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慧安防顶层设计规划
第1章 智慧安防顶层设计规划
1.1 顶层设计说明
1.1.1 设计依据说明
我们根据都昌县智慧安防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与具体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产品与技术优势,提出目前阶段系统的建设方案,参考了公安局相关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条例和规范,包括:
《城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669-2008) 《城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系列标准》(GA/T669-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70-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87)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5-2000)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GA/T 832—2009) 《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833-2009) 《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09 《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系列标准规范》 《电视视频通道测试方法》(GB3659-83)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7401-1987)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 17963)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GA 216.1-1999)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GA/T670-200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公安交通电视监视系统验收规范》(GA/T509)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中国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90.92)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安全防范工程费用预算编制办法》GA/T70-2004 《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GA/T379.1~379.10-2002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变速球型摄像机》GA/T645–2006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矩阵切换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A/T646–2006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前端设备控制协议V1.0》GA/T647–2006 《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T669–2006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GA/T670–2006 《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GB/T16572-1996 《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GB/T16677-1996 《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中国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90.92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以太网10BASE-T标准》IEEE802.3 《安防系统工程质量检验实施细则(试行稿)》
《用电通信网光纤数据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范》 《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公安计算机信息系统九五规划》
《道路交通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框架》 《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规范》(GB/T17160-199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 《信息技术包过滤网闸安全技术要求》(GB/T18019-1999) 《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要求》(GAT388-2002B) 《城警用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GA/T491-2004) 《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GA/T493-2004) 《城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几命名规则》(GA/T532-2005) 《城警用地理信息图形符号》(GA/T 492); 《城警用地理信息属性数据结构》(GA/T 529);
《城警用地理信息数据组织及数据库命名规则》(GA/T 530); 《城警用地理信息专题图与地图版式》(GA/T 531); 《城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命名规则》(GA/T 532) 《城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CJJ103-2004)
《安全防盗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6796); 《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A/T 368);
《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与协议》(GA/T 379.1-10);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 《公安交通电视监控系统验收规范》 GA/T509 《MPEG4视音频编解码标准-视听对象的编码(6部分)》 ISO/IEC14496-2 《计算机网络实时监控系统》 Q/SBK005-2001 《公路车辆智能检测自动记录系统》 GA/T497-2004 公安部公交管[1997]231号文件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93 《道路交通标志线》 GBJ5768 《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范》 GBJ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75-94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ESC8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 JTJ 074-2003 《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A/T496-2004 《治安卡口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A/T497-2004 《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367-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38-92 《中国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32-90.92 机动车、驾驶员及违法管理等相关数据库规范2004版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 308-200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BJ/T16-92 《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11-2000 《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50312-2000 《屏蔽双绞线系统现场测试传输性能规范》 EIA/TIATSB6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120-8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工程规范》 GB50198-94 《电视接收机确保与电缆分配系统兼容的技术要求》 GB12323 《10BASE-T,100BASE-TX标准》 IEEE802.3,IEEE802.3U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926 1.1.2 设计范围说明
都昌县智慧安防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安防场近年来的最新、最可靠的科技成果,以便该系统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使系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在满足实际使用的基础上,不盲目追从新潮和“最先进”,采用的技术和设备,注重操作的便利性和人性化,确保使用方便、安全,并且经久耐用,为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系统在使用的产品系统、容量及处理能力等方面具备兼容性强,可扩充与换代的特点,确保整个系统可以不断得到充实、完善、改进和提高。这样不仅充分保护了投资,而且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价格比。在设备的造型上,注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品牌和产品的搭配,确保每个应用环境所选用产品的最高性能价格比。
针对智慧安防建设的实际情况,智慧安防系统主要建设的范围有:(一)平安系统建设:从管理的全局需求出发,采用固定治安监控点与移动执法监控相结合、公安治安监控与社会治安监控相结合、视频监控与GIS系统相结合、人工监控与智能分析相结合、分布式管理与统一指挥管理相结合等方式,通过新建扩建、整合利用、升级改造和业务集成等途径,提高监控图像质量,扩大视频监控范围,整合现有各种视频资源,实现视频资源的共享和视频信息增值应用,最终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级监控联网管理体系。
(二)都昌县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用于治安监控系统、交通监控系统、家居安防系统及其它社会监控资源接入和管理,同时向公安、应急等部门提供图像信息和报警信息。
(三)应急系统。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取现场图像信息并及时上报,提供上级应急指挥平台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语音等资料。据此,CSST依托自身智慧城架构及专业技术优势,采用“平战结合”的设计思路,建立了面向各级别的应急管理的应急平台。
(四)治安监控系统。规划内所有治安关注点,提供7*24小时远程视频巡逻,实现“事前预警”和“事后取证”双重功能。
(五)联网报警系统。融合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报警运营平台为核心,面向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充分考虑国内通信网络情况,采用统一接警、统一管理、划分区域监控的多级部署模式。主要提供防盗、防抢、防火、求助及常驻警备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个人、社区家庭、机动车辆、商业结构、企业、金融机构、医疗机构、通信机构、文博单位等。
(六)安全生产防护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建设主要针对重大、特大恶性事故的监管防范。本方案应用最新的现代通讯、多媒体、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理论与技术,按照系统工程原理,以网络和信息系统为基础,以GIS平台支撑,以有、无线通信为纽带,以控制重大事故发生为目的,采取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动态实时监控,切实确保应急救援有对象、有措施、有序、高效地开展各项现场救援活动,把事故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事故损失和社会影响。
(七)指挥调度系统。规划搭建在综合管理平台上,为接处警和应急提供调度功能。
(八)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规划搭建在综合管理平台上,提供3D可视化操作及空间分析、辅助调度、辅助决策功能。
(九)智能机器人巡逻系统。智能机器人巡逻系统能够协助保安管理人员有效地完成区域安全保障工作,如商场、博物馆、住宅小区及其他公共场所可以实现自主环境探测、自主避障及自主充电功能,能够按照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在非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完成固定路线巡逻、随机路线巡逻及重点部位察看任务。能够进行视觉及双向语音信息的远程传输与监控,可用作检测环境烟雾及火灾情况并进行异常情况报警。
1.2 智慧安防规划原则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强化城区安全防范建设,加强城区治安防范力量,有效防范重大案件发生,在城区范围内设置全天候监控点,建立城区安防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实时了解城区路面、社区治安状态及交通状态,在全形成统一协调的动态视频指挥网络。
在设计整个系统时,我们本着技术先进、系统实用、结构合理、产品主流、低成本、低维护量作为出发点。
技术的先进性:整个系统选型、软硬件设备的配置均要符合高新技术的潮流,关键的视频数字化,压缩、解压、码流、传输均采用国内外工程建设中被广泛采用的技术与产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系统设计具有先进性,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先进性。
架构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来架构各个子系统组成稳定可靠大系统,使其能安全平稳地运行,有效地消除各子系统可能产生的瓶颈,选用合适的设备来保证各子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有稳定可靠的系统才能确保各设备的正常运行;只有良好的数据共享,实时的故障修复,实时备份等才能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产品主流:在设备选型时,主要依据我的实际情况结合目前我国场上的占有率高的各类产品中选择具有最优性能价格比和扩充能力的产品。 低成本、低维护量:所设计的系统和采用的产品应该是简单、实用、易操作、易维护。系统的易操作和易维护是保证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好本系统的条件。
集中管理:前端现场设备,各分系统集中于中心统一控制,实施对所有远端设备的控制、设置,以保证系统的高效、有序性。
扩展性强:所有设备都采用标准化可扩展模块,模块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而不影响系统中其他设备的正常使用。如需要更多图像,只需增加相应数量的模块即可。
1.3 智慧安防总体设计规划
都昌县智慧安防项目建设的远期目标是构建城综合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体系。现实目标是建设一套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交通管理和消防调度指挥于一体的城警务综合管理系统,以科技创新带动警务工作创新,以资源整合带动警务工作整合,充分发挥政府其它各行政部门、城管、社区联防的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公安管理、警民联动、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的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的新局面,为进一步构建城综合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体系奠定基础。
都昌县智慧安防综合管理系统遵循GB/T 28181标准,采用先进的视频编解码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海量存储管理技术、高清视频采集传输和高清视频显示技术,高起点、全方位地加强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将公安、交通、政和社会视频监控资源集成到统一的管理平台,建成统一的规范化的视频图像信息系统。
都昌县智慧安防综合管理系统从城管理的全局需求出发,采用固定治安监控点与移动执法监控相结合、公安治安监控与社会治安监控相结合、视频监控与GIS系统相结合、人工监控与智能分析相结合、分布式管理与统一指挥管理相结合等方式,通过新建扩建、整合利用、升级改造和业务集成等途径,提高监控图像质量,扩大视频监控范围,整合现有各种视频资源,实现视频资源的共享和视频信息增值应用,最终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级监控联网管理体系。
1.3.1 系统体系架构规划
都昌县智慧安防综合管理系统采用“物联网+云计算”架构,按照面向服务(SOA)方式设计。系统集成了公安系统现有的联网视频监控、三台合一、电子警察、移动执法、警务可视化管理、远程侦讯等系统,以视频管理应用为核心,以智能报警联动为辅助,遵循28181联网规范,实现部、省、、区县、派出所的级联控制,实现各政府部门间的互联互控,实现城治安防控、交通管理和应急指挥的综合管理。
都昌县智慧安防系统技术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平台层、应用层、表现层,以及标准、规范、安全、技术支持、服务和运维管理等支撑体系。系统技术架构如下图所示: :智慧安防系统技术架构
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完成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任务,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主要包括音视频采集、气体探测、烟感探测、红外探测、微波探测等各种传感设备、电子标签、二维码等检测产品以及音视频服务器、信息读写器等数据处理设备。
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包括internet、通信网(PSTN、GSM、3G等)、公安网、公安视频专网等网络,实现数据、信令等信息的传递。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提供计算、存储和备份服务。采用云计算方式部署和整合,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硬件资源的整合、分配,按业务需要提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包括公安图像信息、社会图像信息、报警信息等采集上来的信息以及法规库、GIS数据、涉案车辆信息、追讨信息等共享信息。平台层
平台层是系统的核心,承担着设备接入、数据共享、数据管理、应用集成等任务。主要采用EAI应用集成、ESB服务总线、ETL数据抽取、挖掘等技术。
应用层
本系统的主要应用系统包括治安视频监控、智能卡口、电子警察、三台合一、应急指挥、可视化督察、远程侦讯、GIS服务等基本应用,及案件视频侦查和智能运维等实战应用。
表现层
系统以都昌县智慧安防综合管理平台的界面呈现,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公安、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
1.3.2 系统拓扑结构
图2 :智慧安防系统拓扑图
都昌县智慧安防综合管理系统部署遵循G/T 28181标准,在原、区县、派出所三级管理中心基础上增加了与省厅的互联互控,并设立了社会资源接入中心。
(一)省厅管理中心。省厅管理中心并不直接参与都昌县智慧安防管理工作,建设重点是可视化指挥通信,采用统一通信技术进行整体调度和业务协同设计。
(二)级指挥中心。级指挥中心担负着接处警、综合监控和应急指挥的综合任务,是系统的大脑,所有的分局、派出所均受其管理,同时向省厅管理中心负责。建设的重点是统一指挥调度和视频监控综合管理平台。(三)区县分局监控中心。区县级管理中心是都昌县智慧安防综合管理的直接执行部门,是资源的第一汇聚中心,接受指挥中心的管理。建设的重点是视频综合管理。
(四)派出所管理中心。作为基础单位,管理辖区内的设备和客户端、接受区县管理中心的管理。
(五)交通管理监控中心。接入交通管理相关视频,并接受上级区县监控中心的管理。
社会资源接入管理中心。通过直接接入或共享接入的方式将社会资源转换为符合公安专网传输的格式,接入区县级管理中心。
1.4 智慧安防系统规划
增加监控覆盖面积、扩大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从城重点区域、部位向周边地区辐射,逐步扩展到各区县、乡镇的重要部位、主要道路和交叉路口。
提高视频探头总量、加大监控覆盖密度。通过新建、扩建监控点,增加视频探头总量。并通过升级、改造现有的视频探头,提高图像信息系统的视频质量。最终实现“整体布局网格化、局部区域闭合化、重点路口全摄入和重点部位全覆盖”。 建设以高清视频为主的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新建的图像信息系统以部署高清视频监控为主,并根据需求逐步完成对原有视频探头的升级改造。从高清视频的数据采集、网络传输、视频存储、交换显示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新老系统的建设以及改造工作,各个环节均满足高清视频监控的需求。 切合实战需求,加大高清治安卡口和高清卡口式电警建设力度。站在“大公安”的角度构筑高效的、切合实战应用需求的“立体防控体系”,通过建立城际、城郊、城区三道防线严密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掌控重要路口、路段的状况和通行车辆信息。
统一规范,实现视频资源的整合共享。建成“统一编解码标准、统一联网协议、统一控制协议、统一编号规则、统一图像标注、统一位置标识”的视频管理系统,整合各类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视频图像资源,实现视频管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建设基于PGIS的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依托警用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视频图像信息与空间地理信息的融合,实现视频图像信息、视频前端属性、视频区域信息、警力分布信息、应急联动信息、以及各类基础数据信息的同步显示。整合城各种应急资源,以视频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信息展现系统为手段,实现对事件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辅助决策,对各类资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等指挥调度功能,使其成为支撑城应急联动系统和“电子政府”的信息基础设施。
1.5 关键技术路线
1.5.1 标准与协议
(一)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AVC 1)基本概况
H.264是ITU-T以H.26x系列为名称命名的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之一。目前国际上制定视频编解码技术的组织有两个,一个是“国际电联(ITU-T)”,它制定的标准有H.261、H.263、H.263+等,另一个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它制定的标准有MPEG-
1、MPEG-
2、MPEG-4等。而H.264则是由两个组织联合组建的联合视频组(JVT)共同制定的新数字视频编码标准,所以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高级视频编码(Advanced Video Coding,AVC),而且它将成为MPEG-4标准的第10部分。因此,不论是MPEG-4 AVC、MPEG-4 Part 10,还是ISO/IEC 14496-10,都是指H.264。
H.264是ITU-T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开发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 部分。1998年1月份开始草案征集,1999年9月,完成第一个草案,2001年5月制定了其测试模式TML-8,2002年6月的 JVT第5次会议通过了H.264的FCD板。2003年3月正式发布。在2005年又开发出了H.264的更高级应用标准MVC 和SVC版本。
2)算法优势
H.264是在MPEG-4技术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其编解码流程主要包括5个部分:帧间和帧内预测(Estimation)、变换(Transform)和反变换、量化(Quantization)和反量化、环路滤波(Loop Filter)、熵编码(Entropy Coding)。
H.264/MPEG-4 AVC(H.264)是1995年自MPEG-2视频压缩标准发布以后的新一代的视频压缩标准。通过该标准,在同等图象质量下的压缩效率比以前的标准提高了2倍以上,因此,H.264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行业标准。
3)技术背景
H.264标准的主要目标是:与其它现有的视频编码标准相比,在相同的带宽下提供更加优秀的图象质量。
H.264与以前的国际标准如H.263和MPEG-4相比,为达到高效的压缩,充分利用了各种冗余,统计冗余和视觉生理冗余。a)统计冗余
频谱冗余(指色彩分量之间的相关性),空间冗余,还有时间冗余。这是视频压缩区别于静止图像的根本点,视频压缩主要利用时间冗余来实现大的压缩比。
b)视觉生理冗余
视觉生理冗余是由于人类的视觉系统(HVS)特性造成的,比如人眼对色彩分量的高频分量没有对亮度分量的高频分量敏感,对图像高频(即细节)处的噪声不敏感等。
针对这些冗余,视频压缩算法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加以利用,但主要的考虑是集中在空间冗余和时间冗余上。H.264也采用混合(hybrid)结构,即对空间冗余和时间冗余分别进行处理。对空间冗余,标准通过变换及量化达到消除的目的,这样编码的帧叫I帧;而时间冗余则是通过帧间预测,即运动估计和补偿来去除,这样编码的帧叫P帧或B帧。与以前标准不同的是,H.264在编码I帧时,采用了帧内预测,然后对预测误差进行编码。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空间相关性,提高了编码效率。H.264帧内预测以16x16的宏块为基本单位。首先,编码器将与当前宏块同一帧的邻近像素作为参考,产生对当前宏块的预测值,然后对预测残差进行变换与量化,再对变换与量化后的结果做熵编码。熵编码的结果就可以形成码流了。由于在解码器端能够得到的参考数据都是经过反变换与反量化后的重建图像,因此为了使编解码一致,编码器端用于预测的参考数据就和解码器端一样,也是经过反变换与反量化后的重建图像。
4)特征优势
H.264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共同提出的继MPEG4之后的新一代数字视频压缩格式,它即保留了以往压缩技术的优点和精华又具有其他压缩技术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
a)低码率(Low Bit Rate):和MPEG2和MPEG4 ASP等压缩技术相比,在同等图像质量下,采用H.264技术压缩后的数据量只有MPEG2的1/8,MPEG4的1/3。显然,H.264压缩技术的采用将大大节省用户的下载时间和数据流量收费。
b)高质量的图象:H.264能提供连续、流畅的高质量图象(DVD质量)。c)容错能力强:H.264提供了解决在不稳定网络环境下容易发生的丢包等错误的必要工具。
d)网络适应性强:H.264提供了网络抽象层(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使得H.264的文件能容易地在不同网络上传输(例如互联网,CDMA,GPRS,WCDMA,CDMA2000等)。H.264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是MPEG-2的2倍以上,是MPEG-4的1.5~2倍。举个例子,原始文件的大小如果为88GB,采用MPEG-2压缩标准压缩后变成3.5GB,压缩比为25∶1,而采用H.264压缩标准压缩后变为879MB,从88GB到879MB,H.264的压缩比达到惊人的102∶1。低码率(Low Bit Rate)对H.264的高的压缩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MPEG-2和MPEG-4 ASP等压缩技术相比,H.264压缩技术将大大节省用户的下载时间和数据流量收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H.264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正因为如此,经过H.264压缩的视频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所需要的带宽更少,也更加经济。(二)会话控制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是一个应用层的信令控制协议。用于创建、修改和释放一个或多个参与者的会话。这些会话可以是Internet多媒体会议、IP电话或多媒体分发。会话的参与者可以通过组播(multicast)、网状单播(unicast)或两者的混合体进行通信。
1)SIP组件
SIP 会话使用多达四个主要组件:SIP 用户代理、SIP 注册服务器、SIP 代理服务器和 SIP 重定向服务器。这些系统通过传输包括了 SDP 协议(用于定义消息的内容和特点)的消息来完成 SIP 会话。下面概括性地介绍各个 SIP 组件及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a)SIP 用户代理
SIP 用户代理(UA)是终端用户设备,如用于创建和管理 SIP 会话的移动电话、多媒体手持设备、PC、PDA 等。用户代理客户机发出消息。用户代理服务器对消息进行响应。
b)SIP 注册服务器
SIP 注册服务器是包含域中所有用户代理的位置的数据库。在 SIP 通信中,这些服务器会检索参对方的 IP 地址和其他相关信息,并将其发送到 SIP 代理服务器。
c)SIP 代理服务器
SIP 代理服务器接受 SIP UA 的会话请求并查询 SIP 注册服务器,获取收件方 UA 的地址信息。然后,它将会话邀请信息直接转发给收件方 UA(如果它位于同一域中)或代理服务器(如果 UA 位于另一域中)。
d)SIP 重定向服务器
SIP 重定向服务器允许 SIP 代理服务器将 SIP 会话邀请信息定向到外部域。SIP 重定向服务器可以与 SIP 注册服务器和 SIP 代理服务器同在一个硬件上。
2)SIP在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中的作用
SIP在新颁布的《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1中指定为联网标准协议。联网通信结构协议如下:
联网系统在进行视音频传输机控制时应建立两个传输通道:会话通道和媒体流通道。会话通道用于在设备间建立会话并传输系统控制命令;媒体流通道用于传输视音频数据,经过压缩编码的视音频刘采用流媒体协议RTP/RTCP传输。联网方式有如下三种:
a)SIP监控域级联
图3 :信令级联结构示意图
图4 :媒体级联结构示意图
b)SIP监控域互联
图5 :媒体互联结构示意图
图6 :信令互联结构示意图
c)SIP监控域与非SIP监控域互联
图7 :SIP监控域与非SIP监控域互联结构示意图 1.5.2 云计算与云存储
(一)云计算
云计算是继19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种巨变。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在极大规模上可扩展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向外部客户作为服务来提供的一种计算方式。
图8 :云计算的产生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它具有如下特点:①云计算提供最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③云计算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交换与应用共享。
用户数据中心访问服务监控管理资源云管理员软件库发布更新软件软件开发者 图9 :云计算的原理图
具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云计算平台是智慧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智慧城的“大脑”,它能实现智慧城所需要的海量数据的计算与存储。在智慧城的架构中,云计算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统筹共享城系统资源。②促进智慧应用间的数据交换,应用协同。③按需的基础设施服务。④一体化的数据管理分析。⑤加速应用服务提供。⑥便捷化的第三方应用集成。⑦城系统平滑演进能力。
(二)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对使用者来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设备,而是指一个由许许多多个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所构成的集合体。使用者使用云存储,并不是使用某一个存储设备,而是使用整个云存储系统带来的一种数据访问服务。所以严格来讲,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服务。
云存储不仅仅是存储,更多的是应用。应用存储是一种在存储设备中集成了应用软件功能的存储设备,它不仅具有数据存储功能,还具有应用软件功能,可以看作是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集合体。应用存储技术的发展可以大量减少云存储中服务器的数量,从而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减少系统中由服务器造成单点故障和性能瓶颈,减少数据传输环节,提供系统性能和效率,保证整个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1.5.3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
智能视频(Intelligent Video)技术源自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的研究,其发展目标是在图像与事件描述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使计算机从纷繁的视频图像中分辩、识别出关键目标物体。这一研究应用于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将能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过滤掉图像中无用的或干扰信息,自动分析、抽取视频源中的关键有用信息,从而使传统监控系统中的摄像机成为人的眼睛,使“智能视频分析”计算机成为人的大脑,并具有更为“聪明”的学习思考方式。这一根本性的改变,可极大地发挥与拓展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与能力,使监控系统具有更高的智能化,大幅度节省资源与人员配置,同时必将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的效率。因此,智能视频监控不仅仅是一种图像数字化监控分析技术,而是代表着一种更为高端的数字视频网络监控应用。
智能视频分析包含视频诊断、视频分析和视频增强等,它们各自又包含了大量的功能算法,比如清晰度检测、视频干扰检测、亮度色度检测、PTZ(云台)控制功能检测,以及视频丢失、镜头遮挡、镜头喷涂、非正常抖动等检测都属于视频诊断内容,而视频分析算法则包含区域入侵、绊线检测、遗留遗失检测、方向检测、人群计数、徘徊检测、流量统计、区域稠密度统计、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烟火烟雾检测、自动PTZ跟踪等功能,视频图像增强则包括稳像、去雾、去噪、全景拼接等算法。由此组合衍生出的算法种类又有很多,应用方式也千变万化,所以智能视频分析的应用范围很广。
(一)视频诊断
1)清晰度检测
自动检测视频中由于聚焦不当、镜头损坏或异物遮蔽引起的视野主体部分的图像模糊;自动检测镜头对准无意义物体的情况。该功能对实时视频的画面清晰程度和信息含量做出评价,从而及时发现故障(如偶然的异物遮挡、人为的遮蔽等)。“骤变”作为此功能在周界防范技术领域的应用延伸,目前已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
2)视频噪声检测
自动检测视频图像中图像模糊、扭曲、雪花或滚屏等噪声现象,主要的监测对象是由于线路老化、传输故障、接触不良或受到电磁干扰而在视频画面上出现的点状、刺状、带状的干扰。在视频质量诊断系统中,呈带状、网状带有周期性的干扰一般交由“雪花”检测项监测,而点状、刺状的随机干扰则交由“噪声”检测项监测,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图10 :噪声干扰画面
3)锐度检测
检测由于聚焦不当、镜头损坏或灰尘引起的视野主体部分的图像模糊,或者镜头对准无意义物体(白墙等)的情况。
图11 :锐度检测原理示意图
图12 :锐度异常画面
4)亮度异常检测
自动检测视频中由于摄像头故障、增益控制紊乱、照明条件异常或人为恶意遮挡等原因引起的画面过暗、过亮或黑屏现象。该功能将对视频的明暗程度进行诊断,由于可在不同时段改变诊断计划和监测阈值,在昼夜都能发挥作用。
图13 :亮度异常画面
5)偏色检测
自动检测由于线路接触不良、外部干扰、AWB失效或摄像头故障等原因造成的画面偏色现象,主要包括全屏单一偏色或多种颜色混杂的带状偏色。该功能对视频的颜色信息进行分析,其特点是当视频中出现丰富色彩时,能够区分它们是由自然场景带来的,还是由于摄像头镜身故障产生的。
图14 :偏色画面
6)PTZ(云台)控制功能诊断
自动检测前端云台和镜头是否能够按用户指令正确运动,如有无左转失灵、上下倒序等故障。该功能能够自动对PTZ的各指令进行测试,使管理人员准确及时地把握系统内PTZ的运行情况。不过,此功能需要系统拥有控制前端PTZ的权限。
7)视频冻结检测
自动检测由于视频传输调度系统故障引起的视频画面冻结现象,可避免错失真实的现场视频图像。
8)视频抖动检测
检测因摄像头长期在室外工作,固定支架松动造成的图像受到严重干扰,画面抖动的情况。
图15 :视频抖动检测
9)人为遮挡画面
检测因摄像头长期在室外工作引起的灰尘遮挡的情况,检测人为恶意遮挡或图像被替换的情况(可以进行报警)。
图16 :人为遮挡画面
10)视频缺失检测
自动检测因前端云台、摄像机工作异常、损坏、遭人为恶意破坏,或是视频传输环节故障而引起的间发性或持续性的视频缺失现象(当视频丢失时,一般采取人工补假图的方法来处理)。
图17 :视频丢失检测
(二)视频分析
视频分析方法主要有背景模型法和时间差分法两类。背景模型法是利用当前图象和背景图象的差分(SAD)来检测出运动区域,可以提供比较完整的运动目标特征数据,精确度和灵敏度比较高,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背景的建模和自适应是背景模型法的关键,一般在系统设置时期设置系统自适应学习时间来建模,根据背景实际“热闹程度”选取3~5分钟的学习时间。系统建模完成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背景会有相应的改变,而系统具有“背景维护”能力,可以将一些后来融入背景的图象,如云等自动加为背景。时间差分法就是高级的VMD,又称相邻帧差法,即利用视频图像特征,从连续得到的视频流中提取所需要的动态目标信息。时间差分法的实质就是将相邻帧图像相减来提取前景目标移动的信息。此方法不能完全提取所有相关特征像素点,只能检测出目标的边缘,在其提取的运动实体内部可能出现空洞。
视频分析的过程(背景模型法)是:首先,系统进行背景学习,学习时间因背景热闹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期间系统自动建立背景模型;之后,系统进入“分析”状态,如果前景出现移动物体,且处在设置的范围区域内、大小满足设置,系统将会对该目标进行提取和跟踪,并根据预设的算法(入侵、遗留、盗窃等)触发报警(期间如果背景中出现雨雪、中云、波浪、摇摆的柳树等物体,或发生摄像机抖动的情况,系统将启动预处理功能来加以过滤)。在触发报警之前,系统能够进行目标识别,即将提取的目标与已经建立的模型进行比对,并选择最佳的匹配。
1)区域入侵监测
识别出目标沿一定轨迹进入、离开标定区域的事件,识别出目标在标定区域内的出现或消失,识别出目标在标定区域内存在与否。
2)绊线检测
识别出单方向、双方向穿越警戒线的行为;识别出逆行、转向等行为;识别物体运行方向,对逆行等行为进行报警。
3)物体遗失检测
在指定区域内的物品被偷盗、搬移、取走时发出声光报警信息。
4)物体遗留检测
识别出在标定区域内出现的,遗留、遗弃的单件、多件物品,可设定遗留报警时间。
方向检测 识别物体运行方向,对逆行等行为进行报警。
5)徘徊检测
识别出人员或车辆在标定区域内长时间徘徊与滞留的可疑情况,可设定徘徊报警的时间和人数。
6)人群流量统计(计数)
单向、双向累计人流统计,包含人群稠密度检测。
7)方向检测 识别物体运行方向,对逆行等行为进行报警
8)对象识别(人、车辆和物区分)与轨迹识别
对视场内人员、车辆、物品、动物等目标进行分类判别,对视场内已识别目标的行动轨迹、速度、方向、距离进行跟踪。
9)PTZ动态跟踪
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锁定目标后(支持自动、手动、接力三种锁定模式),自动控制PTZ摄像机的云台旋转以跟踪目标,确保可疑目标的放大画面特写始终保持在视频画面中央,并在目标离开视场后自动回到预置位。其开发难点是出现目标交叉、被遮挡等干扰后如何识别并成功地继续跟踪。
10)人脸识别
根据人的脸部特征进行采集和抓拍,并能进行比对分析,在发现可疑人员时给予报警提示。
11)车牌识别
能够做到自动记录并分析判断车辆的身份,对于有不良身份记录的车辆进行提前预警。
12)烟火监测
能够自动监测防区内突发的火情,发出报警并触发其他动作。
(三)视频增强
1)图像增强
改善雾、雨、雪环境下的视频效果,提高画面的能见度。
2)图像稳像
消除位于铁路边、公路边的摄像机所拍摄图像的震动、抖动、晃动。3)数字全景拼接
对监控系统获得的多个相关联的分散场景画面进行无缝拼接,在不降低视频帧率情况下实现全景监控。
1.5.4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
视频搜索是通过对海量的非结构化的视频数据进行结构化分析,提取视频内容的特征(包含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内容上对视频进行检索。与传统文本搜索相比,视频搜索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首先,视频内容的特征难以提取与处理,特别是语义特征的提取存在很大的困难。其次,视频搜索在索引建立、查询处理以及人机交互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文本搜索存在很大区别,还有一些技术难题有待解决。
(一)视频结构化分析
视频结构化分析是指对视频流进行镜头分割、关键帧提取和场景分割等处理,从而得到视频的结构化信息。
镜头分割的关键在于确定镜头的边界,其中渐变镜头边界的检测目前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现有镜头分割方法多以视频内容的不连续性为划分镜头的依据。研究者们通常选取视频的某种特征来度量视频内容的不连续性,如颜色特征、运动矢量特征、边缘特征等。
由于同一个镜头中的各帧图像之间的内容有相当程度的冗余,因此可以选取反映镜头中主要信息内容的帧图像作为关键帧。镜头分割后,对每个镜头可提取若干关键帧,并用关键帧来简洁地表示镜头。
场景分割通常也称为故事单元分割,其目标在于获取视频的最小语义结构单元——场景。一般而言,场景是由一组连续的、同属于一个故事单元的多个镜头组成。通过融合视频的文本、声音等信息对已分割出的镜头进行聚类,将内容相近的连续镜头合并为一个单元组,从而得到场景信息,为进一步进行视频内容分析提供基础。
(二)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进行视频搜索的基础,要实现有效查询,就必须对视频信息进行建模和表示,实际上就是分析视频数据,提取描述特征。一般说来,主要提取以下特征:
视觉特征:主要包括视频帧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运动等低层视觉特征。其中,David G.Low于1999年提出了一种对图像缩放、旋转和仿射变换保持不变的图像局部特征描述算子——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子,在图像和视频检索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听觉特征:听觉特征反映了视频中音频的频谱分布和变化规律、节奏、韵律等,主要包括:短时能量、MFCC系数、基音频率、分带短时能量、短时能量的均值和方差、MFCC系数的均值和协方差、过零率的均值和方差等。
文本特征:作为视频高层语义的一种,视频字幕、视频语音、以及互联网Web中的相关文本信息是不必通过语义推理的视频高层语义内容,它对视频内容有很强的描述作用,因而对视频的高层语义分析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
ASR文本:视频中一般总是伴随着人说话的声音,我们称这种声音为语音。利用自动语音识别技术,我们可以将语音转换为文本信息。在特定的视频中,反映主题的并且检索频率较高的语音词汇往往在视频局部多次重复出现,即使语音识别引擎不能每次都正确识别,但只要识别一两个实例,也能迅速定位所需要的视频片段。
字幕文本:视频帧中出现的文字,特别是后期编辑叠加的文本字幕,经常包含了重要的语义信息,如新闻视频中的主题、日期和人名,以及电影视频中的演员表等。最后利用面向视频的文字识别技术(Video OCR)检测与识别视频中的文本信息。
Web文本:在Web 页面中,常有一些与视频相关的外部文本信息,如与新闻视频相关的讲稿或文字报导、与足球比赛相关的文字直播或比赛战况播报等等。通过对Web 页面中文本和视频的空间相关性等信息进行挖掘和融合,通常能获得与当前视频相关的语义信息。基于以上文本特征,借助领域相关的命名实体词典和相关知识库,可提取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描述事件的关键词等信息,以支持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检索。
其它特征:如视频中是否存在人脸,以及摄像机的运动特征等。人脸是视频中常见对象,并且蕴涵了丰富的语义信息。
(三)语义概念(高级语义特征)提取
多媒体信息检索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最初的多媒体检索是人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手工文字标注,然后通过一般文本检索技术来实现多媒体检索。后来,人们提出通过媒体的低层特征(如帧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视频的运动特征)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基于内容的检索。实际上,人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诸如“飞机、建筑、天空、海滩、日出、花草树木、轮船”等概念,因而往往希望能够进行基于语义的查询,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数据的高层语义信息。如何建立视频的低层特征和高层语义描述之间的映射,有效克服所谓的“语义鸿沟”,是一直以来困扰科研人员的技术难点,也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图18 :视频语义概念提取的一般流程
虽然目前从事视频语义概念提取技术研究的单位很多,出现了众多各具特色的系统方案。但就整体而言,这些系统大多由特征提取、分类器模型、融合算法和上下文关联分析这四部分组成。
视频语义概念提取所用的特征主要来自如前所述的视觉、听觉、文本等特征,我们需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分类器模型。另外,因为视频语义概念大多都具有正样本数少、相关性强的特点,这对分类器模型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采用的分类器模型有三类:一类是直接将各种全局或局部的特征组成特征向量,利用通用的分类器算法,如SVM、GMM、最大熵、KNN等进行语义概念的检测;另一类是考虑特征之间的时间/空间关联,利用隐马模型进行建模;还有一类模型,将局部特征聚类形成中间分组,在对测试序列求得分组标注后,利用全局的分组直方图进行分类。
也可单独从视频文本中直接提取出反映高层语义的概念。由于视频文本通常不准确,不完整,甚至有很多错误(如ASR带来的识别错误,字幕文字识别错误),因此很难用自然语言理解的方法来分析视频文本中的语义。目前大多采用各种统计的方法,如N-Gram文法和隐性语义索引(LSI,Latent Semantic Indexing)等,分析已经存在的大规模语料库,从中学习相关规则,然后用这些规则来推断可能包含的语义。
为获得对视频更全面准确的理解,我们需要融合各个模态的信息。信息的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同一模态内的不同特征之间的信息融合;第二个层次为不同模态间的信息融合。两种层次的融合方法是统一的,分为非启发式的融合方法和启发式的融合方法。非启发式的融合方法主要包括:平均加权、取最大值、取最小值、乘积等各种融合方法。非启发式的融合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对融合方法进行训练,应用简单,鲁棒性较强,但是融合效果一般。启发式的融合方法主要包括:Adaboost方法、加权融合方法(Weighted Average)、基于排序的加权融合方法(Ordered Weighted Average)。启发式的融合方法针对不同的数据进行融合参数的训练,融合效果较好,但是鲁棒性稍差,计算复杂度也要比非启发式融合方法大很多。
不同的语义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上下文(Context)约束或者共生关系。比如检测到“天空”和“绿地”会增加检测到“风景”的概率,而减少检测到“室内”的概率。如果仅建立一组单独的概念检测算法,则无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因此,还需要进行上下文关联分析,利用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改进概念检测的结果。上下文关联分析算法主要有MultiNets、SVM判别融合方法,以及基于本体论的方法等。
(四)高维索引
从视频中提取特征之后,帧图像被映射为高维特征空间中的样本点。对于海量数据而言,如何建立有效的索引结构,是加快检索速度、提高检索精度的关键问题。同时,由于特征的维数很高,常用的索引方法难以满足需要,具有动态性、高效性、鲁棒性的高维索引结构已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
常用的高维索引是树型空间索引,目前普遍采用R树作为索引的数据结构。针对R树结构受数据输入次序影响的问题,R树采用强制重新插入策略,对树中已有节点中的单元进行有选择的重新插入,优化树的整体结构,有助于提高查询性能。其代价仅稍高于R树,同时支持点数据和其它空间数据的索引建立与查询。
大部分树型空间索引在低维空间中性能优越,但在高维空间中,性能显著下降,这是因为一些重要的参数,如体积、面积等,都与空间维数呈幂级增长的关系。因此,应对高维特征进行降维处理,常用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等方法。
(五)查询处理与相关反馈
查询处理是指处理用户查询的需求,将之转换为可以执行检索的特征向量,以便与索引结构相匹配。用户提交的查询一般是对查询内容的简洁描述,在检索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扩展。扩展方法主要有基于规则的扩展和基于统计的扩展。前者利用现有的词典,如HowNet、WordNet、同义词林等查找语义上与该查询相似的词,对其赋予一定的权重后加入查询中。后者统计大规模预料库中与查询词共现最多的词,作为相关词加入到新的查询中。
在交互式搜索(Interactive Search)系统中,还需要处理用户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查询算法,以期获得更加符合用户意愿的查询结果。
相关反馈是指根据用户对于检索结果的反馈,其中既包括检索正确的正反馈,也包括检索错误的负反馈(有的系统返回的是用户对检索结果是否正确的置信度),对查询处理结果做适当的调整,如增加产生正反馈的权重,降低导致负反馈的权重等。相关反馈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交互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搜索引擎所采用。好的相关反馈算法可以普遍提高检索结果精度,使用户能快速检索到自己需要的结果。另外,由于不同的用户反馈反映了不同用户的偏好,因而相关反馈有利于实现用户的个性化搜索。
(六)多模态人机界面
多模态人机界面涉及多模态方式输入用户界面和输出界面,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用户通过多模态的人机界面与系统交互:输入查询、输出结果或对结果进行反馈。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用户对于某些语义概念的掌握程度可能不足以明确表达其查询意愿。如果系统允许用户以多模态的描述方式,比如提交一段文本、一幅或多幅样例图像、一段或多段样例视频片段、一段语音等,来输入查询意愿,那么系统将搜索到更多符合用户要求的查询结果。
系统的输出也是一个多模态表示的结果,如关于视频数据的描述信息、一系列相关的图像、一组相关的镜头等等。为全面反映结果的内容,便于用户快速抓住感兴趣的结果和进行更有效的反馈和评价,通常对结果进行层次化组织,并以可视化方式输出。例如,可用“故事板”方式将一些关键帧图像在窗口中平铺,通过点击关键帧图像,用户便可浏览相应的镜头内容。
(七)语义检索框架
视频语义检索可以通过前述的语义概念提取实现,主要包括从文本或视觉等多模态特征中提取相应的语义概念。其典型算法如图2所示。
首先,对于一个特定的查询,需要将该查询转换到语义概念空间。对于文本查询,可以通过词典或相关Web文本进行扩展,确定查询在语义概念空间的坐标;对关键帧样例查询,可以通过NDK(Near Duplicate Keyframes)等方法进行扩展,从中提取语义信息。然后,将检索分为两层:故事单元层和镜头层,分别利用多模态低层特征和高级语义特征(语义概念)进行检索。
图19 :语义检索的典型框架
最后,通过伪相关反馈(Pseudo Relevance Feedback)进一步提高检索精度,即根据前一次检索的结果,自动选取前几项作为正样本,返回给系统进行第二次查询,整个过程不需要用户参与而自动执行,因而称为伪相关反馈。
1.5.5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觉,使人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概括地说,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与传统的人机界面以及流行的视窗操作相比,虚拟现实在技术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虚拟现实技术是可视化技术最有效的应用和发展,是由计算机生成的高级人机交互系统。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虚拟城或Cyber City代替了传统的抽象地图和用来解释、分析和讨论城规划、建设进展的描述性文件,这种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三维城模型,消除了设计专家和用户之间的空间文化差异。适应智慧城的特点,利用高层体系框架构建统一的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框架,可用于城地理多维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多媒体集成发布、城规划、设计与决策,旅游、教育、培训及娱乐等。
图20 :虚拟现实技术操作界面
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施智慧城战略提供了三维描述方法和人机交互的虚拟城环境,具有多维动态可视化和实时交互式操作的效果;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二者优势互补,集成与一体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用户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现实集成框架和集成平台上,对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方案进行模拟,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1.5.6 异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
异源异构数据就是存在于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中,由于软硬件平台及数据模型的不同,从而数据存取方式、结构和精确度都不同,包括以关系表为代表的结构化数据、以XML为代表的半结构化数据和以文本文件为代表的无结构化数据。传统的数据查询方法是分别对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查询,这样会导致查询结果只是孤立地反映某种情况,因此需要通过数据集成来对异构数据进行有效的查询和共享。
图21 :互联网中的异源异构数据
异构数据的集成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分布在各处的数据资源,实现不同数据资源的合并和共享。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交换平台,满足各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并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支持。
1.5.7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
宽带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802.11(Wi-Fi)、3G通信技术和4G通信技术。
1)Wi-Fi技术
无线高保真(Wireless Fidelity,简称Wi-Fi)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正式名称是IEEE802.11b,属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并提供无线宽带互联网访问的技术。
2)3G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简称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互联网接入,同时与第二代系统有良好的兼容性。
3G技术能极大地增加声音和数据传输的速度。3G能够达到300k-1M左右的速度,比家庭用ADSL宽带速度要快几倍,可以实现名副其实的移动宽带。
图22 :3G技术的应用
3)4G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rd-Generation,简称4G),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的技术。同时,4G通信是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
(1)4G技术的特点
通信速度更快。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上传的速度能达到20Mbps,可以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① 通信更加灵活。4G通信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信,更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
② 兼容性能更平滑。4G可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
③ 使用效率更高。可以让更多的人使用与以前相同数量的无线频谱做更多的事情,而且速度更快。
④ 通信费用更加便宜。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
(2)4G技术的应用 ① 4G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
利用4G能在语音通话的同时双向传递数据,4G手机可根据环境、时间等因素来适时地提醒手机的主人所需要做的事。② 4G在移动/便携游戏中的应用
4G网络服务的速度优势和终端设备接入所提供的便捷有助于游戏的推广,人们可通过无线网络接受4G信息并传输到游戏设备中。
③ 4G在射频测量技术中的应用
随着射频技术的发展,对于射频测量提出更快速度,更高精度的要求。4G网络拥有的高频谱带宽,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射频测量的需求。
④ 其它应用
通过4G网络可以提供更好、更快和更便宜的医疗和应急服务,并在地震灾害等更多的应用中发挥作用。
(3)4G技术的标准
目前包括五个标准:WiMAX、HSPA+、LTE、LTE-Advanced 和WirelessMAN-Advanced。
1.5.8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简称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技术。它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一般来说,物联网开展工作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 标识需要连接的物体,获取物体有用的属性。
② 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③ 将物体的属性等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主要应用:····远程监控智能家居三表远抄家庭远程医疗„移动····移动支付移动票务城市一卡通...商务智慧交通·····城市车辆出入控制交通控制停车付费管理互动式导航...智慧城管·····环境监控市政管理远程路灯控制桥梁、河流监控...图23 :物联网在智慧城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都昌县的重要标志。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使变为真正拥有智慧的。
1.5.9 ZigBee技术
ZigBee协议也称为IEEE 802.15.4标准,它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无线个域网(Low Rate-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LR-WPAN),不仅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速率、低复杂度的特点;而且具有可靠性高、组网简单、灵活的优势。在短距离无线控制、监测、数据传输领域通用的技术。Zigbee是一个由可多到65000个无线数传模块组成的一个无线数传网络平台,每个网络节点间的距离可以从标准的75米,到扩展后的几百米,甚至几公里,并且节点间能相互通讯,它可工作在800MHz、900MHz、3.4GHz,数据率分别可达20kbps、40kbps、250kbps,特别适合于照明控制、环境控制、自动读表系统、各类窗帘控制、烟雾传感器、医疗监控系统、大型空调系统、机顶盒、万能遥控器、暖气控制、家庭安防、工业和楼宇自动等方面,如下图所示。
图24 :Zigbee技术拓扑图
1.5.10 海量数据挖掘处理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现有的城交通管理业务操作处理系统是由一些分散的、独立的、异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组成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城交通管理所需要的各种各样信息,由于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与分析方法,这些大量的信息成为“数据的海洋”而难以支撑现代城交通管理的分析需求,更谈不上智能。而在ITS中,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响应国家ITS体系结构中系统整合思想,集成这些分散、独立、异构的城交通管理业务操作处理系统,提出大容量公路管理数据的有效管理方法,利用数据资源,充分挖掘信息潜力,提高公路管理水平与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针对交通数据呈现的海量异构性等特点,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数据挖掘算法。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等)是动态、可伸缩、被虚拟化的,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具体表现在:云计算的动态和可伸缩的计算能力为高效海量数据挖掘带来可能性;云计算环境下大众参与的群体智能为研究集群体智慧的新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提供了环境;云计算的服务化特征使面向大众的数据挖掘成为可能。同时,云计算发展也离不开数据挖掘的支持,以搜索为例,基于云计算的搜索包括网页存储、搜索处理和前端交互三大部分。数据挖掘在这几部分中都有广泛应用,例如网页存储中网页去重、搜索处理中网页排序和前端交互中的查询建议,其中每部分都需要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因此,云计算为海量和复杂数据对象的数据挖掘提供了基础设施,为网络环境下面向大众的数据挖掘服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数据挖掘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性课题。
云计算数据挖掘服务主要有四个层次:底层为组成数据挖掘算法的基本步骤;第二层为单独的数据挖掘服务,例如分类、聚类等;第三层为分布式的数据挖掘模式,例如并行分类、聚合式机器学习等;第四层为之前三层元素构成的完整的数据挖掘应用。在此设计基础上,他们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开放服务框架,并开发了一系列的数据挖掘服务系统,例如Weka4WS、Knowledge Grid、Mobile Data Mining Services、Mining@home等,用户可以利用图形界面定义自己的数据挖掘工作流,然后在平台上执行。
此外,商业智能领域的各大公司也提供面向企业的大规模数据挖掘服务,例如微策略、IBM、Oracle等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服务平台。
1.5.11 高效视频编码技术
面向视频监控智能识别的需要、适合监控特点的高效率视频编码方法研究,在保证识别精度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编码效率,大幅度降低传输和存储成本,并进行编解码软硬件开发和实现; 1.5.12 智能监控云平台技术
面向大规模联网监控应用,综合组织和调度计算、通信和存储资源,建立城域和广域监控云平台,支撑快速追踪等智能化应用。
1.5.13 海量视频存储需求
都昌县智慧安防体系中视频监控系统一般具有监控点多,摄像头数量多,保存时间长,监控数据的保存时间为30天。因此视频监控系统存储必须支持大容量,且容量具有高扩展性,满足长时间大容量视频图像存储的需求。
本系统在公安局、区县公安局、派出所等视频图像中心或视频图像信息前端汇聚平台,根据视频图像信息前端汇聚情况,配备视频图像信息存储设备,对其汇聚的视频图像信息资源进行录像;其他单位或个人,按照“谁建设,谁存储”的原则,配备视频图像信息存储设备,对其自建的视频图像信息资源进行录像。
视频信息存储技术标准:
1)每路视频图像信息的录像回放分辨率应不低于D1格式(704×576像素)。2)采用标准MPEG-
2、H.264格式进行编码,并能由VLC解码。3)保证以D1(720*576)的图像分辨率30天以上不间断存储。
4)对录像检索快速,具有完整的检索条件。支持多用户同时回放同一录像,对基于对象的智能检索有一定的扩展能力。
5)具有用户交友好的互界面,并可以剪取播放。具有按文件、按时间段下载录像的功能;
6)存储时间同步。数字图像存储设备应支持NTP。模拟图像存储设备的标定时间与北京标准时间的随机误差应≤10秒。7)具有根据时间、容量等条件实现自动清盘盘策略。8)提供可供二次开发的计算机软件SDK包和接口函数
9)当上级监控监控中心“宕机”时,下级监控中心具备5天的监时应及存储功能。当上级监控中心存储恢复正常后,存储自动转入上级监控中心存储,
第二篇:智慧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
2011.7
第一章 概述
**位于中国省的中部,**市政府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坚持走“创新引领特色发展、重点支撑、赶超跨越”之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初步形成了机电、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和风电、光伏、创新孵化产业链,成功打造了国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优势,历史人文与科技环境、农业、工业及服务的发展基础、自主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动力等,但为了体现出**在长株潭城市群里独特的地位与作用、需要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需要引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高新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加快**城市的在中部的崛起。
要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智慧城市,需要同有国际化背景的公司合作,这不仅能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而且其成功的经验,能够节约大量的财力和时间,多快好省建设成为全国示范作用的智慧城市。
戴尔在国内外有众多行业顶尖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在城市管理、政策咨询、能源管理、交通管理、城市应急事件处理、环保低碳事业、污水处理、信息化咨询与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提供业界领先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戴尔深信,多厂商合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而一个有能力的协调、组织者承上启下、统筹全局,将是催化这一模式成功实现的关键。戴尔在智慧**建设上具有强有力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希望能把全球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教训引入智慧**的设计、建设之中。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及原则
1、**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以及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市政府
抓住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两化融合实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提出将**作为湖南省“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电子感应芯片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布局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产品生成,形成智慧城市相关的新产业群发展任务。将在全国率先建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更透彻感悟、全方位联通、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
**市政府希望在城市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上突破,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慧互联**,让**的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交通、健康保障、物流、商业、能源与用电、大城管、安居服务、文化服务、制造等方面进行全面智慧化建设,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性城市;实现基于资源实时状态的优化配置,有效提升资源产出效率;提高城市资源在区域间和运营机构间的利用广度,促使城市资源向公众和企业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增进资源的利用深度,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使用的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建立更为优化和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大幅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形成智慧生态城市圈,**智慧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城市运营、公共服务等十一项智慧应用体系领域将开展试点,1.1智慧政府应用体系
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城市应急快捷化,城乡规划可视化,市政管理精细化的建设目标。1.2智慧产业应用体系
利用智慧的信息化技术推动**市的生产力,提升**市在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区位优势,优化经济体系和经济增长方式,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1.3智慧医疗应用体系
建立以患者为本的智慧医疗体系,利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落实“新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整个环节里实施协同和整合,从而建立高效透明、惠民可及的医疗体系。1.4智慧交通体系
在主要交通节点实施交通流控制,电视监控和交通诱导,均衡全市交通流,建设交通信息互动发布平台,向社会提供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和出行建议,为市场提供点到点服务,优化交通状况。1.5智慧教育应用体系
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充分运用宽带、无线、海量存储等技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电子娱乐、数字图书馆等发展,提升**文化品牌。1.6
智慧环境应用体系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产环境监测中,重点推进水资源、地下管网监测和森林生态安全监测试点示范。1.7
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
贯彻惠民政策,合成行业应用,提供智慧的现代服务。1.8
智慧城市管理应用体系
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构。1.9
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以建设智慧旅游体系为契机,开发**地理“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智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1.10 智慧能源应用体系
以“清洁能源”体系带动能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环保,从而使**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1.11 智慧园区体系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增强园区软实力,2、**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2.1 “伟人故乡,红色圣地”
**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著名军事家彭德怀、黄公略陈赓、谭政的故乡,也是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故乡。在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中要以“伟人故里,将军之乡”为智慧城市灵魂。旅游、交通、建筑、文化宣传、公共设施等都要围绕着这一“红色灵魂”而展开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技术,力争把**建设成具有“伟人故里”人文内蕴的智慧城市。2.2 “青山绿水、生态宜居”
**市绿色山水资源非常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森林蓄积量达到664万立方米。**境内河流有涟水、涓水,人工河韶山灌区总干渠、南北干渠等,还有水府庙水库。在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中要以“山头以绿留之,低处以水蓄之”的尊重自然山水原则和“多留原生植被、逐步补植提升、改造现有水体、改善气候环境”的人工适度干预办法,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在**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道路规划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建设中要树立保护绿色生态,水质资源为前提,将**打造成青山绿水,生态宜居的城市。2.3 “信息透明、全民参与”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全民参与,智慧城市的设计与建设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切身利益,政府要利用媒体工具加强**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到市政府领导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并自由参与表达观点,鼓励市民参与进来,一起对自己的政府进行负责,群策群力的建设好**智慧城市。
政府应当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利用智慧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让市长和普通市民连接在一起,市民可以在线看到当前各项公共事务的处理状态,了解问题点在哪里,出谋划策;市长可以通过智慧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看到下属是怎样处理问题,问题处理的程度及困难所在知道政府在忙于什么项目。市长通过信息化平台还可以看到市民有什么想法,可在第一时间与市民进行沟通。
2.4 “低碳环保、持续发展”
由政府引导**企业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的重点领域转移。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之中,融入“两型社会”建设和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统一的原则,加快**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5 “平安**、协同合作”
智慧**城市管理要求对整个**市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的管理,建立智慧治安监控体系、智慧灾难预警体系、智慧应急体系、智慧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智慧疫情预警体系、智慧安保等系统的信息化。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及智能化。建立起高效、廉洁的**市政府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坚持严管、严治、严罚,严肃查处城市建设管理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打造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同时,也通过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强城市管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在城管、执法、公安、建设、交通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区、街道、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社区群众共同管理城市的积极性。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人文**、生态**、宜居**、宜商**”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设计、逐步实施,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市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各种关系,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时应当立足**特点,发挥**特长,形成**特色。以以下建设重点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大力加强**物联网的建设,利用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推进传感器全面部署,扩大包括RFID感知、位置感知、视频感知网络方面、环境感知网络等感知监控网络覆盖范围。
支持网络运营商建设3G、DTMB、CMMB作为“无线**”主体网络,全面实现无线互联网在**室外全覆盖和室内深度覆盖;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统筹规划和管理三网信息网络资源,以超算中心为基础,建设统一的城市级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通过高速网络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云计算服务,方便实现硬件资源统一部署与维护;
建立全面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标准统一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和集中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管理平台,预防和管理信息安全风险,提供实时全面保障
2、智慧电子政务
3、发展新低碳环保经济
3.1 树立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由政府引导**企业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的重点领域转移。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之中,融入“两型社会”建设和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统一的原则,加快**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途径,未来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实现低碳发展;其次,调整能源结构。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必须加快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加快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结构转变,通过化石能源内部和外部结构调整,有效减缓碳排放增长速度,促使我国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方向发展;
再次,调整技术结构。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建立绿色科技支撑体系,尤其要加快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相关技术,争取克服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大幅度降低成本;最后,大力提高能效。提高能效被认为是煤炭、天然气、核能和再生燃料之外的第五种发电“燃料”,更高的能效意味着可以减少2/3的温室气体排放。3.2 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
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加快低碳经济立法,依法推进低碳经济。以法律形式保障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
加大低碳投入力度,推进低碳快速发展。要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信贷担保等手段,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有必要从减排角度对财经政策进行整合,探索设定“碳预算”,根据“碳预算”排放目标安排相关财政预算,并尽快开征“碳税”。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努力谋取竞争优势。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4、打造生态环保城市
4.1 进行水环境保护
进行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的建设,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格监测主要河流水质及主要湖泊综合污染指数。4.2 对大气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保持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去除率符合国家生态城市标准。提高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及城市气化率。增强天然气的使用率。在中心城区实现了禁止三轮摩托车。提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均排放值。4.3 控制噪声污染
严格治理工业噪声,严格监管服务业、施工、交通等类噪声污染,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始终保持在56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符合标准 4.4 提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能力
建造无害卫生填埋场,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造危险废物无害化焚烧
场,实行中心城区医疗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降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4.5 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与生态保护
编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规划,进行示范项目建设。杜绝了无序开发建设现象,良好保持远城区湖泊、河流总体水质。4.6 进行绿色生态建设
加大城区绿化覆盖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了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加强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加强重点防护林工程、长防林的建设,草地保护工作;
4.7 加强低碳建筑的发展
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4.8 建立生态示范基地
建立优质粮、油、林、果、茶特色产品绿色农业区;建立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区。建设多功能生态农业区、特种水产品养殖区、“区、特、优”高效农业园及水产生态科技园。4.9 建设生态旅游带
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沉湖、自然景观。加强对珍稀动物及珍稀植物的保护:对些珍稀动植物进行研究,并划定有自然保护区。
4.10 进行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在**水源地区安装摄像机、COD水质传感器、氨氮水质传感器、烟气分析仪、数据采集传输仪、流量计、设施运行记录仪、采集传输仪等传感监控设备。监控中心通过监控网络进行远程水源的监控分析,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趋势预测和超标报警。通过对废水的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并把采集到的合法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对污水招标排放的监测点自动报警,并通过网络或短信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5、智慧医疗
利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高效透明、惠民可及的智慧医疗体系,重点建设医疗急救系统、远程挂号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化图文体检诊断查询系统、数字远程医疗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逐步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院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卫生医疗信息服务一体化,提高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水平。通过“智慧医疗”的建设,争取5年内**市民人人享有“电子病历”,避免重复诊断,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智慧医疗体系。
6、新农村布局规划与实施
建设具有**特色的“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农村。远城区逐步实施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生产生活服务和社会事务向新型社区集中。以主城为中心,以发展轴线为骨架,向外围依次形成新城建设发展圈、农业生产圈、生态维育圈三个圈层。6.1 新城建设发展圈
最临近主城区,是未来**城市化主要推进地区,是远城区产业、人口主要集聚区,将建成设施完善的城市型社区,农业产业以科技、观光和体验农业为主。
6.2农业产业发展圈
是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将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
6.3 生态维育圈
是需要永久性禁止或限制开发的地区,是**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区,主要由风景区、湿地保护区、生态绿楔和生态绿环构成。在这个圈内,所有开发建设必须经过严格审批避免区域性的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向此延伸,逐步减少人口规模。
7、智慧城市管理系统
7.1 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管理对象进行万米单元网格城市部件、事件等数字化管理。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细化管理行为,打破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形成包括巡查、上报、处理、监督、考核等一整套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7.2 建立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城市的管理关键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处理,在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加快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三网融合技术,将整个**市各部门信息平台进行整合与资源共享,通过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整个城市进行综合管理。
7.3 建立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
引入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流技术,建设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今后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的共享资源,并且支持通过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的标准接口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整合。同时在总管处现有GIS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一套城管局内部统一、共享的GIS系统,不仅用于城市管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也向各业务室开放接口,供其在业务系统建设中调用。
7.4 建设统一的监控平台
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各种监控数据,建设城市管理局统一的监控平台,满足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的监控需要。先期的建设主要考虑现有资源的整合,后期随着各业务处室的业务系统的建设,应考虑逐步的拓展自有视频监控的布点。配合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资源共享的角度统筹考虑,逐步拓展监控手段与监控点的设置,信号统一接入到监控平台,共享给需要的业务处室使用,同时在指挥平台中开展统一的指挥调度。7.5 建设统一的指挥平台
在GIS系统和监控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平台,业务上先针对城市防汛和扫雪指挥两部分,功能上应包含信息采集、资源管理、预案管理、会商决策、事件处理、信息发布、结果追踪等。要求满足城市管理局在指挥、决策方面的需要,并支持市局有关处室、区县城管局及其他部门登陆系统参与会商或接受指令。
7.6 建设统一的考核平台
在原数字城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定制的千分制考核办法,建设统一的考核平台,用于在整个“大城管“体系中对各处室、各区县进行考核。该平台由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负责建设,技术上应符合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的要求,使用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并根据全局监控、指挥、管理上的需求,提供移动监控数据、考核数据等信息。
8、智慧城市一卡通系统
“城市一卡通”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支付手段的日益成熟而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将城市公用事业各个行业统一起来,采用一致的付费方式。
“城市一卡通”具有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功能优势,能够促进金融、交通、通信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打破行业壁垒,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以IC卡作为信息的载体和接口,通过向市民发行用于城市生活的IC卡,建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便民利民,“城市一卡通”具有刺激消费并实现市民4A生活,可及时、准确、完整地采集分析各行业数据,便于及时掌握市场经营动态。将市民的生活信息和消费信息,通过使用IC卡进行数字化记录,反映到城市的相关的信息系统中,为城市信息的综合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与分析。有了这些信息,辅以其他手段,如:查询、统计,间接测算、决策分析等,为城市中的个人消费、企业经营提供了多方面有力的分析基础和指导依据,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一卡通的行业应用
公共交通收费:公交、地铁、轻轨、轮渡、出租等收费; 公用事业收费:水、电、气、有线电视、电信收费;
金融应用:圈存、消费、取现、圈提; 旅游消费:代替门票、旅游积分; 医疗:治疗收费;
社保:五险管理、医保待遇、养老待遇; 加油、加气:油气收费、税控管理。
9、智慧交通
9.1车载交通信息系统
为车辆使用者提供线路上的有用信息,通过过往车辆的速度及位置来收集、分析及预测旅行时间,通过各种平台获得不断更新的交通信息,如交通管理中心、互联网、车载设备及个人手持设备等,这个系统包括以下模块: 9.1.1出行信息系统
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电视、广播及接收终端提供交通全程信息服务,将各种交通形式的旅行计划与订票信息相结合,利用公交时刻表及道路历史信息资料为每位出行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方案,用户可以从中选择最适宜的计划安排,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出行者可以随时根据时刻表订票,可以通过主干线上的摄像机实时查询到道路交通实际运行情况。9.1.2 可变信息系统
在各交通要道旁安装电子信息显示牌提供交通诱导信息,如交通状况、停车、公共交通及环境等,一般在主要干道上每隔15公里就安装一处可变的电子信息屏,一旦发生交通堵塞,道路监控信息系统可以在10秒内将堵塞信息发布在电子信息牌上,提示来往的车辆减速或改道。9.2道路管理及控制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道路控制管理中心平台、交通信号自适应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及交通巡逻车信息系统。9.2.1 道路控制管理中心平台
在GIS平台的基础上,综合集成指挥调度系统,无线通信系统、警车卫星定位系统、道路监控系统、122接警处及交通组织管理系统,具有道路监控、道路
信息采集及处理、指挥调度、控制管理等功能。9.2.2 交通信号自适应系统
是一种对交通信号网进行实时协调控制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交通流量优化信号灯的控制,在公交优先的情况下,对延迟的公交车提供绿灯,使其快速通过,然后调度垂直线路的绿灯时间,使其恢复原来的状态。9.2.3 电子收费系统
以车辆地位系统为基础,利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和车辆与收费站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进行车辆自动识别和有关收费数据的交换,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收费数据处理,实现不停车全自动电子收费。9.2.4 交通巡逻车信息系统
此系统应用于在道路上进行巡逻的交通稽查车辆,通过巡逻车的摄像头可以发现道路上不符合交通安全法规的车辆,及时进行稽查核对,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人民的财产安全。9.3道路监控系统
在交通路口安装摄像机,采集城市道路口的实时交通流量、速度、通畅度等视频信号,监控活动在交通路口周围一定范围的车辆,通过对其拍摄的车辆与其他道路交通信息对比,及对车辆及其他车牌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处理,实现对交通违章车辆、肇事车辆及嫌疑车辆的查控与处置,遏制并打击违规违法活动,消除各种隐患。
9.4 自动车牌识别系统 9.5 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9.6 智慧公交调度系统
10、智慧工业园
**市有国家级工业园,有高新工业园,德国工业园,九华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7家工业园,在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电器、等重点制造行 13
业,信息化辅助设计和制造等方面具有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实力。**市政府提出进一步提升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增强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通过综合主题园区和虚拟园区的的优良创新环境,为企业做宣传推广,消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并提供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支撑。最终让园区和企业实现共赢要求与构思。
按照**市政府对高新科技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新兴服务需求,戴尔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市“智慧产业园区”。10.1 虚拟园区
虚拟园区以一张园区地图为展现基础,这一地图首先可以为虚拟园区用户展现整个园区的全貌,并且将园区管委会、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园区中各个企业的主题信息及相关负责人员的信息巧妙嵌入其中。为了增强在虚拟园区查询信息的便捷性,所有信息都将以Web2.0的形式体现出来,所有用户都拥有一个统一的入口。用户可以在这张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地图上,非常直观的通过导航完成各种操作。虚拟园区提供了多种灵活、直观的技术及业务的功能。在业务上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务公开 公众服务 企业服务 招商服务 10.2 主题园区
主题园区将把园区内部政府、园区内企业以及园区外专家和主题参与者、乃至园区企业客户等各种角色组成一个创新社区,为他们共同营造一个统一的创新平台。在这一平台之上,所有创新参与者可以完成从创新整理、孵化、测试的整个流程。主题园区创新平台将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构建,并作为开放式服务提供给园区内外的各个企业、行业协会、地区政府所使用。这种开放式的做法将使主题园区创新平台能够汇集来自各方的专业意见,从而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新产品、新创意、新服务的一个重要源泉。10.3 政务联动云
政务联动云的目标是要彻底打破科技园区中原有的OA系统孤岛,为园区内的社会公众、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而政务联动云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各个流程环节之间彻底打通,让各类业务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顺次流动起来,真正让园区各部门实现有机、高效的协调工作。
政务联动云提供了如下的基本服务: 政务联动门户 园区政务服务平台 政务联动办公平台 政务知识互助 团队协作管理 政务联动内容库 政务应急联动服务 即时通讯、Web会议 10.4 企业管理云
企业管理云是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构建,专门为开发区中的众多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企业工具和服务的一个业务平台。由开发区管委会出资出力,在内部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提供一个模板化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管理型应用工具,例如信息通讯、流程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企业数据分析、文档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因为园区管理方的特殊地位,企业用户无需担心这一管理公共平台的安全性。在具体应用上,企业通过可以自主选择其适用的应用种类。同时,因为用户数量为数众多,园区管理方构建这一平台的成本可以由大幅摊低,同时作为园区特色服务之一吸引到更多的优质企业入驻。10.5 新能源产业体系
新能源产业是**重点打造的四大战略性产业之一,也是国家、省、市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充分发挥**目前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形成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产业集群;运用各种智慧技术、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强化能源利用管理,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消
费结构,实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智慧电能建设,加快智慧技术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用电服务等环节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以超高压电网为基础骨干网架的电网建设,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推行各类可再生新能源统一入网管理和分布式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形成更可控、更高效、更安全的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智慧型能源消费方式,逐步建立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
11、智慧物流
**市提出打造出几个上百亿元的物流园区,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将重点推进九华现代工业物流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西商贸物流园和易俗河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戴尔公司根据当前**市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现状,提出打造智慧物流体系。通过宽带网络、呼叫中心、GSM/WCDMA无线通讯网络等媒介,通过电脑终端浏览器、智能手机、定制车载终端,实现物流信息的最大共享,在网络覆盖下随时随地实现物流企业各项工作的移动化;对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实时的监控。从根本上降低物流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11.1 重点功能-物流信息共享
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可以实时获得货物信息和车辆信息,并通过综合查询,自动匹配,智能推送等方式,使得零散物流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同时客户端软件本身还是一个广告推送、企业展示的平台。11.2 重点功能-智能调度
实时定位:用鼠标点击地图上的任何一辆车(图标),都会显示出当前所指车辆的详细信息如车牌号、行驶速度、方向、有无异常、具体所在位置等车辆行驶实时信息让您一目了然。
轨迹回放:可回放车辆的行驶历史轨迹,包括行驶路线、行驶速度、行驶时间在地图上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11.3 重点功能-安全保障
紧急报警:当司机遇到紧急情况,按下车载终端上的报警按钮,监控中心会第一
时间了解到该车辆状态信息,并可以启用摄像功能或监听功能了解当前情况,采取相应设施保障司机及车辆的安全。11.4 重点功能-远程支持
呼叫中心:对不熟悉互联网或不方便使用宽带的客户提供人工服务、自动服务及留言服务,通过语音接入方式,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和咨询,客户关怀以及客户投诉等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为司机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救援支持。通过车载终端的一键呼叫功能,保障人身和车辆财产安全。
远程诊断:可以借助与车辆定位系统的链接,获取车辆个电子部件和传感器上报的工况信息,无线传输到维修机构(如修理厂和4S店),进行远程的车况检测、故障定位、维护建议、检修指导,保证车辆安全行驶。11.5 扩展应用—贵重物品的全球跟踪
在贵重物品的运输中,客户往往希望实时的监控到自己的物品,当前在什么位置。可以为客户的贵重品安装GPS定位系统,通过网络将当前的坐标信息及时的反馈到平台上,客户在登陆平台后就可24小时监控物品当前的位置。通过物流企业的流程管理既可知道物品处于流程的哪一个环节。这样可以满足部分客户对货物安全问题的要求。11.6 扩展应用—路径优化
可通过线路优化、配送管理等功能根据每日订单生成配送计划。通过这个规划过程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配送车本大大降低。11.7 扩展应用—运输监测
可通过将货舱内温度、湿度检测设备,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设备接入联通网络,通过短信,数据、视频等方式将货仓内的情况间隔反馈。并远程设置相关设备的参数,达到远程管理的效果。既节省了人力检测的成本,同时保证了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
12、智慧旅游
将旅游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红色旅游信
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
12.1 建立智慧旅游示范工程
针对**市景区各级旅游目的地开展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评选示范。示范重点包括:
以云计算等技术平台为核心,实现旅游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建设、按需服务。聚合IT资源与存储、计算能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虚拟资源池,结合供应链、企业资源管理、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为旅游企业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中小型旅游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
以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为基础,以旅游一卡通、智能移动设备为服务终端节点,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旅游资源网上营销、旅游产品代理分销、电子支付与认证、资讯导游服务提供和投诉建议受理反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结合物联网、3G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位置服务、智能导览等现代科技旅游服务体验,带动娱乐、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推动旅游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12.2 积极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优化旅游电子商务环境
以激发企业利用信息化进行综合创新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目标,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引导在线预订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手段,提高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深入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
支持旅游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在线预定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鼓励专业性技术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人才和集约化平台为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网络业务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企业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模式,为各类旅游企业提供从IT资源服务到IT应用服
务的按需使用能力。针对各类旅游市场主体的业务特征,依据旅游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从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含信息的应用规范)和用户规范等方面,研究和制订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并纳入景区、酒店宾馆、旅行社的评星评级体系。 鼓励线上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
加大对旅游在线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引导在线服务企业发挥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优势,在线上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多产品、个性化地组合和预订服务,在线下以信息共享带动地面旅游服务资源的整合与业务协同,促进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充分结合,构建覆盖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的服务价值链,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传统旅游企业和在线服务企业整合各自的优势服务资源,以合作、合资等形式,形成“线上预订”与“线下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快“走出去”步伐,联手开拓国际市场。
建立健全旅游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和技术标准
健全电子认证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电子认证基础设施,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制定旅游电子合同规范,建立旅游产品安全电子合同系统,明确数字签名、电子商务凭证等的法律法规,保障旅游电子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公平性、安全性,建立电子合同在线公证平台,维护交易双方的权益;增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与金融系统的对接,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在旅游市场的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旅游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 加快旅游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协调与联合,建立以企业属地管理为基础,全国数据统一、分级授权管理的旅游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旅游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旅游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发展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建立科学、合理、权威的旅游企业信用评估标准,实现客观、公正的旅游企业诚信评估,并逐步实现信用级别与旅游企业等级评定直接挂钩,引导市场消费选择。
第三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探讨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探讨
0 前言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都在进行着智慧城市的实践,然而,现有的所谓智慧城市,都只是在城市内建设的某些智慧应用,如智慧教育、智能交通等,或者只在市内实现局部的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这些应用只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或应用穿透,距离全方位的智慧城市最多只能算作初级阶段。要想实现不同智慧应用的协同和穿透,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顶层设计作为指引。试想一下,在一个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来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数据烟囱等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涵盖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执法,智慧环卫,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视频,智慧社区,智慧建筑,智慧民生。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指明了方向。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方案要突出为人服务,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要明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准确可靠以及同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法规标准等的具体措施;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并且要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要让老百姓能够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变化。建设智慧城市,一定要做合理的顶层设计,要具有连续性,并可以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补充修正,但不要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智慧城市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逐步去实施。
智慧城市强调的更多的是在建设当中的资源共享,尤其是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共用。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城市不是一个纯信息化的工程,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相关联,这种关联涉及多系统协同关联,而不仅仅是某个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关联,因此,需要一个从上至下的规划。只有在这个规划下,智慧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从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宗旨
从最新出台的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例如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来看,国外智慧城市的主要宗旨,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使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高效利用资源,实现成本和能源节约;改进服务交付,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而在我国,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应该更加丰富。通过调研汇总,我们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除了国外考虑的城市生活智能、低碳环保外,还重点考虑了促进政务能力的提升、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中国智慧城市的宗旨——“强政、兴业、惠民”。
在强政方面,鉴于我国的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智慧城市能否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成为政府建设愿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一个充分信息化的政府在认知和管理水平上也更有能力推动智慧城市本身的建设。兴业方面,住建部副部长的讲话有一定代表性:“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我国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此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就是说,要完成一项复杂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对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都还在尝试阶段,尚无发现一套成熟的顶层设计出现。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是一个城市战略层面的蓝图设计,是从全方位的视角,进行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力争达到网络、技术、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统筹、协调,以便顺利地将智慧城市向前推进,增加城市发展的红利。
运营中心是智慧城市心脏,有助于城市做好顶层设计。
其实,地方政府对顶层规划的理解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目前,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一些城市对顶层规划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做了顶层规划,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或主体部门对城市进行深入地了解。二是重视硬件,对软件不够重视。尤其是,在顶层规划上,对整体数据的获取、加工和集成、挖掘和分析、应用等认识还不够深入。三是,技术层面考虑得多一些,对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认识还不够深入。
实际上,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全过程。若对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不够重视,很可能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很多项目无法持续运行,比如跨部门的数据共享,若没有很好的运行机制作支撑进行流程再造,很可能会使项目停滞不前,数据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另外,政府投资模式的创新也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纳入顶层设计中。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做好组织实施。建议智慧城市主管领导牵头,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SCOC),并任命智慧城市首席运营官。智慧城市首席运营官全面负责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办公室的工作,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办公室下设“城市IT运维中心”、“大数据中心”、“城市运行监控与指挥中心”和“智慧服务中心”。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是智慧城市的心脏,职能是参与和审核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审核各行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框架、任务、运营管理机制等;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负责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城市运行的集中监控。更重要的是促进面向社会的大数据开放应用。
“智慧服务中心”则包含面向公众生活的智慧服务平台、开放给企业的应用服务平台、政企合作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及运营公司。智慧服务中心将促进政府治理模式从管理走向服务,传统的政府IT信息化架构将被“云-端”互动的智慧城市所取代。
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a)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营造和谐发展氛围。b)以云平台为统领,牵引分布式智慧应用。c)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智慧城市根基。d)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数据穿透和挖掘。
2.1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智慧城市的创建首先需要从城市的体制机制层面提供根本的保障,只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又好又快地建设智慧城市,才能营造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智慧城市的发展环境主要包括适当的规范体系和评估体系、良好的信息安全体系以及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2.1.1 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概述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征程,它涉及到政府的相关部门,涉及到移动、联通、电信及广电等运营商,还涉及到国内外大量的硬件设备供应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各种系统集成商以及相关的代维、渠道合作伙伴等等。在这个庞杂的生态环境里(如图1),各个合作伙伴都有不同的诉求或利益,如何统筹、协调管理好相关的合作伙伴,使智慧城市的打造能够有序进行,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应该负起这个责任。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现实状况是,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包括发改委、经信委或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项目。由于缺乏统一的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体的缺失。因此在机制方面,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政府要指定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市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网络、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协同并进,营造良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2.1.2 规范体系和评估体系
规范体系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实现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的基础,只有统一的且兼容性良好的规范体系作为标准,如良好兼容性的接口标准、统一的目录体系等,才能在各个智慧应用系统之上基于云平台搭建资源共享与交换中心,促进不同部门或行业之间的信息和应用穿透,推动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规范体系由总体标准和管理规范组成。总体标准包括术语框架和法律法规;管理规范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规范和软件项目管理规范等。智慧城市规范体系的制订,要依照《规范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16-2009)中的有关规定,注重总体的分类合理和结构科学。既要注重与现行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相互衔接,又要充分考虑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不断发展对标准提出的更新、扩展和延伸的要求。
另外,评估或考评体系也是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部分。评估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测评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目标实现度以及所产生的延伸效应。评估维度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组织提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等方面。目前不少城市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
2.1.3 信息安全体系
智慧城市实现了各行各业各类数据资源的集中和充分共享,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的风险,因此必须树立安全为本的观念,设立信息安全体系,设置信息安全的机构和队伍,充分考虑可能受到的干扰和攻击等因素,寻找智慧城市系统的安全参数和平衡点,实现对信息安全管理和应用。
信息安全体系应该以信息安全策略来统领(如图2)。以信息安全制度作保障,利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作为支撑,例如设置信息加固和容灾系统,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2.2 以云平台为统领,牵引分布式智慧应用
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不完全统一,每个城市根据自己情况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其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基础能力层、服务框架层和业务运营层,如图3。
a)感知层:主要利用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上设置传感器或监控器,组成感知网,采集城市基础数据,激活现有城市部件和生产生活功能部件。
b)基础能力层:主要采用云计算技术,设置云平台,通过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等提供基础支撑能力,为上层服务提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另外,感知层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有线、无线的网络资源池向云平台传送。
c)服务框架层:为相关应用提供最小服务颗粒,如支付服务、位置服务、终端服务等。通过标准服务接口,实现服务能力组装,同时为开发者提供开发环境和相应的服务支持。
d)业务运营层:包括民生、产业、政务、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业务部署,实现智慧应用及业务展现。本层的各个智慧应用子系统一般分布设置于城市的各个行业或部门。
从上述的总体架构可知,智慧城市的打造需要设置统一的、强有力的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等,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这些资源池最好的实现方法就是云平台。云平台存储城市运行中方方面面的海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归类、分析,同时为上层各种智慧应用提供快速、专家式的响应。智慧城市要需要以云平台作为统领,相关的智慧应用如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食品安全、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应用可在业务运营层面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分步分批建设,设置在云平台下。通过这样的分层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系统框架。
2.3 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智慧城市根基
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主要指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需要感知城市每个角落发生的事件或状况,并且需要及时将这些感知的信息传送到云平台,这就需要以遍布城市的有线、无线网络基础设施为依托。智慧城市涉及的基础设施主要有:
a)感知基础设施:主要指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视频和移动终端等手段,采集城市基础数据,为智慧城市提供智能化、泛在化的信息感知。
b)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指目前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运营商建设的“无线城市”、“城市光网”、“三网融合”等的网络设施,包括3G、LTE、Wi-Fi、超宽带等网络或技术,形成固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
c)云平台基础设施:主要指城市的云计算中心、IDC数据中心以及政府、行业的云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计算、分析和存储能力。
只有这些有线、无线基础设施对城市实现了良好的覆盖和通达,智慧城市才能具备感知城市的基础。
2.4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数据穿透和挖掘
智慧城市的打造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几乎囊括了目前出现的所有先进通信、信息新技术或应用。而其关键主要有四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各种技术或应用描述如表1。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新的信息技术还会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将从不同角度丰富我们的智慧城市。结束语
以上主要从4个方面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进行了总体的探讨,对于每个城市来说,应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顶层设计方法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另外,为了更好实现智慧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应积极开展宣传或培训,提升市民感知性,营造智慧城市氛围,例如积极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充分盘点总结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降低智慧应用的学习门槛,帮助市民更多地了解、体验和参与到智慧城市实践中来。多形式、多渠道长期性征集各方建议,提升互动性,激发民众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气氛。通过普及让市民们对智慧城市的生活产生向往,在使用中老百姓才会提出更多的需求,使得智慧城市真正服务于市民,呼应社会对智慧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真正使人民共享智慧城市的成果。
第四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在智慧城市建设阶段,信息化顶层设计正蔚然成风
智慧北京:2012年,北京市分政府主导领域、市场主导领域,从市级、部门、区(县)三个层面,分18个方
面,全面推进“智慧北京”顶层设计。
智慧武汉:2011年,武汉市投入1000万,全球招标,开展10个重点领域的顶层设计。智慧广州:2012年,广州市开展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行体系顶层设计。智慧闵行:2011年,上海市投入200万,开展“智慧闵行”基本框架顶层设计。
什么是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通常情况下,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内容包括:在规划的指导下,设计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并规划实现目标架构的路径。系统的总体架构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
常用的顶层设计方法包括:FEA、Togaf、Zachman。
在智慧城市阶段,由于信息系统涉及了政府、企业、市民等多类主体、投资巨大、运营难度大,因此,顶层设计更需要考虑:谁投资、谁建设、谁运营、谁付费等实际问题。
新技术和新经济为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新技术:无线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居民和企业越来越认可电子化的服务方式。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支付新技术的应用,为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服
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经济:收益递增、长尾、六度空间等新经济规律,使原来无法商业运营的服务变得可行。许多传统行业,正在认识到信息化服务领的域潜在、巨大的商业
价值,比以往更愿意开展战略性的投入。因此,需要用全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顶层设计:更全面的视角:系统性、商业化和产业整合
系统性:使用顶层设计方法,以需求为中心,以实现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和统筹建设为目标,综合设计系统的整体功能、信息资源体系、技术支
撑体系,形成指导系统建设总的框架。
商业化:除了技术可行,更关注商业的可行,设计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的模式,使系统成为用户满意、政府,商业上可行的多赢工程。
产业整合:分析产业链结构,分析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成熟度,识别有能力的企业,采用产业链整合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顶层设计的价值
对政府:1.面向未来,统筹布局
– 适应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相互适应,提供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前瞻性的“蓝图”,推动资源的共享与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化的统筹发展。
2.不仅想得全,更能做得好
– 从功能框架、技术框架、投资建设、商业运营、产业支撑等多个角度全局规划,有效保障目标架构的落地,提高组织的协同合作能力,利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优的资源达到最佳实践效果。
3.花小钱、办大事 – 创新信息化的推动方式,发现来自市场的动力,通过机制和模式的设计,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建设,使用少量的政府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投资。
4.市民、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 系统思考市民、企业、政府的诉求,改变政府管理导向的设计思路,提高信息化的绩效,让市民和企业更加认可政府的努力,更享受到智慧城市的舒心与便捷。
对企业:1.发现蓝海,精准定位。
发现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蓝海机会,通过产业价值链分析,确定其战略定位。2.创新模式,明确路径。
帮助企业发现参与智慧城市的新的商业模式,改变单纯的项目模式,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3.借力政府,整合资源。
按照政府引导的方向,包装项目;发现行业合作伙伴,建立协作机制,实现战略切入。
服务内容:
第五篇:河姆渡探讨智慧城市顶层的设计
河姆渡探讨智慧城市顶层的设计
核心提示:智慧城市概念一经推出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城市管理者跃跃欲试,纷纷展开试验性的研究和实践;市民们也备加期待,希望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城市生活,所以怎样建设智慧城市成为了热点话题。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技术和应用的整合,以便建立统一的平台,共享资源和信息,因此顶层设计概念随之浮出水面,对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概念、目的和内容做初步探讨。1 前言
(1)智慧城市的概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给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推陈出新,智慧城市概念就应运而生。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也就是把城市里分散的、孤立的信息化系统、物联网系统整合,提升为一个具有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
(2)智慧城市涵盖内容
智慧城市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的,同时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新产物,它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的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的应用也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务、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能楼宇、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
(3)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涵盖的技术也是多方面的,当如此多样化的技术、系统和应用整合时,要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须从全局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所以我们提出了顶层设计的理念。就是以顶层设计方法来和谐各种关系,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和目标,精确量化城市动态,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低碳高效运行,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2 探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2.1 顶层设计概念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此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1969年,尼克劳斯•沃斯(Niklaus Wirth)提出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的原则进行大型程序的设计。即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自顶向下将复杂问题逐步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分解,直到问题容易地解决。
2.2 顶层设计目的
也就是说,要完成一项复杂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根植于对城市本身的解构和系统性、模型化的重新组合之上,是针对某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整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
2.3 顶层设计内容
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大型复杂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实现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资源上的整合等目标。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整体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业务架构设计、信息架构设计、技术架构设计以及标准体系设计等。
(1)整体需求分析 首先是整体需求分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具有顶层决定性的特点,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所以在顶层设计前期,要充分了解城市现状和整体发展需求,例如信息资源有哪些,要新建哪些,新、旧资源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和利用;城市发展主要的诉求点是什么,像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中就充分的考虑了信息共享来支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事务。
具体来说,是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需求有能够给市民提供一个高质量生活服务的公共安全、健康和教育的组织系统;对于企业和市民的政策、管理的政务系统;为市民和组织提供的安全高效、畅通发达的交通系统;共享信息和沟通的通讯系统;水和能源等公共设施系统。当然还有像旅游、娱乐等服务功能的需求等。
(2)架构设计
其次是架构设计,包括系统架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在架构设计中,应遵循统一的管理和技术标准,统一的目录体系,良好兼容性的接口标准,实现信息共享和应用;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目标的关联性、匹配度和有机的衔接,实现系统各部分互联互通、功能协调、资源共享;架构设计要极具可操作性,通过顶层设计充分实现规划的预期目标,以设计促进实施,进而将业务提升作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智慧城市架构设计必须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在执行层面应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资源目录体系为指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复用。信息系统支撑下的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业务运作状况是通过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和数据反映出来的,智慧城市架构设计应能够指导一是信息分类,二是与业务架构相结合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流,三是数据的采集、存储、转换、发布和传输,四是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等内容。
(3)标准体系设计
第三是标准体系设计,目前,由郭理桥主编的《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已经于2013年7月出版,其中详细阐述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设计和评价标准,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指导。标准体系设计提供了智慧城市的一些标准模块,可以供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所以当一个城市进行顶层设计时,必须以业务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合自己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规划和整合。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提升效能、建设服务型的城市管理,而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推手,所以将这些部门的绩效考核作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检验标准。围绕以公众、企业等服务对象为中心,关注用户收益、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的及时性、响应性和可访问性等的绩效改进。绩效考核是一套绩效评估的标准框架,能够帮助政务部门确保各政务部门从战略高度更好地管理业务,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3 总结
智慧城市最重要的理念,不能以行政区划或者部门利益的观点来建设,满足某一方的利益或者需求,而是要打破行政界限,打破部门壁垒,建设一个公共平台,让大家都能公平的分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因此各自为政、关门建设、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乱建基础设施的情况要运用顶层设计这个环节应尽量避免。
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见下表):首先是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特别是智能识别、移动计算、信息融合、云计算及信息的互通互联等。其次,发展动力要素分析了解不够,如在城市人口、城市资源、城市环境、城市能源、城市交通、城市民生、城市经济等方面。最后是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有待统一。
为了更好实现智慧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应积极开展宣传或培训,提升市民感知性,营造智慧城市氛围,例如积极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充分盘点总结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降低智慧应用的学习门槛,帮助市民更多地了解、体验和参与到智慧城市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