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第一篇: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2013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论坛

2013年08月29日-31日

正式通知

鄂尔多斯市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重要代表之一,属西部脆弱生态地区,涉及矿、沙、草三种地理环境。但在当下煤炭经济不景气、房地产市场被调控、实体经济疲软、社会很多负面口碑的大背景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首要重点工作,鄂尔多斯市如何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走出一条资源型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为了进一步讨论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面临的问题,交流以煤创金后的发展方向,继2012北京国际生态修复论坛后,应政府部门、专家以及企业的建议和要求,中国生态修复网联合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促进美丽矿区建设”为主题,在鄂尔多斯市举办“2013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论坛”,旨在交流脆弱生态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先进技术和产品,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探讨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与交流。

一.论坛主题及主题报告

论坛主题: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促进美丽矿区建设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一: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政策法规与标准 主题报告二:矿区生态环境演变机理及调控 主题报告三:脆弱生态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主题报告四: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的革新

(一)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的革新

(二)主题报告五:矿区污染环境整治与修复

二.论坛要素

报到时间:2013年8月28日 论坛时间:2013年8月29日-30日 现场考察:2013年8月31日

论坛地点:中国·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 乌兰国际大酒店)论坛网址:www.feisuxs

三.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国煤炭学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主办单位:

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色之源专项基金管委会 承办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生态修复网

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煤炭协会 协办单位: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鄂尔多斯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开维集团

康莱德国际环保植被(北京)有限公司 四.学术委员会 名誉主席

彭苏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王如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

胡振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教授/所长 委

员(排名不分先后)

李树志

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测量所研究员/所长

卞正富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教务部部长 白中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院长 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高吉喜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陈同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周连碧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徐友宁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所长 陈梦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污染场地修复中心研究员/主任 陈保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锦楼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文波

生态人类联合会名誉会长/研究员 五.议程安排(最终安排以现场为准)第1日(星期三)2013年08月28日

参会代表报到、企业布展

14:00-24:00

参会代表现场报到 14:00-18:00

会场布置、企业布展 18:00-20:00

自助晚餐

第2日(星期四)2013年08月29日(08:30—10:00)

论坛开幕式

主持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胡振琪 第一项:论坛开幕式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领导致欢迎辞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曹郅琛

中国煤炭学会领导致辞

中国煤炭学会

理事长

濮洪九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领导致辞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

副司长

刘仁芙

承办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领导致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副校长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姜耀东

承办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领导致辞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办方中国煤炭学会领导致辞

中国煤炭学会

秘书长

峰 第二项:大会合影

全体与会代表合影

茶歇 4 第2日(星期四)2013年08月29日(10:00—12:00)

大会报告

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陈同斌 10:00 神东矿区地下水资源和地表生态保护关键技术

中国工程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彭苏萍

10:30 区域生态恢复的目标及策略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高吉喜

11:00 历史遗留废弃地复垦的比较研究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11:30 国内外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若干新进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胡振琪

12:00 自助午餐

第2日(星期四)2013年08月29日(13:30—15:00)

主题报告一: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政策法规与标准

主持人: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高吉喜 13:30 英国土地复垦个案对中国土地复垦制度建设的启示

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产权处

刘燕萍

13:50 晋陕蒙接壤区煤矿生态恢复可持续性的对策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国土资源研究所

卞正富

14:10 政策引导制度保障是实现美丽矿区及美丽矿业城市的关键

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

王海军

14:30 淮北市矿山生态修复实践

安徽淮北市国土资源局

14:50 茶歇 第2日(星期四)2013年08月29日(15:00—17:40)

主题报告二:矿区生态环境演变机理及调控

主持人: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国土资源研究所

卞正富 15:00 北京市废弃矿山微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

赵廷宁

15:20 神华煤矿环境遥感调查监测评价技术体系

神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

副主任

孟淑英

15:40 基于LUCC的露天矿区景观格局研究

内蒙古环境科学研究院

张树礼

16:00 AMD地下水污染过程、风险评估及修复技术探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污染场地修复中心

研究员

陈梦舫

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污染场地修复中心

研究员

陈梦舫 16:20 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北京大学

副教授

16:40 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演变与生态重建

河南理工大学

刘昌华

17:00 两淮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与复垦土壤安全性评价研究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

副教授

徐良骥

17:20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压煤村庄研究进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副教授

程琳琳

17:40 答谢晚宴

第3日(星期五)2013年08月30日(08:00—12:30)

主题报告三:脆弱生态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主持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白中科

08:00 生态脆弱矿区植被重建与生态安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白中科

08:20 微生物复垦技术及其在煤矿区生态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毕银丽

08:40 神东矿区生态修复

神华集团神东公司

09:00 待定

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刘山林

主持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毕银丽 09:20 矿山迹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09:40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沉陷对旱作农业生产力的影响

内蒙古农业大学

10:00 干旱脆弱生态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模式研究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黄锦楼

10:20 脆弱环境矿区植被多尺度演替规律监测

中国矿业大学国土资源所

副教授

雷少刚

10:40 茶歇

主题报告四: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的革新

(一)主持人: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胡振琪 10:50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科研所

邹长新

11:10 高潜水位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研究及实践--以淮南大通煤矿为例

淮南矿业集团

副总经理

程功林

11:30 近郊采煤沉陷积水湿地城市景观构建技术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矿山测量研究所

研究员

李树志

11:50 初探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作

淮南采煤塌陷地治理办公室

副主任

张代海

12:10 KLD环保草毯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循环经济中的应用

康莱德国际环保植被(北京)有限公司

王亚刚

12:30 自助午餐 7

第3日(星期五)2013年08月30日(13:30—18:00)

主题报告四: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的革新

(二)主持人: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副院长

束文圣 13:30 矿山废弃地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与实践

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研究员

张成梁

13:50 淮南煤矿充填复垦区土壤改良

安徽大学环境学院

孙庆业

14:10 保障成功土地复垦的废石堆场设计

澳思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14:30 边坡工程植被恢复技术与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边坡绿化研究所

副所长

辜再元

14:50 不同复垦方式复垦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

研究生

章如芹

15:10 茶歇

主题报告五:矿区污染环境整治与修复

主持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矿山测量研究所

研究员

李树志 15:20 云南个旧锡矿区大屯盆地不同耕地及土壤类型的生态风险评价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陈同斌

15:40 铜尾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修复研究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程设计研究所

周连碧

16:00 极端酸性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束文圣

16:20 丛枝菌根真菌在重金属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陈保冬

主持人: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程设计研究所

周连碧 16:40 矿区复垦土壤-作物重金属光谱测评与植物废料碳化修复探索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董霁红

17:00 废弃锰尾矿库植物适生性研究及生态恢复的环境效益

中南大学环境学院

薛生国

17:20 柴河铅锌矿尾矿库重金属含量及变化规律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魏忠义

17:40 矿区复垦土壤-小麦重金属含量监测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研究生

许吉仁

第3日(星期五)2013年08月30日(18:00—18:30)

论坛闭幕式

主持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胡振琪

第一项:2013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行业共识 第二项:致闭幕辞 18:30 自助晚餐 第4日(星期六)2013年08月31日(07:30—17:00)

现场考察

集合地点:乌兰国际大酒店一层大厅

考察路线:乌兰国际大酒店-乌兰满来梁矿区-神华神东矿区-江苏工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康巴什新区-乌兰国际大酒店

六.支持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 矿山生态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内蒙古农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设计所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矿山测量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国土资源部潼关金矿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七.论坛注册

参会代表注册费:1600元/人,学生代表注册费:800元/人,现场考察费:400元/人。说明:注册费用(含会议场地、会务、资料、餐费、茶歇等),住宿及交通费用自理,学生代表须出示学生证件。

报名方式:1)网站方式:请登录http://www.feisuxs在线报名;

2)邮箱方式:发送参会回执至指定邮箱service@er-china.com

网上报名截止日期:2013年8月27日 现场报名日期:2013年8月28日-29日

八.组委会联系方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生态修复网

联系人:赵艳玲

肖武

联系人:赵安娜

阴志远

话:010-62339023

话:010-62670766/*** 传

真:010-62339045

真:010-62672355 E-mail:fuken2012@126.com

E-mail:service@er-china.com

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色之源专项基金管委会

2013年8月

第二篇: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课程报告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课程报告

题目:矿区土地复垦初步探讨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开采严重损毁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如引发土地塌陷、大气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水体酸化、自然景观破坏等,并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在当下显得极其重要。

1矿区土地复垦的社会背景及研究意义

1.1背景

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对矿产资源持续大规模的勘探开采,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矿区环境问题,土地日益遭到破坏,矿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矿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复杂的矿区环境问题,以及由此诱发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恢复被破坏的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区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采煤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保护区域生态

环境,矿区土地复垦是我国资源地区永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矿区复垦工作都十分重视,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进展缓慢,其中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至今我国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矿区复垦土地的组织模式来管理土地复垦工作,土地复垦工作在管理、资金、机制等方面都没有理顺和健全,因此,研究国外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研究意义

1.2.1矿区复垦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土地复垦后,可以减少企业的征地费用。对农民来说,既解决就业,又可提高收入。土地复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发产业实现规模经济,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

1.2.2矿区复垦保证良好的生态效益。土地复垦在区域内可以产生景观生态效应、气候调节效应、生物多样性效应、土壤改良保持效应和空气净化效应。可以建立起一个绿色的人工生物群落实体,并且使这个群落实体向着物种多样、生态结构复杂的生态平衡系统方向发展。

1.2.3矿区复垦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矿区土地复垦可以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矿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空间,也为子孙后代的生存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根基,必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综述

2.1国外土地复垦研究

一直以来,工业发达和矿产资源丰富的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土地复垦工作,包括认真制定各种土地复垦法规,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实践活动。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相继制定了专门的土地复垦法规。20 世界 80 年代以后,这些国家的矿山土地复垦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轨道,复垦率达到了 65%以上。

尤其是近20 年来,随着法律和资金得到保障,理论基础日益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复垦工作的开展。由于各国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矿产分布各不相同,所以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美国土地复垦的发展历程较长,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美国井工开采的比例不高,其复垦的重点侧重于露天矿的生态重建与恢复,在生物复垦和改良土壤方向硕果累累。澳大利亚以矿业为主,其土地复垦是要将干扰过的土地恢复到稳定和有生产能力,且适合社区或社区能够接受的状态。该国环境局主要负责土地复垦管理工作,废弃矿场的复垦和植被恢复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工业发达的德国比较重视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早在上个世纪 20 年代初就开始对露天开采煤区开展绿化工作。德国土地复垦的科技含量高主要得益于完备的科学数据确定的复垦标准、良好的公众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世纪 50 年代末,土地复垦被称作“复田”、“造地复田”、“复垦”等,进入 80 年代因国民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加速采掘引发的矿区

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复垦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的重视,推动了土地复垦的立法及概念的确定。2011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令第 592 号《土地复垦条例》,再次对“土地复垦”进行定义: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迄今为止,我国累计复垦土地不超过废弃土地总数量的 12%,与发达国家近70%的复垦率相差甚远。目前土地复垦的潜力巨大:超过一半的废弃土地可复垦为耕地,约三成的废弃土地可复垦为林、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可复垦为建设用地的废弃土地约占两成。在我国,坚持矿区土地复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可续发展观已成为今后矿区土地复垦的必然趋势。

3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进展缓慢,其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我国仍未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组织模式来管理土地复垦工作,土地复垦工作在管理、资金、机制等方面都没有理顺和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存在问题

3.1.1土地复垦的法制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土地复垦法律,正在实行的《土地复垦规定》,可操作性较差,其中有关责、权、利的规定不够明显。“谁破坏、谁复垦”与“谁复垦、谁受益”不统一,让企业出资复垦,然后交给地方或农民使用,显然是不现实的。此外,与其相配套的规章标准欠缺,致使在“条例”实施过程

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产生的矛盾较多。其中,复垦规划问题尤为突出,目前的规划大多与矿区煤炭开采及上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对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整体考虑,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组织措施不尽合理。

3.1.2土地复垦技术研究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土地复垦技术严重滞后,土地复垦研究手段与国际水平相比明显落后。大多矿区只是笼统提出复垦土地面积和复垦措施,缺乏计算机信息系统指导下的动态规划设计,更谈不上切实可行的组织措施和资金保证。已完成的土地复垦没有真正上升到全面、系统、综合的理论高度,相当程度上还停留于纯工程技术阶段。工程多是单一用途的复垦,尚未开展多业、综合、协调并能控制水土流失的生态复垦技术研究,致使复垦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不明显,复垦的整体经济和环境效益较差。

3.1.3土地复垦资金不落实。土地复垦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投入。以美国为例,除了用法律手段规定复垦责任人的复垦义务外,还通过实施复垦保证金制度,确保土地复垦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各级政府、企业将GDP的增长率看作衡量自己工作成绩的主要指标,甚至是惟一指标,土地复垦的资金渠道无法保持通畅,造成土地复垦的障碍。

3.2对策措施

3.2.1完善土地复垦政策法规。我国现行的《土地复垦规定》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继续实行并完善“谁复垦、谁使用、谁受益”的优惠鼓励政策,保护复垦者的合法

权益。界定土地复垦领导组织机构及相关部门职责范围,形成互相协商、密切合作的局面,营造土地复垦良好的外部环境。

3.2.2制定严格合理的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就是国外一些土地复垦较好的国家的共同特点和成功经验之一。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差异很大,矿产资源开采起步时间相差很大,采掘形式各异,土地复垦度参差不齐,因此各地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位置、行业特点和经济实力等因素,灵活制定科学合理、可量化、实用性强的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3.3.3建立土地复垦利益驱动机制。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根据“利益共享、责任分担”的原则,依法按市场机制供应复垦土地。政府要积极为土地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建立土地有形市场,吸引投资者用地找市场。营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要做到土地市场稳定、公平和安全运行,使土地市场运行的规则制度化、法律化。要通过招标拍卖形式,选择复垦土地使用者,由市场决定地价,并且保护产权安全。也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土地复垦基金制度,以加强国家对土地复垦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

3.3.4加强土地复垦的后期管护。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工程是对被扰动的生态环境重新修复过程,实施后各物种、成分之间要达到新的平衡需要较长时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因此要采取有效管理和改良措施进行后期维护,促使复垦土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态平衡尽早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篇: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课程简介

安徽农业大学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Area of Mining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开课对象:全校任选

学分数: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课程实验学时。前期课程:土地整理概论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主要参考教材:《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课程简介:本书以工矿区土地破坏、形成、发展为轴线,从生态学角度,系统阐述了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本概念、采矿工艺对新造地形成的影响、土地破坏调查与预测、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技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复垦与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

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成员

序号姓名:职称:所在单位:

1.於忠祥教授管理科学学院

2.王佳丽助教管理科学学院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教学大纲

(2005)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遭受破坏的土地,采取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等手段使生态恢复或建立一种持续稳与周围环境和人文景观价值相协调的相对永久的用途。

本课程主要讲授工矿区土地破坏、形成、发展,系统阐述了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本概念、采矿工艺对新造地形成的影响、土地破坏调查与预测、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技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复垦与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1.掌握工矿区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工矿区土地复垦、矿区生态重建的涵义。

3.了解工矿区土地破坏调查和预测的方法、理论。

4.了解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原则、程序、标准。

5.掌握公矿区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

6.了解工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的确定。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36学时,课堂讲授36学时。

在教学中以工矿区土地破坏、形成、发展为轴线,从生态学角度,系统阐述了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本概念、采矿工艺对新造地形成的影响、土地破坏调查与预测、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技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复垦与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

各章学时分配

四、讲授纲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工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对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基本概念

第一节 工矿区的概念

第二节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由来

第三节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工矿区采矿工艺对新造地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 采矿工艺发展对土地的扰动概念

第二节 露天采矿工艺对新造地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第四章 工矿区土地破坏调查与预测

第一节 工矿区土地破坏调查

第二节 工矿区土地破坏预测

第三节 山西省工矿企业破坏状况调查技术规程

第五章 工矿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概述

第二节 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实例

第六章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

第一节 工矿区土地复垦规划

第二节 工矿区生态重建规划

第七章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工程技术要则

第一节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概述

第二节 工矿区地貌重塑工程技术要则

第三节 工矿区土体再造工程技术要则

第八章 工矿区污染土地的治理与修复

第一节 土壤污染的特点及类别

第二节 煤矿区的污染物对土地的污染及其复垦要则

第三节 含有金属的污染物对土地的污染及其复垦要则

第四篇: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

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对于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占不平衡,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重要的手段,有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面积的增加,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回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政策出台的背景

10多年来,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存在目标单

一、补充耕地力度不够、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规划统筹乏力、资金征收使用还有差距、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总量锐减,鉴于我国国情和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强化切实保护耕地,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治本之策,修编的《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整理正式列入国家法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整理工作将更加全面和细化。

为了全面合理做好土地整理工作,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概念,对土地开发整理的三大块内容进行了重新排序,这明显突出了土地整理的重要,强调了以土地整理为重心,土地复垦为辅助,土地开发为补充的精神。

三.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政策、理论依据

(一)中央对土地整理的期望与要求

1.坚守18亿亩耕地,必须完成耕地计划补充任务。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要求土地开发整理取得实效。4.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长期稳定投入得到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撑。

(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补充建设用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而且可以改善生产条件、城乡建设布局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不填湖、不填河、不占林地、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四. 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有大量土地被损毁。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总工程师罗明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损毁土地约1.3亿多亩,其中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约1.1亿亩,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约2100万亩;同时,每年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的土地约几百万亩,其中60%是耕地或其他农用地,有些还是基本农田。

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约18.26亿亩,相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白中科说,如果能对全国被损毁的1.3亿亩土地进行复垦,就可以为国家增加6000多亩耕地、3000亩其他农用地,不仅可以大大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可以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用地保障。罗明说:“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复垦费用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我国目前土地复垦率仅为25%,大量损毁土地没有得到及时的复垦利用。”

耕地利用率直接损失3%,每吨谷物成本增加115元,生产效率下降15%。地界纠纷增多,妨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影响农业政策发挥,市场反应迟缓。五. 土地开发整理成效明显

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率在3%-10%,个别地区新增率在10%以上。土地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0%-20%,按新增产能10%计算,目前全国每年通过土地整理增加的粮食产能,相当于增加400万亩耕地的产出。农民生产成本降低5-15%,节水率达到10%,粮食亩产量提高50-100公斤。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范围惠及1200多万农民,新增耕地可以解决390多万人的长远生计。六.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整理、复垦为重点,辅以适度开发,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为目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和改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增和整治、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二)土地整理复垦开的主要内容

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宅基地等;复垦废弃土地;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低产田改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包含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低产田改造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些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内涵更加丰富、层次更高。首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不是简单地对某一地块采取单项的治理措施,而是按照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合理安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综合性事业;其次,它不是单纯的增加可利用的土地的面积,而是要提高土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第三,它不是简单地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而是要讲究投入产出,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在广度、深度和空间配置方式上提出的新要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基础上的、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的一项新的举措。

(四)土地复垦开发的主要特点

1.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公共、公益、基础、社会性事业,土地复垦开发的投资目前主要是非盈利性的政府无偿投资,有着明确的社会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

2.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主要体现在:参与的部门和单位多,有地方政府、农民集体、农民个体,由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有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审计等单位参与,综合性强;涉及的领域广,如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生态、工程技术、地质测绘等;应用的专业技术多,如管理学、土壤学、地质勘查、测绘学、农学、农田水利、水土保持、道理桥梁、电力线路、机电设备、林业、信息技术、法律等;工程范围广,涵盖农村地区的田、水、路、林、村等,整体性要求较高。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追求的是综合效益,其效益最大化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强调的是整理后土地的最大用途应予大自然相协调,即在确保不破坏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文和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减少和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4.不违农时,季节性强。

5.政府领导推进型工作,要实行项目管理。

(五)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任务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第二,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

(六)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目标

土地复垦开发的主要目标有: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土地景观格局;合理分配;管护土地。

(七)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方向和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项目布局的相对集中。预计今后30-50年内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事业将以农用地的整理为主,投资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示范区、再回基本农田整理区倾斜。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讲不局限于农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非农地整理)也必将纳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内容。

(八)土地复垦开发的重大意义与作用 1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2.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5.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八.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经过项目区村民代表会议同意。

2.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和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3.项目区现状应符合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

4.新增耕地率应达到的比例: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率不低于3%,土地复垦项目新增耕地率不低于4%,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率不低于6%。5.应通过水里、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审查。九.当前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困扰土地复垦项目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项目建设、工程质量、资金管理等方面。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项目申报质量不高。一些项目由于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项目选址不合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复垦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一些地方不重视可行性研究和预算的编制,对土方工程、配置工程等测算不科学,导致项目难实施;少数地方在项目申报和实施前不注意听取村组、群众的意见,给项目日后实施带来了麻烦。

2.项目规划严肃性不强。一些地方在项目批准文件下达之后,随意变动规划设计方案,对规划设计方案大增大减,不履行有关手续;少数单位随意增减单项工程预算,擅自提高单项建设标准,严重超出了资金预算。

3.项目后续管理不到位。一些项目已经实施结束并通过验收,但有关镇村不及时组织发包和耕种,出现新的撂荒现象;有的甚至擅自改变新耕地的用途;一些项目区内新增更低的后续管理存在“缺位”,出现了土壤改良缺少投入、配套设施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

4.项目资金使用不够规范。项目核算主体多元化,不符合项目法人按项目单独设账的要求。一些地方随意改变经批准的预算,擅自提高前期工作经费标准,挤占工程施工费。资金使用、核算也不够规范,个别存在乡镇截留、挪用的现象。十.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 体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1.土地复垦资金不足。一般土地复垦项目政府只有一部分启动资金,没有充足后续资金保障。

2.土地复垦投资体制还不完善。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重程序、轻效果的问题,项目申报、评审等程序虽然到位,但在项目具体实施、资金拨付等方面监管还不到位,客观上给一些地方和项目套取工程资金、随意增减项目工程量等提供了便利。

3.制度还不够健全。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各地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均摸索确立了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一系列制度。但从国家、省、市级层面,还存在制度不到位的现象。十一.对策与建议

实行土地复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建议:

1.实行土地复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机制相结合

土地复垦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长期西瓜切综合性强的工作。因此,需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措施,以解决实际工作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如解决土地转换、居民地归并、拆迁户安置,以保证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开展,2.把土地复垦与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相结合

土地复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通过各个部门和基层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来指导和推动土地复垦工作的全过程,以保证土地复垦工作的科学寻根和有序性,实现土地利用的宏观长远效益。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合理规划新的居民点,有条件的地方可见公寓房进行农民拆迁安置。

3.把土地复垦与规范有序、责权分明相结合。

在土地复垦过程中,一是稳妥解决前期费用问题,建议由财政基于前期费用支持,带向项目争取到后,再由项目资金归还资金渠道;二是要严把资金使用管理的制度关,制定规范有序的资金运作管理机制,是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及奖惩机制。

4.把土地整理与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相结合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新的土地经营模式,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因地制宜地推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使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业转变。

十二.总结与展望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设计农村千家万户,设计经济社会的长远利益,是一项长久性工程,也是增加耕地面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途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结成功经验和不断创新,以促进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此文章是课程小论文,内容正确与否仅供参考

第五篇: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1、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1)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Area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versation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2)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Pilot project of clean-type small watersheds, Disaster-prone are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engineering;(3)省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Provinci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ilot project.2、开展重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Carry ou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of important rivers and lakes.(1)开展入河(湖)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Carry out the standardization treatment of river(lake)sewage outlet;

(2)采取污染控制、生态清淤、生态水网构建以及水源涵养等措施,对重要河湖进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和改善河湖的水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农村河道塘堰综合整治。

Aadopt measures, such as pollution control, ecological desilti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oing wate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o the important rivers,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vers and lakes;Promoting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ural rivers ponds.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