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重修三官庙碑记

重修三官庙碑记



第一篇:重修三官庙碑记

重修三官庙碑记

古有三官庙之神者,天地水是也,天官者,以其至高至尊赐福万载。地官者,以其至仁之怀化育万物。水官者,以其至清之德滋泽万灵。我汪汴三官始建于

,数百年来,百姓叨其福,万象沾其恩,乡民之敬也,香火不绝耳,自民国迄今,经世事变迁,山川易容,风雨剥落,断垣残壁,即将崩頽,乡人叹之久矣。当今之时,世和盛昌,民安丰稔,政通人和,万象更新。村人彭念文久怀重修之志,今趁乎天意,顺乎民心,率先倾资,兼义人姬卓云,慷慨解囊,出巨资五万元,又合本村急公好义者数人,劳心费力,奔波四方,纤合精工,疕选良才,旋于公元二零一四年

月动工,积月余于二零一四年

日,正殿竣工,右又配牛王奶奶之庙。庙堂神塑,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庄严肃穆。整座庙宇,青砖鎏瓦,飞檐拱角。开光祭祀,仙乐飘飘,声绕于天,青烟袅袅,香漫于地。仁人志士,尽得夙愿,故曰:其德在庙,其功在人。光辉玉宇,霈泽苍生,故以为记之。

公元

****年**月**日立。

第二篇:祠堂重修碑记

重修蒋氏宗祠碑记

蒋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距今已有170年历史,宗祠倚街而立,面朝鹿峰,前后两进中庭两旁为天井,两侧为厢房,面积宽畅,楼宇轩昂,气势宏伟,属典型清代古建筑。由于往年几经战乱,民不聊生,祠堂长年失修。近年来祠堂屋面渗漏严重,危及木结构安全;上厢房大部下厢房局部已坍塌,亟待修复。今欣逢太平盛世,国家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发达,国强民富,我村有识之士,在春节期间动议重修祠堂,此举深得人心,村众竞力拥护,于除夕召开座谈会成立惠民基金会,进行筹款。广大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万、五万踊跃捐资,先后获捐资近百万元。基金会核心人物研究确定大修总体方案:祠堂正屋重点屋面全面翻修,更换损坏檩椽后重盖望砖瓦片;原封闭式砖混结构厢房全部拆除,改为半敞开式木结构,并按需要充实厨房,卫生间等设施。后即于吉日正月十七开工,基金会负责人分工负责群策群力,历时半年多,工程顺利竣工。此乃村民同心协力所致也,如今蒋氏宗祠已容光焕发面貌一新,鹤立于村中心,成为全体村民文化活动之场所、传承有益文化和古文明之基地。为后世子子孙孙造福也。是为记。

公元2015年10月立

102世孙蒋成器敬撰

第三篇:重修祖父墓碑记

重修祖父墓碑记

祖德典范留千古,传家有道啟后人。公元一九九四年中秋前,父亲缅怀祖父母功德,委托我给祖父母树碑立传,永记先祖之恩,传承先祖之德。经过考察设计,我委托文辞俱佳的墨客撰写碑文,找康店镇铭刻家为祖父母刻制一块功德碑。石碑为青石牌楼式样,净高六尺,总高九尺,碑座用青石1.16方,重约一吨。两边副碑高两米,重约0.7吨。碑楼上顶为整块青石立体雕刻五脊六兽,龙腾图案,重约0.6吨。主碑两边奇案刻八仙过海图,重约。0。8吨。宏伟壮观。于公元一九九四年中秋恭立。此时距祖母下世整整十个年头。随后先后竖起了大堂祖父母,二堂祖父母,大堂伯父母功德碑。四位先祖相互照应共处余年。

每年春冬两次祭奠祖陵,缅怀祖母恩德,从不间断,望碑思亲,永远怀念。后来出了村里闲散恶人在石碑上胡刻乱画,四个龙头石雕遭到破坏。祖灵不不安,我等同伤。时运不济,又遭厄运,2000年中期运动开始,平坟拆碑风吹来,家家户户祖坟上的石碑全部让放倒,从此四块功德碑眠于地下,坟地荒凉不堪。

公园2012年年清明,父亲再次委托我把埋于土中的四块先祖功德碑重新竖起来,因种种原因,此事未能如愿。父亲年过七旬,五堂伯年过八旬,耄耋之年,二位老人唯一的心愿,就是重新把先祖功德碑竖起来,以了却后世缅怀先祖之心。

公元2013年清明前夕,父亲旧事重提。表达孝心,满足长辈心愿,我等晚辈责任。经过周密安排准备,于2013 年四月二日正式破土动工。计划两天完成,第一步先把祖碑挖出来,清洗整理,第二步重树石碑,栽上翠柏。在此之前,在父亲的倡导下,首先买断了祖坟地的永久使用权,并办理了一切手续。4月二日,公司员工出工25人,有我和本族排行四哥现场指导,挖掘,树碑,填土依次进行,从早九点到下午四点第一期工程结束,完成了大部分工程,动用了公司装载机。4月3日,公司出工十八人,整理石碑,栽树,浇灌,历经四个小时,共栽柏树20棵,每块石碑前面左右两棵,周边边界两边各6棵。眠于地下数年的祖父母功德碑重见天日,巍峨雄伟矗立在邙岭之巅,父亲心愿如愿以偿。

至此,我代表白氏家族晚辈衷心感谢为重修石碑做出贡献的各位员工,感谢为此事忙前忙后和村里知名人士,是他们帮我们了却了长辈的心愿,谨此作记。愿先祖德传后世,庇佑家族兴旺发达,后辈永远平安。

公元2013年4月4日清明

第四篇:重修无量山庙宇碑记

《重修无量山庙宇碑记》

——王春

人心不劝不善,风俗不化不淳,故往昔圣哲,设教以训世,历代志士,立庙以劝人。慨逮乎末俗,性昬而欲炽,理沦而德亡矣。世创其劫,人戕其生,末繇救之,奚以回之?然为道之损,损之不已必益;为道之剥,剥之不已必复。盈虚消长,天之道也,阴消阳长,理之然也。

庆阳太白梁之无量山,隆起于元古,貌成于四纪,得天地之钟灵,发龙穴之正脉。山南原有吴国始祖泰伯庙,故旧称吴梁山,后释道传入,邑人建庙以祀,遂山因庙名,易曰无量。无量者,不可计量之意,指阿弥陀佛之寿命及无量祖师之德孝无有限极;亦指兹地沙数、土粒、重量及动植异类等,是不可量,故言无量。山色佳胜,容态百逞,四时幽赏,境趣颇真。

沧桑陵替,古庙何时肇创,几经兴废,已失稽考,惜破“四旧”,尽拆其馀。然乡民慕景物之秀丽,念山川之神奇,常临其墟缅怀古迹,或面址焚香以乞神佑,言多有灵感,故信仰弥切,每思复修以报德。欣时际承平,岁收丰稔,邑人贾立志、贾陈祥、李世栋等倡复其庙,信众张枢、张天贵、戴俊邦、梁保顺、张玉龙、何登成、豆兴洲、段永财、贾立峰、段宗贤、板富存、王满子等群起响应,贾君立志,首当解囊,推山开道,扩址平基。张文、李仕海诸君,鸠众命工,构殿建房,筑墙绿化,共襄盛举。由辛巳八月十八破土至壬午四月望落成,供奉释道圣像六尊,复会报赛,再续馨香。假神道以设教,藉宏法以劝人,以救当时之弊,正人心而维风俗。庙建成,乞余为记,因欢喜赞叹,而铭之曰: 日月煌煌,光彻宇宙;无量山峰,西北钟秀。惟山之灵,永垂不朽;诸神圣德,天高地厚。劝尔归心,服教畏神;民安物阜,俗厚风淳。

公元二零零三年岁次癸未孟春

王春谨撰

第五篇:重修刘伏祠堂碑记2

重修刘伏祠堂碑记

吾族刘氏,乃中华大姓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皇家汉室,血脉相承;名门望族,饮誉海外;名儒贤流,灿若星辰;忠厚传家,诗书继世;风范长留,砥砺后人。

吾祖刘伏,汉室后裔,明洪武年间,由山西临县镜月村,西渡黄河,迁居于万户峪(今神木万镇)。先祖开荒拓土、耕读传家,开启刘伏家族之大业,开创家族文化之先河。后因家族壮大,族人逐圁水(今窟野河)而居,史称葭芦都十甲,俗称大刘,迄今六百余年矣。刘公继文,刘伏九世之孙,后人尊为高祖。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家世显赫,人丁兴旺。高祖殁后,葬于神木县万镇梁家峁村“献神塔”,占地十余亩,有石碑、石坊、石人,故称“石人坟”。圁水环绕,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气势宏大,实乃当地一胜景也。后经烽火战乱、风吹雨蚀,坟墓夷为平地;石坊、石人惨遭破坏、面目全非,碑文字迹模糊、残缺不全。

时至今日,刘伏已繁衍三十余世,人口众多,家业发达。后裔遍及榆林各县及甘、宁、蒙等地,总人口达六、七万;仅本县境内,分布于窟野河流域八乡镇、九十村,人口逾三万。各行各业,人才济济;同祖同源,字清辈明:“子算朝先、光士延宗、天体刚健、大德曰生、忠厚开基、长发其祥”。然吾辈身居广厦,而无片瓦以庇先人、无新谱以续薪火,何以安心哉?吾族之众,岂无托孝之所,何以立世哉? 今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新建宗祠,再续族谱,众望所归也。辛卯之春,“刘伏宗亲联谊会”应用而生;癸巳清明,启动“新修族谱、修复祖茔”仪式,并统一后续字谱:“明善诚正、孝锦泽荣、仁义礼智、信永平和”。追踪溯源,承前启后;一呼百应,慷慨解囊;筹资百万,修建祠堂。高原苍苍,圁水泱泱;仁善之举,山高水长。工程浩大,蔚为壮观;素壁黛瓦,古色古香。新祠落成,举族欢庆;仰刘伏之功绩,弘高祖之家声;上慰先祖在天之灵,下表子孙感念之意也!此乃盛举,勒石为记。刘伏二十八世孙 刘厚伟 撰文

时在公元二零一四年岁次甲午季月

“刘伏宗亲联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1/173713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