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数字化放射科的设备配置

数字化放射科的设备配置



第一篇:数字化放射科的设备配置

数字化放射科的设备配置

日趋成熟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手段,新的医学成像技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水平。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建设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放射科——作为医院内医学图像主要来源部门,如何使医学图像实现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处理、传输及有效利用,是医院数字化建设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数字化放射科的建设已成为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医院的梦想,历史悠久的老医院想逐步完成改造、新建医院将规划一步到位。怎样合理配置相关数字化设备才符合当今医疗发展的需求,基本或完全达到数字化放射科的条件?笔者试从一所6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角度,对数字化放射科的配备拟出一份清单。直接数字化摄片及造影系统

数字化照相DR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是放射数字化图像的划时代革命,由于直接数字化平板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影像链的组成方法。平板技术提供了高清晰的图像并极大的降低了X线剂量,不但革掉了传统影像链中的影像增强器、光学系统、视频系统和模数转换器等烦琐结构,同时也改善了传统影像链所造成的伪影、失真。尤其平板探测器在对比度方面具有的特大动态范围使图像的密度分辨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1.1 DR胸片机 X线胸部摄影是综合性医院中X线摄片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基本占到了拍片总量的40%。选择一台工作效率高、速度快、操作劳动强度低的胸片机至关重要。平板型探测器的诞生,使高、快、低三者达到了统一。一台DR胸片机一天7小时的工作时间基本能拍200多人次的胸片,碰到大量的体检病人,达到300人次也是可轻松达到的。

胸片机的类型分为立柱式和悬吊式两种。

立柱式具有安装简单、价格低廉之优点,拍摄胸片时胸片架位置直上直下相当方便。而悬吊式球管支架配合可旋转90°的平板探测器除了能拍胸片外,还能进行四肢及其它的可变角度拍摄,应用范围扩大了许多。拍片系统具有高效的工作流程,能自动设定曝光条件、图像处理参数、滤片及缩光器大小;具有自动跟踪功能确保球管与探测器中心对准;电离室自动探测曝光范围。除一般工作软件外,胸片机还有二个相当有用的软件。

1.1.1 组织均衡图像处理软件。使用该软件将再次扩展摄片的动态范围,确保一次曝光即可获得从软组织到骨骼的各种密度的诊断信息。

1.1.2 双能量减影软件。由于胸部X射线片大约有40%的病灶被肋骨重叠,特别是有时一些小的结节病灶往往被肋骨重叠而漏诊,双能量减影技术用高能量曝光获得的肋骨片与标准片相减,把标准片上的肋骨重叠影去掉,而使被遮盖的小病灶得以显示。

1.2 DR拍片床系统 DR拍片床应用于除胸片之外的全身其它部位摄片,按球管安置方式可分为立柱和悬吊式两种,按床分又可分为平床与电动床两种。其中最简单配置为平床加立柱型。最好配置则为电动床加悬吊式球管,该类配置虽然造价贵一点,但能拍摄立位腹部片和胸片,大大拓展了使用范围,从性能价格比方面和方便病人来衡量,具有相当的意义。拍片床的摄片要求比胸片机更高,更注意空间分辨率的大小,DR的空间分辨率从根本上分析取决于像素尺寸大小。目前有厂家的像素点矩做到134微米,理论线对数达到3.6LP/mm(全屏),作为X线数字化设备,已经是相当不错的。

1.3 X线数字平板减影系统(DSA)数字平板的出现给X线数字减影系统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发展前途一片光明。与传统的DSA相比,数字平板革掉了笨重的影像增强器,使整台DSA的机架运转相当轻巧灵便,每秒旋转角度大幅度提高,扩大了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数字平板的高分辨率特点,使得到图像层次分明、血管清晰,而X线剂量却大大降低,受检测的病人和操作医生吃线量明显下降,得到有利保护。

1.3.1平板尺寸分为20×20cm,30×30cm,30×40cm,43×43cm四种,其中20×20cm主要用于心脏造影,其余尺寸可用作全身介入,其中30×40cm的平板在使用中可旋转900足以包络所需观察的部位,保持了功能,降低了造价。1.3.2 受数字采集和刷新影响,每秒实时采集帧数与平板实际使用尺寸相关,只有应用于心脏的20×20cm范围内(包括大平板),采集矩阵1K×1K方能做到25~30帧/秒,其它大尺寸的平板采集率只有6~15帧/秒。

1.3.3平板的采集矩阵与平板面积成正比,如40cm×40cm能达到2K×2K,如选择其中的20cm×20cm,采集矩阵则降到了1K×1K,显然在传统的DSA中,无论6英寸、9英寸、12英寸,采集矩阵是相同的。

1.4 数字式全视野乳腺扫描仪(DR)数字式全视野乳腺扫描仪(full—fied digifal Mammography)不仅能够增加乳房病人员的可视性,而且还有可能大大减少以往图像不清楚的做重复检查的患者数量,此外由于采用了高分辨率、高性能密度分辨率的平板技术,能清楚找出手摸无感觉的极细小的肿块,同时在探测肿块和因牵拉组织而引起的结构变形方面,都要优于普通的胶片式乳房X射线摄影,降低检查时间是该设备最大优点,对改善工作流程,加快流通量,以及降低病人所受X线照射剂量,减少病人乳房受压疼痛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今后开展乳房病普查奠定了基础。计算机X线成像装置(CR)

计算机X线成像装置—CR系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由富士公司推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深入到各级医院放射科。虽然DR X线机的推出,领导了新的发展潮流,但DR昂贵的装备费用,使它不可能替代所有普通X线装置,比如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术,所花费的时间相当长,DR具有的大流通量作用已不复存在;另外也不可能用DR拍片机去进行流动的床旁摄影,相比之下,采用常规X线拍片机加上一套CR系统,既能保证高质量的拍片效果,又能解决图像数字化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CR必将与DR共存,选择CR关注几个方面:

2.1 单槽系统与多槽系统 单槽系统与多槽系统实质是IP板工作预备位单个与多个的区别,单槽系统只能允许一个IP板扫描,第二块IP板扫描必需等到第一块IP板完成后才能插入;而多槽系统则可以多达8~10个预备位,工作人员只需把IP板放上预备位置,机器投入逐个扫描,工作人员可以离开去做其它事,解放了劳动力。

2.2 IP影像板 IP影像板是CR系统中图像转换的媒质。IP板分为软性板和刚性板2种,采用软性IP板,扫描机的IP板流程比较灵巧、体积小、速度较快,缺点是每次运作过程中,IP存在弯曲状态,易折损,而刚性板则恰恰相反,扫描机相对笨重点,速度也不及软性板,但没有弯曲,IP板的寿命相对比较长。选择IP板还应注意分辨率,普通IP板分辨率做到5~6点/毫米,高分辨率IP板则能达到10~11点/毫米。

2.3 图像后处理功能 CR系统一般都具有图像后处理功能,将从IP板上采集到的图像信息按照应用条件进行各种类型后处理,突出临床感兴趣的病变细微处,方便诊断和处理,各家供应商都有不同级别的软件提供选购,一套优秀的CR系统只有配上相应软件才能充分发挥出图像效果。其他大型检测设备

3.1 数字胃肠机 遥控式数字胃肠机(又称多功能X光机),目前仍是我国放射科在胃肠检查以及一些特殊造影和部分介入手术的主要设备,选择数字胃肠机重点在三个方面:

3.1.1 发生器和球管功率,应选择大一些,满足各类造影需求和长时间造影要求。

3.1.2 影像增强器应选择≥12英寸,要具有高分辨率。

3.1.3 数字化摄像系统,无论是真空摄像器还是CCD数字采集矩阵要≥1K×1K,采集数据字长≥10Bit. 3.2 CT扫描仪 螺旋CT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了三次大的飞跃,第1代单层螺旋扫描机,最快速度发展到≤1秒/每圈;第2代从二层螺旋扫描逐步发展到4层、8层,速度发展到≤0.5秒/每圈;第3代发展到16排扫描,最快速度达到≤0.4秒/每圈,使无创心脏成像得到满意图像,由于有低于0.4秒的扫描速度,大大拓展了心率适用范围,平均心率最高可达100次/秒,并且可以不使用β-受体阻滞剂。目前多排CT已经普遍得到广泛使用,从2排、4排、6排、8排、10排、16排均有,更新的32排、40排、64排也正在推出中,选择高排还是低排,应视临床应用范围和经济条件而定,只要够用就行。

3.3 磁共振扫描仪(MRI)自1986年第一台磁共振扫描仪研制成功,医学影像学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此后随其广泛应用与发展,磁共振成像在许多领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MRI对人体组织的评价已经从最初的形态学评价发展为功能性评价,以及形态—功能关系的评价,并且进一步逐渐向分子学领域发展。十年前0.5T强度的MRI是临床医疗诊断的主力,如今正在向高磁场强进发,3.0T以及更高场强的MRI已应用于临床,但从合理的配置角度出发,分析MRI的发展与应用,以及经济效益展望,1.5T磁共振扫描仪在一段时间还将充当综合性医院的主力机型。选择MRI重点考察几个方面: 3.3.1 为降低病人在进行MRI扫描时产生的恐怖幽闭症的影响,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该选择大喇叭开口的短磁体,目前长度已经能做到1.5米~1.57米左右。

3.3.2 MRI工作时的噪声常使病人无法忍受,降低机器噪音,是各大生产厂商正在努力克服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是我们选择机型的重要指标之一。3.3.3 成像速度低是MRI设备与CT相比最有差距的,为此,从梯度场、梯度切换率、线图等各硬件方面提高性能,以及加快数据处理能力研发新的成像软件,增加应用范围。

3.3.4 最新技术开发包括双梯度、并行扫描、全身扫描线圈阵列等等。4 PACS系统和RIS系统

4.1 医疗影像网络PACS(Pictures Archiving & Communica Systems)系统 是医疗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PACS可实现影像设备的网络互连,实现各种不同设备的影像统一存储和管理,实现实时地、远程地诊断、会诊。节省存放胶片的费用和空间,并能进一步充分使用原始数据增加后期应用制作研究等功能。实现彻底的无胶片放射和数字化放射科,已经成为医疗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潮流。PACS通过多年来的发展,许多供应商已经能够提供成熟的商业化产品。从低端到高端,从mini PACS到Full PACS全系列解决方案推出,无需我们去设计方案,只能像选择设备一样去挑选适合应用的产品,如何选择应考虑以下几点: 4.1.1 图像的传输、存储、调用、浏览的速度快慢是反映PACS网络系统性能的最重要指标。优秀的PACS图像的在线调用相当之快,随调随现,最慢的也应在几秒内实现。过长的调用时间,则造成对读片过程的阻碍。

4.1.2 图像存储空间 图像存储空间可分为在线存储和离线存储。在线存储主要采用RAID技术;离线存储可采用磁带、CD-R、DVD等,在线存储一般认为以半年到一年的图像数据量为限。随着存储设备的容量不断扩大,价格一再下降,业内已提出全在线方案,考虑这样一个方案,PACS服务器和PACS控制软件的存储器控制范围要充分大,便于每年逐步扩大在线存储单元。4.1.3 无损压缩技术 无损压缩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存储空间,加快图像在网络中的传递速度,通常无损压缩应低于2.8:1。

4.1.4 安全性 影像资料是反映病员状况的重要病史资料,原始图像的丢失会给病员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PACS系统中图像存储和调用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关注于高可靠性存储方案,集中管理的存储备份方案以及异地灾难备份的应用等安全措施。

4.2 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 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提供放射科整体流程和操作的控制管理,承担并执行各种医学影像环境内常规工作流程的任务和角色。主要有2种工作站来完成相关任务。

4.2.1 检查登录工作站 〖HT〗该工作站可以单独将相关检查信息提前预登录,或者透过HIS系统将信息直接移植到RIS中,执行检查任务时间表的预安排,通过工作流程表(Worklist)将被检查者的相关信息直接送到相关影像设备,大大方便了使用,加快了速度,节省了时间。

4.2.2 诊断报告工作站 〖HT〗诊断报告工作站是放射科医生调用图像以及写报告的主要工具。一般采用方便、快捷的诊断报告模块编辑,用户可根据需要产生任意数目和类别的诊断报告工作站模块。并实现图文报告合一。诊断报告工作站应该选用双屏和三屏技术,其中至少应包含1个以上专用图像显示器,除注意空间分辨率外,更应该关心密度分辨率—灰度的阶级。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数字化放射科装备配置系统,(如图所示),经笔者单位的使用表明,足以满足临床需求(个别的可视情况略为修改),采用数字化配备方案,不但能提高放射科图像诊断质量,放射科技术人员数量可以降到最低标准,对医院的人力、财力的节省、医院医疗业务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为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放射科医疗设备数字化胃肠机免费下载

(高频数字化医用诊断X射线机PLD6000)

(一)产品用途:

医用X光机为多功能数字胃肠机医疗器械,可用于胃肠透视/摄影,消化道检查,胸部摄影,头颅及全身骨骼摄影。胃肠造影、食道造影、脊髓造影、关节腔造影、胆道造影、支气管造影、静脉造影、周边血管造影、泌尿系统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儿科影像检查、部分介入放射治疗应用。

(二)产品主要特点:

★单床单管X光机,集优化原则生产,全系统优秀配置,满足临床个性化需求

★高频主机全新技术,数字化图像采集,轻松获得高品质影像,可实现拍片透视一体化 ★直观显示人机界面,出色的操控系统,使人机对话更加方便,易懂; ★多重安全保障,使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达到有机平衡 ★强大的数字图像处理功能,全面兼容DICOM网络应用

★PLD6000上球管数字化高频医用诊断X射线机,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适应范围广、主机功率大、逆变频率高、图像清晰等特点。

(三)产品详细特点:

一、集优化原则生产,全系统优秀配置,开拓了广泛的临床使用范围

二、50KW高频主机全新设计,数字化采集,是高品质图像的保证

1、采用先进的进口高频高压X射线发生器,射线品质好,皮肤剂量低;

2、配备进口小焦点,大容量输出的高性能X射线管组件,即使连续使用也有充足的阳极热容量;

3、采用高品质影像增强器,数字式摄像机,实现清晰的数字图像;

4、配有医用高清逐行输入和输出的电视系统,图像噪音低、清晰度和对比度高;

5、采用固定式进口密纹滤线栅,进一步提高射线质量,图像效果好。

三、出色的操控系统

1、系统采用了设计新颖,结构紧凑的控制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方便临床操作;

2、直观显示的人机界面,全中文操作,采用触摸屏控制技术,使人机对话更加直观、方便、易懂;

3、采用PLC可编程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控制精度,同时方便了临床操作和机器维护;

4、一键式操作手柄,八位控制开关,可以控制床体运动、透视和点片,方便临床使用,简化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性能卓越、多功能的诊断床床体系统

1、诊断床为上球管岛屿式电动遥控,床体移动快速、平稳、舒适、床体在转动时、软启动、软停止,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觉;

2、广泛的透视/摄影范围,方便临床诊断,影像系统可以沿床身纵向移动720cm,床面横向可移动220cm,采用机动人不动的操作方式,在患者不必移动的情况下,就可在大范围内进行透视或摄影,轻松完成从咽喉,食道到下腹的一系列检查;

3、可升降的球管立柱,焦距可伸长至1.5米,这样使得在诊断床上拍14×17英寸的胸片简单易行,无需另加立式摄影架;

4、床体转动范围大,90º~0º~25º,不仅可进行常规的消化器官检查,也可用于各种特殊检查,易于造影剂的控制;

5、方便的透视、摄影位置选择,人性化设计的诊断床侧位开关可以操纵床体和影像系统的运动,使近台操作也十分方便;

6、点片盒自行张开,一次按键即可完成前插式装片,节省空间,方便迅速;

7、采用高分辨率的旋转编码传片系统,精确的传送电机行走速度及位置,使得自动分片精度高。X射线影像效果好;

8、电动控制的±360度无限位旋转的脚踏板,无须病人转动,即可完成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方便医生的操作;

9、尺寸丰富的点片系统:从8“×10”到14“×17”的五种尺寸胶片均可使用,除消化道检查和胸部摄影外,还适用于脊髓腔造影、泌尿系统透视检查与摄影。

第三篇:放射科设备管理制度

放射科设备管理制度

一.放射科设备管理、保养由技术组长负责,实行专机专人管理。

二.机房的各种标志醒目,各台机器应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运行记录。

三.保持机房内干燥整洁,禁止在机房内存放无关物品。

四.保持机器清洁,及时清理污物血渍,每天按《设备操作规程》进行一次机器的清洁工作,同时记录《设备使用交接班本》。

五.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减少机器故障的发生并及时掌握机器的运行情况。主要为机器清洁、安全装置、运转部件检查保养。

六.每月进行一次机器的全面检查和调整。内容包括:机房机器的清洁;机械电器部件牢固、运行准确性;平衡悬吊装置的安全:电缆电线的完好;保护地线接触良好;显示数据准确性等。保持机器处于良好的状态,确保机器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七〃发生故障应及时停机检查,并及时登记于《检修维护故障登记本》故障现象以便维修。

第四篇:放射科设备申请书

在传统的屏-片X线摄影系统中,需要来回搬运暗盒在曝光后还需要来显影-水洗-定影-水洗-烘干,然而增加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一不小心片子就会刮花,暗盒也易损,而数字X线摄影中在曝光后几秒钟即可显示影像,无须来回搬运暗盒;系统本身为全固定化结构,无任何机械运动,无易损,易耗品,然而数字影像摄影的优点明显比传统的屏-片X线摄影,数字摄影 动态范围大,传统的屏-片X线摄影系统的最大缺点是其影像形成的动态范围有限。例如在胸部摄影,肺野和纵膈有较大的差异,在同一影像上限制了所有组织的能见性。另外,其正确曝光水平的容许偏差很少。而数字摄影的动态范围很大,为后处理留有空间,减少重照。屏-片组合的特性曲线具有趾部和肩部,线性差。而数字成像系统的响应曲线是直线,如实反应了人体结构的密度差别。数字影像可变化窗宽、窗位、转换曲线,使全部灰阶分段、分时得到充分显示。密度分辨力得以提高,扩大了信息量,在传统的屏-片X线摄影系统中,胶片作为介质具有多重功能。这样就限制了单方面功能的改进,在数字X线摄影中,这些功能被分割成不同的独立部分,可以使每一部分单独最优化。数字X先摄影的MTF(调制传递函数)高,提高了影像质量。数字影像后处理功能强大;使用这些功能可以使影像质量得到改善。这些功能在影像诊断时,对影像质量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疾病诊断的范围。根据现阶段病人的需求及业务量的增加,作为技术型的放射科,现阶段的传统的屏-片X线摄影已不能满足疾病诊断范围、及工作的需求,为了提高影像质量、疾病诊断范围,我科室(放射科)申请一台C臂数字X线摄影机,900W像素以上的。

第五篇:数字化变电站二次设备配置方式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变电站一次设备逐渐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二次设备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一次设备数字化的基础上,二次设备的配置将更加多样化。本文将描述数字化变电站可能的几种二次设备配置方式,并从经济性、可靠性、设备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各种配置方式的优缺点。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变电站二次配置;变电站保护配置;变电站二次网络

从国际国内的情况看,数字化PT/CT及智能化一次设备开始大量应用于各个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使变电站的二次布线有了革命性的变化。采用电磁型PT/CT的传统变电站,一次系统的信号采用电缆以模拟量的方式传送到控制室,控制室的二次设备必须具备自己的采样回路才能获取需要的数据;而采用数字化的PT/CT及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变电站,其一次系统的信号通过光缆以数字量的方式送到控制室,控制室的二次设备只需要具备通信功能即可获取需要的数据,节省了电缆投资,提高了采样性能,增强了二次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将在传统的二次设备配置的基础上,提出几种新的二次设备配置的方法,并探讨各种配置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一、变电站二次设备的传统配置方式

因二次设备的采样数据不能共享,故所有二次设备都有自己的采样回路,获得的采样数据只能自己使用,导致一二次设备之间有大量的电缆连线,为设备的调试及施工带来了大量的查线工作,同时二次系统的配置形成了目前的各个二次系统之间互不联系的局面。在传统变电站中,一般的配置情况为:

(一)高压部分(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采用每个对象分别配置一套保护装置及一套测控装置的模式。保护装置具有该间隔需要的所有保护功能,如距离、零序、差动、过流等。测控装置测量该间隔的电压、电流、相角、功率、频率等,同时具有控制功能。

(二)低压部分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的方式,即每个对象配置一台装置,该装置具有测量、控制和保护的功能。

(三)各个电压等级的母线分别配置母线差动保护装置,有几种电压等级就需要几台母线差动保护装置,高压断路器需配置断路器保护装置。有一些母联还需配置母联保护装置。

二、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组网方式

国内目前在建的数字化变电站中,虽然已经实现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但二次设备依然按照传统变电站的方式配置,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变电站经济、简洁及可靠的优势,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数字化变电站中一次设备的数据传输用的最多的还是点对点传输方式,造成数据共享还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无法做到全站共享的方式c”。很多数字化变电站中的过程层网络结构还相对保守,主要采用PT/CT的远端模块将数据传送给控制室中的合并单元,由合并单元分成多路光纤点对点传给保护、测控以及其他设备。

该模式符合目前国内对保护测控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采用最安全的点对点传输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数据传输延时,同时避免了采用以太网传输时数据过分依赖以太网设备的问题。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太网设备可靠性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可采用以太网共享数据的模

该模式为一次设备的数据直接上网,各个间隔单独组网,每个间隔的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连。这种组网方式下,只需单个间隔数据的保护测控设备,可通过间隔层交换机获取数据,对于需要多个间隔数据的保护测控设备(如母差保护),则可通过路由器获取全站的数据。这种模式组网简单,数据隔离方便,较好平衡网络负荷能,可有效分散网络设备不稳定造成数据丢失的风险。

三、变电站二次设备配置方式革新的条件

随着一次设备的数字化及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使一次设备将其信号通过以太网传送到控制室成为可能。一次设备的数据通过以太网为二次设备共享,可大大简化二次设备的设计及二次系统的布线。IEC61850的全面推广,为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了依据及可行的方法。断路器及开关刀闸能通过网络接收命令并执行,并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状态及执行结果送给控制方,这些智能化的一次设备使二次设备可以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而重新设计及配置。这些条件的具备,为二次系统重新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在电力系统管理模式上进行革新,以适用全新的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及运行管理。

四、几种数字化变电站二次设备配置方案

在数字化变电站中,二次设备不需要采样回路,只需要配置网卡就可获得所需的数据,使二次设备向小型化、智能化及高集成化方向发展a多种传统二次设备的功能集成在单台二次设备中成为可能,将大大减少设备投入成本。根据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本文总结了以下4种数字化变电站二次设备配置方式,叙述如下:

(一)按传统方式配置二次设备

这种配置方式在上文已经叙述,这里不再赘述。传统配置方式是在传统变电站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各项运行管理方法也是基于该模式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数字化变电站中采用这种配置方式后,目前运行管理方法不用做任何改变即可适用。这种配置方式没有充分利用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共享的优势,配置显得复杂且经济性不好。

(二)按对象配置方式

该模式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的方式,每个对象不再分别配置保护和测控,而只需配置一套装置,该装置完成该对象的所有保护及测控功能。这样在装置内部可以共享一些计算数据,简化了二次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这种配置方式将自动化专业和保护专业合二为一,故必须改变目前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按专业设置部门的方式,否则在运行管理上将出现盲点。

五、结语

目前国内的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中,绝大多数采用传统方式配置二次设备,避免了管理方式的改变。但采用传统方式配置数字化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不能充分发挥数字还变电站简化二次设计及节约成本的优势。集中式配置方式因风险过于集中,在目前的技术及环境下很难执行。采用按对象配置和按功能配置的方式能极大的简化变电站二次系统,且较好的分散设备风险。但采用新的配置方式缺乏运行管理经验。为改变二次设备配置方式,必须对目前的运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否则很难适用新的数字化变电站二次设备。

参考文献:

[1]叶罕罕,许平,宗洪良,王少伟,数字化变电站的电压互感嚣配置和电压切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24.[2]丁书文,史志鸿.数字化变电站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J].继电器,2008,10.[3]赵丽君,席向东.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05.[4]张沛超,高翔,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结构[J],电网技术,2006,24.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