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楚雄州魔芋生产情况汇报
楚雄州魔芋生产情况汇报
魔芋是有前途的朝阳产业。魔芋由于块茎富含葡甘聚糖,因而在食品业、医药业、化工业具有广泛用途,被誉为21世纪“最佳美容保健品”和“绿色环保原料”。魔芋因其要求严格的栽培环境和科学的栽培技术,发展较缓慢,目前全国魔芋栽培面积只近100万亩,鲜芋及其成品原料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在攀升,2008年平均价上升到鲜魔芋2300元/吨、干片26000元/吨、精粉50000元/吨。每年魔芋收购季节出现抢收现象。发展魔芋是富裕山区农民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楚雄州魔芋生产现状
魔芋在楚雄有悠久的栽培历史,1996年政府开始组织引导农民规模种植魔芋,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未能成功。2000年配合楚雄州魔芋基地的发展,楚雄州农业局、楚雄州农科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楚雄州魔芋基地建设区域规划,并编撰《楚雄州魔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全州魔芋生产发展。经过10年来的广泛调查、试验研究、科学总结,楚雄州农科所优选出楚魔花1号、楚魔花2号花魔芋品种扩繁提供大面积生产,不断完善“花魔芋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指导全州魔芋生产,形成了以抗病丰产为核心的成套栽培技术,采用抓重点县市、重点乡镇、重点村委会、并扶持大户以技物配套的方式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扩展魔芋面积,并推广优质魔芋片土法烘烤技术,至2009年全州魔芋面积已由原来的不足5000亩发展到32253.3亩,平均单产由627千克/亩提高到 2356 千克/亩,创造了10667千克/亩的云南省最高记录,以魔芋平均价3.3元/千克(大小种芋平均价5元/千克、商品芋2.5元/千克,收获魔芋中1/3为种芋)计,2009年全州鲜魔芋总产7598.9万千克,总产值25074万元,农民实现商品芋现金收入12664万元.鲜芋中还有近1/5烘烤为干片出售,每千克有纯利润3元,还可获利4600万元,2009年农民可实现现金收入17264万元。
楚雄魔芋以出粉率高、加工品质好、诚信经营在魔芋界享有较高声誉。
二、楚雄州魔芋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基地发展速度过慢
由于魔芋在各领域的广泛用途,且随着深加工的研究,用途范围愈加广阔,市场对魔芋各级原料的需求愈来愈大,种植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加工需要,加工厂每年只能有半年的生产期,种植基地发展滞后于加工业,导致鲜芋价格年年攀升,因此,加快种植基地的发展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进魔芋产业健康发展。
2、项目经费投入不足
魔芋种植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新兴产业,生产中品种单一,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农户管理技术跟不上,病害严重;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技术人员和农户的培训需要加强,组织实施示范样板需要给予农户适当的种芋、农药、化肥等农资补助。这些工作都需要有资金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和项目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稳步推进魔芋科研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3、各级党委政府对魔芋生产重视不够 实践证明,种植魔芋是富裕山区农民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魔芋主产区,当年魔芋收入上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一些地区农民甚至舍弃烤烟种魔芋,但由于国家取消农特税,一些地方领导认为种植魔芋是富民不富国的项目,因此对发展魔芋生产不感兴趣,没有积极性。
三、楚雄州魔芋生产中应加强的方面
1、加大重视和宣传力度
楚雄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州,农民增收致富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魔芋产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并长期惠农的项目,主产区农户已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实惠,我州应对魔芋效益和致富典型加大宣传,并对产业给予政策性的引导和扶持,激励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发展魔芋生产。
2、投入专项资金扶持
魔芋较之其它农作物,由于繁殖系数低、病害重,是较难发展扩展速度缓慢的一种作物,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我州适宜发展区域广阔,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加快产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
3、加强魔芋病害的研究和防治
魔芋病害特别软腐病是制约魔芋生产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各级科研部门应加大研究力度,并推广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促进魔芋产业的快速发展。
楚雄州农科所 张燕 二00九年十月三十日
第二篇:安县魔芋生产、销售和市场前景
安县魔芋生产、销售和市场前景 2011年,安县魔芋繁育面积已达5000亩,提供种子5000吨以上;全县魔芋种植面积50120亩,鲜芋年产量3.71万吨,总产值1.3亿元。现有魔芋初加工企业共计40余家,魔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3家,企业年加工鲜芋能力为10万吨,企业常年加工精粉4000吨,产值近3亿左右。2011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有以桑枣镇大竹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沸水镇天豪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合作社7家。我县辖区魔芋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魔芋产业发展,无论是魔芋加工与深加工还是魔芋规模种植,政府都给予大力支持,到2015年,力求建成全国最大的魔芋产业化基地和种子繁育基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国魔芋之乡”的地位,规模化、标准化魔芋种植面积达到8.69万亩,鲜芋年产量达到6.4万吨,产值2.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28元,占全年种植业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的60%以上。
由于魔芋属低热低脂肪产品,人们保健意识的日趋增强,魔芋产业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大。我县绵阳豪茂魔芋食品有限公司、安县都乐魔芋有限公司、安县魔力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注重研发发掘市场,大力开发魔芋仿生食品、保健食品、医药、化工等精神加工产品,延伸魔芋产业链,增加魔芋附加值。安县魔芋将随着“全国最大魔芋种植加工基地”的打造,一批魔芋深加工企业的涌现,更将以“安县魔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契机,为当地农民增收创效、工业GDP增量而大放异彩,其市场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安县魔芋地理标准产品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篇:魔芋胶
魔芋胶说明
宁波北仑雅旭化工有限公司优质生产商,魔芋胶厂家电话,魔芋胶CAS号,魔芋胶的粘度,魔芋胶最新报价,魔芋胶的价格,魔芋胶的作用,魔芋胶总代理,魔芋胶厂家最新报价,魔芋胶的添加量,魔芋胶凝固剂,增稠剂,乳化剂,各种食品添加剂首选魔芋胶
英文:Konjac gum。CAS:37220-17-0
魔芋胶具有亲水性、增稠性、稳定性、乳化性、悬浮性、凝胶性和成膜性等多种特性,可制作各种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用于冰淇淋的稳定剂,使口感平滑细腻;作为饼干、蛋糕等的烘烤食品添加剂,使产品外观光滑,质地疏松;可增加线面的强度,增加面条韧性;作为啤酒泡沫稳定剂,倒杯后气泡细小均匀,挂杯时间长;作为果汁和酒类的澄清剂;作为食品保鲜剂,可抑制嗜氧性微生物的繁殖,延长蛋、肉、鱼,水果和蔬菜保鲜期。利用魔芋KGM的成膜性,可制作微胶囊。用微胶囊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保护被包埋的微粒子物料,避免其与其他组分发生不良反应,同时使其与外界不良环境因素隔绝,在保持了物料原有色、香、味的同时,减少了劣变损失或延长保质时间,提高了产品质量,使一些不易贮存或加工的物料变稳定,且使流动性好的固体扩展了使用范围,简化了生产工艺。
性状:白色或奶油至淡棕黄色粉末。淡黄至褐色粉末。基本无臭、无味。其水溶液有很强的拖尾现象,稠度很高,对纤维物质有一定分解能力。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油脂。用途:胶凝剂、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成膜剂。
魔芋的主要成分是葡甘露聚糖,是一种低热能、低蛋白质、高膳食纤维的食品,并且富含人体所需的十几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做为功能性食品,还具有水溶、增稠、稳定、悬浮、凝胶、成膜、粘结等多种理化特性,所以它即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又是理想的食品添加剂。魔芋作为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用途极广泛:
作为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添加到果冻、果酱、果汁、蔬菜汁、雪糕、冰淇淋及其他冷饮、固体饮料、调味粉和汤料粉中;作为粘结剂可以添加到面条、米线、绞皮、肉丸、火腿肠、面包和糕点中以增强筋力和保持新鲜状态;作为凝胶剂可以添加到各种软糖、牛皮糖和水晶糖中,还可以用来制作仿生食品.包装:5KG铝箔袋
储存:阴凉、干燥、通风常温的环境下保存
CAS号:37220-17-0
质量指标:
干燥失重
烧灼残渣(灰分)
水不溶物
砷(A S)
重金属(以Pb计)
吸水力
凝胶强度 ≤15% ≤5 % ≤1% ≤0.0001% ≤0.004% 75毫升(最高数)>800g/cm2
第四篇:年魔芋生产工作总结 (4500字)
年魔芋生产工作总结
2011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魔芋种植工作顺利完成。工作中,我们始终按照镇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和优化魔芋产业。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现将2011年魔芋生产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产业,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中心、提升魔芋品质,把魔芋培育成农民持续增收和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着力建立规模化种植。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1年全村魔芋种植计划 亩,完成 亩,其中:商品芋计划 亩,完成 亩,种芋计划 亩,完成 亩。亩以上村 个,种植魔芋 亩。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实现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全村充分认识抓好魔芋生产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确保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调研,找准全村魔芋产业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明确专人负责魔芋产业发展工作。三是针对种植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设计试验等方式,落实整改措施,扩大示范面积,创新工作思路,切实解决全村魔芋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合理规划,实现科学发展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魔芋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商品芋种植面积,提高商品芋产量,遏制农户加工种芋。
(三)抓样板示范,推进魔芋产业种植基地建设,实行高垄、病害预防等综合技术集成应用
(四)抓机制创新,促进魔芋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抓好管理机制创新,制定完善各项管理措施,规范各项技术规程。二是抓好科研机制创新,建立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出成果,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抓好基地载体创新,按照《合作社法》创建魔芋生产合作社。
四、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1、科技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够完善。
2、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进度缓慢,发展不平衡,经济效益不显著。
3、农用物资价格偏高,小仔芋价格18元/公斤,生产成本大,风险大。
4、病害防治难度大,风险大。
五、下步工作打算
以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为重点,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发展魔芋产业。
1、把魔芋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培训和宣传力度。
2、继续抓好示范样板,树典型,促发展。
3、抓好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魔芋产业。
4、引导培育魔芋企业,带动全村魔芋产业的发展。
5、认真做好魔芋中耕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6、紧紧围绕魔芋的三大攻关难题(即种源、轮作、病害),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合理轮作,抓好病害防治,不断提高魔芋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篇:楚雄州情
州情简介
【行政区划】 全州设9县1市(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103个乡镇(其中:镇65个,乡38个),1099个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989个村民委员会,1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年末全州常住人口273.90万人,出生率11.79‰,死亡率7.05‰,自然增长率4.74‰。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州总人口2636779人,比上年末增加11244人。其中:乡村人口1885044人,城镇人口751735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945470人,占总人口的35.9%,其中彝族人口762446人,占总人口的28.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6%。万人以上少数民族有彝族(762446人)、傈僳族(58119人)、苗族(47612人)、傣族(23560人)、回族(21603人)和白族(17900人)。全年出生人口25617人,死亡人口16321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计算)为104.1。
【发展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楚雄州位于云南省地理中心,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川滇通道”之称,是滇西南地区互联互通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大通道,是内地通过南亚、东南亚直达印度洋、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随着东西南北大通道的建成、立体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楚雄州东连昆明通沿海,西接滇西达印缅,南由澜沧入湄公,北经四川进中原,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各种要素资源将大幅度升值。
二是资源优势。楚雄州国土面积2.8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9.8万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3人,有植物种类600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680多种,野生食用菌400多种。光热资源丰富,可开发太阳能发电总装机540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涉及41个矿种,潜在经济价值达3700多亿元,占全省的13%。钛矿资源丰富,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现已打下了支撑钛合金发展较为完善的钛产业基础,形成了从钛矿采选到生产高钛渣、氯化钛白粉、海绵钛、钛材的一条较完整的产业链。
三是生态优势。楚雄州森林覆盖率达65.86%,城镇空气质量保持在1—2级,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有1个国家公园、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9个自然保护区常年温暖如春,生态环境优美,物种丰富多样,霜期短、日照长,是宜居、宜业、宜游的首选地。
四是人文优势。彝州人民开放包容、诚实可靠、敢于担当,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人文优势明显。楚雄有3张世界级名片,第一张是东方人类故乡,从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东方人类在这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万家坝出土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铜鼓,见证着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区的先民便创造了青铜文化。第二张是世界恐龙之乡,有2亿年前的禄丰恐龙化石,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恐龙化石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第三张是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有彝族同胞70多万,支系多达13个,彝族语言、文字、建筑、服饰、歌舞、节庆、饮食、婚丧等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彝族先民发明和使用的十月太阳历,是迄今为止人类较早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彝族长篇叙事史诗《查姆》和《梅葛》,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投入1450万元编纂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6卷),是目前最完整、最系统的彝族毕摩文化重要文献。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楚雄州弥足珍贵的特色名片,是中国彝族的根和魂,为打造“中国彝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产业优势。坚持“一突出两打造”(突出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烟草、冶金两大支柱产业,突出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新材料与绿色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五大重点产业,加快培育石化、现代物流、新兴服务业三大成长性产业,统筹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形成了“2+5+3”产业体系,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旅游文化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强劲,2016年增速分别达46.7%和97.3%;以彝医药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增长44.6%;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值占重点产业比重达31.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22.4:43.2:34.4,调整为2016年的19.2:38.1:42.7。非公经济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以上。全州市场主体达12万户,比上年新增1.1万户。
六是战略优势。近年来,楚雄州战略和政策机遇叠加,发展条件千载难逢。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楚雄州是云南省的地理中心,也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地理中心,是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板块。省委省政府已基本确定把楚雄州作为云南省副中心或次中心来建设。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中,楚雄州与滇中地区一道被划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可以高强度、大规模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楚雄州除享有新一轮西部开发、脱贫攻坚、“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普惠性政策机遇外,还享有一系列特惠性政策机遇:楚雄州是2016年全国享受稳增长免督查的20个市州之一,享受国务院6条激励政策支持;加之,省委、省政府对楚雄州作出了“主动融入滇中、带动滇西发展”和“滇中经济圈重要的西部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并把楚雄纳入云南省“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新空间中的“一圈”进行重点支持,重大战略向楚雄聚集、重大产业向楚雄布局、重大项目向楚雄汇集、重大政策向楚雄倾斜。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楚雄州实现跨越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地理位置】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北,地跨北纬24°13′~26°30′、东经100°43′~102°32′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自古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楚雄州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是省会昆明市西出滇西7州(市)及缅甸的必经之地,故有“迤西咽喉”之称。全州行政区域总面积28438.41平方千米。州府驻楚雄市城区,海拔1773米,东距省会昆明165千米。
【自然概貌】
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从南北展布看,具有中部高、南北低、北部比南部稍高的特点;从东西展布看,东西稍高、中部低缓。最高点为大姚县百草岭的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是双柏县与玉溪市新平县交界的三江口,海拔556米。境内地层发育完全,褶皱、断裂发育,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盆地及江河沿岸的平坝所占面积不到10%,是一个以高中山和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区,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主要山脉有东部的乌蒙山、西南的哀牢山、西北的百草岭,形成三山鼎立之势。
【水系】
楚雄州地跨金沙江、红河两大水系,其分水岭位于州境中部略偏南地带,自西向东呈一向南突出的弧形蜿蜒贯穿全州。西由祥云普棚入南华五街,经徐营、雨露向东南至子午,转东北至苍岭进禄丰高峰,延伸到武定九厂,再折向西南由禄丰碧城、勤丰出境入易门县。分水岭以北为金沙江流域,以南为红河流域。其中金沙江流域面积17061平方千米,占全州面积的60.0%,涉及八县一市。金沙江干流由我州北部边缘自西向东成为我州与四川省的天然分界线(除元谋县姜驿乡在金沙江北岸外),长约137千米。金沙江在州内的主要支流有渔泡江、万马河、龙川江、猛果河、多底河、湾碧河等,较大二级支流有蜻蛉河、普登河、牟定河、青龙河、紫甸河、武定小河等。我州红河流域面积11387平方千米,占全州面积的40.0%,主要涉及南华、楚雄、禄丰三县(市)及武定、元谋的局部地域。流域内主要包括绿汁江、礼社江、马龙河三条主要河流和14条小支流,其中礼社江为红河上段干流,绿汁江、马龙河及14条小支流为一级支流。
【气候环境】
楚雄州气候宜人,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全州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季短,春秋季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蒸发旺盛,降水较云南大部偏少;冬春少雨,初夏旱突出。因地形和海拔的差异,有明显的立体气候和区域小气候特征,呈“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2016年,全州平均年降雨量980.4毫米,年平均气温17.0℃,年日照2086.8小时。
【自然资源】
州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铜、铁、铅、锌、钛、铂、钨、金、磷、芒硝、云母、煤、盐、石棉等,尤其以铜、铁、煤、盐著称。现已探明且储量较大的有铁矿石2.59亿吨,煤10.17亿吨,盐9亿吨。全州林业用地216.76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82.0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86%。2016年,全州有大中小型水库1095座,总库容12.80亿立方米。州内分布高等植物约6000种,其中,有种子植物4500种,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有攀枝花苏铁、篦齿苏铁、滇南苏铁、云南红豆杉、伯乐树、长蕊木兰等珍稀植物36种。分布脊椎动物680余种,其中,哺乳类动物110余种、鸟类390余种、爬行类66种、两栖类34种、鱼类85种。列为国家级野生动物有黑冠长臂猿、云豹、绿孔雀、黑颈长尾雉、蟒、猕猴、穿山甲、黑熊、大壁虎、红瘰疣螈等70种。
【历史文化】
楚雄州境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170万年前,生活在州内金沙江流域的元谋人就已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掌握了用火技术。距今4000年以前,以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为代表,楚雄州境各地已先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州境先民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步入了奴隶社会。先秦时期,楚雄州境主要分布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
西汉中期楚雄州境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分别隶属于越嶲、益州二郡;蜀汉时期,分属建宁郡、越嶲郡和云南郡;西晋时分属云南、建宁二郡;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有“爨酋威楚筑城硪碌赕居之”,故有威楚之称;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兴宁郡和建宁郡;唐初属戎州都督府和姚州都督府,南诏时属拓东节度和弄栋节度;宋属弄栋府、鄯阐府和威楚府;元初分属威楚万户、罗婺万户和大理下万户,后改设路、府、州、县,分属中庆路、威楚开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属云南府、楚雄府、姚安军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属云南府、武定直隶州、楚雄府。民国年间,裁府、州,设道、县,设楚雄、双柏、广通、盐兴、牟定、镇南、姚安、盐丰、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共15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设楚雄、武定两个专区。1953年,两专区合并为楚雄专区,设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禄劝、富民、安宁17县。1954年改镇南县为南华县。1957年划安宁县归昆明市。
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建州前夕并盐兴县入广通县。同年又合并楚雄、南华、牟定、双柏4县为楚雄县,合并姚安、大姚、盐丰、永仁4县为大姚县,合并罗次、禄丰、广通3县为禄丰县,合并武定、元谋2县为武定县,划富民县归昆明市。
1959~1961年间,先后恢复永仁、姚安、南华、双柏、牟定、元谋6县。1983年9月改楚雄县为楚雄市,10月划禄劝县归昆明市。至此,楚雄州形成设楚雄市和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共9县1市的格局至今。
【旅游资源】
楚雄境内“三山鼎立、二水环流”,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姿的地文、水文、生物气候等自然景观和特点,是发展楚雄旅游文化业的重要支撑。楚雄州有“恐龙之乡”、“腊玛古猿”、“元谋猿人”、元谋土林、狮山牡丹、紫溪山茶、彝族十月太阳历等旅游资源,并以“恐龙之乡”、古镇文化、彝族风情和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而著称。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绚丽多彩风韵独特。各种民族服饰多达400余种,传统的民族节日和集会达50多个,影响深远广泛的有“火把节”、牟定“三月会”、大姚“插花节”、永仁“赛装节”、姚安“龙华会”、禄丰“花会”、武定“牡丹花”、双柏“虎笙节”、南华“野生菌美食节”等。主要景区(点)有武定狮子山、元谋土林、彝人古镇、禄丰世界恐龙谷、楚雄州博物馆、黑井古镇、南华咪依噜风情谷、楚雄紫溪山、大姚石羊古镇、永仁方山、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牟定化佛山、大姚三潭、姚安光禄古镇、武定罗婺彝寨等。目前全州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3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有1个国家级、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个国家地质公园;有89家星级住宿设施(含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特色居民客栈),12000余个标准床位,全州10县市均有3星级标准以上酒店;有18家旅行社,73家旅游商品企业,旅游汽车公司2家,全州旅游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80000余人。旅游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
【综合实力】
经过多年发展,楚雄州已形成卷烟、医药、冶金、食品、建材、煤炭、电力、机械、纺织、化工、旅游服务等门类齐全的行业,烟草、冶金、石化、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增加值突破503.0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9.4%。2016年,全州生产总值达847.12亿元,增长11.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9.45亿元,增长31.0%;地方财政总收入155.78亿元,比上年下降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64亿元,增长8.0%(省口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9200元和9181元,分别增长9.1%和10.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9%。
【社会事业】 2016年全州有全日制各类学校1404所,在校学生408116人,教职工29801人。其中幼儿园489所,比上年增加178所,2339个班,在园幼儿58335人;普通小学749所,其中教学点190个,在校生161452人;普通中学136所,其中高完中22所,初级中学114所,在校生141885人,其中初中96486人,高中45399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403人。中等职业学校25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10所,职业高级中学10所,在校生17495人;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11013人;普通高校2所,在校生16832人。全州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72.89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3%。全州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职业教育发展加快,高等教育稳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2016年列入州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7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56项,州级80项。全年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3项,获地厅级奖39项。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4.2%,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组织科技培训23.7万人次。受理专利申请977件,批准专利424件。
楚雄州在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共实施了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个,民族特色乡镇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1个,特色村寨10个。
2016年末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35.173万册,文化馆11个,博物馆4个,文管所10个,乡(镇)文化站103个。全州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覆盖率98.02%,广播覆盖率97.57%。
2016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1759个,其中:医院7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43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个,卫生院115所,村卫生室1118所,门诊20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66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7所,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11所,妇幼保健院(所、站)1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1个,急救中心(站)2个,采供血机构1个,健康教育(站、中心)1个;其他卫生机构0所。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155人。其中:执业医师3904人,执业助理医师1011人,注册护士5821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022张,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4627张,其中医院床位12167张。
2016年末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67个。其中:有乡镇敬老院102所,床位5160张,集中供养五保老人4567人。有福利院15个,收养359人。公办社会福利中心14个,建成投入使用5个,床位430张;在建9个,设计床位1633张。民办养老服务中心18个,建成投入使用5个,床位629张;在建13个,设计床位2544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8个,建成投入使用46个,床位676张(公办42个,床位600张;民办4个,床位167张);在建72个(公办63个,民办9个),设计床位1007张。
2016年体育健儿参加省级及以上体育竞技比赛获得奖牌51枚。其中金牌19枚、银牌17枚、铜牌15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