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ICC 置管维护的研究进展
PICC 置管维护的研究进展
【摘要】 系统评价PICC置管维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新进展。【关键词】 PICC;维护;研究新进展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可以较长时间留置使用(3-12 个月),能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能迅速稀释药物浓度,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适用于需长期输液、重症、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但如果维护不当,也可造成并发症,增加病人的痛苦。影响病人的治疗。目前,住院病人的维护均由专业护士完成,而出院带管病人由于PICC发展不均衡,从而出现出院维护难等一系列问题。现综述影响PICC置管病人维护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新进展。1 PICC的使用
1.1 使用前先注入10 毫升0.9% 氯化钠注射液确认导管通畅,如无特殊需要,不可抽回血,以免发生导管赌塞。
1.2 每次输液后用20毫升0.9% 氯化钠注射液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
1.3 输血、抽血、输注脂肪乳等高粘稠性的药物后立即用20 毫升0.9% 氯化钠注射液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1.4 禁止使用≤ 10 毫升的注射器冲关、给药、不可用暴力冲管,以免损坏导管。1.5 可以使用此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但是不应用于高压注射器推注造影剂。
1.6 经常观察输液速度,如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 妥善处理。2 PICC换药
2.1 置管后24 h内换药1 次,每周换药一次,严格无菌操作,患者若得了感冒,换药是应该戴口罩避免增加感染。2.2 自下向上小心拆除原有敷贴,避免牵拉导管,严禁将导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2.3 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
2.4 观察并记录导管体外导管的刻度,观察穿刺部位皮肤色泽及温度,同时测量上臂围,每日1 次。
2.5 导管在体外呈S 型弯曲,将透明膜贴到连接器翼型部分的一半处,似的导管体外部分完全治愈贴膜的无菌保护下,禁止将胶带直接贴于导管体上。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活动时牵动导管,排尽贴膜下气泡。
2.6 如因为对透明膜过敏等原因而必须使用通透性更高的贴膜,要相应缩短更换贴膜的时间间隔。PICC置管前的护理安全管理 3.1 PICC置管前的安全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 患者一般情况的评估(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居住地医疗条件、静脉血管情况的评估)、患者疾病情况的评估(适应症的评、用药情况、是否患有感染或出血性疾病上腔静脉疾病史、是否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管相关因素的评估(对导管材料过敏情况、预置管静脉血管条件、患者配合情况、导管的自我维护能力)等。通过一系列的安全评估,及早发现患者现存的及潜在的安全问题,将患者的置管风险降至最低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3.2 PICC置管前签定知情同意书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导管异位是PICC的常见问题,发生率约6.7%;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在置管后2 ~10d 内发生。由于PICC置管仍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及并发症,因此,在置管前置管人员应将PICC置管目的、操作过程及合作期望、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问题、以及日常护理及注意事项进行详尽告知,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签订 PICC知情同意书,并留存于病历中。4 PICC带管病人的维护
4.1住院病人的维护 ①目前住院的PICC病人由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维护,从规定的胸部X线确定导管位置,到更换敷贴、冲管,封管操作流程和并发症处理流程等。但是由于不同的护理人员也存在着维护差异。如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对PICC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无菌概念等,从而发生一系列并发症。李旭英等认为,成立医院PICC护理小组可有效降低因导管维护不当所引起的并发症。PICC护理小组成员对置管后的病人可进行跟踪,指导、监控临床各科护士对PICC维护及记录情况,及时纠正临床护理不当的地方,保证正确合理使用导管。②应提高病人的维护意识,一些病人住院期间由临床护十进行按时维护,出院后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及时维护,从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所以住院期间应对病人进行导管相关知识的宣教。杨丽莎等认为,健康宣教应贯穿护理全过程,可提高病人认识,使其依从性提高,从而按时完成维护,顺利完成治疗。PICC导管价格相对较高,如果置入后不能进行规范的维护,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任何原因导致的置管失败都将给病人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病人出院时应做好出院宣教,告知病人应每周进行导管维护。指导病人带管出院期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告知病人避免穿刺肢体的过度活动,保证穿刺部位局部清洁、干燥,让病人自己学会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及透明贴膜的固定情况,如有不适及时来院复诊;指导病人如何洗澡。保证个人卫生,睡眠时勿使置管肢体受压。对长期带管的病人,告知其带管期间的正确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
4.2出院病人的维护 ①出院病人的维护形式多样,可选择医院的PICC门诊、最近的社区服务中心、私人诊所、家庭护士的上门服务。目前,由于PICC知识的普及面不均衡及医院发展的不全面,导致有些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护士对PICC技术缺乏了解,不熟悉导管的维护,造成病人出院后导管的维护不便,从而出现PICC导管出院病人不按时或无法按时完成每周1次的维护。②影响病人PICC维护的原因包括:病人的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对导管的认识不够、对住院期间护士的健康宣教接受能力有限,未能全面了解,从而未能及时来医院维护;大多数医院没有PICC专科门诊,此项技术没有全面开展,不是病人所在的所有社区服务中心都有能力提供相关的护理;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病人家庭经济条件差,认为往返车程费及换药太花钱,往往延时来医院维护甚至不进行维护;病人经治疗后身体状况差,体力限制了病人的出行;每周1次的维护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诸多不便,如往返医院需花费大量时间、就诊时需家属陪同而影响家人正常工作等。
4.3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维护 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到病人所置管的医院进行维护,有很大一部分病人需回当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维护,由于有些病人住在较偏远的农村,到县级医院维护不便,往往使病人放弃置管或拔管。张艺等建议提高社区、尤其是农村城乡结合部护理人员的维护能力,加强社区护理的覆盖面、普及率。让更多的病人在享用先进护理技术成果的同时,能解决当前的实际困难,减少每周维护不便而被迫拔管的发生。5 PICC的宣教
5.1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边,松动。贴膜下有汗液、不密封及时请护士换药。
5.2 可以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但需要避免使用穿刺侧手臂提过重的物品,不做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5.3 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手臂;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再脱患侧衣袖,注意不要将导管带出。
5.4 可以沐浴应避免盆浴和泡浴,沐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包裹穿刺点上下至少10CM 缠绕2-3 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沐浴后检查有无进水,如有应及时换药,尤其是穿刺后第一个24 小时不已沾水。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5.5 治疗间歇期每周到医院冲管1-2 次。嘱咐儿童不要玩弄导管体外部分,以免损伤导管或把导管拉出体外。
5.6 穿刺处如有红、肿、疼痛、渗出、导管内有回血等异常情况及时联系医生或护士处理。参考文献:
[1] 赵林芳.国内外输液小组与PICC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5—9.
[2] 李旭英,谌永毅,袁忠.成立PICC护理小组对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117—118.
[3] 杨丽莎,陈素梅,廖小玲.等.健康教育在提高肿瘤病人留置PICC管依从性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115—116.
[4] 张艺,姜秀文,叶黎爱.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院外管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45—47. [5] 薛嵋,陆箴琦,胡振娟,等.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插管门诊的建立与管理[J].上海护理,2008,8(2):82—84.
[6] 乔爱珍, 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 M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钟华荪, 张振路.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 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二篇:PICC置管后的维护(模版)
PICC置管后的维护
更换敷料
必须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技术
医护人员应戴口罩、无菌手套和准备必要的更换敷料所必需用品
建议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不可延长贴膜使用时间,更换透明贴膜前应观察有无红、肿、液体渗出或水肿,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疼痛和硬结,透明贴在第一个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1-2次,当贴膜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潮湿、脱落、卷边或危及导管时应予以更换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周更换1-2次(接去敷料时应向心性,以免拔出导管) 测量并记录上臂臂围(肘上10cm处)
更换肝素帽
取下原有肝素帽
消毒导管的接口的横切面及外周
连接注射器,以脉冲方式用生理盐水冲管。(一般每周更换一次,如遇到肝素帽损坏需及时更换)
冲
管
冲洗液:等渗盐水10毫升,如果为输血或TPN后,需用20毫升生理盐水冲管 冲管方法:推一下,停一下的脉冲方法
封
管
封管液:稀释肝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0-100单位)
封管方法:以边推注药液边退针的方法拔出注射器针头;严禁使用小于10毫升的注射器;建议使用正压接头
注意事项
适当进行穿刺侧手臂活动,如握拳活动等,增加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发生
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之血管;更衣时,不要将导管钩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衣袖;肘部关节避免剧烈运动
置管一侧手臂避免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避免导管与水直接接触,沐浴时应用薄膜敷料或胶套包扎好,使伤口与水隔绝,勿湿伤口敷料,弄湿了要及时更换。不能游泳
要求病人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用力),避免剧烈运动
第三篇:PICC置管术后的维护
PICC置管术后的维护
一、定义
PICC的全称: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贵要经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7天至1年)。
二、PICC置管的目的
保护外周静脉,预防化学性静脉炎和药物渗漏性损伤
建立中长期安全静脉通道
减少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PICC导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化疗、胃肠外营养(PN)、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家庭病床的病人、早产儿。
2.禁忌症:肘部静脉血管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不能固定;乳腺癌术后患侧肢体静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欲插管位置有放射治疗史、血栓形成史、外科血管手术史;确诊患者对器材过敏;菌血症、败血症。
四、PICC的优点
相对外周留置针: 减少治疗中断;保护静脉系统;提供可依赖的通路
相比中心静脉导管 :减少CVC置管并发症;操作简单;减少病人外伤的发生;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病人痛苦轻 增加病人满意度
五、PICC的分类
目前国内使用的PICC一般为硅胶或聚氨酯材质,按导管型号可分为1.9Fr、3Fr、4Fr、5Fr及6Fr;其中成年人一般选择4Fr、5Fr,儿童选择3Fr,新生儿选择1.9Fr。按导管结构分为前端开口式,三向瓣膜式;按导管功能分为耐高压注射型及非耐高压注射型;另外还有单腔、双腔及多腔之分。PICC的长度从50厘米到65厘米。
六、导管维护
A-C-L导管维护三步曲是最新的导管维护流程
A-Assess
导管功能评估 C-Clear
冲管 L–Lock
封管
(一)维护目的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脱落; 保持局部干燥,防止感染发生;
冲洗导管内血液和高粘稠液体,保持输液通畅,防止导管堵塞。
(二)PICC导管维护主要内容:
1.冲洗导管: 适当的冲管与封管技术能保证导管内的正压和导管的完整性。
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冲封管。小于10ml的注射器可产生较大的压力,如遇导管阻塞可致导管破裂,在测定导管压力前,严禁使用小于10ml注射器。
输液前: 用10-20ml生理盐水冲管,确认导管通畅后再输液,防止发生配伍禁忌。注意:不能抽回血,避免血液残存、粘附在导管壁内,引起堵管及血栓的形成。
输液中:输注高浓度、大分子液体后时及时手动冲管(即当有脂肪乳、白蛋白、甘露醇或其他粘滞性液体等时,中间间隔冲管后接下一组。注意:一定用脉冲方式冲管,不可使用重力静滴方式。)
输液后:用10-20ml生理盐水以连续脉冲方式冲管,当剩余最后0.5-1ML盐水是,边直推注射器的活塞边分离注射器(即脉冲冲管加正压封管)。
PS:脉冲与直冲的比较
脉冲:产生正、负压形成涡流,可有力地将粘在导管壁上的内容物冲洗干净
直推:水注入只能在导管中心流动,无法冲洗导管壁,容易造成导管腔狭窄而堵塞导管
2.更换敷料:
(1)更换敷料的原则
更换敷料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PICC穿刺时建议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 如需用纱布,通常应用于透明贴膜下面。
所有透明贴膜上应该清楚地记录更换敷料的时间。 更换透明贴膜时固定胶带也应更换。
更换透明贴膜时,应彻底消毒病人皮肤使病人感到舒畅。 不可延长贴膜使用时间。 测量并记录上臂周长。
(2)更换敷料:3遍酒精,3遍碘伏进行消毒。评估是否对酒精、碘、胶带过敏,如碘过敏者,只用酒精消毒,局部涂擦至少30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大于10cm。从导管的远心端向近心端除去敷贴,防止将导管拉出。从里到外环形消毒各三次,勿用纱布吸干消毒液或吹干。不得使用夹子、止血器或锋利仪器;透明贴膜不能贴到导管体。频率:穿刺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一次;每4-7天一次;敷料松动或潮湿时随时更换。
操作方法:
物品准备:口罩、干净手套一副、一次性弯盘、无菌止血钳一把、无菌治疗巾一个、酒精棉球、无菌手套一副、消毒聚维酮棉棒球三个、透明无菌贴膜一片(10×12CM)、无菌纱布一块、无菌胶带三条、可选择的用于皮肤保护的棉棒一个、软尺一个。
备齐用物后,推车携物至病人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充分暴露导管及穿刺部位。
评估(穿刺点皮肤、上臂围、导管外露长度、带管侧循环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
方法:戴口罩和干净手套。铺治疗巾。松解去除贴在导管上的固定胶带。松动敷贴周围,用一只手稳定住导管的外端,另一只手将敷料向穿刺点上方由下至上”0”角度去除敷贴,以防导管脱出。变换导管外端的位置,观察以确认导管没有发生移位。使用换药包,打开无菌巾,戴无菌手套,确定无菌区。用酒精棉球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充分摩擦皮肤彻底清除皮肤上的油脂、污渍、胶带印迹)。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大于10cm。用聚维酮碘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而外消毒3遍,自然风干。更换导管位置,导管呈S型,使用固定胶带贴在圆盘上(而不是固定在细小的导管上)以便导管位置稳定。将无菌透明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导管,贴膜下皮肤保持功能位。无菌胶带注明换药时间、护士签名、记录。
3.更换肝素帽 :每7天一次;肝素帽可能发生损坏时;每次经由肝素帽取过血后;不管什么原因取下肝素帽后。
方法:取下连接导管的正压接头(或肝素帽),用酒精棉球消毒导管连接口反复旋转15次。达到彻底消毒。如采血或输血后必须立即更换正压接头(或肝素帽)
出院病人透明敷贴和正压接头(或肝素帽)的更换时间
一般每隔7天更换敷贴,冲洗导管和更换正压接头(或肝素帽)。根据季节变化必要是每周更换2次。敷贴松动潮湿卷边及时更换。
穿刺点出现红、肿、分泌物增加换药次数。
4.PICC置管后的指导 : 置管24h内穿刺侧手臂减少活动;伤口停止出血前减少活动; 避免提重、举高、用力甩膀活动;注意衣服袖口不宜过紧。置管一侧避免测血压及静脉穿刺。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5.留置过程中的观察
穿刺点有无红、肿、痛、渗血和渗液,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疼痛或硬结。 输液速度:80—90滴
良好
40滴左右
慢 导管有无移动,脱出,回血。 敷料有无潮湿,脱落,污染。
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有无松动、破损。 置管肢体皮肤状况,有无红肿疼痛 体温有无变化 定期测量上臂壁围
6.导管拔除
原因:不需要、出院、证明有感染、漏液、渗液、怀疑有感染、转运、破损、断裂、死亡、突然滑脱。
方法:导管的拔除时,洗手戴口罩,病人平卧,穿刺手臂外展90度,铺无菌巾,常规消毒后,从穿刺点部位轻轻地缓慢拔除导管,切勿过快过猛。立即压迫止血15-30分钟,用敷料封闭式固定。测量导管长度,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或断裂。做好每24---48小时换药直至创口愈合。记录。嘱病人7天内不可洗澡。导致拔管困难的潜在原因
导管置入时间过长和静脉壁贴附。 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痉挛、化学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感染、静脉蜂窝组织炎、由于软组织炎症引起肿胀导致拔管阻力。 穿刺点与皮肤粘连。
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害怕、紧张所导致的血管痉挛。 导管壁与血管壁移动方向相反。导管拔除困难的处理
血管痉挛导致拔管困难可先稍等再拔,典型的痉挛是由于静脉壁受某种因素激惹引起。这种痉挛不会持续很久,最终会松弛下来。
在拔除有阻力的导管之前或病人感到拔管时有尖锐的疼痛时,应用x---ray探知导管目前位置。
拔管时应稍用力但用力要均匀。
对静脉部位进行20---30分钟的热敷后再尝试拔管。
如果第二次拔管还有阻力,则应先将导管固定好12---24小时后再次尝试拔管。
PICC导管的操作与维护需经正规培训者来完成。这一点对于使用硅胶导管尤其重要。正确的护理,可使导管保留至治疗所需的时间。
7.维护注意事项
勿用酒精棉签消毒穿刺点,以免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将体外导管放置呈弯曲状,以降低导管张力,避免导管在体内外移动 严格无菌操作,不要用手触动贴膜覆盖区域内皮肤
每天输液后用生理盐水10ml-20ml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式冲管,防止非血凝性堵管;正压封管,防止血液返流进入导管
输血、输蛋白、输脂肪乳等高粘滞性药物后立即用10ml-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再接其他输液
禁止使用小于10的注射器冲管给药 禁止直接将胶布贴于导管上
禁止将体外导管部分人为地移入体内 禁止连接器重复使用
不能用于某些造影检查时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但可以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 不能用于含有血液和药物混合的盐水冲洗导管 不能将导管蓝色部分放在贴膜外,体外导管须完全覆盖在透明敷料下,避免导管损伤后细菌进入体内,防止感染
总结
维护使用要点 脉冲冲管 正压封管
输注大分子、输血、白蛋白、高粘稠液体后及时手动冲管 严禁用10ml以下注射器冲封管 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经常观察导管输液滴数,发现滴数减慢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瞩患者观察穿刺点发现红、肿、硬结、渗出物及时报告给予处理 不可延长维护时间
第四篇:PICC置管维护方法
PICC置管维护方法 更换敷料
置管后第一个24小时内更换贴膜,去除棉垫。 每周更换贴膜一次。
若贴膜有潮湿、脱落、可疑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更换贴膜方法:
(1)贴膜自下向上撕取,注意导管勿拔出。
(2)用安尔碘消毒穿刺周围皮肤,范围大于贴膜面积。(3)更换后在贴膜、观察表及护理记录上记录日期及时间。 顺序:酒精消毒—碘伏消毒—待干---固定圆盘……
更换肝素帽
每周更换一次 可能发生损坏时 有残余血液时
取下肝素帽后及时更换
患者维护—日常生活
不影响一般性工作,家务劳动,适当的体育锻炼
避免提过重物品,不做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避免游泳或浸湿贴膜,可淋浴,免盆浴 定期冲管、换贴膜、肝素帽
如需使用通透性高的贴膜或敷料时,应缩短时间间隔
患者维护---自我检查
冬季3次/日,夏季随时检查 内容:有无移位、渗血、松动 有异常及时通知护士
拔管指征
导管的留置时间应由医生决定,在没有出现并发症时,PICC导管可一直用做静脉输液治疗;
体重长至理想指标; 停止一切静脉治疗者; 家长放弃治疗者; 导管异位; 导管断裂;
误入动脉、机械性静脉炎处理无好转者、化学性静脉炎、导管堵塞无法再通; 穿刺局部有感染化脓者。
导管的拔除
患者平卧,应从穿刺点部位轻轻地缓慢拔出导管,切勿过快过猛。
拔管后立即压破止血,24小时内要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以免发生拔管后的静脉炎。测量导管长度,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或断裂。做好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导管培养
记录
第五篇:PICC置管术后的维护
PICC置管术后的维护
PICC是指通过外周静脉血管(一般使用肘部静脉),置入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细长、柔软可弯曲的导管,导管末端到达上腔静脉。用于输液、输血、取血等。具有防止回血、进气,使用安全、操作快捷、维修简便等优点,可以消除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有效保护外周静脉,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签署 PICC 置管知情同意书,评估并选择 合适的静脉,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 90 度,测量穿刺部位至右胸 锁关节再至第 3 肋间的长度(为导管末端所至位置的长度)及肘上 10cm 的臂围 长度,并做好记录。带无菌手套用酒精和碘伏分别 3 次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上下 15cm,更换无菌手套,穿隔离衣,铺大单,铺无菌治疗巾及洞巾,取出 PICC 导 管及穿刺鞘,并用穿刺液冲关润滑,扎止血带(需协助),取出穿刺鞘护套,在)肘关节下 2cm 处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保证针尖斜面完全进入血管,松止血带,撤出针芯,轻按管端止血,将预冲好的导管沿穿刺鞘外套管向前推进 导管,送管至 15cm 时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并向下靠近肩膀,送管至所需长度后,将引入导丝从导管抽出,接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回血(以确保导管在血管内),接 肝素帽,缓慢推注生理盐水后再用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用小纱块覆盖穿刺 点,透明敷料及弹力绷带包扎止血。协助患者拍胸片确定位置正常后将输液装置 与导管尾端相连接后即可输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及带管期间的注意事项及 导管留置时间,以取得配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记录。
PICC的适应症:
1.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
2.需要输入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药,甘露醇,完全肠外营养液等 3.需反复输血或血制品。4.需要长期静脉治疗。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穿刺点渗血:(1)原因分析 多见于穿刺后 3 日内及 1 个月内的每次维护后的第一天:因局部固定压迫止血压力不足,或因患者穿刺侧肢体运动过频、活动度过大;患者期间常出现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易引起出血。(2)护理对策 常规置管前评估患者,了解血常规、凝血检验结果;穿刺后在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置管后嘱患者 3 日内避免穿刺侧肢体过频及大范围活动,尤其是置管后 24 小时内及 1个月内的每次维护当日;穿刺第二天,给患者常规维护1次,若渗血较多,换药时穿刺点给敷凝血酶少许; 禁止在置管侧上肢测血压;若发现局部渗血,及时处理,以避免出血加重。2 穿刺点感染(1)原因分析 深静脉置管形成了人体与外界的直接感染通道; 夏季炎热,高温、潮湿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 置管处流出的血性液体、分泌物等是致病菌良好的培养基,且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感染; 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患者依从性差,出院后不按时到医院行规范维护均可造成感染。(2)护理对策 PICC穿刺及维护人员均需接受正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才能行相关操作;制定置管及维护操作规范,加强无菌观念;在患者出院时要做好相关宣教。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感染初期应加强换药次数,每次换药时使用碘伏加压消毒穿刺点,局部可外涂喜辽妥,必要时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渗出物行培养及药敏试验。3 静脉炎(1)原因分析1)机械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是急性无菌性炎症,常发生于穿刺后 2—3 天,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因置管过程中或置管后导管在血管中反复移动损伤血管内膜引起,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适宜; 头静脉由下向上逐渐变细,且静脉瓣较多,送管过快易损伤静脉瓣;穿刺技术不熟练或血管本身因素导致在血管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穿透血管,造成对血管内壁的损伤而引起炎症; 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机械性摩擦刺激发生变态反应;肿瘤晚期患者、恶液质、全身抵抗力及对静脉壁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 置管初期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导致导管与血管内壁发生频繁摩擦,引起血管内摸受损。2)血栓性静脉炎: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大小不适宜,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及封管不规范引起。3)化学刺激性静脉炎:由消毒剂、滑石粉等异物的化学性刺激引起;多在置管1周后发生,也有个别患者在留置数天至数月发生。(2)护理对策 置管前正确客观的评估血管,原则上应首选贵要静脉,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为路径较短且弯曲度少,可减少操作损伤血管内膜; 送管速度均匀,不宜过快;送管的过程中如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可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 置管 3 天内应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如穿刺点在肘下,穿刺 24h 内应避免频繁活动肘关节。4 导管堵塞(1)原因分析 完全性导管堵塞主要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未定期冲管造成导管扭曲、打折,或由于血块或纤维凝块、药物沉淀、导管错位、导管扭结或破 裂、肿瘤或赘生物等引起;部分性导管阻塞主要是导管尖端形成的纤维鞘包裹。纤维鞘的存在不仅影响输液速度,而且会滋生细菌,当冲洗导管时细菌就会进入 血液循环;再者纤维鞘包裹会引起药物外溢。(2)护理对策 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保持 PICC 置管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 输液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用生理盐水将导管冲净后封管;中心静脉导管应尽量使用输液泵输注液体,防止血液逆流; 输液完毕及时封管,封管用 10ml 肝素钠稀释液行脉冲式冲管后正压风管; 患者治疗间歇期间未输液时至少每周冲 管及正压封管 1 次。发生堵塞时可用 10ml 以上的注射器回抽,抽出血凝块;若 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用尿激酶溶栓治疗。5 导管脱出(1)原因分析 由于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年老、躁动患者不能很好配合;个别 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自行拔除导管; 沐浴及出汗多等原因使固定导管的贴膜松动,使导管脱出;更换敷料时患者不配合,自行活动肢体将导管带出。(2)护理对策 置管前反复对患者及家属行健康教育;嘱患者穿宽松及大袖的衣 服,用袜套或护膝保护肘部;护士在固定导管时,也不宜留有过多的导管在敷贴 外;如脱出后体内导管的长度大于 25cm,仍属深静脉置管,经过重新消毒、固定
PICC导管置入术后的护理主要有下几点:
1. 保证进针部位皮肤清洁干燥,术后24小时内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1或2次。纱布固定时每天或两天更换,敷料松动或潮湿,脱落或过多血迹危及导管时随时更换。若导管进口处有渗液,可放小纱布敷贴,则要24—48更换一次。更换贴膜时应该由下向上拆除原有贴膜,以免拔出导管。固定时可将导管露出体外部分S形或C形或U形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动。所有贴膜上应清楚地记录更换的日期时间。
2. 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导管头部定位,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禁止将体外导管部分人为地移入体内。经常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渗出物,应及时做局部处理。
3. 在使用和维护导管的过程中,禁忌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给药。一定要用脉冲方式冲管,不可依赖重力静滴方式冲管,在注射最后0.5mL时,边推活塞边撤注射器,以达正压封管。如果经由此导管抽血,输血,输注其他粘制性液体,必须先由手动冲管后再接其他液体。治疗间歇期每7天对PICC实行冲管、换帖膜、换肝素帽等维护,注意不要遗忘。
4. 当导管发生阻塞时,严禁高压冲洗导管,早期可试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
5. 做好心理护理,嘱病人置入PICC导管24小时内,置管侧的手减少活动,避免伤口出血,不宜负重,避免导管与血管壁的磨擦产生炎症反应,也不要过度的弯曲,伸展手臂,以免导管滑脱。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域的活动,尤其是穿刺后第一个24小时不宜沾水。PICC对日常生活,工作如吃饭,洗漱,洗澡,做家务,写字,打电脑等不受影响,不要因为置管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携带导管时可以沐浴,但应避免盆浴或泡浴,每次沐浴前用清洁塑料薄膜或保鲜膜包裹穿刺点上下至少10cm,包绕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紧贴,以防浸湿局部,洗澡完后尽快用干毛巾擦干局部,如有潮湿及时更换。平时注意衣服袖口不宜过紧。置管一侧避免测血压及静脉穿刺。发生静脉炎时,要抬高患侧手臂,以利血液回流。
6. 静脉推注药液时速度不宜过快,不能用于某些造影检查时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