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迟退休年龄最新消息2017延迟退休年龄推出方案_最早2022年实施
延迟退休年龄最新消息2017:延迟退休年龄推出方案_最早
2022年实施
最近,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被炒得沸沸腾腾,那么2017年延迟退休年龄最新规定到底是怎样的呢? 公务员退休年龄政策的步伐渐行渐明朗,三中全会中央已敲定,1.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 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2.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 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
昨日,杨震委员审议时说,养老金改革方案中,国家把基本养老保险统一起来,剩下补充的部分取决于大家交的年金,交的多拿的就多,交的少拿的就少。实行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多少,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测算。
“因为企业之间本身的差距也非常大,有的企业经营非常好,有的企业很差,所以不同企业为职工交的年金不可能一样,补充的一块是不是有上限和下限?这样是不是可以控制退休收入差距?”杨震说,希望国家出台新政策,能使得社会矛盾得到缓解,不要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甚至扩大社会矛盾。
对于养老金改革,黄细花代表说,决策部门一定要将政策尽快落地,人社部作为政策制定者,不能只从自己角度,或者从少数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老百姓、弱势群体的利益。
延迟退休 建议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马凯23日作报告时说,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改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抚养比。
昨日,苏晓云委员审议时说,目前企业员工退休工资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旦发不出退休工资,影响会很大。他说,这一问题应立足于体制内解决,尽快实施企业员工推迟退休,“现在工人男的55岁退休,女的是50岁退休。企业的干部,男的是60岁退休,女的是55岁退休。从身体状况和平均寿命来看,60多岁、70 岁看起来就像50多岁的人,身体还很好。”
苏晓云建议,把企业员工的退休年龄男性提高到65岁,女性提高到60岁。“这样多收五年(养老保险),少发五年(养老金),从身体状况来讲,没有多大影响。这个办法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解决问题的办法。”
吕祖善委员说,现在提出渐进式地延迟退休,应该是一个不得不采取的办法,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延迟退休年龄可能增加新就业的压力,要合理安排两者之间的平衡。
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实行弹性退休制度,“规定一个法定最早退休年龄、一个正常退休年龄和一个最迟退休年龄,让自己选择,如果选择延迟退休,退休金可以增加。如果只规定延迟退休,我相信100%的人都会反对的。”
人社部建议我国从2017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
据人社部消息,中国有可能在2017年实行新的退休年龄的政策,将退休年龄65岁。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有专家表示,提高退休年龄的目的为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
7月1日,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称,建议中国从2017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有专家表示,提高退休年龄的目的为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
我国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
据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说,我国老年人口的规模世界第一。根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 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国家。二是我国的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预计未来40年,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升10.8个百分点,而我国将上升2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的速度比世界的平均速度要快一倍多。三是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大。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对老龄问题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
专家建议退休年龄延至65岁
据京华时报(微博)报道,我国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这一不争事实,不少专家建议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以减缓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建议我国从2017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建议,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同时加大对老年人的培训力度,以为延长退休年龄创造条件。他建议,退休年龄可采取弹性制度,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高素质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
延迟退休年龄出炉 辽宁今年或迎“退休潮”
依照计划,我国将在2017年推出延迟退休方案,5年后实施。以此计算延迟退休将在2022年实施,目前女性小于48岁、男性小于53岁的人都将赶上延迟退休。我省近年来退休职工人数逐年增多,近两年更是突破每年44万人,以延迟退休来缓解养老压力迫在眉睫。
辽宁或迎“退休潮”,年退休人数破44万
据辽宁近5年的统计公报,发现离退休城镇职工人数连年上升,最近两年每年均突破44万。相关人士预计,我省2015年退休职工人数也将在30万以上。这都证明我省或已进入“退休潮”,曾经助推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一批职工高峰正在渐渐步入退休年龄。
2017年推出延退方案 最早2022年实施
人社部曾表示,2015年制定方案,2017年征求意见修改,2017年正式推出,至少要在5年后实施。以此推算,延迟退休最早将在2022年实施。实施后也不会一刀切,而是会逐步实施,如某人55岁退休那年实施延迟退休,或将延长2个月,次年退休者将延长6个月。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心理预期,渐进式推进。
现年女小于48岁男小于53岁的将延退
以最早实施时间2022年、现女55岁男60岁退休计算,目前女性年龄48岁、男性年龄53岁的将首批延退,小于这一年龄的人群都将逐渐过渡到延迟退休中。其实除了所有人员的延迟退休政策外,今年已将正、副处级的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延长至60岁自愿退休。
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核心点就是要延长缴费年限,相应缩短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为了缓解各省养老压力,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力争在2015年出台,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养老金余缺,分散风险。来源:南方财富网
第二篇:浅谈我国延迟退休年龄
浅谈我国延迟退休年龄
摘要:中国退休年龄基本沿用了20世纪50年代的规定,存在着退休年龄较低、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较大、提前退休较为严重等问题。从降低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应对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等各种现实情况考虑,实施延迟退休具有必要性。而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群体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承受能力,兼顾各方利益,以渐进方式推进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改革。
关键词: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
一、引言
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合理与否之所以受到了广大的关注,不仅仅因为退休年龄的调整关系到老年人个体的工作年限、年轻一代人的养老负担,也关系到整个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分配、储蓄行为,以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等。现行的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源于1951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经过近60年的发展,依据当时国情制定的退休年龄是否在当下依旧适用;尤其在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是否应该固守传统的退休年龄,这一直是理论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争论的热点。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反思与探索,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形成了相关的建议以及意见。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大部分学者是采取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做法,但也有的学者对延迟退休年龄持另一种观点。威勒(Weller)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在《延长退休年龄――社会保障的错误方向》(2000)一文中指出,如果通过推迟退休年龄来解决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短缺问题的话,退休年龄将不得不额外增加6.6年,即使只有一半的社会保障资金短缺是通过推迟正常退休年龄弥补的,退休年龄仍要增加1.4年。2005年,威勒在《为社会保障提高退休年龄》一文中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延长退休年龄对那些在很大程度上靠社会保障维持退休收入的工人将产生负面影响。
三、国内研究状况
(一)赞同延迟退休年龄的观点
1.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出发
李珍(1997)指出:一般的规律是,人口预期寿命越长则退休年龄越高。50年代规定的退休年龄在当时是适当的,但在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20岁的时候,这一规定就不适当了。李红岚(2000)论证了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能性,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现行的退休年龄不变化,退休后的生命余年也相应的延长。许多老年者表现出较强的再就业欲望,所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是符合老年人心理需要的。林义(2002)认为:人均寿命的普遍延长、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为提高退休年龄提供了客观基础。
2.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角度出发
史伯年(2001)通过养老保险制度内的赡养率和自我负担率论述提高退休年龄对于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压力的有利作用。邓大松、刘昌平(2002)对退休年龄的敏感性作了分析,得到:退休年龄每提高1%,基金缺口将缩小1.949%,如果退休年龄提高5年,那么基金缺口将缩小22.69%。张世伟、李学(2005)应用某市的微观数据对退休制度改革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实施现行的退休制度,将导致养老金收支日趋失衡;适当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抑制提前退休或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均能够使养老金收支趋于平衡,均不会产生长期的就业问题。
(二)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观点
1.从就业角度出发
即使在存在着沉重的城市退休金压力和老年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问题,反对延迟退休这一派依旧认为增加青壮年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率更应该被政府优先考虑。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67万小企业被迫关门,约670万的就业岗位蒸发。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1/4。再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存在的失业农民工和大量下岗人员,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必然会使9.4%的城镇失业率继续攀升。如果再排除统计口径等一系列因素的干扰,实际失业率会比统计的失业率更高。尤其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等,延长退休年龄造成的挤压效应会更明显。
2.从劳动力资源角度出发
高庆波(2009)通过对OECD经合组织组织国家的退休年龄变动进行了整理,指出延迟退休年龄的国家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如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英国。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退休年龄保持不变,甚至还有部分国家的退休年龄出现了缩短,如瑞典、挪威和爱尔兰。并且中国与美、日等高收入国家在受教育程度、人均寿命及工作条件等方面有相当的差距,不应盲目的提高退休年龄。姜向群、陈艳就指出我国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并不高。城市60岁老年人带病期占余寿的比例高达75%以上,生理功能的下降和疾病的增加说明老年人已经不适应继续紧张的工作了。
四、结束语
延迟退休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不失为一剂良方。只是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不同,看法和立场也就不同。延迟退休年龄能否成功,有两个挑战需要关注:
第一,如何平衡权利的关系?在业者的工作权利、年轻人的就业权利和退休者的休息权利有一个博弈的过程。退休年龄延迟在一些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0年2月23日,西班牙爆发全国性的游行示威活动,万余名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至67岁。游行示威者打出的口号是:要工作,不要养老金。
第二,如何保持制度的弹性?弹性就是制度的适应性和适应力,能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区别对待。对一些工作劳累、收入又低的体力劳动者来说,提前退休才是解脱和享受。分类对待有助于社会和谐。高失业率的行业暂时不要实行推迟退休制度,避免推迟退休恶化就业形势。延迟退休不宜在短期内向全国以及全行业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垄断行业推广。国际上反对的是强制性延迟退休,赞成的是自主性选择退休。早退少得益,晚退多得益。双向推进比较稳妥:一方面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另一方面逐步扩大退休选择。一些行业部门的工作者可能希望提前退休或者按原计划退休,享受退休生活的乐趣,而不在乎推迟两年退休是否养老金更多。能否赢得公民的认同,公民是否有选择的权利,是提出弹性退休制度的主要依据。制度的人文关怀十分重要,这也是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要害所在。参考文献:
[1]埃斯特勒?詹姆斯.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互动效应――中国如何解决老年保障问题[J].人大复印资料,2003(9).[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思考.公平与效率――中德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讨会,2007(1).[3]李珍.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经济评论,1997(1).[4]林义.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财经科学,2002(5).[5]文太林.关于弹性退休的经济学思考.经济前沿,2006(9).
第三篇:延迟退休年龄计划表
延迟退休年龄计划表
人社部延迟退休时间表最新消息:XX下半年人社部延迟退休时间安排
清华教授:人社部“延迟退休”方案已拟订完毕,10月14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介绍“十二五”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就时表示,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将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他同时透露,要到XX年才能正式推出延迟退休具体方案。
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副部长胡晓义就“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方案应该在XX年推出,最早2022年开始实施。
人社部延迟退休时间表 延迟退休男女年龄图 延迟退休最新消息 延迟退休最新消息
做原油投资,首选 行情有利器,行业首选软件。数据分析更强,更快,更全!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2020年前推出 人社部部长答记者问
尹蔚民谈到,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是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这项政策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偏低这么一个实际提出来的。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1953年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1978年,国务院104号文件再次明确,就是女工人退休年龄是50岁,女干部55岁,男职工60岁。
当然一些特殊群体还有其他的政策规定。建国初的时候,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左右,我们现在人均的预期寿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是岁。也就是说,建国6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预期寿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建国初期制定的退休年龄政策,很显然和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所以有必要作出调整。
“通过前期的磨合与讨论,人社部的方案已经拟订完毕,下一步就是走国务院审批、征求意见、进一步讨论等程序。”10月16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其实,同样的口径,同样的推出时间表,在今年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尹蔚民就有所提及,而那也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明确回应延迟退休的问题。他当时称,希望今年能够把延迟退休方案制订出来,XX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向社会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的情况修改完善,XX年正式推出;不过,推出后至少5年以后才会实施。
而这,也是多年来首次较为明确地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的时间表,如今的再次提及,无疑是在为明年的征求意见做铺垫。
对于采取渐进式“小步慢走”的基调,早在XX年人社部对外征求涉及方案时就已涉及。当时,来自社科院、人大、清华、武大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订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则属清华大学和社科院提出的两套方案。
清华方案建议:从XX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同时,艰苦岗位的男女职工可以提前10年领取养老金,也就是男女分别进行延迟领取,用15年的时间完成该项工作。
而社科院的方案建议,每几年延长3个月,延迟5岁用20年的过渡期,但为了避免制度碎片化,特殊群体并不单独列出。
“延迟退休年龄方案一定会考虑到各种不同人群的需要,是有弹性的。”杨燕绥强调。
为此,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延迟退休年龄走的肯定是弹性的路子,分步骤稳步推进,不可能一下子延迟很多年。同时,允许劳动者做出自由选择,是否选择延迟退休自己说了算。”
同时,尹蔚民明确表示,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退休年龄,除了非洲的一些国家之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在65岁、67岁,而且都是渐进式延迟的,而我国现在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按人社部所言,实际退休年龄“平均不到55岁”,也就是说,退得早加之我国又是一个急剧快速老龄化的国家,延迟退休已是刻不容缓。
延迟退休年龄计划表
第四篇:最新延迟退休年龄表
最新延迟退休年龄表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新办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社部将于今年拿出延迟退休方案,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有望从2022年起正式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将会采取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
对于延迟退休的渐进式推进方式,尹蔚民举例,“比如五年以后,你是60岁退休,这个政策施行以后,可能你是60岁零3个月退休,这样大家便于接受。”“第二个人可能是第二年退休,他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
上述举例中,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方案或将采用1年延迟3个月的方式推行。按照上述的延迟退休时间表,一旦方案顺利实施的话,下面几类人将刚好摊上延迟退休:小于等于50岁的女性工人(197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小于等于60岁的男性职工(不区分工人干部,196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由此看出,延迟退休方案影响较大的是70后和80后,根据人社部方案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每年延长几个月退休年龄,直到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新拟定的法定退休年龄。
我国现行职工退休年龄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劳动保险条例》和有关政策规定的。
按照“迟退休一年增加3个月”的例子,推算出延迟退休后的退休年龄计算公式:
女职工退休年龄=50+3×(50+出生年份-2021)/12
女干部退休年龄=55+3×(55+出生年份-2021)/12
男性退休年龄=60+3×(60+出生年份-2021)/12 注:
当(目前退休年龄+出生年份-2021)等于或大于最终确定的延迟退休最大增加年数(例如方案最终规定男性最多延迟到65岁退休,则最大增加年数为5年)时,结果均为最大退休年龄。
第五篇:关于延迟退休年龄心得体会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心得体会
2013年12月2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中国正面临人口转型拐点,今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而劳动力人口则在波动中趋于下降,未来或出现负增长趋势。在此背景下,延迟退休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尽管公众质疑之声至今不减,对养老金双轨制亦多有不满,而且从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的大趋势看,延迟退休已是不可避免。
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延迟退休影响就业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中的数据对此提供了进一步支撑,“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徘徊在1000万个左右,其中大约30%的岗位来自退休人员的更替,每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差不多800万个左右,加上农民工、社会其他就业人群,就业岗位供给的缺口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延迟退休条件的确并不具备。
不过,作为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退休人员不断增长让养老金支付承受巨大压力,存在潜在的缺口;同时,人类寿命普遍延长,使得不少男性到60岁、女性到55岁之后,还有意愿有能力继续工作。否定延迟退休,固然能够成全那些渴望工作的年轻人,却没有充分照顾到一部分中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劳动权利。
我个人认为凡事都有利有弊。延迟退休年龄,一定带来就业岗位减少,这是必然规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就业难的加剧,这一影响还会进一步放大。如果我们纠结于此,改革退休年龄的条件恐怕永远都不具备。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坐等负面影响自然消失,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和矛盾,扬长避短,找到各方利益最佳契合点。
作为养老体制改革中最受公众关注的一项政策性建议,延迟退休计划自提出后就饱受各界争议。赞成者认为,我国的养老金空账已超过两万亿元,再不延长退休年龄,养老金就不够用了;而反对者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剥夺劳动者应该享受的退休福利,缩短劳动者享受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同时也会给年轻人就业造成压力。
支持延迟退休的不少是官员等权力阶层,他们在岗时有较多福利甚至隐性收入,且大权在握、受人尊敬,一旦退休,不但收入减少,影响力更会减弱。而反对延迟退休的往往是普通劳动者,没有什么特权和隐性收入,退休时和在岗时的收入差距不大,退休既是福利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解脱”。延迟退休绝对不能让权力阶层占了便宜,并损害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在现有退休政策下,普通工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待遇显然不平等。一旦实施延迟退休,势必增加滋生腐败的几率,可能造成利益集团的不公平分配。在当前不同职业群体间待遇差距巨大的前提下,延迟退休不利于普通劳动者,更不利于低收入群体。
退休制度是一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公共政策。从法理上讲,养老保险本质上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约。公民依照既定的退休方案缴纳了养老保险金,政府就应当兑现当初的养老承诺。如果政府因为养老体系无法继续维持而单方推迟公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并增加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这就属于政府单方面违约,无疑与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相悖。解决当前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应该优先考虑通过减少“三公”经费、划拨国有资产给养老基金等方式,而不能将延迟退休作为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首选办法。当前,国家应重点解决养老金体系的历史债务问题,将国家应该承担的部分予以明确,同时通过政策吸引低收入群体参保,扩大参保覆盖面,借以扩大养老金规模,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提高缴费率和延迟退休年龄来保障资金平衡。更为关键的是,要下决心破除养老“双轨制”,建立公平的养老制度。
一言以蔽之,是否延迟退休,既要作为一个课题研究,听专家团队的建议,更要作为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多听听各界公众的声音,民意才是决定是否延迟退休的首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