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指引
附件3
2014年度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开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度院级教学改革项目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的重要举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医院新时期的全面建设为背景,以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广泛开展质量建设与改革创新为手段,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发展方向,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一、课题范围
申请者可以在医院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指南范围内,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具体的选择,确立申报课题。
(一)高等教育研究类
1.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研究 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实践模式的研究 4.地域文化与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类
1.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 2.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3.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 4.专业结构优化研究与实践 5.专业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
6.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高校课程建设标准与评估研究
8.各学科、专业类课程间交叉渗透的研究与实践 9.各学科、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0.新形势下高校双语教学发展对策与路径选择 11.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三)实验实践教学类
1.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2.实验实践示范中心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 5.实践环节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 3.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4.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与管理研究与实践 5.高等教育教学督导制度的研究
(五)资源共享与信息化
1.教师教育研究中信息化技术应用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 2.教学管理信息网建设
3.教学资源(教材、课件、资源库)网络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4.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六)临床医学教学专题研究类
1、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
3、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兼顾毕业实习、考研与就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5、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6、卓越医师的培养与实践
7、模拟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8、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9、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0、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臵一致性的研究与实践
11、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或手册的构建与编写研究
12、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3、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应用研究
14、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15、医学生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16、医学生临床实践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17、临床教学中的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方式研究
18、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实践
19、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20、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探索
二、申报条件
(一)凡在我院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5年以上的,具有中级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均可申报,要求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牵头申请,以保证项目研究质量。为保证教改立项的水平和质量,申请人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经验。
(二)凡申报教学改革类课题的主持人必须在近三年内至少发表1篇教学论文或在教学各类比赛等相关教学活动中做出过突出贡献,获得相关奖励。
(三)凡申报教学改革类课题的项目必须有良好的教学团队作为支撑,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充足、开展顺利。
(四)必须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项目的实施。不能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能申报。
(五)项目实行申请人负责制,项目主持人仅限1人,主要参与人员限5人以内(含主持人);原则上1位申请人当年(含项目组成员)限报1个项目。已被确定为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项目的原则上不得再次申报。
三、申报名额 共5项
四、申报材料
(一)申请表电子版及纸质版一式三份
(二)发表论文复印件一份
五、项目申报的基本原则
(一)申报者应结合各部门或教师个人当前工作提出切实可行、对科室和医院发展建设具有推动作用的立项课题,应与医院目前所具备的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相结合。
(二)申报的项目应具有教育教学改革基础,理论研究有突破,实践探索有创新,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和示范作用,已经做了一定工作且效果较好的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予以优先考虑。
(三)与近5年内立项内容相仿的项目,原则上不应再次申请立项,即不能重复立项。
(四)目前尚有1个教改项目未结题的负责人原则上不能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申报。
(五)凡申报成功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结题时,项目组成员至少发表2篇该项目的教学论文,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六)凡申报成功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费预算及实际支出应合理,经费不得用于任何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二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科研项目申报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一、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该类别项目专门资助我院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建设。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是指在省内本专业具有领先优势,通过两到三年的强化建设,逐步达到国内先进、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能带动全省本专业水平提高的学科(实验室)。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院学科建设工作,有效发挥学科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有针对性的择优支持该类学科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建设。
申报要求:
针对医院已立项建设或授牌的四川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按照《2017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及奖惩协议》中基本任务、奖励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科室自评,专家会评,量化考核,择优资助。所有已立项或在建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必须申报(与重点学科院内动态评估一并执行)。
申报材料:
1.学科建设工作PPT:汇报时间为15分钟内,按当年科室概述、基本任务、奖励任务、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国内同学科相比较的优劣势和差距、明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的思路进行PPT制作、汇报。
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考核评估材料汇编——按照以下四个方面准备支撑材料:①科室《2017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及奖惩协议》复印件;②《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考核评分表》,科室依据自身建设情况填写自评得分并注明对应支撑材料页码;③科室2018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④实物证明材料复印件,所有自评得分项目涉及的有关文件、证书、会议通知、出版物及论文(封面、首页)等,按照评分表得分顺序装订并标明页码,一式两份。
评审阶段:
由科学技术部组织评审专家组(分为专业技术组和管理组),通过听取学科带头人建设工作汇报,现场答辩、审阅相关支撑材料等途径,分别从专业角度和管理角度依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考核评分表》逐项评估打分,依据考核总分排名情况量化择优资助。
该类别项目支持学科建设及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学科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提高医院核心竟争能力。
评审时间:
评估考核会初步安排于2018年1月上旬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各科室按要求及时准备申报材料。
二、临床研究型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该类别项目根据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发展战略需求,以倡导临床科学研究为核心任务,培养医生用科学的思维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临床医学与转化医学相结合,催生临床研究成果,加速临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先进诊断、治疗技术的承接转化、应用示范,全面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解决临床难题。
拟资助 10 万元/项,拟资助2-3项,研究周期为2年,项目起止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2月。基本任务要求:
1.新增准入并推广应用国内先进水平临床新技术1项; 2.发表SCI文章2篇以上,单篇IF≥3或总IF≥5;
3.新增专利、参与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被指南收录,三项满足两项。申报要求: 1.项目负责人需是高级职称,同时为本科室学术带头人;
2.项目其他成员中副高职称和博士人员不少于3人,有固定成熟的实验技术人员; 3.此项目不计入限项范围。
三、重点培育项目
该类别旨在提升我院科技人员科研能力,培育承担更高级别科研项目。
拟资助 5 万元/项,拟资助15-16项,研究周期为3年,项目起止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2月。基本任务要求:
1.新增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项;
2.发表SCI文章2篇以上,单篇IF≥3或总IF≥5; 申报要求:
1.年龄45岁以下;
2.承担过市厅级以上项目1项;
3.发表有主攻方向SCI文章2篇以上或单篇IF≥3;
4.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的人员不予资助;
5.两年内获医院“人才基金项目(含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过的人员不予资助。
四、普通项目
该类别主要资助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的基础医学、应用基础医学、转化医学及适宜医疗技术研究项目(含临床路径研究)。
拟资助 2 万元/项,拟资助40项,研究周期为2-3年,项目起止时间:2018年1月-2019/2020年12月。
申报要求:
1.不受理正高职称申报; 2.不受理博士学位申报;
3.符合以上要求的申报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学术优势进行申报。
五、护理研究项目
该类别项目专项资助医院护理学科领域科研项目。主要资助以下九个研究方向: 1.护理服务流程优化与改进;
2.基于循证与品管实践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或专科护理质量改善; 3.延续护理;
4.基层适宜技术推广与应用; 5.环境与护理;
6.临床护理教育研究; 7.护理器械研发与转化; 8.医疗护理成本核算; 9.护理人文关怀研究。
该类别项目拟资助 1.5 万元/项,拟资助10项,研究周期为2年,项目起止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2月。
申报要求:
申报者应是具有中级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本院护理人员。
六、医院管理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推进管理学科发展,推动医院管理创新,鼓励全院职工从医院管理重大事项出发,就医院管理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等方面投标。尤其鼓励各管理岗位负责人就本职岗位中的深度管理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主要资助以下研究方向:
1.医院战略发展与学科建设研究;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及风险管理; 3.医院运营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精细化信息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5.医院品牌形象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6.基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医院对策研究等。
该类别项目拟资助 1.5 万/项,拟资助10项,研究周期为2年,项目起止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2月。
申报要求:
鼓励全院职工申报该类项目。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学技术部
2017年12月11日
第三篇: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应急方案
为有效地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成立医院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
二、全院工作人员均有义务监督医疗废物的管理,当发现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
(1)当事人立即报告医院领导,由领导负责现场调查并提供消毒业务指导,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污染现场封锁,做好防护,尽可能减少污染扩散,保护好周围人群。
(2)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3)当事人及所在科室要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不拒绝和阻碍,不提供虚假材料。
(4)医院内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由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决定并在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环境局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将调查处理结果向市卫生行政只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5)医院内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由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决定在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发生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6)处理结束后当事人及所在科室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写出事情经过与采取的有效处理措施以及预防再次发生的整改措施,一并汇总并写出最后的总结报告,报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
(7)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废物管理小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四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医附二院
与时俱进 创建舒适口腔
★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重庆市“白求恩精神示范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单位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生教学基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前身为始建于1892年的“重庆宽仁医院”,是一所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年老院。
医院现有开放床位1300张,年门诊量约百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3.5万人次,年手术量1.2万余人次。拥有价值3亿多元的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有54个临床、医技科室。医院现有博士学位点25个,硕士学位点31个,并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职教授、副教授300余人,有博士、硕士生导师140余名。有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就有20余名。
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工程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国家教育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设在本院。
近年来,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设有重庆市肝病治疗研究中心、重庆市心律失常治疗中心、重庆市微创外科中心等11个市级医学中心,广泛开展移植技术、介入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微创技术等特色技术,能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医院每年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50余名和本科生近千人,有国家重点学科、重庆市重点学科12个。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380余项,共获得科研经费逾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68项。主办了《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及《肝博士》。创建于1928年的口腔科作为本院重点发展学科,现承担重医多层次口腔医学教学任务,负责国家卫生部科研课题4项,重庆市科委等市级、校级科研课题8项。
作为中国西部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利用位于解放碑的优越地理位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全力打造成为重庆CBD标志性城市医院,并正规划建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南国际医院,向国内一流医院的目标迈进。
百年宽仁 关爱生命
1、重庆第一家医院落成
1891年美国人马加里医生(Dr.Games.H.Mecaitney)和一名英国伦敦传道会的医生来到重庆开展医疗工作。在他的多方努力下,一座崭新的医院于1892年10月落成。于10月2日举行落成典礼,这座医院四栋中国式建筑,是当时中国最漂亮的医院。设有一间普通病房,两间私人病房,有药房、换衣间、厨房和食堂各一间。这就是医院最初的雏形——宽仁医院。
2、培养中国医学生
医院有内科医师、外科医师、牙科医师、教师以及建筑师和管理人员。四个学西医的学生在四个精通汉语的导师指导下学习解剖学和心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1892年共收治男病人320人,女病人24人,做大手术113人次,小手术217人次,补牙5人次,拔牙122人次。
3、宽仁男女医院相继成立
1902年,在“妇女国外传教协会”的主办下,由美国人甘博夫人捐资5000美元建造的甘博纪念医院开业,这是一所专门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医院,中文名称叫“宽仁女院”。1903年7月,一家崭新的专为男病人治病的医院落成。
4、医院建设发展迅猛
1925年11月马克思·金初锐院长任职后,先后聘请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华西协和医学院毕业的中国医生来院工作,并选派一些医生到北京、成都进修培训。两个青年人被培养成为实验技术员,并建立了重庆市第一个医院化验室。
建院初期的住院部
宽仁时期的建筑
欢送金初锐院长夫妇返国
建院初期的病房
学术为本 临床为用
2011年5月9日至10日,我院开展第一届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比赛,为医院改革临床教学考核方式,逐步开展OSCE(客观结构化考试)考试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1年4月13日,经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进行了论证和实地考察后,我院申请建立“超声分子影像学”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获批。
2011年4月12日,国家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在市经信委尹华川副主任、易小献处长等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莅临我院视察信息化建设情况,对该项目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高度评价。
2011年2月24日,德国驻华使馆中国地区医务官Reinhard Krippner博士莅临我院进行考察访问,对我院医疗技术水平及设施、设备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0年11月19日,由台湾国民党中常委、“立委”廖国栋先生率领的台湾医疗界、商务界精英代表组成的访问团一行到我院康复理疗科进行了参观访问,并诚挚地表示愿与附二院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愿望。
2010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助理蓝柯研究员带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成员一行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
争先创优 服务于民
2009年9月20日全国爱牙日期间,我院口腔科与高露洁公司合作开展了“免费口腔健康检查咨询”大型义诊活动,为广大的市民进行口腔健康宣传和教育,受到市民欢迎。
2010年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后,我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关注震区一线的救灾进展。迅速组建一支20人的救灾小分队,并24小时待命准备开赴灾区。
2011年4月19日,由附二院团委和医保对外办联合举办的“青年文明号牵手进社区”义诊咨询活动第二季在茶园新区茶花小镇社区开展,受到市民的好评。
2011年5月25日,我院召开“一讲二评三公示”党支部讲评会,就本支部近两月“一讲二评三公示”工作推进情况从工作亮点、取得的效果、发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讲述,并对党委下一步工作进行总体布置。
2011年4月27日,我院召开了开展“三项行动”工作动员部署干部大会,重申卫生系统行业纪律“八不准”。
2011年3月1日,我院被授予“白求恩精神示范医院”荣誉称号,市领导为我院代表颁奖,并向赠送白求恩铜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与时俱进 创建舒适口腔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创建于1928年,横跨三个世纪,历经百年沉淀,目前是医院重点发展学科, 国家口腔医学研究生教学基地,重庆市口腔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专业口腔医疗机构,在颌面外科、种植修复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次受到国家卫生部和市卫生局嘉奖。
随着社会进步,人民对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增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合优化资源,与时俱进,在全市首家创建“舒适口腔”,致力于打造先进性专业口腔,为广大口腔患者提供高品质的看牙新体验。
“舒适口腔,人才尖兵”创建舒适口腔,应以专业素质高,医疗水平高的专家团队为保障,口腔医学中心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现拥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口腔医学高级技术人员5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0名,博士、硕士1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牙病防治指导小组成员3名。
“舒适口腔,学科先进”为了确保舒适口腔近期及长期的发展,口腔医学中心加强学科方面建设,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项,现承担重庆医科大学口腔五年制本科、研究生进修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口腔医学教学工作,负责国家卫生部科研课题4项,重庆市科委等市级、校级科研课题8项。
“舒适口腔,技术精尖”为满足舒适口腔对高新技术的要求,口腔医学中心在全市率先引进了Beyond冷光美白技术、数控隐形矫正系统、瑞典诺贝尔种植系统、口腔无痛治疗仪、二氧化锆全瓷修复术等国内外先进的口腔诊疗设备和技术,为有效诊疗各种口腔疾病提供有力的保障。
口腔种植科:
口腔种植科由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种植专家坐诊,切准“舒适口腔”发展脉搏,以“舒适、无痛”为核心,针对患友牙齿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并采用瑞典诺贝尔种植系统、微创即刻种植牙术等先进技术设备,为患友提供各种类型的种植诊疗,治疗效果与医护服务赢得了患友良好评价。
口腔修复科:
口腔修复科汇集多名口腔专家,集口腔修复医教研为一体,坚持“舒适口腔”的办科方
向,以“不磨牙、少磨牙”的可逆化、“保留残根残冠”的保存化等口腔修复理念为思路,并与其他成熟经典、高新口腔修复临床和工艺技术相结合为临床特色,是重庆市特色修复专科。科室引进CAD/CAM二氧化锆全瓷修复术、精密附着体技术等先进技术,为广大患友提供各种国际先进的口腔修复项目。
口腔正畸科:
口腔正畸科拥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医技精湛的专家团队,承担正畸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任务,本科坚持“舒适口腔”方向,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和面部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正畸诊断及制定治疗计划的水平。临床中使用舌侧矫治技术、数控隐形正畸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展成人矫正、儿童功能性矫正、隐形正畸、牙周病正畸、牙齿美容前期的正畸治疗,赢得了广大患友的认可和信赖。
口腔保健科:
口腔保健科汇聚国家级知名专家,临床诊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科围绕“舒适口腔”为中心,引进Beyond冷光美白技术、超声喷砂洁牙机等先进技术设备,开展冷光美白、洁牙、洗牙、牙齿漂白、牙周洁治、口腔健康检查、口腔预防等诊疗项目,为患友提供舒适、专业、权威的医疗服务,治疗效果让患友满意。
口腔内科:
口腔内科拥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门从事牙体、牙髓根尖周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本科开展了以“无痛”、“微创”、“美观”为理念的牙体疾病现代诊治技术,以显微超声、镍钛根管系统三维立体清洁填充的牙髓根尖周疾病现代根管治疗技术。以优质的服务,精心的治疗,细心的护理,让患友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口腔外科:
口腔外科的全体医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着“舒适、微创”的治疗理念,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广泛开展无痛微创拔牙、牙周病微创手术、口腔颌面部肿瘤、牙移植术、先天性唇腭裂等疾病的诊断治疗,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广大患友的赞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专家
★高 志 主任医师、教授 留美医学博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常委,西南及重庆地区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组委员,重庆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编委。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在颌面外科和口腔种植领域有深
厚造诣,深受病患及家属的好评。率先提出将舒适、无痛的理念应用于口腔诊疗中,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口腔科学术研讨会,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现承担市科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擅长:牙体、牙髓病及口腔颌面外科疑难疾病的诊治,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救治修复,头面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头颈颌面部恶性肿瘤联合根治及功能重建,口腔颌面部疑难病症的诊治,致力于种植美学外科技术、即刻种植外科技术、种植并发症和种植急症处置以及口腔软硬组织缺损的手术治疗。
★王胜国 医学博士
中华口腔医学总会会员、中华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会员、世界正畸联盟(WHO)会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口腔临床工作10余年,具有丰富的正畸临床经验,能够解决诸多复杂的错合畸形。在全市率先开展“倒置埋伏阻生牙的牵引助萌”、“严重锁合的非手术矫治”、“牙周病的正畸矫治”、“正畸修复联合矫治”和“舌侧正畸矫治技术”。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及国际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现承担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发表论文10余篇。
擅长:青少年、成人颌面畸形,牙列拥挤、稀疏、前突、反合等各类错合畸形的矫治,熟练掌握舌侧、隐形矫治等口腔前沿技术。
★浦高成正畸修复资深专家 医学博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30年,多次在国内知名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对口腔修复领域各类常见病、疑难病具体丰富的诊疗经验。钻研治疗中的无痛操作,使患者在治疗过程更加轻松,更加舒适。
擅长:口腔内科复杂牙体、牙髓病诊断和治疗、老年牙体病根管治疗、修复、牙体大面积保存性治疗和修复、牙周病松动牙固定、口腔粘膜病、全瓷牙和烤瓷牙固定修复、活动义齿修复、牙齿美学修复、精密附着体义齿、复杂牙缺失再修复,熟练开展牙列拥挤、稀疏、前突、反合等各类错合畸形的矫治,掌握舌侧、隐形矫治等口腔前沿技术。
★刘国庆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重庆市牙病防治指导组成员,重庆市医学会口腔分会委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口腔科工作30多年,在口腔正畸临床工作中,其特别注重患者治疗方案的整
体设计、综合设计,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正畸学信息,掌握最新口腔正畸及修复技术,与国际技术接轨,采用当今最新技术来制定最佳解决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舒适,且远期效果让患者满意。
擅长:各类错合畸形的诊断、设计和治疗,对口腔各类牙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口腔正畸,如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牙齿矫正。
★赵运流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毕业于第四军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具有近20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有独到见解,致力于开展微创手术,将无痛理念应用于诊疗操作中,深受同行的认可和患者的好评。
擅长:牙槽外科、各类阻生齿、复杂牙的拔除、微创拔牙、微创即刻种植牙、口腔颌面部感染、创伤、肿瘤的诊治。
★郑华 医学硕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近10年,熟练掌握口腔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对各类牙齿的疑难杂症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口腔内科学方面造诣深厚,多次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擅长:龋病,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常见口腔黏膜病(口腔复发性溃疡、口腔疱疹、口腔扁平苔癣等)和较疑难顽固的口腔黏膜病(口腔白斑,天疱疮等)的治疗。
★伍明毅
医学硕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近10年,在口腔颌面外科及口腔常见病方面有独到见解,深受同行肯定和患者好评。
擅长:口腔微创拔牙、口腔种植、口腔美容修复治疗、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精密附着体、残根残冠的保存治疗、口腔颌面部手术以及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治。
★王莉
医学硕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毕业于重庆医科
大学口腔医学专业,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近10年,熟练掌握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修复工作,钻研治疗中的无痛操作,发表论文数篇。
擅长:处理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及氟斑牙的烤瓷修复等疑难问题,在复杂牙体牙髓病治疗、前牙美容修复、固定义齿修复、口腔黏膜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重庆医学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医附二院口腔-舒适口腔 乘车线路:
乘111、112、151、105、132、135、153、181、215、261、262、265、322、810、866、881路公交车到临江门下车
乘465、405、402、462路公交车到解放碑下车
乘114、152、224、268、401、418、461、466、476、502、602、603路公交车到重庆宾馆下车
乘轻轨二号线到临江门车站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临江路76号 电话预约:023-63829797 重医二院舒适口腔官方网址:www.feisuxs
第五篇:四川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1:
四川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四期)
课题申报指南
一、重点项目选题(自拟具体题目)
1、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风格和特色的研究
3、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5、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6、本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模式研究
7、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及其保障体系研究
8、当代大学生人文境界培育研究
9、学术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研究
10、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和体系研究二、一般项目和自筹项目选题(自拟具体题目)
1、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2、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
3、研究型大学教学组织结构的研究
4、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5、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实验中心建设的研究
6、研究性大学合格课程标准及教师授课要求研究
7、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研究
8、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9、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10、特色专业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1、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12、教材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