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关于腐败问题的论文

关于腐败问题的论文



第一篇:关于腐败问题的论文

浅谈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 腐败现象由来已久,自从私有制出现了以后,便产生了腐败现象。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正确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对于深人进行反腐败斗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论述谈对对腐败现象的认识,简要提出一些对我国现阶段治理腐败现象的对策。[关键词] 腐败现象 权力 监督

一、腐败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会使得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腐败现象的发生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世界银行的定义与此类似,即腐败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滥用权力”。国际透明组织将腐败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无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非法地富裕起来”。而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强加给其他主体,比如个人、集体、民族等,使之产生压力继而产生顺从的能力。权力与财富的交换是腐败行为的主要特点,在商人和各种职业群体中也广泛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腐败。

二、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谈到腐败问题,人们往往摇头叹息,可能会觉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腐败问题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似乎觉得出现的这么多的腐败问题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直接的关系。纵观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和香港特区在控制腐败上做得最好,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其实并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不够充分、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完善造成的。腐败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社会主义国家到资本主义强国均普遍存在,在国民党统治之下的旧中国也是存在着大量的腐败现象,反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把一个比较廉洁的政治局面带入21世纪。那么,我国的腐败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综合分析,主要有几方面原因。经济原因。20世纪我国经济模式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体制对腐败具有抑制和滋长的二重性作用。它倡导平等和自由竞争,可以起到抑止腐败的作用。但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突出地表现在政府及其官员对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和自由竞争的残缺不全上。如果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这在我国近年来明显地表现为,先有市场,却无市场规则;先引进国外的市场交换方式,却没有及时引进国外规范市场交换的法律法规。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势必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政府过多地涉足经济领域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就迫使企业不得不对政府的倾斜和优惠寄予明显的依赖。于是,一些企业开始“另辟蹊径”,把目标瞄准了官员队伍。他们对自己所瞄准的官员采用银弹攻势,不惜一掷千金,腐蚀公职人员,大搞权钱交易,以此来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拓展企业的自下而上空间,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这样,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慢慢竟成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他们向高官行贿,既有拉大旗作虎皮,以示高人一等的心理,也有抵制业已存在的各管理部门的乱摊派,抵制公务员的“吃、拿、卡、要”的意思。这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大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企业赢得时间与机遇。正因为如此,对于企业家贿赂国家公职人员的现象,光打击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之道是,根除“官场经济”,把资源配置权从官员手中夺回来,还给市场。政治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本是消除腐败的最有力的政治条件。然而,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根本的政治制度,需要通过健全的政治体制来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体制却长期存在着多种弊端,最突出的就是官僚政治。这是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最直接的政治根源。

三、治理腐败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并迅速发展,与我们的政策、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

2、建立完善预防机制。所谓预防机制, 是指通过采用防范措施和手段, 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达到方方面面有章可循,比如严禁领导干部参与工程建设领域,建立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告制度等。

3、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腐败现象进行监督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必须健全制度, 开展整体性全方位的监督。坚持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形成立体化的监督机制。

4、加强的领导干部廉政教育。通过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腐败问题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重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放任自流,就可能会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层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毛泽东时代就开始就不遗余力地进行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在这几十年的反腐败斗争中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大批贪污腐败的领导干部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总之, 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痼疾, 腐败也是我国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因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大学生要学会廉洁自律,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第二篇:中国腐败问题论文

中国腐败问题

在中国人们关注度较高十大社会问题有腐败问题,吸毒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环境问题,高房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其中我认为危害性最高最先应解决的是腐败问题。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总书记如是说。当前,中国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公款性奢侈消费、经济类犯罪、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行为屡见不鲜,从腐败官员层级来看,呈现由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发展发展趋势,涉及经济管理部门、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学术教育界等多个领域、多个部门,腐败官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所以本次我以腐败的起因,特点及其解决对策来谈一谈。

(一)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权力过于集中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权力有相当大的部分集中在党员领导干部手中,导致权力过于集中。过于集权是产生腐败的直接诱因和根本原因。

(二)长期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奖惩制度缺失

权力集中,同时又缺乏有效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中国当前现实恰是如此。虽然中国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监督体系,但是仔细分析之,可以发现没有一种监督形式同时做到持久监督和有效监控,所以,制度缺失、监察不力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法律威信不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只是一个粗线条的、基本的体系,其中规范性的“细节法律”尚待编写。此外,国民大众对相关法律知之甚少,更无从信仰法律之说;而对于官员来说,腐败行为的短期收益明显大于成本,即对腐败官员的惩治力度太轻。官员知法犯法,人民不知法不信法,这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

(四)正值转型期,市场经济缺点在政治领域的映射

改革开放30年,时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时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积淀不足,市场经济的“金钱万能”、“利益最大化”等思想不断冲击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反映在人们思想上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也就为腐败问题的滋生提供了一个“精神支柱”。

(五)社会风气重道德而轻法律

道德层面上,人们普遍认为“找熟人”比“打官司”更有利于解决矛盾争端,而不是通过法律、程序等方式解决,这基本上已经构成一种社会共识。众所周知,在“找熟人”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产生。

(六)官员自身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掌权者或由于自身思想素质不够高,或由于长期安逸而丧失机警,在行驶权力过程中不断受到公权力的侵蚀而腐化,这是腐败问题产生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七)外部国际环境的侵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世纪,中国的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于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在某些发达国家看来,中国始终是一个“敌人”,因此也就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削弱,比如“蛊惑”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思想不坚定者,并为他们的腐败行为提供政治避难等“退路”。

(二)中国腐败问题的特点化,多样化。

群体化

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高官化

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7人。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巨额化

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辄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2009年已基本查明涉案的31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亿元,人均高达l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亿元,人均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亿元,人均1.4亿元。期权化

“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力”,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权力期权化”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潜规则化

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则”文化在官场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同时,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际化

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的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在为对方牟利后,在境外“交易”,赃款赃物滞存境外。一些涉案的党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即随时出逃。新型化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拍卖等方面的反腐败措施比较少,导致新兴领域腐败案件频繁发生,在这些领域中,腐败呈现出金融化、虚拟化特点。

(三)当前腐败的治理对策

1.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医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和突破口就是构建国家廉政制度。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腐败的程度多么严重,建立国家廉政制度对于医治腐败仍具有普遍性意义。.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法治

作为保障社会秩序的先进机制,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在于它是限制和制约腐败 现象的重要工具。目前,腐现现象之所以得不到有遏制,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立法滞后。因此,要保证反腐斗争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如果思想防线不坚固,经不起诱惑,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想腐败轻而易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4.高薪防腐

建立一种公正待遇机制,并统一规范行政人员的福利待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依据行政人员所承担的责任,适当提高其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给予他们应得的利益,实现薪资水平必须和责任相匹配。5.教育拒腐

当个人思想道德意识无法战胜个人私欲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开始滋生,法制意识和道德责任感逐渐淡薄,最后疏于自律,走向腐败。所以应增强行政人员法律意识,通过长期的教育,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权力来源于那里,应为谁服务。从而使国家行政官员在贪污腐化上不想为。结语:

北宋民族英雄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放在今天就是,政治清廉,国防稳固,“中国梦”必定能够实现!!

第三篇:廉洁修身论文——腐败问题

腐败零容忍

腐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痼疾。腐败问题是我国目前形势下最亟待应对与解决的难题,腐败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我想我无须讳言。虽然腐败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对于反腐的决心一向很坚定,那就是必须对腐败零容忍!对腐败零容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也是一个断裂的社会中上上下下难得的价值共识。然而却有人大力支持亨廷顿的观点“一定程度的腐败是帮助轻松地踏入现代化道路的值得欢迎的润滑剂”,觉得适度的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这是何其荒谬的观点!这些都是伪命题!“一定程度”、“适度”的度我们要如何去界定如何去衡量?那些腐败的官员肯定会用自己心中的度为自己开脱!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谬论,在态度上有半丝容忍,那我们的反腐大业必将走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当前我们的政府“腐败零容忍”的表态和追求下,腐败问题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地存在,那么如果一旦我们纵容这样荒唐的观点,默许 “适度腐败”论,那么我们的腐败有了理论支持和借口,又将猖獗到何种地步?那么到时候官员更加能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膏民脂了!而势必的,贪腐势力就会越滋润、越膨胀、越泛滥!

一篇刊发于《环球时报》的非常引人注目的文章《反腐败是中国社会

发展的攻坚战》中提到,“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还有:“民间也要在大道理上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不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中国显然处于腐败的高发期,彻底根治腐败的条件目前不具备”这些观点的实质都是要我们麻醉自己,自我欺骗,天真地以为一定程度的腐败就能解决问题,纯粹是痴人说梦话!

而且这种容忍腐败的论调更为险恶的用心在于——曲线要求老百姓做顺民。大家花钱养政府官员,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就应当做到清廉,而不是要老百姓去容忍他们的腐败,就算是一定程度的腐败也不行!要不然我们还是国家的主人翁吗?

想想让国人痛心不已的足球吧!正是这种适度腐败论的危害,才使得我们的国足成为了民族的一个耻辱!

某个俱乐部通过贿赂裁判,贿赂对方俱乐部的球员来操纵比赛,它可能马上就会赢球,会有很好的排名,短期内球迷会相信它,看球的球迷也会更多,市场的效应比较好,有赞助商青睐,名利双收!当看看结果是什么!残酷的现实就是——足坛贿赂之风肆虐的结果使得我们自1994年以来在足球领域推行的市场化改革成效非常不理想。“原本是想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我们的足球运动水平,结果却因为赌球、踢假球,使我们足球运动水平越来越差。足坛一些人道德丧失,招致球迷的严重不满!是的!看看我们容忍了什么!我们对于足坛打黑反腐的适度腐败容忍,使得我们今天的足坛陷入如此境地!这还不够给我们敲起警世钟吗?

然而又有人提出质疑,贪官越查越多。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那是因为近年来,执纪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查办腐败案件要远比过去多。但这恰恰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的态度是坚决的,力度是持续加大的,对腐败是“零容忍”的,有案必查,腐败必究。媒体报道的腐败案件和曝光的腐败现象多,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更加开放透明,更加重视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回望90余年历史,我们党的反腐决心从来没有减弱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防治因腐败而导致的“政治安全风险”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注和思考的战略问题。

而从中共诞生之日起,每一届领导人对腐败的政治态度都是零容忍!毛泽东曾告诫全党: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乱源,轻则引起群众的反对和不满,重则引起“第二次革命”,造成干部“霸王别姬”、党和国家改变颜色。

邓小平警示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胡锦涛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强调:对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实行“零容忍”责任追究是“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利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就”的有效举措。

腐败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泛滥说明我们民主法治建设的路还很长,惩治腐败本身也是个完善法治建设、加强民主建设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反腐败不动摇的决心,建立完善的惩防腐败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腐败事业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核心环节,一定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到底!现实或许很残酷,但是我们对于对待腐败,必须零容忍,这是原则和底线!

第四篇:2012腐败问题

一:“房妹”事件拷问官员个人信息公开

“房妹”事件的持续发酵,与领导干部个人信息神秘化有关。一方面,媒体力量的兴盛,以及群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领导干部个人信息问题已经纳入公众视野。另一方面,涉事官员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公开其家庭信息和个人信息。坚持信息透明化才能获得公众信任,而政府部门及涉事官员遮遮掩掩,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感觉里面有问题。

法治周末记者赵红旗发自河南郑州

在河南省郑州市长江路和大学路交叉口,有一个名为“兰亭名苑”的小区。2012年年底,网传郑州有个90后“房妹”,坐拥11套房产。这个“房妹”的房产,就分布在“兰亭名苑”小的1号楼、17号楼、18号楼和19号楼,有的是160余平方米的底层商铺,有的是面积在258平方米的超大型住宅。

该信息随后日渐在网上发酵:“房妹”名叫翟家慧,其父为郑州市二七区房管局原局长翟振锋;“房妹”被曝拥有两个户口;“房妹”的哥哥翟政宏有两个户口,名下14套房产;翟振锋妻子拥有4套房。

再后来,被查出“翟振锋一家4口皆有两个户口,全家共拥有29套房”。1月4日,郑州市检察院认为,翟振锋已触犯法律并具备立案条件,决定对其立案查处。目前,翟振锋已被刑事拘留。

“这些房产是怎么来的?”此问题引发众多网友评论,更多疑问也随之而来。其间,翟振锋回应称,这些房产属于其家庭经商所得,投资的商品房和商铺,为其妻做生意所得。

“‘房妹’事件的持续发酵,与领导干部个人信息神秘化有关。一方面,媒体力量的兴盛,以及群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领导干部个人信息问题已经纳入公众视野。另一方面,涉事官员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公开其家庭信息和个人信息,坚持信息透明化才更能获得公众信任,而政府部门及涉事官员遮遮掩掩,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感觉里面有问题。”郑州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认为。

房管局长家人开办房地产公司

工商资料显示,河南兰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河南兰亭)成立于2002年7月,是“兰亭名苑”小区的开发商,最初法定代表人为冯松伟。

据河南兰亭一员工透露,冯松伟系翟振锋的妹夫,而翟振锋本人操控公司的运营。

“房妹”翟家慧的11套房产、其兄翟政宏的9套房产就位于“兰亭名苑”内。

河南一通的法定代表人为翟振峰的妻子李淑萍,这家公司负责南溪苑项目的开发。

爆料人称,1985年出生的翟政宏开有两个公司:一个是河南十方艺术馆,一个是注册于2000年的龙源信息技术公司,当时,翟政宏只有15岁。

据二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翟振峰生于1963年,原在郑州市下辖的县级市新密市公安系统任职,1995年调入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工作,1999年任二七区计经委主任,2000年年调任二七区市政局局长,2002年调任二七区房管局局长,2010年平调到二七区运河新区管委会任主任,2011年4月被降职,任二七区运河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不久被撤职。

“2011年,郑州市房管局经适房管理系统案发,郑州市房管局经适房管理中心的领导和二七区政府副区长曲连文都被查处,翟振峰受到了影响。”二七区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说,翟振锋因“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属牟取利益及其他违纪行为”,于2011年9月被开除党籍、行政撤职。

2012年12月30日晚间,针对“郑州市二七区房管局原局长翟振峰女儿有11套经适房”一事,二七区委宣传部回应称,区委、区政府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对此事进行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将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不少网民注意到,有关“房妹”事件的情况,几乎都是在网络和媒体的“穷追不舍”下,官方才予以回应,官方并没有主动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二

官员频陷“名表门” 专家称消除质疑需公开财产

沸沸扬扬的甘肃省兰州市市长袁占亭佩戴名表的事件近日有了正式的结论:甘肃省纪委对此表示,网上出现相关帖文和图片后,甘肃省纪委密切关注,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谈话了解、询问证人、行业资深人士辨认甄别、专业机构认证等方式进行调查核实。经查:袁占亭同志佩戴过黑色雷达机械陶瓷表、欧米茄仿表、西铁城光动能表,上述三款名表均为其本人购买。其中价格最高的是黑色雷达机械陶瓷表,目前市场价格人民币25100元。

第五篇:腐败问题探讨

腐败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

腐败,是指生物有机体受到外界有害菌体的危害侵蚀发生的腐烂变质现象。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腐败则是指公权主体违反公共规则的以权谋私的行为,包括能运用 公权的主体违反公共规则的事实以及谋取私利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时说:“反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从“十八大”闭幕至今,来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反腐的一系列表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也被舆论看作是一场反腐风正在掀起的标志。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当选后的首次亮相中就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表露了反腐的决心,而在两天之后,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又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来警示大家。他说,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他进一步表示,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绝不能手软。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也再次强调要将反腐工作引向深入,他要求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从以上看来历届领导人对于腐败问题都非常重视,反腐败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腐败现象的“重灾区”一般集中在权力垄断部门和经济决策部。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贪污贿赂案件在垄断行业、行政机关、城镇建设以及教育四领域出现了高发态势。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少数党政领导干部索取、收受贿赂,大搞权力腐败,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市场经济中的热点行业已成为犯罪的多发部门,腐败表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市场经济中的热点行业已成为犯罪的多发部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那些对市场经济行使调控职能的部门逐渐成为犯罪的热点,因而在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热点部门发生的贪污案件日益突出。

腐败犯罪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使惩治更加困难。各种腐败犯罪行为在重点行业领域突现的同时,手段逐步呈现多样化的发展,与传统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形成交织状况。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都会千方百计地规避法律,行 为更加隐蔽。

腐败犯罪的窝案、串案逐渐增多,腐败行为主体正在从基层向中层和高层领导干部蔓延。近年来,腐败犯罪逐渐呈现出团伙化、群体化的现象,涉案人员职务高、金额大、涉案范围广,许多腐败分子都是从最初的一个腐败犯罪案件中牵扯连带出来的。贪污腐败犯罪的窝案、串案越来越多,涉案范围越来越广,这就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犯罪心理具有极大的贪婪性、冒险性和疯狂性。一是不择手段,肆意掠夺。二是顶风作案,肆无忌惮。三是胆大妄为,铤而走险。

总的来看腐败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权利的商品性、腐败渗透的广泛性、疯狂性、顽固性、贪婪性和隐藏性。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领导干部“傍”不法“大款”现象严重。作案方式、手段更具隐蔽性;一些犯罪分子向国外、境外转移赃款;涉案人员外逃;查处与反查处,腐败与反腐败斗争激烈。

(二)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腐败问题的对策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从长远来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反腐败的基础和根本,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2、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如果思想防线不坚固,经不起诱惑,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想腐败轻而易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同时,必须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规则、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和方式、公开办事结果和依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凡是设定审批权的事项,必须设定严格的审批条件、审批范围和审批程序。完善和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党内纪律监督是在党的上下级之间、党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纪律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进一步加强纪委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纪律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内民主,强化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内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

3、制度的完善与创新。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医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和突破口就是构建国家廉政制度。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腐败的程度多么严重,建立国家廉政制度对于医治腐败仍具有普遍性意义。这既是人类反腐败智慧的结晶,又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4、完备的法制。为反腐败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基本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其中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严密立法、严格执法和严厉制裁。要真正做到“三严”,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当前,中国反腐败的法制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反腐败实践的需要。虽然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和规章,但是这些法规、条例大多散见于宪法、刑法等法律之中,迄今尚未形成一部完整的反腐败法律。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立法建设,为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依法严肃惩治腐败。以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通过依法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发挥案件查处在预防和遏制腐败中的警示作用。总之,要通过严格的法治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使腐败分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