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央行近年历次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影响
央行近年历次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影响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对股市影响
受加息影响,沪深两市股指纷纷大幅低开,随后指数在银行、保险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2010年10月20日 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股等权重股带领下快速冲高并逐步翻红,上证综指重新回到3000点上方。午盘指数冲高回落,上证综指围绕3000点窄幅震荡。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收于3003.95点,上涨0.07%;深证成指报收于13130.0点,上涨1.23%。两市合计成交4508亿元,与上一交易日相比明显放大。
受上调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沪指大幅低开49点,盘中一度逼近2010年5月2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2800点,两市下跌个股近7成,盘面上,医药板块逆势上扬,黄金、智能电网和通信类股逆势小幅走高。地产板块重挫近4.6%,其中万科大跌4.49%。银行中板块跌幅近2%,期货类股抛压沉重,西藏、IT等板块弱于大势。
A股市场小幅增高,开盘后股指快速上攻。银行、地产股集体飙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2010年2月12日
午后开盘,两市一直维持窄幅震荡格局。大盘波澜不惊,但是个股却暗潮汹涌。区域板块全线爆发,新疆、西藏、海南、天津板块强者恒强,板块平均涨幅均超过了2%。两市个股普涨,仅百余只个股下跌。两市成交量较前一个交易日放大。
受存款准备金今日起上调影响,两市早盘低开,银行、券商等金融不上调。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2010年1月18日
板块全线走低。午后市场继续维持早盘的震荡蓄势态势,地产股有所活跃;受消息面刺激,世博概念、迪斯尼板块等题材股也因利好刺激纷纷走强。临近尾盘两市双双翻红,然后展开窄幅震荡盘整态势,沪指再度站上10日线。
不上调。
2008年12月22日 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 23日早盘两市呈现平稳开盘后单边走低格局,个股普遍下跌,上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证指数下破所有均线系统,特别是跌破1950点多空分水岭,午后大盘跌势有所减缓,维持低位弱势整理态势,但个股活跃度依然未见提升,临近收盘,沪指再次跌破1900关口。
两市股指大幅高开,三率齐降的利好一步将股指带上2000点,但 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
随着中石化、工行、神华等权重股逐步回落,对股指有所拖累,大盘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2008年11月27日
再度出现几波回落走势,并跌破10日均线支撑,部分个股在经过上利率。
午调整后有向上突破迹象,两市成交量再超千亿。
早盘A股受到降息的影响高开,随后围绕周三的收盘点位反复震 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
荡。午后,受港股的急涨影响,中国平安等金融股,安徽马钢等钢铁股等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2008年10月29日
品种出现大幅涨升行情,指数急速拉高,最高至1788点,但飚升后明显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出现买盘不足的趋势,在此影响下,A股尾盘冲高回落。
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
10月9日,早盘沪深股市双双高开,但指数并未高走,反而继续出现小幅下跌的局面,此后多空围绕平盘位置展开争夺,沪指表现略强,午后随着金融股的震荡回落,大盘重新出现翻绿走势,下跌家 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数逐渐增多,但普遍跌幅不大,临近收盘沪深两市股指突然跳水,沪指失守2100点。
9月16日,大盘上午有所企稳后,下午跌势蔓延, 银行股大面积跌停,拖累上证综指再度跌穿2000点,沪指在一轮跳水中再创盘中新低,最低跌至1974.39点。盘中个股受压明显,仅部分地产股、军工从2008年9月2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股、通信股等有所拉抬。而金融股、煤炭股、食品股等居跌幅前列。权重股表现偏弱,部分制约了指数。2008年10月8日
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8年9月15日2008年6月7日 从6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10日A股市场一改近期小幅阴跌常态而大幅跳空低走,双双创
出本轮调整以来的盘中最大跌幅。沪指开盘报3202.11点,跌257.34从6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点,跌幅7.73%,深成指开盘报11212.84点,跌968.07点,跌幅8.25%。
从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5月12日
2008年4月16日 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3日沪指开盘报3515.71点,跌66.74点,成交金额1250.9亿,358只个股上涨,499只个股下跌;深成指开盘报12727.76点,跌91.87点,成交金额655.2亿,281只个股上涨,389只个股下跌。4月17日沪指略微低开,深指小幅高开。沪指开盘报3286.41点,下跌68.86点;深成指开盘报12104.31点,下跌400.20点,成交金额285亿,658只个股下跌,54只个股上涨。
3月19日沪深大盘双双高开,沪综指开报3746.05点,上涨77.15点;深成指开盘报12767.97点,上涨278.95点,两市共有1196家上涨,297家持平,169家下跌,两市共成交9.2亿,较昨日增长近一倍。
1月17日沪深大盘继续低开,沪综指开报5235.91点,下跌54.7点;深成指开盘报18173.99点,下跌178点,两市共有181家上涨,291家持平,1183家下跌,两市共成交14亿,较昨日增四成。
12月21日两市小幅低开,沪综指开盘报5017.19点,下跌26.34点,深成指开盘报16542.93点,下跌82.48点,沪市上涨165家,下跌587家,深市上涨101家,下跌447家。
9月17日(周一)沪综指上涨109.21点,涨幅2.06%,成交额1687.52亿。深成指上涨280.67点,涨幅1.54%,成交额882.45亿。8月22日,受8月21日晚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的消息影响,早盘沪深两市双双大幅低开,股指早盘震荡走高,在金融、地产股的轮番推动下,沪深两市先后刷新历史高点。沪指涨幅0.50%,成交1621.98亿。
7月23日周一两市大幅跳空高开,沪市开盘报4091.24点,上涨32.39点,深市开盘报13615.30点,上涨197.34点。两市大盘高开高走单边震荡上行,做多人气迅速聚集。截至收盘,两市共成交2351.1亿元,成交量明显放大。
5月21日 开盘:3902.35低开127.91 报收4072.22 涨幅1.04%。3月19日,开盘:2864.26 报收3014.442 涨幅2.87%。
加息利空使原本可能再度出现的“黑色星期一”变成了“红色星期一”,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最低点1558.10,收盘上涨0.20%。
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大涨1.66%。2008年3月18日 从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1月16日 从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20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9月15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8月22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7月20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5月19日 2007年3月18日 2006年8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2006年04月28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2005年3月17日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弹后,沪综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使正处于下跌途中的沪综指大跌1.58%,当天报收于1320点。沪综指于2005年6月6日跌破千点创出了998点的多年新低。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3.05点。2004年10月29日 一年期存、ā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1993年7月11日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 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1993年5月15日 这次加息,使得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7.43点。
第二篇:央行降低准备金率(本站推荐)
微评央行降准:房价将迎来又一轮上涨小高潮?
信贷政策松绑的通道已经开启,下一阶段政府可能会通过行政措施支持房地产与基建投资。虽然降准在短期内没有明显作用,但信号意义明显,货币政策越来越宽松是大势所趋,这对房地产这种资金密集型行业来说,是长期利好。
亿房网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军华解读:自去年9月30日央行降息后,这次再次降准,显示了中央稳定经济和楼市的决心。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除西藏持平(12%)外,27个省份GDP实际增速未达到预期目标。对于2015年GDP增长目标,上海首次未设定具体增长目标,除西藏持平外,其余26个省份下调预期目标。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大。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消费对经济的突出作用日益加大。
此次降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国际经济和收支影响,租金美联储加息促使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而欧亚各国包括中国均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还对冲资本和投资减少的影响。另一方面降准也是增加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三是为了推动消费增长,满足消费对资金的需求。不管是降准还是降息都能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对房地产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正面刺激作用。
房地产市场降温与下行及经济不好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质上就是要保持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尽管中国一些城市的楼价下降,但央行应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同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12月度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表示:2015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因此近期中央各部委主要负责人(八位中央部局重要领导:李克强总理,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长楼继伟、住建部长陈政高、国土部长姜大明、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统计局长马建堂、国开行行长郑之杰)非常罕见地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密集发声。
而此次降准,正是中央稳定经济,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消费的措施之一,除此之外近期对公积金政策和保障房政策及融资政策也正在或即将进行调整。这与亿房研究中心年报的预期是相一致的。政府会继续推出刺激楼市政策。
亿房网独家采访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
央行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是有其考虑因素的,货币政策的调整是靠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现在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环境十分严峻,经济下行趋势越发明显,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发展不够,人民币大幅贬值,资本外流,为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央行才进行了本次降准。
降准之后形成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涉农企业的重点支持,提振经济发展信心,给市场动力和信心。金融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将会产生深远影响,会进一步缓解普通市民就业压力,工资福利待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增加普通市民的投资机会。我国长期以来都依靠货币金融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武汉房地产行业尽管表现较为稳定,但库存压力大,各种不利指标也随之出现,6000亿流动资金出现在市场上对于房地产行业是个积极的信号,对于开发企业拿地、销售各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资金面的宽松会让企业也会更有信心进行未来的发展规划。
国际上主要经济体近期频繁降息,美国也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我国利率一直较高,央行此次将准属意料之中。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无论从宏观还是行业微观层面看都面临很大压力,我国一直都保持着较为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为继续保持稳增长,单纯靠投资已经很难维持,特别是去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导致投资变差,对经济的贡献率变低,为了保持较为稳健的经济增长速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活力更多支持,必然会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
去年降息之后,研究人员就纷纷预测央行还会进行下一步的动作,果不其然2月8日进行了降准,当然这不会是终止,今年内央行很有可能再次进行降息,具体时间要看经济运行能否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来决定。
第三篇: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几何?
[影响一]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
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全国范围内释放资金4000亿元左右,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助于释放流动性,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在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点上,央行通过下调准备金率传递出稳增长的信号,是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进一步体现。中原证券开封大梁路营业部首席分析师孙天罡预计,未来存款准备金率还将有一定下调空间。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对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这其中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利好。
[影响二]银行放贷资金增多
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因为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就变大,从而提高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松,货币供应量加大,利息率降低,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增加。
例如,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2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2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80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到19%,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增加到81万元。
银行靠贷款扩张来赚取利润。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了银行业的贷款冲动。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可拿去放贷款,进而获取更多息差,因此,银行业是显而易见的受益者。
[影响三]有利于股市聚集人气
12月1日,上证综指报收于2386.86点,涨幅2.29%,基本收复前一个交易日的失地。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时间点早于预期,直接的触发因素是前日的股市暴跌,以平复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趋淡后外资撤离而引发市场产生的恐慌情绪,也是政策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体现。金融市场对政策反应最快。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进一步松动的信号,对股民形成乐观预期有帮助,有利于聚集人气,对股市是直接利好。
孙天罡认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给银行带来数千亿元可贷资金,可增加银行贷款,利好银行股,同时贷款增加也将为实业提供资金,利好实体经济,因此总体上对经济和股市有提振作用。不过,一次性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还不足以形成货币政策已从“稳健”转向“宽松”的判断。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目前还不能下定论。[影响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要对中小企业带来实质利好,既需要后续政策支持,也需要时间去观察。国内的银行贷款作为企业的融资途径来说依然具有成本优势,但是大公司、上市公司往往是优先获得融资的对象。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中小企业总体上利好,由于前述原因,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有限。若政府出台一定的配套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予以政策倾斜,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会大一些。中小企业不要期望值太高,那些好的企业可能会得到援助,但差的企业永远都会面临融资难问题。
[影响五]有利于购房人获贷款支持
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开发商获得开发贷款,有利于购房人获得银行按揭贷款的支持,但在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具体会给开发商和购房人带来多大的资金支持,还要看政府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和银行具体的贷款政策。
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状况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适度加强对自住型购房人的按揭贷款支持。但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改变房地产调控的既有政策,部分房地产开发商资金紧张的局面也不会得到直接缓解。近期全国新房、二手房价格普遍明显回落,目前市场成交量极低的状况不可能因此得到大的改善。当前房价已开始下降,房地产价格下行趋势已形成。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不足以改变房地产价格的下行趋势。
[影响六]不加息预期更加明朗
孙天罡认为,外汇占款减少、实体经济资金困难、银行流动性偏紧是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因素,但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只是一次微调,并不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到来。对于非专业投资人来说,稳健投资依然是目前的主要方向,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使不加息的预期更加明朗。所以,购买固定收益产品仍然能锁定较高的收益率,同时也可多关注债券类产品、保本基金等产品。
第四篇: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
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 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 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准备金率提高1 个百分点,由6%调高至7%。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部分银行贷款扩张明显。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2005年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我国继续采取适当收紧政策。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但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因此央行3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调整至9%。2007年出现了GDP增速与CPI涨幅双双创下近十余年最高记录,经济不平衡凸显。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双顺差迫使外汇储备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流动性明显过剩,央行在一年中共进行了10次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9%上调到年底的14.5%。2008年,CPI指数飞涨,GDP增长速度已达到9.4%,因此在2008年年初到6月25日之间六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17.5%,创了历史的新高。调控之频繁、调控力度之大都是罕见的。
(四)小幅回调阶段(2008年9月—2010年1月)2008年9月,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增大货币供应量,避免危机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所回调。2008年9月25日,央行宣布,除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原来17.5%的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之后,我国央行再次宣布从2008年l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1月26日央行又第三次宣布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从2008年12月5日起,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下调1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下调2个百分点。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决定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0.5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总体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存款准备金率保持稳定。
(五)不断上调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1月)2010年,国内经济形势较金融危机时已有很大的好转,但依旧面临很多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房价飞涨等,迫切需要尽早收缩流动性。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这是2008年12月25日央行下调准备金率以来首次上调。2010年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至16.5%。此后,为了防范通胀,央行连续十一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近21.5%的历史高位。
(六)小幅下调阶段(2011年12月至今)2011年底开始,由于外汇占款趋减、CPI下行趋势确立、PMI疲以及工业增加值继续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近三年以来的首次下调。下调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为21%,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2012年2月24日和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分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款准备金率维持在16.5%
20%,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
二、近年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一)流动性过剩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是与我国所面临的流动性环境密切相关的。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一大特点,近年来由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地向银行体系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这些都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而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外汇储备和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
1.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激增
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外汇占款大幅度上升,在现行汇率管理制度下,央行必须无限度地承担外汇资金的回购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 大并增长迅速,成为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外汇流入我国的主渠道就是贸易顺差。此外,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国外资金
竞相流入我国,资金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造成大量外汇流入过快,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增加了本外币政策协调的难度,严重影响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2.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导致流动性过剩
近年来我国新增的贷款增长地非常快,投资需求膨胀,助长了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央行有必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银行风险,进而降低金融风险。信贷高速增长反映出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盈利的商业行为,同时也表明企业的贷款需求非常旺盛,但是超量的资金贷放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如导致楼价持续走高、物价上扬、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等,尤其是导致企业盲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些都迫使央行连续提高准备金率以控制贷款,减少货币供应量。
(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投资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投资过快增长的推动下,社会需求快速增长,而社会供给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二者的相互作用,势必加剧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增加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压力。此外,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有可能出现投资回报递减,即投资的效率下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投资。近年来,由于政府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鼓励设备投资的增值税转型等多项政策,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投资。但在保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自主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的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持,而投资效率过低就意味着信贷回收的前景堪忧。如果这些投资不能收回,容易引发金融系统风险。所以,央行有必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平抑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
(三)通货膨胀压力过大
近年来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问题,信贷规模激增,货币供应 量大幅增加,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因此,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发出明确的紧缩信号,来收缩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由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在不提高利率,不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基础上,通过回收基础货币和降低货币乘数,快速有效紧缩市场流动性,降低潜在通胀压力,稳定经济增长。因此,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必然选择。
第五篇:央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是指: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按此标准,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
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下调其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以来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领域。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率就是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金融机构应切实按照信贷政策导向要求,将释放的资金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优化。人民银行将对金融机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和督导,评估政策效果,保持正向激励作用。
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