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管来了
《城管来了》读后感
近期,在我工作同行中大家都在讨论一本书叫《城管来了》,既然大家都在议论,身为城管工作的我也产生了好奇心,购买了一本看看。作者以一名城管队员的角度,真实记录自己的工作,换来了理解;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理性、现实地评论社会现象,赢得了认同;以一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的热情,在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岗位上,揣着各种为百姓服务的具体建议和想法,赢得了尊重。这部书颠覆部分人们以往对城管群体的看法,从愤怒的口水中打捞中国城管。
书中作者以一名大学生城管身份通过自己平时的工作,生活,恋爱,思想,观念,评论等揭晓着某些被众多老百姓们所误解的城管印象。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中国的首都。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中有着那么一批公务员身份的城管们。他们依法办事却时常里外不是人。他们生活在老百姓的不解和唾沫星子中却暗自抚平自己的伤痛。透过城管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真相。书中的一大特色还在于字里行间有着一种无奈的幽默感,犀利的笔调之下是自我调侃的无法言语。理由何在?因为这就是一个来自于城管的心声。他们在如此的无法让百姓所能接受的情况下继续需要依法办事。不解归不解,无奈归无奈,屈辱贵屈辱,执法归执法。这是他们的工作;这更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写的内容并不严肃,写的文笔却是精彩纷呈。写的作品非常有个性;写的章节非常有看头。
身为城管工作的我深有同感,对书中写到的经历就像写自己一样,写出了城管同行们的共同心声,读着如此的一部作品,联想起我区的执法现状,随着我区建设不断完善,占道经营、违法建设、乱堆乱放、涂鸦等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时有发生,面对和作品中写到的类似实例,使我感受更加深刻,从事城管执法工作既是我人生的挑战,又是我人生的一次磨练。尽管我们很多的不知情人士对城管这个职业带上了有色的眼镜;尽管我们很多的旁观者百姓对城管这些人员并不理解,但是我们又何尝真正少得了这批执法的人员呢?背着恶名,城管队员依旧在大街小巷中坚强的忙碌着执法。而我们读着这本文字垒起的城管真实录中或许也可以改变下某些错误的观念。虽然我们不能排除某些不良城管确昧着良心做着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我们更需要理解的是那些秉公办事的城管付出的努力。正所谓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心酸;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需要他人给予的支持。相信在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正确指导下,通过一代又一代城管队员辛勤努力,城管执法会赢得公众的认可,会走向法治轨道。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四日
王法明
第二篇:城管来了
城管来了
这一期的《看见》是有点儿旧了,说不定那一位北京城管的工资早已翻了数倍,可是城管这个话题怎么说也不会旧,有着这座城就有这座城的管理者。
近几年来,城管和小摊贩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曾发生过城管打人致死,也发生过让人哭笑不得的小贩诈尸抹黑城管。城管和小摊贩在这座城市里每天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什么时候才有个了结呢?
城管这个职业本来就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街道城管办属事业单位,而城管部门又归地方政府管理,且没有中央级和省级的主管单位,谁也说不清它是事业单位还是行政机构。其次,他们集中了行政处罚权,凡是其他行政部门管不了或不愿管的就都给了城管部门,导致城管工作对象大多是市场、餐馆的商贩,而这些商贩素质参差,有的可能蛮横无理,或一时冲动。故城管执法过程中出现商贩谩骂,抓扯执法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也不乏一些城管行为粗暴。
还有,小贩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摆摊售卖就是他们一家的生活来源,有些人会为了谋生而违规占道经营,这给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带来了影响,但实属无奈之举。他们销售的一些商品没有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甚至存在安全问题,确实应该管理和规范。
现在是时候需要一个合适的制度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城管方面要多加探索执法方式,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自身素质,规范管理。同时要在合适的地段、时段,提供一些免费场所让小摊贩进行规范的经营活动,并加大对小摊贩的培训和教育。城管和小摊贩之间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期待社会能提供一个包容的环境去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何时能解决这些问题,何时才能真正管理好一座城,我相信离一座美丽的城市应该不远了吧!
第三篇:城管来了读后感
拨开“妖魔化”的迷雾,还原真实的城管
——《城管来了》读后感
韶城的各个行业中,除了自己混饭吃的行当和心理咨询以及武术界(这个行当鱼龙混杂,骗子甚多,当可另起一篇谈谈,这里暂且不表)之外,老刀比较了解的就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了。实际上,老刀混的行业跟城管八竿子也打不着,业务上没有任何交集,对于这个行业的一些了解缘起混入城管开放日两次,所以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但是对于城管的整体面目依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毕竟隔行如隔山嘛。
这几天,城管的一位朋友借了本书给老刀瞧瞧,这本《城管来了》的作者“随风打酱油”本身就是供职帝都城管局的在职城管执法人员,以行内人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城管工作的点点滴滴,澄清了包括老刀在内的广大不明真相群众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认识,把长期被妖魔化的城管执法工作人员还原成为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城管来了》以作者工作经历为主线,通过具体的个案生动地讲述了城管执法工作人员的职能和执法工作的详细过程,期间还穿插了城管的前世今生,以详实的资料让读者对城管的历史和工作职能有了直观的了解,读了这本书,你不但可以对城管工有了深入的了解,作者“随风打酱油”还会教你很多关于调动城管执法人员为你消解困难的窍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简直可以称得上《广大市民正确使用城管执法人员指南手册》了,作者说了,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通过我的讲述,知道一些电视台不播的、不放的事情。知道了这些事,你们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了……出来混不容易,应该活得明白点,对自己好点。”
你想知道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职能吗?
请读《城管来了》。
你想请城管执法人员为你消除困扰你生活的噪音等诸多不便吗?
请读《城管来了》。
你想知道城管为什么会被称为“地球上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吗?
请读《城管来了》。
……
虽然,这只是一本行业内部人员所写的工作经历,不可能像《易经》那样言简意赅、包罗万象,但是关于城管的话题,很多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作者没有回避这个个行业内的阴暗面,许多包括老刀在内的广大不明真相群众耳熟能详的关于城管强悍战斗力和私分扣押瓜果的传闻,书里亦有详细描写,只要你读了这本书,我相信你会对城管被妖魔化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晰的认识,还会转变对城管执法人员的印象,毕竟,出来混,谁都不容易啊。这是老刀读此书的心得,绝对不是因为收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五毛钱而说的好话,读者要是因此认为老刀“五毛”了的话,兄弟我厚道一点会说你很淳朴,要是不厚道的话,会直接建议你去检查智商的——当然,本地城管领导要是认为老刀这些话是为自己部门讲好话,要赏个五毛、一块钱什么的,老刀肯定也会却之不恭、笑纳不言谢的,就当稿费也是可以的嘛。
读完这本书,更加巩固了老刀之前参加城管开放日时形成的印象:与网络上普遍受到谴责的各地城管相比较起来,韶关的城管总的来说很不错,跟《城管来了》中关于帝都城管对那些“城市牛皮癣”颇感头痛的描述相比较起来,本地城管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是很到位的,老刀平常喜欢背个背囊到处游荡,国内很多城市都寻常见的违法张贴小广告的现象在韶关得到比较有效识得遏制,或许会有些网民不同意老刀的这个说法,会跳将出来发表不同意见:我住的小区内,小广告都张贴到门口了,你老刀为了五毛钱就掩盖事实?你要这么说的话,我只好建议你去看看《城管来了》,那里面有答案,老刀很早就声明过:兄弟我是没耐心做启蒙工作的。
迅翁曾经曰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观点对于《城管来了》同样适用,无论如何,看了这本书,你会对城管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可以准确理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职能,以后就不会像老刀从前一样把解决调雨岛问题重任赋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了,“三千城管队,可抵十万美国兵”的之类外行话从此可以休矣!
第四篇:“城管来了”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后感
读过《城管来了》这本书,谈不上思绪万千,但绝对让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先不说自己是从事城管工作这一职业的,让我有一种亲切感。这本书本身就有很多吸人眼球的地方,网上有那么高的点击率,无论是赞扬还是贬义的,我想“城管”两字有那么高的出现率,正因为现在城市管理已经和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已经息息相关。
作者从一个基层城管队员的角度,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描述了从“网络愤青”到“优秀城管队员”的心路历程,并且通过日志的方式讲述了工作中的日常见闻,城管“暴力执法”是如何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小吃摊背后有哪些令人震惊的秘密?在日常琐碎的城管执法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囧人囧事?……文笔幽默麻辣,生动形象。
其实作者通过展示了城管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书中内含的“对话姿态”更具社会价值,更引起了每个人如何客观看待城管群体的理性思辨。
书中内容所描述的就是每个城管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联系到自己,有几段内容让我颇有感受:
例如第二章的第四节(P37),“城管抄走的水果哪儿去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有好多人在吵吵,说是扣来的东西我们自己吃了,或者分了。这是现实工作中存在的一种声音,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搬弄是非。作者通过直观的阐述让读者了解到“暂扣、处罚”的流程,通俗易懂,如果只是简单的把条例条款照搬照抄,很多人可能都理解不了,甚至是造成一种误区,因为问题的所在是太多的负面报道使“城管”在很多人的心里 “妖魔化”,也许这是城管进程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但随着近几年城管形象的不断改善,特别是《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更规范了城管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有效执法。
还有例如第三章的第六节(P86),“疏堵结合才是王道”,就像作者在这段中的最后一句:这个很自然,必须有!这是市场经济!商贩的存在是社会现象,有效的引导,这才是城管执法根本的解决办法。作者在书中带着一种思考去解决问题,就像我们在平时也需要带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观点去做好工作。其实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也深有体会,城管执法无论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城市管理与无证商贩的磨合问题,存在矛盾,也存在共鸣点,关键是怎样在矛盾中达到平衡。就我们大队的现状,所面对的这些人群,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就是磨合矛盾达到平衡的一种方法,这才是体现“疏堵结合”的精髓。
书中的语句看似平常,其实内含了作者很多的思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无形中会联系到自己的日常工作,有些许的感受和大家共同探讨:
1、让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无证拍照的商贩,大队尝试“差别化管理”的勤务模式后,我们在一线执法的队员明显感觉到压力的减轻,效果却有显著的提高,以前一些棘手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当然这是建立在“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理念中所推广的,而一整套执法、监督、服务的流程是对他们管理的无形约束。在尝试这种模式后,有其他零星商贩前来要求申请,这是一种管理的成功,更是对他们无形的约束。因为要申请,就必须要有承诺,这种承诺是建立在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我们也可以给他们建立诚信档案,最终确实符合要求,再设置这样的“点”未尝不可,或者是淘汰先前不合格的,形成一种良性的优胜劣汰竞争环境。
今年是在世博大队的第二年,大队提出了“精细化、差别化管理”勤务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是城管执法工作的又一个新高,也是对大队每位队员的一种挑战。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如何能运用好?取决于每位队员的贯彻和实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第五篇:城管来了的一些基本实事
《城管来了》的一些基本事实
“城管打人”也不是最近才有的话题,从09年沈阳夏俊峰,到现在的灵武邓正加,“黑”城管已经是各大门户和网友的G点,一个广为传播的帖子写道:“给我三千城管,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
这本《城管来了》是市面上描写城管这个群体目前罕有的书籍。城管来了在网络上已经获得了大量好评,但在这里,仍有一些基本内容值得商榷。
1、北京城管收入的真相。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待遇是“每月两千,是世界上最难赚的”。以北京的消费水平,以北京城管的公务员身份,如此低的收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作为一个工作了两三年的城管,真实收入是多少呢?
2、城管便衣是干啥的?书中写道:“出勤的时候,有的任务需要穿便衣配合”。查扣小贩时,“便衣就在外围看着”。现场遇到闹事的“尾行男”,作者作为便衣“咬牙切齿地低声跟他说:臭来劲就弄死你丫的!”作者并且接着说:“这句话相当起作用,说完他就蔫了,如果我们真找他们的麻烦,他们绝对混不下去。”这不是黑社会嘛。
3、北京城管究竟打不打人?书中25页:“总局管得很严,北京的城管顶多嚷嚷两声,绝不可能打人的”。中央都不敢保证政治局委员绝不可能贪腐,一名普通城管凭什么保证北京城管“绝不可能打人”?而到了书中42页作者又称:“没有制约手段,还要达到制约目的,暴力执法简直是必然的,有时候甚至会演化成必须的……”。奇怪,北京城管在打人这个问题上,究竟是“绝不”,还是“必然”、抑或“必须”?
4、北京城管罚款有奖金吗?书中45页:“北京的城管是公务员编制,而很多外地的城管却是事业单位。好多人可能不理解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区别。简单来说,我们北京城管罚款和罚没的东西都是上交国库的。小贩拿了罚款单子去银行交钱,跟我们没关系。事业单位则不然,罚款什么的都算单位业绩。你想想,这个能不往前冲吗?”
且不说作者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之间“区别”的严重误导,也不说为捧北京城管打击外地城管的嫌疑,只说一点:城管罚款都要上交国库,这和是否是事业单位没有关系。南京城管目前仍是事业单位,我们的大队长可以赌咒发誓说谎死全家地向你保证罚款全部上交国库,且没有罚款提成。而成为公务员(行政机关)也不一定能保证罚款都必然上交国库吧?
5、北京城管是否冷血?当作者得知小贩为了省钱和掩护自己,买来孩子当雇工时,“非让我们副队联系派出所不可”,而副队以“这没证据”视作不见;作者亲眼看着艾滋病患者摆摊卖菠萝,“手上被菠萝扎得全是血口子”,10分钟卖了六七个。他的城管同事说:“第一,每人敢理他;第二,摆摊卖这个,总比卖毒品强,不犯法;第三,这个事是不许声张的,因为一旦曝光会造成社会恐慌”。这些就是真实的北京城管公务员?
6、北京城管不管小区内违建?书中142页:“建在小区里面的违建关我们什么事?按照规定,这都是物业和街道办的事”。这样的规定恐怕与其他城市不同,建议注明是哪个规定。
7、引经据典值得商榷之处:
书中引用了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管理的资料,以此证明“别再文盲似地说什么宋朝没城管,古代人都随便做买卖”。这是在偷换概念!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管理,城市离不开管理,这都没错,但是,今天我们说的“城管”特指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下的城管体制和执法队伍,这个古代真没有!不仅古代没有,国外也没有,完全是中国特色。
书中引用《礼记》中有关商品质量的文字,感叹“周朝的中国人比现在的中国人更重视食品卫生和日常生活质量啊”。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发觉作者的逻辑出了问题,当今的食品卫生和生活质量反倒不如周朝?《礼记》中写的再好,也不是法律,即便是法律也只是文字规定,未必很好执行。万不可牵强附会。
书中为了说明城管的重要,还引用了一段北宋的典故,我原文引用一下:“一提城管,就得提到那幅恶搞版的《清明上河图》——满地狼藉、没半个人影的宋代城市。但你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里那连一辆大车都走不开的街道,就是违建和占道经营造成的恶果!大宋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群臣,席间发表了有关城市管理的重要讲话:„还经通利坊,以道狭,撤侵街民舍益之。‟翻译过来就是:„把街道通一通,道儿忒窄了吧!把违建也拆拆,让老百姓痛快痛快!‟”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以现代视角评价古代的事物。其次,作者引用的典故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相其实是另一回事。从年代来讲,《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徽宗时期的作品,宋太祖发表重要讲话不可能在《清明上河图》完成之后;从作品内容来讲,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张择端作画不可能是向宋徽宗举报违章建筑和占道经营。至于宋太祖的讲话,与“里坊制”崩溃有关。中国古时城市实行“里坊制”,对交易地点实行严格限制。至唐宋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里坊制”实行不下去,大量店铺沿街而建,形成街市(即所谓“侵街”)。宋太祖的讲话是为了恢复“里坊制”,历史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徽宗时期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就显示了宋太祖的彻底失败。用今天的话说,宋太祖的讲话相当反动,和今天很多城管领导一样,外行领导内行。如果一定要将城管来个古今对比,可以请武大郎做个现场发言,问问他是在古代卖炊饼自由,还是在新中国自由?
说到“城管真相”,这本书以作者个人的视角,用了大量篇幅揭露无良小贩、讲述城管的委屈。这一次,城管获得了完全的话语权。但是,无良小贩毕竟是少数,城管问题也在那摆着,假如小贩出一本书,批判无良城管,讲述小贩委屈,又会是另一番真相。
除了《城管来了》,目前能看到的还有北京城管局编写的《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又被称为“城管打人秘笈”)、原北京大兴区城管大队党委书记、大队长、政委周长生所著的《我的城管路》(作者后因受贿64万获刑12年)。北京城管的努力很值得欣赏,但是了解真相,还是要多看几本书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