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房产税一直是各国税务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房产税的征收在我国历史悠久,甚至在上古周朝就已经出现房产税征收的雏形。然而,经过长时间历史的淬炼,我国现行房产税征收制度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我国税收体制的制定和实行产生着持续的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房产税征收;现状; 对策
从当前我国现行税收征收体制来看,我国房产税征收制度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我国房产税征收并不单独立项,而是放在个别财产税的征收体系之内的。个别财产税组要征收对象是纳税人的在资产所有方面所获得利润,但是目前来说,这一税种的主要征收对象就是房屋(18250鑫翔2827QQ)。其次是我国房产税征收是按照房屋的不同用途进行区别对待的。用来进行商业行为的房屋和用来租赁的房屋在征收房产税时的税率是不同。最后,我国房产税征收的范围限定在城市,并且在税率的制定上有统一的标准。以上三个特征实际上与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和问题密切相连。
一、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房产税征收范围十分狭窄
根据我国房产税所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国目前只针对城镇房屋进行房产税的征收。然而,实际情况上,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房屋中被用于经济活动的已经不在少数。但是我国房产税征收体制却迟迟未作出针对性的反应。这不仅违反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原则,同时也导致农村商用屋的大量出现,为不法商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我国房产税征收标准缺乏针对性
在征收房产税的过程中,征税部门的主要依据是房产的折价价值和租金价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折价价值是稳定不变的,而不是随市场行情发生变化的。使得一些商用房屋的实际价值在远超折价价值时在所交房产税上迟迟得不到体现。此外,我国房屋租赁行业标准化建设还有待完善。房屋在租赁过程中,租金价格十分模糊,往往没有正规的租赁合同作为参考资料和凭证。
(三)我国房产税征收工作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体制作为支撑和服务
房产税的征收工作是一项展现极长,耗费巨大的体系性工程。在这一庞大课题之下,需要各个方面体制、政策和人才的支撑。房产税征收工作不仅仅是房产税的课收,其中还包含了对当地经济发展态势的预估,对房产价值的评估,对房产用途的核实,以及房屋租赁合同、房产交易文件等资料的审阅。明显,我国税务部门在配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上还存在不足。
二、从现状出发,针对我国房产税征收的对策性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中三个问题的发现和总结,笔者认为完善性措施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将房产税征收范围进行适量的扩大
不再将房产税征收范围局限在城镇。建立专门的农村房产税征收小组,对一些经济发达农村的房屋使用用途进行整体性的整理和建档,为下一步农村房产税的征收奠定基础。同时严格监控农村,尤其是沿海农村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房屋在用作商业过程中的纳税行为和违法行为(18250鑫翔2827QQ)。
(二)制定针对性的房产税征收机制
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区域内房屋的折价价值进行调整。此外,不再使用同一的房产税税率,而是通过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评估等工作,制定更加合理的房产税税率。建立完善的房屋租赁行业规范和制度,要求建立标准化的房屋租赁合同和相关证明材料,保证课税的准确性。
(三)建立完善的房产税征收配套机制和服务设施
为保证房产税征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必须建立客观公正的房产价值评估体系,这一体系的假设工作应该从建立现代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制定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并完善相关反馈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此外,加强对房产税征收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的处置和应对机制也十分关键。当前我国实行的个人信用记录的方式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方式,能够有效杜绝逃税、漏税行为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结语
我国房产税征收体制在配套设施和服务机制的建设方面、在征收范围和征收标准的规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和不足。借鉴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房产税征收经验,我国房产税征收体制的改革应该从将农村部分房屋纳入征收范围、改革固定税率、完善当前房屋租赁行业的管理规范以及建设公正、公开的房屋价值评估机制等方面入手(18250鑫翔2827QQ)。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建立和健全我国地方税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倪红日,尹佳音.不动产税的征收管理研究[R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6.[3]郝秀华,韩秀琳.房产税征管问题与建议[J]?新疆税务,2001,(6).[4]何杨,刘威.发达国家房产税征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11,(5).[5]杨继瑞.房产税征管系统完善与现实把握:源自渝沪试点[J].财政金融,2011,(3).[6]李晓乐.当前中国房产税改革的思考[J].财经视点,2012,(11).[7]陶恒.对我国房产税征管问题的探究[J].商情,2012,(31).[8]杨阳.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体系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0(18250鑫翔2827QQ).[9]徐涛,方霞.国外房地产说的盆要特征及其借鉴[J].财政研究,2003,(10).[10]郭庆,尉京红.关于分区构建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模型的设计思路[J].财会研究,2010,(6).[11]Fisher,Glenn,2002,Historyof
Property
Taxes
in
the
United States,EH.NetEncyclopedia,Edited by Robert Whaples,September30.[12]Joan M.Youngman, Jane H.Malme,1994,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axeson Land and Buildings[J].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of Assessing Officers, OECD.
第二篇: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作者:刘书运 孟宪聪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善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还讨论了我国当前存在的土壤环境问题。
[关键词]土壤环境;改良土壤;对策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
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第四篇: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于贵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3期
[摘要]基因产业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又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本文论述了世界发达国家基因产业发展的情况、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就其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基因产业;发展对策
2000年6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与Celera公司的领导人在白宫的庆祝仪式上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2001年2月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之后,随着基因结构研究的突破,以基因功能研究为核心的“后基因组”时代也已经开始。由于基因功能研究将使生命科学成为21世纪重要的主流科学,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和生长点,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所以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在新兴的基因产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基因产业发展战略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1.发达国家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
基因工程药物是基因产业应用得最成功的领域,目前已研制成功近百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其中销售额较大的是红细胞生成素(EPO)、重组胰岛素、生长激素(rhuGH)、干扰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每种药品的年销售额高达数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因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正在孕育成一群新兴产业,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行动,迎接这场新兴的产业革命。
美国是应用基因技术研制新型药物的第一个国家,多数基因工程药物都首创于美国。自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以来,截止2000年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116种生物技术药品和疫苗,2001年上半年FDA又批准了27种基因技术药物,目前正在临床试验的基因技术药物和疫苗有400种左右。2000年美国基因技术药物和疫苗产值超过了200亿美元。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转让、基因制药、基因信息交流等领域,每年能产生几十亿美元的利润。2001年,全球涉及基因产业研究和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有3600多家,其中美国1610家,研发费用达到400亿美元。2001年全球基因技术药品总额突破30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134%。
为使基因技术成为带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韩国政府根据“有选择和相对集中”的原则,集中开发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基因工程项目,并对这些项目进行集中投资。根据这项计划,科技部、农林部、产业资源部、环境部和海洋水产部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重点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人体遗传基因研究、国内植物多样性应用研究、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开发等。为了推进这些研究,韩国政府2001年投入资金2亿美元。
荷兰政府力举基因技术产业化,荷兰的奇尔根(Qiagen)公司是世界上基因物质如蛋白和核酸等净化剂的主要生产商,它的产品为全球大多数实验室所必备;瑞典的一家公司在生产DNA自动排序分析系统上已经成为技术领头羊,这种系统在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全图上将起到关键作用。
法国也不甘落后,政府在过去10年中用于基因技术的资金已经增加了10倍,达到了2001年的3亿美元,其中最典型的项目就是1998年在巴黎附近成立的号称“基因谷”的科技园区,这里聚集着法国最有潜力的新兴基因技术公司,另外20个法国城市也正仿照“基因谷”建立自己的生物科技园区。
巴西科学家已经完成了乳腺癌基因组的73万对碱基测序工作,使他们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2年有望完成一个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完整基因图谱。
纵观世界基因产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基因工程药物。这类药物成分单
一、纯度高、副反应小,市场前景广阔。1997年全球基因技术药品市场约为128亿美元,未来市场将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超过20%,2002年全球市场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
(2)基因转让。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经济意义就是人类基因的解码后的商业化,现在主要的形式是基因专利的转让,其发展不可估量。1995年肥胖基因的专利转让费是2500万美元,目前的价格是7500万美元。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基因直接导入人体用于治疗(甚至预防)疾病,目前在遗传病、癌症、爱滋病和心血管病等领域上逐渐开展。
(4)转基因产品。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不少转基因药物。克隆出“多丽羊”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研制出的转基因羊乳中含有一种蛋白酶(可治疗肺气肿),每升羊乳可售6000美元。而克隆猪的出现,更是给器官移植业带来福音。“动物药厂”不仅使得产业化周期缩短,而且所费成本也大大降低。
2.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在基因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在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某些领域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目前我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共有200家左右,真正涉及到基因工程技术的不到100家,其中已申报基因工程药物、并在有关部门登记立项的只有60家左右,而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企业已接近50家。
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在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转化,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已初具规模;应用于诊断或导向药物的单抗和单抗衍生物的研究进展顺利,为下一阶段抗体产品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人工血液代用品已进入临床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体细胞克隆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6个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疗效研究阶段。
我国在开发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新药证书中,其中3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新药即重组人e-1b干扰素(IFNa-1b)、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和重组链激酶(r-sk)。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我国大部分已能生产,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乙肝、丙肝、病毒性角膜炎、妇科病、类风湿及疱疹等。白细胞介素-2(癌症辅助治疗)、G-CSF(刺激产生白细胞)、GM-CSF(刺激产生白细胞和骨髓移植)、EPO(产生红细胞)、rhuGH(治疗矮小病)、人胰岛素、基因乙肝疫苗、口服霍乱疫苗和痢疾疫苗等也已开发成功,并获准上市或取得新药证书。
我国在研发基因治疗药物和抗血管治疗药物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清华源兴开发的Ad-P53抗癌注射液已完成了临床试验,它是一种广谱、强效、无副作用的抗癌药剂(国家I类生物新药)。目前我国还有多个重大疾病生物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正在进行研究,如恶性脑胶质瘤多基因治疗综合方案的研究;新型HSP与抗原融合蛋白靶向性致敏、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治疗CEA阳性肿瘤的应用研究;高效表达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基因病毒系统的研制;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入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对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介导的载体系统对肝、肺癌的靶向性基因治疗临床前期的研究;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梗塞性血管病和病理性瘢痕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有300多家研究单位、200多家现代医药企业、50多家开发公司从事基因的研究和开发,上市公司中有30多家企业涉及基因工程制药。目前,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三大类的基因产品均有国内企业参与生产。
随着基因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向基因产业倾斜,一些新型的基因产业化上市公司中,新黄浦、友好集团、华北制药及同仁堂等,都正以各种方式涉足基因计划相关领域的产业化研究和生产,2001年基因工程药物销售已达到20亿元。
虽然我国基因研究及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缺乏原始性创新成果,仿制产品重复生产严重:我国已产业化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只有3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他均为仿制产品。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基因技术药物,大多数也是跟踪仿制国外的,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创新药物很少。由于缺乏创新药物,加之知识产权保护未能跟上,导致一些药品研制和生产的严重重复。二是科研过于前沿,科研和产业化严重脱节:我国虽然在基因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众多的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因技术产品的比例却很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上下游技术脱节,一方面我国从事基因技术开发的人员大多数是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缺乏基因技术产业化必需的生化工程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我国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等方面与世界先进
水平相差很大,下游经费投入和工程技术人才方面也亟待加强。在发达国家小试、中试、产业化之间投入的比例一般为1∶10∶100,而国内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中试和产业化的投入远远不够,其结果造成成果转化率严重偏低。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由于基因研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等特点,前期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风险来源于两点:一方面是很难保证所投入的研发资金可以回收,跟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一样,投资所研发的成果未必会被市场所认可,另一方面是研发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基因工程产业的研发成果往往是在飞跃或突破中出现的,企业要等得起。目前我国基因产业的研究和前期开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财力有限。而美国基因产业的投资状况值得我们反思。根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2001年9月公布的资料,在资金短缺困扰美国许多产业的时候,基因产业的资金却很宽松,研发投资活动旺盛,财务情况处于该产业诞生近30年来最好水平,目前已有2000多家风险资本涉及基因产业,大大促进了基因产业的发展。四是基础科学薄弱,人才稀缺,专利侵权问题突出,市场陷入恶性竞争;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和经营销售手段落后。要克服这些问题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的规划和支持、基础科研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环境等众多因素。
3.我国发展基因产业的对策
(1)加快基因产业立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加入WTO,我国的基因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人体共有约3万~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世界各国正投入巨资寻找基因的研究实为一场“基因抢夺战”,人类有限的基因资源正在做着一次性的分配,基因医药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场圈地运动。谁占有较多的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获取基因效率最高和数量最多的企业,有望利用其基因专利来垄断未来基因技术和制药工业发展的市场。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下一个创造出更大财富的人将出现在基因领域。基因专利的申请已成为竞争的焦点,因为没有自己的基因专利,就不会有自己的基因产业。在美国,仅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一个专利,就有35亿美元的销售额。今后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保护药品将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应加大对创新性、探索性和重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采取措施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和开发,制定特殊的减免税政策以及产品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基因工程产品,利用宏观杠杆使资金投向基因产业的创新性研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加紧建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二是迅速制订、出台扶持基因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引导科研单位通过企业合作、国际合作,加强技术、专利转让和使用许可,用5~10年的时间,使基因产业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加速竞争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建立国家基因工程重大项目孵化器
基因产业研发费用高、技术门槛高、开发周期长、行业壁垒高,因此,政府可通过金融市场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盟和重组提供支持。我们应组建一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它们将通过联合、购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
扩张,形成足以与外国大公司同台竞争的实力,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大显身手。努力构建从研究到产业化的全方位开放体系,及时跟踪和掌握世界基因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前沿,充分利用共享的生物信息资源,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机会,充分发挥海外基因工程技术人才的智力优势,加强国际合作,追求双赢的竞争与合作目标。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建立国家基因工程重大项目孵化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加大基因工程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基因工程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较好,并且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建立基因工程产业研发基地,形成基因工程技术产业聚集区。
(3)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基因工程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它不仅使人类在探索自身的奥秘中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启示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管理融合领域,而且势必产生出可以长期获取超额利润的市场机会。“十五”期间,基因工程是我国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这将推动我国基因工程核心技术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必须把握加入WTO的发展机遇,集一些分散的资金、技术、管理和资源等要素于一体。基因产业应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行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国家在有限的战略性领域集中力量,选择符合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提高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进行重点突破。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群体,拥有丰富的人群遗传资源,具有隔离人群、疾病材料丰富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部分重点产品和部分重点技术领域(如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中药等)实行重点突破。大力加强基因工程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不断进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保持现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培养新的核心能力。
(4)多渠道增加基因产业投入,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
积极探索国家、企业和社会多渠道投入基因工程研发和产业化的新机制,加强科研投入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政府提供部分引导性资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承担新药研发的前期风险,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尽可能早期介入。发挥社会各方面投资新药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基因产业投入,包括部门和地方政府资金、科技贷款、股票市场、海外基金等。同时还应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鼓励建立基因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基因工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基因工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可以是政府财政预算、也可以是财政资金、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商业银行的基金共同组成,基金主要用于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基因工程产业的贷款贴息、股份投资和融资担保,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建立有偿使用制度,使投入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保证资金的滚动增值,努力拓展基因工程产业开发高风险期的资金来源,调动社会资金,支持基因产业的发展,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Conts Kenneth S.Focused Firms and the Incentive to Innovate(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etagy, Vol.9 No.3,2000,339-362
[2] Frederick R.Appelbanm.Nature, 2001,411,385--389
[3] Luiz Antonio Joia, Measuring Intangible Corporate Assets(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 No.1, 2000
[4] Michael E.Porter.Strategy and the Internal(M), HB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 2001.[5] Pankaj Ghemawat, Fariborz Ghadar., The Dubious Logic of Global Megamergers, Ha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2000.[6] Paul Carter.Nature.Cancer Review.2001, 1, 118-129.
第五篇: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书平
摘要: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形成的, 记述和反映个人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健康状况, 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管理员工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员工数量不断增加, 传统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在材料构成、管理体制、管理的方式方法、提供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 已成为当前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一个新课题。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要逐步实现标准化、科学化, 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为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事档案档案管理管理体制
一、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1.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多数国有企业把精力和资金主要放在生产经营、产品销售、改善企业形象上,对档案基础工作的投入不够,甚至片面地认为没必要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人事档案管理上。这样就导致了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利用率低的现状,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2.档案内容陈旧、简单
人事档案具有动态性强的特点,因为当事人每时每刻都在谱写自己的历史,各方面的情况都在发生变化,因而决定了人事档案必须依据当事人的情况变化而不断增加新内容,补充新材料,及时提供反映最近的业务工作进展及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然而目前仍然有不少国有企业的人事档案材料仅记录了员工的履历、入党入团材料、毕业参加工作材料、任免材料等基本信息,而缺乏反映最近的业务工作进展、岗位责任执行情况、目前参加学习和培训及最新取得的创造发明和科研成果等“现在时”材料。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只有详尽的掌握员工情况的“过去时”和“现在时”,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员工的“将来时”,搞好人才预测,及时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一,做到人尽其才。
3、管理手段落后
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共享的社会中,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手段明显落后,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一是手工操作使档案不易于检索利用,易被人为破坏,使档案材料丧失了真实性、严肃性、权威性,导致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未来人力资源的供求缺乏有效依据。二是有的档案转递不及时,操作程序不规范。例如,有的人早已跳槽,但其人事档案还未按规定转递到新单位。有的企业违反规定,把人事档案当成普通邮件寄送,不通过机要交通转递,容易造成档案丢失;还有的企业在人事档案转递过程中,不填写转递单,不经密封钤印,就随意将档案交给本人自带,致使篡改、丢失人事档案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情况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工作发展,也不利于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观念上重政治轻业务。
4、企业干部与工人档案分离
这种管理体系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也不便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利用。除干部档案管理体系较为健全外,其他类人事档案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各类人员的历史与现状。干部档案的内容一般分十大类:履历材料、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鉴定材料、考核材料、政审材料、入党入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反映职务职称工资情况的材料和其他材料。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其它各类人员的基本情况决不是上述十类所能包含的,不能客观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一个人的全貌,不利于人员的选拔和任用。现代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后,普遍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形成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用人机制和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并统一采用“企业技能工资制”或“岗位技能工资制”。这些变化使得企业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日趋淡化,干部与工人的岗位可以互换。而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新的人事制度前显得过于陈旧。
5、鉴定审查把关不严,内容失真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基本要求,是人事档案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和赖以存在的前提,内容失真的材料会误导人事工作,造成严重的后果。然而一些单位的人事部门在审查材料时,把关不严,使一些虚假材料顺利地进入个人档案,如个人年龄越填越小,参加工作时间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给工龄认定、退休时间核准以及工资晋升,甚至劳保福利的发放等都带来了许多麻烦。
二、改进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
1、强化各级领导的档案意识
档案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组织人事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档案意识淡薄,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人事档案及其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增强组织人事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档案意识,是解决当前人事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根本途径。企业人事部门的领导应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指示和规定精神,正确认识人事档案工作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从人、财、物诸方面积极支持人事档案工作。从事人事档案工作的同志也应加强宣传,经常向领导宣传人事档案的价值和人事档案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宣传档案法规和有关人事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本单位在人事档案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反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增强领导的档案意识,争取领导的重视和关心。
2、及时更新的人事档案材料
针对人事档案内容陈旧简单的状况,有关部门应在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建设上注意补充能反映当事人动态的档案材料。具体而言,一是反映个人全面素质的档案材料,如反映当事人身体状况、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材料,其中有关个人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材料应是重点补充的内容。在反映心理素质的有关内容中,应侧重反映当事人的性格特性、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二是反映个人业务考核成绩方面的档案材料。
3、增强硬件建设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势必带来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标志,它使得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得到了本质的改变,体现了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率。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可减轻档案管理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准确、可靠、档案寿命延长。由于人事档案的工资、职称、学历、岗位等动态信息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员工的职务、岗位变动大,人员的招聘、调动、退休等现象,以及社保、医保参保情况等,这些信息可以随时输入计算机。使人事档案数据化、信息化。人事档案材料的归档、统计、查阅等项工作实行计算机操作以后,不仅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而且计算精确、可靠,使用方便。同时还会大
大减少档案的磨损程度,使其长期保存、延长寿命。增强档案管理的硬件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准确、高效的重要条件。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管理阶段,这就需要在档案管理上应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加大档案管理的硬件投入,使档案工作为人才工作的服务真正达到快速、准确。
4、改进管理制度
应建立与现代人事政策制度(如人事代理制、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干部转岗分流的人事政策、全员聘任制等)相适应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干部档案管理制度。淡化干部、工人档案的区分,将其统一管理,可以用一个中性名词,如:员工档案或职工档案为取代,所有员工的档案都应根据企业及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5、提高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是人事档案工作的主体,起主导、支配作用,提高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是人事档案工作质量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着知识化、专业化的严竣挑战,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加深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新知识结构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当务之急。此外,还应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人事档案管理日益复杂、逐渐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作用,做到及时掌握党和国家最新的人才政策、人事制度以及当前人才流动规律,了解组织人事部门的现实需要,及时主动提供全面、准确的人事档案,为人事管理工作服务。同时,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工作必须不怕麻烦,做到认真仔细,办事一定要坚持原则,严格遵守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人事档案工作的严肃性。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要发展与完善,我们应该从强化各级领导的档案意识、及时更新补充人事档案材料、增强硬件建设、改进管理制度、提高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入手,努力提高人事档案材料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法雄,人事档案管理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9
[2]冯惠玲,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
[3]刘琴,试论人事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地方政府管理,1999.4
[4] 朱玉媛.当代人事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10月
[5]朱玉媛,两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比较,图书情报知识,2000.4
[6]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7] 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
[8]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简介
姓名:王书平单位:山西潞安集团慈林山煤业有限公司 邮编:046605通讯地址: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慈林山煤矿 联系电话1:***联系电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