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厨房油烟是健康隐形杀手
厨房油烟是健康隐形杀
资料来源;《 生命时报 》
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厨房油烟这样的环境里,呆上哪怕只有10分钟的时间,也会影响人的心血管功能。
来自《健康在线》的报道说,在这个实验中,有40名并不吸烟的健康人员参与(21名妇女,19名男子),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5岁。他们每人都是单独坐在一个10×10英尺房间里,以测量他们在不同浓度香烟与油烟情况下的心血管和心肺反应。
调查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短暂的接触,还是长时间的接触,这些试验者的心血管反应都很相似。研究人员解释说,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暴露在油烟中时,人的神经系统会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就增加了心脏和血液的压力,持续时间一长,就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中国人喜欢炒菜。炒菜离不开油。不同的食用油,有不同的沸点。油的沸点越高,炒出来的菜往往越有味道,但产生的油烟也会越多。一般来说,传统的烹调方式多以煎、炒、溜、炸、烤等方式为主,油温大都在250—260度,有的甚至更高,超过了大多数油的沸点,形成了大量的油烟。很多“煮”妇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闻起来很香的油烟,其实是家庭健康的一大杀手。油烟的主要成分是丙烯醛,具有强烈的辛辣味,对鼻、眼、咽喉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吸入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而油烟中的许多致癌物质,则会增加家庭成员患肺癌的风险。
台湾长庚医院妇产科、高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研究表明,在20—40岁的女性中,一周之内只有一次没有使用抽油烟机,她们患子宫肿瘤的概率就要增加2.29倍。长期暴露在厨房油烟里,妇女患子宫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挪威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厨房油烟除了含有致癌物质之外,还含有0.1微米的超细颗粒,这些颗粒越小,越容易更多更深地进入肺部。煮熟两公斤肉所形成的超细颗粒量,都已经让人感到惊奇不已,因此炒好菜以后,应继续排烟15分钟。
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与肺癌防治部支修益主任向记者介绍,要减少厨房油烟带来的健康隐患,在炒菜时就不要使油温过热,一般以油锅冒烟为极限,改变“急火炒菜”的烹饪习惯,这样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油烟。此外,就是一定要做好厨房的通风换气,比如安装“使用流体隔膜技术”的第三代抽油烟机,在烹饪过程中,要始终打开抽油烟机,炒完菜10分钟后再关抽油烟机。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洪重光教授告诉记者,所谓的第三代抽油烟机,是在灶台上制造出局部气流的正压和负压,从而使人和灶台上的油烟之间形成一个气帘。大热天里,我们从大街上走进开着空调的大商场,在商场门口往往就会遇到一个冷气帘,将室内与室外的空气隔开。灶台上的这个气帘,则是将灶台上的油烟与厨房里的空气完全隔离,从而将油烟污染从源头上直接抽走,比较彻底地解决厨房油烟的问题。
洪重光介绍说,使用电磁炉代替燃气灶,可以减少燃气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现在许多家庭都在使用电磁炉。使用流体隔膜技术的抽油烟机,对厨房油烟的净吸率可以达到99%以上,这种集成的厨房电器产品的问世,有助于使人们远离油烟污染。
第二篇:可乐是健康隐形杀手?.docx
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只有假冒伪劣药才会有不良反应。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即使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误区二:价格贵的药更安全。药品的价格取决于研制过程的花费、生产的成本等因素,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的程度和治病效果,它们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因此,不能认为价格贵的药就一定安全。
误区三:新药比老药安全有效。总的来说,新药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上市,但老药的优点也不能抹煞。一般的老药,应用了多年,人们对它的性能掌握得比较准确,对它的副作用也了解的比较多.存某种意义卜可以说更安全。
误区四:进口药比国产药安全。一般来说,一些发达国家的药厂生产条件好,产品杂质含量较低,但也不是绝对的,国外也有管理差的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也不一定就好。近年来,我国许多药厂生产条件已大有改善,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生产的产品杂质含量比国外同类产品还低,质量还好。
误区五:几种药一块吃,病好得快。有些人病情复杂,需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这种合并用药有时也能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但是国内外许多调查结果说明,合并用药的品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应该引起重视,除非医生认为确属病情需要,否则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
误区六:非处方药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如一些常用抗感冒的复方药,多是由几种成分加在一起,其中有些药含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这些药物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再如感冒通,疗效很好,但少数人特别是儿童服用后会出现血尿。
误区七: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目前,国际上包括我国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其详细情况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定。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得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任的厂家,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得就很详细。写得不详细的就不一定比写的详细的不良反应少。所以不能完全用药品说明书来判断该药不良反应的情况。
误区八:中药比西药不良反应少。中药的使用讲究辨证论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症加减,有时还存在讲究地道药材、炮制方法等,在这种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如果组方不合理,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可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误区九:补药不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滋补药本身也是药,不但要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不能滥用,而且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网址:www.feisuxs 第 1 页,共 2 页
误区十:维生素、矿物质多吃没关系。维生素、矿物质方面的药物也必须按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服用,否则也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残疾和死亡。如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D会引起发热、腹泻、中毒,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C可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死亡等。许多人服用维生素、矿物质类药物的同时还服用其他药物,也要注意有没有不良的相互作用。
网址:www.feisuxs 第 2 页,共 2 页
第三篇:车内污染就像“隐形杀手”
车内污染就像“隐形杀手”
一直以来,面对车内怪味,车主的态度总是显得有些被动,称之为“新车味”,并且认为“新车味慢慢就会消退”。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如果用更为准确的表述来定义“新车味”,应该就是指车内空气污染,也就是汽车车内含量超标的有害气体。而由于车室内空气质量始终处于无法规、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地带”,车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也往往被人忽视,并且影响到了车主的维权。
据权威机构检测,70%以上的汽车车内有害物质浓度都超标,尤其是一些中低档的汽车,超标率更是达到90%以上。前段时间,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在国内5座城市进行的随机抽检表明,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近9成汽车存在车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大部分汽车车内的有害气体含量超标五六倍,最高达到十倍。
国家环保部官方网站公开披露的资料显示,车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汽车自身,因为车辆生产时内饰件都要使用大量塑料制品和黏合剂,而车子一经生产出来就流入市场,缺少有害气体的释放期;二是发动机长时间运转后产生的热量会增加车内污染物挥发,而且它本身产生的胺、烟碱等也会对乘客的身体造成损害;三是车内的装饰材料,绝大多数消费者在买车后都要进行车内装饰,比如加装塑料脚垫、安装方向盘套等,往往还会再带入车内一些毛绒玩具、靠垫等装饰物,这些东西如果质量不过关,同样会增加车内甲醛、苯等气体的释放,造成车室内空气污染。“汽车内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密闭性也高,就造成有害气体难以挥发,从而形成刺鼻的味道。”长期呆在这些被有害物质污染的环境中,轻则造成头晕、恶心、过敏、气喘等,重则引发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功能,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引发白血病等疾病。
事实上,车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相关部门机构以及普通消费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车室内空气污染与高血压、艾滋病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德国最早开始关注车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并颁布相关法规政策;美国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关注车室内环境污染,对材料进行法律化约束要求。
我国也终于在过去鲜有动作的基础上作出积极尝试,从2012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这是我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室内空气质量发布相关标准。
来自:室内空气检测(
第四篇:美术课堂上的“隐形杀手”
美术课堂上的“隐形杀手”
“安全第一”绝不是一句无关紧要的口号!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它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长期以来,安全教育一直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各科教学都要有机地进行渗透,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平平常常的美术课堂上却隐藏着许多不安全的隐患。
一次美术课上,学生们正在专注的做手工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喊“老师我同桌的手被扎破了!”我急忙处理了此次事件。事后,和美术组的同事们聊及此事,大家都心有余悸。
小学美术手工课上必须带一些剪刀、小刀、牙签甚至铁钉、铁丝等有安全隐患的工具,否则手工课将无法正常进行。《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而除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外,其它三个学习领域都离不开手工创作,可见手工课在美术课中的重要性。美术手工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美术课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但是,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安全意识低,活泼好动,导致美术手工课安全隐患大;教师对学具的要求,学生有理解不到位、给家长传达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手工课学具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安全隐患。
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美术组成员积极讨论,并查阅资料,上网收集信息,想找寻此类问题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此类文献资料和网上信息几乎没有,于是我们便有了研究解决低年级小学美术手工课上使用工具安全问题(手工课安全问题)的想法。
根据2016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为了上好美术手工课,重点研究如何提高?W生安全防范意识,在教育教学方面做了以下实践研究并且效果显著:
一、结合美术教学中学具的使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美术教学要使用很多工具,特别是手工制作类的教学更是明显。如美术手工课《我做的虫》一课,由于该课是教学生做小昆虫,学生比较感兴趣,而教学中需用到剪刀、裁纸刀等工具。剪刀、裁纸刀如使用不当,易造成伤害。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强调,不拿这些用具玩耍,更不能拿剪刀、裁纸刀指着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再如,《木版画》一课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木刻刀的使用方法,感受木刻版画的艺术美,又要加强对学生木刻刀的安全使用教育。
通过课前教育,学生有了规避不安全事件的意识,课堂上安全意识提高,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减少。
二、给学生上一节手工课安全使用工具的实践课
要让学生重视安全使用手工工具,必须让学生看到工具使用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引起重视。让学生讨论并制定安全使用手工工具的要求,从而规范美术课手工工具使用,达到大大减少美术手工课意外伤害事件的效果。
我们低年级美术教师都给学生上了一节“美术课安全使用工具”课,课堂中:一是通过向学生展现血淋淋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意识到不规范使用工具的严重后果。二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讨论和制定“美术手工课安全防范规定”,加深学生对不安全事件的主动防范意识,从而使学生规避不安全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本节安全实践课效果显著,同学们通过视觉和听觉加深了记忆,再也不敢手工课粗心大意使用工具了,重视手工课工具的规范使用,学生带的手工工具也规范了。学生从心理上重视手工课的安全问题,手工课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
三、对手工课上使用工具和注意事项提出具体要求
美术手工课在安全问题我们要求如下:1.手工工具要符合规定,安全性要高。学生不能带大人使用的锋利的剪刀、小刀等工具,用小学生使用的安全性高的手工工具。如剪刀:带塑料的剪刀、方头或圆头的小剪刀。小刀:带塑料的。2.做手工的时候不能说说笑笑、东张希望,不专心容易伤到自己。3.手里拿着工具的时候不能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以免伤到别人。4.做手工的时候要有细心和耐心,慢慢的剪裁小心伤到自己。5.每次手工课教师对工具都有要求,不带手工课要求以外的 工具。
有了具体的要求学生才知道怎样做能减少伤害,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规范,所带工具也都符合要求。大大减少了手工课受伤的几率。
四、通过学习和诵读美术手工课安全使用工具“三字经”,让学生牢记美术课要安全使用手工工具
如下:
《美术手工课安全三字经》
手工课,要注意。
工具全,不锋利。
认真听,细心做。
做手工,不说话。
拿工具,不张望。
细细剪,慢慢裁。
比一比,看谁棒!
《美术手工课安全三字经》不仅在“美术手工课安全使用工具”的实践课上让同学们熟记。而且后来每次美术手工课的课前三分钟我们都会让孩子朗读或者背诵《美术手工课安全三字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手工课安全防范意识,学生手工课能按要求携带工具,使用工具时动作更加规范,再也没有嬉戏打闹的场面。大大减少了美术手工课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
学校教学活动中,安全是重中之重,它是一切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所以我一直很重视把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这次和同事一起开展的这次“小学低年级美术手工课安全使用工具问题”探讨和研究取得了小小的进展,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在这里我把和同事们的一点点经验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希望我们小学美术手工课的不安全事故大大降低。
第五篇:警惕隐形杀手——病理性赌博
警惕身边饿隐形杀手——病理性赌博
湖南省脑科医院 周旭辉
在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赌博的身影无处不在:从儿时的“拍画片”、“弹玻璃球”,到当今商家各式各样的促销抽奖、社会上花样繁多的赛马比赛、彩票等,再到曾风靡一时的地下六合彩,乃至越来越活跃的网络赌博、电子游戏赌博。可以说,赌博行为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而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那么,赌博到底是不是一种病?需不需要治疗?下面,让我们通过了解患者小李的心迹历程来认识病理性赌博的表现与危害。
小李的故事
患者小李,28岁,湖南长沙人,2003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单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刚开始工作时,小李工作勤奋,好学肯干,曾多次立功受奖,单位领导和同事都对他寄予厚望。两年过去了,小李顺利恋爱、结婚,职位也从科员升职到副科长,这日子瞅着越过越好了,但小李心头埋藏已久的发财梦却一直在蠢蠢欲动,“靠这点死工资,什么时候才能发大财啊!”。一次偶尔的机会,在朋友的怂恿下小李开始接触彩票。
刚开始每个星期买1~2次,每次买十几块到几十块钱的彩票,后来发展到几乎每天都买,买的数额也越来越大,从每次几百块发展到最后的每次2、3千块钱。刚开始时,小李每次买彩票前都有一种难以克制的兴奋感,这种感觉就像曾经恋爱时约会之前的感觉,而买彩票的过程时感觉莫名紧张、心跳加快,甚至手抖、出汗等,但随着买彩票的次数增加,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只有当买更大的赌注时才会再次体验这种“心动”的感觉。
渐渐地,小李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总是控制不住地要去彩票站,如果不去购买彩票则感觉心里不舒服,每当有机会下注时就会有心痒难耐的渴望。很快,小李工作以来所存的几万块钱积蓄花光了。为了筹集赌资,他开始以各种借口向亲朋好友借钱,将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去低价出售或抵押用于购买彩票。患者甚至为了参赌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导致债主经常找上门来要其父母代其还债。在这一段时间,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每况愈下并濒于崩溃,原本富裕的家庭变得债台高筑。由于患者长期沉迷于赌博,对家人也变得漠不关心,对亲人缺乏亲情,脾气暴躁,经常冲动摔东西。至于不守信用更是家常便饭,并变得日益孤僻、懒散。患者自2005年参与赌博以后,总共输掉人民币近300万元。
直到2012年11月,患者在亲属的陪同下到湖南省脑科医院酒瘾网瘾治疗中心就诊并住院治疗,医生诊断其患有“病理性赌博”,接受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在住院1个多月后患者情绪趋于稳定,赌博的欲望明显减轻,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并表现出对家人的关心和亲情。
上述个案表明,病理性赌博是参与赌博个体难以自控的赌博行为进行性加重而形成的病态现象,若无医疗干预,患者几乎不可能自发终止其赌博行为。
1:什么是病理性赌博?
目前大部分人将赌博分为病理性赌博和非病理性赌博两种类型。
非病理性参赌者往往有明确的赌博动机,并且能够自我控制,将赌博视为一种消遣方式,有的人则将其作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和生活嗜好,但是不能排除少数人为着不劳而获或是为赢取他人更多的钱。
病理性赌博是指在个人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频繁发作的赌博行为,且行为对社会、职业、财产及家庭价值观念与义务都造成损害。现代医学认为,病理性赌博是一种精神障碍,并非参赌者的思想品德等方面出了问题,而是患病个体的大脑发生了某种病理改变。
病理性赌博有三大特点:一是平时充满对赌博的向往和冲动,放弃正当的文娱活动,不顾及家庭,甚至可以牺牲学业、工作及前途。二是增加赌博时间、频率和赌资,会感到满足、陶醉;常常不顾后果地增加赌注,赌资越来越大。三是病理性赌博者可发生与戒酒、戒烟类似的“戒断反应”,即一旦停止赌博,会出现紧张、困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恢复赌博后上述症状可迅速消失。
病理性赌博者大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三部曲:首先是赢钱阶段,大多数人以娱乐的心态参赌,赢钱后经常赌,他们常想赢大钱,并对此过分乐观和自信。继之是输钱阶段,此时他们总想翻本,千方百计筹集赌资以赚回所输,人格也发生变化,对家人不关心、说谎乃至触犯法律。最后是沮丧阶段,此时可出现绝望、酗酒、家破人亡及自责、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知识链接2:病理性赌博有何危害?
病理性赌博者在人群的发病率在1.4~5.1%之间,男多于女,约为2~3:1。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晚,但发展快。除了赌博带来的经济危机外,长期赌博不仅易出现失眠、头疼、胃肠功能紊乱、高血压等心身疾病,而且还常常存在着精神障碍,如情感性精神障碍、物质滥用或成瘾、边缘性人格障碍或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等。病理性赌博者中有自杀未遂者占13.3%,有犯罪行为者占26.7%,虐待配偶者占23.3%,虐待子女者为16.7%,失业者也较多,常在家庭和工作中遭受挫折。
知识链接3:导致病理性赌博的原因何在? 一方面来自生物学因素
研究发现脑内神经细胞功能的化学物质──5-羟色胺的数量降低可能是嗜赌成性的个体原因之一,另外研究还发现病理性赌博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社交困难、睡眠障碍等等,而这些因素均与大脑内神经递质有紧密的联系。
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心理因素
病理性赌博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或障碍,而心里缺陷和障碍往往源于患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有关,并且常常有其诱因一般是空虚无聊,也有不少人是因为生活里出现了大挫折,比如失恋、婚姻生活不幸、事业失意等等,便想在赌场里大显身手。也有一些赌瘾是自小养成的,还有的人认为小赌自己能控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参赌者大多的动机在于逃避家庭、社会和自己过去的经历所造成的压力,试图通过赌博来减轻抑郁和改善不良的心情。
知识链接4:如何治疗病理性赌博?
对于病理性赌博的治疗,目前多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断绝患者参赌的途径、纠正导致患者涉赌的不良情绪、矫正患者的包括赌博行为在内的应付挫折的不良模式等。其中,住院脱离赌博环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患者治疗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患者所采取的具体治疗方法则主要涉及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一方面适当的心理治疗比如说厌恶治疗、精神分析等方法,最好由专业心理治疗师进行,可以给患者指点、解释,找出其不良行为的来龙去脉,增加自我认识,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心理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常常会遭到病理性赌博者的排斥。另一方面,因为病理性赌博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社交困难、睡眠障碍等等,而这些情况与脑内的神经递质比如说5-HT、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等有关,因此选用适当的药物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目前的研究表明,经上述综合性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疗效,尤其是在完全隔绝患者接触赌博环境的情况下,治疗成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