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到巴青——我至亲至爱的第二故乡
初到巴青我至亲至爱的第二故乡
我问何师傅,到巴青还有多远?他笑着说:这可是全西藏距离最近的两个县了。不用一个小时就能到。车到巴青时,我看了一下表,已经是夜里十点钟。何师傅将车开进一个大院落。院子里一片漆黑,只从几个小窗户里还透出点点微弱的烛光。我问师傅:人都睡了,怎么办?何师傅笑笑,说:没问题,将县里管理员喊起来就行了呀。我心想,你何师傅今天在道班上确实是宾至如归,到了县政府还能当贵宾?没想到结果还真是这样。他喊我下了车,亲自带我来到一间小房前,咚、咚、咚就动手敲门。好半天,屋里面传出一声很不耐烦的声音:米聂察,吉个?(人睡了,干啥?)何师傅用他那汉藏合壁的巴青话高声回答道:阿养护段老何应(我是养护段老何)!。就是这一声老何应,还真有点像现如今电视剧里面圣旨到那一声喊差不多,屋里立即传出一阵悉索声,烛光亮了,门也立即开了,一个中年男子赤着双脚,弯腰仰头,双手手心向上,一双睡意朦胧的眼睛望着何师傅,用藏语的敬语连声说:哟!师傅拉恰拍揽群,亚拍学,亚拍学(师傅光临。请进,请进。)我跟着何师傅进到屋里,管理员就连忙动手捅牛粪火炉子准备生火。何师傅说:伦珠拉别忙了。这位是我的好朋友老王,分到你们县来工作的。你赶快给他安排个睡处。我还要到道班去。说完这句话,何师傅人已经到了门外边。伦珠跨出门,还想再说点什么,何师傅边走边说:你要的东西,都给你买齐了。明早你到道班上来拿。声音没了,人也走远了。管理员伦珠这时才想起自己还光着双脚。他急忙穿上鞋,跟我来到汽车旁,小助手已经将我的行李卸了下来。伦珠帮我抗起那只小炸药箱,我背着马被套,跟着他来到一排平房前。他开了门,划燃一根火柴,点亮了窗台上那盏小小的陶土酥油灯,借着摇曳不定的昏暗灯光,我看到房子中间有一个锈迹癍癍的铁皮牛粪火炉子,四周摆放着几张光板床,别说被子,竟连垫子也没有一个。伦珠好像察觉到了我的疑惑,笑着说:这就是县委县政府招待所。区上来的人,被褥都是自己带。说完这句话,他打了一个大哈欠,指着房角的半口袋牛粪说:你要是冷,就生个火。我连声说:土结切,土结切。那一天,整整折腾了十七、八个小时,实在是太累了,我没有生火,赶快将马被套放到空床上,扯出半节被子,脱掉棉衣棉裤,钻进被套里倒头就睡,一直睡到大天亮。
第二天我起床走出招待所,这时家家户户门窗紧闭,除了几只野狗在四处游荡觅食,见不到一个人。我继续往前走,见有一扇门开着一道缝,来到近旁,里面传出一阵熟悉的摇机声。再走近几步,隔着门缝看到两个藏族同志在摇发电机。我心想,这里一定是县邮电局了。刚好这时候他们工作也结束了。我轻轻敲了一下门,里面传来一声:亚学!(进来)我推门进去,问:更拉(老师),请问食堂在哪里?一个矮胖子奇怪地看了我一眼,用生硬的汉语说:食堂早上明都(没有),糌粑家里自己吃。我问:哪里有糌粑卖呀?他问我:你,哪里来?我说:我是刚从拉萨调来的。他站起身,说:糌巴卖的明都,青稞买,请人磨。你刚来,这里今天吃。我那肚子早就咕嘟咕嘟地叫开了,哪里还顾得上讲什么客气,更别说洗脸刷牙了,嘴里虽还在说着土结切,土结切(谢谢)的客气话,人已经坐到了牛粪火炉旁,伸出双手烤着火,接过矮胖子给我倒来的酥油茶碗,立刻就喝了起来,再慢慢吃着他帮我揉好的糌粑。同时我也知道了,矮胖子名字叫罗地,另一个高个子叫祖品次成,两人都是邮电所的工人。他们也问了我的一些情况,我拉萨话加上四川话,再加上手势,连比带划,一一作了回答。罗地说:你刚来,几也明都’(什么也没有),天天我们这里来。这就是我到巴青县交的两个新朋友。
吃完饭,我问组织部在哪里?罗地说:吕部长帕鱼(老家)松替(去了),郭色(白头发)书记下乡,你,慕书记找。这时我才知道,巴青县也跟西藏地质局刚刚成立时一个样,公职人员实在是太缺了。组织部长去休假,组织部也跟着部长一起离开了巴青县。我按照罗地告诉的路线,找到了县委慕副书记办公室。房门半掩着,我往里面一看,只见那房里有一张旧木桌,一把木椅子,两只旧木箱;一只竹壳热水瓶和洗脸盆放在靠墙的一块石板上。铁皮牛粪火炉上有一把铁皮水壶,可炉子里的火也好像快要熄灭了。一个中年男人坐在几块木板搭成的床铺上,正在费劲地修理着一个军用皮马鞍。难道这就是县委副书记的办公室兼卧室?我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正想往前走,里面传出一声:谁呀?我说:我找慕书记。里面说:请进。我才敢走了进去。将分工委组织部的介绍信交给了他,他看完信后,问:你住的地方安排好了吗?我说:管理员伦珠安排我住在招待所。他说:那就好,那就好。现在我马上要去下乡,其他同志已经在楼下等着我。你先在招待所好好休息几天,有什么问题要帮忙就去找伦珠。分配工作的事情,研究好了我就通知你。他抱起马鞍,掩上门(那屋门竟没处加锁!)匆匆地走了,我也回到了招待所。
那几天,我除了晚上回到招待所睡觉之外,整天都呆在邮电所,在那里喝酥油茶吃糌巴。这时我发现巴青藏话与拉萨藏话,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就像我这个湖南人听人讲广东话一个样。我心里想,可要将罗地和祖品次成当老师,抓紧时间学好巴青话。祖品次成民主改革前在洛河寺当过几年扎巴(普通僧人),认识藏文,我就认定了这个好老师。每天摇小发电机时,我就替他摇机,请他坐在一旁给我讲故事。那几天,我不但学会了好多巴青藏语,对巴青县的历史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知道了:巴青人自称霍尔,其他地区的藏族人也称他们为阿波霍。其实霍尔是藏语对中国北方民族的统称(但不包括汉族),另有一说是特指蒙古人。巴青译为汉语就是大帐篷。而大帐篷却成了一个县的名称,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颇具神奇色彩的故事。
据传说,元朝第8位皇帝图帖睦尔的弟弟古润乌伦台吉,在由蒙古去西藏萨迦寺的途中迷了路,遇上几位猎人,由于他箭法高明,骑术精湛,就被当地人挽留下来当了首领,后来就成为第一代霍尔王。可是他没有儿子,就又返回蒙古,把他哥哥图帖睦尔的次子乌尤加勒接来安家,同时还带来了四十户蒙古族牧民。乌尤加勒是第二代霍尔王。经过了几多年,到了第九代霍尔王时期,霍尔松九索固(三十九族)已经形成,地域范围包括聂荣、巴青、索县、比如和类乌齐县的一小部分。清朝雍正年间,三十九族地区划归清朝中央政府驻藏大臣管辖,因此被人称为嘉代松九索故(汉部落’三十九族)。宣统元年(1909年),三十九族改由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管辖。在那个时期,霍尔王的权势十分显赫。他把自己原来治下的三十九个部落定为南德(内部落),而把被他掌权后陆续征服的五、六个大部落算作启德(外部落)。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霍尔王就做了一顶大帐篷,据说帐篷里起码可以坐三百多个人。1960年民主改革时,帐篷已经不存,但据不少老人说,当时在巴青区还留有栓帐篷的牛皮绳索,比人的手臂还要粗。
过了几天,慕书记从乡下回来,亲自到邮电所来找我。他一进门,罗地和祖品次成立刻忙了起来,又是重新摆坐垫,请书记坐下;又是拿来只小瓷碗,给书记倒酥油茶。慕书记嘴里连连说着:土结切,土结切(谢谢),一边坐了下来,然后对我说:要不是伦珠拉告诉我,还真找不到你。不错不错!刚来就交上藏族朋友了。很好很好!他左手端起茶碗,右手无名指沾上点茶水弹向空中,如此三次。然后,喝了一小口,看着罗地说:这茶真香,土结切!他刚将茶杯放下,站在一旁的罗地又立即将茶杯续满了。慕书记对我说:现在县里会计、出纳只有石德光同志一个人,早就想配个出纳;还有就是高口区缺个文书。你愿意到哪去?我说:我到巴青来,主要是想学好藏文,我还是到高口区去吧。慕书记说:区上条件可比县里更差哟。我说:我来就是想学藏文,吃点苦没关系。书记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那好。你准备什么时候走?我说:什么时候都行。书记点点头,说:那好。你再休息一天,去县贸易公司买点日用品,像牙膏、电池和肥皂,到了区里可都买不到了。等后天我派通讯员送你去。他又将高口区的基本情况给我作了个简单介绍,就走了。书记刚走,罗地高兴地说:高口乡,我的家,那里索县近,气候,比县里亚古嘟(好)。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也很高兴。下午,我找到了县贸易公司门市部,一间矮矮的土坯房,就跟索县那道班房差不多大。我记得当时是买了电筒、电池和火柴。还想买点水果糖,售货员说要购物证。我说我刚调来,明天要去高口区。她说:让你们区聂巴’(管理员)来一起买吧。
第三天,我早早就在罗地那儿吃了糌粑,拿出十元钱,作为这些天的伙食费。没想到罗地的脸一下子由晴转了阴。他说:嗨,阿措(我们)阿波霍’,这个切旦’(作法)的没有!我只好收起钱,回到招待所,动手收拾马被套。然后打开房门,坐在床上等带路的通讯员。过了不久,一个头戴火红狐皮帽,身穿光面羊皮袄,背着一支带双叉的英式步枪,腰上还别着一把银鞘长藏刀,个子高高,神采英拔的藏族小伙子哼着当地的小调过来了,小调的意思我听不太懂,但那高亢的调子倒蛮中听。我想,真不愧是个康巴汉子(巴青原属昌都解放委员会管辖,昌都人都自称康巴’)!他来到门前,从肩上取下叉子枪,一进门就说:根拉,我叫央托,今天送你去高口区。我们什么时候走?一口汉话说得很是流畅。我说:土结切!我们现在就走吧。他出去,很快就牵来了两匹马和一头骡子,拴到门前的拴马桩上。我的马被套和小炸药箱子被他一边一个绑在了骡子驮鞍上,他用手指着那匹白马说:这马老实,根拉骑。他将骡子的缰绳拴到骡子的鞍桥上,然后在它屁鼓上猛击一掌,骡子颠儿颠儿跑走了。这立刻让我想起五九年被马驮丢了的马被套。急忙喊:央托,骡子跑了。央托回头对我笑笑,说:它不会跑,根拉请放心。等我俩牵马出了县政府那个草皮垒墙的院子,骡子还真的站在不远的土路边,回过头在等着我俩哩。
我们走得不算快,经过索县羊乃乡时,一道火红色的亮光从我眼前一闪而过。我定睛一看,竟是一只狐狸,它也在不远的草棵后面回头望着我们。这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就像涂着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烁着华丽的光泽,两只耳朵挺神气地竖立着;那雪白的眉毛更使它的鼻子、眼睛和整张脸显得生动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但一下子又不见了踪影。我脱口轻轻喊了声:哇(狐狸)!央托一声不吭,翻身下马,将缰绳往我手里一塞,从肩上取下叉子枪,弯腰往前方跑去。我也下了马,将两匹马的嚼铁从马嘴里脱出来,再将两根缰绳连到一起,马儿立即在小路边啃食稀疏的枯草根去了。再回头一看,那骡子倒不用我过去帮忙,早就在啃草根了。大概过了十几分钟,传来一声轻脆的枪声,一会儿,央托手里提着一只还滴着血的狐狸跑了过来。我说:央托拉枪法真准。他顾不得说话,抽出挂在腰带刀鞘上的一把小刀,三下两下就用刀在狐狸的四条腿和尻部、尾部割出几道口子,将狐狸尾巴和两条后腿上的皮剥离开来,让我拉紧狐狸那血淋淋的两条后腿,他用手抓住割开的狐皮,发了一声喊:嗨!一使劲,就像现在一些人脱长筒尼龙袜似的,将狐狸皮剥到了它的嘴边,再用小刀将连带着嘴的狐皮割开,顺手将狐狸的肉体往草丛里一丢。我说:央托拉剥狐皮的方法真好。央托笑着说:这就叫卡秀(剥下完整兽皮的一种方法)。然后,将狐皮往马鞍后一栓,笑眯眯地说:根拉到了区里经常要下乡,戴个狐狸皮帽子多暖和。这张皮子归你了。我说,那怎么行,这狐狸是你打的。央托说:我常下乡,狐狸、纳亚(岩羊)多的是,根拉沃马切(别客气)。说句心里话,看到那么漂亮的狐狸皮,我也真想要,只是觉得初次见面,就要别人的东西,多不好意思。我试探地问:央托,狐狸皮给了我,我用什么谢你呀?央托朝我眨眨眼,笑着说:你们拉萨来的人,什么东西我们都不希罕,只有一样&&说到这里,他神秘兮兮地朝我扮了个鬼脸,却又没有了下文。我急忙问:快说,到底是哪样呀?央托用手拍拍叉子枪,说:它的曲拉(奶渣)呀。好个央托,竟和我猜起了谜语。枪也要吃奶渣?但转念一想,我怎么这么傻,枪的曲拉不就是子弹吗?我那炸药百宝箱里,正好躺着三百粒(发)英式步枪曲拉(子弹),这下总算是派上了用场。我大大方方地对他说:没关系,到高口后我送给你二十粒曲拉’。央托睁大双眼,头摇得像只拨浪鼓,说:尼修坦巴(藏语:二十)嗳?莫过,莫过(不要,不要),太多了!我只要阿滴(五发)。说说笑笑,我俩就到了高口乡的下拉乎滩,这时天也快黑了。央托说:天黑了,前面路又不好走,今晚我们就在县农场住吧!他用手一指,只见索曲河边,半人高的土墙院子,里面一排土房,看来,这就是巴青县农场了。
第二篇:婆婆我那至亲至爱的娘的生活随笔
世上没有永远的忘却,只有永远的记忆。
——题记
蝴蝶永远眷恋那花丛的缤纷,鸟儿一直牵挂树梢的美景。而我也已于不知不觉间步入了中年,但在我的心中收藏着对婆婆一番别样的感念。
当我满怀着热切的期盼踏入了我的新家时——丈夫家中,我早在心中埋下了美好愿望的种子:我要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有立志做一个好媳妇的念想。但是天不遂人愿,偏偏我的婆婆是50前的一代人,她的思想,她的愿望,她的一切的一切,都与我想象的相差甚远,令我那么的难以接受。
“虎子妈,你也应该让他们爷俩改一改懒惰的毛病了”;“虎子妈,你该多管一管孩子了”;“虎子妈,你要怎么怎么样了”……总之,太多的“虎子妈”,太多的“你应该”!从那一刻起,真的令我无所适从,令我难以面对!就像沉重的铅块结结实实地压在我的心上,压得我喘不过起来,我觉得我的天地从此改变了颜色,我的生活失去了生机,我的人生之路太艰难!我曾默问自己:难道我做的不够好么?难道我真的不够胜任一个好媳妇的角色么?从此我在心中对婆婆渐渐疏远起来,有时我对婆婆也开始怀有“敌意”起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什么原因,我的身体变得娇弱起来,一遇到天气稍变,我的身上就会起疙瘩,而且痒的难受。曾为此多次寻医问药也没见好转。但有一天,我的丈夫给我捎来一包“特殊”的茶叶,说让我泡茶喝可能对我的皮肤病有帮助。我在持有怀疑的心理下使用了一段时间,天哪,真是奇怪了,我的皮肤瘙痒竟在无意间溜走!
我在一次饭后忽然想起此事,便向丈夫问起缘由,丈夫的回答竟令我一时哽咽无语:原来我的婆婆在一次我俩的谈话中偶听此事,便悄然记于心间,多出向人打听,终于听说有一种野草泡茶喝可以凉血,于是她在每天忙碌的农活之余,满山遍岭地去找寻,小心的挖下,仔细的摘净,细心地洗过,谨慎的焙干,做好后及时的让丈夫为我带来……听后,我无语凝噎,心中如潮起般激荡,为以前对婆婆的不理解而羞愧!
偶然抬头,透过窗子看到天是那样蓝,那样明,那样清,那样净,想起我以前对婆婆的偏见,不禁潸然泪下,在泪光中发现那里有比花丛中更美的一朵花,有比树梢上更亮丽的一道风景,那便是我的婆婆!
此时此刻,我在心里默念:婆婆,我至亲至爱的娘!
世上没有永远的忘却,只有永远的记忆。
世间没有比山还高的芥蒂,但有比海更深的婆母情!
羊儿有跪乳之情,乌鸦有反哺之恩。亲爱的朋友,趁你年轻之时,多为你的婆婆祝愿:愿天下的婆婆们福寿绵长!
第三篇:我的第二故乡(推荐)
我的第二故乡演讲稿
毕节市第二实验高中 黄世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叫黄世坤,来至毕节市第二实验高中,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黔西县中建乡普盖村驻村干部赵传胤。
“赵传胤是一位沉得下来、能吃苦的驻村干部,为了展示我县驻村干部风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我将以赵传胤的名义向大家讲述他在驻村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叫赵传胤,毕节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根据市委组织部要求和市政务服务中心党组安排,我于2014年3月担任黔西县中建乡普盖村驻村干部。现在,我可以自豪的说:我登上了中建美丽的大山,我听到了大山深处农民朋友们欢快而粗犷的歌声!中建这方多彩、贫瘠的土地,是我这个毕节人的第二故乡!我就是中建人!在我的第二故乡,我与村干部同吃同住,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主动融入村两委班子,主动参与普盖村各种社会事务、计生、安全等常规工作。为了更多的村民有新的发展路子,我们驻村工作组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加强宣传、发放救助,慰问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化解群体性事件2起,矛盾纠纷8起,为群众办理实事36件,走访群众956人次。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不怕 背负“人情债”,“四处化缘”,已筹措资金60余万元帮助普盖村发展,落实发展项目6个。
在我的第二故乡,当我渐渐地了解我的父老乡亲之后,他们让我的心变得愈发柔软,他们贫穷,但勤劳,他们边远,但不落后!我更知道,脱贫致富是当务之急,“给钱、给粮的帮助都是短暂的,不是长久之计,更没有长远的经济效益。”一定要通过帮扶,让村民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经过大量的走访交心、广泛的调研座谈,我向单位汇报,扶持农户发展牲畜养殖。通过积极的协调汇报,市政务服务中心筹资2.28万元,购买能繁母猪猪仔给农户喂养。这样可实现家庭年收入1万余元。普盖村碾房组双目失明的龙明贤感动的说:“政府家发猪儿给我们喂还是头一回呢,以前可没遇到过这样的好事。有了母猪,以后养猪就有本钱了,产下猪崽还可以卖钱,我今后的生活也就不愁了。”
在我的第二故乡,当我深深地了解我的父老乡亲之后,他们每天都带给我感动。在一次留守儿童助学金发放过程中,由于联系到的社会善款只能暂时资助10个贫困孩子,可是要从57份申请中挑选10个孩子,这项工作难住了我们,看看这份申请表,孩子写道:“叔叔,我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我现在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家里从上几个月就开始借钱生活了。”再看看那份申请表,孩子写道:“叔叔,我的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没有见过她的样子,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我的爸爸在外出打工的时候也意外身亡了,我现在和残疾的叔叔生活 在一起。”就是这样57份申请表,我们选了又选。挑了又挑,该给谁呢,又该放弃谁呢,我们多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助学金,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难以想象这是怎样的煎熬和折磨。可是就是这个时候,有两三个孩子来到我们的办公室,对我说:“叔叔,你把助学金发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孩子吧,我家还能撑一阵子!”看着眼前这些苗族、彝族的孩子,我再也忍不住了,一一把他们搂在怀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朋友们,这种感情足以使我们驻村干部铭记一生哪!是啊,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心的汪洋大海。可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有无数的驻村干部,从祖国的东部来到祖国的西部,从大的都市来到大山深处,大海向往着大山,大山眷恋着大海,山海相连,山海相依山和海原本是一家!祖国的东部和西部就好像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祖国大家庭就是需要我们左手温暖右手,右手温暖左手!只有这样,中国才会富强,富强的才会是中国!
第四篇: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第二故乡
落叶缤纷,踩着金黄的枯叶,回忆着那一段段的曾经。
这个时节的哈尔滨,应是漫天飞雪,脚下咚咚的落雪变的晶莹剔透。那清晨梦幻般的雪松,萦绕在我的心头,刹那间,我以为我又回到了那个我生活了七年的地方。那个地方既熟悉,又陌生,在哪里的时候,从没在意过,可离别后,无数个思念将我牵回。曾经在雪花的时空中漫步,整个世界都沉浸在银色的渺茫中,回首,却已离开许久。曾经欢笑的我,可以没心没肺的在大雪中前行,一手拿着烤串,一手舔着冰淇淋。在那里,有我思念的人儿,一群从陌生到熟悉的亲人。我们曾经一起欢笑,一起疯狂,在那无穷尽的雪花中。
记得10年的那个初冬,本应10月秋天的记忆,在哈尔滨成了雪的海洋,那滴水成冰的词语不再只是夸张,而是切切实实的感受。在那个冬天,我感受到了雪的洗礼。无数个翻滚的跟头,教会了我如何在冰上行走。蜿蜒的松花江,让我抚摸到雪狐的奇妙,奇幻的冰雪大世界一直吸引着我,一直以为自己有很多机会可以欣赏冰雪的艺术,可直到离开了,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那么多机会,离开了才发现自己想去的地方竟一直未去。惆怅,迷惘,彷徨,原来很多很多都是如此。思绪飘然,飞到我那记忆中的家乡,虽然没什么特色,可是那满地的黄土是我成长的地方,在黄土之上是我的父母和亲人。好久没回家看看,每次都是手机中传来父母的关心。回忆着父母的渐老,自己心里开始慌张。无论自己身在何处,有着父母,心里总是踏实,可年近花甲的父母,让我时刻担忧。他们越来越像孩子,时刻想着自己的孩子。我们也想回家,可放下工作就撑不起家庭。人生,本该怎样?不知。窗外的寒风依旧,我却回不到曾经的地方。
2017/11/30
第五篇:玉溪,我的第二故乡
我出生在江南一个小小的村庄,父亲是一个四海为家的地质工人,在我童年的梦里,父亲和他所居住的城市一样遥远。第一次认识玉溪,是在父亲来信的信封上;第一次认识聂耳,则是在小学的课本上,我常常在想:那音乐天才该是怎样的山水孕育?
在我十一岁生日的那一天,我第一次踏上了玉溪这块陌生的土地,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嵌在小小盆地中央,四周是不高但线条柔软的起伏山峦。这个小城,安详雍容,阳光携了白云,梧桐挟了暖风,在这里安心落脚,穿城而过。处处街道干净,人群面孔悠闲。我看到了一个不为我所了解的世界:穿着民族服饰的各族儿女,独具特色的花灯小调,酸辣可口的凉米线……就在那一瞬间,我被这座城市深深地吸引了。当我徜徉在这座城市之中,我更惊喜地发现,原来,国歌的作曲者聂耳就在我的身边。我瞻仰过西山的聂耳墓,参观过北门街的聂耳故居,也认真拜读过聂耳的生平资料。驻足在聂耳铜像前,我不禁感慨万千,聂耳留给我们的何止是一笔音乐财富,他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玉溪的山玉溪的水,玉溪历经数十载的风雨历程,多少仁人志士不懈的努力,正抖落从泥泞和坎坷中走来的一身风霜与尘埃,微笑着,毅然前行……。群山在绵亘中诉说它的伟岸,江河在奔腾中书写它的恢宏,蓝天在宁静中袒露它的旷远,而岁月就在悄然中见证着它的历史。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到21世纪的今天,玉溪何去何从,玉溪人有着自己响亮的回答:“与时俱进,打造玉溪人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就是聂耳。聂耳,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乐曲就谱自于这位天才音乐家之手。他23岁短暂生命中留下的乐章,奏响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代国人不断前进!。是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扎根民族文化,大胆创新;是他,深入社会生活的底层,倾听来自大众的呼声;也是他,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吹响了抗战救国的战斗号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聂耳就是玉溪人心中一面鲜红的旗,一首永恒的歌。他勇于奋斗、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他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精神,正是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他正激励故乡人不断开拓奋进,创造新的辉煌。你看,音乐造就了聂耳,聂耳辉煌了玉溪,聂耳故居、聂耳公园、聂耳广场、聂耳大道、聂耳塑像……高歌响惊雷,落地在玉溪。玉溪——以聂耳为荣。
二十多年来,我有幸目睹了玉溪的悄然巨变:治理玉溪大河,一条“碧玉清溪”的生态之河已开始流淌; 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一曲改水治污、调水兴城的壮歌正在谱写;云南第一村大营街的崛起,演绎着中国农民自己创作的神话……玉溪因为有了“国歌创始人聂耳”而流芳百世,因为有了“云烟之乡”而倍受世人关注,因为有了“花灯之乡”而令人向往,从此名扬天下。我们在遍布古生物化石的帽天山上,找寻玉溪童年的灵性;在代表古滇文化灿烂辉煌的李家山上,惊叹玉溪少年的热情;在璨若星辰的秀山上,品味玉溪青年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上,打造玉溪壮年的成熟……这块纯朴而美丽的土地哺育了多少英雄儿女,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我为自己能融入这片热土而感到幸福,为自己能在这片热土上奉献青春而感到骄傲!
玉溪!多情的土地,我深爱的第二故乡!
云烟之乡——玉溪!您的儿女为您自豪!玉溪!——花灯之乡,您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人杰地灵的土地——聂耳的故乡,我将竭尽全力,为了你的振兴,我将不用扬鞭自奋蹄,与你共同向前进!前进、前进进!