今后在这个方还要继续面努力,争取早日把武汉建设成为“一步一景”,并且每个景观都是水文化象征的“有独特内涵”的江城。
3.把水文化展现在城市旅游经济的运行中,二者相互促进。亲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武汉独特的对外吸引力之一。因此,在发展武汉旅游业的时候,应注意开发水域旅游,使旅游者能在游览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江城的水特色,这也是武汉旅游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适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知晓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水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促进武汉的水文化发展。
5.武汉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城市。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在进行武汉市水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运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浅议水文化分类结构大纲》.刘星原.《湖北水利水电》202_年第1期.
[2] 《“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江苏水利》202_年第8期.
[3] 《荆州市水文化初探》.邓翔,秦军.《规划广场》.
第三篇:APEC让世界读懂中国水文化
APEC让世界读懂中国水文化
由 人民网 提供
北京召开的APEC,再一次把象征生命之水的蓝色水立方介绍给世界。
而各国继北京奥运会之后、由又一次在国际盛会上认识到的水立方形象,绝不仅仅是一座作为游泳中心的国家建筑,而是一种代表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就是“水”在中国文化中的德性意义。
正如习近平主席特意说给世界听的:“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2_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
子曰师说,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国学中“水”的意象。
1、厚德载物的水——
“上善若水”(《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文艺表演主题就是“上善若水同舟共济”。出自《老子》的“上善若水”一词,是典型的道家思想。
老子对水有一种钟爱,他认为,最大的善德就如同水之德,能够默默利于世间万物而不与人争强争先,愿处在他人厌恶的低洼之所,所以这种品德和气魄最接近于大道精神。
在道家看来:
水的“柔弱胜刚强”,与人为善,以柔克刚;
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积薄发,众望所归;
水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海纳百川,大家风度。
大国若大河,拥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民族自信力和发展持久力。泱泱大国,博大精深,不必跳脱而争先,不必奉从而媚人,大河缓流,大川自若,坚持自我道路,就必将在世界瞩目中举足轻重,掷地有声。
2、仁义智勇的水—— “君子见大水必观”(《荀子》)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
道家的水是厚德载物的水,而儒家的水是多重美德并存的水。
当孔子观看磅礴东流的一川江水时,学生子贡问他:为什么君子见了大水就一定要观看呢?孔子细细分析说:
水能遍生万物而又看似无为,这是德;
水的高低流向,在按照规律道理行路,这是义;
水那浩浩荡荡永不停息的前进法则,这是道; 水遇见决口更加声势浩大,遇见百仞深谷也无所畏惧,这是勇; 水能丈量平面,这是公平的法;
水能注满容器而不需他物刮平,这是公理的正;
水的涓涓细流,能通达所有细微之处,这是纤毫毕现的明察秋毫;
水对事物耐心的润泽涤荡、对尘埃反复的清洁冲刷,这是春风化雨的教化功能;
水虽道路险阻、起伏跌宕但义无反顾地东流,这是目标坚定的志向明确。
所以,优秀的人,见到大水磅礴、气势非凡,必定驻足观望,必要感悟学习。百川东到海,海阔凭鱼跃,大国气象,涵容似水——有仁德勇义、有公平法正,有立志高远、有怀柔明智,有人间正道、有浩然正气。
3、积善成德的水——
“积水成渊”(《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鹤林玉露》)
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举行会晤时强调,我们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积水成渊,这是对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的形象化表达,也是一种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的强韧精神。
汉代《论衡》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国相交的信任达成,是靠点滴诚意的长久积累,来打下坚实基础,来构建合作关系。当土石渐渐累积成山,惠泽人间的风雨才能兴起;当滴水渐渐汇聚成深渊,大国形象的龙腾才能飞跃。
此次APEC达成了北京纲领,要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
如果每个国家都是一滴水,那么,加强互通、彼此互惠,才是一汪包容互利、蔚为大观的活力渊池。
4、似水流年的水 ——
“逝者如斯”(《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所言无数,然而有人认为,他最具有哲学意义的话,就是以上这一句。孔子站在河边感叹:时间就如流水一样,急匆匆地奔腾消逝而昼夜不停。
《论语》里还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之智,教给人们变通与灵活;水之逝,更教会人们珍惜与在意。
所以中国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永远勤恳当下,永远耕耘年华,在似水流年中不可闲散浪费,在白驹过隙中不可虚度光阴。正如中国此次的“主场外交”并非浪得虚名,在短短几天里就实实在在取得了实质性收获,比如:
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大力推动亚太反腐败合作、建立亚太经合组织反腐败执法合作网络,共同应对大规模流行性疾病、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还有,美国对中国放宽商务、旅游及留学签証;中俄签订西线天然气协议;中韩完成自贸区的实质性谈判;中日就改善关系达成四点共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共计举办了约300场活动,达成了上百项成果倡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河边的一声感叹,如一道历史的刻痕,深深镌刻进了中国的文化心理,中国文化里对于时光飞逝的感触,还有“时不我待”、“一寸光阴一寸金”、“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诗词和古语。
所以,当历史的河流淌过今朝,我们的时代也一脚踏入了这时光的河流,那就必须要为历史留下足迹、为社会建立不朽功勋。
本次APEC的召开,机遇重重。
北京抓住了11月秋尽冬来、季节转换时的最后一抹绚丽秋色,让世界见证了层林尽染的古都秋景。202_年APEC会议,也将为APEC发展进程留下深远影响,为世界合作烙下不朽的中国印。
从古今融合的水立方到淡泊宁静的雁栖湖,从君子大观的中南海到沟通世界的太平洋彼岸,中国的水文化彰显给了世界。“流水无弦万古琴”,它将在国际历史的河流中,流淌不息上善若水的中国精神,浩荡回响厚德载物的中国声音。(子曰师说 曹雅欣)
第四篇:水文化论文
浅谈对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发展的依靠,滋养着大地万物。无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庞大的大象,它们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当然也包括人类本身。故而,水文化可以说是始于地球上第一滴水的诞生。水,诞生之后,作为生命之源,为地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与此同时也谱写着悠久的水文化史并用其文化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事物。继而,从古至今,人们或悲伤或快乐皆借水寄情,而且从水中体会出不少哲理和真理。现今了解水文化,解读水文化,不仅是对水的研究,对水的思索,更多的是了解并认识水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思考水的特质与精神,并加以学习与发扬。
关键词:水文化;源泉;哲学;失意;归家;年华;风水;
引言:水已然存在于这个世界数万年,走过了无数个春秋,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这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水,也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牺牲为我们奉献,而我们又对其文化了解多少呢?其实了解水并不难,它就在你手边身边,在你身体里流淌,有生命的地方她就在!故而它的文化必将何其丰富多彩。
一、水,作为万物之源水,滋养着大地一切生物。正如鱼离不开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人也是如此。在地球表面上,除了高山、丘陵、平原之外,水要占绝大部分,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可知,地球表面70%是由水构成的,而且在生物各组织部分的元素中,水也是占有最高的比例的。对于人类,水供给我们饮用、烹饪、洗涤,假若一天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便会陷入困境。中国人自古对水的重要性就有深刻的体会,并且视水为宇宙间形形色色生命的根本源泉,例如,在《周礼·天官·冢宰篇》中有“凡王之馈„„饮用六清”,而“六清”即为水、浆、醴、酴、医、酏,也就是水、米汤、酒酿、凉汤、浊浆及薄粥,这说明我们最基本的“食”是与水有密切关系的。自有历史记载开始,水就一直是农作物丰收的主宰,水量充沛,湿度适宜,自然农作物就会丰收,这样农家就有足够的粮食养家糊口,社会就能安定和谐。所以古人常说“瑞雪兆丰年”,这该是长期经验累积的总括,并且具有相当写实的实践意义。古语有云“久旱逢甘霖”是人生四大乐事之一,并且还居于首位。试想没有水用来活命,其他的“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及“金榜题名时”,恐怕都无从谈起。
二、正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所以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承都有赖于水的滋养。古代中国人观于水,思于水,感于水,领悟了许多有智慧的哲思,正如孔子所谓的“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其中奥妙。再者,我们也可以说,水是中国人智慧的催化剂,是中国人精神食量的源头,是中国人一切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古代中国人观水所激发的智慧火花,值得细细品味,深入思索。
三、水的种种特质无不蕴含着人生的哲学。水,宽厚能容。水,似柔软,似没有任何物质比它更柔软,故而有“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水亦坚韧,且有“滴水穿石”之说,故而,水,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一滴水的力量是很微弱的,既解不了口渴,又承载不了大船,但其积聚起来,力量就不容小觑了。亦如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积成大海,负大舟就在于它能居于下流,能容纳一切,贵在“容”。由水及人,楚汉相争中,项羽虽有智慧但不能“容才”故败于谦卑虚己能容的刘邦。所以,人有时候不必太逞强,要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君子务本的典范。即使万里长城再伟大,它也是先由一块砖砌成的。万事万物总有从微小开始,才能逐渐成就壮大。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盲本者如是,是之取尔”,也就是流水奔腾入海不舍昼夜地流动,途中虽偶逢坑洞,但最终能够奔向大海,这主要是因为其源头生机盎然,永不干涸,只有这样才不会停滞不动。这就是水不懈入海的根本,就是生命永不停息的泉源,有为的君子应该有这种务本归源的精神。只有根茎稳固,才能通达四方,生命才能长长久久,永远芬芳,故而我们 学习“饮水思源”,“不忘本”,讲求“知恩图报”,并将其作为人的人格特质来要求。对此推本求源,竟是古人从对水的观察中所获得到的灵感,并如此一代传一代,作者简介:马双(1990—),女,河南南阳人,学生,工程管理*** 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可见有源头才能江水长流,有源头文化才会有强轫的生命,民族生命才能千秋万世而常新!水,引人联想,发人深思。杜甫面对楼外江水,联想所见虫鸡相食,以《缚鸡行》抒发宇宙万物得失难以估量,说出人世间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得失本是相伴而随的,人们要以“得之,我幸也,不得,我命也”的态度去面对的人生哲理。
四、水用其自身的特质或品性引导着人们,激励着人们,与此同时她还在用自身承载着千古以来人们寄托的情感,或失意悲伤,或思乡归家。人生为生活,为事业,为幸福,不免要遭受挫折,或背井离乡,或漂泊无依,种种不顺必然让人感情抑郁,需求寄托或释放。纵观古今,水成为人们情感寄托或释放的首选。孔圣人与张道济都曾在仕途失意时,寄情于把失意的心安顿到海水中去,以海水荡平心头的失意。再者孟浩然,虽满腹经纶却无人问津,壮志难酬的失意可想而知,他亦是将此失意的情结寄托于洞庭湖水。再言杜甫观江水奔流入海,不思其故、不恋其源,只知向前奔流,毫不犹豫,绝不回头的决绝,不禁感念他的心与这滚滚的江水不同,江水的波涛只知流向远方,不归故土,而他的归心却不可阻拦。再有王安石的“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误把他乡当故乡,这是“归心似箭”的远游者常具的心态。
五、水能影响人的心情,能寄托人的情感,同样的它也影响着人的心境,或无牵无挂,或空灵,或闲适。裴迪有诗云:苍苍落日对,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溪水长,诗人游兴更长,纵使天空向晚亦不知归,一颗无牢无挂的心,显露净尽,且以不系之舟来表现心灵的无牵无挂,更是妙不可言。韦应物,在雨后初晴时于郊外溪流泛舟,“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绿野之上,一湾清流,轻烟淡淡,尽兴游玩,心清神爽,俗务的纷扰,一并化为乌有,心境无不空灵自然。徐照,逐溪泛舟,悠然赏景:小船停桨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其闲适自得之情显而易见。
六、年华的流逝以水来比拟,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水无形,寸光亦无形。流水—去不回,时光亦消逝不再。水自本性似乎就与时光相契合,扯也扯不开,分也分不离。诗人杜牧伫立汉江之畔,放眼望去,江水轻渺迷蒙,春水荡漾,滔滔东去,“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年华的流逝,易老的人生,“时不我待”的生命之感不禁油然而生。江水是不变的,它在月夜里流淌,年年如斯,岁岁如斯。人生是变化着的,今天非昨日,前水非后水。以易变易逝之年华,临永恒如斯之江水,怎不令人生起无限惆怅?何景明在《秋江词》中,更是以向前流去的一江碧水,表露了其对于年华的逝去几乎达到恐惧的感受。
七、水不仅系人的情感、寄人的情感,影响人的心境感悟,而且它还与人们的住宅方位风水有着一定的联系。正因为如此,自古至今人们对住宅等都颇注意风水,且十分注意水对其的影响。清人范宜宾在为郭璞《葬书》作注时也突出强调了风水中水的重要地位,他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所以古人修葺宅院,庙宇,甚至是墓穴都要请风水先生给选一个风水好的位置,以免冲撞了神明给家里带来不幸。这之中,相水成为了重中之重,且规矩繁多,原则很强,譬如“上品之水应回环澄清,既源远流长,而又至此止而不流,朝对山脉的真龙”。就连人们常说的“傍山依水”都还有讲究:“山以得水为面,故不得水者背也”。种种的这些足以证明水在风水中的重要地位了。
八、水孕育了生命,滋养着万物,用它的柔哺育每一个有生命的细胞,用它的刚克服所有的棱角障碍,它的包容大度,无私奉献,创新求知贯穿在它存在的每一个角落,鸣响在任何一个有思维的生物的耳畔。当然,水不仅孕育了生命,它还孕育了文明,丰富了文化。对于人类,它给予的不仅是包容大度的抚慰,更是无私无畏的馈赠。它以博大的对大千世界开放的胸怀,携土拈沙,沉积泥沙,涤荡万物,明澈乾坤,不惜为己之身驱所污,换来寰宇世界之明净。
九、水是伟大的。千百年来,它一路走来,不曾迟疑,留下数以亿计的哲思,承载不计其数的情感纠结。对它的文化的解读仍在继续,更多的精彩等待着你我的发现。参考文献:
[1] 楚流.水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2] 刘四运.水科学与水文明[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_.
第五篇:水文化【古诗词】
登鹳雀楼 咏鹅
(唐)王之涣(唐)骆宾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雪 池上
(唐)柳宗元(唐)白居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清明 惠崇《春江晓景》
(唐)杜牧(宋)苏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泊船瓜洲 小池(宋)王安石(宋)杨万里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